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匈奴与乌孙仍处在战争状态,乌孙昆弥翁须靡和解忧公主再次上书汉朝:“匈奴军队再次接连入侵我国,车延、恶师等地已经失守,我国国民大量被俘虏。匈奴派遣使臣让我们把解忧公主送到匈奴,断绝与汉朝的关系。本昆弥愿意发动国内一半的主力精锐部队,后勤我们自己负责,一共五万骑兵,尽全力反击匈奴。现在就希望天子能够出兵,救救乌孙的昆弥和公主!”
宣帝很像他的曾祖父,很冷静。在与霍光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一场空前的决战开始了。
本始二年(前72),汉朝大规模征调关东地区的精锐轻骑兵,在各个郡国的基层官吏中挑选体格健壮善于骑射的从军,补充兵员数量。
秋天,御史大夫田广明任祁连将军,率领四万多骑兵从西河郡集结,待命出发;度辽将军范明友率领三万多骑兵从张掖郡出发;前将军韩增在云中一带集结三万多骑兵;后将军赵充国任蒲类将军,率三万多骑兵,从酒泉郡出发;云中郡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集结三万多骑兵于五原郡。
五路大军,共计十六万骑兵,计划深入匈奴纵深两千余里,对匈奴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同时,与苏武一起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常惠,被授予校尉军衔,以天子的名义带着符节参与指挥乌孙国的五万骑兵。加上乌孙国的五万人,汉乌联军人数足足有二十一万骑兵,将近二十二万,几乎与此时的匈奴总兵力相当。
得知这个消息,壶衍鞮单于震惊了,整个匈奴陷入混乱之中。无数匈奴平民带着自己的牲畜一路向北方的冰天雪地逃窜。
第二年(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汉军集结完毕,约定与乌孙国六路齐出。
由于匈奴人已经迁徙到北方,加上匈奴军队主力在乌孙国方向,所以五路大军的战果乍一看并不是很理想。
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击匈奴一千二百余里,到了蒲离候水(今拜达拉格河),杀敌七百余人,缴获马、牛、羊等牲畜一万多头。
前将军韩增深入匈奴纵深一千二百余里,到了乌员(地点不详),杀敌一百多人,缴获牲畜一千余头。
名将赵充国原本作为主攻方向,与乌孙军队在蒲类泽(今新疆巴里坤湖)会师,但是乌孙军队先到,由于战场形势变化没有等待汉军,汉军没到就离开了。于是赵充国与韩增一起会师候山(地点不详),俘虏、歼灭单于使臣蒲阴王以下三百余人,缴获牲畜七千余头。虽说没有按时会师,但是汉宣帝也没有怪罪。
虎牙将军田顺仅仅出塞八百多里,到了丹余吾水(大约今天的乌兰湖),就没有前进了,俘虏、歼灭匈奴军队一千九百多人,缴获牲畜七万多人。但是因为没有继续按照计划深入匈奴境内,而且汇报的战果有水分,被汉宣帝赐死。
但是,虎牙将军好歹取得了战果,祁连将军田广明就是个坑。他深入匈奴一千六百多里,到了鸡秩山,杀敌才十九人——你当是打群架啊!正好这时候来了一个汉朝使臣,叫冉弘,他刚刚出使匈奴准备回国,他告诉田广明:山的西面有不少匈奴人,你去打啊。田广明竟然跟他说:这个,山的西面有匈奴人,你心里知道就行了,回到汉朝别乱说哈……最后田广明的秘书一再要求,他照样不听。最要命的是:他在受降城玩了战死的受降都尉的老婆。没话说,也被宣帝赐死。
由于汉朝的扫荡,乌孙的五万骑兵打起匈奴来顺风顺水,从匈奴西方边境一直打到右谷蠡王的王庭,俘虏壶衍鞮单于的长辈、嫂子、公主、名王、犁汗都尉、千长、骑将等官员贵族多人,杀敌四万人,缴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
常惠因为参与指挥乌孙国的作战,被封为长罗侯。汉朝也首次以宗主国的身份,以金币赏赐乌孙国参与此次卫国战争的功臣和有军功的战士。
好吧,看起来,这次作战汉军很没面子,出动十六万人,杀敌不到四千,乌孙方面歼敌也就四万人。与当初漠北会战的九万多人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这时候的季节,早春。从秋季汉朝有军事动作以来,匈奴北部一片大乱,大量的人员和牲畜冒着严寒一路逃亡到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那里冬天可是零下四十多度啊!
这场战役,虽然杀敌数量不多,但是十六万骑兵参战,本身就是个极好的战略威慑。再者,利用这个威慑让匈奴人奔逃至北方——迫使匈奴的经济受到致命打击。东边是乌桓、朝鲜,西边是乌孙,汉军从南往北打,匈奴只有去往北方的严寒不毛之地。
匈奴人的优势就在于战争成本,与汉朝耗个一百年,只要人口足够就耗得起。这次,汉朝就针对匈奴的游牧经济展开针对性的战略打击,大量的牲畜在北方冻死,匈奴民众的伤亡也非常惨重,严寒和饥饿,让他们苦不堪言。
不得不佩服武帝当初制定的包围战略!
这很残忍,但是当初他们的军队在汉朝边境肆意妄为、大肆屠杀的时候,比这个可能更残忍。
匈奴受到致命的打击,西域已经完全是汉朝说了算。常惠干脆上书汉宣帝,希望把当初龟兹国入侵汉军驻轮台军事基地的事情给解决了,说白了就是再发动战争把龟兹国给灭了。
汉宣帝一看,算了吧,太远了。但是霍光心里知道常惠的打算,毕竟是老部下,常惠的小算盘他还不清楚?他暗示常惠,到时候,你看着办。
于是常惠带着五百人的队伍到了乌孙国,回程的时候,征调龟兹国西面国家的军队两万人,副使发动龟兹国东面的国家军队也有两万人,加上乌孙国的七千骑兵,从三面围攻龟兹国。
大军还没有正式开拔,常惠先派人去发表谴责,责问龟兹王。最后龟兹王亲自过来请罪:“不关我的事啊,是前任龟兹王听信了大奸臣姑翼的鬼话!”
“既然这样,把那个叫姑翼的给我绑过来!这样我就饶了你。”龟兹王没办法,真把姑翼绑着带了过来,常惠当场就把姑翼给斩了,大摇大摆地回到了汉朝。
西域,完全被汉朝掌握在股掌之中,匈奴在西域的盟国,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车师。
壶衍鞮单于还不死心,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依然希望通过战争和征服来解决问题。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乌孙国,是乌孙国把他拖入战争的泥潭,是乌孙国引来汉军的扫荡。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匈奴,报复是必须的。
这年冬天,壶衍鞮单于带着数万骑兵再次讨伐乌孙。这次,对匈奴来说完全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乌孙国并没有应战,匈奴俘虏了很多老弱人士。
没想到天气越来越冷,正当匈奴想要撤军的时候——一场雪灾降临在草原,一天之内,大雪就已经有一丈多深!匈奴的随军民众和牲畜大量冻死,参展人员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丁零部落趁机叛变,进攻匈奴北部,乌桓在其东面进攻,乌孙在其西面组织反击战。匈奴仓促应战,损失兵力数万人,数万匹战马被俘虏或者战死,牛羊等牲畜损失不计其数。
战后,因为战争、去年的逃亡和今年的雪灾,匈奴发生了重大饥荒。据匈奴战后统计,仅仅这个冬天就造成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口损失,牲畜足足减少了一半多。
匈奴陷入了混乱状态,各个属国宣布独立,当初威慑东亚的匈奴帝国土崩瓦解。最要命的是,匈奴的藩国之间,为了牲畜、食物等给养相互攻击,壶衍鞮单于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汉军当机立断,三千骑兵分为三队进攻匈奴,俘虏好几千人。匈奴也不敢对汉军发起攻击或者反击,越来越想和亲,边境从此安宁了许多。
汉朝按部就班地过着平稳的日子,没有了匈奴的骚扰。在汉宣帝和霍光的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强盛,经济、文化、军事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武帝后期以来昏乱的官场和腐败现象,也逐渐好转。人民生活富足,对国家充满了希望。
地节二年(前68)的春天,霍光病重,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宣帝亲自乘坐马车,探望霍光的病情。
宣帝对霍光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恨的成分,有忍的成分。但是,也有感激,看到霍光即将撒手人寰,宣帝也哭了。霍光递交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上书:“我希望把我封邑中三千户口分出去,封给我的侄孙,我哥哥的孙子霍山为列侯,也好侍奉我哥哥的宗庙。”
霍光念念不忘的哥哥,我想大家都猜得到是谁。霍光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有赖于他的哥哥霍去病生前的栽培。
三月,霍光离开了他念念不忘的大汉。宣帝和太皇太后参加了他的葬礼,很多两千石的高官在他的葬礼上打杂。宣帝赏赐了各种各样的财宝,甚至包括皇帝葬礼专用的梓木棺材等葬具,整个葬礼都按照皇帝的礼节进行!
霍光的遗体也是用皇家丧礼车辆运输,用皇帝专用的车盖,材官兵、轻车兵、北军禁卫军一共五个营的兵力送葬,墓址在武帝的茂陵附近。
做人做到霍光这份上,也算是值了。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是军衔,相当于五星上将或者元帅,大将军是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或者副主席。身前位及人臣,葬礼君临天下,后世还有个忠臣的美名。
但是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就是霍光和宣帝的关系,我也请读者朋友们想一想。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去病是汉武帝的老婆的姐妹的儿子,那么,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姨夫,所以按照关系霍光也是武帝的外甥。但是,霍光的外孙女儿是汉武帝儿子的老婆,这么说又是武帝的长辈。再者,霍光的女儿是武帝重孙子的老婆,于是霍光又是武帝的孙子辈……那么,霍光到底和宣帝有多少层关系呢?
闲话不多说,这年,匈奴也有一个巨星陨落,那就是壶衍鞮单于。他的弟弟左贤王继位,称为虚闾权渠单于。
虚闾权渠单于继位之后,封右大将的女儿为大阏氏,前单于的颛渠阏氏被废黜。按照匈奴的风俗和继承法,兄终弟及,新上任的单于要接纳前任单于的后宫。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把哥哥的大小老婆一锅端,大老婆还是大老婆,小老婆还是小老婆,自己的大老婆还是小老婆。
显然,虚闾权渠单于的做法是不合法的。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对这个新任国家领导人有点失望。
此时,汉匈战争实际上已经是停战状态,匈奴已经没有实力南下作战。所以汉朝也放弃了长城以外的大量军事基地和城堡,以减轻财政负担。而虚闾权渠单于比壶衍鞮单于要冷静得多,对于这种事态,他非常冷静。
于是,虚闾权渠单于召开大会,与匈奴贵族商量和亲的事宜。这种大家一起投票表决、一起讨论的方法看似合理,但是,也要看情况。现在的匈奴离心离德,已经没几个人愿意站在整个匈奴帝国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左大且渠对自己女儿被废黜的事情,念念不忘,给虚闾权渠单于出了一个百分百的馊主意:“以前汉朝使臣来,为了显示不屈服,都是使臣刚走,汉军就来了。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干一票,先派使臣去汉朝,我和呼卢訾王各带一个万骑,沿着汉朝的边境打猎,怎么样?”
左大且渠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相当好,只要你大单于一同意,我去边境掠夺也好,真的打猎也好,我能捞到好处。到时候汉朝怪罪下来,反正是整个匈奴的错,尤其是你这个大单于。
事实证明虚闾权渠单于也是个昏君,竟然同意了。但是,大军还没有开拔,匈奴军就发生了叛逃事件,三个匈奴骑兵不见了。去哪儿了呢?匈奴派侦察兵四处打听。
完了,这三个臭小子投降汉朝了!这下左大且渠和呼卢訾王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汉宣帝得到消息后,动员边防骑兵在可能发生交火的地方重点防御,派遣匈奴族将领大将军府军监(督查全国军队,相当于宪兵司令)治众等四人率领五千骑兵,出击匈奴进行骚扰。
左大且渠和呼卢訾王的部落开始逃亡,匈奴已经是惊弓之鸟,汉军一有动向就会打乱。汉军五千骑兵,分三队进入匈奴境内数百里,每队都俘虏了数十人——匈奴骑兵已经没有胆量抵抗了。
这年,匈奴脆弱的游牧经济又一次崩溃,匈奴再次发生饥荒。但是,越是饥荒越是需要防备汉军的袭击,虚闾权渠单于不得不调遣一万多骑兵对汉朝进行防御。因为,只要此时汉军北伐,匈奴就会雪上加霜。
秋天,匈奴之前征服的西嗕部落实在不堪匈奴的统治,西嗕的酋长带着部众打算投降汉朝。虽然匈奴的边防瓯脱军队一路围追堵截,西嗕部落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依然毅然决然地归顺了汉朝。
这简直是汉朝的土尔扈特部东归。
这几任的匈奴单于太过浮躁,总是想着迅速复仇,一口吃个大胖子。相比而言,虚闾权渠单于还有点休养生息的意识,此时宣帝也刚刚摆脱霍光的羁绊,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单独处理军国大事。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说霍光担任大将军的时候,宣帝每次开会都是一板一眼的,神情小心翼翼,就像有根麦穗在背上一样。等霍光病逝,张安世继任大司马大将军,宣帝表情就放松多了。这就是“芒刺在背”的典故。
经常有人说,时间对人是平等的。但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善因善果,善果善因,恶因恶果,恶果恶因。种种原因,让虚闾权渠单于完全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早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车师国就因为汉军李广利将军等人北伐匈奴而遭到其他邻国的攻击,不得已才与周边小国一起归顺汉朝。在昭帝时期,汉朝继续休养生息,暂时停止了对西域的开发,放宽了对西域的控制。壶衍鞮单于乘虚而入,派遣四千骑兵进入车师国屯田。
宣帝即位以后,因为十六万骑兵的扫荡,车师国的匈奴驻军也一哄而散,逃往北方。车师国再次与汉朝恢复外交关系。战后,匈奴非常恼怒,让车师国的太子军宿到匈奴去做人质。军宿是焉耆国王的外孙,直接逃到了外公那里。焉耆国好歹也是个有六千骑兵的大国,匈奴并没有对焉耆国刁难。
后来车师国另立了一个太子,叫乌贵,谐音不是很好听。太子乌贵即位之后,与匈奴联姻,联合匈奴拦截汉朝与最大盟国乌孙国的交流通道,也杀了一些汉朝使臣。
这年年底,汉宣帝派遣侍郎(侍卫的一种)郑吉、校尉司马熹带领一群劳改犯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一带)屯田,积累粮食,为征讨车师国做准备。这样,整个渠犁地区屯田的汉军人数已经超过了渠犁国的全国人口——渠犁国的人口不到一千五百人,而汉军的驻军人数已经接近两千人!
地节三年(前67)秋收时节,汉军驻渠犁部队正式对车师国宣战,郑吉、司马熹联合西域其他小国的盟军一万多人,汉军一千五百多人,进攻车师国首都交河城(吐鲁番盆地西北)。
交河城守军只有一千八百六十五个人,瞬间被多国部队秒杀。但是车师国王此时并不在交河城,而是在北部的石城。这一点汉军没有料到,而那些西域联军的士兵胃口也普遍偏大,造成了粮食短缺。郑吉等人只好暂时撤军,回到渠犁先把粮食收了再说。
收完了粮食,战争还得继续,石城再次被以汉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包围。车师国王没有办法,只得向匈奴求救。
虚闾权渠单于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有那个闲情逸致?他只会对车师国王说两个字:顶住!
车师国王没办法了,与贵族苏犹进行商讨,最后还是决定——投降。
有时候你看虚闾权渠单于干事情,你都着急,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这下车师国王投降了,他又不干了,在匈奴国内立车师国王的兄弟兜莫为车师王,发动军队,准备攻取车师国,保卫匈奴的最后一点势力。
也许虚闾权渠单于已经意识到,匈奴存亡的关键,就在于对西域的控制权。而汉宣帝摆脱霍光的控制之后,立即展开对西域的开发,也说明宣帝对西域的看重。
西域,究竟鹿死谁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