对于昆虫的起源,可以追踪到一支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身上。最初,它们生活在沿着海岸线分布的浅海中,后来,它们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进化:一支进入大洋,演变成虾、蟹等甲壳动物;另一支则向陆地进军,演化成今天的昆虫类。其中,最为成功的昆虫从出现开始,就显示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在地球上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而植物(包括细菌在内)只有昆虫种类的三分之一。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50万个个体。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下至几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虫的存在。这样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
繁荣的昆虫世界善于伪装的竹节虫
在世界上有一种长得很像竹子枝的昆虫,也有的长得很像竹叶或树皮,这种昆虫就是竹节虫。它们有着纤细的腿和长长的触须。
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装死也是竹节虫的本领之一,在受到惊吓时,它们会立即坠落在草丛中,以假死来逃避灾难。
在白天,这些以细瘦狭长的身材为典型特征的竹节虫,凭借自身良好的伪装安全地潜伏在栖息的林地、丛林或花园中。事实上,有些竹节虫可能就潜伏在你家花园的树木或草丛中长达数年之久而从未被你察觉。一到夜间,竹节虫们凭着一双如炬的亮眼变得异常活跃,它们在栖息地四周巡游并伺机进食。许多竹节虫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丑陋而令人生厌,像一截枯树枝般了无生气的动物。恰恰相反,有些变色也是竹节虫护身法宝之一种类的竹节虫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一系列行为,包括一旦伪装失灵被天敌发现便使用多刺的节肢进行顽强的自卫和抵抗,包括会分泌及喷射化学物质以击退来犯之敌,等等。
大多数竹节虫没有翅膀。有翅膀的那些竹节虫当中,有的翅膀色彩非常亮丽。当它受到侵犯飞起时,突然闪动的彩光会迷惑敌人。但这种彩光只是一闪而过,当竹叶虫着地后收起翅膀时,它就突然消失了。这也是许多昆虫逃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被称为“闪色法”。
变色并不是变色龙的专利,竹节虫的体色也可以随着环境而改变。它体内的色素可以因光线、温度、湿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由绿色、棕色变为其他颜色。当温度与湿度下降时,它的体色变暗;温度较高,空气干燥时,竹节虫则变为灰白色。依靠这些巧妙的护身法宝,使得竹节虫可以巧妙地躲过敌害的追击。
竹节虫伪装得十分巧妙,它只有在爬动时才会被发现。
竹节虫产卵的方式很特别,一粒粒卵就像小手榴弹一样被撒播在树枝上。这些卵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才会孵化。有些雌竹节虫不需要与雄虫交配就能产卵,生下没有父亲的后代,幼小的竹节虫也就没有爸爸了。
竹节虫产的卵很大,看上去像种子,有时甚至像是竹叶虫吃的树或灌木的种子。一只北美洲竹节虫产的卵如此之多,以至下卵的声音淅淅沥沥,密如雨声。
知识点
变色龙
变色龙又名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少数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是它们的天堂。变色龙通过变换体色来传递信息,和同伴沟通。与其他爬行类动物不同的是,变色龙能够变换体色完全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色素细胞,变色龙皮肤有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是由载黑素细胞构成,其中细胞带有的黑色素可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中间层是由鸟嘌呤细胞构成,它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
分工明确的蜜蜂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勤劳的小蜜蜂又开始了它的采蜜生活。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边飞,一边采集花蜜。蜜蜂辛勤地劳动着,让花儿结出了丰盛的果实,还酿出了甜美的蜜。在昆虫王国里,最勤劳的就要属蜜蜂了,它们一生都是这样辛勤度过的!
蜜蜂是一种既有益又有趣的昆虫,是昆虫世界一个有组织的伟大集体。在蜜蜂的王国里,有蜂后、雄蜂和工蜂三种。它们分工明确,团结一致,共同维持着群体的生活。蜂后产卵,雄蜂专管与蜂后交配,工蜂最辛苦,肩负着采蜜、清扫、喂养幼蜂等许多工作。
每当清晨,蜜蜂便一个个早早地醒来,一个个有秩序地飞离蜂巢,飞向四面八方,寻找蜜源。一只蜜蜂每天要登上成百上千朵花,往返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蜜蜂出外采蜜完全靠自觉,因为到了外面,那简直是自由世界,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多少就干多少,没有任何监督。可贵的是,蜜蜂是不用监督而勤奋工作的动物。它来到大自然中,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蜜工作中,不肯休息,更谈不上偷懒,它的劳动自觉性是人类望尘莫及的。
如果一只蜜蜂发现了蜜源,它要怎样告诉其他的伙伴呢?原来呀,小蜜蜂们是靠跳舞来通知伙伴的。不同的舞蹈表示不同的意思。当蜜源在附近时,蜜蜂就跳圆圈舞;当距离蜜源较远时,就跳“8”字舞。
古生物学研究证实,5000万年前,蜜蜂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地球的生物圈几经变迁,很多物种消亡了,如强蜜蜂与蜂巢悍的恐龙早已灰飞烟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留下了攀藤采蜜的图,人们采集树洞、石洞中的野生蜜蜂的蜂蜜、幼虫、蜂蛹等食用。
蜂王和工蜂都长有毒针,但雄蜂却没有长。蜂王只有当内部打架时才使用毒针,所以,蜂王并不蜇人。而工蜂只有在受到外来威胁为保护巢时才用毒针攻击敌人,因此,我们如果不去招惹蜜蜂,它是不会主动来蜇人的。因为,它蜇人以后,自己也会死掉。
为什么蜜蜂蜇人后自己会死去呢?原来蜜蜂腹部末端的毒针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组成,针后面连接着毒腺和内脏器官,腹刺针尖端有几个呈倒齿状的小倒钩,当蜜蜂的毒针蜇入人体的皮肤后,排出毒液再拔出刺针要慌忙飞走时,由于小倒钩牢固地钩住了皮肤,所以,毒针连同一部分内脏也一起被拉了出来,这样蜜蜂当然就会死去。所以,蜜蜂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蜇人的。
知识点
蜜蜂的巢房
达尔文赞叹蜜蜂的巢房是自然界最令人惊讶的神奇建筑。巢房是由一个个正六角形的中空柱撞房室,背对背对称排列组成。六角形房室之间相互平行,每一间房室的距离都相等。每一个巢房的建筑,都是以中间为基础向两侧水平展开,从其房室底部至开口处有13°的仰角,是为了避免存蜜的流出。另一侧的房室底部与这一面的底部又相互接合,由三个全等的菱形组成。此外,巢房的每间房室的六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两墙之间所夹成的角度正好是120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何图形。
“力大无比”的蚂蚁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蚂蚁就相当敬佩,古代哲人在《旧约圣经》、《箴言篇》的第六章写道:“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着智慧。”
蚂蚁又称“玄驹”、“蚍蜉”、“状元子”。蚂蚁是一种既渺小而又平常的社会性昆虫,在昆虫界它种类最多、生存量最大。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那时地球上就有蚂蚁的祖先繁衍。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变迁,身躯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了,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在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依靠集体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一直生存繁衍到今天,而且形成了家庭兴旺的蚂蚁王国。
蚂蚁是昆虫中的大力士,它能搬动超过自己身体50倍的东西前进。蚂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
原来,蚂蚁爪上的肌肉是一个效率很高的“发动机”,能产生相当大的力量。依靠着这强大的“发动机”的力量,蚂蚁就成了大力士。
像人类一样,蚂蚁也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变革。刚开始时,也许只是个较低等猎食团体,这个团体的蚂蚁数量也许不过十数只,然而它慢慢扩充成一个拥有上百万只蚂蚁的庞大社会。蚂蚁也吸食花蜜为了在地下建造庞大的蚁窝,将掘出4万千克的泥土!在一个蚁窝里除了一只蚁后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属于工蚁和兵蚁,各自担任自己分内的工作。不过蚂蚁的工作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不含有任何情绪或理性的成分。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的效率,蚂蚁需要有一套复杂的通讯系统,至少能使它们分辨谁是同一窝的伙伴,谁是外来的陌生人。蚂蚁的通讯系统就是以身体语言和气味为基础,而以利用化学素散发的气味为主。
事实上,蚂蚁就犹如一个小小的化学工厂,它们不断制造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这些信息素就是蚂蚁的语言,蚂蚁借着信息素传递何处有食物,是否有危险出现等信息。蚂蚁还利用信息素作为协调同一窝蚂蚁间的社会行为,如照顾幼蚁、替蚁后清洁身体、划定疆界和交配等等。
平时,我们总是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蚂蚁浩浩荡荡地在地面上行进,那它们会不会迷路呢?当然不会啦!因为它们会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光线来辨认回家的方向,还可以依靠自己在爬过时留下的特殊气味来认路。还有的蚂蚁可以根据道路上的天然气味返回巢穴。
白蚁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蚂蚁中的一种,其实,它们和蚂蚁属于不同种类的昆虫。不过,它们像蚂蚁一样群居于巢穴中,也有明确的分工。它们的巢奇形怪状,有的竟高达数米。白蚁的巢,是由它们用唾液混合泥土搭建而成的。
知识点
白蚁
白蚁亦称虫尉,属节足动物门,昆虫纲,等翅目,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白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但在分类地位上,白蚁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全变态昆虫。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二叠纪。白蚁的形态特征与蚂蚁有明显的不同。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蚂蚁触角膝状,腹基瘦细,前翅大于后翅。
厉害的捕食者:蜻蜓
在一个池塘上空,蜻蜓飞掠着,阳光照射在它们的翅膀上发出了火焰般的光彩。它们的祖先曾经是在生活着巨大爬行类的沼泽中过日子的。今天,它们仍像古时候一样,用锐利的目光在空中捕捉蚊子,用它那形成一个篮子状的几条腿兜捕蚊子。在水下,蜻蜓的幼蛹(又叫“小妖精”)捕捉水生阶段的孑孓和其他昆虫。
蜻蜓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常在白天活动于田野、园林等场所。
炎热的夏日里,在河边树阴中席地而坐,微风轻拂,顿时驱散了不少酷暑带来的烦恼。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微微摇动的水草,款款轻飞的蜻蜓,不禁心旷神怡。咳,你看那只蜻蜓姿势好奇怪呀,它的尾部回弯过来,好像在吃自己的尾巴。夏天人们经常看到两只蜻蜓在空中追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互相搂抱在一起。那是性成熟的雌雄蜻蜓在进行交尾了。它们如同表演空中飞人的杂技明星。只见它们拥抱在一“蜻蜓点水”蜻蜓有强的飞行能力起忽而停落在一叶水草之上,忽而又腾空而起,自由自在地飞翔。雌蜻蜓受精后体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熟,它就飞往池塘、湖泊等水面上方,穿梭飞行,由高而低,腹部下垂,腹端接着水面,一点而过,边飞边点,动作轻柔,姿态优美,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往水里产卵,繁殖后代呢。
蜻蜓是一个优秀的捕蚊高手。它头顶上长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在飞行时,它能够看清身体周围和下方的一切物体,从而捕捉到各种小昆虫。
蜻蜓就像一架小飞机,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被称为昆虫界的“飞行家”。蜻蜓像人类制造的直升机一样,可以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而又惊险的动作。有的蜻蜓,还能连续飞行几千万千米。
蜻蜓还是一个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如果它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低飞,则表明大雨就要来临。这时候,许多昆虫因为空气湿度大而不能高飞,正是蜻蜓饱餐一顿的大好时机呢!
蜻蜓虽在昆虫中算做厉害的捕食者,却也难逃被其天敌伤害的厄运。当它在水中生活时,即在卵和稚虫阶段,就有各种鱼类、青蛙、蹼足类及涉禽类经常对它们构成威胁,就连昆虫中的斑蝥、水边蚂蚁、龙虱、蝎蝽等也会向它们发起进攻。成虫期虽能远走高飞,但和飞行技艺高超的鸟类相比,还是要差一些。
“梦乡卫士”:蜘蛛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个谜语猜的是哪种动物呢?当然是蜘蛛啦!
科学家在一块距今1.2亿年的琥珀残片中发现了会编织螺旋形丝网的古老球蛛。科学家经过对这只由“琥珀捕获的蜘蛛”的研究发现,它可能生活在恐龙时代,比温血哺乳动物的起源要早得多。
蜘蛛多生活在屋檐下或草木中。它肛门尖端的突起能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一遇空气即可凝成很细的丝。蜘蛛以昆虫为食,它常在不易被破坏的旮旯、树梢、草丛以及昆虫时常出没的地方结出一个八卦形的网。比如金园蛛的体形较大,它的网粘性极强,连重量轻一些的鸟都会被它的网粘住。平时,尽管蜘蛛不在网上,但网上的细丝总有一根连通着蜘蛛休息的地方,昆虫只要一触网,蜘蛛就会获得信息。对粘上网的昆虫,蜘蛛都会先咬上一口。这一咬,昆虫就被注入了一种特殊的液体消化酶。这种消化酶能使昆虫昏迷、抽搐、直至死亡,并使肌体发生液化,变成“一听液体的高蛋白罐头”。
蜘蛛虽然长着八只眼睛,但却是高度“近视”,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它们完全依靠蛛网来感知外界的信息,也就是依靠蛛网的振动频率的高低来判断网上猎物的位置和死活。如果小动物陷入网中后就装死不动的话,就能逃脱被蜘蛛吃掉的命运。
有些蜘蛛不用蛛网来捕食:有的建造地道来抓住猎物;有的在地面上追赶虫子;还有的用毒液来麻醉、杀死猎物。个别蜘蛛的毒液甚至能把人毒死。
蜘蛛种类很多,性质千差万别,但大部分都是“恶妻吞夫”的。母蜘蛛性成熟后,身上会发出一种特别的气味。雄蜘蛛嗅到这种气味后,就会迅速到母蜘蛛结的网上“求爱”。母蜘蛛对上网求爱的雄蜘蛛咬上一口,这样,雄蜘蛛也像撞网的昆虫一样,交配后就成了母蜘蛛口中的美味佳肴。
世界各地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蜘蛛。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毛蜘蛛,它的可怕之处就是能与植物合谋吃人。日轮花的枝叶有着很强的缠性,人一旦触到日轮花就会被死死缠住。这时,成群的毛蜘蛛就会涌上来将人慢慢吃掉。与其相反,在澳大利亚有一种猎人蛛,它专吃蚊子并有着高超的捕蚊本领,被人亲切地称为“梦乡卫士”。
知识点
琥珀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七星瓢虫
瓢虫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昆虫,大部分瓢虫能帮助人们防治害虫,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七星瓢虫了。
七星瓢虫色彩艳丽,它的双翅是红色的,背上有七个小黑点。它的头的外壳都是圆的,看起来像阿拉伯的数字“8”。它背上的外壳合起来是个椭圆形,张开来是两扇翅膀,可以飞来飞去,活动自由。
瓢虫身上的斑纹不仅漂亮,还能显示出它的年龄。瓢虫刚刚变为成虫的时候,外壳大多是浅黄色或淡红色的,慢慢地才显现出黑色的斑纹。因此,看看瓢虫的颜色,我们就能知道它们谁大谁小了。
瓢虫有着集体迁飞的习性。每年五六月间,它们就到我国的北方。有时候,局部的海岸被密密麻麻的瓢虫覆盖,使海岸看起来都变成淡红色的了。
七星瓢虫因为漂亮而被人们称为“花大姐”,它又是著名的捉害虫能手。它不管白天和黑夜都十分辛劳地在菜园里、庄稼地里活动,在每一颗农作物上寻找和消灭蚜虫,让农作物健康地成长,所以说七星瓢虫是庄稼的好卫士。
瓢虫能够捕捉害虫,但当它遇到敌害的时候,又怎样逃生呢?它们自有一套绝技。瓢虫鲜艳的外衣能吓跑很多天敌。当其他昆虫要捕食它们时,它们就会紧缩着脚掉落地面,而且长时间不动——装死。另外,瓢虫还会分泌出难闻的气味,用以熏走敌人呢!
色彩艳丽的蝴蝶
春暖花开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蝴蝶在花丛中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它们体态优美,颜色艳丽,群飞的蝴蝶犹如一片彩云般美丽。
蝴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它们的翅膀上覆盖着很多鳞片,形成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和各种图案。
在19世纪的70年代,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弗洛里桑的第三纪地彩蝶双飞层中,曾发掘出7种化石蝴蝶。在此以前,欧洲的科学家在第三纪地层也发现过化石蝴蝶。到那个时期为止,已经发现化石蝴蝶6科17种之多。这一事实说明:在2亿年前,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基本相同的蝴蝶。
蝴蝶不是生来就那么漂亮的,小时候的它们可是外表丑陋的毛毛虫。蝴蝶从小到大要经过四次改变。开始的时候,蝴蝶只是一个小虫卵,之后虫卵孵化成以植物为食的毛毛虫。冬天时毛毛虫变成蛹,春天到来的时候,蝴蝶就会从蛹里飞出来了。
蝴蝶谈恋爱的方式很特别,“恋爱”期间的很多会借助于光信号来“约会”。它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光感受器”,用以发射和接收“赴约”的信号。此外,有的蝴蝶还能借助身上的香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是不是很浪漫呢?
蝴蝶是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高低,是随着周围环境温度而变化的。因此蝴蝶的生命活动,直接受着外界温度的支配,温度低了,就停止活动。
每当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里,常可见到一些蝴蝶张开了翅膀,面向太阳取暖,等到体温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动点时,它们才会开始活动。当太阳从云层里穿出而光热照射到大地上时,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蝴蝶活跃地四处翩飞。假如太阳忽被云层遮蔽起来,那么它们就立刻停止了活动。瞬间,竟然完全看不到一个蝴蝶的影踪。当太阳重新照射时,它们又活跃如前,像这样有规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着,非常有趣。
蝴蝶是昼出活动的昆虫,因此到了薄暮来临时,它们就各自选择安静和隐蔽的场所,进行栖息。栖息环境,依虫种而有不同,一般的蝴蝶都喜欢栖息在植物的枝叶上,有些则喜欢栖息在悬岩峭壁上面。
知识点
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是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又称冷血动物。所有的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类外,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环境而改变,此意并非说它们绝不能控制它们的体温,它们能借由寻找凉爽或温暖的环境来改变自己的体温,而不能直接的控制自己的体温,即它们缺乏维持一定体温的生理机能。
歌唱夏天的蝉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躲在树上的蝉发出嘹亮的叫声,听起来就像在欢乐地歌唱。天气越闷热,蝉唱得越欢,时间也越长,真是不知疲倦的“歌手”啊!可是,蝉的家族里只有“男歌手”,雄蝉通过大声鸣叫来吸引雌蝉,而雌蝉没用发音器,是个“哑巴”。
蝉又名“知了”,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它们长有针一样中空的吸管,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形体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之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有两对膜质的翅膀,翅脉很硬。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蝉很少会自由自在地飞翔,只有采食或受到骚扰的时候,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有趣的是,蝉能一边用吸管吸汁,一边用乐器唱歌,饮食和唱歌互不妨碍。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蝉很早就在树端高声歌唱起来,这就告诉人们“今天天气很热”。
蝉在阳光下唱歌的生活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然后就死去了,因此说它是个“短命”的歌手。可是,它们的幼虫却是昆虫世界里的“寿蝉星”!蝉的幼虫一般要在地下生活六年,以吸取树根部的汁液为生,经过多次的蜕变,然后从土中钻出来,爬到树上蜕皮后变成会唱歌的成虫。
蝉蜕皮时,就好像在进行体操表演。只见它的身体腾飞在空中,只有一点粘在旧皮上,然后翻转身体,头向下,翅膀用力向外伸直张开。最后,再把身体翻转上来,用前爪钩住空皮,把身体从壳中脱出。这段“体操”表演大约要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呢!
善于跳跃的蝗虫
蝗虫是昆虫界里有名的跳高健将,它们有着强劲有力的后足,能以很高超的跳跃技巧在陆地上移动。蝗虫一次弹跳的高度就有书桌那么高。它们跳跃主要是为了躲避敌人。
蝗虫生有咀嚼式口器,前翅强韧、后翅宽大,有着特别发达的后足,因此非常善于跳跃。
蝗虫不论是在天空飞翔,还是在地面跳跃,总是成群结队地活动,它们有群集性的特点。典型的蝗群每平方千米可达7亿多只,最大的一次是1889年,一批飞越红海的蝗虫,估计有2500亿只,总重量达到50万吨。蝗虫群飞过的地方,会吃光一切能吃的东西,使数千里之间,草木皆无,危害极大。
雄性的蝗虫在繁殖季节会大声地歌唱,这是为了警告其他雄性蝗虫蝗虫对庄稼危害很大不要靠近,并且吸引雌性。它们是通过振动翅膀上的粗糙部分,或通过后腿和翅膀的摩擦而发出声音的。
蝗虫成群活动,是由它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因为蝗虫要适应和促进生理机能的活跃,则需要较高的体温,因此,它们必须群集,彼此紧密拥挤在一起,以维持体内温度的恒定。同时还能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热量,增加体内的温度。
它特别强劲的前后翅,也为它长途飞行创造了条件。它顺风飞行,往往能飞几千千米。它经常以后足跳跃活动,后足的肌肉特别发达,成为它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器官。
当成群的蝗虫在空中飞行时,一路上会诱导地面上的蝗虫响应和加入,使蝗群越来越大,甚至遮天蔽日,成为一种灾害,危害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所以,蝗虫是应当消灭的害虫。为此,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雷达,能侦察出夜间大群蝗虫在50~80千米范围内的聚集情况,并据此预报蝗灾信息。
昆虫中的异类:斑胡蜂
长腿斑胡蜂是昆虫世界里很少见的异类,它们不筑巢,甚至不喜欢生儿育女,但它们却很擅长打仗,有很强的攻击性,一切“家务”都依靠“战俘”来完成。
斑胡蜂的进攻对象主要是胡蜂。斑胡蜂一发现胡蜂的巢穴就会倾巢出动,气势汹汹地跑去胡蜂的巢穴。同时,还发出“嗡嗡”的叫声。
一场空战开始了。胡蜂从巢穴里飞出来,两种蜂在空中展开殊死的搏斗。它们互相用带毒的刺刺对方,伤亡者纷纷从空中坠落下来。由于斑胡蜂凶悍暴戾,很快就控制了战争的局面。它们把胡蜂打得一败涂地,直到没有一个反抗的胡蜂为止。
接着,斑胡蜂就要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斑胡蜂先抢进胡蜂的巢穴,找到胡蜂的蜂王,并把它踩在脚下。然后咬住它的触角,用毒刺刺它。斑胡蜂分寸掌握得非常好,它们既不让蜂王死去,又让它痛苦无比。因为胡蜂王一旦死去,其他的胡蜂就会一哄而散。胡蜂王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最后只得屈服地按照斑胡蜂的指令去照料斑胡蜂的家人,帮助它们料理家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