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经典1-建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建筑——文明的符号

    1.从穴居到筑土构木

    中华民族的早期“先民”是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自己的住所的,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穴居岩洞是北京猿人的住所。在中国华北地区至今仍有“穴居”式建筑一一窑洞。

    在另外一些地区,生存的环境是恶劣的。《韩非子·五蠹》上讲,上古之时,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所以先民选空处营建洞窟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巢居”与“穴居”之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始逐渐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先民们留下的大量的地面建筑遗址。由于各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居室的营建方式、样式结构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最普遍的建筑形式被史家称为“棚居”,这种棚居以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房屋最具代表性。

    干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这种样式与原始巢居有一定关系。从河姆渡和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建筑遗迹来看,其木质构件已加工成柱、桩、梁、板等,并采用了榫卯结构。

    木骨泥墙房屋一般以木料为房屋的骨架,以泥土为墙,这种式样出现在黄河流域。

    到了尧舜时,先民对房屋才有了装饰上的要求。利用天然的白土涂壁,这是粉刷墙壁的开始。夏禹以后,乃改用蜃灰,即贝壳烧成的灰。

    2.先秦的礼教与祭祀建筑

    先秦的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历史文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据史料记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高台建筑和神祀建筑,例如燧人氏有传教台,桀有瑶台,纣有鹿台,周有灵台,楚有章华台,秦有瑯琊台,汉有通天台等等。这些叠石累土而造成的台是观天文、观四时、观鸟兽的场所,但后来却演化为专供皇帝登高娱乐的行宫,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

    古代人崇尚自然神教,崇拜祖先,于是有了许多神殿建筑。比如,黄帝时的合宫,尧时的衡室,舜时的总章,夏时的时室,殷时的阳馆,周时的明堂。这些神殿的建筑样式我们无从稽考,只有周代的明堂,后人稍有记录。

    3.宫殿建筑之滥觞

    古代帝王的宫殿最初很简陋。在尧时,据《墨子》记载,“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算,茅茨不剪,采椽不刊”,可见当时氏族首领居所的规模。到了禹时,人们开始追求美观的装饰,但禹告诫子孙说,“峻宇雕墙”是要亡国的,因此不许子孙造太大的屋宇和装饰美观的墙壁。所以自禹以后约六百年间,夏王朝没有重要的建筑活动。到夏朝末代的桀,为他的娇妻妹喜氏建造了一所讲究的房屋,从而一举打破了先王遗训,在建筑史上开创了高等建筑的先河。他先后建造了寝富、瑶台、琼室、象廊等宏伟壮观、极其华丽的建筑。

    自从桀打破了礼教上的制度后,商朝末代的纣又大兴土木,从此建筑观念得到改变。到了周朝,不论是宗庙朝堂还是市井建筑都规模宏大,而且在样式上有了相应的定制。

    周代的建筑更进了一步,在宫殿设置上逐渐完备,有五门三朝、六寝、六宫、九室的制度,同时在建筑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平。《诗经·小雅·斯干》是一首赞美周宣王宫殿落成的颂歌“如跂斯冀,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这“如翚斯飞”之辞,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翚”是雉鸡身上的花纹,是很美丽的,它飞翔时头颈向前伸出,一根尾巴向后翘起,两只翅膀向左右分张,令人想起四角出跳的宫殿建筑之美。瓦的发明是夔纹铜钺西周在建筑史上的突出成就,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而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在陕西凤雏村的建筑遗址,主体建筑为夯筑的土墙,墙面和屋内外抹“三合土”。由此可以推证,到了周代,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木构建筑已成为主流。

    总之,周代典章制度的规范,亦为中国后来历代王室的建筑树立了典范,后来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沿用了周代的建筑范式。

    1960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部的第三文化层中,挖出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通过挖掘证明是商初成汤都城的宫殿遗址。台基的中部是一座进深三间、面阔八间、四面出檐的殿堂。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南面有宽敞的大门,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围绕中心殿堂,从而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据考证,这是王室奠礼所在地。

    湖北盘龙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第二座商代古城。殿堂建筑尤其完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的实例。这与《考工记·匠人》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相符合。据考证,这座建筑原建筑在高台上,中为四室,外有四廊,四周有大寝殿。在这座寝殿前面还有一座建筑遗址,据考证是一座两侧开门的厅堂式建筑。这两座建筑与文献中记载的“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极为相似,它们应当是用来作为朝会、宴享和寝居的场所。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遗址,从中挖掘出铜质并带有雕刻纹饰的柱础,在规模和营造方面显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皇宫与仙阙——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1.帝王的辉煌

    秦始皇时期的建筑风格进入了宏伟壮观的时代。

    ①阿房宫

    阿房宫乃是秦代建筑之代表。

    史记上说:“始皇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凌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抵营室也。”秦始皇命70万刑犯造阿房宫,但这个伟大的工程在他的生前未能完成,而且不幸的是,项羽攻占咸阳后,把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了三个月。当时有所谓关中三百、关外四百的宫殿,其宏丽盛大由此可见一斑。

    ②未央宫

    汉代的建筑日趋典雅华贵。其中尤以未央宫最为壮观。《三辅黄图》上说:“汉未央宫,周围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至孝武以木桂为芬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雕楹玉,重轩镂槛,青销丹墀,左碱石平,黄金为壁,间以和土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

    另外,在汉武帝时建筑的柏梁台,台上建一个捧承露金盘的仙人铜像,大有七围,高二十丈,同时建了许多楼阁,如首山宫、建章宫、明光宫等,都极为奢华。

    秦汉以来出现的亭台楼阁,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筑物上的装饰可稽考的有:屋顶上的屋翼、飞檐,屋脊两端的瓦兽,门上的门环是铜制兽头型,天花板上画着鸟兽的图形,这些装饰反映了汉代人崇尚灵动的审美风格。

    2.在战乱中寻找永恒——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建筑

    ①佛教寺院的出现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寺院的建筑开始出现,最早的是汉明帝时修建的白马寺。寺院在建筑样式上仍然是沿用中国本土的布局。

    阿房宫图(局部)自三国后,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尊奉佛教为国教。当时的社会处在战乱之中,人们为求安身立命,便在信仰上寻求寄托,于是形成一种崇佛的风气,佛寺的建筑一时勃兴。据《洛阳伽蓝记》所记载,自汉末到晋代永嘉时期,共建佛寺四十二所,到北魏时在京城内外就有一千多所。由此可知,建筑是人们对文化和信仰的最具体的表达方式。

    北魏时的佛寺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太后建的永宁寺。据《洛阳伽蓝记》所记载:寺中有九层佛塔一座,架木为之,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去地有一千尺。刹上有金宝瓶,可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众;盘之周匝,塔之每角,皆垂有金铎,合上下共有一百二十铎,铿锵之声,闻数十里。佛塔的北面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两躯、织成像五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又有僧房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如此壮美的寺院,竟然毁于火灾。

    ②中国最早的塔

    塔,梵语称“浮图”,是寺中的主要建筑。塔的最初概念和形式是源于印度的“窜堵坡”,即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构成的实心建筑物。塔为佛教徒信仰和膜拜的对象。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并于西门外建白马寺。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印度式塔。这是典籍中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佛塔。

    塔传入中国初期,具有明显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响的东南亚佛塔造型风格,但很快就与中国的建筑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中国早有的木构的楼、台或石阙等高层建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了民族趣味。中国式佛塔形式多样,造型丰富,有密檐式、楼阁式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砖塔,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平面呈十二角形,有檐十五层,相轮七层,高达几十公尺。

    盛世风范——隋唐时期的建筑艺术

    1.城池与宫苑建筑

    ①规划严整的唐长安城

    唐代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长安城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规划最严密的城市。

    大兴城由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仅用一年就建成了,唐建国后以此为都并更名为长安。

    赵州桥长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门,周长36.7公里。唐太宗在兴建大明宫后,全城面积达87平方公里。城中北部为宫城,另建有皇城,皇城内左有太庙,右有太社,并设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皇城的建制自此才得以完善,后代多沿袭此制。

    城市的道路如井字状,南北干道11条,东西14条。通向城市的街道非常宽阔,穿过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廓城内划分为110里坊,里坊有4种规模。士农工商乃至高官,均在坊内居住。佛寺、道观也遍布市区各坊。市坊内有井字街,分市为几个区。店肆临街而设,依行业而集中。

    另外,长安规划很注意利用地形,将城东高地“六坡”布置为官署、王府和寺院,以利于控制全城,拱卫宫城,并把曲江池划入城市,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规划设计。

    ②宫殿建筑

    隋代的建筑在追求享乐的隋炀帝时代又达到了一个高潮。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隋炀帝不惜奴役万千黔首,造宫殿,掘运河,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迷楼”。韩促所著《迷楼记》中说:“近侍高昌秦日: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翌日召而问之,升曰:臣乞先进图本。后数日进图,帝览大悦。即日诏有司,供其材木,几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撩映,幽居曲室,玉栏朱阆,互通联属。四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旁;壁仞生光,琐通射日,工巧之极,自古无也。……人深入者,终日不能出。召以五品官赐升……”可惜这座为享乐而构筑的楼阁宫室,遭到与阿房宫同样的命运。唐太宗进驻长安,见迷楼后,说这都是以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于是下令将它焚烧了。

    ③唐代的建筑制度

    唐以来的宫殿佛寺建筑,基本上是承袭旧有的式样,但在建筑造式上却打上了权力地位的烙印,更加明确了住宅的造式因官阶而定的制度。稽古定制上记载了唐代的建筑制度,凡是在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室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厦的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厦的两面的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王公以下及庶人第宅,不得造楼阁;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

    唐代对建筑进行了等级制度的规定,于是建筑成为统治王权的象征。

    2.展现精神之美——隋唐时期的寺观建筑

    道教的建筑在唐代最多,当时天下道观有1600多所,道观建筑大体遵循中国的宫殿、坛庙的传统,一般是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和样式,由山门、供奉神灵的殿堂、斋醮祈禳坛台、讲诵经之室、居住室等几部分构成。规模比佛寺小,可惜至今已无完整的遗迹。在中国唐代的寺观建筑中,佛教建筑尤其壮观。现存最大的唐代佛教建筑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佛光寺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斗拱宏大,出檐深远。大殿的建筑具有很强的秩序感和整体感,建筑的空间与造型也配合得十分默契。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之一,造型精美,格调雄健昂扬,雍容大度,为中国建筑中的精品,同时体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滦,更是时代风貌的绝妙象征。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1.影响深远的城市建筑——宋都东京

    北宋东京(开封)是在原北朝故都基础上改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因为它受制于老城的格局,所以城市建设与平地而建的都城是截然不同的。开封城格局有两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之一是三重城墙的模式。城开封龙亭中央是正方形的皇城,又称大内,城中建有宫殿,四面有宣德门、东华门、西华门、拱宸门。宣德门为正门,也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皇城的外边是里城,周长13.5公里,共有10个城门,城内设有衙署、府第、寺观、民居、作坊等。三重城最外边是周长20多公里的罗城,共有水、旱门20个。每重城墙外面都有护城河,用于军事防御。

    城市的主要干道以皇城为中心,与各城门相对,形成井字形交通网,共有四条,又称为御路。城中央宣德门外的御路最宽,有的地方足有300米宽,御路旁还有皇帝专用的御道及人行道、绿化带和水沟等。

    城内有四条河道,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它们通过护城河相互接通,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中汴河横穿东西,与大运河南北相通,是商业经济与居民生活的主要通道。由于河多,城内外的主要桥梁就有30多座。

    北宋的东京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设有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学校,太学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此外,还有佛寺、道观、祠、庵、院等宗教建筑60余处。

    2.宋朝祠祀建筑的典范——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原来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经大修后更名为晋祠,天圣年间又多次修建,并将纪念叔虞的兴安王庙改为纪念叔虞母亲的圣母庙。

    晋祠如今只剩下了圣母殿、塑像、飞梁、献殿等。

    圣母殿是晋祠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筑。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殿前八根廊柱上各雕有一条蟠龙。殿内采用减柱法,使空间更开阔。斗拱用材较大,但和唐朝相比又显得柔和秀丽,这也是宋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圣母殿内现存彩塑43尊,特别是侍女雕塑神态逼真,是宋朝雕塑中的精品。

    晋祠院内还建有祠、庙等多组建筑,形成了历史氛围浓厚的礼制建筑文化。

    3.佛教建筑的变化

    ①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位于今浙江宁波市西,寺内大殿是现存最早的主要建筑,也是江南地区罕见的木构建筑遗存。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面阔3间,计11.91米;进深3间,计11.35米。大殿内柱高矮不等,是以拼成的“包镶作”和以大小相同的四块木板榫卯而成的“四段合”的方法建成的。整座寺院继承了唐朝时期的部分风格,这对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②仅存的楼阁式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在山西省应县城内,原叫宝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惟一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释迦塔在佛宫寺的前部中心,前面为山门,后面原建有佛殿,是典型的中心塔式佛寺布局。释迦塔是一座平面正八边形、立面5层6檐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底层直径为30米,塔身底层直径为23.36米,每上一层收小1米,到第五层时直径还有19.22米。第5层尖顶屋面上有砖砌的1.86米高刹座,座上立铸铁塔刹,高9.91米,全塔总高为67.31米,显得庄重雄伟。

    释迦塔殿堂的结构为“金箱斗底横”形式,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坚实稳固,能非常有效地抗震和防风暴。这也是释迦塔落成9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释迦塔同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三颗璀灿的明珠。

    ③宋塔的流行

    宋朝是我国佛塔建造的盛期。这时期的佛塔已由砖石结构替代了木结构,外观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楼阁式塔型为主的佛塔遍布全国各地,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佛塔大多分布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南方。

    报恩寺塔坐落在苏州城北,又叫北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塔身9层,总高71.85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只有砖砌塔身是宋代建造,其他部分都是清末重建的。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始建,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重建,完工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塔身共7层,总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只有塔心部分为宋代原构,13层木构外檐则为清末重建。

    双塔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西两侧,东塔称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两塔分别高48米和44米,平面都是八角形,有5层,塔下基座上刻有莲瓣、力士和佛教故事。塔心石柱与塔壁间设有巨型石柱楼梯,这些大石头每块重约1吨。

    开元寺塔为11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总高84米多,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底层砌平坐、腰檐,上面各层用砖简单地叠出腰檐。塔壁与塔心之间砌回廊,第四层以上阶梯在塔心作十字交叉。塔身各层开有4门,第二、十、十一层四面开窗,其余各层均为假窗,这样设计都是为了加强砖塔的刚性。

    祜国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砖塔,因呈铁锈色俗称“铁塔”。塔上构件如柱额、斗拱等都是用各种型砖拼砌而成,装饰性的琉璃砖上雕有飞天、麒麟、降龙等。

    宋代砖塔先进的技术,多样的形式结构,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建筑艺术,标志着中国佛教建筑的逐步成熟。

    4.中国式桥梁的全盛时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建造的桥梁长度是前朝没有的,桥梁种类繁多,技术逐渐成熟。

    宋代最常见的是石礅梁桥,有些桥至今还在使用,如北宋嘉祐四年峻工的福建泉州市的洛阳桥、南宋宝祐丙辰年造的浙江绍兴的八字桥等。福建省晋江县的安平桥,全长2070米,是当时最长的石礅梁桥。

    桥梁结构形式独特的还有江苏苏州市东南的平江宝带桥,这些都是当时运用先进的技术而留下的杰作,使中国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宋代园林建筑

    宋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沿着唐代特色持续发展并逐渐成熟,尽管没有了唐朝博大的气魄,但能更广泛地同生活结合起来,这标志着造园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北宋的首都汴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汴粱城的帝苑就多达9处,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艮岳的兴建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

    大臣贵族的私园遍布汴京内外,总数不下两百处。

    南宋建立后,私人园林更是在苏州、杭州、湖州、扬州一带兴盛起来,园主根据自己的想像随心所欲地设计,大大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创新。如欧阳修曾仿江船格局,在官署内作“画廊斋”。这些园林建筑充分体现出了四大特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的结合;如诗如画的情趣;清幽蕴藉的意境。总之,两宋时的风景园林已广泛渗入到了城市各阶层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明时期的建筑

    1.元明时期的城市建筑

    ①元大都城——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的大都城,是唐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告完工。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大都总体布局呈方形,东、西、南三面各3门、北面2门,为三重城垣。宫城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分前朝和后宫两部分,社稷坛位于皇城以西,太庙在皇城东部,钟鼓楼一带为商业活动区。

    大都城布局严谨,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南起丽正门,经过广场和录星门进入皇城、宫城,直达皇城以北位于都城几何中心的中心阁。

    元大都的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状,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因受中间皇城的阻隔而形成若干丁字街。

    元大都城中的水系工程是由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的,主要水系有两条:一条由金水河引水入城与通惠河相通;一条由高梁河引水经通惠河流往城东通州。城市的排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将废水排出城外。

    元大都以其严谨的规划布局,高超的建筑技术使它成为13~14世纪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②明都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营建这座古老的城市。1366年至1386年在原城基础上建起了外城、府城和皇城。

    南京城平面南北长,东西窄,城周长约为67公里,城垣高度约14~21米,有城门13个,最宏伟壮观的是聚宝门。外城周长120公里,都城城墙至今还保留着。皇城位于城东,平面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间有大街。宫城内依中轴线建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鼓楼东南有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

    南京城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南京城内各种宗教建筑非常多,如报恩寺、灵谷寺、天宁寺、朝天宫、净觉寺等。

    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很快就使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城还一直保持着其特殊的地位。

    ③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于明洪武九年建成。它背山临海,地势险要,是明代典型的海防要塞。

    蓬莱水城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小海为中心,建有水门、防波堤、平浪台和灯楼等建筑;二是以水城为主体,建有炮台、敌台和水闸等军事设施。小海位于城的正中,是水城的主体部分,面积有7万平方米,是停泊船舰和水师操练的场所。小海北端建有防波堤和平浪台,布局非常科学,水门外即使波涛汹涌,小海内却是风平浪静,小海内深度可以始终保持3米以上,船舰能任意出入,不受潮汐影响。

    蓬莱水城从选址、规划、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术,在我国海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

    明故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依明朝南京宫殿的格局建造的。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共历时14年,征用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才建成了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太和殿内景明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四周砌10余米高的城墙,墙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间。

    故宫有四门,正南为午门,正北为玄武门,正东为东华门,正西为西华门。午门为紫禁城正门,有崇楼5座,以游廊相连,两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午门外为一条石板御道,称天街,与承天门、端门相通。进入午门是一宽敞庭院,庭院正北是皇极门,是明朝皇帝听政之处。故宫的全部建筑可分为外朝和内庭两部分,由午门到皇极门是外朝建筑的开始。

    外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奉天殿建于高8米的白石台基上,殿高27米,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顶为重檐庑殿顶。殿内左右立有6根缠龙贴金柱,中央为一座雕镂精美的高台,上有皇帝宝座,宝座后有九龙屏风一块。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妃、大将出征等重大典礼均在此殿举行。华盖殿是皇帝典礼前休息的地方。谨身殿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地方,平面呈方形,上盖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设有香炉、日晷、铜龟、祥鹤等,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内庭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称为后宫,还有养心殿、后花园,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乾清宫位于谨身殿后,是内庭正殿。正门乾清门,精巧别致,没有外殿的高大宏伟。交泰殿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方形,琉璃瓦盖,四角攒尖顶。宫后苑又称御花园,在坤宁宫北面,占地11700平方米,整个园林建筑格局左右对称,布局紧凑,环境清幽,是皇帝和后妃们嬉戏、游玩的场所。

    故宫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群。

    3.元明时期的寺观建筑

    ①元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广胜寺

    元代实行的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使各种宗教建筑得到空前的发展。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平地而起,据统计,当时国内各地共建造寺院达24318所,其中著名的有大天寿万宁寺、大圣寿万安寺、庆寿寺和崇国寺等。

    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

    广胜寺包括上寺、下寺两部分。中轴线因受地形限制不是一条直线,上寺的山门、前殿、飞虹塔及毗卢殿都是沿轴线布置的。上寺各殿的支柱布置和木构设计都非常巧妙,前殿中、前、后只有4根金柱,并向左右推移,省掉了8根金柱,使空间更为开阔。下寺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歇山式屋顶,正殿面阔7间,进深4间,大殿也采用了减柱移柱法,省了6根金柱。上部梁架置于横向大内额上,梁架是以斜梁的方法制作的,这也是广胜寺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广胜寺曾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重建,明清时多次修复,但始终保留着元代的布局。

    ②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永乐宫

    道教在元代十分受尊奉,因此当时道观祠庙建筑也很多,如元大都的东岳庙、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庙都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筑。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省永济县的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造于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开始,直到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10年的时间。

    永乐宫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是元代全真教的三大宫观之一。永乐宫沿中轴线建有宫门殿、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5大殿。其中三清殿最为雄伟壮观,殿中祀奉有三清神像,殿长28.44米,宽15.28米,全殿仅后部立有8根金柱,使空间宽敞开阔。龙虎殿又称无极门,造型非常罕见。纯阳殿又称混成殿,内置吕洞宾像。最后是重阳殿,也叫七真殿,是为纪念全真祖师爷王重阳和他的弟子而建的。宫门是清代后改建的,已没有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永乐宫各殿中共绘有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题材丰富,场面恢弘,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品佳作。

    4.元明时期的陵墓建筑

    ①明孝陵

    明孝陵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营建,朱元璋亲自参与了整个陵区的规划和建设。历时三年,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落成。

    明孝陵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神道部分,后为陵园主体部分。神道全长1800米,依山而建,曲折迂回。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飞马等6种12对石雕一个立姿,一个跪势,立于神道两旁,增添了陵墓的神秘崇圣之感。

    陵园主体部分成纵轴对称,前后共分为3个院落,前院院内两侧是祭祀时使用的神厨和神库。它后部的明间台阶呈纳陛形退入到了台基内中院,后部有隆恩殿,殿前两侧有廊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后院是方城明楼和宝顶,是休息的场所。

    明孝陵的规划格局在历代帝陵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变革与创新,它导致了帝陵建筑高潮的来临,为十三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使陵墓建筑得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②中国古代陵墓群的突出代表——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即明朝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直至清初才最后竣工。明朝共历经14个皇帝,除景帝朱祁钰葬在金山外,其余13帝均葬在此地。它们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13个皇帝。

    中国其他各代的帝陵没有一个形成统一陵区的,只有明十三陵是这样,它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性最强、最善于利用地形的陵墓群。

    5.元明时期的礼制与祠祀建筑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杰作——天坛

    北京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沿北京城中轴线与先农坛东西相对。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整个建筑群占地280公顷,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正门朝西,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象征“天圆地方”。

    整个天坛建筑群分为4组:祭天的圜丘及附属建筑;祈年殿及附属建筑;斋宿处斋宫;祭祀牲畜的牺牲所和乐舞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圜丘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3层圆形石台,坛中心铺圆石一块,外圈用石块圈成9环,每一环的石块数为9的倍数。祈年殿为一圆形平面大殿,位于天坛中轴线北,高38米,大殿内外用木柱支起,内部用4根木柱,鎏金顶,屋面为三重蓝色琉璃瓦,装饰华贵绚丽。

    天坛的总体格局生动地体现出崇高、神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再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科学的艺术构想。

    ②太庙

    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明代北京太庙是模仿南京太庙而建,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约16.5万平方米。太庙围墙共有3重,层层环绕,均为黄琉璃瓦墙顶,红墙身。南部正中建一戟门,门外列有120杆戟为仪仗,进入戟门即为正殿,是太庙的主建筑,共9间,是皇帝祭祖行礼的地方。正殿的柱、枋均为沉香木,连内壁上也以沉香木粉涂饰。大殿建在3层汉白石台基上,雄伟壮观。寝殿在正殿之后,面阔9间,供奉皇帝祖先灵牌。最后是祧庙,与寝殿一墙之隔,供奉着皇帝远祖。

    6.明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

    明代私家园林的建造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私家园林大肆兴建,形成中国私家园林建造的全盛时期。其中尤以苏州建园最为兴盛,为全国之最。

    苏州园林大都以山、水、泉、石为骨架,再以花、草、树、木为衬托,以亭、台、楼、榭为点缀,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苏州的私家园林中,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狮子林和沧浪亭,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中叶,位于苏州市东北侧,以水景为主,山明水秀,亭榭精美,整个园分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俗称刘园,占地约30亩。此园经过多次修整,现大致分中区、东区、西区、北区四部分。

    这些园林佳作使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建筑

    1.西藏布达拉宫的重建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旧城西面2公里的红山上,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公元9世纪时被毁,清顺治二年,即西藏五世达赖时重建。后成为清朝政府驻西藏的行政、宗教机关所在地。

    整个布达拉宫包括山顶宫室区、山前宫室区及后山湖区三部分。

    山顶宫室区由红宫和白宫构成主体建筑群。红宫因外墙为红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和存放已故达赖亡灵的佛殿,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白宫位于红宫的东侧,高7层,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的宫室。红宫前有西欢乐广场,白宫前有东欢乐广场。西欢乐广场下依山建有赛佛台,高9层,与红宫组合在一起。

    山前宫室区由东、西、南3座城门和2座角楼组成,城内是管理机关、住宅和监狱等建筑。

    后山湖区有2个湖,西湖岛上还有一座4层的楼阁,被称为“龙王宫”。

    布达拉宫的道路也简单明了,南面一主道直达晒佛台东侧大平台,然后一分为二,西入红宫,与广场西门相通,是朝佛之路;东面到东欢乐广场,由广场西的扶梯直达白宫,是朝拜达赖喇嘛之路。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山丘浑为一体,仿佛天成。这充分体现出了藏族工匠们的才智与建筑水准,反映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成就,为我们了解西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盛极一时的北京四合院

    清朝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形成了特有的民居文化。这些民居按布局分成庭院式、窑洞式、干栏式民居等七类。庭院式民居中以合院为主,而合院式民居中又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

    北京四合院由三进院组成,每一进院落里又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周围有穿山游廊和抄手游廊,东南角开大门。四合院各房的使用一般按长幼、内外、贵贱等级来安排,每间房都有固定的作用。

    清朝满族人入关后很快接受了这种民居形式,使四合院在清朝盛极一时。甚至还传到了满族的老家——吉林。现在吉林很多地方的民居都还是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在清朝达到极盛,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民居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汉族民居建筑。

    陶四合院3.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顶峰

    ①清代“万园之园”——圆明三园

    清代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最后顶盛时期,这时期的园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创造性。其中乾隆九年建成的圆明三园更是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合称。

    圆明园是三园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赐给皇四子胤稹。雍正登基后将它扩建为离宫御苑;乾隆时再次扩建,以北方园林传统艺术为基础,融入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把圆明园建成了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以宫殿区为中心,有近百座建筑散落在河湖周围。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东侧,建于乾隆十四年,园内湖堤交错,周围建有倩园、茹园等30处景点。长春园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景点,那就是北墙内东西地带上建有6座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古建筑,这一景点也被称为西洋楼。

    绮春园是由长春园南部的几个小园合并而成的,又叫万寿园。嘉庆十四年建成绮春园大宫门。园内有著名的绮春30景。

    圆明三园全部是由人工建造的,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多,约占园面积的1/2以上。河道成了联系全园的纽带,河中的假山、岛屿等构成了多变的山水景观。遗憾的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惨遭抢掠破坏,全部建筑毁于一旦,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大损失。

    ②享誉中外的颐和园

    享誉中外的北京颐和园又叫清漪园,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落成。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占地4000多亩,由宫殿区和园林区两部分组成。宫殿区不大,对称分布,建有殿堂、朝房等建筑群,是慈禧居住和理政的场所。

    园林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在万寿山上建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佛香阁是全园的核心建筑,从佛香阁上可以俯瞰整个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西堤,湖中有三岛,是模仿杭州西湖建造的。

    颐和园后山后湖区与前湖景色迥然不同,湖面曲折狭长,给人身处深山峡谷之感。后山后湖边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建筑,如谐趣园、霁清轩,其中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谐趣园又被誉为是“园中之园”,非常精致。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不但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而且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在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初步建成。原称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康熙亲笔题名为避暑山庄,也叫承德离宫。它也是康熙处理政务、举行各种大典、接见臣工的场所,是清朝又一个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组成,总面积为564万平方米。整个山庄的南部为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是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避暑山庄建成后,康熙皇帝每年都会在此住上半年。因为满族是我国的北方民族,秋冬畏寒、春夏避暑是北方民族一贯的生活习惯,康熙皇帝两地移居也是满族生活习俗的体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