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斗争形势不容乐观,起义军被大秦的大将章邯打得节节败退,陈胜、吴广惨遭失败。
在这个反秦斗争几乎濒临绝境的节骨眼儿上,秦末汉初交替的历史扉页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隆重召开了。着名的薛城会议是由项梁出面张罗,各路英雄纷纷云集薛城,共商反秦大计。会议回顾了历史,总结了打仗的经验教训,一致推举项梁和项羽为起义军领袖,并重新拥立楚国后人为王,确立了以后关于起义军未来的军事主张和方针路线等大问题。
新的起义军领导班子由项梁和项羽二人担任,因为他们是坚定的战士,是踩着无数大秦将士的尸体站起来的,也是血雨腥风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众将士们的领导工作。项梁在薛城会议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杰出的起义军领袖,在各路起义军群龙无首人心摇摆不定的关键时刻,他无疑成为大家的领路人和主心骨。
项梁和大家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惨败的具体原因。项梁强调最重要的就是骄傲滋生了自满的情绪,以至于陈胜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将领们不再受他这个大领导的节制。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配合不当,彼此间开始争权夺利,导致起义军队伍人心散乱,工作滞后变得杂乱无章。总之,起义倒是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可是各项后续工作都没有跟上,虽然将士们在前线和秦军浴血奋战,可军心不稳,战士们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战斗力。这是战争失败最致命的因素。
薛城会议,成为起义军反秦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反秦起义军几乎全线沦陷的时候,让各路英雄们看到了走向胜利的曙光。特别是刘邦,在这个大家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正式向起义军组织积极靠拢,他将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是有组织的人了,他的身后有成千上万的将士,从此后他们万众一心,为了黑暗过后即将到来的黎明而奋斗着。
薛城会议上,各路将领还一致通过决议,达成了抗秦统一战线。项梁和众将领都明白,单靠某一个团队来对付大秦,无异于以卵击石,陈胜、吴广这个血的教训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单枪匹马搞单干重蹈覆辙,只会给起义军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前段项梁、项羽的七万大军也在战场上屡屡受挫,再让士兵们白白地去前线送死,起义军真的是伤不起啊。薛城会议的精神很明确,不管你张、王、李、赵、王二麻子,大秦的堡垒摇摇欲坠,墙倒需要众人推。一句话,各路精兵强将,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出路,才有可能推翻暴秦,才能在以后的反秦道路上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这时候,项梁、项羽集团的谋士范增也欣然登场。后来项梁因轻敌阵亡后,范增一直追随项羽,项羽尊他为亚父。范增,安徽巢湖人,是秦末着名的政治家,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并精于兵法,因无视大秦的暴政而隐于乡间,又因仰慕项梁的威名主动上门来为项梁献计献策。薛城会议上,年近七十的范增唱了半个主角的大戏,他劝说项梁立了前楚怀王的孙子为王,以此来号令天下。
楚怀王本是在民间的皇家遗珠,在薛城会议隆重召开时,他才被项梁尊为“楚怀王”。这美名“熊心”的楚怀王还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之所以说“先入咸阳者为王”,铺下这么大个棋盘,就是为了撺掇着项羽和刘邦等各路英雄激情博弈、鹬蚌相争,到时他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到时候无论是谁称了王,都要给他点薄面嘛。
话说,刘邦在项梁手下当差,工作做得踏实,人际关系处得好,仗打得漂亮,深得项梁的喜欢和器重。刘邦和项梁、项羽爷儿俩,本是两条一辈子都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如今却是朝夕相处,但寄人篱下的滋味,大多是哑巴吃黄连,有委屈有不平,也得咽下去。刘邦是微末的小草根儿,项梁却是贵族之后,那项羽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而且少年有为战功卓着。纵使顶梁再平易近人,再没有官架子,纵使项羽和刘邦再兄弟情深,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难以让刘邦自在。
但为了手下的兄弟们能有口饭吃,能混个好前程,刘邦他忍了。他的郁闷,萧何都看在眼里,他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一个成大事的人,要具备‘忍’这个最基本的能力,面对不公平境遇没有别的话说,俩字,坚持。”
萧何的为人处世之道,和风细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邦。纵使所有的委屈在心底泪流成河,脸面上也得艳阳高照。宠辱不惊,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才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便是行走江湖之道,是混迹官场的妙谛所在。
上世纪旧上海黑帮头子杜月笙有句名言:英雄不怕出身低,关键要有一个好脑子。刘邦是没喝过多少墨水,但他脑子活络,好使,很灵光。部队的发展和前途重要,还是自己个人的委屈重要,他拎得清。
刘邦出身卑微,可是他志向高远。一个人想成大事,如果连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的话,那想展翅高飞将是无稽之谈。实力微弱时没别的选择,忍耐才会有时机,暗中积蓄能量,才能加重自己的分量,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在以后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后的历史给了最好的答案。
2.好风凭借力,积攒成功的资本
项梁集团,不管是对于刘邦自己,还是对于那些同生共死的兄弟,都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平台。这项梁是起义军的领袖,绝非等闲之辈。他知道刘邦和自家的起义军都是拴到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彼此间利益共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项梁把刘邦认作干儿子,出手就给他拨了五六千人,帮他攻打丰乡。刘邦正求之不得,马上率领这支大部队和嫡系小分队,大张旗鼓地杀了回去。当日在丰乡,雍齿叛变投敌后,刘邦曾伙同偶遇的张良小分队,一起攻打丰乡而不得。刘邦这才跑到人家项梁的地盘上来求生存谋发展。这回刘邦率总算等到秋后算账的机会了,雍齿吓得躲在城里不敢露头。雍齿也算是有头脑的武将,他知道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他更清楚,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的刘邦不是被自己赶出丰乡时的小头目了,而是在抗秦战场上名声赫赫的大将了。
雍齿知道凭借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和刘邦干仗肯定会死翘,所以他趁着黑夜逃出丰乡到魏国去了。没成想,当时蛊惑他背叛刘邦的魏国,如今却容不下他,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折回来再投靠刘邦。按理说,雍齿的立场不够坚定,反复之人不可信,然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刘邦因感念雍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才,非但没舍得杀他,反而拜他为将。雍齿惭愧之余,对刘邦那叫一个死心塌地,后来成为了未来大汉的开国名将。
历经挫折,刘邦又夺回了丰乡,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邦下令把丰乡改为丰县,留下精兵强将驻守,萧何亲自绘出城防图,刘邦自己亲自部署并督导丰乡的外围防务工作,把小小的丰县围得跟个铁桶似的,别说秦军了,连一个蚊子都休想飞进来。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人混迹于江湖不能过无根的日子啊。窝在别人的地盘上端着别人家的饭碗,得陪着十万个小心,时时处处受节制,终归不如自己当家做主来得痛快,在自己家的地盘儿上,哪怕只是蜗居,吐口唾沫都感觉掷地有声。
萧何在跟随刘邦转战南北的日子里,清晰地看到他自己亲手物色发掘出来的这块金子,越来越闪着璀璨的光彩,自己苦心培养的领导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刘邦忍得住委屈,为的是早日脱离被动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他一次次地在逆境中突破困境,攒下日后成功的资本。刘邦一直很专心地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借助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建功立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这一点萧何绝对看好他,跟着这样的领导,又何愁将来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呢?萧何培养领导的功夫,那可绝对是百分之百一流的。
花开无声,大象无形,为什么古往今来,很多出色的名臣都能通过自己的领导,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因为他们爱国爱家,全身心地为领导谋利益,为了领导的天下,奉献全部的力量。领导尽全力拓宽舞台,对属下言听计从,是为了物尽其用发挥他的特长。做属下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才能各得其所。真正能游刃有余地掌控大局的,有时并非是铁腕的领导,而是优秀的职业CEO。萧何正是这样的人。
刘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自己的高楼大厦快要竣工之时,岂能把跟随他的兄弟们晾晒在大马路上?但凡他有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一定跟兄弟们一起共襄胜举,支持他们华丽地炫出最出色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邦和他的兄弟们一起成长起来,这足以令萧何感到欣慰和骄傲。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共同的梦,世无终南捷径,成功之路时常会充满坎坷,可全力踏平坎坷,前面会是一个明朗的天。
3.机会来临,群雄逐鹿中原
自从刘邦做了老大,他所有的辛苦萧何都看在眼里。虽然刘邦觉悟高,率先向陈胜、吴广的起义军队伍靠拢,可毕竟是自称的,没有军饷没有活动经费,几千号人要吃饭要穿衣,要行军要打仗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萧何这个大汉最出色的后勤CEO,跌跌撞撞地度过了见习期,就此光荣转正,接手刘邦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了,他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萧何随军管理笔记》或《那些年,跟随刘邦随军的日子》。
新立的楚怀王在新定的神都盱眙,这个古老的县城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物产富之地,有“两亩耕地一亩田,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楚怀王当初的指令:“谁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地方,谁就是关中王。”这话明摆着让实力相当的刘邦和项羽争个先后高低,明摆着让他们在这次角逐中决出子丑寅卯。
关中,即关中盆地,指八百里秦川,今陕西秦岭渭河流域一带,有东西南北四大关,大散关、函谷关、武关、萧关。这里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是富庶之地,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关中的名字最早发源于战国时期,后被《史记》称作“金城之国”、“四塞之国”、“天府之国”并延续至今。有陕北高原和秦岭这两道天然屏障,四方都是关隘,地势险要,使得关中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名城,二是山水险阻关隘要津,三是交通枢纽。这关中盆地正符合这三个条件。两军对垒之时,谁抢先一步占领了有利地形,谁就优先取得了胜利的入场券,无形之中就先胜出一筹。谁能夺取关中,便可统治天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兵贵神速,项梁接纳了军师范增的建议率部队全线出击,从楚怀王的神都江苏盱眙出发,经山东济宁进入东阿大败秦兵,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不幸的是,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定陶战役中光荣战死。项羽痛失亲人,可身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他没有时间流泪哭泣,只能含泪掩埋亲人继续冲锋陷阵。
刘邦和项羽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向着关中的中心城市咸阳进发,开始了第一轮的正式较量。统率千军万马逐鹿中原,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想先进驻咸阳,统领关中为王。然而军令难违,项羽即使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被楚怀王编入救援军,奉命去巨鹿攻打章邯率领的秦军去了。项羽心急火燎,巨鹿之战耽误了他进军咸阳的脚步。章邯投降后,项羽不再有任何障碍,率军火速向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进发。
咸阳王室风云突变,高层政变严重影响了秦军的士气,适逢刘邦大张旗鼓地招降,很多沿途守卫的士兵都纷纷倒戈投奔刘邦,刘邦兵团实力大增,士气正旺,全线扑向咸阳。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刘邦平白无故地捡了个大便宜,率领西征军逼近函谷关,现在竟然快跑到终点了。
刘邦在频繁的抗秦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就连樊哙、曹参、周勃等人也都茁壮成长起来。作为领导,刘邦却低调得很,不仅能活学活用战略战术,还能率先垂范与众官兵保持一致。并身先士卒让手里有限的兵员和武器发挥最大的功用,所以刘邦统率的西征军虽然良莠不齐,却也历练成一支驰骋在疆场的常胜之师。军队里上至萧何、曹参、夏侯婴这样的高级干部,下至小战士,都对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连刘邦本人也超级佩服自己,恨不得对着铜镜给自己磕俩响头。
4.胜利在望,扶领导再上马
在战争中,一位军队的领袖拿啥来服众?很简单,打铁先须自身硬,自己没有实打实的真本事就别指望属下们能信服。刘邦是位很能干的领导,这无可非议。
彼时,咸阳城门大开。自古城门这东西,就有二怕,一来怕城门失火,因为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二来怕城门被敌军攻破,城内守军必全军覆没。城门说到底就两扇门板儿,门板外鼓角争鸣,将士士气如火,军号如雷喧嚣一片,城墙上方飞过密集的箭雨。城门内将领守军歇斯底里地喊着给我顶住,但这时候往往就是真的顶不住了。此时的咸阳城,已是乱成一锅粥,上至大秦高层下至普通士兵,都没有了抵抗和防卫的能力。
真的顶不住了,也不想顶了,秦始皇的孙子秦王子婴被形势所逼主动投降,大秦的万里江山终于沉没,最后一抹落日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上。
谁都不曾料想,刘邦这沛县里曾经的无赖,竟然以王者的身份杀进咸阳来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对于刘邦来说,后天的努力才是他成为胜者的关键所在。时势造英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势就是机遇。自从被萧何挺进官差的队伍,一路风霜雨雪走到今天,刘邦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发展自己事业的机会。一个人啊,要是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优秀,这不,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风流人物了。从今天起,刘邦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篇章。
对于萧何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他牵马站在咸阳城门口,遥望着城外浩淼的天空,一时间更是心潮澎湃无限感慨。他知道大展宏图的日子为时不远了。他梦想中的美丽新世界,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发现千里马、培养千里马、给千里马配上鞍、把千里马扶上征程,他一路跟随着刘邦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虽然他不能和夏侯婴、樊哙他们一样横刀立马,去前线奋勇杀敌,但是他心甘情愿地为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打杂善后。
光阴如箭,挽弓发射一瞬间,在马背上的岁月像流星雨一样闪过啊。
从头一次萧何陪刘邦率领芒砀山的游击队开进沛县县城,到费尽心机把刘邦推到县太爷的宝座上,转眼间第二次进城了,这次他和他的部队过五关斩六将,杀进皇都来了。
远望着战马上刘邦伟岸潇洒的身影,萧何几度泪湿。总是在梦里期盼着千里马扬鞭奋蹄的时刻,而当这个时刻摆在眼前的时候,萧何还是情难自抑了。夕阳染红的街道上,古老的城门口,一人一马却又平添了几分别样的味道。
刘邦的战马回首,在萧何的战马边上很亲昵地引颈长啸着转了一圈儿:“大哥,怎么了?”刘邦从不听萧何的劝,总是习惯在无人的时候称他大哥。
“哦,没事儿,我还没有进过咸阳呢?”萧何娴熟地跨下马掩饰道,“沛公,依属下拙见,咱们部队进城后还是先维持城内秩序要紧。”有了率领起义军进沛县的先例,萧何胸有成竹地提醒刘邦,刘邦一如既往地对他言听计从。
五颜六色的旗帜迎风招展,刘邦的大部队蜿蜒了好几公里,有序地开进城来。这是一支打了大胜仗的队伍,众将领们一各个神采飞扬。夏侯婴、周勃、卢绾、樊哙等这些武将们更是喜上眉梢,他们从来都没有这样兴高采烈过。跟着刘邦打拼了这些年,天天提着脑袋向前冲,总算是小有收获,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怎不叫人心花怒放,欣喜若狂?
刘邦的布衣团队从大山转入县城冲向首都,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算是苦熬也熬出名堂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