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鹰之神”——白尾海雕
中文名:白尾海雕
英文名:White-talied Sea Eagle
别称:黄嘴雕、芝麻雕
分布区域: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
白尾海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其个头可以达到70厘米至100厘米,展开双翅则有200厘米到250厘米,算得上是海雕里面的大汉了。当白尾海雕翅膀张开时,会显得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时,它的头部就会显得很大,嘴部很厚。成年的白尾海雕的头部和颈部是浅白色,尾部是白的,嘴和脚是黄色的,身上的其他部分是棕色的。幼年海雕的嘴和脚颜色明显要深于成年的鸟儿,在半成年时,它们的尾部会变成带黑色条纹的白色。
白尾海雕是顶级掠食者,食物很多,有鱼类、鸟类和腐肉,有时它们亦会捕猎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白尾海雕是一个强悍的猎手,有时候它们会跟金鹰争夺食物,毕竟它们的食谱太接近了。白尾海雕在中国,被人工训练为狩猎的工具。在一些传说中,白尾海雕主要是用来捕捉天鹅的。但是白尾海雕捕捉天鹅并没有多少人见过,倒是媒体上曾报道过它捕食海蛇,由此也可见白尾海雕的勇猛不凡了。
在生活中,人们常会用鸳鸯来形容爱情的忠贞,但是生活学研究上好像鸳鸯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要说鸟儿中最能实践白头偕老的爱情神话的,白尾海雕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它们在四五岁时已经性成熟。一旦雌雄结合,就会跟对方共处一辈子。只有其中一方死了,白尾海雕才会去寻找新的配偶,否则,白尾海雕是不会有“小三”出现的。白尾海雕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爱情的,当发情的雄鸟遇到雌鸟时,它的声音就会千变万化,以吸引对方的注意。
白尾海雕两情相悦之后,就开始成家了。双方共筑爱巢。它们的巢一般位于一棵树的树枝上或在海边的悬崖上,巢很大。由于它们对爱情非常专一,因而一个它们的爱巢经常会长期使用,用期达十年。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们经常会发现树林中不断有很多树木塌下来,原来是由于这些树木难以长期负荷白尾海雕巨大的鸟巢导致的。
白尾海雕有了自己的爱巢,就开始繁育后代。每年一对白尾海雕可生出1到3枚卵,它们孵卵不像别的鸟儿,孵卵只是雌鸟的工作,白尾海雕父母会共同承担孵卵的工作,离开母体38天后,在父母的照料下,小海雕就会破壳而出。刚出生的幼鸟一般都很和睦,但通常第一只孵出的幼鸟体型很大,在进食时占有很大优势。出生不久的幼雕没有羽毛,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下,出生11到12个星期后,幼鸟才会长出羽毛,但它们依然需要留在巢中,依赖父母狩猎维生,只有再过6至7个星期它们才开始自立。
白尾海雕本是种与世无争的鸟儿,但是在人类的一度干预下,它们的生存曾出现过多次危机。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的许多地方,白尾海雕已经很稀少,一些地区甚至灭绝了。这种鸟儿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部开始通过立法来保护它,白尾海雕的捕猎及保护繁殖区和冬季摄食区终于建立。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白尾海雕在欧洲的数量得以逐步回升。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就不见踪迹的白尾海雕又开始出现了。
空中之“虎”——虎头海雕
中文名称:虎头海雕
英文名;Kamchatkan Sea Eagle
别称:虎头雕、海雕、羌鹫
分布区域: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尚塔尔群岛
虎头海雕是海雕属隼形目,别称虎头雕、海雕、羌鹫,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属于易受害物种,分布区狭窄。虎头海雕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主要原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海洋鱼类死亡。在全世界,估计虎头海雕仅有6000~7000只,在中国更是少见,在辽宁及河北曾有记录,所以被我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头海雕体长90~100厘米,两翼显长,翼展能达203~250厘米。雌性比雄性的体重略高,一般雌性的体重约6.8~10千克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有5~6.5千克。
虎头海雕的命名是通过它的体型外观得来的。因为它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所以人叫它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有黄色的特大鸟喙,体羽为暗褐色,虹膜、嘴和脚都是黄色的,爪是黑色的。前额、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为白色。其中,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
由于有颜色的间隔区分,所以在虎头海雕飞翔时可以看出它优美的一面。从下面看,白色的翼缘、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与黑色的下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上面看,腰部、尾羽和两翅前缘的白色与黑色的两翅以及其余上体呈鲜明的对比。虎头海雕是海湾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习惯于滑翔,经常在天际盘旋,行动极为机警。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会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以及堪察加半岛等地,都是虎头海雕的繁殖地。在冬季,虎头海雕会飞往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等地御寒。在中国,虎头海雕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等地。虎头海雕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
虎头海雕的叫声深沉而嘶哑,像一头凶猛的老虎一样,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它的飞行速度很缓慢,一般会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也有时候会站在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一到冬季,虎头海雕就会成群活动。
虎头海雕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主要食物以鱼为主,尤其喜欢吃鲑鱼和鱒鱼。除了鱼类外,它们有时还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来吃,不过如果遇到食物紧缺的时候,它们也吃腐肉。虎头海雕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因此海豹常常成为虎头海雕的口中食物。
虎头海雕的叫声也很特别,一般声音显粗哑吠声,不过要是遇到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就会发出尖锐的嘎嘎嘎的叫声。
虎头海雕跟其他鸟类一样,也会在树上或者岩石洞里面造窝。它们的窝高度一般高约为150厘米,直径最多可达250厘米。它们的窝较为固定,一般多年使用,以后也会有同类不断轮流使用这些巢。不过虎头海雕也不是白住现成的窝,每年都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巢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每年的二三月份,便是虎头海雕的求偶期。4~6个月为一个繁殖期,每窝产卵1~3枚,一般为2枚。卵的颜色是白色的,稍微点缀着绿色。孵化38~45天后,幼鸟就可以孵出了。刚孵化出来的幼鸟其绒羽呈灰色或白色,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幼鸟很勤奋,大约70天后便会离开巢。不过,虎头海雕比较晚熟,在约4~5岁的时候,幼鸟才正式开始踏入性成熟的阶段。到了8~10岁时,小虎头海雕才正式长出成鸟的羽毛,此时亦正式踏入成鸟的阶段。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中文名:白头海雕
英文名:Bald Eagle
别称:白头鹰、美洲雕、秃鹰
分布区域:北美洲
白头海雕也叫美国雕、白头鹰等,是一种外形美丽但性情凶猛的大型猛禽。白头海雕嘴弯曲而尖锐,四趾有钩爪,目光敏锐,重量为3~6.3公斤,身长71~96厘米,翼展为168~244厘米,雌性体积比雄性的大25%左右。白头海雕全身的羽毛大都是深棕色,但喙、眼睛和脚呈黄色,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这与它身上的暗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给人的感觉总是“光秃秃”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秃鹰”。
白头海雕多分布于北美洲从阿拉斯加到佛罗里达包括加拿大大部分的版图、整个美国大陆以及墨西哥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是惟一一种产于北美的雕。白头海雕一般可以活15~20岁,野生的白头海雕寿命会长一些,但最长也仅有30岁。
白头海雕常活跃于海岸、大湖泊、河流附近,靠捕海鸥、野鸭等水鸟和鳟鱼、大马哈鱼等大型鱼类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来维持生命。
白头海雕的飞行能力很强,即使抓着猎物飞行,时速也可达48公里,滑翔时的飞行速度则可达每小时70公里。
白头海雕的婚姻实行的是终身配偶制。但是,如果夫妻中的一方先死,存活下来的一只会很果断地接受其他新的配偶。
在所有动物中,鸟类的色觉最好,其中雕的视觉要比人类的强3倍。而白头海雕视觉的清晰度,抑或叫做明晰度,更是绝中之绝,比别的鸟的色觉还要好。白头海雕明察秋毫的视觉,使它们能够更清楚地发现猎物的藏身之处。
白头海雕视觉很好,这是因为它有一双很大的眼睛。这双眼睛挤占了眼部肌肉的活动空间,因此它的眼睛不能来回转动。但是雕长了许多可以让颈部灵活地活动的颈骨,弥补了这一缺憾。靠着这些颈骨,雕能将头部转动270度——也就是圆的3/4。跟许多其他的鸟类一样,白头海雕的双眼各长了一层叫做瞬膜的特殊的眼睑,这层眼睑能替眼睛受刺激并且能使眼睛保持湿润。
白头海雕眉骨十分突出,这使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很凶猛,但是却能起到很多的保护作用。这种突起可以使雕眼免受烈日的暴晒,还能起到挡风蔽尘的作用。白头海雕栖息在树上时,突起的眉骨能起到保护雕眼免受碰断的树枝树条弹起来时带来的伤害。另外,突起的眉骨还能保护雕眼免受挣扎中猎物的伤害。
覆盖于鸟身的羽毛叫做羽衣,白头海雕有一身独特的羽衣。靠飞翔生存的动物,保养好自己的羽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白头海雕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清洗、梳理自己的羽毛。鸟梳洗羽毛时,就会使劲儿摇摆身体,抖落松动的羽毛,油状液体也会令其他的羽毛各归其位。一只健康的成年白头海雕有7000多支羽毛,彻底整理一次要花很长时间。
白头海雕雕骨有许多是凝聚或连结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它们格外结实,使得骨架轻薄中空,这可以使它们飞翔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托举它们。
同其他的鸟类一样,白头海雕没有牙齿。它们进食时将猎物用钩状的大喙撕成一口一口的碎块,然后整块整块地吞下去。所以即使雕爪没有完全地杀死猎物,雕喙的一记又一记猛烈啄咬也足以杀死猎物了。
白头海雕拥有强壮的足,以便用来杀捕猎物。相对于身体大小而言,白头海雕的足也真是够大了——竟长达15厘米!它们的足底异常粗糙,像我们常见的砂纸一样,这一构造有助于让它们抓牢那些身体表面滑腻的猎物,比如说蛇或鱼。白头海雕有4个足趾,前面3个,后面1个。足趾顶端分布着长而弯曲的爪。白头海雕的后爪弧长为7~8厘米。这些爪是白头海雕最厉害的武器,他们像尖刀一样锐利,甚至比白头海雕那钩状的喙更加危险,最有力量的是后足趾和后爪。白头海雕在抓捕猎物时,它的后爪会深深地刺入猎物的体内,经常会刺穿猎物的关键器官,譬如说心脏或肺部。
在白头海雕的尾部长有一个在受压时可以分泌出油状液体的特殊腺体,雕把分泌出的这种液体涂在羽毛上,这样做不仅能够保持羽毛的整齐还可以帮助羽毛防水。
同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白头海雕日间常成对出来捕食,凭借异常敏锐的视觉,即使飞翔在高空,也能清楚地洞察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除了这些,白头海雕还拦路争夺别的鸟类的猎物。
它们常栖息和筑巢在河边或海岸较老的松柏、硬木树上,并且它们还喜欢巧妙地利用旧巢,在繁殖期间还会不断地进行修补,把巢延展得越来越庞大,有些巢甚至最终直径可达2.75米,重2吨。白头海雕一般选择11月上旬开始产卵,每次产卵2枚。白头海雕同其他鸟类不同,雌鸟产下第一枚卵开始孵化后,才会产第二枚卵,这样雏鸟出壳的日期就会相差几天,先出壳的雏鸟往往比后出壳的雏鸟大许多。
有时候,两只小雕都能够存活下来,但多数情况下,大一点的雏雕会将较弱的那一只杀掉。雏鸟出壳后,一般4个月后才能长成幼鸟。幼鸟全身羽毛呈栗褐色,头部和尾部都是光秃秃的,没有白色的羽毛。但是过几年后,小白头海雕头部和尾部逐渐长出羽毛并逐渐变白。一般幼鸟7年以后才彻底成熟,那时候,头部和尾部会变得跟父母完全一样。白头海雕身体庞大,因此吃得也多。一只小雕每天需要多达3公斤以上的肉才能吃饱。小雕在母亲怀抱里喂养3个月后就可以离开雕巢自己捕食了。
空中强盗——白腹军舰鸟
中文名:白腹军舰鸟
英文名:Andrews' Frigatebird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繁殖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岛等地
白腹军舰鸟是大型的海洋性鸟类。人们有时可以在浩瀚无垠的热带海洋上空,看到一种飞行的巨大的黑色海鸟在抢夺其他鸟类口中的食物,它就是“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很容易与别的鸟区别开来。它的体长将近1米,雌鸟的体型一般比雄鸟还要大。蓝灰色的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喉部红色的喉囊,可以存储捕到的食物。它的两翼狭窄,下臂的掌骨和指骨特别延长,使两翼展开时可达2米。尾羽呈深叉状。它的脚也是红色的,但是与其他水鸟不同的是,它的脚趾间虽然也有蹼,但蹼膜在各趾间有很深的缺口。白腹军舰鸟上体的荆毛呈乌黑色并带有绿色的光泽,颈部和胸部是紫色的,腹部是白色的。
印度洋主要为白腹军舰鸟的聚集地,它们常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岛等地进行繁殖。繁殖期后常游荡到北至我国的广东沿海,南达马六甲海峡和爪哇,以及澳大利亚等地。
白腹军舰鸟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在捕食时其飞行时速甚至可以达到400千米。飞行的耐久力也很强,是非常出色的远距离“飞行家”,飞行高度可达1200米左右,还常常飞到1600千米以外去觅食,最远可达4000千米。这是因为它主司飞行的胸肌和飞羽都非常发达,几乎占体重的一半。在海洋上空的蓝天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展开狭长的翅膀,轻松地翱翔,在天空气流的旋涡内或翻转,或盘旋上升,有时直冲1000多米的高度,再迅速地由空中直线下降。即使遇到12级的飓风,鹈鹕等其他鸟类早已被吹得晕头转向,白腹军舰鸟依然能在狂风中旋转而下,安然降落,不受任何损害,因而成为海鸟中的佼佼者。
白天,白腹军舰鸟会在海面上飞翔,夜晚,它会栖宿在岸边或岛屿上。,白腹军舰鸟主要以海中的鱼和水母等软体动物为食,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而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虽然能够自己捕食,但它却更多地采用强抢的方法,在空中劫掠其他鸟类,特别是鲣鸟所捕获的鱼类。它先是在高空中盘旋巡视,一旦发现鲣鸟在水中捕到鱼类,并衔起飞翔时,立即俯冲下来进行攻击,用喙啄咬鲣鸟的尾部,或用双翅猛烈扑打,迫使鲣鸟在不堪忍受疼痛的情况下,不得小张口吐出已经获得的猎物,或者被攻击得惊慌失措,吓得把猎物扔掉,此时,猎物就会成为,白腹军舰鸟口中的美餐。此外,白腹军舰鸟还经常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等。
白腹军舰鸟的繁殖季节是在每年的4~6月。此时,在岸边或岛屿的岩石上,就会聚集成千上万的白腹军舰鸟。已经达到性成熟的雄鸟,喉部的喉囊灌入空气后膨胀成一个很大的半透明的半球状袋状物,色彩鲜红,十分艳丽,这是它们为了向雌鸟进行“求爱”炫耀而显示自己英俊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求偶季节,它们还经常展开双翼,不断地围绕着雌鸟转圈,跳起优美的舞蹈,并且不时地从嘴里发出“嘎拉,嘎拉……”的叫声,向雌鸟求爱。雌鸟则不断扇动双翼,显得异常活跃,以此回应雄鸟,并十分留意地在雄鸟中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旦遇到合意的配偶,就立即迎上前去,用头去擦对方的头部或身体,表示同意对方的求爱,于是进行配对和交尾。
雌鸟找到合适的伴侣之后,就开始筑巢。它们的巢建在大树的顶部或岩石峭壁的上,利用树枝等编织而成,巢壁比较简陋,巢内铺垫纤细的树枝及海草等柔软物质。它们虽然共同筑巢,但也有不同的分工,雄鸟主要负责衔来巢材,递给雌鸟,雌鸟再用这些巢材在树上或灌木上筑巢。有趣的是,它们筑巢用的树枝、海草等材料,也多是采用掠夺食物的方法,从鲣鸟等鸟类的口中夺取。新巢建成以后,雌鸟便在其中产卵,每次只产1至2枚白色的卵。这时雄鸟要暂时离开它的伴侣外出去旅行几天,只有雌鸟单独留在巢内孵化。等到雄鸟旅行归来,它们就不再外出觅食,开始轮流孵卵。40天以后,雏鸟就会破壳而出。
刚出生的军舰鸟并没有那么漂亮。刚出壳时,它们浑身上下赤裸无羽,连眼睛也睁不开,当然也不会自己捕食,需要雄雌亲鸟喂食。雄雌亲鸟外出捕到食物后,先在自己的胃中进行半消化,然后再吐出来喂养雏鸟。给雏鸟喂食主要依靠雄鸟,因为它往往能捕获到更多的食物,甚至还将多余的食物供给雌鸟,以便使雌鸟一心一意地照看雏鸟。不过这时雄鸟喉部漂亮的红色喉囊已经逐渐失去了艳丽的色彩,并逐渐萎缩。如果有天敌来侵犯雏鸟,亲鸟们就会在巢的附近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以便保护雏鸟。雏鸟慢慢长大,身上逐渐披上了白色的绒羽,但仍然要靠亲鸟喂食,到半岁以后,雏鸟才开始学习单独飞行。长大的幼鸟学会飞行后,已经身强力壮,能够自己捕食了,便离开亲鸟,开始独立生活,但一直要到2岁以后它们才能完全换成成鸟的羽饰,达到性成熟。
白腹军舰鸟的分布范围不大,在我国仅见于广东沿海一带,数量也很稀少,估计全世界的总数尚不足1600对。它不仅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还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的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
白腹军舰鸟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鸟纲、鹈形目、军舰鸟科。军舰鸟科全世界共有5种,都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我国除了白腹军舰鸟外,还有2种,一种是小军舰鸟,它的大小同白腹军舰鸟差不多,但全身都是具有光泽的黑色羽毛,在我国多见于西沙群岛等南海岛屿和沿海地带,从福建、广东、台湾,往北到江苏、浙江,偶尔还见于河北的北戴河和秦皇岛。另一种是白斑军舰鸟,它的体型略小,全身羽毛也是黑色,但腋下两侧各有一块大白斑,在我国仅见于福建和西沙群岛,偶尔经过台湾沿海。这两种军舰鸟的数量也都很稀少。
非洲鱼鹰——吼海雕
中文名;吼海雕
英文名;Haliaeetus vocifer
别名:非洲海雕,是鹰科的一种猛禽。
分布区域: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版图
吼海雕喜欢独自狂呼,有时也夫唱妇随,其吼叫声极有穿透力,被人们称为非洲海雕、非洲鱼鹰。它们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近亲,头部拥有与白头海雕一样的白色羽毛,尾羽和腹部也是纯洁的白色。它们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河流湖泊,便有吼海雕的身影。
吼海雕的食物中90%以上是各种各样的鱼。吼海雕捕鱼的姿势很优美,先是站在树上凝神观察水面,一旦发现鱼类的踪迹便疾扑过去,伸出爪子牢牢抓住鱼并将它带离水面。第一张照片所拍摄的,便是吼海雕捕鱼的情景。吼海雕虽然是鹰中的捕鱼高手,但它们的爪子力量很弱,如果捉到的鱼体重超过1.8千克,便很难从水上飞起,这时,它们只好落在水面上,用爪子继续抓鱼,然后用翅膀奋力前划,等到上了岸,才能享用这来之不易的美餐。不知道照片里那条隐匿在水中隐隐露出脊背的鱼体重几何,是否需要吼海雕划水才能上岸。
勤劳的吼海雕能相伴走过很多岁月,它们会严守着动物世界里的一夫一妻制,相濡以沫,相伴终身。对吼海雕而言,不但像人一样执着和情感深厚,也同样有安土重迁的观念。“燕子归来寻旧垒”,吼海雕也对旧巢有浓厚的眷恋。它们在大树上搭窝,会筑下数个巢穴,只有其中的一个会被用于产卵和孵卵。这个巢会被重复使用并不断加固,这样日复一日,巢逐渐变大,直径甚至可以达到2米,深逾1米。
吼海雕的繁殖季节是在旱季。雌性吼海雕一次可以产下1到3枚卵,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孵化期。小家伙们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出壳的,最先出壳的那个才有生存的权利,它会不顾亲情,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一杀死,独自享受父母的恩宠。
吼海雕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5年的时间,这中间会经历许多的不测。再加上吼海雕杀死手足的遗传法则,使得它们的繁殖率一直不高。在非洲,虽然它们因经济价值不高而免于遭受人类残酷的迫害,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吼海雕的生存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它们仍然是需要人们关注的物种。虽然它们不能拥有近亲白头海雕作为国鸟的光荣,然而在自然中,它们也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安栖的乐园。
捕蛇能手——蛇雕
中文名:蛇雕
英文名:Spilornis cheela
分布区域:南亚、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尼、日本、菲律宾和中国
蛇雕在古代就被人称为“鸩”,因其食物多以剧毒蛇为主,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的鸟。如果将它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饮鸩止渴”的成语,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汉书·齐悼惠王传》中有“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的记载。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中也有“鸩”条:“按《尔雅·翼》云:‘鸩似鹰而大,状如鹗,紫黑色,赤喙黑目,颈长七八寸。雄名运日,雌名阴谐,运日鸣则晴,阴谐鸣则雨,食蛇及橡实……’”又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
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蛇雕吞食了毒蛇之后,会向太阳顶礼膜拜。这源于一个有趣的现象:蛇雕将蛇吞入之后,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古怪的动作:首先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地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就像人在进食的时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样。其实这不是蛇雕在感激太阳的恩宠,而是因为蛇雕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活动,同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窒息。
蛇雕又叫“大冠鹫”“白腹蛇雕”“风头捕蛇雕”等。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大部分地区,为留鸟。它的形象十分威武,是体形中等的猛禽,体长55~73厘米,体重1.15~1.7千克。上体为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项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间有一个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蛇雕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为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有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非常引人注意。站立时尾羽常左右摆动。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也是黄色,爪黑色。
蛇雕喜欢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
蛇雕善于捕蛇。蛇身体细长、滑溜,很不容易抓牢,更不容易捕捉,即使被抓住之后,蛇体的其他部分也会反过来卷缠,其巨大的缠力,往往使捕食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还有一副难以抵御的毒牙,更使很多进攻者望而却步,因此专门以蛇为食的动物并不多见。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像一片片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够抵挡蛇的毒牙的进攻;蛇雕长着一双宽大的翅膀,上面覆盖着丰厚的羽毛,这可以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所以蛇被擒获之后,很难对蛇雕进行反击,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伺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形较大的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翻滚着,扭动着,用还能活动的身体企图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则不慌不忙,它会紧紧地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同时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渐渐不支,失去进行激烈反抗能力时蛇雕才开始吞食。
蛇雕的嘴没有其他猛兽发达。这是因为蛇雕捕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但蛇雕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并不全部吞下,它会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边,等到回到巢中后,就能使雏鸟叼住这段尾巴,把整个蛇的身体拉出来吃掉。
黄金眼战士——猛雕
中文名:猛雕
英文名:Martial Eagle
别称:战雕、军雕
分布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
猛雕是鹰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它的身长约76厘米~96厘米,翼展在188厘米~260厘米,正常体重约在3.1千克到6.2千克。成年猛雕的羽毛是黑褐色,头部和胸部也是黑褐色,腹部白色,上面点缀着黑色斑点。猛雅的雌性通常比雄性要大,未成年的雕的和成年的比起来差别很大,它的上半身是灰白色的,下半身是白色的,当它7岁的时候才能长出成年猛雕一样的羽毛。猛雕的头上有灰色的耳羽,乍看上去好像是非洲草原上战士的羽冠。金睛褐瞳,黑喙如铁,转盼之间,杀气十足,一副威风凛凛的“黄金眼战士”形象。黑色的爪子,锋利似刀,据说它的力气之大,足以抓起一名成年男子。
猛雕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那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特别是津巴布韦和南非,更是猛雕栖息的圣地。而今,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纳米比亚的盐湖国家公园,是猛雕数量最多的地方。猛雕的首选栖息地是半沙漠的稀树草原,它们尽可能地避免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动,树木稀疏会给他们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猛雕的领地根据食物的情况而变化,大的可以达到100平方千米,小的仅有10平方千米。
猛雕生活的非洲草原为它提供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它拔地而起,不断飙升,直至肉眼看不到它们为止。清晨,是猛雕一天活动开始的时候,翱翔长空,寻找猎物。到了傍晚,它们会带着落日的余晖和一天的疲惫归巢休息。飙升到空中的猛雕经常会停在空中,用它的黄金眼360度全方位地搜索猎物,一旦猎物进入视野,猛雕会选择合适的角度猛扑下来,迅速予以捕杀。合适的角度往往会减轻空气的阻力,使得捕猎的成功率大为提高。在捕猎中,猛雕会以家庭的形式成对出现,捕猎范围可达100平方千米以上,它们经常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徘徊。同一地区的狩猎活动可以持续数天,然后向下一个地区转移。
猛雕的猎物相当丰富,大到水滨生活的鹳类,小到在地上栖息的珍珠鸡、鹧鸪和大鸨。在一些地区,哺乳动物则构成了猛雕的主要食物,野兔、未成年的狒狒、蹄兔、猫鼬、小羚羊都是它们的美餐。值得注意的是,猛雕曾经攻击过32千克重的小羚羊,这是它们体重的四五倍,虽然不能把猎物带回巢中,它们将猎物杀死之后,便在原地反复享用。当然,猛雕在有些时候也会攻击家禽家畜,但这种现象毕竟很少。
在发情期,猛雕不会采取它独特的飞行方式向异性示爱,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大声哭泣的“咔啦——咔啦——咔啦”的声音来表达爱意。猛雕的巢建在树上,在南非,它们有时候会将巢建在发电站里面。巢很大,年复一年的使用,据动物学家测量,猛雕的巢直径可达2米,深达0.9米。猛雕每两年才产一枚蛋,之所以这样,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如果旱季的时间过长,猛雕会尽可能地将产卵期推迟到雨季,这样可以保证食物的充足。它们的孵化期是45天,一般由雌性来完成,雄鸟偶尔也会担当孵卵的工作。雏鸟出生后,喂养的工作由雌鸟完成,雄鸟一般不给雏鸟喂食。初生的雏鸟全身光秃秃的,非常虚弱,20多天之后它就会变得活跃起来,32天左右,雏鸟的羽毛开始生长。出生后60天,雏鸟就可以用自己的嘴巴和爪子撕裂食物,这时候,雄鸟便可以捕来猎物供雏鸟进食。三个月之后,雏鸟便可以学习飞行,第一次飞行它不会飞得很远,回到巢中它有可能会休息好几天。随着不断的训练,雏鸟逐渐地离巢越来越远,开始自己的生活。
猛雕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它们经常会被人类射杀或者毒害,原因很简单,许多人认为猛雕是杀害家禽家畜的罪魁祸首,射杀它们在人类的观念中变得理所当然。实际上,猛雕攻击家禽家畜的行为相当少见,随着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建立,猛雕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扩大,它的出现被当做检验环境状况的标志之一。
最高贵的飞翔者——“食猴雕”
中文名:食猿雕
英文名;Pithecophaga jefferyi
别称:菲律宾鹰
分布区域:菲律宾吕宋岛、沙马岛、雷伊泰岛、民答那峨岛的森林
老虎堪称“兽中之王”,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鹰的国度里,也有号称为“鹰之虎”的雕——食猴雕。食猴雕很凶残,但却对爱情矢志不渝,是一种高贵的鸟。
1984年的一天,一些动物学家在菲律宾的热带森林中进行考察时,发现在丛林中嬉戏玩耍的猴子中,有几只成年猴突然叫喊着朝密林深处狂奔离去了。小猴们也一边尖叫一边逃跑……他们猛然抬头才发现,天空中数只庞大的褐色的鹰盘旋着,它们看着好像是悠闲自在地在高空滑翔,忽然,向着陆地猛冲下来。警戒的群猴们凭借着它们高超的攀爬技术,一次又一次地避开了鹰的抓捕。但不幸的是,几只受惊的弱小猴子由于体力不支没有跟上猴群。一只巨鹰不失时机地—个俯冲,朝幼猴猛扑过去,尖利而有力的脚爪狠狠地抓住了猴身,尖锐目像钩子一样的喙部凶猛地敲击猴子的头部……几只壮年猴子眼睁睁地看着幼猴被吞食,却无能为力,它们撕心裂肺地嚎叫着,很想与巨鹰进行搏斗,但又害怕自己丧命其中,很是无奈。筋疲力尽的幼猴竭尽全力地挣扎着,但最终还是丧命在巨鹰的利爪下,森林中大片的土地被幼猴的血肉染红……
这些捕食猴子的杀手就是菲律宾鹰,也有人称之为“食猴雕”、“食猿雕”。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之一,活跃于热带雨林中,是典型的森林猛禽。它们有长而宽大的翅膀,末端圆,尾巴很长。有利的身体构造使它能够迅速而灵活地飞行在树枝间,在树枝间移动是他们典型的捕猎方式,它们有时停在栖木上悠闲地等候猎物,有时也会翱翔在热带雨林上空,主要捕猎树栖动物,如猫猴、灵猫、蜥蜴、蝙蝠、犀鸟、蛇、野兔、猕猴及田鼠等。由于它们在抓捕猴子时格外凶狠,因此被称为“食猿雕”、“食猴雕”。
食猴雕体格健壮,身长约为1米,重达4公斤以上,两只翅膀展开后可长达3米。头部后面有许多柳叶状冠毛,色黄有斑点。食猴雕上半身羽毛呈深褐色,下半身呈浅黄或与白色相间。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都有食猴雕活跃,它们常把巢筑在岩壁、乔木或灌木丛中,用枯枝和芦苇等编成,内铺兽毛和草。它们4~5月份产卵,幼鸟于8月底离巢。
食猴雕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有“鹰中之虎”的美誉,是菲律宾的国鸟。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再加上土地的开垦占用了大面积的森林,食猴雕活动的范围越来越有限。除了恶劣的外部生存环境外,食猴雕独来独往的性情也为它们的生存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据动物学家观察,食猴雕一生只求一个伴侣,无论发生什么变故,都无法动摇它对爱情的忠贞,是活跃在菲律宾丛林中的“最高贵的飞翔者”,但如今已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空中航母——金雕
中文名:金雕
英文名:goldeneagle
分布区域: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国、墨西哥等地。
金雕的英文名是“goldeneagle”,也就是“金色的鹰”。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金色的,只有在阳光底下,头部和颈部的羽毛才会反射出金属的光泽。在北半球,金雕是赫赫有名的猛禽,它们以高超的飞行和猎食能力著称于世。
金雕俗称为黑翅雕、洁白雕、金鹫等,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闻名。金雕性情凶猛残暴,体态雄伟,嘴似弯钩,尖刃如针,爪如钢刺,锋利无比。金雕的头顶为灰褐色,上体为赤褐色,肩羽和翅膀为暗紫色,尾羽为灰白色,飞翔时在阳光的反射下有金属光泽,亦称“金雕”。金雕站在山头就像是一个人坐在山尖上,抬头远眺,俯视山野,又被称为“座山雕”。
成年金雕体型巨大,体长1米左右,翼展可达2.3米,双翼展开像一个偌大的风筝,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着;背部与两翅为暗褐色,翅膀内侧为白色,形成翼斑。它们以鹑、鸠、鸽、雉、幼麝和野兔等为食,吃大型动物尸体,有时也攻击狍、野猪幼体等动物。
金雕种群数量很少。在我国,金雕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部的山区中,有时也能在江苏镇江、浙江温州、安徽滁州等地看到它们的身影。金雕一般生活于丘陵或多山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荒漠、高山草原、森林和河谷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活动地带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
金雕的取食范围极大,依据当地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一对金雕的取食范围常在十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之间。
金雕每年三四月间开始繁殖,一窝产卵1~3枚,卵的颜色为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化期为35~45天,雏鸟76~85天就可以离开巢穴。金雕由雌鸟孵化育雏,雄鸟负责捕食。跟白头海雕一样,当食物资源严重短缺时,先出生的幼鸟会吃掉后孵化出的幼鸟。
金雕有极快的飞行速度。聪明的金雕还会利用气流的托力,在高空盘旋以便伺机抓获猎物。在追捕猎物时,它们的速度和猛禽中的隼的速度差不多。它们三趾向前,一趾朝后,趾上都长有像狮虎一样的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趾和后趾上的爪更为尖利。在抓捕猎物时,它们的爪能够像刺刀一样迅速地刺进猎物的“软肋”,撕开皮肉,刺破血管,甚至将猎物的脖子扭断。它们还利用巨大的翅膀袭击猎物,有时候一个翅膀扇过去,就可以直接将猎物扑倒在地。
因其勇猛威武,金雕成为墨西哥的国鸟,另外古巴比伦和罗马帝国也都把它当做王权的象征。
空中美洲豹——哈佩雕
中文名:哈佩雕
英文名;harpy eagle
别称:角雕
分布区域: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
哈佩雕被鸟类学家称为“鸟类中的大白鲨”和“空中美洲豹”,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而是介于雕与之间的鸟类。
“哈佩”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原指一种半人半鸟的妖怪,早期到达美洲的西方探险家因见这种雕威猛彪悍,因此为它取了哈佩雕这个名字。
哈佩雕属隼形目,鹰科,是大的猛禽类中的一类,同其他鸟类一样,日间活动。成年哈佩雕的体重可达9公斤。有人曾经在墨西哥的丛林中捕获过一只巨型哈佩雕,它的体重竟然超过13公斤!它身体庞大,因此力量也大,嘴和脚都强壮而有力量,并且它身材还算优美,视觉敏锐,飞行能力很强。
哈佩雕目光敏锐。在近50米的空中,哈佩雕依然能清楚地看见地面上爬行的蚂蚁。追逐猎物时,时速可高达80公里。哈佩雕拥有高超的猎捕能力,约捕猎19种动物,多以树栖哺乳类为主,并且特别喜欢抓捕蛛猴和吼猴,另外还包括负鼠、长吻浣熊、食蚁兽、树懒等等。
一般而言,雕捕食的时候比平时会更凶狠。它的体型及飞行的姿势和秃鹫很像,所不同的是,哈佩雕脚上有强而有力的弯爪,并且头上长有冠毛。另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雕以活的生物为捕食对象,秃鹫多捕食腐肉。由于身体笨重,它们很难在空中追捕猎物,所以它们常以地面上的目标为袭击对象。像猫头鹰一样,雕捕捉动物的时候,经常会先把它们的头咬下来,接着再吞食。因此,在西方,雕是力量和权势的象征。从巴比伦王国时代起,它们就代表着战争和帝国。
哈佩雕的一个亚种——哈佩大雕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南部到巴西这部分的区域,头上有黑色羽毛的鸟冠,上体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胸部有黑色的条纹,体长可达1米。另一个种类——新几内亚哈佩雕,体长约75厘米,羽毛呈灰褐色,尾巴较长,鸟冠短而丰满。
哈佩雕年复一年地住在同一个窝里,它们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它们的窝筑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不易接近的地方,它们两三年才交配一次。它们5月下旬期间筑巢,巢建在高出地面约40米的树上。6月中下旬,它们开始产卵,孵化期约需要56天。雌雕一般情况下只产一枚卵,就算偶然性地生下两只,也仅仅选择先出壳的那一只,所以哈佩雕的生产率很低。雄雕负责在繁殖期间外出捕食,雌雕和雏雕只需待在家里等着雄雕带回食物就行了。幼雕至少需要在父母的领地里生活一年。雕的成熟期也需要很长时间,大概要到三四岁时,幼雕的羽毛才能丰实起来。一只哈佩雕大概能活30岁。
和大熊猫一样,哈佩雕也是极其珍贵的濒临灭绝的动物。随着热带雨林不断遭到破坏,哈佩雕栖息和狩猎的地盘逐渐缩小,再加上严重的非法偷猎行为,哈佩雕濒临灭绝。因此,在中美洲,各个哈佩雕产地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的国家为它们划定自然保护区,有的为它们建立专项的保护基金,有的在科学方面展开对它们的人工繁育。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鸟类,中美洲的巴拿马更是把哈佩雕定为国鸟来加以保护。
秘书鸟——蛇鹫
中文名;蛇鹫
英文名;secretary bird
分布:非洲
蛇鹫的巢通常筑在灌木或乔木顶部,巢大而扁平,直径约有2米,用杂草编制而成,因为有稠密的树叶掩盖,所以不易被发现。在繁殖季节,雌鸟每窝产卵2~3个,卵为白色,椭圆形。孵化期约45天,由雌鸟孵化。雏鸟出世后要在巢内待80~98天。在这段日子里,亲鸟十分忙碌,外出带回昆虫、鼠类等食物喂养。大约3个月后,幼鸟长大,开始独立生活。
蛇鹫栖息于开旷草地上。以小型兽类、鸟类、昆虫,特别是蛇类为食。虽然它不喜欢飞行,有时却能凌空大翻跟头,一面翻滚,一面把一小撮泥土抛向空中,然后双足落地。蛇鹫的这种奇怪动作可能是一种游戏,或者是在发展和熟练它们未来的应变能力,也许是在闪避它所扑击而没有抓到的毒蛇。
当蛇鹫发现蛇时,先是慢慢潜近或静待猎物近身,然后,头后的羽冠像扇子般展开,紧张地在蛇的周围转动和跳跃,虎视眈眈地寻找进攻的机会。蛇见到来者不善,也不甘示弱,常伸高头颈,射出凶煞目光,伸出长舌,想来个“先发制人”。可是聪明的蛇鹫,总是灵活地闪开蛇的正面反扑,及时绕到它的背后,使蛇找不到攻击目标,无心恋战。它正要俯身逃窜时,蛇鹫便猛扑过去,用强有力的脚狠击蛇的头部,然后马上跳离,再找合适机会给蛇以迎头痛击,直到蛇头击碎为止,然后慢慢吞食。如果遇到大蛇,它会把蛇抓住起飞,然后从空中摔下,这样反复几次,蛇就被摔死了。此时,它再把大蛇扯成一段一段吞进肚子里。
蛇鹫的头上长着两只有神的大眼睛,一张锐利的钩状嘴巴和一对长长的、展开时宽度达200多厘米的翅膀。它的身躯较短,下面有一双光秃秃的长腿,身后边还拖着两根很长的尾羽,长相确实非常奇特。由于蛇鹫的特殊形象,学术界对它在分类上的归属,一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人根据它的一双灵巧而有力的长腿颇像鹤类,把它与鹤归于一类;又有人根据它锐利的钩嘴和利爪颇似猛禽,将它归入鹰隼一类。最后,还是根据它那古怪的相貌、凶猛的特性,把它单独列为猛禽中的一类。
蛇鹫为大型猛禽,体形似鹤,分布于从非洲塞内加尔、索马里到南非好望角一带。它的体长为125~150厘米,体高100厘米,体重2.3~4.27千克,在猛禽中可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蛇鹫的头和颈部披有长凤冠,嘴似隼嘴,而无蜡膜,但嘴与眼间具裸皮。腿细长适于捕蛇,前三趾短而强,微有蹼相连,后趾很小。尾羽的中央尾羽很小细长,其他逐渐变短。体羽为淡灰色,腰和腿部为黑色。它的头部、颈部裸露,呈粉红色至鲜红色。颈部有稀疏羽冠和匙状羽。体羽主要为褐黑色。在鸟类世界里,蛇鹫是特别出名的,因为它从名字到形象都十分奇特。
蛇鹫的头后长着一排长长的羽冠,每一根都像国外古代的秘书们常用的羽毛笔,因而得名“秘书鸟”。也有人叫它“书记鸟”,因为它的一根根冠羽,使人联想起古时候外国那些耳朵后面夹着鹅毛管笔的书记官。
贴树皮——夜鹰
中文名:夜鹰
英文名;nightjar
别称:贴树皮,蚊母鸟
分布区域:遍布我国东部,自东北至海南岛,西抵甘肃、西藏等地。
许多种食虫鸟类都是栖落在树枝间或地面上觅食昆虫的,比如各种山雀、各种柳莺、啄木鸟、鹂等,而有一些鸟类如燕子、雨燕、夜鹰等习惯在空中捕食昆虫。燕子、雨燕它们终日在空中飞舞,忙于捕虫,动作轻盈而敏捷,所以人们有“轻如飞燕”的说法。而提起夜鹰,就有一些神秘色彩了,因为它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白天活动,而总是在黄昏到来之际飞上天空。
夜鹰并不是夜间活动的鹰,它与鹰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与歌喉婉转的“夜莺”也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夜鹰的叫声非常奇特,黄昏过后的山林中常可以听到“啾啾啾……”一连串急促的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打机关枪,这就是夜鹰在一展歌喉了。
夜鹰非常适于夜间生活,视力和听觉都非常好,有时夜间蹲在路上,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正是这双大眼,使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夜间飞舞的昆虫。它浑身的羽毛又松又软,飞行起来无声无息,双翅缓慢地鼓动,不时地回转盘旋,好像漂浮在夜空中一样,难怪北方有些地方把它叫做“鬼鸟”。有时,夜鹰为了追捕昆虫,还会突然曲曲折折地环绕着飞行,样子并不比轻盈的飞燕逊色。
夜鹰的嘴张开后特别大,而且很宽阔。飞翔时嘴巴大大地张开,像是凌空挥舞的昆虫网,捕捉飞行中的昆虫。它宽大的嘴角边缘还长有长长的硬须,这更增大了“昆虫网”的拦截面积。夜鹰的巨嘴非常适于捕食夜间活动的大型蛾类,有时黄昏归巢的小型柳莺也会晕头晕脑地撞入“网”中。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甲虫。蚊一类的小昆虫也能给夜鹰打打牙祭,有人就曾在一只夜鹰的胃中剖捡出500多只蚊子。很早以前,一些欧洲人还不能理解夜鹰大嘴的功能,他们常发现夜鹰在夜间出没于羊圈中,于是大嘴、羊圈、羊奶就被联系起来,认为夜鹰是趁夜间偷吮羊奶,所以把它称作“吮羊奶鸟”。其实不过是羊圈的气味招引蚊虫,又引来夜鹰而已。
夜鹰晚上频繁出没,白天却极少活动,时常一动不动地趴在树干的水平枝上,身体紧贴在树干上。由于它的羽色以棕灰褐色为主,杂有密集的黑纹,远远看去像一块树皮,所以老乡们就叫它“贴树皮”。夜鹰也常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的枯枝落叶间,即使是近在咫尺,也让人难以看出。所以常有些夜鹰无端地被踩死在地上。
翱翔万里——苍鹰
中文名:苍鹰
英文名:Goshawk
别称:鹰、牙鹰、黄鹰、鹞鹰、元鹰
分布区域:北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
苍鹰是强壮的中型猛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鸟类。其体长47~60厘米,体重0.65~1.1千克。虹膜金黄色,嘴黑色,嘴基呈铅蓝灰色,蜡膜为黄绿色,脚和趾为黄色或黄绿色,跗跖的前面被有大型的盾状鳞片,爪为黑褐色。上体深苍灰色,后颈杂有白色细纹,下体为污白色,颏部、喉部和前颈具有黑褐色的细纵纹,胸部、腹部满布暗灰褐色的纤细横斑,方形尾羽略长,上有4条黑色的横带,眉纹灰白色。尾下覆羽为白色。飞行时两翼宽阔而较长,翼下白色而密布黑褐色横带。翱翔时通常呈直线飞行,两翅平伸,或微伸向上,有时也缓慢扇动两翅,进行鼓翼飞行。
苍鹰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大多为旅鸟,迁徙时间春季在3~4月,秋季在10~11月。苍鹰大多繁殖于北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北部、伊朗和印度的西南部,在印度、缅甸、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越冬。
苍鹰是森林中肉食性猛禽,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它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在空中翱翔时两翅水平伸直,或稍稍向上抬起,偶尔亦伴随着两翅的扇动。苍鹰多隐蔽在森林中树枝间窥伺猎物,除迁徙期间外,很少在空中翱翔。由于苍鹰飞行快而灵活,能利用短圆的翅膀和长的尾羽来调节速度和改变方向,在林中或上或下,或高或低穿行于树丛间,并能加快飞行速度在树林中追捕猎物。有时也在林缘开阔地上空飞行或沿直线滑翔,窥视地面动物活动,一旦发现森林中的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中小型鸟类的猎物,则迅速俯冲,呈直线追击,用利爪抓捕猎获物。它的体重虽然比中型猛禽要轻1/5左右,但速度要快3倍以上,伸出爪子打击猎物时的速度为每秒钟22.5米。所以捕食的特点是猛、准、狠、快,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凡是力所能及的动物,它都要猛扑上去,一只脚上的利爪刺穿对方的胸部,另一只脚上的利爪剖开其腹部,先吃掉鲜嫩的心、肝、肺等内脏,再将鲜血淋漓的尸体带回栖息的树上进行撕裂啄食。
苍鹰于每年的4月下旬迁到东北地区,开始择偶。它的活动范围较广,但活动隐蔽。如果我们见到苍鹰在天空成对翻飞,相互追逐,并不断鸣叫,表明此时配对已完成。它们常常选择在林密僻静处较高的树上筑巢,并常利用旧巢,用新鲜桦树、糠椴及山榆和枝叶及少量羽毛修巢。雌鹰产卵后仍会修巢。等到雏鹰出壳后,修巢速度随雏鸟增长而加快。雏鹰主要由雌鹰来喂养,雄鹰担任警戒任务。
刚出壳的雏鸟身被白色绒羽。眼睛能睁开,虹膜灰褐色。嘴铅灰色,卵齿长棱形,白色,爪是灰白色的。十几天后,就能够长出初级飞羽。1个月后,即可以站在枝头,或自由飞翔。
长嘴怪——杓鹬
中文名;杓鹬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
别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
分布区域:北半球的温带近北极的内陆地区
杓鹬属行鸟亚目,鹬科,是体型较大的海岸鸟,全球大约有8种。它们的长喙有些像镰刀,喙尖向下弯曲。杓鹬的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呈灰色或者褐色,有的有斑纹。它们在北半球的温带近北极的内陆地区繁殖。一到迁徙季节,会飞往遥远的南方。迁徙的时候,它们一般在干燥的空地上空飞行,以寻找昆虫和种子充饥。到了冬季,它们会选择海岸边和沼泽地栖息,寻觅蠕虫和小蟹。
欧亚杓鹬是欧洲最大的海岸鸟,栖息在英国到亚洲中部地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海岸鸟,体长边喙加在一起,可以达到60厘米。
毛腿杓鹬繁殖于阿拉斯加的山区中。冬天则迁徙到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去过冬,全程9650公里。
由于产地不同,杓鹬的体型也不同。
产于亚洲东部的杓鹬体型较小,大约只有30厘米长。产于北美西部的长喙杓鹬,它的喙有20厘米长。中杓鹬是分布最广的一种,体长40厘米。美洲产的东杓鹬是杓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超过60厘米。
爱斯基摩杓鹬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实际上它已经绝种。很久以前,这种杓鹬在北美北极圈里大量繁殖,冬天迁徙到南美彭巴斯草原去过冬。到了19世纪,由于遭到猎人的大量捕杀,其数量锐减。
妖鹰——渡鸦
中文名:渡鸦
英文名:Raven
别称:老鸹、渡鸟、胖头鸟
分布区域;全球范围都有分布
渡鸦是鸟中的智者、天才,这完全在于它们有发达的大脑。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测试渡鸦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在被测试的5只渡鸦中有4只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渡鸦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环境的声音,还会模仿人类说话。它们发出的声音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发现敌情时的发布警报等等。
渡鸦的智慧在获取食物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们会在某一个地方藏起食物,待日独自享用。隐藏食物是许多动物都有的行为,并不稀奇,然而,渡鸦发现同类在藏食物时,会很用心地记下藏匿的地点,然后,趁物主不注意时偷走食物据为己有。这种偷食现象在渡鸦群中非常普遍。它们在偷食前会选择离食物源很远的地方来藏匿,而且还会摆“迷魂阵”,迷惑那些躲在一旁的偷窥者。
年轻的渡鸦对家庭和集体十分热爱。它们懂得团结的力量,具有很高的群体意识,在捕获食物时,它们总是成群出没,抢得到便抢,偷得到便偷,狼、北极狐等都是它们捕猎的对象。成群的渡鸦可以和鹰一争高下,将鹰打得狼狈而逃。
传统的看法认为,渡鸦是不祥之物,它会带来厄运和死亡,再加上它如夜一般黑的羽毛和聒噪的啼声,更招来人们的厌恶。渡鸦当然没有引领死神的能力,但它的狡黠有时令驱赶它的人无可奈何。
渡鸦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其毫不挑剔的习性以及巧取豪夺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家族“鸟”丁兴旺。在一些地方,渡鸦大量繁殖生存,甚至泛滥成灾。它们毁坏庄稼、伤害牲畜,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从很早时候开始,人们就在想方设法驱赶为害的渡鸦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