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精神情绪障碍的康复评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社会心理因素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胃癌的发生与忧虑、焦急、紧张等心理状态有关,患胃癌后又可导致或加重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②焦虑:胃癌患者确诊后,手术前均可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反应,术后又担心复发,心情紧张,病后需要补充营养,但由于消化吸收障碍也会引起反应性焦虑。从诊断后的恐惧、紧张等焦虑情绪反应到焦虑性精神障碍虽然没有绝对界限,但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具体评定就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躯体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①器官缺损和功能不全:胃全部或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胃液部分或全部缺失。食物由食道直接进入小肠,缺少在胃的消化吸收,其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几乎没有改变,十二指肠生理作用也发生改变,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乏,使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发生障碍,从而造成贫血。
②消化和代谢功能障碍
倾倒综合症:由于胃切除术后胃容量变小,食物很快进入小肠,肠道为了尽快消化吸收,就要大量分泌消化液,使碳水化合物很快被吸收,机体出现血糖升高现象。此变化多发生在开始进流食特别是进甜食后,表现为进食30分钟以后出现上腹胀满、不适、恶心、心慌、出汗、眩晕、面色苍白、无力等症状,为早期倾倒综合症。也有患者表现为饭后2~3小时才出现冷汗、头晕、意识障碍等症状,为晚期倾倒综合症。这是由于血糖升高后,机体又反应性地大量分泌胰岛素致使血糖急剧下降的缘故,评估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作出判断。
返流性食道炎、口腔炎:发生于全胃或毕氏Ⅱ式手术后,评估时根据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呕吐次数或口腔黏膜的颜色、口腔食道黏膜烧灼感的程度以及患者进食时的反应作出判断。
腹泻:发生在手术后2~3周内,常为水样便。
空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7~14日,表现为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胆汁,并有上腹部胀痛。
体液内平衡失调:患者由于进食减少、恶心、呕吐、胃出血、胃肠道梗阻等原因,造成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根据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皮肤弹性有无改变、口唇有无干燥、血压、脉搏、末梢循环有无变化和水电解质检测结果作出评估。
全身营养状况评定
①贫血:全胃切除可致铁吸收障碍而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于胃切除后内因缺乏而使维生素B12的吸收发生障碍,易发生大细胞性贫血,评估时根据手术史、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作出判断。
②营养不良——由于进食减少或禁食、恶心、呕吐或疼痛、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食欲不振,以及肿瘤生长对机体消耗均可导致营养不良发生。评定全身营养状况用体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尿肌酸酐/身高指数等指标。当体重减轻超过平时体重的10%、白蛋白<35克/升、淋巴细胞总数<1.5×109/升、尿肌酸酐/身高指数异常时为全身营养不良,白蛋白<30克/升、淋巴细胞总数<1.0×109/升时为重度营养不良。
(3)胃痛病人的康复指导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胃癌造成的病损不但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且导致全身营养不良,并伴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因此癌症的康复应采取综合措施。
精神情绪障碍的康复
①尽早控制情绪应激:胃癌的诊断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刺激,多数人会自然把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通知患者诊断时要注意以恰当方式、适当时机,同时告知其治愈的希望。手术前让患者了解手术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使之有心理准备,不致发生情绪波动,必要时可让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作劝说、交流。同时应取得亲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控制情绪反应对于顺利开展治疗和手术后康复是非常有用的。
②情绪障碍:胃癌患者多见的情绪障碍为抑郁、焦虑,尤其是发病与长期忧虑、紧张有关的患者更易发生。情绪障碍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方法,以支持治疗为主,适当配合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抑郁症常选用三环类药物,如丙眯嗪或阿米替林。焦虑明显者常选用抗焦虑药,常用地西泮。新一代抗焦虑药物如帕逻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不仅抗抑郁,同时也有抗焦虑作用,可酌情选用。
躯体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康复
①倾倒综合症:应指导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法,让食物少量多次进人胃、肠。合理调节饮食,适当多进蛋白质、脂肪含量多的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使患者逐渐适应饮食调节,必要时餐前30分钟口服抗胆碱药,饭后再卧半小时。
②返流性食道炎、口腔炎:嘱患者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进过硬、过热、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食物有异味,避免进食环境中的恶性刺激,以防诱发呕吐。指导患者进食后不要平卧,应当保持坐位或半坐位15~30分钟,必要时给予止吐药或胃动力药。
③腹泻:指导患者饮食应限制或减少乳制品,限制脂肪摄入量,并给予消化酶制剂和利胆剂。
④空肠梗阻:嘱患者应禁食禁水,并为其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梗阻的胃内容物,同时为患者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如果病情仍不减轻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全身营养状况的康复
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丰富及容易消化的食品,同时注意改善进食环境、促进食欲。不能进食的患者由营养管滴注要素饮食。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全胃肠外营养,通常由静脉输入患者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分,以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癌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
①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协调一致,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②生活规律:规律性起居,定时进餐,定时睡眠,注意休息,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证大便通畅。
③饮食保健:应少食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注意营养素搭配,保证机体需要,应限制食用过油、过成、辛辣、刺激性食品。过冷、过热、过甜的食物也要限制,禁止饮酒。
(4)胃癌病人的中医康复措施
康复阶段的胃癌患者正气虚衰表现突出,主证为脾胃虚寒、胃阴耗竭、气血两亏,另有痰浊、淤血、气滞等症存在,康复治疗以扶正为主,适当配合理气、祛痰、化淤、清热等法。
①调摄情志:具体方法有说理开导法、情志相胜法等。娱乐康复法如音乐、歌舞、琴棋书画、戏剧、游戏等也有调摄情志的作用。
②传统体育康复方法:气功、太极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针灸:倾倒综合症针足三里、中脘、下脘、梁门、内庭,补泻兼施灸足三里、胃俞、气海。化疗后消化道反应重者,针足三里、内关、外关、内庭等穴,用泻法。晚期患者胃痛甚者针足三里、中脘、补泻兼施,公孙穴用泻法。脾胃虚寒、食入复出者针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均可针后加灸,耳针可取胃、脾、肝等穴位。
④推拿:施行根治术的患者,如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得点按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配合选用上腹横摩法、腹部余摩法、脐周围摩法、背部拳揉法等。未行根治手术的患者,胃脘部不宜推拿,常选用足三里、胃俞、气海、内关等穴,每次饭后1小时用掌心按摩15分钟。
⑤饮食康复:一根治术后患者宜选用山药莲苡粥、苡仁粥;胃虚寒者用猪肚1个、胡椒30克,适当加入调料煮熟食用;便秘腹胀者用莱菔子粥;晚期体质弱进食少者选用红枣炖兔肉、大枣营养粥、银耳甜羹等。
⑥中药康复:中气虚弱、胃气上逆症,则为健中补气、和胃降逆,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小半夏汤加减。中虚气滞证,治则为补中理气,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证,治则为温中散寒,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气血两虚,治则为补气血,方以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加减。
养成不忍便的良好卫生习惯
肠胃健康的话,每天或者两天一次会有规律地感到便意。要养成排便的习惯。最好顺着便意在厕所里蹲上一会儿。如果忽视便意,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麻烦。
理想的排便就要忠实地顺应便意,排便是从“想去厕所”开始的,便意是因为直肠里已经积蓄了一定程度的粪便而引起的。直肠里积蓄了适量粪便的时候,通过直肠黏膜的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并向大脑传达信息。便意一产生,作为粪便制造工厂的大肠就开始为排便做具体的工作。
首先,直肠黏膜通过自律神经向大肠传达这一信号,大肠一接到这个信号就把停留在横行结肠、“s”状结肠内的已完成的粪便往直肠里推挤。这种运动叫做大结肠运动,它是排便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产生便意的时候就去厕所,这样的话就能够完成理想的排便。产生便意的时候置之不顾,容易患便秘。
胃肠正常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便意一排便”的过程,从而形成健康的排便习惯。但是难以感受到便意的人也不少,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患了便秘。
患便秘的人直肠黏膜的感受能力变得迟钝起来,即使直肠里积蓄了一定程度的粪便也难以感觉到,所以很难产生便意。而且有些人虽然已经产生了便意,但是眼看上班快迟到,或因其他急事耽误,结果不去厕所就出门了,不知不觉中便意就消失了,从而引发便秘。因此粪便在直肠里积蓄起来,久而久之直肠黏膜就习惯了,本应该给大脑发送信号结果就不发送了。
最好养成早饭后排便的习惯,对常患便秘的人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便意一产生就马上去厕所。但是患慢性便秘的人可能并不容易感受到便意,所以应该在规定的时间上厕所,从而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定期上厕所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饭之后。因为早晨胃里空荡荡的,胃黏膜对刺激非常敏感,食物或水进入胃的时候,胃大肠反应非常活跃。午餐和晚餐之后也会发生胃大肠反应,但是没有早餐之后的胃大肠反应那么强烈。所以常患便秘的人把排便时间安排在早餐之后是最适当的。泻药和灌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要消除便秘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对策。
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质膳食能使胰腺癌发病率增高。吃很烫的食物、饮烈性酒可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引起食管炎甚至食管癌。长期饮酒、浓茶、咖啡,使用过多辛辣调味品,会引起慢性胃炎。长期进食蔬菜过少,可造成习惯性便秘。某些地区有吃生鱼片的习惯,这是肝吸虫病、肝炎、肠道寄生虫的直接原因。长期偏食、挑食会使相应的营养物质、某些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引起营养不良和相应的疾病。又如,日本是胃癌的高发区,研究发现日本人普遍吃用滑石粉处理过的大米,而滑石粉所含的结晶硅酸镁具有致癌性。冰岛也是胃癌高发区,当地人常吃熏制的鱼,因此熏食与胃癌有关,腌渍用的粗盐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能转化为亚硝酸盐。研究发现,酱菜、咸菜、火腿、香肠内含有亚硝酸盐,此类含亚硝酸盐的食物进入胃后可转变为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而目前亚硝胺是公认的强致癌物。某些地区的居民喜欢吃酸菜,酸菜常被多种真菌污染,这些都能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进一步形成亚硝胺化合物。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检测124个食物品种,包括小麦、玉米、酸菜等,亚硝胺类化合物检出率占23.3%,而低发区仅为1.2%。食物添加剂包括抗氧化物、稳定剂、乳化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残存于食物中的农药和杀虫剂,均可大大增加患癌症的机会。
克服不适当的运动和着装
不适当的运动和着装也会引起胃部疾病,如有些人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可加重内脏负担,减少内脏血流,造成腹痛、恶心、呕吐等急性病症。长期饱餐后剧烈运动还可能造成胃下垂。着装过紧、过小,或女士穿紧身塑形内衣不当,可引起胸闷、恶心、腹胀、食欲下降、便秘等胃肠道血液循环不良和胃肠道蠕动不良症状。因此,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不良饮食习惯,也可以导致胃肠道疾病。
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胃病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状态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或生活模式。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改变其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不仅会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其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乃至人格特征。一般来说,患病者最常出现下列心理特征:
①焦虑恐惧情绪: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情绪。病人常为病痛滞留而烦躁不安,惧怕诊断不清而常常到几所医院就诊,反复询问医务人员。也有的病人因惧怕证实诊断而不敢到医院求医,进而表现出健康人的神态、做力不从心的工作,以示健康状态良好同时对身体不适疑惑不解、失眠、食欲不振,抵抗力越发降低。还有些病人明知自己有病却怕别人提及自己的病痛,在他人面前故作谈笑自若,以掩饰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
焦虑是病人对疾病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住院病人从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加重。病人的焦虑反应表现多种多样,如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在这种情境中的病人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过分关注躯体的微小不适,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对挫折容易自我责备,情绪起伏特别强烈。
高度的焦虑不仅可以增加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②依赖性增加:病人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同志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中心。患者自己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对自己日常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或因为难以胜任而不愿去做。此外,病人的行为变得幼稚,为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呻吟不止,见到亲友来访会一反常态变得异常热情,或病前表现较为大胆泼辣而此时却变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因此,应该预料到病人在患病时的行为可倒退到不像健康时所具有的那种成熟的水平,应该允许病人充分地、适宜地倒退和依赖他人。
③自尊心增强:病人希望得到重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病人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的身份,而让人知道他的重要性。有些病人通过与医务人员亲切的感情交流使自己被破格对待,那些不善交际的病人则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病人认为他应该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
④揣测心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顾虑较多,往往猜测患了不治之症,病情稍一好转就情绪高涨,稍有新发展的症状就容易联系到另一种疾病。这种病人接触医生多,听的病名多,对各种化验、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等比较熟悉。不少病人经常翻阅关于自己所患疾病知识的书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所了解,所谓“久病成医”。揣测心理严重地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使本来可以早日治愈的病变恢复得较慢,甚至趋于恶化。
⑤恐癌心理:不承认是患了癌症。有些病人在病症治愈后不承认是治疗成功,相反认为是当初诊断错误。有些病人惧怕诊断为癌症,只承认症状而不承认诊断。
⑥主观感觉异常:病人认为周围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愿意住进医院,以受到医院的保护和重视。但到了新的环境又对周围的声、光、温度、湿度等感觉特别过敏,如怕光、怕嘈杂等。有时过分注意身体的变化,整日诉说这里不适那里不好、这里痛那里麻,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胃肠道蠕动的声音,在安静时更为严重。对身上衣服的不舒服感增强,对饮食不满意而常有挑剔。这些病人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状态,不利于健康恢复。
⑦情绪不稳定和易冲动: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人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这通常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抗争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绪发泄。慢性病人常有很多怨言,对人冷漠无情、脾气暴躁,有时好唠叨、爱生气甚至易哭泣,有时反复念叨“我为什么得这种病”或“这病为什么偏偏让我得”,表现行为、情感退化,不能忍受疾病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他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影响。因此,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听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听到相反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有的病人对外界一些刺激反应较为敏感,如看到重病人易产生恐惧感,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或者怕痛、怕开刀、怕留下后遗症而终日惶惶不安。
⑧药物依赖和抗药心理:有的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认为要治好病非它不可,这叫做药物依赖心理。也有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某种药物副反应大,病人难以忍受,故而对某种药物产生惧怕,甚至于脆拒绝服用药物或偷偷地将药扔掉,这称之为抗药心理。
(2)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根据慢性期病人的心理特征必须做到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了解病人沮丧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使病人认识到慢性病虽无特殊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疾病虽然没有彻底痊愈,病人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健康水平并能够参加力所能及工作的。说服病人遵照医嘱坚持治疗、树立信心。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向病人宣传生动事例,让相似病例的病友现身说法,启发病人增强其积极心理因素,提高自身内在康复能力,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密切注意病人的服药心理,亲自帮助病人服药,进行耐心解释,同时在药物的名称、颜色和剂型等方面也应下一定功夫,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提高药效。
此外,不可忽视家属的工作,家属对待病人的态度影响着病人情绪。要求家属和周围同志了解病人的病情,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诱导患者建立健康心理。人的精神、思想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消化性溃疡发生或复发的因素。患者的心理活动比健康者活跃,并可产生病态心理,应该了解和重视,通过疾病知识的介绍和护理措施帮助诱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向患者家属宣传,取得积极配合,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医护人员的言行可给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亦可形成恶性刺激而成为发病的诱因,体贴、关心、帮助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任何疾病要早诊、早治,出现症状需及时求医,不可自以为是小毛病而随便服药从而贻误病情。
天气对于健胃的影响
有些胃痛、腹泻病人特别怕冷,遇寒受冷便发作,或者症状加重。还有一些人,一到夏秋季节便会食欲不振,腹泻频繁发作。气候骤变,受凉着湿,是诱发或加重胃肠病的重要原因。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替,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就天气对健康的影响而言,急剧的天气变化能引发疾病,如一次寒潮过后,气温急降10℃以下,心脑血管病、哮喘病、胃病就会加重,胃溃疡出血病人也会大大增加。特殊天气不利于人体健康,如夏秋之交,便是人们食欲最差、小儿腹泻发病最高的时候。就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而言,在气候转化过程中,人体因不适应而导致功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如初春时节忽冷忽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极易复发而夏季则易引发霍乱、痢疾等肠胃系统疾病。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者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关注天气和气候,就可因天制宜,避免或减轻气象原因对人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在天气变冷时,及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胃病患者,在冬春季使用肚兜以保暖御寒,夏秋季吃点祛暑的食物和药物,对于防病健身,有一定的帮助。
胃病的四季养生要略
(1)谨防春寒伤害
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这些虽是针对老年而提出的,实际上对于各年龄层次的人都是适用的,尤其是胃肠病患者,体质多较弱,有着易被病邪伤害的特点,更应引起重视。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区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寒冷干燥形成大陆季风。夏季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暖湿润形成海洋季风。而春天则是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转换的过渡时期,冷嗳气团互有进退。由于南北不同性质气团的交争,中间成了一个狭窄的过渡地带——锋区。锋区附近的天气变化十分剧烈。
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也常随着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动而表现出同步的周期性适应变化。冬季气温不断下降,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达到体内产热能力的高度维持。而到了春季,随着产热需要减弱,这些物质会减少分泌。但初春天气冷热无常,突袭的寒潮会使已经下降的躯体产热能力应付不了外界自然的变化而得病。注意保暖,避免一下子脱得过多而受凉,就可以减少寒冷的信息输入,通过恒温的办法,使机体获得一点补偿,避免得病。
孙思邈曾指出,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其所说的霍乱,即以吐泻为主的严重胃肠病。只有注意保暖,加强锻炼,以提高抗病能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2)健胃与夏季饮食
炎热的夏季,人们常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对于胃肠病者来说,症状会更加突出。
所以,胃肠病者要特别注意饮食上的调节。做到饮食清淡,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以新鲜蔬菜为主,配合瘦肉、鱼、鸡蛋等蛋白质食物。由于夏季出汗量多,钾离子多随之丢失,同时又由于食欲减退,进食量少,从食物中摄取钾离子的量减少。因此,饮食上应注意吃些含钾高的食品。西瓜是很好的解热利尿且含钾量高的水果,可以多吃。夏季的饮食还要注意掌握好进食量,不宜过饱,戒除烟酒。暑月慎寒凉过度,暑月炎热,既要防暑热,又要注意避免寒凉过度。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也包括饮食方面的问题。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少食瓜茄生菜,原指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结瘢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中医称为阳气在外,胡气内伏,所以说“腹中方受阴气”。当此之时,不宜寒凉太过,不然就会损伤脾胃阳气。老年人脾胃虚弱,肠胃喜暖恶冷,寒冷食品对肠胃的刺激大,易使老人产生腹泻。温热的饮食,食后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消化吸收,胃部也会感到舒适。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肠道管壁上的平滑肌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过多地食用冷饮,低温刺激,平滑肌收缩明显加强,甚至发生痉挛。内脏痛觉神经末梢对肠壁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也非常敏感,寒凉过度会引起痉挛性肠绞痛。此外,食用过于寒凉的饮食,会频繁地、长时间地作用于胃肠道,由于平滑肌收缩加强,肠运动增快,正在进行消化的食物在肠内通过加快,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会造成便次增加,大便稀溏,出现腹泻。
(3)秋季健胃要略
立秋后,天气渐凉,气候日趋干燥,人体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易伤燥邪,出现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
欲防秋燥的伤害,首先要加强锻炼,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坚持锻炼,养神强身,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机体的耐受能力。运动时要注意体内精气的敛养,科学地安排劳作与休息,活动量不要过大,不要劳累过度,更不能搞得大汗淋漓,以至阴津耗伤,阳气外泄,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咽滓有助于防秋燥。就是“每日闭目冥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白,以双手攀足心者三次;俟气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永无燥热之病。”具体方法,可于静室内闭目静坐,意念在肺,用舌搅动口腔,口中津生,鼓漱数次后咽下。这一方法对于胃中有郁火,及胃阴亏虚者,最为有用。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意志安逸宁静,以收敛肺气,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早晚要注意衣服的添加,但注意不宜顿添厚衣,以免削弱机体的耐寒能力,反致邪侵庭院、室内可养些花,洒点水,以调节空气湿度。双手、面部勤擦甘油类护肤品,保护润养皮肤。
秋季饮食应以“清润”为宜。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以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这里所说的“麻”,即芝麻,有良好的润燥作用,“润其燥”,是秋季的养生大法。当然对于胃肠病患者来说,饮食上并不局限于芝麻,还可多喝些淡茶、梨汁、豆浆、牛奶等饮料,多吃萝卜、番茄、梨、柿子、荸荠、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品。
(4)冬季健胃要略
我们知道,钙的正常代谢,有赖于维生素D的参加。晒太阳在阳光的照射下,皮肤内的T一脱氢胆固醇变为维生素D,促进消化道对钙磷的吸收。维生素D进入血液后能改善钙磷代谢,有抗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同时对防治老年人患病率颇高的高血压、结肠癌等发挥重要效用。
晒太阳,人体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机体的造血功能受到刺激,红细胞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红细胞的质量得以改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也会随之改善。日光浴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内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舒筋活血,增强体质,减轻呼吸喘促,关节疼痛。
同时,晒太阳时,阳光通过视觉感受器,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能调节情绪,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许多胃肠病患者属严寒胃,即对寒的刺激特别敏感,动则胃痛、腹泻、呕吐清水。这类人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衣服宜多穿几件,这样各层衣服之间就会形成多空气层,这些空气层,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少体表散热,阻止冷热空气的交流,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还应备个肚兜,遇寒甚时穿上,可对局部起保暖作用。肚兜的内层最好采用透气和吸湿性较好的棉布,既柔软舒服,又有良好的保暖效果。中间还可做个袋子,内盛温胃的药物,更能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加强运动锻炼,注意增强体质,各种健身活动、气功动功、按摩方法等,均可采用。要注意运动时衣服的及时增减,开始运动做简单轻松的活动时可多穿些,待身体暖和后,减少衣服,运动结束后,在不觉寒冷之前即穿回衣服,以利保暖。
冬令天寒,可以适当吃些温补食物或药物,来补益强身,但要注意防止大辛大热,温散过度,津液外泄,违背“冬藏”的时令特点。
加强锻炼有助于防治胃肠病
缺少运动,是胃肠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汉代医学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胃肠病者加强锻炼,尤其是腹部锻炼,可以提高胃肠道的紧张度和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促进食欲,加强消化吸收,从而减少各种胃肠病的发作。
胃病运动宜忌
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体质及原来是否运动、运动的强度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动作要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时间要逐渐增加。每次运动要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逐渐过渡,开始时要有准备运动,停止前要做整理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如果运动时感到发热,微微出汗,运动后感到轻松、舒畅,食欲、睡眠比以前好,说明运动恰当,效果良好。如果运动时感到头昏、胸闷、心悸、气促,运动后食欲减退,睡眠不好,明显的疲劳,则说明运动量大。如果运动时脉搏增加不多,无发热感,说明运动量太小。运动要持之以恒,必须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要选择适当的项目,动作要有节奏而和缓,不宜做强度过大、速度过快的剧烈活动。可选做运动操、散步、慢跑、自行车、打球、游泳、练太极拳、保健按摩及练气功等。饭后不要马上运动。饭后立即运动,要从消化系统调节部分血液去支援全身,造成消化器官的血液不足而减弱消化功能。而且肌肉活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消化器官的活动,也会减弱消化功能。如经常这样做,会引起胃肠病或消化不良等。因此,以吃完饭1~2小时后再运动较好。如果身体不舒服,则不要勉强运动。
注意呼吸方法。运动时要用鼻吸气,自由呼吸,因为空气经鼻吸入,鼻毛可挡住灰尘,鼻腔黏膜可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呼吸要自然,因为憋气时胸腔内的压力大,不利于血液回流至心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