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匈奴-天注定的裙带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元朔六年(前123)春,汉朝政府在接连取得一次小胜、两次全胜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深入匈奴的漠南地区,寻找匈奴单于庭(单于驻地,相当于首都),寻歼单于主力,让单于彻底丧失进攻汉朝本土的能力。

    此次战役的总指挥一职没有悬念地落在了大将军卫青身上。为了保证远征塞外的协调与配合,此次作战,汉军将所有军队都集结在一起,统一由大将军指挥。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李沮继续任强弩将军。总兵力十余万人,几乎全是骑兵。

    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汉军并没有选择在匈奴已经暴露的右翼进攻,而是在朔方反击战的东西战场中间的定襄郡集结。

    二月,汉军出长城进入匈奴领地,遭遇匈奴军小股部队,编制不到万骑,大概是几个千骑长在那儿例行巡逻。汉军将其全歼,但是为了保证战役的突然性,汉军果断后撤,继续休整。

    休整大约个把月之后,汉军再次发起总攻。卫青显然低估了伊稚斜单于的指挥能力——这次作战的战役突然性已经为零。

    汉军一路北上,果然遭遇匈奴军队的主力,卫青命令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带领两个营大约三千多骑兵(建制不是很完整,非主力)在汉军右翼掩护(左翼的右贤王部已经被歼灭),李广在后方警戒。部署完成后,汉军对遭遇的匈奴军发动突袭,歼敌上万人,匈奴军残余向北逃窜。

    没想到,这并不是伊稚斜单于的主力,伊稚斜单于的本部就在这时突然出现在汉军左翼,苏建、赵信被合围。

    此时,一个胡子还没长齐的少年军官找到了卫青,他叫霍去病,这年他才十八岁。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孩子,卫青是他舅舅,汉武帝是他姨父,都是实实在在的亲戚,这孩子是百分百的高干子弟。十八岁,就跟着舅舅打匈奴了,担任校尉。

    “舅舅……大将军!前方的匈奴人都跑了,追啊!”

    “追?左翼的苏建、赵信两个将军已经被匈奴单于的主力合围了!这时候率领主力去追击,我怕不仅苏建、赵信两人的军队保不住,就是我军也会被击溃!”

    霍去病眼看着胜利,极力请求说:“大将军!让我带着我的骠姚骑兵营上吧,能追出多少是多少。”

    卫青问:“你的骑兵营,现在能立马集结的还有多少?”

    在过去,一场仗打下来,很少有完整的建制,并不是被消灭,而是建制被打散,难以联络,毕竟那时候没有无线电,到最后都是谁军衔高就跟着谁打,说白了最后各个方向都是听总指挥一个人的。

    “我能立马集结两个部,一共八百人,两个部建制完整,没有太大伤亡。”

    卫青没什么时间考虑,追击一支败退的军队,毕竟比较安全,何况可以确定匈奴军并不是假装失败。卫青同意了,骠姚校尉霍去病就这样带着八百人向北追击。

    赵信、苏建与匈奴主力激战一天多。直到第二天,苏建才在汉军主力的打击下只身突围,赵信率领最后的八百人投降匈奴。也就是说,汉军整整两个将军的建制被全歼。但是匈奴军单于本部也损失数千人,尤其是上谷郡太守郝贤的出击,让伊稚斜单于猝不及防,在赵信投降后逐渐撤离战场。

    现在卫青的局面很尴尬,他与单于都犯了错误。他认为他面前的这个万骑是单于本部,所以将这里作为主攻方向,其实这里只是单于的一个策应;而单于认为汉军右翼的掩护部队是汉军主力,将其合围。

    然而,霍去病带着八百人回来后,尴尬气氛就一股脑儿散去了。八百人追击数百里,取得首级、俘虏一共两千零二十八人,伊稚斜单于的祖叔被斩首,并俘虏了伊稚斜单于的叔叔罗姑比,甚至俘虏了匈奴的一个当户(匈奴级别较低的诸侯王)和一个相国。

    无心插柳柳成荫,汉军虽然没有达到重创单于本部的原定目标,甚至自身损失数千人,但是前后歼敌一万九千余人,并且俘虏、斩首如此多的皇室、高官,也足以让汉军士兵感到欣慰。

    但是苏建的军队被全歼,这个事情还没完。苏建其实是有机会在单于合围之前与大军会合的,但是因为他在草原上迷了路,所以这个指挥不当的罪名还是有的。

    卫青找来正闳、长史安两个参谋和议郎(中央禁卫军派来的顾问)周霸,问他们说:“苏建指挥不当,怎么搞?”

    周霸不管其他,说:“大将军打了这么多仗了,还没杀过裨将军(副将)。现在苏建犯了错,就该杀,这样才能确定大将军的威严。”

    正闳、长史安汗流满面,说:“有没有搞错啊,《兵法》上都说了‘小股军队就是再顽强,遭遇敌军的优势军队还是死路一条’,苏建带着几千人对抗匈奴的数万人,奋力作战整整一天,直到最后一兵一卒,都没有投降。现在他回来了,反而把他杀了,这不是叫后面人都学着赵信做汉奸么?”

    卫青仔细考虑,想了一个两全的方法:“我卫青能够在军中任职,就不怕没有威望。周霸的建议我们无视,杀人树立威信,这不是一个臣子不该做的。就算按照我的职权可以杀苏建,但是我现在受到朝廷的尊重,要是在国境外杀了部将,是不是有点辜负甚至独断专行的味道?不如,咱们把这事告诉皇上,让皇上管去,还能让朝廷知道咱们不是那种跋扈专权的军队,多好啊。怎么样?”

    于是苏建被押往长安,卫青等人率军回到了长城内。最后,苏建被贬为庶民,霍去病因为功劳封冠军侯,冠军,就是说他的功劳是全军之冠。张骞这个带路党也终于被封为博望侯,博望,就是见识渊博的意思。卫青没有加封,但是赐予了一千金的钱财。

    此时的汉朝已经有些疲惫,接连发动十余万骑兵参战的战役让汉朝财政出现了问题。六月,汉朝决定执行卖爵位和赎罪的临时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卫青也在朝廷协助武帝主持朝政,所以与匈奴大规模的会战,也告一段落。

    此时匈奴内部对赵信十分优待。作为汉朝反击以来唯一拿得出手的战果,伊稚斜单于封其为自次王,并且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赵信。赵信原本就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在之前的战争中投降汉军,所以对汉匈两地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赵信向伊稚斜建议,将匈奴的单于庭迁往远离汉朝的漠北,这样可以避免汉军攻击到匈奴单于庭。就算汉军千里迢迢跨越沙漠追击到此,匈奴军以逸待劳,击败汉军也不是难事。

    出于种种考虑,匈奴单于庭开始向北方迁移。从这个角度说,这次作战的目的竟然在一个叛徒的建议下达成了。

    到了第二年的冬十月,武帝去今天的凤翔县南部参加祭天大典,回去的路上顺带着进行了一次狩猎,抓到了一只怪兽,据说是麒麟。所以这年被称为元狩元年。

    这年,匈奴也有军队进入上谷,但是相比之前的动辄数千人被掳掠,这次数百人的损失相对来说简直不算什么了。

    同时,张骞出使西南夷寻找道路前往身毒国的计划受到阻碍。为了打通西域,彻底解除匈奴势力的包围,汉朝只有在匈奴领土上撕开一个口子了。单于的北迁也让匈奴大本营与左右各部之间的距离更远,汉军完全可以组织万人规模的骑兵将其各个击破。这种规模有限的骑兵作战,任务落在了年轻将领霍去病的身上,这种事,他比较擅长。

    黄河是个“几”字形,在那一撇的西面,有两座山——祁连山和合黎山(上古时代所说的昆仑山就是这里)。在两山之间,有一条天然的狭长通道,被称为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这里原先是一片无人区,上古华胥国时代后期,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中原(也淹没了伊甸园,产生了亚当夏娃),华胥带着女娲、伏羲来到这里。后来华夏先民回到了中原,月氏国在这里繁衍生息,匈奴人赶走了月氏国,这里只有少量被奴役的月氏人和大量匈奴人。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朝对河西发起攻击,兵力一万多人,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指挥。这次汉军可以说是孤军深入,也有些探路性质。在河西,霍去病转战六天,将河西一带的五个匈奴部落重创,杀了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以及匈奴的都尉、相国等高官,歼敌八千九百六十余人,并且还掠夺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圣物——祭天金人。或许汉朝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个祭天金人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玩意就是希腊战神阿瑞斯的金像。从此,希腊文化在中亚和东亚的影响即将消失。

    虽然汉军自身也伤亡七千余人,但是作为一次探路,这样的战果已经出乎意料了。

    这年夏天,真正的河西战役开始了。骠骑将军霍去病为西线战场总指挥,公孙敖为副指挥,率领数万骑兵进攻河西。同时,为了减少匈奴在东线的威胁,并且防止匈奴左翼(此时匈奴在汉匈边境东线依然有一定的战斗力)增援河西,由郎中令李广、卫尉张骞牵制匈奴左贤王部。

    为了保证河西战场的战役突然性,李广首先率领四千骑兵出塞作战,作为诱饵,吸引左贤王主力。张骞率领主力一万余人,随时准备与匈奴左贤王主力开战。

    左贤王早有准备。李广进军数百里后,突然遭遇左贤王的四万大军。李广的士兵惊恐万分,没多久,李广就被左贤王合围。

    李广为了稳定军心,命令他的儿子李敢进入敌阵,激励士气。李敢带着几十个骑兵冲了上去,李敢在匈奴阵的侧翼来回地打,回来后在阵前高呼:“胡人太好打啦!”

    接着李广命令军队组织一个圆形的防御阵形,只要匈奴骑兵发动进攻,就用弓弩还击,避免短兵相接。匈奴骑兵只得在进攻中不断用弓箭还击。要知道汉军的着甲率是百分之百,匈奴军几乎无甲,在这种弓箭对射的作战条件下本身就没有优势,再者匈奴骑兵这时候是在颠簸的马背上射箭,难以保证精度。激战数小时后,汉军损失将近两千人,匈奴军伤亡更多。要命的是,汉军的箭不够了。

    李广果断传令下去:拉满弓,暂时不要射。但是匈奴骑兵的进攻仍在继续,李广将匈奴骑兵放到了精确射程内,亲自带着神射手用大黄弩(一种力量很大的角弩,弩弓部分也是筋角木的合成材料)射杀匈奴的军官。没一会儿,匈奴多名副将被杀,只好暂时停止攻击。

    此时天色已经暗下来,李广重新组织防御,将阵地的薄弱环节予以加强。第二天,继续奋力作战,足足等了一天,张骞的主力军才赶到,击退了左贤王的军队。

    相比较东线战场,西线的作战极其顺利。就在匈奴的注意力都在东线时,霍去病与公孙敖分道进军河西。霍去病由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向西北深入匈奴军队,准备按照计划与公孙敖会师后对河西发起全面打击。

    然而,公孙敖在匈奴境内迷路了。为了不延误战机,霍去病果断决定——就带着这几万人,自己一个人指挥,进攻河西走廊!霍去病并没有直接向河西进攻,上次的正面对抗让他损失过半,这样划不来。霍去病掉转军队,迂回到了河套西南部,穿过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那时候是一片巨大的湿地),到达小月氏的领地(今天的甘肃西北),小月氏就是被奴役的月氏部落,他们不会向匈奴人告密,至少短时间不会。此时,汉军霍去病部已经深入匈奴领地两千余里,绕到了匈奴河西守军的后方。向南,就是祁连山。

    霍去病率军发起攻击,匈奴守军猝不及防,在一个叫鱳得的地方(今张掖一带)与霍去病展开了一场遭遇战,随后全线溃败。汉军一路追击,歼敌三万二百余人,俘虏包括匈奴单恒王、酋涂王两个王在内的大小军政官员两千五百多人,其中部落首领和女首领各五人(简直和捉奸似的成双成对地抓),单于阏氏一人(估计是以前的,或者被伊稚斜单于甩的),各种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都尉、当户等高官六十三人。整个匈奴河西守军,只有浑邪王、休屠王率领残军逃离战场。

    此次河西作战,汉军在没有按照原定计划会师的情况下,自身伤亡仅三千余人,并且整建制消灭匈奴单恒王、酋涂王两个万骑,可以说是完胜。

    战后,张骞、公孙敖因为延误战机被判处死刑,有赎罪机会,于是都交了罚金,贬为庶民。李广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军队被合围,但是作战英勇功过相抵。霍去病及其帐下的多名将军、校尉都得到了封赏。

    李广也确实有点背,文帝那时候他官太小,景帝那时候没大仗,龙城大捷的时候遇到了匈奴主力全军覆灭差点被俘,朔方战役的时候他在右北平,出击定襄的漠南战役他是预备队。好不容易这回做总指挥能打一个胜仗混个封侯,又碰到了张骞这个猪队友。

    也就在这一年,丞相公孙弘病死,李广的堂弟李蔡,都已经混到丞相了。他们俩可是同时参军的啊!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其实霍去病能够打大胜仗,除了能打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运气,还有一个就是霍去病的军队很特殊。汉代采用征兵制度,士兵都是当两年就回家。武帝时期,采用募兵、征兵双管齐下的办法,既有义务兵,又有职业兵,不仅兵源充足,还能提高战斗力。霍去病手下的骑兵,全部是当兵多年,作战经验丰富的职业老兵。

    实话说,霍去病并不是一个军事理论知识很丰富的将军,他的一招一式都来自于丰富的作战经验。甚至说正是因为理论学得少,他才能擅长出其不意打一场不按常理出牌的战役。当初他还是校尉的时候,就有人跟他说过:“你很有想法,跟我学《兵法》吧。”

    霍去病当时就很不屑:“你是谁啊,大叔?”

    好吧,其实这个让他学兵法的就是他小姨父汉武帝。无论如何,这一仗算是霍去病独立指挥作战的巅峰之一,此时他的恩宠与当初的卫青已经差不多了。

    张骞、公孙敖作战失利,汉朝放了他们一马。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一下子被汉军歼灭好几万人,这是匈奴从未有过的失败。伊稚斜认为浑邪王、休屠王不能留,留着影响士气,于是下诏让他们到漠北来一趟。浑邪王、休屠王傻啊!当然不能去!不去漠北,怎么办呢,赖在河西?回头汉军打过来怎么办?欸,干脆归顺大汉吧!

    于是这两个王派遣使臣到了边境,邀请来一个汉人,让他去报告汉朝天子,他们想归顺。当时,大行(外交官)李息正好在朔方黄河边修建一座城,所以这个汉人干脆直接找到了李息说明情况。

    李息又把这事汇报给了中央政府,刘彻一看,哎哟,你投个降搞这么大动静,使者托边民,边民托李息,李息再传消息给我,这是不是诈降啊!想诈降偷袭,做梦!

    再三考虑,汉朝还是决定让武将带兵去主持受降。武将是谁?当然还是霍去病。

    虽然说不是诈降,但是也确实出了岔子。休屠王突然后悔了,反正我手下人不少,自立为王也不是不可以啊?可惜他这个意见刚刚跟浑邪王提出,就被浑邪王杀了,浑邪王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投降。

    可是这浑邪王傻,投降搞得跟宣战一样。他收拢了休屠王的部落,加在一起人口还剩四万多人,结果他还来个号称十万。拜托啊大哥,你是去投降啊,非得搞得跟诈降一样么?

    到了约定的日子,霍去病带兵渡过黄河,远远地看到了浑邪王的部众。浑邪王的部众也看到了汉军,嗬!这么多汉军骑兵!不少匈奴人开始往回逃跑。霍去病打马上前,亲自带着一拨骑兵亲信接见浑邪王(其实就是控制)。其余骑兵到了浑邪王部落的后面一路追杀那些叛逃的匈奴人,斩首八千多人。

    之后,浑邪王被封侯,但是他的部众被分散在汉朝北部的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云中郡以外,依然按照匈奴的风俗生活(当然,汉化他们也是慢慢地进行中)。他们一共被分为五个部落,所以被称之为五属国。从此匈奴的原右贤王部落聚居地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成为汉匈之间的战略缓冲带。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的南边一小部分都成为了汉朝的领土。此后,匈奴陇西郡、北地郡、上郡的威胁已经几乎不存在,汉军也逐渐减少在这里的驻军,到了元狩三年,驻军的规模只有原先的一半了。

    而在河西,汉朝设置了张掖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河西走廊被汉朝紧紧拿在手里。匈奴的战略包围宣告破产,汉朝的使臣可以自由出入西域,西域将迎来一股豪情万丈的大汉雄风。

    但是,胜利之下也有隐忧。为了迎接浑邪王的部众,汉朝准备了两万辆马车去迎接,顺便搞个移民,大家都懂的。可是这时候连年征战,汉朝已经不如初期那么大手大脚了。没办法,只好向民间征用马匹。结果怎么凑都凑不齐,你总不能到百姓家抢吧?武帝很生气,就想杀了长安县令,判他个办事不利。

    这时候,老臣汲黯站出来了:“长安县令没犯错的,有本事你把我杀了,看看百姓给不给马。匈奴的将领背叛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跑来投降你搞这么大个动静,有必要让我们中国人要死要活地侍奉这些归顺的匈奴人?”

    汲黯是个老臣,但是这时候并没有得到升职。当汲黯担任九卿之一的时候,公孙弘什么的都是小官。后来公孙弘当了丞相,位列三公了,汲黯还是九卿。到后来,连汲黯的秘书、文书都混得比汲黯好了。后来汲黯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跟皇上说:“您是任命官员还是烧柴火?怎么越是后来的,越往上调呢?”于是咱们现在多了一个成语叫后来居上。

    汲黯就是这样的汉子,很直。但是也是实话,没多久,汲黯又建议让归降匈奴人全部成为奴隶,以缓解汉朝的财政危机。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武帝没有采纳。

    此时的汉朝,确实是捉襟见肘,战争的消耗太大。元狩三年(前120年),中原地区发生水灾,各个郡国的地方粮仓全部拿出去救济都显得不足。于是汉朝政府向各个地方富豪、贵族、官员发行国债,依然显得杯水车薪。没办法,汉朝只能将大量灾民迁移到朔方等地,朔方不是灾区,还提供多余的田地和就业岗位。虽然这是一个刺激经济、缓解灾情的好方法,但是负责移民的官吏在官道上往来不绝,整个移民工程的庞大预算,让汉朝的财政赤字雪上加霜。

    但是,此时对匈奴的作战接连取得胜利,龙城大捷、雁门反击战、朔方战役、高阙反击战、两次漠南战役、两次河西战役,歼灭、俘虏、招降的匈奴士兵数目已经将近九万人,是匈奴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且匈奴单于庭已经迁往漠北,对汉军没有任何防备,这是汉军进行一次主力会战的最佳时机。此时匈奴元气大伤,失去了整个河西和半个漠南,但是没有伤到根本,一旦匈奴有了喘息的机会,依然会威胁汉朝的安危。

    一边是需要发动再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战场,一边是庞大的移民工程。最可怕的是,南方局势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昆明族部落骄横地阻拦汉朝使者,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为了威慑,汉朝政府又不得不在长安附近开凿一个昆明池作为楼船兵的训练基地,差不多等于搞个海军士官学院。昆明池又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大工程,面积达到十平方公里以上,池中还要建造楼船上百艘,戈船(登陆舰)数十艘以备训练之用。

    昆明池开凿了,移民正在进行。与匈奴的会战似乎不可避免。我们现在有俗话说“一下回到解放前”,那么这仗一打,对汉朝来说就是“一战回到文帝前”。

    每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牛人出现。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牛人,前无古人的经济学家,桑弘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