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章写作能力-描写的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通过描写,再现人、事、物、景的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事,如临其境。

    高尔基说,作家的作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作家应该将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能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才能使读者以各种方式想象它们,并且以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补充。

    描写是文章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法。

    刻画人物、再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表现人物活动的场面,都需要采用描写的方法。

    描写和叙述不同。叙述,重在过程;描写,则是描写状态、形象。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变化过程都会呈现一种状态、一种形象,而状态、形象也存在于变化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例如,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人物描写

    人,是写作的主要对象。记叙性文体中,人物描写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下面介绍几种人物描写的类型和方法:

    1.肖像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神情和音调等。

    人物肖像是和他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及性情爱好密不可分的。

    通过肖像描写,不仅能显示人物的外表特征,而且能表现其职业、年龄、生活习惯特点,以及人物心理特点。

    肖像描写,虽然在人物描写中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成功的肖像刻画,能使人物性格表现得更鲜明,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明确。肖像描写的目的是深刻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突出主题思想。

    肖像描写常见的类型有:

    (1)集中于一段中描写

    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中对鞋匠的肖像描写:

    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卷曲的,双颊和嘴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

    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种描写方法多出现在短小文章中。

    (2)不同场合描写不同的肖像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初到鲁镇时的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第二次到鲁镇时的肖像: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沦为乞丐时祥林嫂的肖像: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不同场合,描写同一肖像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对安娜肖像的描写,分别在火车上、舞厅内和画像上。

    渥伦斯基在火车上,第一次和安娜相遇:

    他让开路,但在一瞥中,发现她迷人的脸上,表露出端丽,温雅中还有几分柔情蜜意。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安娜在吉蒂家举办的盛大舞会上,倾倒了许多人,连她的情敌吉蒂也禁不住赞叹起她的超凡的美来:

    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把吉蒂的眼光,引到安娜的脸上。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但是在她的迷人中,有些可怕和残酷的东西。

    不理解安娜思想、行为的列文,第一次到安娜家。书房里一幅安娜全身大画像引得列文目不转睛地注视,它在灿烂的光辉里好像要从画框中跃跃欲出,他怎样也舍不得离开。他甚至忘记他在哪里。

    她长着乌黑的卷发、袒肩露背,长着柔软的汗毛的嘴角上含着沉思得出了神的似笑非笑的笑慈,用一双使他心动神摇的眼睛,得意而温柔地望着他。她不是活的,仅仅是由于她比活着的女人所能有的美丽更美。

    “我非常高兴哩,”安娜从屏风后走出迎接他,列文于是看见了画里女人本身了。她穿着闪光的深蓝服装,同画中人姿态不同,表情也两样,但还是像画家表现在画里那样美。

    实际上,她并不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媚人的风度,这却是画里所没有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位艺术巨人,他运用比较对照的手法描写安娜在情人眼中、情敌心中和不理解他的列文思想中的肖像,写得无与伦比,堪称前无古人矣!

    这种描写是利用不同场合中人物的同一肖像特征——美,来刻画人物的。

    (4)借助于比喻描绘肖像

    例如:

    肥胖的梭巴维支和他粗笨的家具一样,像一只中等大小的熊。姿势曲比直少,智能低下,行动笨拙。(果戈理《死魂灵》)

    仅一个比喻,梭巴维支的肖像就永远活在读者心中了。

    又如,屠格涅夫笔下的小地保肖像,更让人赞叹不已:

    他仿佛在很久以前,被某种东西,大大地吓了一下,从此他的相貌一直没有恢复原状。(《猎人笔记》)

    这个比喻式的肖像描写,抽象到无法形容,任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勾勒。这才是艺术大师的描写呢!

    (5)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肖像

    例如,鲁迅先生在《理水》中,描写那些不学无术、鱼肉百姓、饱食终日的大员们时,这样巧妙地勾画他们的肖像:

    “这些都是废话。”又一个学者吃吃地说,立刻把鼻子涨得通红。

    “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虫会治水的吗?”

    “我看鲧也是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在《理水》里,作者用声调、语气,从多方面描绘人物肖像,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其他,如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里,刻画奸猾的希普时,抓住他的手永远潮湿,像鱼一样滑,经常搓手掌扭动腰肢,心里计算着吞并你的财产,嘴上却说愿做你恭顺的仆人,俯首弓背。……也都是出色的肖像描写。

    (6)抓住偶然一瞬间描绘肖像

    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当夏倍有家不能归,从战场上返回故里时,妻子不承认他是活人(为了侵占他的财产)。夏倍上律师事务所,像个夹尾巴狗,但平日见到人时,仍保持优雅的风度:

    老人脱下帽子,站起来行礼,不料衬在帽子里的那圈皮,油腻很重,把假发粘住了,揭落了,露出一个赤裸裸的脑壳:一条可怕的伤疤,从后脑起斜里穿过头顶,直到右眼为止。到处都是鼓得很高的伤疤。……

    伟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平日善于积累“偶然”细节,抓住一瞬间的描绘,几乎再现了夏倍的所有肖像特点。

    总之,人的个性不同,表现在面型、体态、服饰上,就会是千差万别。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的语言和对话的描写。“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壳。

    什么人说什么话。老舍说:“在写话剧对话的时候,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来。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话若能始终紧紧拴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人物塑造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创作的《女仆》,从头至尾,完全是对话,没有一字一句叙述。

    小说《女仆》的对话相当巧妙并富有生活气息。小说主要写的是黑人厨师卡尔,因为饭馆倒闭,失业了。爱人露西也因为生孩子被解雇。一家四口生活无着落。万般无奈,卡尔男扮女装,冒着坐牢的危险,去给白人戴维家当女佣人,而戴维偏偏是个色鬼。

    男扮女装的卡尔,在白人家做工,遇到许多麻烦,仅仅六个小时,差一点儿丧了命。

    《女仆》的作者将上述情节巧妙地编排在对话里。对话显得合情合理,毫无斧凿的痕迹。

    小说的第五节,写女雇主爱恩和“女仆”的对话,充分表现出女雇主的难言之苦——她丈夫是个色棍,调戏女仆,使得她难堪而又痛苦。找女仆困难,好容易“女仆”上门来了,她又害怕悲剧重演,于是告诫女仆说:

    “以前有个姑娘在我家做过活儿,可她太使我失望了。她倒是不错,可是她喝酒。她一喝醉了,她的举止言行太可怕了。你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是的,太大,好像我明白了。不过,太太,我信教,是个老实人。……”

    还有一段对话,更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特点的。

    白人家的小女孩莉莉在厨房看“女仆”做饭,发现女仆像个男人,便天真直率地问:

    “露西,你的手这么大呀!”

    “手上还有这么多头发。”

    “你的胳臂这么粗呀!”

    “你和爸爸一样,嘴里还抽着烟。”

    “你在厨房里走得这么快呀!你用一只手就把这么多盘子都拿起来了!”

    八岁的女孩不懂得“调戏妇女”。她对新来的“女仆”讲述爸爸和从前的女仆打打闹闹的情景:

    “露西,你也会像贝尔达一样吗?”

    “怎么样呢?”

    莉莉说贝尔达总是和爸爸“打闹”,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贝尔达“骂人”、“又吵又闹”,爸爸不让告诉妈妈,还让她每天在爸爸回来前上床睡觉。

    这样的对话,就在一个不完全懂事的孩子的嘴里,把白人戴维的丑行和盘端出来了。

    《女仆》这篇小说的语言,十分简洁、明快,富于生活气息,很有个性。

    对话,在实际生活里,在人们口头语言中,是最大量、最丰富、最活跃、最有生命力、最富表现力的部分,写在作品中应更具魅力。

    生活中闪光的语言,俯拾皆是,要精心积累。

    总之,人物语言,要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要巧妙、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地位。

    3.行动描写

    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对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都是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

    老舍在《人物描写》中论述了行动描写的重要:“……必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有力地表现出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所以,描写人物行动,是使人物站立起来、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

    例一:

    他在办公室里找见唐恒。当唐恒听懂了白纳脱的话时,脸色顿时转白,站了起来,有好一会儿完全不动,好像丧失了知觉一般,然后他耸了耸肩,从袋里拖出一块手帕,像小孩子一般开始哭泣起来,他的哭声隔壁房里一定听得见。他好像并没有什么意思要到海滨去,或是有别的办法;但当白纳脱轻轻拉着他的手,请他立刻就走,他也就答应了,既不说一句话,也不抑制他的眼泪。

    白纳脱带了他虱海滨,那时还没有找到唐恒妻子的半点踪影,白纳脱留着没用处,便告别了唐恒、他的朋友们和年轻的医生,急忙忙地赶回家来。

    (哈代《同乡朋友》)

    这一段写唐恒夫人溺水身亡之后,唐恒的朋友白纳脱来报告噩耗。唐恒的种种行为表明他内心的极度震惊和悲痛。

    例二:

    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与女儿争夺金梳妆匣一节:

    他蹑手蹑脚,瞪着金子……身子一纵扑上去,好似一头老虎捕食一个睡着的婴儿,掏出刀撬……一挥臂把女儿推倒在母亲床上……

    巴尔扎克透过老葛朗台一系列特征性动作,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性格,入木三分地雕刻成功了。

    其他,如施耐庵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景阳冈上打虎等等,都是生动的行动描写,都是人物形象描写的典范。

    4.心理描写

    在小说里,心理描写的天地是广阔的。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直接描写

    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做直接、正面的剖析和披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两粒同样的沙子,人之不同各如其心。

    茫茫人海中,人的内心世界是单一性、多样性、丰富性的对立统一体。

    直接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打开通向人物思想、个性门户的一把钥匙。

    (2)间接描写

    指对人物在特定情势中表现出来的动作、姿态、神情、举手投足、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的描写。通过上述外部特征,透视人物心理状态,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烘托人物内心活动。

    例如:

    被誉为心灵辩证艺术大师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对一个盛大宏伟的赛马场面的描写。在赛马过程中,把安娜的内心世界剖析得鞭辟入里、惟妙惟肖,也像剥笋一样,一层深入一层,逐渐进入核心,给人一种立体感。

    安娜到赛马场,主要是关心她的情人渥沦斯基的安全。

    赛马前,安娜不理睬任何人,一句话也不说,尽拿着望远镜,老盯着一个地方。等比赛开始了,她的神态是脸色苍白而严峻。她显然除了一个人以外,什么人也没看见。她的手痉挛地紧握着扇子,她屏住呼吸。

    接着作者连续写了三个骑手坠马事件,每一个事件,观众的反应和安娜的反应都大不相同,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安娜独特的心理状态。

    第一次是顾佐夫列甫在小河旁坠下马来,当时,观众沸腾了;安娜却无动于衷,而且有几分得意的神色——她并非幸灾乐祸,她只看到她的渥伦斯基跑得很顺利。

    第二次是一个士官跌下马来,受了重伤。观众是一声声叹息、一阵阵恐怖。唯独安娜,置若罔闻,屏着气息,原来她的心上人跑到前面来了。

    第三次是渥伦斯基掉下马来,这时安娜突然大声惊叫,像一只笼中鸟乱撞,完全失去了自控。

    列夫·托尔斯泰高明地运用三次坠马事件中安娜与观众情绪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安娜要背叛贵族上层社会,追求自由的心境。

    安娜的忘形举动,气坏了她丈夫。卡列宁目瞪口呆、气急败坏。当安娜得知,她的心上人没受伤而只是马死了之后,便连忙坐下来用扇子掩住自己的脸。她在哭泣,她控制不住她的眼泪,连使她的胸膛起伏的呜咽也抑制不住了。

    上述神情、手势、姿态,集中表现了安娜憎恶自己的丈夫,公开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对情人的无与伦比的爱的心态。

    下面是以梦幻写心态的例子。

    《红楼梦》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噩梦”,就是古今出色的以梦幻写心理的例子。

    送荔枝的婆子一番话引起林黛玉进一步想起自己婚姻大事——

    看宝玉的光景,心里没别人,但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门婚姻。又转念想到:“倘若父母在时,别处定了婚姻,又怎似宝玉人才心地?……”

    黛玉的这些想头,引出了一场噩梦。梦见贾雨村来看她和给她道喜,似乎南京要有人来接她;凤姐等人来给她道喜送行,说她父亲升了官,将她许给继母什么亲戚做续弦。

    黛玉心上着急,便说道:“没有的事,都是凤姐姐混闹!”只见邢夫人向王夫人使个眼色儿:“她还不信呢,咱们走吧。”黛玉含泪道:“二位舅母坐坐去。”众人不言语,都冷笑而去。

    黛玉向贾母哀求说,只要不离开这儿情愿做奴婢,遭拒绝。

    最后黛玉绝望了,去找宝玉——宝玉先是开玩笑,后来为证明自己对黛玉的真爱,用刀子割开胸,掏出心来给她看,黛玉受惊,抱住宝玉,宝玉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倒地了。

    黛玉这一场噩梦,活生生地描绘出她对幸福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未来的忧虑、烦恼和恐惧。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包括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的描写,这种描写在文章中占有重要地位。1.自然景物描写

    例一: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老舍说过,写景的本事不完全在能把普通的地点美化了,而在于他把任何地点都能整理得成一个独立的景。

    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展现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各种气氛。景象的形、色、声、味综合起来构成一种心绪变化,可以烘托性格、抒发感情。

    例二:《敕勒歌》(见《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歌,篇幅短小,景色却非常动人。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川、一山,没有一个形容词或动词,但茫茫平原一泻千里,巍巍高山拔地而起。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作者用眼前的景色,突出了地域风貌和民族习尚。

    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和“风吹草低见牛羊”浑然一体。

    那劲草、疾风和活动着的牛羊,构成一组北方草原人民生活的健美图画。

    自然景色描写,应注意简洁、不落俗套,并处理好景和人之间的关系。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它包括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地区或场景的社会关系、人物活动和风俗习惯等等。

    社会环境,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气息。

    人,不能脱离环境,他必得有自己的服饰、住宅、城市、乡村。不能光写思想、心理,还要在环境中寻找产生这些心理、思想的原因和动力。

    左拉说,想观看真实完整的人类戏剧,就得向所有一切存在的东西来索取。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研究环境,认清和人物相依为命的外部世界的情况。

    例一:茅盾的《子夜》

    大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着苏州河的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的,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整个小说的大背景。

    它交待了主要人物活动斗争的时间、地点,并写出了这个大城市独特的风貌。

    人物往往把自己的印痕留在外表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电器上,留在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上。

    吃的、住的、读的书与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漫长的生活环境,共同铸造了人的性格。

    例二: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又过了两个来钟头,所以,我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那正是谢肉节的天气,有雾,饱含水分的积雪在路上融化,所有的屋檐都在滴水。当时B家住在城市的尽头,靠近一片广大的田野,田野的一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另一头是女子中学。我走过我们的冷僻的胡同,来到大街上;这才开始碰见行人和运送柴火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触到了路面。马匹在光滑的木轭下有节奏地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车夫们身披蓑衣,穿着肥大的皮靴,跟在货车旁边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雾中显得分外高大,——这一切都使我觉得特别可爱和有意思。

    “我走到B宅附近的田野,看见靠游憩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糊糊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舞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这是怎么回事?’我想,于是沿着田野当中一条由车马辗踏出来的溜滑的道路,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大概在上操。’我想,就跟一个身穿油迹斑斑的短皮袄和围裙、手上拿着东西、走在我前头的铁匠一起,更往前走近些。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所以写好地域风貌、社会风尚、人际关系、政治风云、经济形势、劳动生产、学习环境,会起到交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的关系而构成的各种生活画面的描写。

    场面是由人、事、物和景组合起来的整体形象,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方式的综合运用。

    场面描写可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借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场面描写有鸟瞰式和特写式。

    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有三:

    1.面中有点,点面结合

    刘立云的《枪声!枪声!》,场面描写是很成功的。

    请看收容所短镜头之一:

    通州路劳动教养所突然人满为患。

    这是座于1947年4月创建的社会救济机构,原名叫习艺所,也叫避寒所,过去专门收容黄牛扒手、贩毒犯等操不正当职业的壮年游民。当时说是实行感化教育,其实只是向社会做做样子。再说游民们也不吃这一套,他们往往在冬天躲进来避避寒,一到开春天暖和了,便大量逃亡。到1949年5月市民政局接管时,全所只剩179人。

    179人呆的地方,一夜之间投进了2622人!于是楼上楼下,走廊屋角,黑压压挤的全是人头。小小的楼房,简直成了堆人的仓库。

    游民们一收进来就火冒三丈,他们擂着墙壁,摇着铁栅栏,吵吵嚷嚷的就像疯人院的疯子:

    “娘来操……为什么提阿拉!”

    “国民党都不管阿拉,伊拉共产党管什么闲事?快开门放人!”

    吸毒犯毒瘾发作,喊不出来,也叫不出来,只会苦苦哀求:“共产党救穷人,行行好,给个烟泡吧。”

    这可不是一群听话的主儿,小便憋了掏出家伙就撒,大便紧了扒下裤子就屙,弄得满屋满院全是粪便和尿溺,奇臭冲天。

    开饭了,他们谁也没有用碗的习惯。炊事员抬着饭桶还未卸肩,饭就被冲在前面的抢个精光。未吃上饭的骂娘了:“什么人民政府,要活活饿死阿拉上海人!”

    虽不是工厂,但这里每天生产谣言:

    “共产党没安旯心,要把阿拉弄去东北开矿,当苦工,终日不让见阳光。”

    “解放军要把阿拉押去解放台湾,踩地雷。”

    这天,教养所上大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他们先是谁都不愿出来。管教干部把大家劝出来后,他们又不按规定的班组集合,三五成群地堆在一起“白相”。台上人讲得口干舌焦。他们骂得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好什么呀好!把人都弦弦关起来了,没有自由!”

    半堂课没上完,一辆买菜的车鸣着喇叭要进院里,警卫战士缓缓推开了铁门。忽听得有人高喊:“兄弟们,不能呆在这里等着押走,冲出去!”霎时一呼百应,狂潮般的人群把铁门全挤开了。

    “停下!快停下!站在一旁维持秩序的管教干部朱德运,认出领头的是挺有名的流氓,厉声喝住他。

    那流氓回头怒视了朱德运一眼,又朝跑在后面的游民挥起了手:“怕什么,我们没冒犯他们共产党,凭什么要关我们?走!”

    “回来!都回来!不回来我们就开枪了!”管教干部们劝不住,拉不住,急得拍着枪套。

    游民们谁也不回头,继续争先恐后朝外冲。跑在前面的已冲上大街,汇入人群,眼看要逃脱了。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岗楼上的机枪响了。逃跑游民已冲出警戒线,警卫战士们只好用武力来劝阻。

    像突然刈倒的一片麦秆,逃跑的游民全都应声趴下,吓得在地上瑟瑟狂抖。胆大的见枪声停了,站起来前后左右摸摸看看,哪里也不见血,才知道岗楼是朝天放空枪,于是便恶狠狠骂道:“娘的土包子,吓唬人!”

    这时大批解放军赶到了。

    场面描写,既要有鸟瞰式的群像概写,也要有个体形象的剖析;既要注意横向的扩展,又要重视纵向深挖。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实写,指具体地正面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特性;虚写指通过调动读者想象的方法,进行抽象的烘托垫衬。虚写主要指环境气氛的渲染,是和写实部分相对的陪衬部分。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重要著作《红字》中关于示众刑台上的一节有这样一段:

    然而,在她充当众目所瞩的目标的全部期间,她不时感到眼前茫茫一片,至少,至少人群像一大堆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幻象般地朦胧模糊。她的思绪,尤其是她的记忆,却不可思议地活跃,越出这蛮荒的大洋西岸边缘上的小镇的粗创的街道,不断带回来别的景色与场面……

    无论如何,这座示众刑台成了一个了望点,在海斯特·白兰面前展现出自从她幸福的童年以来的全部轨迹。她痛苦地高高地站在那里

    一种崭新的生活在那里等待着她……不过……那种生活像是附在颓垣上的一簇青苔,只能靠腐败的营养滋补自己。最终,这些接踵而至的场景烟消云散,海斯特·白兰又回到这片清教徒殖民地的简陋的市场上,全镇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一双双严厉的眼睛紧紧盯着她——是的,盯着她本人——她站在示众台上,怀中抱着婴儿,胸前钉着那个用金丝线绝妙地绣着花边的鲜红的字母A!

    这一切会是真的吗?她把孩子往胸前猛地用力一抱,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她垂下眼睛注视着那鲜红的字母,甚至还用指头触摸了一下,以便使自己确信婴儿和耻辱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啊!——这些便是她的现实,其余的一切全都消失了。海斯特·白兰,由于丈夫两年无音讯、相传死于海底,她将心爱上牧师丁梅斯代尔,并生了一个孩子,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恋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和耻辱。

    上述场面是白兰被罚而站在示众刑台上,作者为了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一种背景,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出一个浮雕式的场面。

    又如鲁迅的《药》中,杀人场面的虚写部分写得十分得体,那暗淡阴冷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钱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晴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

    3.杂而有序

    场面描写,人多事杂,景物层次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必须选取一些或明或暗的线索,将它们勾连穿插起来。要努力做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人物关系合情合理。

    细节描写

    有人认为,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的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

    有人主张,细节就是细微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还有人说,细节乃指具有情节因素的一桩细小故事或细致描写。它表达了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是某种动态的活生生写照。

    我们认为,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写人、事、物、情或景的一块块艺术晶体,是作品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化个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事物的真正意义通常包含在那些细节里。

    恩格斯说,我们若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常见的细节描写方式有:1.用数字描写

    例:“李四光的每一步跨度是0.85米,是用准确尺度走路的人。”作家用一个小小数字,形象地说明李四光的严谨工作作风,引申为李四光也是用0.85米的跨度一步一步从旧社会迈向新世界的人。

    应善于从一个具体、平凡数字中,通过联想和象征,拓展出富有典型意义的重大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2.用物件描写

    《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和儿媳玉秀到三喜坟前告别:大娘抓一把枣,倒一碗酒,绕坟三圈……玉秀,白天强忍悲痛,给战士们洗晾一绳子衣服,夜深人静时,她偷偷抱着丈夫的遗物——大衣哭坟。玉秀十指插入坟内放声大哭。

    梁三喜生前还存有一个欠账单,上面写着欠某某多少钱,如何还。

    一把枣、一件大衣、一个欠账单,这些细节把亲情、爱人民之情、爱祖国之情,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

    3.对比的方式描写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又如洛夫的《边界望乡》:

    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血脉贲张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4.运用比喻描写

    总之,出色的细节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发展情节和表达作者情思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要求的是:具有典型意义,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能揭示文章主题,能挖掘人物心态的具有深层意识的细节描写;最富有生活意义的细节描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