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做事-协调要到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叔本华

    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

    一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到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的筷子太长了,自己送不到嘴里去。上帝又把他带到天堂,结果天堂的人都是满面红光,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

    这个人终于知道了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爱心,并勤于实践,那就会生活美满,不然,结局是很凄惨的!”

    有这么一个温馨的故事。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离开。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无私的爱与奉献是人类存在和世界美好的基础。只要有一个正确的大方向,有爱的支持,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强者愿意帮助别人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与小人协调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驭将有恩而为时人称道,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很有一套办法。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弄得部下们莫名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军中呢?

    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个中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要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这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的嘴;再者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这样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对付小人一味躲避不是上策,曹彬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只有这样,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小人钻了空子、拉了后腿。

    寻找心理的平衡

    他那样做占了便宜还没事,我做一下有何不可?

    考试时有人做弊,就有人会想:这家伙不用功还能考个好成绩,下次我也试试。

    堵车时有人加塞、走便道,就有司机从后边跟上去:他能这么走,我就不能?

    上班时有人迟到早退,就有同事想:他能多睡会儿、早走会儿,我也可以嘛!

    有人顺手牵羊占了公家便宜,没事;有人偷税漏税,没事;有人弄虚作假,没事;有人收受贿赂,没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实中有好的榜样,也有坏的榜样,同样都有示范作用。尤其是那些越了格出了线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还比守规矩的人得到实惠时,就会有不少人心动,乃至行动起来。他能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行?他没事,我也不会有事。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用别人的错误来做榜样”。

    这些错误的出发点无非都是少付出多得利、事半功倍、有诱惑力的,要不干吗有人去尝试,以身试险呢?你只要一动心,跟着学,这下子就会身不由己地行驶在“错误路线”上了。

    刚开始还有点提心吊胆,不好意思,良知未泯,到后来你就习惯了,成了一种惯性,要不把某些家伙称为“惯犯”呢!物理学上的名词用到这儿挺合适:惯性。你想停都停不下来。

    因为心里不平衡,也要做做,许多聪明人都能干出这样的糊涂事。

    见面三分情

    “见面三分情”是人人都能上口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而流传千百年后,这句话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人人能讲,可见这句话相当程度地说中了中国人的心理,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认同这句话的道理。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人不管彼此关系如何,一旦面对面,总会带有一些“情分”,而不致做得太绝。

    了解了中国人的“见面三分情”,有很多事情你可以舍弃电话或函件,改用面对面处理,不但可以充分沟通意见,也可提高事情的成功率,甚至改变整个局面!例如:

    ——推销。

    ——请托。

    ——晋见。

    ——解释误会。

    ——请求原谅。

    很多年轻人因为世面不广,时有畏人之心,不敢交新朋友,不敢见陌生人,遇到问题则逃避,其实如果能善用中国人的“见面三分情”,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动去了解别人

    办事情不是自己玩过家家,我们需要根据对象的意图、宗旨来做。因此我们要好好理解。一旦没有处理好,很可能就南辕北辙,更不用谈到位了。我们希望对对象的意图达到某种心领神会。这里所说的心领神会并不是说要达到那种心灵相通,而是对其意图领会得对就行。

    如何做到心领神会呢?就是要对交流之中的惯例暗示有所了解。我们需要主动去了解。主动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许多人看似很积极,很愿意下功夫去把事情做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是他们很多人却没有积极性或这个意识去向别人了解到底需要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仅凭主观意识做事情。这样没有很好的沟通,做事就很孤立、很狭隘,会出现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

    要培养这种主动的意识首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问题,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然后再主动去和别人交流。如多和顾客交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朋友交流自己哪些事情没有考虑到,使朋友的事情没做好,等等。

    认识文化差异

    一位外交大使讲到这么几则故事。

    一次,一个代表团出访快结束时,要举行告别宴会,准备答谢一下东道主。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当代表团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讲,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诉你实话,我非常讨厌这位团长。我问:“你为什么讨厌他?”他说:“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眼晴却看着我后边的人,竟然还跟他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看着谁。”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听取这个主人对他的意见了。

    记得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我在卢森堡任大使,举行一次宴会,邀请了十位有名企业家来使馆做客。他们吃得很满意,感觉很丰盛,告别的时候一再表示感谢。恰好第二天,布鲁塞尔要来一个代表团,我必须到火车站去接。由于我去得太早,就先在火车站旁边逛书店,没想到书店的老板正是昨天我宴请的客人。他又提起昨晚宴请,再次表示感谢。我说我想买一份今日早报,于是买了一份《卢森堡时报》。他领我到收钱的地方,请我付钱。旁边的司机兼我们使馆招待员说:“昨天来使馆吃饭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一张报纸还要收你钱呢,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你等着,很可能一个月以后他要回请我,他可以用5000法郎来宴请我,但这10个法郎却照收不误。”

    有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以说是无关宏旨的习惯上的不同,谈不上优劣,但有些方面则可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须认真对待与反思。西方人能把对人和对事分清楚,而中国人思维里面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

    不打不相识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阻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有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华盛顿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可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还你两脚,即使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必当日后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管是谁对谁错了。

    别制造误区

    人们的好意会由于在另外一种场合出现而使好事变成惹人厌烦的事。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所学校举办一场著名论坛,通过各种渠道发票。本来票数应该是根据座位数来排的,到时一一入座就好。票大部分是发给了举办院系的学生老师。可是又发出来了一种半票,即把原来的整票撕掉一半,即把座位号撕掉了。发票时,负责一点的学生会说,这票不一定能进,要看人数情况,并且会是站票。结果,那一群拿半票的人在外面等了一个半小时,大家开始在门口愤愤不平,甚至开始埋怨参与论坛的学者不近人情。弄到后来大家进去了,却发现好多位置还是空的。本来是好心,希望更多人能进去,可是在进者和等待者的强烈对比下,好心的安排也被当成办事不到位了。

    可见,这种公开性很强的论坛是应该考虑到公众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的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让大家产生了误解,也应该及时阐明。

    利用好间接经验

    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为要获得一种知识,不可能人人都去亲身经历过了才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知识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但是在获取间接经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做事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还没弄清楚场合就把那经验用了上去,搞不好还会使事情砸锅。比如,有人听说送祝寿鹤图意味着长寿,意义好,于是在生日宴会上也送法国一老头一张鹤图,结果弄得人家一头雾水。原来鹤在法国代表水性杨花、多情。

    对于道听途说的间接经验,也就是转手了很多遍,没有确切证据的传言不要轻易相信,否则也许会误事。比如说,要去码头接一个生意洽谈对象,没有确切弄清楚接人时间,而是听别人讲过去那趟船的时间就贸然地去了,殊不知船到达时间提前了。弄不好就让人家觉得不负责任,生意砸掉。

    和别人做默契的搭档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千百年来,“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谓春秋霸业早已是历史云烟,但鲍叔牙宽宏无私的胸怀、对朋友的了解信任却永久地被人称道。我们应该寻找并珍惜这种相知相助的朋友。

    永远尊重对方

    你想让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

    每一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欲望,尊重是对一个人的品格、行为、能力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表现,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言论、举止、习惯等。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相互尊重是疏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打消对方的疑虑,博得对方的信任。工作中,无论是和上级、同级还是和下级接触,都必须尽力尊重对方,这是取得对方信任、帮助和支持的前提。

    掌握聆听的技巧

    聆听是人们交往协调不可缺少的。它能带来许多好处。

    1.使你准确了解对方。2.能弥补自身不足。3.善听才能善言。4.能激发对方的谈话欲。5.使你发现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6.使你获得友谊和信任。

    优秀的谈话者都是优秀的聆听者,不论你的口才如何了不起,如果不注意倾听,很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请你记住一点:聆听,并不代表沉默。

    聆听,并非简单的用耳朵去听,也有视野的参与和目光的注视,最重要的是“心”的投入,用心去交流、理解;做出积极的反应(诸如眼神、表情或巧妙的语言等)。成功的聆听技巧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应该怎样聆听呢?请做到以下原则:三心(耐心、专心、细心)。

    一是要耐心等待——让对方了解你、信任你、接受你,而不是与对方比高低,所以要表现出耐心、大度甚至热情,尽量让对方把话讲完,不要只顾急于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接着对方的想法发挥一通。

    二是要专心——这既是礼貌的基本要求,也是满足人尊重需要的要求。要做到专心,就要注视对方。

    三是要细心——细心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观察对方的变化——双方在接触当中,双方对你的态度、兴趣、表情、说话声音高低、声调起伏、快慢、节奏等的变化,这些信息都要敏锐地捕捉到;②准确分析和把握对方的意图。

    不要吝啬赞赏

    某王爷手下有个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王府里的人喜爱,尤其是王爷,更是倍加赏识。不过这个王爷从来没有给予过厨师任何鼓励,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

    有一天,王爷有客从远方来,在家设宴招待贵宾,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王爷最喜爱吃的烤鸭。厨师奉命行事,然而,当王爷夹了一条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

    厨师说:“禀王爷,我们府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王爷感到诧异,但碍于客人在场,不便问个究竟。

    饭后,王爷便跟着厨师到鸭笼去查个究竟。时值夜晚,鸭子正在睡觉。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

    厨师指着鸭子说:“王爷你看,我们府里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

    王爷听后,便大声拍掌,吵醒鸭子,鸭子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

    王爷说:“鸭子不全是两条腿吗?”

    厨师说:“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

    要使人们始终处于施展才干的最佳状态,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和奖励,没有比受到上司批评更能扼杀人们积极性的了。

    在下属情绪低落时,激励奖赏是非常重要的。身为管理者,要经常在公众场所表扬佳绩者或赠送一些礼物给表现特佳者,以资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奋斗。一点小投资,可换来数倍的业绩,何乐而不为呢?

    在不改变药效的情况下,给药加点糖,效果会更好。

    君子坦荡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这样愤愤地为自己辩解,以证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大度。殊不知说者在说这话的同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果真是“君子坦荡荡”,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说呢?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被人误解的确是令人痛苦的事。要将这种痛苦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干脆没有感觉,非提倡“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可。如果是第三者转告你的,你不妨当作他搞错了意思,别人根本就不可能这么讲。如果是你当面听到的——这倒似乎真有点难了,其实这也难不倒你,你大可当他是表错了意思,或者是一时中邪坏了脑子。当然,该解释的还得解释。

    这样做最少有两个好处。一则可免去自己的苦痛,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二则也可以减轻他人的不安,有利于消除误会。总之人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该做且值得做的事有好多好多,我们不可能像牛顿或者爱因斯坦那样远离“烦尘”,但当我们面对俗事的时候大可以洒脱一些,飘逸一些,轻描淡写一些。哲人们警告我们“世态炎凉,人心险恶”的同时不也劝告我们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吗?何况这世界产生误会的概率远远大于险恶的用心。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相比,文字上并无多大差别,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

    士为知己者死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你看,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并“以身相许”。

    这也正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

    金钱在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而赞美却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你对他们真诚的表扬与赞同,就是对他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而能真诚赞美下属的领导,能使员工们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

    欲速则不达

    想省时省力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总这样想就会稍有困难就掉头他向,心里说:另找捷径。

    一次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上,有一位年轻人向做演讲的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您过去走过什么弯路没有?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没想到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地回答道:“我不承认自己走过什么弯路,我只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从来就没有说要拥有它走一条直线就可以了,成功就像山顶一样,哪里有什么直路可以走呢?”

    每个人都想找一条更省力气的路到达山顶。所以人们常常追问已经登顶的人,哪一条是直通山巅的捷径。那些从山顶下来的人却说:“山上哪有什么捷径,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想要到达顶峰,还必须不断地征服那些根本就看不到路的悬崖峭壁。”

    成功之路,绝非坦途。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梦想坐着飞机达到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从来就没有人有这样的特权。经历过一些,才能懂得一些;没有品尝过失败的味道,又怎么能够告诫自己如何不失败;没有体会过等待的苦楚,又怎么能够感悟成功的魅力?

    更要命的是如果心中就存了这样的捷径想法,当稍微碰到一点困难,需要坚持一下时,心中就会打起退堂鼓:这不是捷径,我应该走另一条路。转来转去,总在山腰里打转。

    再说,挺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欲速则不达”。许多想抄近路走捷径、快些到达目的地的人却往往“不达”。还是做好思想准备,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吧。

    敢于说“不”

    汉斯刚参加工作不久,姑妈来到这座城市看他。汉斯陪着姑妈把这座小城转了转,就到了吃饭的时间。

    汉斯身上只有20美元,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对他很好的姑妈的全部资金,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汉斯没办法,只得随她走了进去。两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汉斯意见时,汉斯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他的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里紧紧抓着那仅有的20美元。这钱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

    可是姑妈一点也没注意到汉斯的不安,她不住口地夸着这儿可口的饭菜,汉斯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汉斯走来。汉斯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对汉斯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我这次来,就是想要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这一课对所有的年轻人都很重要:在你力不能及的时候要勇敢地把“不”说出来,否则你将陷入更加难堪的境地。

    大家一起努力

    两个穷人一道赶路,边走边聊。

    其中一个人说:“老兄,咱俩这么穷,要是能拾到一笔钱该多好啊。喂,你说,要真拾到钱,咱俩该怎么办?”

    另一个人说:“怎么办,那还用说,见面分一半呗,咱俩一人一半。”

    “不对,”第一个人说,“钱这东西,谁拾到就是谁的,凭什么我要分你一半呢?”

    “嘿,咱俩一块出门赶路,拾到钱,你还要独吞不成?真是个守财奴,不够朋友。不够朋友的人其实就是衣冠禽兽。”另外一个越说越激动。

    “你说什么?衣冠禽兽?你再说一遍!”

    “说就说,我怕你呀,衣冠禽兽!”话音未落,两人就扭打在了一块,你一拳我一脚,不可开交。

    这时从对面走过来一个人,见状上前拉架。二人竟不肯住手,口中还在叫骂。劝架的好不容易弄明原因,不由得哈哈大笑,说:“我还以为当真拾到钱了呢,还没拾到就打得鼻青脸肿呀?”

    两人这才回过神来,打了半天,其实没拾到钱呀,耽误了赶路不说,衣服也弄脏弄破了,鼻青脸肿还疼得不得了,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

    利润还没有到手,合作伙伴就先钩心斗角起来,结果鸡飞蛋打一场空,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做一名快乐的小兵

    见没见过这样的人:当不好头,也当不好兵。为什么呢?

    有三个人和许多人一起参加一项声势浩大的马拉松比赛。在这些参加比赛的人中,不乏一些非常出色的运动员。最后虽然这三个人都很努力地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金牌仍与他们无缘。这个结果是否意味着这三个人都是失败者?绝对不是,因为他们都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参加比赛的。第一个人想通过比赛检验一下自己的耐力,他做到了,他的成绩超过他的预料;第二个人想提高自己以往的成绩,他也达到了目的;第三个人一辈子没跑过马拉松,他的目标就是跑完全程,达到终点,他也做到了。

    由于这三个人都达到了目的,因此不管谁取得金牌,他们都是胜利者。其实,获胜只是一个事件,做一名胜利者才是一种精神。金牌是我们参加比赛的唯一目标吗?其实就像上面故事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参加比赛前都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应该实现的目标,实际上只要实现了自己立下的目标,就是一种成功,金牌永远只是一个事件,胜利却可以因人而异。

    体育比赛的这些道理可能大家还能想明白,会安慰自己说:重在参与,但在生活中有时就糊涂起来。有些人不切实际地给自己定“金牌”的目标,比如说他自以为能当好领导,其实不是这块料,而一旦当不上,就瞧着领导不顺眼,专跟领导作对,成为人见人烦的大刺头,一辈子活在拿不到金牌的阴影中。权力、奖牌是绝对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越艰难,12亿人就一个国家主席,一个行业千百万员工就一个部长,你非如此不能快乐吗?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撩拨着许多年轻人的心,许多人都把当头定为自己的目标。其实许多人并不具备领导的才能与胸怀,被别人指挥时或多或少心中肯定会有些不愉快的成分,但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学会与人合作以及服从。

    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工作给予我们的回报绝不仅仅是升迁与加薪,就如同体育比赛的目标不只是金牌与奖金一样,你是否从中得到了锻炼、乐趣与享受,是否在与人交往中感受到了快乐,是否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没有实力或机会做领导,就去做一名快乐的小兵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