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匈奴-军队的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过汉初的混乱,文帝朝的积累,边疆与匈奴作战的历练,以及七国之乱的洗礼,汉朝军队在景帝朝,制度已经完善,武器装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之前我也说过,西汉时期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十七岁后定期接受军事训练或者劳役,一般是每年一个月。二十岁到二十三岁任意一年被拉去从军,当一年地方军,再当一年的京城卫戍军或者边防野战军。退伍后依旧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和一些徭役,直到五十六岁,基本上每年一个月。

    不仅如此,汉军对兵种的划分非常细,非常“现代化”。对于参军入伍的新兵,会根据他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兵种当兵。当时主要有四个兵种,称之为材官、轻车、骑士、楼船。

    材官兵就是步兵,数量最多;轻车就是战车部队,如果你入伍之前干的是运输,或者有驾照,那就当轻车兵;骑士就是骑兵,牧区很多人入伍就被分配为骑兵;楼船是汉代的主力军舰,楼船兵就是水兵,如果你家靠水,又会游泳,那么你在汉代就是光荣的大汉水军。

    还有些特殊的兵种,比如楼船材官。对,你没猜错,这个就是海军陆战队。

    各个兵种的训练科目武器装备也不一样,同一兵种不同任务训练科目也不一样。

    首先,无论哪个军兵种的士兵都要练习弓弩,弓弩是汉代军队的绝对主战武器。汉代已经熟练掌握了筋角木弓的制作技术,我们称之为角弓。从现存浮雕上看,汉代的角弓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弓形短小,曲线相对夸张,类似中亚的斯基泰弓,应该主要装备骑兵、车兵;一种弓形较长,一直影响到明代,被称之为汉弓,应该主要装备步兵、水兵。短弓箭速更高,携带方便;长弓更加精准。根据估测,当时汉军弓的最低拉力约合现在的四十斤,弩最低在八十斤左右。但是弓拉开的程度更大,箭也更重,所以弓弩的威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很多情况下弓的初动能反而更大。汉代的普通箭矢大约五十克,在拉力和材料弹性效率优良,射程至少150米以上。汉朝的弩,已经有了完善的瞄准器械,并且影响了弓的射法,确定了拇指式射法影响至今。此外,在很多气候潮湿,不适合使用角弓的地区,也有竹木弓。但是这些竹木弓是将多层竹木片层压一起制成的,类似现在的日本弓,性能不是后世西欧的单体长弓可比的。

    对于步兵来说,除了弓弩以外,最常用的武器就是环首刀。一般刀手的标配是一个钩镶一把环首刀或者一把长刀,双手握持。钩镶是一种将钩和小盾牌结合的武器,如果说因为盾牌面积小,防御刀砍、矛刺效果一般,对付戈、戟的钩和砸那就十分有效了——拿自己的钩子钩住别人。相对于当时欧洲的步兵,汉军的远程攻击力强(弓弩),盾牌的面积相对小,但是刀剑的长度更长。

    长矛、戟当然也是汉步军的标配。需要声明下,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太多长柄武器,除了矛、戟之外,像偃月刀、狼牙棒这类武器都是没有的。所以,东汉末年的关羽,绝不可能用偃月刀作为自己的武器。

    此外,驻守北部边疆的步兵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长城的烽火台。

    西汉的骑兵还没有马镫,但是已经有马鞍了。因为没有马镫,骑兵无法使用枪矛进行大力冲刺——不然反作用力就把人抵下马了。所以,骑兵也是以骑射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当然为了保证精确度,以立马停射为主,行进间攻击为辅。在冲锋的时候,使用枪矛向侧面刺击为主。同时因为骑兵的普及,双刃剑不再是军用武器装备。因为剑是双刃,对于冲锋的骑兵来说,只需要一个刃、能刺就行了。当时骑兵的标配是,一把环首刀、一把戟或者矛,一把弓和弓囊,若干个装满箭的箭囊(约数十支)。

    水兵在当时是高技术兵种,除了作战人员外,需要很多水手掌帆、掌舵和划船。楼船是水兵的主战舰艇,甲板上层建筑是个巨大的楼房,像个碉堡一样。汉代的大型楼船足足二十米高,可以载一千多人。这种船运载量大,特别适合在内河进行水战、登陆战,但是由于重心高,海战微微有些吃力,不能全天候作战,遇上大风大雨就得等等了。大部分楼船并没有帆,是靠两边蜈蚣腿一样的船桨滑动的。当时造船业技术已经很发达,船已经有了尾舵和隔舱设计。上面设有各种各样的舱室,可以满足水兵长期作战的需要。甲板的“楼”上有掩体、射孔;也设有平台,空间很大,可以骑马、驾车,甚至摆放投石车。两舰对峙时,可以用弓弩、火箭,甚至是投石车。在接舷作战时,就算敌人登上军舰甲板,拿下军舰上的碉堡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同时水军还需要执行登陆战,于是有了楼船材官兵。所以水兵的组成相对复杂,武器相对齐全。

    最坑爹的就是轻车兵。车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战国时期之前,一个诸侯国战车的数量决定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当时的战车种类五花八门,有牛拉的有马拉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作战的有侦察的,不同阶层的战车还不一样。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骑兵出现,开始进入车骑并重的时代,大量的战车被淘汰,只留下轻车这一种。在很多地形复杂的诸侯国,轻车干脆被淘汰。春秋末期,大国普遍装备战车近万乘,号称万乘之国。到了战国后期,秦赵这类的军事强国普遍只有轻车一千乘,但是骑兵规模普遍上万。

    轻车由四匹马拉,车厢就是个大篮子,很小很轻,也没有遮蔽,顶多撑个伞不得了了。一个车厢只配三个人,一人驾车坐中间,一人在左边射箭,一人在右边拿戈。对于车兵来说,戈很好用,为什么呢?突入地方步兵阵中的时候,戈往那横着一挑,就可以“划”人、钩人了。但是,我们可以算一下,四匹马拉三个人,只有两个是作战的,骑兵一人一马,节省马匹。再者,轻车只适合在华北平原作战,到了北方草原,到了江南丘陵,到了岭南山地,就是一堆废柴。即使是在平原地区,四匹马拉一辆车,看起来速度是很快,但是汉代军队已经普及了弓弩,主要外患(匈奴)也是骑射见长——射死四匹马中的一匹马,整个战车的速度就会……

    战国时期,出于军队编制和地形的考虑,车兵才被作为一个兵种保留下来。在西汉,车兵逐渐退出战场,战车从作战装备成为后勤装备。从现在的很多考古发现来看,西汉中期开始,车兵数量大量下降,而戈这种武器却是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中,有一种装备必须单独说说,那就是铠甲。西汉中期之后,铁甲已经几乎完全普及,只有少量不适合铁甲的军队使用皮甲(比如水兵)。包括铠甲在内的所有武器都已经实现制式化,哪怕你是北疆的兵,我南国兵的武器也是一样。当时的铁甲是扎甲,一个个小铁片用牛皮绳扎起来,防卫的地方没有缝隙,根据现在的推测,一个甲片大概0.5厘米厚,因为甲片是重叠的,相当于1~1.5毫米的厚度,每片之间有些缝隙,面对箭矢的攻击还有“间隙装甲”的作用。战场上,如果铠甲受损,只需要将受损那几片换下来即可。根据兵种的不同,铠甲的防卫面积也不同,但是可以保证同一兵种的通用,除非两人身材差异太大。

    当然,对于宫廷一些禁军来说,不管什么兵种,仪仗是肯定要练习的。

    每年秋季,汉军都会在京师附近举行大型演习,操练阵法。有时候也请外国使团观摩,弘扬国威。在地方上,县令、县尉需要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一些考核和军事比赛,不合格的军队会被罚,去进行游猎兴致的演习。在紧张的边塞,尤其是北部边疆,不仅会每年组织围猎形式的演习,还会对执行巡逻任务和侦察任务的士兵进行单独考核,由郡守一级的高官亲自巡查。

    所有士兵的武器装备、粮食、马匹都由国家提供,汉朝有各个武库。中央有考工令统一管理全国的兵工厂,负责制作各种武器,各个武库有武库令管理武器的储存和分配。

    在当时,军队除了练习各种作战技能外,平时也有娱乐活动,除了角力(摔跤)、手搏(搏击、拳术)等等与军事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蹴鞠。因为军中极度流行蹴鞠,以至于当时有一个人编写了一本书,叫《蹴鞠二十五篇》。写这本书不是关键,关键是后世的学者班固将这本书划归到兵书的类别中!在那时候,不会蹴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兵。

    汉朝喜欢蹴鞠有多疯狂呢?当时有个人叫项处,是个脑残球迷。项处生病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给他看病,告诫他要静养,别做大量运动。当时他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就去蹴鞠,结果吐血身亡。项处算是世界上第一个为足球献身的爱好者吧。一开始,蹴鞠只是劳动人民聊以娱乐的体育项目,也是军队里对体能的一种锻炼。但是从刘邦他父亲刘太公在长安组织了第一场球赛开始,蹴鞠就迅速在高层蔓延。

    当时蹴鞠的规则也已经完善,最基本的玩法是在一个长方形的专门场地里,两边各有六个球门,每个球门都有一个守门员。两个球队的人要把球踢到对方的球门中,得分多的取胜。根据记载,汉代的球门还比较矮,因为用的是实心球,踢不高,也不用担心手球。到了唐代发明了充气皮球,那家伙就踢得爽了,凌空射门不再是神话。每队多少人,这个就不清楚了。总之宋代的规则是每队十六个人,跟现在一样一样的,就是多五个守门员。汉代应该也是一样的,一来这样的规则应该是一脉相承,二来这也符合汉军的编制。

    汉军的基层编制基本上差不多,不同军兵种之间,不同战区之间也有着一些差异。军队最最基层编制是,伍,顾名思义,就是五个人,包括伍长在内。两个伍为一个什,多出一个什长。五个什为一个队,每队五十多人,头子叫队率。两个队为一个屯,一百多人,头子叫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两百多人,头子是军侯。两个曲是一部,四百多人,头子叫军司马。五个部为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两千多人,称之为营,头子是校尉,是单一兵种的最大建制。

    可以看出,当时基本上是按照五和二的倍数来编制。这个好理解,因为人的手指就是二和五的关系。

    在当时,有各个不同的营,比如步兵营(材官)、骑兵营(骑士)等,绝对不可能一个营级建制内有多兵种合成,顶多说,一个材官营中有刀手有矛手有弓箭手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合成化程度更高的军队,但是单一兵种独立单位的指挥依然叫校尉。

    校尉之上是将军,将军手下通常是有不同兵种的营,就算是楼船将军,手下也会配属一些材官、骑士。将军手下没有固定的建制,根据战场的情况,临时点兵,但是将军身边有自己的参谋、文书,是个固定的班子。将军和将军的等级不一样,之间也会有隶属关系,这个关系一般也是固定的。同时为了方便将军指挥,点兵的时候,也会尽量让将军指挥自己之前有过交流的各个营或者校尉。

    这样的制度非常合理,跟美帝现在的模块化陆军有的一拼。现在的美军师这个建制只是个架子,只有个指挥部和直属几个部门,聊聊几个营的直属部队,要打仗的时候,再拉起各个旅组建师。但是为了更加协调,战场上,尽量会让改革之前隶属这个师的旅划归这个师指挥。

    但是,完善的制度,先进的武器生产工艺,庞大的经济规模,勇敢机智的官兵,并不能保证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不败之地。不然,后世的宋朝就不会被辽金元搞得那么被动以至于亡国。因为那个时代有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装备并不取决于制度和生产力,那就是——马。

    在那个时代直到清末,骑兵都是战场的主角之一。很多人说,中国古代都是轻骑兵为主。错了,应该说是中型骑兵为主。中原的骑兵都是百分百配备铁扎甲的。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的速度、冲击力就已经是步兵的噩梦了。虽然重步兵依靠牢固的阵形可以抵挡骑兵的冲击保证阵形不乱。但是骑兵掌握战场主动权,你重步兵组织阵形,好,那我就不打你,我绕过去,有本事你们拖着几十斤的盔甲来追我啊。就算打不过,骑兵也可以迅速退出战场,保证不被全歼。即使是在不适合骑兵冲锋的丘陵、山地,骑兵依靠立马停射,下马搏击依然拥有较强的战斗力。何况汉代已经有了适合山地的马种呢。

    汉初,因为连年的战争,军马数量长期得不到补充。好在汉代疆域广大,有不少可以放牧的草地。文帝时期,因为养马得花钱,并没有刻意去增加军马的数量。直到景帝即位,马政才被提上帝国的议事日程。景帝四年,御史大夫卫绾提议:“马匹超过五尺九寸(约1.35米),而且牙齿没有磨平的(磨平意味着是老马),不准带出关。”中央认可了这个提议,汉代大规模的马政正式开始。

    当时,西汉在长安附近有六个国有的马厩,各个地方上的驿站也有马厩,在边郡草原地带,还有很多国有牧场,被称之为牧马苑。

    按照制度,长安附近的每个马厩有一万匹马,也就是说一共有六万匹。当然这只是制度,一直到文帝朝,长安马厩的马匹数目都没有超过四位数。到了汉景帝时期,长安马厩才出现田鼠式的发展。长安马厩的马匹主要供皇帝仪仗、车驾所用,优良的马匹也会成为皇室的坐骑,很多时候也会成为皇恩浩荡的一种体现。

    各地的驿站也养了大量的马。虽然每个驿站养得不多,但是汉代的驿站数目是庞大的。根据出土的汉简中分析的数据,驿站之间的距离最近已知数据为三十五里,最远已知数据为九十九里。可以想象,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得有多少驿站。

    汉景帝时期,又在秦代国有牧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一共有三十六所牧马苑,散布于北边边郡和西部边郡,所有牧马苑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共有三万多人。皇家马厩的马是仪仗、赏赐用的,地方马厩的马是交通物流、传递信息用的,当然,作战的时候也可以征用。但是牧马苑的马才是真正作为军马的储备库存在的。为了增加军马的数量,一来要做好对牧马苑本身军马的繁殖工作,照顾好种马和马驹;二来,也需要大量从民间购买良马。

    为了鼓励民间养马的热情,文帝二年就已经下令:“民间有车骑马匹的家庭,可以省去三个人的赋税。”民间马匹数量经过数十年的增加,到了景帝时期已经相当可观。在景帝后期,牧马苑的军马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匹。

    最难能可贵的是,汉代对马匹进行精心的照料,并不是粗放的放牧,而是放牧和圈养结合的方式,每天会喂食包括小米在内的精饲料。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西汉的军马体高(也就是蹄子到肩膀的高度)平均大约为135厘米,属于相对典型的东方马种。如果严格说起来,这个体高在东方已经是很惊人的了。要知道,当代中国本土马种的体高,平均下来超过1.3米的马种都屈指可数。现在西北的蒙古马、岔口驿马、大通马平均体高1.3米左右,东北和中原的土种马普遍1.2~1.3米,南方的各个马种超过1.2米的寥寥无几(不过也和南方的地形有关),只有西部地区少量类似河曲马、哈萨克马这些血统优良的本土马能够达到1.35米以上。

    很多人都说西汉的汗血马的引进如何如何,汗血马如何如何神勇俊美,汗血马的体高确实高,足足1.5米以上,但是其实汗血马根本不能作为军马使用,后面的章节我会详细描述。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动员能力下,汉朝在景帝中期以后就已经可以组建规模相当的骑兵部队了。而文景之治的五十年积累,也让武帝不愁钱花。武帝时期,全面对抗匈奴,马政达到全盛,牧马苑的马匹总数达到四十万,每年仅仅养马的粮食就有2190万斛,约合现在的三十万吨!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养马人员懈怠,也有一系列完善的考核制度,马匹的健康与强壮可以为养马的人员提供良好的前途——养马不仅仅是做个马倌,人家玩的是仕途!武帝后期的匈奴战俘金日磾(休屠王子)就因为养马养得好被提拔,最后成为顾命大臣!

    甚至于,在马匹品种的培育上,汉代的科研人员也是别出心裁,研发新科技,培育好品种。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果下马。这种马产自南方,由一个叫果厩的繁殖中心培育出来,高不超过三尺(这个记载也许有些夸张,现存的中国矮马平均也有1.1米),是宫廷女子、年轻贵妇、富家少年出门显摆、招摇过市、嬉戏园林的必备坐骑!

    在完善的军队制度、有保障的后勤、充足的马匹数量的基础上,在景帝时期,很多优秀的将领因此可以出人头地。虽然匈奴在景帝朝并没有大举入侵,但是时不时的小规模冲突让这些将领得到了历练。

    这其中,很多将领和军队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军队有的以材官为主,擅长防御。有的将领作风毒辣,让匈奴闻风丧胆。也有的将军很有个性。当时的汉朝完全按照匈奴的模式训练军队,擅长骑兵战术,甚至连战术都和匈奴如出一辙,活脱脱一支穿着汉军服饰、拿着汉军武器的加强版匈奴军。当代我人民解放军也有一支按照“某大国”思路组建的军队作为假想敌——蓝军部队。那么,我们可以称汉朝的这支军队为“汉朝的蓝军部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