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亲爱的独居时光-等待:一个人的蜕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不能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爱的给予,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本身就是一个爱的发生器。

    爱别人,从爱自己开始

    有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普遍缺乏幸福感,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上班族,幸福程度甚至比不上二、三线小城市的上班族。究其原因,除了大城市物价水平高、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在大环境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同感。工作不如意、理想不能实现,如此一来,幸福感怎能不降低呢?

    几年前,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后腿有些残疾的小狗,本来以为它活不长,没想到竟然也活活泼泼地长大了。虽然它有些残疾,但一点也不妨碍它调皮的天性,不管和什么样的同类在一起玩,都没有显出一丝胆怯,一瘸一拐地照样玩得兴高采烈。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自然的,不就是一只狗吗?一个小动物怎么会知道自卑不自卑这些事情呢?

    这么说来,似乎有些道理。在动物界中,似乎只有人对自己的自身条件特别关注,也是最不容易接受自己的。还有一部分特别极端的人,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于完美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奇怪的是,这个词在时下的年轻人中特别流行,有很多人还以此为荣,好像完美主义者本身就已经代表着完美一样。

    其实,完美主义者之所以对完美有那么执着的追求,其根源首先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他追求的不一定是完美,而是他心中已经默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了。

    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白沙丘》,里面的母亲为了追求孩子的绝对完美而失去理智,最后虽然得到了所谓的完美,却付出了孩子的生命。这并不是只存在于虚构小说中的幻想故事,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有个叫郭晏均的女孩的自杀事件,曾在各大媒体引起关注。她曾经是那么优秀:工学院两名最佳毕业生之一;华尔街白领;麻省理工商学院MBA;游学走访35个国家,人也青春漂亮。这样一个全能全才的女孩,有什么理由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仿佛是为了解答大家的疑虑,她在自己的博客中曾留下这样一段文字:“生命在2010年以后就开始变得很快。首先是结婚,我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完美的28岁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生活到这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一直都很所谓完美。然而,关上门回到家里,问题却非常深刻。”

    这段看似完美的婚姻,没有维持长久,她离婚了。“……在我总算能够决定摆脱婚姻的枷锁,父母的忧虑,去面对自己的独立性,寻找自己幸福的同时,也正是我毛毛虫脱茧的时刻。我要飞,蓝天才是我的未来,我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可是,她心中对于完美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婚姻失败而降低档次,她更加努力地修炼自己,以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标准。

    在博客中,她说:“在游学这方面,我到现在为止走访了35个国家和地球两极,上了西藏,下了深海,探访了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两次。而在拜师方面,我已经有不下十位完全不同的我敬重为老师的人,从医学,到艺术,到商业,到人文,到体育竞技,我都在马不停蹄地补课。我现在才意识到,人类社会里面的真知,我今年才勉强找到门。从这一刻开始,做到世界级,每一步都将非常艰难。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越来越难以达到,而我将会为此付出一生的精力。”

    虽然有这样的豪言壮语,她还是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要求,最终选择用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众人的一声声叹息。

    凡求完美,必有伤害。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两个我:一个完美的,一个不完美的。就像阴阳太极图的两面,失去了哪一个,另一个也无法单独存在。但是,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被要求成为的是一个全能的神,所以我们对自己不满,却忘记了:那个完美本就是虚幻,而真实的自己虽不完美,却完整。

    人之所以会追求完美,是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一旦出现“更好的人”的想法,就一定在心里存在了一个“不太好的人”,这个不太好的人就是自己。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否定这个不好的人,从而不愿意接受自己。

    但这个“好”与“不好”是谁评判的呢?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是你的大脑,是你大脑中的两个思想在对抗。思想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思想是父母、老师、社会……强加给你的,所以动物不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它们就只是存在着,只有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一个身上有缺口的圆,它为了找到自己失去的圆满,去找缺失的那一角。它去了森林,经过河流,结识了很多朋友。终于,它找到了那一角,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因为没有了缺口,它快速地转动起来,都没有闲暇欣赏身边的河流、森林。最后,它将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一角扔掉了。

    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因为你将永远拥有追求完美的动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是我们应有的权力。就像《青春里最后的任性》里的一段话:“这个世界上你认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人和你有关,你再怎么改变也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所以还不如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人生都太短暂,去疯去爱去浪费,去追去梦去后悔。”

    但是,这里说的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不是要对自己的不完美不闻不问,破罐破摔。正确的接纳是包容,不是纵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阴暗的一面,比如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我们想要隐藏,想要否认,想要逃避,但这些做法都不能消除它们,它们会悄悄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我们越回避它们,它们越会努力唤起我们的注意。

    真正意义上的接受自己,是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种特质,既不彰显,也不压抑,对自己全然悦纳。正是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和生命中的缺陷,成就了今天的你。不要上了完美的当,你的存在就已经是造物主最大的完美。

    如果你现在已经想要改变,想要接受不是那么完美的自己,就尝试着和自己的内心和解吧,学会对自己说:

    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我不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我接受不够完美的我;我不要求事事完美;我不需要演出别人喜欢的样子;我不再关注“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我接受失败的自己;我接受努力坚持的自己;我接受过得不好的自己,我接受我自己的外表,接受每一个我曾经认为的缺陷……并对它们说:谢谢你。

    多关心父母

    少年的时候总想离家,家里太小太压抑,盛不下心中的种种非凡梦想。很多人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外漂泊,但身后总有两双慈爱的目光在关注着我们,关心我们的工作顺利不顺利,关心我们的生活过得好不好,而我们总是以忙为借口,很少回家看看爸妈。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也许我们真的忙,忙工作,忙恋爱,忙生活,但也请在百忙中挤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给他们带去一个笑脸、一声问候,爸妈就觉得很幸福、很欣慰了。

    芳芳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正当她步入事业的成熟期,忙碌于一部新专辑的制作的时候,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危,让她赶紧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即放下所有的工作,坐飞机赶回老家。她原本以为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心里想着,父亲也许病得很严重或者正在抢救当中。没想到等她踏进家门,却听到母亲告诉她,父亲已经走了。芳芳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陷入极度的悲痛中不能自拔。

    从小到大父亲都很疼她,视她为掌上明珠。父女俩的关系也一直很好,直到芳芳做出一个在父亲看来很不切实际,而且很荒谬的选择——她要独自北上,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芳芳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境很一般,而且芳芳长得也不是很出众的那种。父亲认为把音乐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是可以的,可作为职业对女儿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因此,父亲认为她的选择太幼稚,一直以来都坚决反对,想让她找份像会计、护士这一类大众化的工作。

    但芳芳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她背上行囊独自离开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她开始出入酒吧,靠唱歌挣钱养活自己,并执着地从事着音乐创作。虽然她也曾后悔自己的冲动,但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甚至很少往家里打电话,她只希望自己能早早地出人头地,能够扬眉吐气地回家,让父母知道,你们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

    芳芳做梦也没想到,父亲竟然在她即将奔向成功的那一刻,永远地离开了她。突然,她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失去了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她后悔自己太自私、太任性了,甚至在父亲要走的最后一刻都没有陪在他身边。父亲的离开给芳芳敲响了警钟,忽然,她发现母亲已经那么苍老了。她真的醒悟了,自己不能再忽略了母亲。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好好孝敬她,珍惜母女俩共处的每一段时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像陈红的歌里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我们生活里有很多较劲的对象,我们争着比谁过得好,比谁赚得多。唯一不能较劲的是自己的父母,有父母在,你就是个有人牵挂、有人疼爱的孩子,就是一个宝。珍惜每一次与父母相聚的时光吧,多陪陪他们,哪怕是给他们一个开心的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他们都会感到很满足。他们期望的不是大富大贵的显赫,而是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等父母不在了,你有再多的时间和金钱也不能孝敬他们,那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是人生永远没办法弥补的痛。所以,尽孝要及早,不要给自己和父母留下遗憾。

    只要双亲健在,他们就总是惦记着你。你只要有一点情况,立刻就会得到他们无条件的支持和无私的援助。我们时时都能享受到父母的恩情和付出。我们也可以听到他们的唠叨,那不断的唠叨里,有他们对当年的经验之谈,有对你现在任性的批评与规劝。也许,就是那些令人听腻了的唠叨,让我们学会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吧。

    只要父母健在,我们就可以尽孝尽责。要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多出力;要是不在一起,就多尽心。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在视频上聊聊天,寄点儿钱或者买些父母喜欢的物品,当然最好还是常回家看看。父母欣慰,我们开心,那才是一种天伦之乐,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和父母同住一个城市,但由于事情太多,老是抽不出时间回家。总觉得走到哪里也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总在那个老家守候着,回家多一回少一回无所谓。某一天听到某首歌,突然醒悟过来了。感到父母亲的牵挂是那样纯洁、无私和默然,如夜晚天空中的明月,安静地照耀在儿女们的心中。于是,回家的时候,站在门外,总感到内疚,像一个做了坏事的孩子将见到大人那样,心里忐忑不安,总好像谁在责备着自己。敲门的时候,猜想着父母正在家做什么事。进了家门,看到父亲头上花白的头发,母亲渐渐苍老的脸庞,就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子欲孝而亲不在,这种巨大的遗憾还继续发生在很多人身上。虽然父母不能解决你目前的很多实际问题,但当你见到他们的那一瞬间,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还有他们在,这还不够吗?

    寻找失去联系的往昔朋友

    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有人主动找自己说说话,但是细数起来,可倾心交谈的朋友少之又少。年纪渐长,曾经的朋友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生活。有时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又怕太长时间没有联系,显得太过唐突,惊扰了别人的生活。

    就这样,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很多朋友联系得越来越少,有的根本就联系不上了。于是,慢慢地,自己也学会了在网上隐身,因为没有人可以说话,手机里除了公事电话,变得越来越寂静。其实,并不是朋友走了多远,他们大多仍在这个城市之中,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就能擦肩而过;可能在某个共同的朋友圈子中,还能零星听到他们的某些消息,只要想联系,马上就能联系得到。

    但真的要这样做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忙碌,已经没有办法在他们身上花更多的时间。他们或许早已忘记曾经的友谊了吧?你们彼此都这样想着,但谁也没有说出口……

    上个周末,千寻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如果在家乡那座小城里,发生这种事并不算稀奇,但是在这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中,绝对是标准的小概率事件。所以,千寻刚开始并不确信,直到那个老朋友叫出了她的名字,她才欣喜地跑过去“相认”。

    虽然已经七八年没有见面,但彼此面貌上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两个人都想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开头。她说自己过去一直很忙,其实早知道千寻也在这个城市,但总是忘了联系。千寻说我也是一样。寒暄了几句,便没有了话题。

    正好公交车来了,终于打破了两个人无话可聊的尴尬。千寻上了车,心里不由得浮起一丝愧疚,仿佛自己没有尽到什么责任一样,有那么点罪恶感浮上心头。从车窗向外看,看见对方也还在原地若有所思的样子。千寻叫了她一声,她立刻抬起头。千寻摇了摇电话,说了句“回头联系!”公交车便开走了。

    靠在车座上,千寻舒了一口气,心里却还是闷闷的,既有些高兴,也有些害怕。高兴的是对方还是原来的样子;害怕的是自己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值得夸耀的境遇:虽然快要“奔三”了,但仍然孑然一身,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生活的自己,虽然嘴上说了“回头联系”,但十有八九又是再不联系了吧,千寻对自己的勇气毫无信心。

    自从那次“街头偶遇”后,已经过去了两天的时间,千寻和她的那位老朋友都没有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虽然这个结果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千寻的心里还是觉得有一丝失望:原来年少时的友谊终究敌不过时间啊。

    一个人回到家,没有吃晚饭。想起家里还有昨天剩下的速冻饺子,便随便在锅里煮了煮,在汤里放了些紫菜和虾皮,煮熟以后,打开电脑里的《樱桃小丸子》,边吃边看。突然又想起了高中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在学校门口吃馄饨的情景。那个时候的自己还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和幻想,就像小丸子一样无忧无虑,而且,身边还有好朋友小玉和其他很多朋友。但是,就连小丸子和小玉在长大以后的聚会上都变得生疏了,自己的“小玉”又怎么能保证永不变质呢?何况,就算“小玉”没变,自己也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即使这样自己安慰着自己,千寻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好几次都仿佛听见电话响了,打开一看却还是自己的手机屏幕。最终,千寻把心一横,主动打了过去。对方很快就接听了。少了见面的尴尬,两个人相谈甚欢,一直聊到了手机没电才挂断电话。

    结束了和老朋友的畅谈,千寻意犹未尽:要是早打这个电话就好了,干吗总要为谁先谁后斤斤计较呢?几天以来一直存在心里的焦虑感也立刻烟消云散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千寻一样“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人,尤其是成年以后,曾经的朋友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轨迹、不同的生活圈子、不同的生活区域等变化,让我们逐渐从彼此圈子的中心,退到了圈子的边缘,直至慢慢消失。即使有一天想要再联系,也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作罢,其实种种理由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胆怯罢了。每个人都等着对方先联系,结果谁都没有等到。

    既然这样,为何不自己迈出这一步呢?如果你不想再在一个人的星期天,抱怨“没有人联系我”的话,不妨从现在开始,寻找那些失去联系的往昔的朋友吧!

    1.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寻找“消失”的朋友:“鸿雁传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QQ、MSN、邮箱、人人网、微博、微信……只要你想找到他/她,就一定可以找得到。

    2.主动联系:“上次是我主动打给她的,这次她要主动打给我……”类似这种矫情的小心思,可以和男朋友去玩。如果是关系好的同性朋友,就别纠结这种小问题了,打自己的电话,让她愧疚去吧。

    3.变单线联系为多线联系:女人的友谊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单线联系,像地下党接头一样,一旦一方断线,另一方就容易失去与组织的联系。防止这种后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现在的关系线变为关系网。例如出去玩的时候,可以把你的小学同学介绍给你的初中同学,把你的初中同学介绍给你的大学同学。大家玩在一起,既能拓展人脉关系,还能减少你一个人维系友谊的压力。

    4.找到联系的切入点: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联系时机,可以在生日、过年、过节的时候打个电话,不要发短信。

    5.不要怕麻烦别人:朋友的作用就在于分担快乐和痛苦。有什么开心的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开心;有什么不开心的也可以说出来,让大家为你排忧解难。

    6.坦诚:在人类最受欢迎的品德前五名中,有五种是和诚实有关的;在人类最不受欢迎的品德前五名中,有五种是和不诚实有关的。和朋友相处也是如此,将自己的想法坦诚地表达出来,不要伪饰自己的生活,朋友们自然会乐意与你相处。

    如果把一个人生活的圈子比喻成一间屋子的话,那么一个朋友就是你的一扇窗。平常没事的时候,要多给窗户掸掸灰、擦擦亮。这样,当你在生活中感觉喘不过气的时候,还可以透过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别再用忙碌当借口,让窗户积上厚厚的灰尘了。

    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放眼自然,其实人是最不知道感恩的一种生物。他们在顺境的时候,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依靠努力得来的;一旦遭遇逆境,就觉得天都塌了,只想放声大喊“为什么上帝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偏偏要选我?”

    然而,你不曾想过,在顺境的时候,你又做了什么呢?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抱怨上帝为什么偏偏选你呢?

    古语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总是在不顺或跌到谷底的时候,才去想“我是谁?”,而在顺境中第一个忘的也是“我是谁?”。这是愚蠢之人的通病。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要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感谢老师教给自己丰富的知识,感谢恋人给予自己无限的怜爱,感谢自己出生在和平的、没有战乱的年代。只有拥有这样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更明白自己的位置,不会平添许多类似于无病呻吟的烦恼。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儿,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拥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他们都拿到了面包后就纷纷散去,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的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前一天一样疯抢着,而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得闪闪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小女孩依娃那么小的年龄,在那样贫困的环境下都能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不让人佩服。也正是这样一颗感恩的心,让她赢得了更多的帮助和爱。

    想想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多少职业女性整天周旋在复杂的同事关系中,搞得身心疲惫不说,也或多或少令自己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不好的影响。与其终日愁眉不展、绞尽脑汁去对付彼此,不如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你的同事、你的上级、你的朋友,说不定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不管你现在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知道自己是谁。顺境时不要忘乎所以,逆境时不要自怨自艾。不管外界的环境怎么变,不管别人的评价怎么样,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口水之中,你的价值是由自己来体现的,你要转变心境,而不是要环境去适应你。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再看一看你身边的人和事,原来都是那么温暖与和谐。同事会对你露出笑容,是因为他真的想与你共同进步;上司一句严厉的话语中,也会透露出对你的关爱。你会真正意识到:花儿之所以那般艳丽,是因为它在感激泥土的栽培;小草之所以如此坚强,是因为它在报答大自然给了它生命;大树之所以那样粗壮,是因为它在感谢土壤中的养分……眼前的一切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你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千万不要小瞧这颗感恩的心,它是你茫茫大海中的指向标,是你通向成功彼岸的风帆。女人,拥有了感恩的心,你就会感激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幸福会时刻包围着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