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虚闾权渠单于和汉军都难以想象的是,面对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汉军,匈奴部队竟然害怕了,不敢前进。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郑吉也放心大胆地搞,留下二十多个汉军士兵看守车师国王乌贵,与司马熹带着主力撤回渠犁基地。
匈奴也没闲着,将收降的车师国民往东边迁徙,另立车师国王的兄弟兜莫为王。
车师国王担心会被匈奴人杀害,汉军又不待见他,趁着汉军看守不注意,连夜骑着快马独自逃到了乌孙。
这下好了,郑吉只能把乌贵国王的老婆孩子软禁在渠犁,之后带着他们回去上报朝廷。到了汉朝的边境酒泉郡,郑吉得到指示:“回到渠犁和车师一带,继续屯田,好好储存战备物资安抚西边的盟国,为最终打败匈奴做好准备。”
郑吉把乌贵国王的妻子儿女托边防军转交到长安,汉朝中央政府对他们也非常优待。郑吉回去之后,调拨三百多人到车师国进行驻扎和农业生产,稳定车师国局势。
第二年,匈奴派遣左大将、右大将各带领一万余骑兵,在西域靠近匈奴的地方屯田,借此干预西域事务,同时也缓解自身的经济危机和食物短缺。但是,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就这样,汉朝慢条斯理地撕扯着匈奴在西域的落脚点。到了元康元年(前65),霍氏家族的子孙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被铲除,宣帝更加自信地独自面对整个帝国。
这时,来到汉朝的大宛国使臣即将回国,宣帝让大臣们选一个可以出使西域的人。在前将军韩增的建议下,上党郡的冯奉世被任命为使臣。与此同时,西域小国之间却经历了很多变化。
当初,解忧公主的小儿子叫万年,长期住在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深受莎车国王的喜爱。后来莎车国王病逝,没有留下子嗣。作为一个小国,莎车迫切需要一个保护伞,本来他们想干脆投降汉朝,让汉朝过来屯田算了,转念一想,欸,现在万年王子不正在汉朝么?如果请汉朝把万年王子送过来继位,既能抚慰先王在天之灵,又能同时讨好汉朝和乌孙两个大国,一举多得的事情,多好。
面对这样的请求,这样多边多赢的局面,汉朝自然乐意,派遣使臣奚充国护送万年到莎车国继位。但是,万年上任没多久,就因为过于残暴而导致了国内的不满。
之后,冯奉世已经带着大宛等国的使臣到了楼兰的伊循城,在这里,汉军驻楼兰部队的总指挥都尉宋将告诉他一个消息——莎车前任国王的弟弟呼屠征将莎车王万年与汉使奚充国杀死,自立为王,莎车周边各国遭到莎车国的武装威胁,全部与汉朝对立。
匈奴也在这时候趁机干预西域的局势,命令左右奥鞬各带领六千骑兵,以左大将为总指挥,进攻车师国。莎车国四处散播消息:西域的北道(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地区)各国已经全部归顺匈奴。
不仅如此,在匈奴的支持下,呼屠征紧接着对归顺汉朝的南道(今新疆南疆地区)诸国进行对立甚至讨伐,武装胁迫南道诸国也歃血为盟,背叛汉朝。
这意味着,鄯善国(前楼兰国)以西的道路,全部被阻塞,汉朝使臣无法通过。而汉朝在渠犁、车师的驻军,不仅面对着防御一万二千多名匈奴骑兵的压力,还处在反对势力的包围之中。
在这紧要关头,冯奉世与副使严昌进行商讨。如果不马上进攻莎车国,一旦匈奴势力大量介入,整个西域的形势就会发生变化,闹不好从武帝时期以来的良好局面会毁于一旦。
冯奉世冒着生命危险,果断决定,假传圣旨号召汉朝的盟国对车师国进行军事打击。于是,在西域南北两道组织了联军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
在西域来说,一万五千人的军队,用唾沫都能淹死不少国家了。莎车都城很快被攻陷,呼屠征自杀,首级被莎车贵族送到了汉朝使臣的营帐中。在冯奉世的安排下,莎车国成立了亲汉政府。
在冯奉世组织的多国联军的牵制下,郑吉、司马熹腾出手来,针对匈奴的进犯组织了有效的防御,最终使匈奴骑兵无功而返。
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冯奉世解散了多国部队,向汉朝中央反映了这个情况。宣帝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对韩增说:“你推荐的这个使臣,真心不错。”
冯奉世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以从来没有过的礼节优待他,并且赠送他一匹宝马,名叫象龙,听这名字都霸气。对于这种局面,宣帝非常满意,下令群臣商议,封冯奉世为侯爵。
但是,出于冯奉世毕竟有假传圣旨的情节,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不值得推广,封侯的事情就搁浅了,但是也提升了他的官位,做了光禄大夫。
相比之下,匈奴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元康二年(前64),匈奴也享受了被别国部队骚扰和抢劫的痛苦。当然,这个痛苦不是汉朝强加给匈奴,而是匈奴当初的附属国丁零。这已经是丁零连续三次对匈奴进行骚扰,匈奴军民损失达数千人,马匹和牲畜大量遭到抢劫。匈奴也时不时地派遣骑兵进行征讨,但是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果。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匈奴依然没有放弃西域。从这一点上说,虚闾权渠单于还不算昏庸,只是有点为时已晚。当初如果他下定决心救援车师,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某天,汉军驻车师部队接受了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匈奴官员的投降。汉军从他那里得到消息,匈奴内部的很多大臣都发表议论:“车师国的土地非常肥沃,靠近匈奴,但是现在被汉军占领,汉军驻西域部队的给养军备得到长足补充。这样必然会对我国造成影响,一定要争取对车师的控制权。”
果然,没多久,匈奴派遣军队破坏汉军在车师国的田地。郑吉等人率军一千五百多人进行反击,匈奴也不断增加援军。考虑到汉军的人数劣势和战斗人员的补充非常困难,郑吉不得不放弃田地退回车师的防御工事和城市中坚守。
匈奴军在城下不断发动心理战术,对郑吉的部队高喊:“大单于一定会夺回这片土地,你们没办法在这里屯田的!”匈奴把车师都城包围起来,但是匈奴也很虚弱,没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攻城战,补给也是捉襟见肘。在完成包围几天之后,匈奴撤军。
但是,此后匈奴经常派遣数千骑兵靠近车师国,汉军驻西域部队苦不堪言,根本没办法组织有效的农业生产。甚至于,郑吉想撤回渠犁或者渠犁的军队前来救援都很困难,因为匈奴随时可能发动突袭。
元康四年(前62),郑吉出于无奈,上书汉朝中央:“车师国距离汉军驻西域北道大本营渠犁足足有上千里路,中间还有河流和山地,并且靠近匈奴的领土。汉军驻渠犁部队不能前来增援,希望朝廷增调屯田的士兵,加强车师国的防御。”
但是,此时的汉朝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西羌。这段时间,一直很听话的羌族部落对汉朝产生情绪。先是居住在青海湖一带的先零羌部落首领发表声明,希望能够渡过湟水(西宁河),在汉朝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的地方种植。
但是,考虑到对匈奴的战略问题,汉朝没有同意,毕竟如果羌人和匈奴发生勾结,汉朝几十年经营出的局面将没有意义。
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族部落的时候,并没有对先零部落的请求表态。此后,不断有羌人擅自迁徙到湟水以北,汉朝河西一地的地方官吏根本无法控制。赵充国非常气愤,弹劾义渠安国没有完成巡视目的,应该算大不敬。
元康三年(前63)底,羌族对汉朝不满达到一个高峰。先零部落的酋长联合羌族大大小小两百个部落的酋长召开会议,煽动不满情绪,鼓吹地方本位主义和小民族主义。最后,与他们签订了复仇条约,交换人质,建立了反汉联盟。
宣帝听说此事,问熟悉羌族事务的老将军赵充国。赵充国一针见血地指出:羌族现在已经不同以往,组成了有效的联盟,实力不容小觑。而且,羌族与匈奴一直有勾结的想法,匈奴一再以将河西等地送给羌人为条件,争取与羌人联合。这次匈奴始终不忘西域,想必对西羌也不会放弃机会。
一个多月后,羌族的一个酋长狼何果然悄悄前往匈奴借兵,希望联合匈奴攻下鄯善、敦煌,断绝汉朝与西域的联系,让匈奴势力和羌人势力可以连成一片,而不是被汉朝的河西走廊隔绝开来。
赵充国再次提议:“狼何是小月氏部落的,居住在玉门关西南,他们无法独立完成这项计划。我怀疑匈奴使臣已经进入羌族地区,与各国部落共同签署复仇合约。等到秋天马匹肥壮的时候,局势必然发生变化。现在应该派遣使臣带着边防部队进入羌族聚居地,以备不测。在羌族各个部落之间来回巡视,告诫他们放弃仇恨,以揭发他们的事情。”
于是,义渠安国再次进入羌族地区。可惜这小子一点不知道什么叫怀柔政策,他是去解除仇恨的,不是去树立仇恨的。他到了羌族,不管三七二十一,杀了三十个部落首领,干掉了一千多个羌族平民。于是,羌人正式与汉朝对立,发动战争,攻陷汉朝的城邑,斩杀汉朝的官吏。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和《赛德克巴莱》里面的出草有点像。当然,很不恰当,只是让大家更有画面感,大家不要介意。
汉朝如果同时进行在西羌和西域的战事,必然会被极大地消耗,宣帝不愿意去赌博,因为赌博正是虚闾权渠单于所希望的。这就好比你拿了一手好牌但是却去冒险,只会对你的对手有利益。
匈奴怎么也想不到,宣帝在丞相魏相的建议下,走了一步妙棋。他调遣酒泉、张掖两郡的骑兵出境一千余里,进入车师国北部的匈奴边界。但是并没有与匈奴军队交战,只是进行演习啦,围猎啦什么的,炫耀自己的军事肌肉,让匈奴军队不寒而栗。
匈奴逐渐撤离车师北部,打算避开汉军主力,寻机开战。就在这时候,郑吉等人悄然从车师国撤回渠犁,汉军留下三个营的兵力之后全部撤退。
这一年是元康四年(前64),汉朝暂时放弃了车师国,车师国的领土被匈奴占领。但是,汉朝另立在焉耆国的王子军宿为王,不断地吸引车师国的居民迁往渠犁一带。就这样,车师国分裂为前后两国,虽然匈奴占领了车师国的领土,但是车师国的国力只有当初的一半。最致命的是——匈奴没办法对这个地方展开移民,作为游牧民族,耕种屯田是少数军人的职责。
宣帝腾出两只手来,全力解决西羌,毕竟西羌才是燃眉之急。对于西域,他的态度是维持现状,不要让匈奴占到太大便宜。该是我的,早晚还是我的。
但是,西羌的战事并不顺利,义渠安国以骑都尉的身份带着三千骑兵防御西羌的进犯,在今天青海甘肃交界的大通河被叛军击败。叛军缴获大量武器、车辆、辎重。义渠安国只得撤军到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一带),汇报战果。
这个时候,宣帝考虑另派一名将领主持对羌事务,赵充国其实是不二人选,有经验、有胆识、有见识,老家还就在前线附近。但是也有年龄,七十多岁了。御史大夫按照皇帝的指示,询问大臣们谁可以去领兵平定西羌。
赵充国非常自信地说:“在这个方面,没有能够超过老臣的了。”
皇帝派遣大臣询问:“赵老将军觉得西羌那边是什么情况,需要用多少人?”
赵充国发明了一个成语:“百闻不如一见,战场的情况哪能在后面猜出来呢?不如让我赶快去靠近前线的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再做打算。”
宣帝一听这话,心里有底了,赵老将军还是蛮靠谱的,于是笑着说了一句:“诺。”
就这样,神爵元年(前)四月,赵充国带着一万人的骑兵先遣部队进入金城,打算渡过黄河。为了防止敌军的拦截,当晚,三个营的兵力悄悄过河,人衔枚,马裹蹄。渡河后,迅速稳定登陆场,布置防御和营寨。到了早上,登陆场已经安排完毕,汉军有秩序地过河,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羌族叛军派遣一百多骑兵过来挑衅,赵充国很不屑:这战术也太低级了吧,我的骑兵刚刚过河,一旦出战不就被你们灭了?
稍事休整之后,赵充国组织骑候(侦查骑兵),在四望峡(今八望峡水库)一带进行侦察。在确认此地没有叛军之后,再次趁着夜色,将部队转移到落都(今青海乐都县),并把各个军司马、校尉级别的军官召集起来,展开动员:
“你们看,羌族叛军根本不会打仗,只要他们派数千人在四望峡组织防御,我们根本没办法转移!”
最后,汉军一直向西转移到西部都尉府(今西宁市一带),每天休整,无论叛军如何挑衅,都不出战。
赵充国打仗有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情报的搜集,没多久,他就抓到一个舌头。经过审问,他知道了羌军内部的一些情况:
羌军内部已经非常不团结,相互指责:“都说了让你别造反,现在天子派赵老将军来了,人家几十岁的人,打了一辈子仗。现在就算请求一战而死,都不行!”
这,就是他想要的。
随后,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带着期门佽飞(皇家特种兵弓箭部队)、羽林孤儿(世代从军的特种兵部队)、胡越骑(少数民族雇佣军)等精锐部队离开主力,转移到令居一带,监视敌军在汉军后方的动向。果然,羌军在这里布置兵力,打算切断汉军的补给,赵卯迅速向朝廷报告。
汉朝紧急派遣了八校尉、骁骑都尉的部分兵力,与金城太守一起在山地间搜索羌军,保障汉军主力的补给。
八校尉,也叫西园八校尉,是武帝时期组建的高合成化军队,有中垒校尉(看守京城禁卫军的营寨)、屯骑校尉(骑兵部队)、步兵校尉、越骑校尉(越人骑兵)、长水校尉(乌桓骑兵)、胡骑校尉(胡人骑兵)、射声校尉(弓弩部队)、虎贲校尉(轻车部队)。这些校尉享受两千石的俸禄,军衔是校尉,但是手下兵力有一般营级作战单位(汉朝一个营两千人,是基础作战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团)的三分之一,只有七百人,高度合成化,士兵全部是招募的职业兵,作战素质极高。骁骑都尉,则是宫廷禁卫军的指挥,也是大内高手。
起初,一个羌人部落首领靡当儿的弟弟雕库到西部都尉府告状,说是先零部落要造反。后来真造反了,因为雕库部落的人也有不少在先零部落,西部都尉干脆把雕库给扣了做人质。
这个时候,赵充国把雕库找来,将他无罪释放,并且对他说:“你回去跟你哥哥和其他酋长们说一说,汉军这次作战,只杀有罪的人,你们要划清界限,不要和我们的敌人捆绑在一起。天子要我告诉你们,就算你们曾经做过对不起汉朝的事,只要能现在归顺,杀一个叛变的酋长,就赦免你们的罪,而且,汉军赏赐大大的。”
就这样,还没有真正交战,羌军就已经分化了。这时候,汉军在羌地的兵力也已经达到六万人,经过汉朝高层的讨论,这年七月,赵充国的计策被采纳,战争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赵充国带着主力军进入先零部落的聚居地,叛军因为政府军长期没有动作,非常懈怠,现在一看政府军大批进入战场,开始四散奔逃,放弃辎重和车辆,不战而溃。叛军仓皇地向湟水南岸逃亡,道路非常狭窄,赵充国不慌不忙地组织军队在后面一点点地掩杀。
有些年轻的军官坐不住了,说:“占到便宜了,干吗还这么慢,一下子杀过去就是!”
“这些人已经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我们有限的杀伤会加速他们的溃逃,一股脑儿冲上去,只会让他们背水一战,增加我军伤亡。”
最后,汉军俘虏、歼灭叛军五百多人,叛军淹死的也有数百人,缴获马匹、牛羊共计十万多头,辎重车辆四千多辆。
占领先零聚居地后,赵充国命令不准毁坏聚落的房屋,组织军队在这里放牧,让不少羌人同胞看到了希望。甚至,有酋长主动愿意归顺,赵充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很牛。
慢慢地到了年底,赵充国几次向中央提交了屯田驻军,对羌族进行安抚的建议。而朝中同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宣帝和大臣们也考虑到,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等主战派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加上担心就算屯田也会受到叛军的骚扰,不如,一边让赵充国屯田,一边让许延寿、辛武贤和赵充国的儿子赵卯进行武力征服。
但是,战果很耐人寻味,强弩将军许延寿与叛军交战,叛军不战而降,被俘四千余人;辛武贤歼灭敌军两千多人;赵卯歼灭、俘虏敌军总计两千多人。
但是,在后方屯田的赵充国,竟然招降了五千多人,军功第一。汉朝高层最终认可赵充国的提议,战斗部队大量撤出羌族地区,只留下赵充国屯田。
神爵二年五月,赵充国上书朝廷:“羌族叛军兵力大约五万人,现在歼灭七千六百多人,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淹死、饥荒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大约五六千人,最终逃亡的叛军大约不到四千人,我军在羌族地区的驻扎可以结束了。”
就这样,赵充国得胜还朝,以极小的伤亡和可以忽略的军费,稳定了羌族局势。没多久,汉朝设立金城属国,专门管理羌族地区。
对匈奴来说,这又是一个坏消息。虚闾权渠单于无奈之下,打算破釜沉舟,发动了十万骑兵,在汉军的边塞组织围猎。围猎,在那时候就相当于演习。汉军也没多想,难不成你还真想鱼死网破?
就在这时候,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汇报了情况:这下大单于玩真的了,他真的要跟汉朝玩背水一战!
没话说,汉朝封题除渠堂为言兵鹿奚卢侯,刚刚回朝不久的后将军赵充国再次被安排出征,指挥四万人的野战部队北上,在边疆九个郡加强防御。
虚闾权渠单于找寻防御的薄弱点足足找了一个多月,最后当真是呕心沥血,大病一场,吐血不止。匈奴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在虚闾权渠单于弥留之际,派遣题王都犁胡次等人作为使臣访问大汉,请求和亲。但是,使臣还没有出发,虚闾权渠单于就一命呜呼。
继承人问题,也难倒了匈奴人。这下,匈奴也狗血了,当初虚闾权渠单于不是把颛渠阏氏给废了么?结果这个颛渠阏氏就跑去和右贤王私通。在龙城大会,商议和亲的时候,颛渠阏氏就跟右贤王说好了,会议结束以后,你别走远了,单于看来是撑不住了。
几天后,单于病逝,执政大臣刑未央诏令匈奴王爷过来开会,商量下继承人的事情……结果,右贤王没多久就赶过来了,在颛渠阏氏和左大且渠的拥立下,成为大单于,号称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是乌维单于的八世孙,关系有点远。
新单于即位三把火,第一把是好火,继续讨论着和亲的事宜,派遣他的弟弟伊酋若王胜之进入汉朝,献上礼物请求汉朝天子的接见。
但是,握衍朐鞮单于也非常残暴,将旧大臣悉数处死,任用自己的亲信,颛渠阏氏的弟弟都奇隆等人,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最后,为了防止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弟弟闹事,竟然将他们免除一切官职,任用自己的直系亲属。
这下,匈奴乱成一锅粥了。日逐王先贤掸的父亲就是当年的左贤王,本来可以当单于的,但是把位置让给了狐鹿姑单于,现在虚闾权渠单于死了,先贤掸继位的呼声很高。这下可好,不仅不能继承单于位,闹不好连日逐王都当不了。最要命的是,他跟握衍朐鞮单于,关系本来就不好。
怎么办呢?现在日逐王眼前只有两条路,留在匈奴等死,或者投降汉朝。算了,就近找个汉族势力降了吧。就这样,先贤掸索性派人前往渠犁,与郑吉联系,希望能够归顺汉朝。
汉军骑都尉郑吉,终于等来了这一刻,率领汉军驻渠犁部队、龟兹等国军队迎接日逐王,主持受降仪式。最后日逐王带着一万两千多人口,十二个小王,跟着郑吉到了河曲地区,路上的逃亡人员都被郑吉斩首。最后,先贤掸进入长安,被封为归德侯。
而日逐王先贤掸的驻地,就在匈奴与西域的边境,是匈奴干预西域事务的中坚力量。至此,匈奴在西域的经营宣告破产,匈奴在西域的机构僮仆都尉被废除。
神爵三年(前59),汉军在西域的主力由渠犁迁往车师,郑吉被正式任命为西域都护,在乌垒城设立幕府,是为西域都护府。西域各个小国的君主,也全部发放了汉朝的官印,接受汉朝的政令。
西域,大宛以东,乌孙以南,正式成为汉朝的领土。汉朝对匈奴的战略包围正式合拢,加上匈奴现在的国力和内乱,汉朝皇帝只需要坐在长安城,等着匈奴单于前来投降就可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