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散文典藏·生活的船-1987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蒙城五题

    “故里”之争

    庄子故里究在何地?历来众说纷纭,各方争论不休。据《史记》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史。”但中国地名曰蒙者甚多,古称漆园者数处,所以庄子为何地人氏,即成悬案,如果编者注意的话,也可以编入通俗的《中国文化之谜》一书中去。最近看了中国人民大学编选的一本文集,在《逍遥游》后边的注释里,还说庄子为河南蒙泽人。1979年,蒙城文化部门的夏茹冰同志,多方调查、考证,写了专题论文,发表以后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也得到许多学人的赞同,认定庄周故里,漆园的旧址在安徽蒙城。这一认同的一个结果是此说载入了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中。

    庄周故里“争夺战”从表面看似意义不大,但这种争论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物质的富裕程度和社会的文化气氛。争鸣、争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文明不就是这件事和其他每一件“这件事”的总和与积累吗?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周的故里能在蒙城、在淮北、在安徽,作为一个淮北人,从狭隘的乡土主义出发,在本能上我是极认同的。2000多年前的一位淮北人,他的思想和观念还在不断地俘虏着众多的现代人,还在影响着“寻根”的文人们,那么在今天的淮北人群中,难道就没有可能再出一个、两个或者半个庄周?

    古战场与高级食用油

    淮北平原自古为名战场,从春秋战国,到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项羽争天下,再到捻军起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战火历史悠久,平民造反亦有传统。其原因可用以前常用的一句话来概括,即“穷则革命”。造反有历史,穷困也有历史。穷困作为一种源流浸渗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确实不是一时半会能彻底改变的。蒙城县多维油厂生产的多维油,是目前世界市场上最为理想的高级食用油,营养素含量高、成分多,可防治高血压、心血管病、脚气病,还可调节脑功能、抗癌等等。产品色佳,但新设计出来的商标却简单、土气,印刷也不讲究,这对多维高级食用油的推广无疑是大不利的。淮北平原要在省内乃至国内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治穷治土应该是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事情。

    文化人

    住在蒙城漆园宾馆,漫游了几天,漫谈了几天,曾私下里探问过蒙城文联的芦干友,不知可否去漆园故址看看。芦干友说,故址已看不出多少名堂了。这话使人怅然。

    史书记载,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干了不甚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庄周就辞职不干了。后来他曾隐于濮水(今蒙境芡河)之上,楚威王慕庄子贤,遣使送聘金聘礼,请他去做楚国宰相,庄子辞不就,还以祭祀时用作牺牲的牛作喻嘲之,把来使搞得很狼狈。

    这一类故事,历来被传为藐视权贵的佳话,这是对的,但似乎不能概括事物的全部。我觉得至少还有两点可以提问:其一,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搞得民不聊生,有抱负、有才能的庄周,为什么不“打入”上层,改变历史进程,结束混战局面?其二,即使不与赃官为伍,若真有雄心的话,也应“发动群众”起来造反、革命,推翻赃官的政权。但庄周却兀自河上钓鱼去了!

    对历史人物苛求似乎有点过分。传统的藐视权贵的评语也反映了一种消极清高的概念。我觉着,庄周的辞官不干,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思想人的必然。实际上他的文章和思想功利性颇淡,纯文化意识更浓,这点与孔子是不同的。

    怅然之余,转而又想,文化人不掌人权,所遗者,除去作为民族支柱的精神和思想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也就释然了。

    嵇康亭

    嵇康亭在漆园宾馆北,三面环水,一面临墙。我们去拜望的时候,是从一条曲径到达的。到了亭下,却被一道泥水沟所阻,先上去几位“壮士”,而后才将一群人一个个拉拽上去。亭是新亭,据蒙城文化部门的材料介绍,此亭建于1984年。亭旁遍植垂柳,上亭下亭都得躬身行于柳下。嵇康亭在嵇山上,“嵇山夜月”为蒙城八景之一。吃了晚饭,想趁夜阑市静,再登嵇康亭去看这一胜景,但又想起不是“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日子,只能作罢,是为一憾。

    涡河

    涡河也是淮北的一条大河,古时的名气直追浍沙和濉河,都是古战场,又都是靠战争成名的。

    黄昏的时候站在涡河岸上,望着碧波绿树,船儿都挤在水滨,秋意也渐漫上来了,才醒悟到涡河晚渡的意境还留在这里。

    1987年1月发表

    荒园

    房前有一片园地。

    春天的时候,草儿萌芽了,互相勾着脑袋张望着。主人上哪儿去了呢?主人见女朋友去了。

    夏天的时候,草儿猛长起来,搭肩搂膀、熙熙攘攘地挤了一园。主人上哪儿去了?主人和未婚妻跳舞去了。

    秋天的时候,草籽儿沉甸甸地悬在草的节节上,地上落了些黄叶,泥缝里也埋藏了明年的生命。主人上哪儿去了?主人和新娘度蜜月去了。

    冬天的时候,大雪覆盖了一切,太阳出来,麻雀也扑着翅膀到园中觅食。别人家的园子都翻了一遍,让寒风冻一冻,让太阳晒一晒,让雨雪润一润,待明年开出好的花儿,结出硕果来。可是这园子还是没有动静。主人到哪儿去了呢?主人正和新娘在房子里说悄悄话呢。

    这园子荒芜了。

    1987年

    民风淳厚 浓若佳茗

    大别山,山里人家家备茶,因为茶、水、柴在山里都取之颇易,而山区出门就爬山上坡,流汗不止,无茶甚觉不便。那一次我翻的是大山,一二十里没人家。过了一座山头,见青青的竹林里,藏着几间瓦房,当时又累又渴,便三脚两步走下去讨茶喝。从里间屋出来一位大嫂,穿对蓝褂,腰间系了一方碎花素兜,显得精明能干。她热情地搬凳让坐,又从茶壶里斟出半碗茶来,双手平端给我,我连忙起身接了。

    哎,真是好茶!那味道,似乎把门外的大山、屋旁的竹林、叮咚的山溪、啁啾的雀鸣,一股脑儿全囊括了。半碗下去,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乏累全清。只是大嫂半天也不来倒第二碗。

    我端着空碗纳闷,心想,当年武松饮酒的“三碗不过冈”的酒店,该不在这附近吧?我虽然穿得一般,两碗茶钱也还付得起,为何如此小气?犹豫了一会,实在熬不过,大着胆子再要一碗。不料大嫂十分爽快,答应着,走来将茶壶和暖瓶一并放在我面前,说:“自己倒吧,喝多少倒多少,这是山里的规矩。”

    原来山里的规矩就是客人进门半盏茶,再要喝则自己请便。主人不知客人的需求量,故不加干预,随客人酌情斟用。这种实事求是、不讲花套、按需而取的习惯,我觉得真是太好了!

    告别大嫂。又过了几道溪、几层田。回头望去,只见那青青的竹林,似绿色的云,浮在山坞里。

    1987年6月10日发表

    高山牧场

    有一首青海民歌唱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歌词和极为悠远的曲调,到了高原上、高原的草场上,才令人有最深刻的体会。高原上那种开阔、广袤、粗犷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我在乌兰县招待所留宿时写的日记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的心呀在高原,在高原,人变得豪放起来,胸膛被辽阔的高原撑得开阔,感情像山岭般起伏。

    这种感受是在青海湖附近得到的,是在从天峻县城到乌兰县城的途中得到的,是在高山牧场上得到的。高山牧场在当地牧民的嘴里又叫夏窝子、夏季牧场。在西宁时我就听说,青海南部和东南部的牧场更漂亮、更广阔,但因为路途太远,且不顺路,没有去成。

    从天峻县到乌兰县,我坐的是部队拉军用物资的卡车,车队约有15辆,清一色的解放牌,司机都是小伙子。我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姓孙,河南洛阳人,21岁。

    车队在翻越青海南山的时候,越往上走,天气越凉,窗玻璃摇实了,凉气还不断挤进来,冻得人直哆嗦。当时是盛夏7月,但路边不远处的牧民帐篷旁边,站着的牧民们还都穿着袍子。山坡是缓缓地上升的,一直上升到视线的尽头,毫无阻拦。远的山坡上的羊群,像一片片啃桑的蚕,散缀在草地上,以它们纯白的毛色,衬托了草地的柔和的绿。草场的广阔也是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坐在车里就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有质感的净化作用,觉得在这样的地方不放声唱悠远浑厚的调子,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车子开在山顶,全停住了,司机们都下来伸懒腰。山口的风特别大,特别凉,但转到避风的地方,太阳的暖意就十分明显了。我顺着山坡往上走了几十米,离羊群更近;和以前在电影上看到的差不多,牧羊姑娘确实是半躺或坐在草地上的。草地上开着一片一片黄色的碎丁丁的金晶花,我俯身去摘了一朵,在抬起头来的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到我被融化了,天空、草地和远处的湖泊合谋,以绿色融化了我。厚茸茸的草托着我的脚,也使我产生了如在梦中的那种极其逼真的幻觉。

    我回到车边的时候,十几个司机围在一个大石崖下,原来有一只刚扎上绒毛的小高原鸟从石缝里掉到公路上了,风很大,很凉,它冻得直哆嗦。小孙和别的人正嘻嘻哈哈,开心地搭成“人”形梯,把雏鸟送回窝里去。

    这个地方也许还不是最典型的夏季高山牧场,也许只是高山牧场的边缘,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已是极深了。车从山上往下开,越开越快,越开越远。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到,我的心已经留在那里了,我的心在高原,在夏季牧场,我在高原上放歌。

    1987年9月15日发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