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奋斗笔记-保障军饷:大财不放,小财不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战前分别,丞相留守关中

    公元前206年8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刘邦亲临点将台,在校场上发布了进军令,即日亲率百万大军,挥师向东夺取三秦,直扑咸阳。

    大战在即,南郑的父老乡亲们自发前来为将士们送别。南郑政通人和,百废倶兴的新面貌,离不开萧何的勤政爱民,离不开这些政坛新星们的辛苦治理。刘邦团队在南郑这片土地上,是外来户落地生根,混得风生水起。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斗骤然打响,蜗居南郑的汉军忽如猛虎下山。范目率领的賨人特种先遣部队巧妙地避开了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侧面撕开一道口子,从小路顺利度过陈仓,直扑关中。章邯被迫退守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6月,韩信献计水淹城池,章邯一刀抹了脖子,去天堂找他的二世皇帝去了。

    刘邦大军势如破竹,当初被项羽赶到南郑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想到今天又杀回来了,而且旗开得胜,来了个开门红。刘邦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全部拿下秦朝那三位降将的地盘,还定三秦的美梦成真。富甲天下的关中轻轻松松地就被收入囊中,八百里秦川真真切切地就踩在脚下,这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姓刘了。不过小试牛刀,又赚了一大把,刘邦乐得闭着眼睛都能笑出声来,恨不得一朝就攻到项羽的大本营去。他的梦想可不只是拿下三秦,而是把刘氏大军的旗帜插到项羽的地盘上。

    虽然这一个月来,部队减员不少,但稍做休整时,就吸引了关中地区的大批有志青年投身到队伍上来。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次战斗中,賨人中从15岁的少年到60岁的老人,全部拿起武器,从军为刘邦效命。

    汉军接管咸阳后,刘邦喜欢封侯的毛病又犯了。在夺取咸阳的战斗中范目将军的賨人特种兵,立下赫赫战功,范目被封为长安建章乡侯。而賨人却以思念巴蜀为由,力辞封赏,范目最后领着低一级别的沔县侯的封赏,率部回故乡。

    范目的特种部队特别扎眼儿,炫目的舞蹈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萧何和范目拥抱告别。

    此时的刘邦一身铁甲戎装,腰带佩剑,威风凛凛。三军主帅斗志昂扬,校场上将士林立,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口号声响彻云霄。这些大汉集团的统帅们整装待发,即将奔向新的征程。

    刘邦和萧何这一对将相组合,不幸地又要上演着武主外文主内的剧情。萧何是丞相,他的舞台不是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而是在这大后方。现在他的领导要率领部队亲征,他不能随行。

    萧何和刘邦从沛县初识到挺进南郑,这一路走来他们都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此时分别在即,相对无言,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战鼓狂擂,军号齐鸣,刘邦牵着马靠近萧何,萧何很动情地轻抚着刘邦的战马,默默地帮它整理辔头,空气中弥漫着不舍。刘邦说:“大哥,你一直都做着些默默无闻的零碎的工作,这次范目能为我军效力,真的全靠你积极主动的争取。这些年你跟着我餐风宿露,如今咱们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南郑虽然贫穷,可是我们这些第一任垦荒者见证了它的日新月异。南郑是你一手经营起来的,那边的防务请你务必要安排妥当。现在整个关中地区大到咸阳古都小到村村落落犄角旮旯,都是我们盘里的菜,各种食材已经备好了,要怎么炒,还是看您这位堂堂丞相的厨艺了。我就要上前线了,不用我多说,这里是我们的大后方。无论局势如何变换,人在阵地在。战场生死无常,即使有一天我血染战袍,马革裹尸回来,我愿意死有葬身之地,我愿意在这八百里秦川的三尺黄土陇中含笑长眠。”

    刘邦也是个攻心的高手,他能从一个市井混混爬到九五之尊,在识人用人方面必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但凡有头脑的领导,总是明白集团内部的事儿,他不必事事躬亲,他懂得适时调动身边其他人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刘邦把萧何唤作大哥,晓之以理,动之以兄弟情,直接就把这副重担压给了萧何,头可断血可流,大后方老本营不能丢。刘邦此番深情款款的肺腑之言,说得萧何眼眶发热,几度泪湿。

    “汉王不要折煞微臣了,都是份内的工作,臣该做的。萧何这辈子愿意为您抛头颅洒热血,生生死死永相随。您出征在外,不比在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时时处处都有危险。这次我不能随您出征,还请汉王多多保重,我们无数兄弟的鲜血和生命,来换来了今天关中的解放。我萧何一定不会辜负汉王的期望,好好治理关中。”萧何不忘君臣的礼数,刘邦即将开赴血雨腥风的战场,先给他吃颗定心丸。

    刘邦带着大汉集团的精英们,向前线开拔,渐渐消失在萧何的视线里。

    2.好干部左手后勤,右手理财

    后勤工作琐碎又繁杂,一般舞刀弄枪者,胆大不心细者难以胜任,能沙场擒敌者不一定能在后勤这个舞台上秀出最美的自己。做好后勤工作的人,得有“后勤不后,创先争优”的超前意识,具有对经济状况的全面认识,评估、把握、操控的能力。作为一个丞相,心中的理财意识将会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命运。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立大业,民为本,民得平安天下安。千军万马浴血沙场,千千万万的将士在前线集结,要吃饭要穿衣,这粮草便成为克敌制胜的重中之重。粮草充足,粮道畅通,部队才能保证旺盛和充足的战斗力,进可攻,退可守,纵横九州,打平天下。

    彼时,萧何这个二把手,就是保证刘邦在前方打胜仗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最优秀的内政型高级文职干部,是管理大后方、搞后勤的行家里手。

    其实,刘邦安排萧何去做这份工作,是最佳时机使用最佳人选,是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回好钢真用到了刀刃上。以前把萧何这支笔杆子掺和到一行军打仗的队伍里,纵使萧何能身兼数职,粗活细活都能干一把,可这毕竟是才不能尽其用,多多少少都差强人意。

    刘邦是有眼有珠的好领导,他对手下这一干良臣名将,安排绝对是工、兵、士、卒各得其所,萧何任丞相兼后勤部长,张良是军师,韩信为元帅,樊哙是将军。得益于这样一种合理的君臣结构,他们最后才能大败项羽,高唱着《大风歌》胜利还乡,从而坐稳在大汉的江山。

    无论古今,但凡兵家,无不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因为这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部队的后勤就是根据前线的作战任务、参战的兵力、持续时间、补给物资的性质和消耗规律等,适时主动地为前线给予补充。

    眼下萧何,就开始着手这些琐碎又细致的工作。

    彼时被战争血洗后的关中,满目疮痍。

    项羽一时杀戮四起,血洗了秦都咸阳城。秦始皇的阿房宫也在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火中化为断壁残垣。有人劝项羽:“关中这地儿,有天然的山河屏障,土地肥沃富饶,自古就是军事要塞,项王可以在这里功成名就,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羽瞅着他的杰作,这火烧后的废都,说:“富贵不回故乡,如同锦衣夜行,又有谁人知道?”这厮胆敢因此笑话项羽沐猴而冠,被项羽扔行军锅里生生煮死。

    自负又粗线条的项羽,就这样选择了弃城,一把火便烧掉了他称帝的根基。有人丢,就有人拾,刘邦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拣了个大便宜,顺手把关中盆地收入囊中。

    萧何率领大汉第一批驻关中后勤部队开进了这个新的大后方,作为关中的第一任军方领导,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拾破捡漏,萧大丞相才不嫌弃呢。再说了这八百里秦川只是暂时的萧条,现在民生凋敝、百废待举,但是假以时日,这一批新的建设者们一定让这一方土地旧貌换新颜。萧何这种会过日子的人适合做大领导,天生的人格魅力让他聚集了无穷的人气和能量。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他早己是一把标杆儿,是楷模。

    战争的事儿,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无论哪支部队军管了这座城市,都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重启因战事而停滞的工厂,发展生产,恢复战时混乱的社会秩序,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似这般安抚民心的大事儿,萧何在沛县和在南郑都有过实践经验,如今治理关中,他自然是轻车熟路,玩转得自在又娴熟。他虽为人臣,却也早已在战争的大熔炉里冶炼得炉火纯青。他不是一代君王,他只是刘氏政治集团的一个高级打工仔。他更明白,只有政令畅通、经济繁荣,才能扛起前线百万将士的衣、食、住、行等问题。雷厉风行是萧何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实施的新法,给了老百姓宽松的政策,得以恢复生产。

    现在关中的百姓沐浴在刘邦政治集团各种惠民政策中,齐心协力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中去。

    战后咸阳的重建和修缮工作,仅靠朝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萧何这一班子后勤部的人马,毕竟以老弱病残为主,大部队都开拔到前线去了。所以萧何又发挥了他的强项,煽情地发动群众。萧何深知,历史有着自己的轨迹,世界有着自己的节拍,人民群众的力量永远是最强大的,只要给他们一支杠杆,他就能撬起整个关中盆地,甚至是整个地球。

    既然刘邦已授权他全权经营关中,他怎能辜负了他的一片真心真情,放开手迈开步伐,趁青春的尾巴还在,他这只志存高远的雄鹰还要尽全力去搏击长空。

    发动群众干事创业,是萧何的拿手好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老百姓点燃的建设圣火比项羽那把大火更旺更凶猛。萧何趁热打铁,及时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皇帝老哥的专属领地,让关中的老百姓耕种,免收租税,还不交公粮。皇家的地盘百姓做主,领导时代新潮流。他就是要在这八百里秦川,让日月重换新天。

    类似萧何这样的高级干部,从做新丁到老手,一直都谦虚谨慎,从点滴小事做起。他把整个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领导在或不在、看得见或看不见,他都能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最终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

    自古以来都是君主给贤臣封官晋爵的,萧何却以朝廷的名义给草根老百姓恩赐爵位。官家那些事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本无意与众不同,怎奈品位太出众。萧何本来就胆大心细,心有城府又懂谋略,他搞战后重建、搞土改能搞出这新鲜花样儿也不足为怪。服务百姓,才能凝聚民心,老百姓受益了,自然会肝脑涂地报答国家。这天下的百姓都富裕了,家家户户有余粮,又有哪个百姓不心甘情愿给朝廷交纳公粮,报答朝廷的惠民政策,感谢皇恩浩荡呢。

    另外,萧何还在人民群众之间搞了个民主选举,凡政务、政事一律公开透明,直接落实到了关中的每一个乡镇村落,让关中的百姓本着自行、自发、自愿的三个原则,推举品行好、德高望众的老者,能在民间一呼百应的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冠以“三老”的美名。

    每乡只限一个名额,然后把这些乡镇推选出来的“三老”们集中起来,又通过民主选举推选出县里的“三老”,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专门辅佐新任县令。而且在岁末年尾,还可以领着朝廷福利,回家和老婆孩子欢欢喜喜过个好年。萧何的这一招,号召的是无私奉献,有偿回报,这些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没有理财意识不懂理财窍门儿,纵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会挥霍干净。懂小家知大家,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国家的根基就不会稳固。俗语说得好,国有贤臣民心定,家有余粮老少安。萧何完全按照刘邦的旨意,本着大财不放,小财不漏的理财方针,为他的领导精打细算过日子。

    领导信任属下把关中这么大个地盘托付到萧何手上。他要是没有一个长远的投资理财计划,心里没有一个清楚的算盘,不懂得攻守兼备投资转换,别说积攒财富支援刘邦的军队,就是自给自足都裹不上头顶。到时候,前线战事持紧,需要后方支援,但是国库空虚,财政赤字或亏空,无银钱可以调拨,里里外外就会是一把糊涂账。

    关中这摊儿不仅毁在自己手里,而且会延误了刘邦的战机,难不成厚着脸皮对他说:“汉王啊,萧何不才,您不在家,我把您的大本营给倒腾空了,家底儿都给折腾干净了,您不要打仗了,赶紧停兵节饷,回来收拾烂摊子吧!”那时他自己成了千古罪人,不仅不好跟领导交差,还无颜见刘邦和关中父老,这也更不符合萧何本人一贯的工作作风。

    3.理财高手,坐镇巴蜀供军粮

    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国家才好,古今都一样啊。俗语说得好:攻城容易守城难,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守财容易理财难。萧何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特别是处于战后经济衰退的历史时期,他不仅得会理财让钱生钱,还得学会精打细算,拒绝大手大脚。合理利用已有的财富,守得住钱财才能生财嘛。

    比如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向关中的知名富商争取投资等,这些理财的有交途径,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发动本地群众为国奉献的热情,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改善关中现有的人民生活水平。精打细算,合理规划资金,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经济能步入正轨。萧何精明的理财方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以保证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为前线将士储备军需。

    在治理关中的过程中,萧何充分彰显了自己优秀的内政和理财能力。他不仅是一个职业的好秘书,更是一个算盘拨得呱呱叫的理财高手,使关中的财务状况处于最佳状态。在萧何的精心治理下,关中政治、经济秩序井然,社会治安稳定,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步入了正轨,因为战事而连年衰退的经济很快呈现腾飞的趋势,平稳地向前发展。

    萧何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丞相,亦是一位职业化的高级理财师。他做到了勤俭持家,理财有道。他在大汉创业的最初,他胸怀投资的策略,制定了比作战计划更为详细的理财规划,把刘邦的大后方经营得红红火火,为他服务的政治集团创造并积累财富,把整个关中地区的经济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在战后的废墟之上,开辟了重建的新天地,精心打造了大汉的新家园。

    脑袋决定口袋,细节决定成败。战争年代,能把后勤保障做得如此到位,得需要无可想象的财力、物力、人才,萧何凭自己的才干和头脑做得有声有色。

    作为一个出色的后勤总CEO,一个优秀的财务掌门人,只有把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才能真正掌控着大汉脉搏跳动的旋律,才能谱出国富民强的交响乐。

    萧何一直本着团结协作的工作理念,高度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从不会因事儿大而畏为,因事儿小而不为。他个人的价值也在这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在大汉集团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完美展现,值得我们去效仿去学习。

    自从他踏上反秦道路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生,乃至整个萧氏一族全部奉献给了刘邦,奉献给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任凭岁月给热血不断加温,他的生命只为他诉说忠诚。

    清史明月照汉家,功名盛开丞相花。萧何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后勤工作做得极致完美,总是及时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关中运往前线,支援刘邦部队的战争所需。另外,他又动员老百姓把自家的孩子送去当兵,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从关中奔赴前线。如今的好日子都是托了萧大丞相的福,老百姓们心甘情愿地回报朝廷回报社会。萧何坚信,黎明前的黑暗不会太长久了,天总会放亮,成功的那一天终将来临。

    4.垓下悲歌,英雄请重新来过

    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拉开序幕,刘邦和项羽这对义结金兰的兄弟,正式开始大决战。

    公元前205年4月,项羽在正率部东征,在今山东地界上打得热火朝天,彭城自然守备空虚。刘邦乘机瞅了个空子,率领大部队一路向东,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抄了他的后路。

    但好事多磨,汉军接管彭城后,被城市的喧嚣和繁华迷了眼,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彭城的宝物和美女统统当战利品收缴过来,还隔三差五地开个“爬梯”,导致士兵麻痹大意,刘邦也在这阶段性的胜利中飘飘然起来,放松了警惕性。

    结果,可想而知,刘邦的队伍连脚跟儿都没站稳当,屁股都没坐热,自上至少懈怠轻敌又疏于防范,就被急了眼的项羽给包了饺子。

    彭城失陷,战报频频而至,项羽闻讯怒火冲天,把诸将留下继续战斗,自己亲率三万精骑兵日夜兼程由山东曲阜一路南下,截住了刘邦的后路,直逼彭城。

    那年的战斗在凌晨时分打响,楚军大破汉营后,项羽和那三万轻骑兵愈战愈勇,汉军则节节败退。滚滚河水挡住了去路,后面追兵又不断地压上来,刘邦的汉军五六十万人被逼入绝境,纷纷跳入水流湍急的河水中,十余万士兵被淹死在谷水、泗水河中,剩余残部逃至今安徽淮北市西部的睢水河边。

    彭城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创造了历史上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战例,取得了楚汉战中空前绝后的一次伟大胜利。但美中不足的是,项羽擒贼没擒王,又一次放虎归山,给了刘邦喘息和翻身的机会,为汉军和楚军的拉锯战留下了后患。

    刘邦于骄奢中战败,却于不幸中求得一线生机。他听了陈平的计策,玩了一招金蝉脱壳,仅率十余贴身近骑狼狈逃窜亡命天涯。即便兵败如山倒,他也知道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

    刘邦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惦记着顺路去沛县接上自己的老婆孩子,奈何楚军早已占领沛县,亲人早已于战乱下落不明。刘邦就到吕雉的哥哥吕周驻扎的安徽砀山县,集结了些散兵游勇,几经辗转逃至今河南荥阳县。荥阳,地理位置险峻,南面群峰环绕,北面是邙岭,东面与襄城相邻,西部横跨虎牢关,被冠以“东都襟带,三秦封喉”的美称,自古以来为众兵家必争之地。

    刘邦是屡战屡败百折不挠的典型,反秦这些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只为东山再起。谈笑间,烽烟四起谁最狂,一展宏图霸业雄心万丈。刘邦虽虎落平原,但还是找到了这一处可以养精蓄锐的风水宝地,他利用有利地形和项羽玩起了拉锯战。

    彭城之战让刘邦这只大鹏折翼,汉军主力部队几近被歼灭。自古墙倒众人推,刘邦遭此重创,很多诸侯王也做了墙头草,倒戈反汉投楚。自此,楚汉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拉锯战,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双方旗鼓相当,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吃掉对方,谁也不能占绝对优势。拉锯战的本质是惨烈的,敌我双方虎视眈眈盯死对方,互相争夺,所有高尖精的武器装备都在长久的对峙中化为灰烬。战争的最后,士兵减员,物资耗尽,前方是绝境,后方是追兵,如果弹尽粮绝,你就只有死翘。

    彼时,汉军和楚军就在荥阳一带对峙,棋逢对手,路漫漫来日方长,有钱有粮就可着劲儿耗着吧。拉锯战打到到最后,拼的是毅力,拼的是坚持,拼的是后勤补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人对战争后勤保障重要性、最经典的诠释。

    刘邦天涯流落,处境堪优。萧何在关中,早已收到前线的战报,上面只有四个大字“火速支援”。几次征兵大潮过去,此时关中地区的大部分青壮年早已响应萧何的号召,奔赴前线杀敌。如今前线战事持紧,萧何不得已只好发动年老体弱的人迅速集结,火速开往前线。

    话说,跟项羽南征北战的这些年,刘邦在前线每每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手下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粮草不是被烧就是被抢,时常狼狈不堪。萧何总是在战争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及时地把补给送上战争最前沿,让垂死的刘邦满血复活,重披铠甲冲锋陷阵。

    连年战争,经济萧条,百姓民不聊生,可是刘邦的军队却从没有因为军需供应不上而紧张过。刘邦东征洗讨,关中地区的根据地是丢了得,得了丢,可是他的大本营却于战火中岿然不动,萧何全方位保障前线供应。

    反观项羽,和刘邦干仗,几乎每战必赢,但粮草和后继兵员的输送都有问题,后勤保障不给力,势力范围也没有扩大,为楚汉战争的惨败种下恶因。

    公元前203年8月,刘邦和项羽签定了“鸿沟和议”,楚河汉界,一分天下。

    但没过多久,刘邦就听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撕毁和议,趁楚军疲惫奔袭之时从背后发动偷袭。铁蹄声声,刘邦、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大将刘贾、魏王彭越,以韩信为最高统帅大军约六十万人,兵分五路对项羽展开了合围,硬是把项羽的十万大军包围至垓下。这对曾经一起为了反秦大业戎马倥偬的生死兄弟,如今变成了一争天下的生死对头。

    公元前202年,自从灌婴攻下彭城,英布拿下九江,刘邦亲率大军也向东挺进,楚地次第沦陷。这场历时四年,规模巨大的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鏖战,着名的“垓下之战”拉开序幕,战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刘邦的汉军士气旺盛,战场上一批批的战士倒下了,后方又有一批批的热血青年跟上了。有萧何源源不断的支援,汉军是粮草充盈,武器装备精良。

    楚军受到重创,曾经叱咤一时横刀立马的项羽,如今缩在南沱河北岸,眼瞅着众将四散而去,部队减员过半,后勤补给又一度被包围的汉军切断,辎重部队无法按时到达前线。

    凄冷的夜里听到楚歌声声,项羽的部队本来征战已久,本来就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以为汉军已拿下楚地,士气山崩瓦解,不战而衰。项羽唱着悲凉的《垓下歌》,一路相伴相随的虞姬也不肯弃他而去,自刎江边,留下霸王别姬的千古传说。

    项羽没有了牵挂,趁着月黑风高率八百骑兵突出重围南逃而去,刘邦坐镇帐中派遣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他们冲开血路一路逃亡,天亮时,率残部渡过安徽淮河,鲜血染红了淮河水,这时他身边只剩下百十号人了。逃到阴陵时,项羽他们迷了路。真是虎落平原被犬欺,他们向一个农夫问路,却被骗进了一片沼泽。逃至东城时,项羽的身边只剩下骑兵二十八人,如今天要亡他,他已无力回天,他命令这仅有的手下全都下马,与追兵短兵相接。大势已去,英雄末路,可他指挥这二十八个骑兵来回冲杀,竟然又于汉军蜂拥而至的骑兵中杀出一条血路,他亲自斩杀了百余名汉军。

    乌江河水咆哮着,惊涛骇浪狂卷着。上苍也怜惜这位无畏无惧勇敢的英雄,乌江亭长把船泊在岸边,恳切地对浑身是血的项羽说:“项王,请您渡河吧?江东虽然是芝麻弹丸之地,可有数十万的老百姓和数千里的沃土,咱们重整旗鼓待后生。”

    “哈哈,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本王率八千江东子弟西征,他们都把血肉之躯留在了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天要亡我,我一个光杆儿司令渡江干什么?即便江东父老怜惜我,还让我称王,可是我还有脸去见他们吗?”

    “我的大王,这并不是老天在惩罚你,是老天在给你生的机会啊,战场有胜就有败,耽搁不得,快上船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啊,咱们重扎台子重唱戏,重整旗鼓重开锣,几十万江东父老在等着您哪!”乌江亭长急得满头是汗,恨不得拽项羽上船。

    其实,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可是,项羽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汉子。他一生争强好胜,把面子看得比命都重,如今心爱的女子死在自己的面前,项庄为自己挡剑零落成泥,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战士也都壮烈牺牲,他的心受到重创,他羞愧难当,无颜面对如此残酷、血淋淋的现实。走投无路时,他宁肯选择死,也不会放下面子,苟且偷生。性格铸成的杯具,谁都无法改变。

    这位少年英雄,曾经叱咤风云辗转天下,如今他仰天长啸血洒乌江。自刎后的项羽又被汉军肢解。

    成王败寇,屌丝青年刘邦终于在这盘棋中胜出。不知道当他的部下各自拎着项羽被瓜分了的尸身来邀功请赏时,他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将来他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可否会想起那些年一起战斗过的日子,为项羽流下几滴清泪?

    多年后我们低吟着李清照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莫名惋惜。其实,战争那些事儿,胜败乃兵家常事,英雄请重新来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