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做事-该注意的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伟大的工作就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它,那么继续找,不要停。

    ——史蒂夫·乔布斯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疼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

    远离牢骚

    不少人无论工作在什么环境中,总是怒气冲天、牢骚满腹,总是逢人就大倒苦水,尽管偶尔一些推心置腹的诉苦可以构筑出一点点办公室友情的假象,不过像祥林嫂般地唠叨不停会让周围的同事苦不堪言。也许你自己把发牢骚、倒苦水看作与同事们真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不过过度的牢骚怨言,会让同事们感到既然你对目前工作如此不满,为何不跳槽,去另寻高就呢?

    善意的谎言

    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实话先生见到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他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

    “很漂亮。”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戏谑说。

    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的您,您现在的皮肤松弛,缺少光泽,还有皱纹。”

    老女人的脸一阵白一阵红,尴尬地瞪着那双略微愠怒的眼晴,刚才的自信得意消失了。

    这时,撒谎先生来到老女人面前,彬彬有礼地邀请老女人跳舞,说:“您是舞会上最漂亮的女人,如果你能接受我的邀请,我将是舞会上最幸福的人。”

    老女人眼睛顿然闪出迷人的神采,她伸出了应允的手。

    撒谎先生和老女人在舞池里跳了一曲又一曲。老女人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实话先生坐在一边看着这对年龄不协调的舞伴。撒谎先生微笑着对老女人说了句什么,那老女人突然间像萌发了青春活力,全身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魅力,舞跳得就像个年轻人,一个出色、漂亮的年轻女郎!

    舞会结束了。

    实话先生叫住刚送走老女人的撒谎先生,问道:“跳舞的时候你对她说了什么?”

    撒谎先生说:“我对她说,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实话先生惊愕地瞪大眼睛,气愤不已地说:“你又在撒谎了!你根本不会娶她。”

    “没错。可她很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吗?”

    两人争执不下,各走东西。

    第二天,他们各自从邮差那里得到一函讣文:“×日于×地参加×××的葬礼。”在墓地他们不期而遇,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棺木中,那里躺着的正是那位老女人。

    葬礼结束后,一位仆人走过来,将两封信分别交给了实话先生和撒谎先生。

    实话先生打开信后看到这样一行字:“实话先生,你是对的。衰老、死亡不可避免,但说出来却如雪上加霜,我将把一生的日记赠送给你,那才是我的真实。”

    撒谎先生打开了老女人留给他的遗笔:“撒谎先生,我非常感谢你的谎言。它让我生命的最后一夜过得如此美妙幸福;它让我生命的枯木重新燃起了青春的活力;它化去了我心中厚厚的霜雪。我将把我的遗产全部赠送给你,请你用它去制造美丽的谎言吧!”

    冰冷的真话,让人六月寒心;暖洋洋的假话,让人三冬温暖。凡事一旦拘泥,即成迂腐,但撒谎的前提是善良和好意,利他而不利己。

    黄帝问路的故事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

    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知足常乐吗

    可口可乐公司前任董事长保尔·奥斯汀曾这样说过:最糟糕的事就是一个高级主管对公司在市场上的成就沾沾自喜,尤其是公司处于最佳时期。任何时候,只要你一满足,就等于你在发出一条“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种危险有时表现得并不很明显,吃老本的人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衰退。有许多聪明人在这方面栽跟头,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提升和奖赏都应该临到自己头上,这种自满情绪是很危险的。下边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的一个大公司中,有两个人在争夺第一把交椅。一个是当时的第二号人物,一个是第四号人物。第二号人物当时业绩辉煌,他确信凭自己的成绩担任总裁毫无问题,没有必要去进行任何竞选活动。而此时那位本来处于劣势的第四号人物,除了积极工作外,还聘用了一位公共关系专家,到处活动、演讲,拜访公司下属的地区分部经理,和每个董事详谈,与董事长套近乎,谈话中的侧重并不放在以往的业绩上,而是极力描述如何开拓更美好的公司前景。渐渐地,他头上显露出总裁的光环,那位目瞪口呆的第二号人物最后愤而辞职。

    任何时候,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过分注重老本,用以往的成绩说话远没有用未来的工作计划说话更有分量。千万别沾沾自喜地吃老本。

    知足常乐是指人们不能过分贪心,老是想着那些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这种不知享受现在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快乐。但快乐不是永远停留的,世界是不停运动的。此刻的快乐也许就会成为下刻的悲哀。因为这个世界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此保持这种警觉是非常重要的。

    某些时候要留有余地

    当我们拿一根大棒子打狗的时候,你猜想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果对面是一面篱笆墙,而且篱笆墙上还有一个洞,当你拿一根大棒子追着打狗时,也许,这条狗挨两下就钻洞过去,不再回头;如果对面是一面矮墙,当你拿大棒子追着打狗时,所谓“狗急跳墙”,它就跳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把狗追到一个墙角下,前、左、右都是高墙,上面又是天花板,事实上狗已经无路可逃了,当你拿着棒子还要去追打的话,那它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垂死挣扎”向你反扑过来……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商业竞争中,事实上,有许多竞争行为何尝不像“大棒打狗”呢?行业的领先者往往在对待行业竞争对手时会陷入一种误区:赶尽杀绝,不留后患!但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绝杀”的竞争行为极少能变成现实,商业竞争毕竟与战争有所不同,不是以消灭对手作为竞争的终极目的,而是更好地、最大化地保护自身的长期商业利益。

    行业发展离不开竞争,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行业竞争对手。对于那些不懂行业规矩、行事险恶的对手,在条件成熟而允许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一剑封喉”的致命打击,将其清理出市场;而对于那些按照规则出牌的“好的竞争对手”,则不妨共同发展,共同维护行业有序发展。毕竟,好的竞争对手对于行业领先者而言,除竞争威胁外,何尝没有好处呢?比如说,好的竞争对手可以消除市场的需求波动;好的竞争对手由于自身相对弱小,能促使消费者甄别出与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品质高低,增强对消费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能满足提供自身无力满足的细分市场服务,同时还能不断地刺激自身的竞争动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做事情,做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一定要追求绝对上的更高,而是一种相对他人的高!也就是当你有很好的经营业绩时,也要考虑到给予竞争对手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符合竞争优势的相对意义,竞争不意味着永远的敌人,还应该存在一种双赢的概念(体现合作维护市场的意识)。

    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显而易见,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于完美主义的态度可能会让我们陷于焦虑之中,事事都做不好。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抓住做事成本与收益的均衡。我们可以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好做事的精益求精与做事分重点的矛盾,并以两条做事方法的代表——6σ与20:80法则的应用来比较。

    管理经济学有一个贯穿整个理论的基本决策规则,就是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即MR)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即MC)。所谓边际收益,是指临界数量水平上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等得到的收益改变量,这里的收益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当期和未来收益。例如,精密仪器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会通过销售量或价格控制力提升而带来边际收益;IBM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带来边际收益。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边际收益通常要付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成本改变量,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成本、当期和未来成本。例如,仪器产品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和管理,因而需要更大投入,就会发生边际成本。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发生边际成本。管理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或选择其他行动方案时,需要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进行一项行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实施这一行动;反之则不应实施。

    在边际意义上比较成本收益,为判断上述两个管理法则的各自运用范围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为二者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解的支点。就6σ方法来说,质量水平每提升一个σ数量级,通常需要追加越来越大的成本投入,面临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因而只有在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特别大的场合,才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巨型企业,其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受制于成千上万道工序“串联”性的影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控制的数量级提高可能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从边际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看,实施6σ方法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其他厂商产品中利用率很低的“80%”的软件来说,由于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边际评价较低,因而改进质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也就很有限。如果改进其性能质量需要投入较大的边际成本,则不符合边际比较原则,采用较低的功能质量标准反而比较适当。这正是“20:80法则”提示的思维方式。

    依据类似道理,电视节目中下标字幕偶然出现错别字,观众一般不大在意,节目制作商即便采用3~4个σ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无大碍。然而对于大百科全书这类投资浩大,并且以权威性作为卖点的信息产品,降低错字率对其功能和品牌声誉至关重要,有长远眼光的出版商一般会尽量采用6σ方法。

    做事的方法并没有绝对的限定,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成本。我们做事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分钟都有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益。

    直入核心,直切要害

    新加坡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

    当记者时,笔是随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

    一回,托一位同事为我买圆珠笔,再三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干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我,天哪,我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的。

    责他、怪他,他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两个词——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的买。

    言之成理,我哑口无言。

    当时,我如果言简意赅地说:“请帮我买12支笔,要蓝色。”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

    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无谓的圈子。

    没有赘余的语言,精确、精致、精神,绝不会误事。

    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模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他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一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有无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善。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版,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反省,才能发挥优势

    “未经审察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才会了解自己,从而控制不足,发挥优势。

    历代杰出人物,往往是在其自我反省取得成效时,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一位帝王谋取天下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日子久了,一方面,看到天下似乎挺太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理念,导致了他的骄奢——人总是有一种在权力光环笼罩下的兴奋的非常态,在这种状态下,无所不可为;另一方面,政事散乱,国家的一整套行政机构日趋瘫痪,腐败滋生,民怨沸腾。在这种“安逸”和“愤怒”纠结成的矛盾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面临着命运的终结。然而,在历史将抛弃他时,他揪住了历史的臂膀。一本蘸血的奏折震醒了熟睡的灵魂,于是,他开始正视现实,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当他看清自己的那一刻,在那个时代,他站在了世界历史的前沿上。

    人是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也是唯一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自然既然赋予人类这种特殊的机制,那么就应发挥出它的最佳效用。很多人说,人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与其浪费时间在这种没有结果的“游戏”上,还不如多做些事,哪怕睡一觉也是好的。如果鲁迅还在的话,一定会在“国民劣根性”上,加上这一条:逃避清醒。事实上,再不济,我们也知道过去的追求和现在的希望,当我们采取手段的时候,只要知道前一步和下一步,下一步应该怎么站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做好了,成功就可以触及了。这个环节,就是反省。

    反省自己,就是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隔绝见缝插针的浮躁。如果你能够时常觉察到犯下的可以更正的错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反省你自己了,你正处在进步之中。

    永远不够好的境界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世界是无限的。由这个命题又推知,万事万物处在生生不息的绵延状态之中,我们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终点。另外,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话:脱离概念谈概念和在概念之中谈概念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认为处于一种好的状态中时,这种所处的好状态早已是常态,于是“好”的追求价值就丧失了。可见,不管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好”都没有止境。

    诚然,用“好”来评价工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大家所接受。可是,当我们做一项工作时,在认为它好的同时,请记住,它还可以更好。进步——正是由这样一种谦虚、进取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爱迪生正是在“永远不够好”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两千多次的实验之后,才选出了一种更耐用的灯丝。

    就如同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一样,我们对于自己进行着的工作,只能怀着超越的心态。“知不足,而后能改。”只有认识到不足,我们才有改进的欲望。但是,在我们对自己进行大胆要求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我们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怀疑现有的一切、批判一切。我们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成绩,并要求进步,这是宗旨。

    当你对别人的赞美只是报以波澜不惊的简单一笑,心中所想的是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些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素质。

    正确借鉴旧经验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验,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获取成功的源泉。一条旧经验的功用,可能远远大于书上的100条理论。人,无法脱离经验而生活,不管经验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它所凝聚的力量都无与伦比。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要么你扬帆远航,要么你就被淹没在茫茫巨浪之中;这除了求学精神起作用之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常可以捡得一些便宜。因为你明了了自己以前或别人所犯过的错误,你就可以趋利避害,避免错误的再次降临。在众多的可行性道路上,若你考察过别人的经验,你就可以鹤立鸡群、一路领航。

    生活并不复杂,成功也往往只是一小段简单的故事,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去认识它。在对自然现象长期的分析思考,并结合了自己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牛顿相信,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作用。只要你充分重视过往的经验,完全可以相信,在下一个苹果砸下来的时候,世界上就有了牛顿第二。当然,这不会像“上帝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这么简单,但珍惜“旧经验”,确实能给你莫大的潜在能力。

    当你能够毫无羞涩感地翻阅曾经怀着满腔豪情记下的笔记的时候,或许,在正确对待旧经验这件事上,你已经更胜人一筹了。

    坚决果断的魄力

    没有听说哪个权威统计机构做过调查,在公认的成功人士中,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占了较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说,性格果断的人,总是显得别有一番魅力。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塑造出坚决果断的性格,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

    确切地说,坚决果断是一种素质,它是一种只有你做出努力才能达到的东西,当然,还可能你做出了努力都达不到。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正是因为拥有坚决果断的素质,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策,取得胜利,为后人广为传颂,成就了千秋万古名。在这里,要举的是一个另类的例子,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描述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悲剧爱情的凄美,正是在两个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物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需要在爱情与苟活之间做一抉择的时候,我们深爱着的主人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这使我们为之挥泪,也使我们为之疯狂。我不赞成死亡,尤其是无谓的死亡,但喜欢那种可以毅然视死的决然。也许,这是人类的通性。

    除了前面所说的,坚决果断可以赢得人们认同和喜爱之外,比之犹豫不决的性格,往往更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

    当然,事物总是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问题,戴上有色眼镜,只会使视野变得更加混乱。犹豫不决可能表明处事谨慎,果断有时可能会变成武断。因此,在实践中,关键在于掌握好度,凡事应做得恰到好处。

    摆脱坏习惯的影响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很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座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盖蒂醒来。他想抽一根烟。打开灯,他自然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烟盒,不料里头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毫无所获,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唯一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因为他的汽车停在距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没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拿过香烟,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富豪之一。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幸养成一些好习惯,则会终身受益;但要是一旦沉溺于坏习惯之中,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毁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就要毅然决然地摆脱自己已经知道的坏习惯,这样做事才会更加洒脱。

    做事要有真正的自我

    认识自己很重要,可是在做事的时候能保持自我的人却是不多的,委曲求全或者装模作样,都会使我们不能真正触及事情的本质,或者只能流于俗套,办不好事情。

    卓别林开始拍电影时,那些电影导演都坚持要卓别林去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德国喜剧电影演员。苦恼的卓别林久久尝不到成功的滋味,后来他意识到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

    美国歌星金·奥特雷刚出道时,要想改掉他得州的乡音味,力图使自己像个城里的绅士,结果大家都在背后耻笑他。后来,金·奥特雷终于醒悟过来,他开始利用自己的音色,唱西部歌曲,成为全世界在电影和广播两方面最有名的西部影星。

    索凡石油公司人事室主任迈克尔曾接待过6万多个求职者,在他的《谋职的六种方法》一书中,他指出:“来求职的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地坦诚,都给你一些他以为你想要的回答。可是这个做法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伪君子,正如从来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

    人无完人,你就是你自己。做大事做小事都必须有真正的自我,把自己搞成假钞票,就没有价值了。

    悠然下山去的心态

    森林中举办比“大”比赛。老牛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地跳上一块巨石,拼命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

    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

    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随着“砰”的一声,肚皮破了。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一个登山队员,一次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我们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联想起人生,一个人不怕爬,就怕找不到生命的至高点。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穿越突破口,抵达更高的层次。如果说挑战是对生命的发扬,那么明智该是另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对生命的爱惜和尊重。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命运会给予他惩罚。

    那样,揣一根坐标尺上路该是何等重要!它能督促我们不懈努力地攀登,又能提醒我们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

    仰之弥高,那是笨蛋的愚蠢和贪婪。一个智者,此时此刻,也许悠然而从容地下山去了。

    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当行则行,该止则止。真理过一分则成谬误,压力责任过一分则会把生命压垮。找出一个临界点,告诉自己安之若素,莫把自己搞成一台长期超负运转的机器。这样才不至于使做好的事情过犹不及。

    寻找新刺激突破自我

    自然界有一种鱼叫休克鱼,休克鱼的内部肌体完好,只是处于休克状态,这种鱼一旦被大鱼发现,即被吃掉。鱼池里的鱼被喂养时间长了就不再主动去寻找食物,而是停在水中,成为生长缓慢、易死的“休克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养鱼人会放养一条鲶鱼,这种鱼生性凶残,极大地改变了鱼的生存环境,“休克鱼”消失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鲶鱼效应”。

    从大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新的东西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很有特点:主要选择技术、设备、人才素质均优良,只是管理不善、处于休克亏损状态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吃休克鱼”。海尔选择“休克鱼”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体制不顺使效益好的企业没有被兼并的动力,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在国内条件尚不成熟;其次,资金匮乏,使优势企业无力兼并那些需要巨大投资的亏损企业。在我国,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是普遍的根本原因。对被兼并的企业,注入资金、技术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外部条件的优化,可治标,却不能治本。因此,关键在于解决企业发展动力和经营机制问题,变输血为造血。海尔选择那些硬件不错,只是管理不善的企业,通过输入海尔的管理和文化模式,可以很快使它起死回生,从休克状态苏醒,变得很有活力。

    从小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某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存久了,主观能动性会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不利于我们突破自己,取得新的成就,我们会始终按着老一套的方式做事,最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保持主观能动性就是不断地寻找榜样,寻找能激励自己和促进自己的动力。人们往往在感受到竞争的气氛时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决定,一改迟钝的反应。以这种精神面貌来办事才会有让自己重生的感觉。

    有健康才有未来

    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我们健康的身心。我之所以在本书中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许多人其实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有一句俗话:年轻时人找病,年老时病找人。往往年轻时所挣的钱、所积累的幸福在你中年或老年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去享受了。健康是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前提,因此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注重锻炼和饮食,并且保持身心舒畅。

    首先要认识到疾病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当你的世界已经被它控制了以后,就真的无药可治了。我认识一个人,以他的一套理论“宁可胃里有个洞洞,也不愿关系有个缝缝”一直喝酒走天下、打关系。后来胃大出血,险些逃不过那生死关。

    心理健康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医学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耐性的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有较高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良好的气质,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会特别好,做事也更加顺畅有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