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公元前202年2月28日。
萧何、张良、樊哙、夏侯婴、周勃、曹参这一群大汉的高层精英们,簇拥着领导刘邦,凯旋于荥阳。大家欢聚一堂,把酒话刚结束的战事,激烈地讨论着大汉建国的大事。
萧何浅笑着,看着大家笑作一团,这个问刘邦讨要功劳,那个八卦刘邦干掉项羽的心情。刘邦也是无限感慨在心头,他煽情道:“在战火弥散的战场上,踩在尸山血海中,我们终于成功干掉了项羽,才在这里笑谈胜利。整整七年啊,我们真的不容易,哈哈!”
萧何的眼里氤氲着一层雾气,他的心比刘邦更感慨。七年,仅用了七年时间,他一直力挺的领导就率领着大汉政治集团,一统江山,完成了从一介布衣到一代帝王的华丽大变身。当初去咸阳送壮丁偶遇秦始皇时那“我必取而代之”的梦想终于成真。萧何自己也因领导的成功,而心中欢喜。
韩信联合其他受封的诸王联名上书,请求刘邦称帝。
韩信代表众王发表请求演说。他说:“汉王,您虽然和末将们一样,都起于微末,皆布衣之身,但您却领导我们众兄弟,踏上了反秦的漫漫征途,带领我们推翻了暴秦,打败了项羽,扫平天下,汉王您劳苦功高,盖过了底下的诸位大王,今天我和战友们一起一致推举您做老大。”
韩信这一开口,大家伙都异口同声要推举刘邦做领袖。大家呼声一片,再一次演绎了萧何和众位文臣武将们,当初在沛县推举刘邦为县令时的情景。刘邦先是习惯性地端着,假意推辞一番,然后把范儿装足了,腕耍得够了,戏演得差不多到点儿上,就顺坡下驴,满心欢喜地答应了。这不,他谦卑地说:“既然诸位都这么看,认为这也是有利于天下臣民的好事儿,只要这江山社稷需要,黎民百姓需要,那我就勉为其难,按大家说的办吧。能为普天下的臣民谋利益,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我刘邦义不容辞。既然大家伙儿把我推到这建设大汉的风口浪尖儿上,我就拉起锚撑起船,这辈子做一个最优秀的舵手,和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萧何、张良为首的谋臣和那帮以樊哙、夏侯婴、曹参为首的兄弟们率先跪下山呼万岁。
领导与属下之间有时候互相吹捧,也会共同进步,推动集团向前发展。这些年刘邦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军事上一路飘红,政治上呼声高涨,民心所向,于是他戴着楚汉战争胜利者的美冠,有些“勉为其难”地坐上了大汉第一把交椅。
说到底,这“勉为其难”是一个绝妙好词儿,亦是一种表演技巧,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天子们荣登九五走马上任前的重头戏。刘邦,也是“被逼”无奈做皇帝的。
萧何忙活筹备的刘邦登基大典终于华丽丽地拉开序幕。
金碧辉煌的洛阳南宫里,刘邦借着登基大典的喜庆,大宴文武百官。
那晚,这位开国皇帝发表了一篇精彩绝伦的即兴就职演说,内容是这样的:“众位爱卿,朕爱你们,这些年你们跟着朕东征西讨、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真的不容易。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你们都是朕的传奇。真正的男儿,你们选择了军旅,历史不会忘记,老百姓不会忘记,朕,同样也不会忘记。你们的名字将会镌刻在大汉的煌煌史册中,你们的功绩将会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千古兴亡多少事,如今,且看大地茫茫,是我们汉家春秋。多少帝王天子恋繁华,到头来盛衰成败不由他,笑看那始皇大业千秋梦,如今秦砖换汉瓦,哈哈,诸位爱卿,在这个有着特定历史意义的辉煌时刻,让我们君臣共同举杯,祝愿大汉基业长青,万世长存。”
萧何率先跪地,群臣一同高呼:“祝我大汉国运昌隆,洪福齐天。”掌声、欢呼声、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喊声,雷鸣般地回响着,久久不息。
新皇上任伊始,自然要分封有功之臣,赏赐百千强,选贤任能。恰逢初登圣坛,刘邦春风得意,他手执玉杯,敬天敬地敬群臣:“众位爱卿,朕先敬你们一杯,感谢你们与朕共度这美好的夜晚。在座各位,大多是从沛县就跟朕一起走过来的,有的是半路邂逅追随的,也有跳槽过来的。大家不必争来争去,这天下如今能为我们所拥有,你们大家功不可没,朕心里自有论断与封赏,我们大汉的功劳簿上一定会镌刻着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刘邦的目光缓缓拂过萧何、张良和韩信,他们无一不是心潮翻滚。刘邦的话十分煽情,是肯定也是总结。
萧何的眼里闪着泪光,这些年他见证了他亲手培养的领导把集团一步步做大做强,见证了大汉的诞生。如今领导终于变身为天子,美梦成真,他这个做丞相的,也尘埃落定。
笑拥江山同祝梦,醉看满朝文武影朦胧。几杯薄酒入肚,刘邦是感慨万千,他煽情道:“这一路枪林弹雨尸山血海,朕亲眼见证了你们的成长,眼下呢,你们且干了这一杯酒助助兴,趁着酒意正浓,咱们君臣也开个民主座谈会,大家嘛都不必拘泥,都和朕说实话,请众位爱卿回答朕一个问题,朕为何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却一败涂地失了天下呢?”
台下一片喧嚣。有人高声说:“是陛下您威武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有人说:“陛下您比项羽有才干,有实力。”有人说:“陛下统帅大军,转战大江南北,每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会安抚百姓并把得到的土地分派给他们耕种,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深得民心,符合了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可是您的老对手项羽却不一样了,他远没有陛下您这样爱民如子,总是霸道地杀害有功绩的人,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所以他败给了陛下。”大家七嘴八舌,众口不一。
萧何沉默地看刘邦拈杯而笑。
“大家的说法纵使有道理,但是依朕看,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了表相,没看到内里。朕从一介布衣混起,从最底层的一个小吏到今天荣登九五,全仰仗着在座的各位诸侯和将领们全力支持,如果没有你们……”刘邦欣赏地眼神掠过萧何的脸,他微微停顿了下道:“如果没有萧何,也许朕还在沛县混吃等死,直到终老。朕感谢丞相的知遇之恩,没有你就没有朕的今天,这些年你跟着朕颠沛流离不容易。人生难得一知己,丞相于朕,不仅是知己还是伯乐。你支持朕,帮衬朕,全心全意力挺朕,你为我们大汉朝所做的一切,朕一点一滴都不敢忘记,全都铭刻在心底了。如若这茫茫九州,有谁能有丞相你治理国家的能力?朕相信,朕的爱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朕也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目共睹。萧爱卿安抚百姓,给前线将士提供长期、全方位的支持,军饷充足。仅这一点儿,朕就自愧不如。萧爱卿,朕的后勤部长,朕的大掌柜的,这杯酒,朕先干为敬,你随意!”
刘邦这安抚人心的手段果真非同一般,这段话说得是掏心掏肺,入情入理。他继续说:“大汉政治集团之所以能在残酷的战争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不是说明朕多有本事,是上苍体恤朕,让朕于危难之中屡得贤才。打个比方,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的战场上和楚军一决胜负,朕真的不如子房。能够统帅三军,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于箭羽中攻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者唯有韩信是也。你在还定三秦、开辟北方战场以及垓下大决战中展示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令朕刮目相看。”
传说刘邦知识水平低、底子薄,也不善带兵,在和项羽博弈的过程中,从没有完整地下过一盘棋。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在长达四年半的楚汉战争中,攻城必克,出手必胜,而刘邦却没有亲自拿下过一座城,没有亲自策划过一个计谋,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战斗。
作为集团的领导,他不需要是个琴棋书画、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他是草根出身也好,胸无点墨也罢,只要他有脑子、有能力把天下的精英都招揽在自己的麾下,把每一个人才都安插在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他就成功了。难怪着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说:领导人的主要职责是能为属下搭建舞台。他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有笼络人才、使用人才的手段,才能让每一个人才在自己提供的舞台上炫出最亮丽的风采。
恰逢开国大典,成功的喜悦在心海如浪花翻卷,刘邦妙语如珠侃侃而谈:“诸位爱卿,朕今天心情爽极了,其实你们刚才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也真的没有说到点子上,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个,都是人中豪杰,要文能文要武能武,要计策有计策,个个能抵百万兵。朕虽不才,但却能重用他们,所以朕能于漫长的拉锯战中反败为胜,干掉项羽,这才是我巧夺天下的真正原因。说到项羽,不,说到朕这位曾经结义的兄弟,他虽有旷世之才,但却不懂得用人,他身边儿就一范增,奈何范老前辈一门心思追随于他,愿意为项氏集团献囊献计,却遭项羽猜忌,病死他乡。”
刘邦从一个帝王、一个大政治集团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了“汉初三杰”的地位和他们无与伦比的功劳,也浅析了他和项羽在这场大对决中他胜出的根源。其实,全国人民都知道,邦哥真的是很聪明的。此时他是骄傲的,是成功的,他指点江山,甩出了经典性的总结,这就是着名的论天子得天下之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
2.兴修水利,万事民生为先
自刘邦登基的这一年起,萧何真的日理万机。作为刘邦最得力的干将和近臣,又手握重权,朝中诸多事务都需要他来处理,繁忙的公务让他像上足了弦的发条一样不敢松动半秒。
大汉开国这一年,萧何和刘邦虽说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光。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拼命三郎,跟随在这样的领导人身边为相,萧何,这位国家管理模式地创造者,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眼下江山未稳,新的政权还没来得及巩固,军队也还没有及时削减和整编。国家的局势并不容乐观。战后的古都长安一片萧条,连年征战,百姓田园荒芜,民生凋敞。并非建国就万事大吉,战争的烽烟散去,新的建设大任在肩。
自从灭秦以来,加上楚汉战争这几年,连年的征战消耗了过多的民力,社会经济遭遇巨大的破坏。关中地区,本来土地肥沃,一直是大汉前线的后勤保障地,如今也因常年干旱少雨,大片土地荒芜。
萧何给刘邦建议:“陛下,如今国家安定,我们的军队可以适度削减,把兵器改造成农具发放给农民,让他们安心劳作,休养生息。富民才能强国,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才会扭转国家财政的窘迫局面。”
“你办事,朕放心,爱卿深谋远虑,对我大汉倾尽全力,朕一定力挺你。”
萧何本身就是一个多面手,除了没上前线带兵打仗,这太平年月大搞国家建设的事儿,他更是没有不通的,律法、税收、工商、经济样样玩得转。他不仅忙于制定汉律,还要协调高层要员把各自分管的工作搞好。萧何本身就是从基层起来的干部,如今变身宰相,百姓的生活情况更是刻在他心头的首要任务。
这不大早上他抓了樊哙当壮丁,两个人一起奔长安北郊来了。
彼时,刘邦凛然而坐,殿堂下大家正襟危坐,没有一个说话的,惟有空气在暗涌着。
刘邦冷着脸在训斥夏侯婴:“今天怎么又来晚了?这才不打仗了,一个个抽筋断骨地奢靡开来,是不是以为搞好国家建设就没有你们武将的事儿啊?”
夏侯婴小声委屈道:“臣不过才晚来,他们都还没来呢?”
刘邦转头对张良道:“子房,一会儿给太仆加点餐,对了,樊哙怎么也没来?还有萧何呢?众位爱卿,这国安享太平了,咱们不能都懒散成性掉链子啊?你们都是咱们大汉和平建设时期的栋梁,这建设新型大汉还需要在座的各位勇挑重担,这大事小事堆叠在一起,你们不能让朕一个人承担啊?昨天朕和丞相微服去了北郊,今年大旱,土地干涸,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古人云食君禄,报君恩,你们得想想办法,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是重中之重,不要让黎明百姓骂咱们政府不作为。”
刘邦被这帮武将搞得头都大,放下刀枪剑戟,就百事不做了,吩咐张良给他们进行政治教育,普及建设新大汉的思想,又一个个对牛弹琴的无辜模样。他真是恨不得把他们集体回炉重新锻造成钢。
“陛下,您记……不记得,在南郑时,丞相为了改善汉中百姓的民生问题,和平阳侯协手一起引褒水灌溉农田,为当地百姓修建了汉中最早的灌溉工程山河堰?老百姓粮食年年丰收,才会有余粮支持当年税收工作,缴纳粮米,支援了前线将士。”夏侯婴结结巴巴提醒刘邦。
刘邦一听这话眼前一亮,他果断地吩咐道夏侯婴:“备马!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学知识学文化,朕带你们去北郊观光去?”
彼时,萧何疾步行走到长安北郊的田埂上,樊哙把马车停在小路边,马拴树上。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扯着嗓门喊着:“萧丞相,您等等我,这是唱的哪一出,您堂堂一国之相竟然徒步乡间地头?早知道,让那个结巴太仆跟你来走街串巷,这什么路啊,车子都快颠碎了,以后您得赔我辆新车啊。”
“这么多怨言,我看你还是愿意回去宫里听张良给你们科普文化吧?”萧何笑着回头揶揄道。
“不,不,不,一让俺听那帮文化人讲课俺就头疼,俺还是愿意跟您视察民情的,哈哈。对了,丞相大人,咱们又忘了开晨会了,回去不会被陛下抓了当典型吧?”。
樊哙还没看过来,萧何已经挤入熙熙攘攘的百姓中去了。
县城北,美丽的湑水河卷着欢快的浪花一路吞溪会涧滚滚东流。
岸边,黑压压跪了一地人,萧何问:“各位老乡,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这位官爷,你不是本地人吧?我们这里连年干旱,已经快一年没下一滴雨了,您看整片田地都干涸了,所以我们在求雨,心诚则灵,您也快拜天地吧,老天爷一定会护佑我们的。”
“父老乡亲们,求雨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天不下雨,能奈何?”萧何凝视着脚边奔流不息的河水说:“湑水河养育了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也不会眼看着我们饿死,但是自古天助自助之人啊,我们可以一起修建沟渠灌溉农田。”
一群衣衫破旧的男男女女全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萧何。
此时,微服的刘邦率众文臣武将也已经到了北郊,他们站在人群外面。夏侯婴突然眼睛一亮,拴好马跑过来:“陛……陛下,你听,萧何,萧丞相在讲话?”
张良、曹参、周勃等跟在刘邦身后,一起向着人群里探头张望。
“修建沟渠说起来简单,可是需要钱啊!”一位村干部模样的老汉问萧何。
萧何朝老百姓深深鞠躬:“乡亲们,你们受苦了,这些年我们的将士在前线打仗,是你们节衣缩食,给我们供应钱粮,我代表大汉政府感谢你们。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告诉你们,人定胜天,我们将在这里修建沟渠,协助你们灌溉农田。另外,如果你们因为没有钱购买种子而延误了播种,而使田地荒芜,政府可以借贷部分款项给大家,等到秋后有了收成,再用粮食还贷款,你们说这样合不合理,好不好?”
“这位官爷,听您谈吐不凡,您是宫里出来的吧,不知道您说了算吗?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啥时才能解决?”那老者又问。
萧何笑笑:“是,我是朝廷里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就是为咱们老百姓来解决问题的。乡亲们,你们不必再为赋税的问题纠结,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到劳作上吧,我们的新皇登基,恩泽天下,严禁各级政府向百姓乱摊乱派,我们会认真调查每一户百姓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状况,量力而收,能征多少就征多少,对于实在有困难的百姓,可以暂缓征收或者不收。”
又是一阵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位老者一挥手全体百姓不跪天了,直接朝着萧何就跪了下去:“清官啊,我代表全村的百姓感谢您。”
樊哙捅了捅萧何道:“您这样做,倒是惠及百姓了,可是咱们领导会不会同意,这样可是影响政府税收的啊,您的政绩考核呢?会不会因此受影响?”
“哈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只要能改变这个地区守着大河却靠天吃饭的状况,只要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只要能为陛下分忧,没有政绩又如何,只要百姓欢迎,生活水平能恢复,我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好,好!”刘邦一迭声叫了两声好。
萧何回眸看到了刘邦,他穿越人群正要给刘邦行大礼,被夏侯婴拽住。夏侯婴示意萧何看刘邦是微服。萧何浅笑冲刘邦拱手小声道:“臣失礼了。”
“哈哈,是朕把大事都忘了。”刘邦冲萧何笑着,却回头重重地点了点曹参:“将军,这一回连杀狗的樊哙都进步了,跟着萧爱卿跑前面了,你可是落他们后面了。”
“湑水河在城固县集流面积大,河的上游山高林密,涵养水源,下游河面平缓,河面开阔,水利蕴藏量大,我们可以不靠天,靠自己,推土截留湑水灌田,以保障整个地区的灌溉问题。只是经费问题嘛……”萧何胸有成竹侃侃而谈,浅笑望着刘邦。
刘邦笑得合不扰嘴,欣赏地望着萧何:“朕就说嘛,朕的丞相怎会置民生于不顾,每天躺在功劳薄上醉生梦死呢?不辞劳苦,下基层亲自视察民情,访贫问苦,倾听百姓的呼声。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为百姓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务实啊!好吧,朕的水利专家,朕就知道你一定跑到这里来。讲讲你的想法。需要钱需要人,朕帮你解决。”
深入一线调研,并及时拿出方案,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是萧何一贯的工作作风。为了鼓舞士气,萧何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身先士卒亲临工地第一线,率部下跟着老百姓一起运输土石,在修建五门堰的浩荡工程中大显风采。
开国以来,萧何风尘仆仆体察民情,兴办教育,此处督办兴修水利,彼处指导排涝救灾,抓经济搞生产。他以丞相之尊,在百忙之余,身兼数职,涉足于各个不同的工作领域,热衷于这些大力改善民生的工作,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难怪刘邦在行赏分封大会上吼那些为一点蝇头小利就争得不可开交的臣子们:“大家瞧瞧,某些人还躺在战争年代的功劳薄上吃老本儿的时候,咱们的丞相他在做什么?不用等不用靠,所有的工作都是自主、自发、主动,凡事想在朕前面,并且做得一丝不苟。这样的好干部,朕就是要给他最好的待遇和奖赏,如果你们都能这样万事民为先,朕一样封你们万户侯!”
3.至高荣誉“开国第一侯”
汉初的分封制度实行军功封爵制。有人欢喜有人忧,人分大才小才,功分功大功小,这一群武将便各自拿着自己的小本本和他们的领导刘邦秋后算总账。如今这江山就踩在脚下,刘邦欢天喜地做天子,把这浩荡皇恩撒给每一个为大汉的建立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说直白点儿就是偿还战争时期欠下的人情债。
说做就做,马上张贴皇榜,先公布了第一批荣登皇榜在大汉建国大业的刀山血海中走出来的武将。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被封王的人,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这些战功赫赫的武将都被首批重封。这一举动完全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他们无一不是为了大汉的建立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
萧何和曹参,都是大汉的元老,是刘邦政治集团最初的奠基者,创业的领路人。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当年勇却明明白白就摆在那里。当年在一帮混混圈子里,萧何和曹参可都是身份最高的朝廷官差,一个是大秘书,一个是大捕头,是大秦的正式干部。
本来,这萧何和曹参,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一起追随刘邦,协助刘邦从沛县白手起家,是一起干事创业的同事。打拼的年代,萧何在大后方经营,曹参在前线征战,彼此间也没有啥大的利益冲突。可是战争结束了,也要论功行赏,论资排辈,打江山,武将功不可没,文臣没有战功,可也有功劳。都是奋斗在不同工作战线的同事,只是岗位不同而已,都为大汉的建立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做出了卓越的共献。所以,建国之初,萧何和曹参之间的利益冲突便凸现出来。
大汉朝堂之上战争的气氛慢慢散去,政治气氛却日趋浓烈。自古以来,名利场上纷争不断,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背后,是以萧何为代表的文臣和以曹参挑头的武将两支实力强大的派系之间的利益争夺。人,皆有私心,无论官职大小,身份高低贵贱,一旦牵扯到自身利益,便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终身当会计,没有不为自已打算的。以萧何、曹参为代表的文臣和武将的明争暗斗如冰下的河水,潮来潮往久了,便破冰而出全面爆发,演变成汉室文武大臣的利益大比拼。每一个功臣的封赏对这两个大派别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这么拖来拖去,汉室封赏功臣的工作,是“岁余不决”,也没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刘邦不是糊涂天子,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文臣能治国,武将能安邦。萧何与曹参争功的辐射效应,随时可能蔓延到大汉政治集团的边边角角。功臣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到时真乱了朝纲,他这个布衣天子,就得脱下皇袍成丐帮弟子了。要这两派较真拧巴起来,无论哪一派得胜都会打破他大汉帝国的政局平衡。
都说秤杆子里挑江山,到那时他这颗定盘的星,能不能稳住大局,能不能平衡格局都很难说。
萧何和曹参之间更是疏离已久,变得貌合神离起来。原因赤裸裸,若不为自己手下的兄弟们争利益,兄弟们也感觉自己的领导无能。萧何熟读经史,他虽然被拖入争斗的深水里,可是他却清楚自己的分量,任凭手下的弟兄们,吵糊了耳朵,再三劝说和撺掇,他依然不肯去和刘邦讨要封赏。一来,国家利益装在心里,二来,他明白,无论什么东西,别人主动给,是一回事,自己伸手要,是另一回事。
这不,萧何接到通知急匆匆进宫例行朝会。他卷帘而入时,正听到刘邦在殿堂上煽情演讲。
刘邦那高亢自信的声音贯穿耳鼓:“众位爱卿,光阴似箭如流水啊,转眼我们的新国家已经建国一周年拐弯儿了,恰逢新春,朕想在这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再给你们一个惊喜。第一批以曹参为首的功臣都已经获得丰厚的封赏,这第二批的受封功臣名单已经下发到在座的每个人手中,请大家认真阅读,并在你们同意的人员名字后面打个钩,并按照你们的意愿给这三个人排个序。”
萧何小跑着进殿,大家把目光都集聚到他身上。夏侯婴在座位上冲他直挥手,示意他快就座。
刘邦停顿住,朗声道:“萧爱卿止步。朕封你酂侯,采邑八千户,再拜为相国。大家给点个赞。”
萧何呆住了,就站在殿堂下,眼里再次涌满泪水。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那些军装酷男们不干了,一个个拍岸而起:“陛下,微臣有本要奏,微臣认为陛下这样分封不合理。我们都是跟随陛下转战大江南北,经历过无数次实战的职业军人。我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跟随着陛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一步步扩大我们的地盘。无数将士甚至献出了生命,才换来今天我们大汉政权的建立,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您说推选萧丞……萧相国……为‘天下第一侯’,为列侯之首,微臣是真心不服。臣斗胆说一句不怕得罪萧相国的话,他一介文臣,做的都是后方的针头线脑的工作,说直白点儿,他就是在后方享清福,耍耍笔杆子而已,没有我们这样的赫赫军功,现在他得的封赏却在我们之上,恳请陛下答疑。”
萧何听到堂下一片哄然,反对声响成一片,他就地跪拜谢恩道:“谢过陛下恩典,萧何无功,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朝堂下的军官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儿,就这样凌厉地将了刘邦一军。刘邦明白,对萧何,他不仅要给他一个舞台,还要给他给一个交代。战争岁月生死无常,他为他付出了一切,如今他如他所愿出息了,高居庙堂之上了,无论他争与不争,他都会给。
刘邦心情复杂地望着堂下的萧何,挥下手示意他入坐。他玩味地问了句:“诸位爱卿懂得打猎吗?”
底下异口同声答:“懂得!”
刘邦满意地看了看大家又问:“那你们知道猎狗是干什么的吗?”
群臣齐答:“知道。”
“哈哈,知道这不齐活了吗?你们打猎的时候,追赶猎物的是猎狗,可对猎狗发挥指令的是猎人啊。是人重要还是狗重要?诸位还需要朕明讲么?朕没多少文化,是个大老粗,别怪朕说话粗俗。说白一点儿,你们就是那些追赶猎物的狗,而萧爱卿就是指挥猎狗捕获目标的人。再说了,你们也不过是一个人跟着朕,加上亲戚朋友撑破天也不过两三人。可萧爱卿就不同了,撇开他的功绩不说,单说他萧氏一族就有几十口人在军前为国效力,这个你们能比吗?”
堂下鸦雀无声,众人皆惊诧。
这就是刘邦最搞笑最着名的“功人与功狗论”。还争什么,瞎子都看明白的事儿,这满朝文武,仅萧何一人为功人,其他人全是功狗。
萧何此时心潮翻滚,刘邦肯为了他争利益,他感动得一踏糊涂,但余光中他都瞥见曹参那张红白不定的脸,身后群情激昻,萧何几次三番想站起来发言,都没机会插上嘴。
这时,刚才那个伶牙俐齿站起来反驳的军官又发表高见:“陛下,臣还是想再补充几句,臣还是反对把萧相国排在第一位。我们都是当兵的出身,亲眼目睹了平阳侯曹参跟随您纵横沙场、一路走来的艰辛。他每每冲锋在前,作战超级勇敢,这些年光身上的伤就有七十多处,攻城略地,抢夺地盘儿,他功高盖世,应该排在第一位。”
萧何看到曹参脸上开始阴转晴,并冲那个小军官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个偏执得有些愚蠢的小军官,智商余额明显不足,竟然丝毫没有瞧出刘邦就是要高看萧何一眼。汉室政治集团本是沛县那帮死党哥儿们一起撑起来的,都是一路走来的兄弟。如今国家兴旺,集团也越做越强大,封赏之事多多少少掺和进点儿感情因素也在情理之中嘛。
这小军官看不出火色,气得刘邦差点就拍案而起,幸好这时忽然杀出个关内侯鄂千秋见缝插针道:“陛下,这位将军,容鄂某人多言几句,不打扰大家的啊,这位哥儿们讲得也不无道理,平阳侯曹参作战勇敢,战功显赫,陛下早在去年就封赏了他。但是连年征战这些年,也不只平阳侯一个吧?大家都是职业军人,哪一个又是怂包呢?容我替萧相国说几句公道话,在座的各位将军想必十有八九参加过楚汉战争,近五年的时间,我们的战线拉得比海岸线都长。陛下虽然英明,可也常常吃败仗,部队也被打成一盘散沙,士兵们逃的逃,散的散。通讯中断的危机时刻,是谁把满船满船的军用物资和粮草,穿越楚军的封锁线一批又一批地运上前线?是谁组织关中成千上万的子弟开赴前线补充兵员?我们从没有因为缺粮和部队减员而影响战斗。陛下也曾多次丢失城池,可是萧相国却尽全力保全了我们的大后方,才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中去,打了这么漂亮的翻身仗,建立了我们的大汉天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虽然平阳侯等武将功不可没,可和萧相国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微臣私下里以为,是萧相国排第一,平阳侯排第二。”
鄂千秋对萧何伟大功勋的讴歌与礼赞,完全顺从了刘邦的意思。不会揣摩领导心理的属下不是好属下,这鄂千秋真是及时雨,这细雨微风直接吹洒到刘邦的心坎儿上。他心花怒放,赞许地望了一眼鄂千秋,一迭声地说:“说得好说得好!”堂下又是一阵潮涌。
刚才发言的小军官再次被刘邦无视。
萧何趁机抢到机会站起来发言。他在大家惊诧的眼神中,给刘邦拜了两拜:“感谢陛下垂爱!谢谢鄂大人!在座的各位同仁兄弟,都是盖世的武将,为我们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蒙皇恩,沾同仁们的光,有幸也被纳入这功臣的行列中来,真的是诚惶诚恐。这些年,臣为了理想追随陛下,九死而无悔。其实,萧何真的不才,得陛下封赏一直惴惴不安。臣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如若能称得上有一点点功绩,全是托了陛下的洪福和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我们的大汉政治集团能有今天,能以胜利之师的身份陪陛下在这里探讨我们成功的理由,都是缘于我们有一个圣明的帝王。多亏了陛下在沙场充满智慧的博弈,注重人脉的培养和挖掘,慧眼引进优秀人才,才把我们的集团一点点做大,才让我们一步步积累实力,创下这份基业,修得一片绿荫。陛下,微臣感觉这位小军哥说得不无道理,臣纵使真的有功,也万不该居于列侯之首,还请陛下成全,让臣做一个最普通的臣子,为我们汉室集团出谋出力!”
精明如萧何,他既得好处,又面面俱到,从上至下没有一个不顾及到的。他就算是恭维领导,也恭维得恰到好处,他就算巴结同事,也巴结得至真至性。一句话,领导千辛万苦成就大业,神武睿略,天下无以伦比。
刘邦示意萧何先退下落座:“萧爱卿,你不必多言,朕心中自有论断,朕不会偏袒了谁也不会薄待了谁。我们的前线将士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为了大汉打江山,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你们的功劳会永远镌刻在大汉的功劳簿上。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萧爱卿在大后方苦心经营心系民生,为我们这些奋战在战争第一线的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才使得我们取得了全面胜利,朕不是明主,但却不糊涂。鄂爱卿推荐贤才,理应受到重赏,保持原来受封的关内侯食邑,朕加封鄂爱卿为平安侯。另外,萧爱卿功勋千秋,位列诸侯之首,保持原先的采邑八千户不变,并加封两千户,朕特恩准你以后带剑穿鞋上殿。好了,退朝!”
这两千户是当初刘邦去咸阳当兵时那二百两份子钱的丰厚回报。萧何追随刘邦这么多年,终于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换来了刘邦最高的礼赞。
萧何实至名归,无愧于刘邦赐予他的至高荣誉——“开国第一侯”。
他一片忠心待刘邦,尽职尽责做事情。他活跃在大汉的政法部门和后勤财政部门,这对明君良臣搭档携手织锦,织出一片五彩斑斓,织出大汉百年春。
文治天下,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建设新型大汉,萧何和他的同事们,继续出谋划策,兢兢业业工作着,生生不息奋斗着。对一个团结向上的政治团体,忠诚自有回报。你忠诚于自己的集团和领导,当集团做大做强的时候,也不会亏待你。萧何几乎所有当初在沛县的兄弟们,全体转型为大汉统治阶层。
一个团队一路苦战,豪情潇洒,雨幕寒霜,如今终于笑傲天下,吹开帝王花。这些心在江山,长空舞剑的大汉开国元勋们,集体演绎了一个华丽转身的官场神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