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这名随军的高级干部,足智多谋的未来丞相,舍家撇业,忠心耿耿地辅佐沛公鞍前马后辗转于军前。
其实,刘邦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领导。他的野心可不只在沛县。刘邦是个积极的冒险主义者,他从来都不按常规出牌,当年在茫砀山没白待,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地盘小没有关系,关键是你要有向终极目标靠近的野心,一步步慢慢地拓宽前行的路。
起点低不代表终点低。人,是混出来的,地盘,是打出来的。人生只要开步走,总比原地踏步好。于是,刘邦携他的布衣团队,众将士磨刀霍霍小试牛刀,他们从自己的老家沛县出发,辗转干了几桩漂亮的买卖。
枪林弹雨中,最能鼓舞人心的,就是打个漂亮的大胜仗。刘邦的身上最不缺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众将士跟随这样的领导,是干劲儿十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一点刘邦是再认同不过了,当年他自己就是胆大包天玩儿了场空手道,把吕雉娶到了家。活在乱世的风雨中就得有魄力,自古成功险中求,只要不是刮浮夸风,胆子大一点儿也不为过。
刘邦攻打下丰乡后,本想一鼓作气,继续攻打别的县城,扩大自己的地盘儿。没想到百密一疏,驻守丰乡的部下雍齿背地里降服于秦军,给刘邦的后院燃了一把火。刘邦正率兵在攻打泗水城,一听到这消息气得他脸都绿了,大骂雍齿这个吃里扒外的混蛋。这丰乡的群众都是刘邦知根知底的父老乡亲,现在雍齿反了刘邦,是想让刘邦自吃自,雍齿的这一招阴损很。刘邦实在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带兵杀回丰乡,但雍齿城门紧闭刘邦竟然久攻不下,无可奈何只好撤军,一路上都想着去别处借兵。
于行军打仗而言,刘邦此时正处于劣势。创业艰难百战多,纵横战场,哪有常胜将军,谁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万事开头难,没有失败和牺牲换不来自己的钢铁长城,想要做大事,就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
刘邦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搬到援兵。这天,刘邦的大军行到留城(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时,邂逅了一个人,他就是未来西汉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的大谋士张良。
惨淡的夕阳若有若无,疾驰的骏马扬起漫天的灰土,古老的官道上旌旗飘扬。刘邦手挽缰绳,拉了急刹,张良的马险些就踩到刘邦坐骑的前蹄上,两匹马因为距离过近亲密接吻仰天长啸,一时间战马嘶鸣,彼此的部下马上围拢成攻击之势,双方各自亮剑。
不打不相识,刘邦和张良下马侃侃而谈。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当下的局势,对未来的憧憬等,没想到英雄所见略同,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邦和张良透露了各自的意图,都是前去投奔起义军,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一笑皆是缘啊。彼时萧何在看守所邂逅刘邦时,也是雷同的感觉,那是拥有大智慧的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觉啊!
两个人相遇,接下来的不是事故就是故事。张良和刘邦的相遇,也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张良,原本不是草根百姓,而是流落民间的韩国贵族,他的父亲和祖父在韩国官至丞相,是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实打实的豪门贵公子,家丁仆人就有三百多。早岁哪知世事艰,张良未曾做官却过着富贵闲适的生活。韩国第一个被大秦吞并时,张良还年少,大家族的陨落,让少年张良的心里燃起熊熊的复仇之火。他恨透了秦始皇,在他幼小的心里,国破家亡都是拜秦始皇所赐。
那一年,张良听说秦始皇出游,他毅然遣散家僮,刚去世的弟弟也没来得及安葬,便雇了个杀手想狙杀秦始皇,没想到连他的一根毛发都没伤到。这秦始皇是国家元首啊,出门巡游岂能轻车简从,随随便便地就让一个刺客给灭了?皇帝为防止暗杀,会同时派出几辆相同的马车,甚至还有替身,混淆刺客的视线。张良雇佣的刺客失了手,只刺中了秦始皇的一辆副车上的替身。
帝王的车队竟然混进来刺客,秦始皇很是火大,痛斥御前侍卫,并下令颁发了多道全国通缉令,限十日内缉拿张良归案。张良为躲避追捕只能隐姓埋名,亡命天涯,恰巧流落到了下邳。
即使张良以后的岁月做不成大汉政坛的一颗明星,仅刺杀秦始皇这一桩买卖便可青史留名,因为那一刺惊艳了大秦的时光。人生永远都是公平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良在下邳隐匿了十年,十年磨一剑,足够把自己重新打回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回炉一把,铸就一个全新的自己。无论是从个人的学识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来看,现在的张良已不再是昔日那个莽撞到视死如归的轻狂小生。
如履薄冰的境遇,也许有一天它会带给你奇迹。下邳,是给张良带来好运的地方。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到下邳的桥上散步,邂逅了隐于民间的高士黄石公,方才打造出一个“张良拾履”的神话。正因为张良已是一个心纳百川,有着远大理想的进步青年,所以他忍得住黄石公让他拾鞋的屈辱,经受住了这位老者的考验并得到了赏识,从而获得了黄石公馈赠的兵家奇书《太公兵法》。
黄石公对张良说:“只要读了这本书,将来可以帮别人振兴国家,可以为王者的老师。十三年后,如果张良能到济北谷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他。”张良知道自己得到贵人相助,他始获至宝每每挑灯夜读,把这本奇书背得滚瓜烂熟、铭记于心。十三年后,他不负黄石公所嘱,到了谷城下取走黄石相伴一生。张良终于修得正果,盼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世上任何的成功都不容易,这该受的罪你受了,该受的折磨你熬过去了,你才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话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那些有志之士,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一时间大秦大江南北群雄四起,大有燎原的趋势。和刘邦在芒砀山率部起义几乎同时,蜗居乡野的张良没有丝毫犹豫,联合了当地一百多名热血青年,大张旗鼓地响应起义。
此时此地,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男人骤然邂逅。刘邦身为沛公,那种放荡不羁与从容大气的气质相得益彰,自有一番王者气概。刚才,刘邦在奔驰的骏马上俯身挥鞭,身后是威武的随从,一行人驰骋在落日熔金的古道上,简直把擦肩而过的张良给看呆了。张良那清秀的面相,大方的谈吐,沉稳的性格,可以与萧何媲美的浓浓的书卷气质,也深深地吸引着刘邦。
刘邦是很有个人魅力的领袖派男人,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漂亮,谈吐优雅见多识广。作为没落贵族的公子哥张良,也感受到了刘邦像众星捧在手心的月,银辉四射。总之,这两个人的偶遇,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用现在时尚的名词儿来讲,就叫很来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场宿命的遇见,张良为刘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为千里马者,也为别人的伯乐,昨日刘邦被萧何赏识,今天刘邦慧眼识金,把张良带回了军营。有趣的是,刘邦和张良相识的地方很应景地就叫留城,现江苏沛县的东南方,因此,大汉建国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自古成大事者,要懂得广建高素质的人际关系网。人到用时方恨少,也是一种悲哀。为领导者,要把可信赖的人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能自由发挥才智的广阔空间。这伙人只有团结协作,拧成一股合力,才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刘邦是个做领导的好材料,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那是做领导的悲哀。领导爱才,上下齐心协力,大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在乱世的风雨中傲然挺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政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三缺一已到任两位了。刘邦是一个知人善任,懂得因材授职的主儿。他把一见钟情领来的知己张良,下放到最底层喂马砍柴做弼马温,是为了给张良一个基层锻炼的机会,最后才能攀上金字塔顶端看大汉波澜壮阔的美景。君不见,沛公身边的将才帅才们可都是起于微末,一步一步地从小做大的。初入官场的年轻干部,要先在基层挂职锻炼,和老百姓们打成一片,在群众的大熔炉里冶炼好了,才能等着炉火纯青时冒着热气儿新鲜出炉。
2.先站稳再站高,保存实力求发展
话说刘邦在丰乡被雍齿那个混蛋抄了后路,他就率领着手下这一干人,准备去投奔起义军项梁。但是目的地还没到,却在留城华丽丽地演绎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带回了张良。
彼时,刘邦这支这只队伍,刚从山上的起义小分队整编成正规部队,要对付强势的大秦军队,依然是势单力薄。若不依附于别的军队,他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反秦战争中,求得一席立足之地,更别说攻城拔寨打下自己的地盘了。大汉政治集团在创业初期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除了沛县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要想求生存谋发展仅靠自己的实力,比登天都难。刘邦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其实内心心细如发。他知道混江湖的道道,先站稳再站高,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乱世之中懂得借力才是生存下去的秘笈。所以,眼下得先找个屋檐遮一方风雨,保存自己的力量再求发展。
当时周边的起义军里,就数项梁搞得最轰轰烈烈声势浩大。顺理成章地,刘邦就率领着他的部队准备投于项梁的麾下。
项梁何方高人?江苏省宿迁人士,楚国望族名将项燕的小儿子,项羽的亲叔叔,秦末很牛的起义军领袖。和吕雉的爹吕名文一样因和别人结了冤仇,为避难才流落到会稽郡吴中来。项梁文武双全,颇得当地有志青年的热捧,他还开了个免费的武馆,闲来无事就教这些热血青年研读兵法,学点儿武艺。乱世之秋,能学点儿真功夫,指不定将来就能派上大用场,即使是世道太平,也可用作防身用。
这个时期侄儿项羽也跟随在项梁身边。项羽,盖世无双的英雄,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闻名于世。刘邦的生死哥儿们,未来最强势的竞争对手,后来的西楚霸王,早年也跟随叔叔隐于民间体验生活。
彼时,项羽年方二十四岁。在钱塘江邂逅秦始皇出游,当看到阵容庞大的仪仗队华车如盖闪过时,他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一句与刘邦邂逅秦始皇时所说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啊”一样慷慨激昂,却更显得霸气十足。那时那地那景,刘邦有的不过是羡慕,他的人生理想骨感得很,还没有上升到取而代之的高度。而项羽的理想已经很丰满了,他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是赤祼裸的,如若上苍给他机会,他会取秦始皇而代之。少年英雄梦简单直接气势如虹。
刘邦还在沛县做无赖的时候,人家项羽就跟随叔叔项梁策马奔腾,南征北战于血火沙场了。他先刘邦一步,成为反秦跑道上一匹遥遥领先的黑马,成为无数有志之士和青年才俊所羡慕、效仿的领跑者。他本天骄,少年为将,性格刚烈高傲。“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美誉,他受之无愧。
富贵非纨绔,将门育英杰。将门之后的项羽出落得一表人才,身高一米八开外,伟岸魁梧人又聪明,正值青春好年华,少年豪情猎猎意气风发。自小偏偏和刘邦一样也是个不爱读圣贤书的主儿,他心比天高认为读书无用,一心想学用兵之道,将来驰骋万里沙场,那才是大男人本色。他是为乱世而生的英雄,如若生在太平盛世,项羽也许就会颓废成一个纨绔子弟,无忧无虑过着尊贵却波澜不惊的幸福生活。偏偏适逢乱世,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急风骤雨中被疯狂地卷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昙花般短暂却又绚烂的人生。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扯起反秦大旗之时,项梁、项羽爷儿俩一商量,召集有志之士和父老乡亲,第一时间响应起义的号召摘了会稽太守的项上人头。起义的小红旗哗啦啦一挥,那些平时在项梁武馆里习武的后生们,四邻八村那些正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青年们,也都慕名而来投奔项梁的队伍。这一挑旗子,就是起义军八千多人啊,那阵势汹涌澎湃,天地任我去闯,气势不可挡。
项羽跟着叔叔正式闪亮登场,登上反秦的历史大舞台,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智者善于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不管啥时代,做大事者,行动胜于心动。在一场又一场的对秦战斗中,这位出身贵族的将门之后,家庭条件优越的富二代,名门望族的贵公子,那是战功赫赫,勇猛无双,得到了只属于他的美冠——霸王。
纵横官场,你早已准备好了吗?条条大道通罗马,想要在官场上小荷才露出尖尖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率先走在别人前面,比别人早一点儿做好准备。成功永远都没有旁门左道,预先准备等待机遇,适时出击才能决胜千里。
世上成功的人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他要忍得住委屈,当自己力量薄弱、成功条件生涩的时候,他能弯下身子,端起别人家的饭碗,看着别人的眼色过生活。刘邦如今就低眉顺眼地屈身在项梁麾下,是因为他要等待成熟的机遇。
上天就是这样神奇地把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未来的竞争对手,安排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自此,他们就成了一个战壕里的生死兄弟,都归项梁领导,是项梁的部下。
3.乱世中预先准备,等待机遇君临
彼时,最先揭竿而起的起义军领袖陈胜光荣战死沙场,用生命为一生一世的理想谱写了一曲历史的悲歌。免死狐悲,很多起义军都开始人心惶惶,想前进,不知道路在何方,想后退,可已经回不去了。
此时,项梁、项羽叔侄俩正亲率精兵十万开进薛城(今山东腾州以南)。这支规模庞大的正规部队,吸引了无数前来投奔的小股起义军,刘邦率领的沛县起义军也加入到这个大集团里来。刘邦在项梁这儿混得是如鱼得水,他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士兵,感受到了起义带来的悸动的气息。他的心都激情澎湃着,俺刘邦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俺是有组织的人了,如今造了大秦的反,就要把斗争进行到底。他品味到了追随强者的美妙感受,当然也有寄人篱下的苦楚,可这份苦楚他只埋在心底。
这个时期的刘邦和项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肩上都扛着反秦的大旗,为了推翻大秦的暴政为已任携手作战。
项羽年轻气盛,刚愎自用,总认为天下老子第一。这和他年岁有很大关系,一般男人年轻时才会目空一切,才会气势咄咄逼人,后天的修炼会拓宽他的胸襟。但这丝毫不影响项羽的人格魅力,傲人的资本让他在秦末纷繁的乱世中,卓然独立独成一帜。
反观刘邦倒是占尽了优势,他正值壮年,不管是社会经验还是个人阅历,他都胜项羽一筹。要想在别人的地盘上站稳脚跟儿,没有被主家踩倒,反而获得项梁的器重和信任,这得益于刘邦他积极乐观、忠于职守,懂得服从的工作态度。刘邦不仅是个很果断的人,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领导。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时候,他懂得审时度势,对周边的大环境和秦末的政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忍一时之屈,咽下当前的万种不如意,这是王者奋起前的沉默,也是韬光养晦保存和壮大实力的必备素质。
别看刘邦现在寄人篱下,可他总抱着“我就是要登上巅峰”的心态,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的。强烈的自信心,激励着刘邦积极地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取得成功。即使身处逆境他都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被人熟知的道理被刘邦演绎得淋漓尽致。刘邦积极地正视工作和生活,他坚信只要生命生生不息,只要奋斗不止,人生终将辉煌。
自从他被萧何帮扶着踏上官途,自从他邂逅秦始皇,他的心里就燃起希望之光,这光芒照亮了他前行的路。刘邦是个认准了方向,就决不放弃的人,就是因为他胸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日后他才能在和项羽的激烈角逐中,爆发出征服整个世界的力量。
这两位未来为了争夺天下而争得你死我活的生死冤家,现在是同拴在一个槽子里刨食的两匹烈马。在办公室里,他们是同事;在办公室外,他们是好哥儿们;在战场上,他们是可以为彼此挡子弹的战友。刘邦比项羽年长很多,二人的关系称得上是忘年交。在一次胜仗过后,他们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望着被秦军刺穿的旗帜义结金兰。刘邦为兄,项羽为弟,他们对着厚地高天来起誓:生在这狼烟四起,国破家亡的乱世,二人以推翻暴秦为己任,为了共同的绚烂前程一起骑马打天下,上刀山下火海,永不言悔。刘邦为长兄,但他没有架子,为人随和。项羽虽为少主人,但他对刘邦敬重有加。两个自信的男人同为项梁的部下,二人共同联手,所向披靡,在对秦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地卷起万丈狂澜。
4.话有千种,委婉相劝最动听
虽然,这一路走来小有胜利,但绝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每每看到刘邦有翘尾巴的兆头,萧何总是很适时地敲打敲打他,给他上上课、醒醒脑。自古骄兵必败啊,陈胜的死又给头脑有些发热的刘邦敲响了警钟。
夕阳拉长萧何和刘邦一高一矮两个晃动的身影,萧何和刘邦相跟着边走边侃侃而谈:“沛公,官场并非都是一马平川,您一定要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
萧何慧眼看世界,纵观大秦风云千变万化。他望着刘邦凝重的脸,继续说:“人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大秦从最初的薄雾冥冥,混到现在的摇摇欲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大秦朝廷有所作为,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让老百姓尚有一息生存的机会,也不会沦落到今天的境地。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四处都有难民,偌大一个秦朝沦落到崩溃的边缘,既有天因也有人为。其实,无论何事于国于家,最终是胜在一个‘德’字。国家失德,民心丧尽,家庭失德,人心散乱啊!我们现在栖身在别人的地盘上,凡事更得多为自己谋划下一步才是啊。寄人篱下只是权宜之策,而非长久之计啊!”
萧何的谋略之才,越发彰显得难能可贵,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刘邦的思想动态,总是及时地对他进行疏导和激励。刘邦抚须低叹,言语里隐含着自责:“这些道理,我何尝不懂?你舍家撇业地跟随我,只是我无能,现在竟然沦落到在别人的锅沿儿上讨饭吃,让你一介书生跟着我辗转于营帐之中,做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俺刘邦生来就不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的人,如今俺领着你们低下头是为了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刘邦对萧何是说不完的歉疚和感激。萧何为他所做的一切,岂是一句简单感激的话就能讲明白的。这一生一世的情意,他日后自有报答。
“大哥,不管你造不造反,暴秦迟早要败。创业嘛,先受苦,再享甜,我们就是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您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咱不必顾忌别人的脸色,只要我们心中的目标坚不可摧,就一定会坚持到成功那一天。”萧何听着刘邦的话里带着颓废,很适时地委婉劝慰、鼓励他。
刘邦这些自嘲自叹的话是断不会和外人说的,男人做大事再辛苦也不说,躺下自己把伤痛抚摸。他心里和萧何一样是门儿清,他要活下去,他带出的这支部队要活下去,死心塌地追随他的人要活下去,他没有理由不坚强。他特欣赏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的路是自己踩出来的,成绩是起早贪黑做出来的,命是自己活出来的。这条路注定曲折漫长,他也要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谱写华章,奏响胜利的凯歌。他挺直腰杆对萧何说:“大哥言之有理,我们在创业之初,一定要清楚我们准备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然后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总结反省,然后坚持下去。”
乱世的风吹过,将这些大汉的主角们催送到历史的站牌前。反了,或许还有生还的机会,不反,很简单一个字儿“死”。向前一步,疾步跨上急速前行的列车,退后一步,就被无情地卷到滚滚的车轮下。这,刘邦清楚,萧何更清楚。
其实,世界上没有比死更容易的事了,可是人既然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就得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给别人看。人只有这一辈子,总得在千秋万代过后,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做大事不容易,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人都有进退两难的时候,特别是混在官场,混在历史风云突变的风口浪尖上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一种力量和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
好钢用来铸利剑,好兵用来打硬仗。如今看铁蹄铮铮踩踏万里河山,谁有本事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