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合理竞争,做领跑者,不做追随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企业想要在某个行业脱颖而出,那就要重视竞争,通过竞争把其他的企业远远甩在后面,做软件行业的领跑者。

    1.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成功箴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是每个企业领导人应时刻谨记的。微软作为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尔·盖茨也丝毫没有疏忽大意,他十分看中微软的竞争对手,也时刻提防着竞争对手。

    从微软诞生到成长壮大,微软在计算机软件行业里一向与其他公司格格不入。在比尔·盖茨的眼中,每个计算机公司都想要把微软取而代之,占领微软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树大招风,所以比尔·盖茨十分重视竞争对手,他的忧患意识也很强。

    微软的合作伙伴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当微软的合作伙伴与微软进行谈判时,比尔·盖茨都会把合作协议翻来覆去看很多遍,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研读,防止自己在文字里吃亏。与此同时,比尔·盖茨有时也会提出让合作伙伴无法接受的要求,为了达到目的,比尔·盖茨也会用尽千方百计,试图说服他们。

    在众多竞争对手面前,微软有时也会玩一些“小把戏”。当有的公司刚刚推出某种新产品的时候,微软也对外界宣称自己也已经完成对该产品的研发。当客户听说微软也要推出同类产品,就暂时停止了购买的行动,而是选择观望。所以,这就让竞争对手陷入被动局面。此外,当其他公司有新的发明和创意时,比尔·盖茨觉得很有前景,微软会毫不犹豫地花重金收购,经过微软自己的包装,以微软的品牌推向市场。当微软的合作伙伴疏于防范,把自己公司的新程序或即将上市的产品泄露给微软,那么在合作协议上他已经输给了微软。所以,微软的合作伙伴对微软都存有戒心,有时也会做好“二手”准备。时间久了,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虽然这些公司对微软的行为很不满,有的公司也把微软告上了法庭。但是,微软在这方面有专业的律师团队,对于这样的诉讼,微软十拿九稳。后来,即使发生这样的类似事件,也很少有公司上诉微软了。一是对胜诉没有把握,二是这些公司离不开微软,因为他们开发的软件都要以微软的系统软件为平台。

    微软之所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就是因为比尔·盖茨的忧患意识强烈,他深知,微软不能打败别人,那么别人就会把微软打败。所以,比尔·盖茨经常警告自己的助手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竞争对手,他们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要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多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忧患意识每时每刻萦绕在比尔·盖茨的脑海中。

    下面这个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微软的忧患意识。曾经红极一时的Dos操作系统,是当时微软的“护身符”,但是却险些被另一家公司抢走。Do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由一家小公司开发出来的,这家公司叫帕特森公司。当初Dos操作系统的原名是QDos,后来微软改为Dos。微软认为这种操作系统很有未来,就把帕特森公司的源代码收购了。为了回报帕特森公司的功劳,微软给了帕特森公司无偿使用Dos的许可权。后来帕特森公司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这时国外的一家公司想要完全收购这家公司,这也意味着这家公司可以拥有例如Dos的使用权。微软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立刻派人前去谈判,经过几番周折,微软还是花重金把许可权赎了回来。

    微软能够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与微软网罗了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有关。有一次,比尔·盖茨和微软的几个技术骨干在一起闲聊,谈起了微软的发展,其中一个人说:“有比尔·盖茨的领导,微软仿佛就是在上帝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在成功面前,比尔·盖茨从不夸耀自己,而在失败的时候,比尔·盖茨认为失败是进步,是机会。

    在微软,为了能在内部管理上优于对手,比尔·盖茨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微软管理队伍层次方面,比尔·盖茨简化了层次,这样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加快了信息传达的速度。此外,为了督促每个项目组都能高效的工作,微软实行末位淘汰制,工作进度最慢的那个项目组可能会被辞退。比尔·盖茨曾经打趣说:“我要感谢那些竞争对手,是他们给了我很多管理微软的灵感。”正是来自对手的忧患意识,让比尔·盖茨不断鞭策自己以及微软的员工。

    来自微软外部的危险固然可怕,但是微软内部的自满也不可小视。比尔·盖茨平时也常常告诫他们,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就盲目自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微软在美国股市上市以后,微软的很多股东一下子腰缠万贯。微软的停车场突然间挤满了很多轿车,其中不乏世界名车。当比尔·盖茨看到停车场里停满了轿车,他突然有一种放心不下的感觉。微软上市以后,很多人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微软的很多股东也经常关心股市的行情,这些股东有的就是微软的技术骨干,如果他们放下工作,专心研究股票,那微软可就要面临落伍的危险了。尤其是目前微软在股市上风头正旺,市值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这可能会不断滋生出骄傲和洋洋自得的情绪。于是,比尔·盖茨就告诫自己的员工,想要让股票价值不断升高,就要更加努力工作,因为只有微软的经营状况好了,股票才会不断升值。

    正是比尔·盖茨具备这样具备远见卓识,在鲜花和赞美声中不迷失自我,能够成功地排解内部和外部的忧患,让微软领跑软件行业。

    2.瞄准全球市场

    成功箴言:

    微软的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各种语言的版本的产品也随之产生,微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的产品遍及全球的每个角落。微软瞄准全球市场,也可以看出微软心比天高。

    微软在计算机软件方面以逼人的态势抢占全球软件市场,主要惯用这两种办法,一是产品“幅度”,二是产品“深度”。在产品“幅度”方面,微软通过品种多样,功能各异的产品来争夺市场。在产品“深度”方面,微软不断推出新产品,这些新产品越来越实用,也很吸引顾客的眼球。在这两种攻势下,微软的产品很快遍布了全世界。

    比尔·盖茨经常对自己的助手们说,想要在全球软件市场站稳脚,微软就要时刻走在其他公司的前面。当你停下来,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你会发现微软进步了一大截,但是你回望过去十几年,你会发现微软在成倍的扩大。所以,比尔·盖茨对未来也是这样,他敢于对未来的微软下更大的赌注。这也是微软能够不断进步的一个原因。不要将目光只盯着眼前,要更多的想着未来。

    Dos(磁盘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Dos问世的时候,这个系统软件就受到市场的追捧,很快就占领了全球系统软件的市场。有些人也许会问,微软为什么不连续更新Dos,而是又重新开发了Windows操作系统呢?原因是办公软件的出现让Dos没有了前景。Word、Excel等软件的出现促使微软要改变系统软件。

    微软为了展开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开始了漫长的Windows旅程。虽然微软在刚刚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市场反映很冷淡,但是经过微软几番改进和更新之后,微软的产品就展示了不凡的魅力。例如,微软推出Windows 1.0和Windows 2.0的时候,这两个版本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与NOVELL公司推出的Netware操作系统的竞争中也是甘拜下风。后来,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逐渐集成了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展现自己的优势。

    微软再接再厉,在后来又把集成的办公软件组合、专门的财务软件以及多媒体技术吸纳到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此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无懈可击,微软的竞争对手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微软的产品也许很少能够“一鸣惊人”,总是要经过几番改进,才能和其他公司的产品展开竞争。

    微软的产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换新的功能,这就是微软产品制胜的法宝。另外微软的产品操作简单,顾客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所以,在美国计算机软件行业,微软的产品好评如潮。微软的这些产品更新不单是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也在第一时间抢得市场。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它给微软带来了很多收入。为了开发Windows 1.0,花费了50多个开发人员整整一年的时间,并于1985年底正式发布,售价为100美元。Windows 1.0基于MS-Dos2.0,内存为256K,显示色彩为256色。Windows 1.0是图形化的界面,支持鼠标操纵和多任务并行。Windows 1.0中最基本的界面元素是窗口(Window)。此外,Windows 1.0还包括了一些至今仍保留在Windows中的应用程序,如计算器、时间和日期等等。

    不久,微软对Windows 1.0做了改进,发布了Windows 2.0。也可以说是英特尔286处理器的出现让Windows 2.0的问世时间提前了。英特尔286处理器能够提高处理速度、扩大内存以及支持动态数据交换技术。Windows 2.0对图形功能方面也有了改善,用户可以叠加窗口,控制屏幕布局大小。此外,Windows 2.0方便了人们用键盘控制计算机,对一些常用的功能,微软设置了快捷和组合键。

    1990年5月,Windows 3.0问世。Windows 3.0有着简洁的用户界面,操作更加人性化,终于赢得顾客的信赖。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微软相继推出了多种语言版的Windows 3.0操作系统。这为以后微软在非英语国家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当时有更为先进的英特尔386处理器,让Windows 3.0如虎添翼。Windows 3.0不但具备了模拟32位操作系统的功能,而且图片显示效果大有长进。Windows 3.0还支持虚拟设备驱动,这极大的扩大了计算机的兼容性。这个时候,顾客再也不用为其他计算机硬件与主计算机是否兼容而发愁了,只要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就万事大吉了。计算机的“包容性”在这个时候才得以体现。

    微软能够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有所作为,也是以Dos为基础的。Dos不但价格相对低廉,而且功能不凡。这使计算机能够流畅运行其他的应用软件成为现实。20世纪80年代,应用软件的大量出现让Dos没了出路,于是微软开始发展Windows操作系统。尽管微软的一些老对手在Dos方面已经超越了微软,但市场份额方面还是微软占了上风。因为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很快就兼容了Dos的很多功能。

    不过,Dos真正面临退出市场是在电子表格软件Exce1 2.0问世的时候。计算机软件行业十分看好微软的Exce1 2.0,在功能方面也很完美。Exce1 2.0的成功也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成功,它让Windows操作系统牢牢占领了系统软件的市场。由于Dos字这方面的不足,决定了他终究要退出系统软件市场。

    Excel目前也是最畅销的表格软件。现在我们常用的Word软件是微软的“后起之秀”。微软刚刚推出Word的时候,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没能掀起一番波澜。尽管后来微软做了很多改进,关于Word的业绩仍然不见起色。

    而现在微软推出的Office软件套装正向微软竞争对手的单个应用软件发起冲击。微软将Office软件套装与Windows操作系统完美的结合了在一起,这样既扩大了微软应用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也使Windows操作系统称霸全球。而我们现在使用的Office软件又添加了超级链接等新技术,使这些应用软件的功能更全面。

    微软每天都在加快产品更新的速度,这为微软的全球战略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在微软瞄准全球市场的同时,微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来自美国法院的“垄断案”闹得沸沸扬扬,舆论界也流传着关于微软的各种传言。就在这个时候,比尔·盖茨辞去了首席执行官的职务。一向以强硬著称的微软,这次也没有退缩。外界关于比尔·盖茨的辞职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以退为进。

    此时,微软面对种种压力,微软内部员工人心惶惶,而竞争对手在一旁“拍手叫好”。在这种情况下,临危授命的史蒂夫·鲍尔默不负比尔·盖茨所望,果断宣读了微软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构造“Microsoft.Net”。

    “Net”这个词译作中文,就是“网”的意思。这个网当然指的是因特网。这也表明微软在新的世纪有新的发展目标。微软不再以传统的Windows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因特网的发展。

    目前,因特网在已覆盖全球,因特网也深入我们的生活。所以,比尔·盖茨以网为核心,仍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全球战略。比尔·盖茨认为因特网的发展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便捷,而微软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产品都纳入到“Microsoft.Net”中,这既是一个产品系统,也是一个产品服务系统,顾客可以通过“Microsoft.Net”来订购自己需要的产品,也可以通过“Microsoft.Net”来获取产品支持和服务。

    按照微软在新世纪的规划,这一庞大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微软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野心。这也预示着微软在新世纪顺利实现新的目标。当微软把新的计划公之于世的时候,有人这样形容比尔·盖茨和微软,比尔·盖茨退了一小步,微软前进了一大步。

    不久,也许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世界,各个角落都充斥着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内部则是以“Microsoft.Net”为基础的网络世界。

    3.合理扩张也是竞争

    成功箴言:

    微软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展开了疯狂的并购狂潮,这让微软的竞争对手始料未及,同时这也让微软的竞争对手束手无策。微软并购狂潮也让软件帝国逐渐强盛。

    微软为了同自己的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微软不断进行扩展,与此同时,微软进行了几乎疯狂的收购计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微软频频出手。2007年,微软宣布出资2.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Facebook1.6%股权,并且微软也获得了Facebook网络广告的独家代理权。不久,微软内部又传出消息,微软以6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互联网广告公司Aquantive的收购。微软收购Aquantive公司的价格为每股66.5美元,总计支出60亿美元,这也是微软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收购案。而新上任的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称,微软计划在未来五年里还要进行大约100次收购。

    微软在频频收购的同时,也有很多投资和合作计划。比尔·盖茨曾经对电脑硬件赶不上软件创新的步伐而担心。于是微软投资一家有线电视公司,协助微软,加快微软在这方面的发展。为了能让互联网覆盖的范围更广,比尔·盖茨建议电话公司提供互联网服务。不久,微软就投资Teledesic Corporation,为Teledesic Corporation建设乡村网络提供资金援助。这是一项卫星计划,因为乡村没有聚集在一起,而是零散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如果用光纤显然很不划算,维修和保护也很难。所以低轨道卫星是不错的选择。

    微软不断的收购和投资动作,在舆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微软将会为自己不自量力的举动付出代价。微软进军有线电视、互联网服务、通讯等行业,给微软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因为微软在这些方面是“门外汉”。

    也有人说微软频频收购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一种广告效应,在这收购的过程中,微软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微软每次收购或投资都会引起很多媒体和报纸的关注。微软和比尔·盖茨也成为“上报率”最高的企业和总裁。也有人打趣说,微软是一个媒体公司,但是他从来都不为别人做广告,只为自己服务。因为微软每进行一次收购,其他的报纸就会纷纷报道,这无形中在为微软做广告。

    微软为了能在移动搜索领域有所作为,2006年微软宣布收购法国一家名为Motion Bridge的公司。Motion Bridge是一家专为移动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提供搜索技术的公司。微软公司一个高层这样说过:“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使用移动电话人数的不断增多,移动搜索领域的前景很光明,微软将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通过收购Motion Bridge,微软将会为那些移动通讯设备的持有人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同时,微软也会与全球各地的移动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搜索服务。微软会把Web搜索与Motion Bridge的移动搜索相结合,从此,使用移动通讯的用户将会体验到全新的搜索模式。”

    微软之所以选择Motion Bridge,是因为Motion Bridge有技术优势。Motion Bridge的搜索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它能够给用户带来最简洁明了的搜索方式,同时能够详细的列出搜索结果。Motion Bridge的先进搜索技术也赢得了很多移动运营商的信赖,所以Motion Bridge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欧洲都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很多移动运营商之所以选择Motion Bridge,主要是由于移动运营商依赖于Motion Bridge的先进的搜索技术。微软在收购完毕后也向外界宣布,微软和Motion Bridge会通力合作,为新老顾客继续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微软通过这次收购不但使微软涉足移动搜索领域,也让微软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现在,微软和Motion Bridge除了提供传统的移动搜索服务以外,微软和Motion Bridge组成专门的团队,为Windows Mobile开发解决方案。如果开发成功,那么微软又会在便携式计算机软件方面夺得先机。这个新的方案会给可移动计算机的用户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微软就在收购Motion Bridge的同一年,微软又收购了数字图像管理软件开发商Iview。不久,两个公司联合发表声明说:“通过强强联手,我们将会继续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Iview公司是一家多媒体技术公司,在没有被微软收购的时候,这家公司开发了Media Pro软件,这款多媒体软件可以浏览和编辑数字图像和其他格式的多媒体文件。目前,微软和Iview公司正在合作开发Expression软件套装,这个套装内部包含多个软件,每个软件都有相应的功能。很快,就有人评论说:“微软的这个Expression软件套装是微软在图形设计软件方面新的突破,从此微软可以和Adobe公司争夺市场。”

    微软大范围、长时间的收购举措,大大拓展了微软的市场份额,也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4.“落后就要挨打”

    成功箴言:

    微软曾经一直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但是微软也有技术落伍的时候,在那段时间,微软也尝尽了苦头,经过微软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重新夺回了技术优势,苦尽甘来。

    在微软成长的初期,和IBM公司的一次合作让微软一下子出了名。也可以说是微软搭上了IBM公司的“顺风车”。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跟在“巨人”的后面不是长久之计,微软要走自己的道路。

    在微软刚刚推出电子表格软件的时候,人们对这个软件还很陌生,但是当人们应用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个软件很实用。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也渐渐被人们接纳。可是好景不长,维赛软件公司看中了这个市场,也推出了电子表格软件,并且取名为维赛计算。维赛软件在微软电子表格的基础上把会计和财务的一些常用计算添加到了维赛计算里面。这很受中小企业的欢迎,维赛计算很快就超越了微软,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表格软件。

    一向不愿落后于人的比尔·盖茨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准备东山再起。比尔·盖茨叮嘱当时的研发部门经理,微软要开发出比维赛计算优秀的表格软件。比尔·盖茨还亲自为这个软件功能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能够实现几个电子表格的汇总综合。第二,依据电子表格,可以在软件里绘制图表,如柱状图等。第三,增加权限设置,可以分别设置阅读权限,修改权限。

    由于先前与IBM公司协议,微软与IBM公司在业务上展开合作。于是,微软把自己的电子表格开发方案拿给IBM公司商议。碰巧IBM正为32KB内存的计算机发愁,当看到微软的研发方案时,IBM公司就让微软马上投入开发这种软件。微软本来想研发适合更大内存的表格软件,无奈IBM公司没有同意。微软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被捆住了手脚。因为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只能在小内存的计算机上运行,当计算机的内存逐渐变大时,微软的表格软件就过时了。所以当Lotus 1-2-3出现后,微软的表格软件就很快退出了市场。

    推出Lotus 1-2-3的莲花发展有限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成立于1982年,总部位于美国麻省波士顿,是全球领先的Intranet平台与通信软件供应商。在1983年,莲花公司成功地研发了Lotus 1-2-3,它不但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同时还将表格计算、绘图、数据库分析等功能集于一身,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IBM及其兼容机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行一时。而微软的表格软件只能在内存为32KB的计算机上使用,而且在功能方面也不如Lotus 1-2-3强大。这时,微软输给了一个后起之秀,莲花公司。

    有IBM公司这坐靠山,莲花公司很快就壮大起来。Lotus 1-2-3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几年之间,就成为IBM公司和其他几家计算机公司的表格软件供应商。在Lotus 1-2-3的影响下,莲花也开始致力于为企业实现Internet/Intranet、网络通信、网络协同工作及电子商务等。1984年,莲花公司一跃成为全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营业额达到1.75亿美元,超过微软的1.25亿美元。而在电子表格软件市场,微软仅剩下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维赛软件公司在这个时候不得不宣告破产。

    随着电子表格市场的衰落,微软的其他应用软件也在走下坡路。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微软的当家人之一保罗·艾伦生病,住进了医院。比尔·盖茨开始自己单独带领微软继续向前走。当保罗·艾伦康复出院后,离开了微软,自己开了一个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看到莲花公司在美国锐不可当,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于是,比尔·盖茨来到欧洲组建微软分公司,寻找发展的机会。很快,微软就推出了多种语言版本的应用软件,以适应不同国家的需要。同时这些应用软件改变了过去只能在32KB内存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弊端。微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市场。所以,当莲花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时,已经很难再和微软竞争了。当比尔·盖茨回忆起微软这段困境的时候说:“在和莲花公司的较量过程中,微软总算是扳回一局。”

    不服输的比尔·盖茨并没有满足目前的状况,因为微软是从美国本土起家的,那里才是微软的根本。在欧洲市场,微软只能说是刚刚求得生存,而想要进一步发展还是要打回美国市场。于是,比尔·盖茨从微软的研发队伍里面选出精兵强将,对莲花公司展开较量。

    为了早日研发出比莲花公司更优良的应用软件,比尔·盖茨带领自己的助手们夜以继日的忙碌,很快微软就成功开发出Excel5.0。微软的Excel5.0无论是性能还是用户操作都优于Lotus 1-2-3。所以当微软的Excel5.0投放到市场的时候,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莲花公司也不是坐以待毙,对Lotus 1-2-3也不断进行改进。在这个时候,微软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打败了莲花公司。Excel5.0上市不久,微软当即宣布顾客如果对产品不满意,可以随时退货。这一招果然奏效,微软很快就和莲花公司平分天下,各自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当微软推出Excel7.0的时候,莲花公司已经处于下风,除了少数忠实(顽固)的老用户以外,大部分市场都被微软夺走了。莲花不得不认输。

    在文字软件方面,最早的文字编辑软件是梅克罗公司开发的“词星”。由于“词星”进入市场的时间最早,所以,在市场份额方面也就占有优势。但是“词星”毕竟是新兴软件,在功能和操作方面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就拿删除功能来说,就需要用户同时按几个键才能完成操作,这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比尔·盖茨看到了文字软件发展的机会,决定开发文字软件,向“词星”发起挑战。

    微软新研发的文字处理软件不但兼容了“词星”的很多经典功能,而且微软又增添了很多新功能。在文字字体方面,有粗体、斜体和加下划线。在操作方面,如果用户不小心造成误操作,还可以恢复上一步的原状。

    在这款软件即将上市的时候,微软把它取名为“微软词”。在一次展览会上,演示人员在大屏幕上熟练地向人们展示着如何操作“微软词”。围观的人们频频点头称赞。因为微软在其他软件方面的影响,“微软词”的问世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为了争夺市场,微软决定在展览会上免费赠送的形式做产品宣传。不久,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专家对“微软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到1990年在众多强手竞争中,微软在文字软件市场高居榜首。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计算机软件行业也适用。无论是微软与莲花的争夺战还是与梅克罗公司的较量,都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

    5.走自己的软件之路

    成功箴言:

    从微软的发展初期,比尔·盖茨就给微软一个准确的定位,即专注做软件,虽然这期间微软涉足了很多新领域,但还是围绕软件发展的。在微软的发展过程中,微软也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比尔·盖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软件之路。

    回首微软的发展道路,从最初的Basic语言到现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你会发现微软一直以软件为核心。当很多人问起比尔·盖茨早年的成功经验时,他都是这样回答:“走自己的软件之路。”

    天资聪颖的比尔·盖茨对计算机情有独钟。从中学到大学,比尔·盖茨的头脑里每天都在想着计算机。在比尔·盖茨成长的那个年代正是计算机刚刚起步的阶段,计算机技术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比尔·盖茨看到了计算机的美好前景,从大学退学,潜心研究计算机软件。正是他的这一举动成就了今天一个传奇式的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之所以选择计算机软件,是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软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凭着比尔·盖茨浓厚的兴趣和不懈的努力,使微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而微软更成为计算机软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微软积蓄起来的巨大的能量和力量让对手感到恐惧,甚至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注意。20世纪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经对微软的定价、营销和管理业务等方面进行调查,而以前受过这样“待遇”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IBM公司。

    1995年比尔·盖茨以129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世界首富,而微软也成为全球软件行业的霸主,也成为美国软件行业的权威。然而在1994年美国司法部曾经干预了微软的产品定价,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微软的发展。但是凭着微软先进的技术和牢固的市场基础,微软前进的动力依然十分强劲。

    起初,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保罗·艾伦想同时生产硬件和软件,因为当时很多大公司都瞄准了硬件,像“蓝色巨人”IBM、数字设备公司等等。比尔·盖茨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这样不妥,从中学到大学他和保罗·艾伦只对计算机语言感兴趣,这就有了软件基础。而对硬件,他们只是关心硬件的发展速度。最后比尔·盖茨还是决定开发软件。事实证明比尔·盖茨的选择是正确的。

    刚刚进入新世纪,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新的开始和机遇。可是对于微软来说,这个新世纪的开头就多灾多难。首先是来自美国司法部关于微软涉嫌垄断的指控,其次是欧盟的巨额罚单,让比尔·盖茨没想到的是竞争对手在这个时候也落井下石,联合起来对抗微软。在这段时间比尔·盖茨和他的助手们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此时微软面对的困难是自微软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舆论界对微软和比尔·盖茨的传闻纷纷扬扬。茶余饭后,很多人开始谈论微软的处境和未来,也有人为微软的未来担忧。但是,有着很强事业心的比尔·盖茨仍然矢志不渝,应对外界给微软的各种压力,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软件之路。

    有人说比尔·盖茨以前面对困难可以出奇制胜,这一次他却无力回天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2000年,比尔·盖茨就做出了应对的决策,那就是他让出总裁的位置,自己专注技术研发和微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人这样评论比尔·盖茨:“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如果认为微软到了穷途末路,那可是大错特错了,了解比尔·盖茨的人都发现了,在美国司法部对微软进行干预的同时,他已经做出调整了。”比尔·盖茨把职位让给史蒂夫·鲍尔默以后,比尔·盖茨回忆说:“过去的二十多年见证了微软发展不平凡的道路,而将来,微软的发展也不会停止,微软会继续续写腾飞的神话。”而史蒂夫·鲍尔默接任总裁职位后,也对微软的未来做了规划。他说:“微软的未来发展将是多元化的,而核心将是软件和因特网的完美结合。此外,微软还会专注于家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移动通信领域和中小企业也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当微软发展到今天,比尔·盖茨身兼董事长和总裁,让他应接不暇,微软的发展实践让比尔·盖茨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而如今他让出总裁位置,专心从事技术创新,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这也体现出比尔·盖茨顽强的事业心。在微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论是微软内部员工,还是外界评论,都认为比尔·盖茨把自己献给了软件事业。

    经常和比尔·盖茨在一起工作的员工对他有着深入的了解。比尔·盖茨在工作方面一向很严肃,他总是能一下子就找到问题的根本,所以,他提出的问题很“刻薄”,让你感觉到十分难堪。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都要时刻放在嘴边。对于那些数字要准确无误地记下来,经得起他的盘问,千万不能出错,因为比尔·盖茨的记忆力很好。如果你有的准备工作没做好,汇报工作的时候出了一些差错,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他可能会劈头盖脸批评你一番,甚至把你驳得体无完肤。

    从以上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比尔·盖茨用自己的事业心谱写软件的凯歌。因为比尔·盖茨时刻谨记着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产品离不开优秀的员工。他要用自己的事业心来感染微软的所有员工,让每个员工都能忘我地工作。比尔·盖茨坚信,良好的工作环境,优秀的员工,再加上每个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那么微软的产品定然很优秀。

    在微软的发展道路上,虽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是比尔·盖茨带领他的助手依然度过重重考验,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让自己的软件之路越走越宽。

    6.曲折的标准化之路

    成功箴言:

    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的灵魂,谁树立了行业标准谁就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早在微软初具规模的时候,就瞄准了软件行业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微软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

    由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刚开始的时候关于软件的标准很混乱,因为国家不会制定软件的标准,也无法制定软件的标准。有的软件生产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只好自己制定软件标准,这样每个企业都是这样,就造成了软件行业的杂乱无章。所以,那个时候标准之争也是产品之争,谁的产品能成为行业标准,谁就占领了软件行业的统治地位。

    在微软成立不久,计算机行业正面临群雄逐鹿的局面,每个公司都对软件标准虎视眈眈,都想成为软件标准的制定者。而当时就那操作系统来说,行业内就有近10种操作系统软件。这给计算机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些用户不全是计算机专家,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很不容易,当他们换了一种操作系统后,才发现与原来的系统有着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当时能够熟练运用几种操作系统的人员比一个微软的软件设计师的工作都高。由此可见一斑。

    当比尔·盖茨和他的助手们成功地开发出Dos(磁盘操作系统)的时候,为了使Dos成为行业标准,比尔·盖茨更多的是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Dos问世后,微软编写了详细的操作系统使用说明,免费赠送给用户。对于那些大客户,微软派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在操作系统价格方面,Dos的零售价低于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微软还举行一些免费讲座,普及操作系统的知识。再加上IBM和微软的合作,Dos被捆绑到IBM的个人计算机上,进一步扩大了Dos的市场份额。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微软的Dos就成为操作系统的标准制定者。

    微软在操作系统软件方面尝到了甜头,在其他软件方面也跃跃欲试。在图形软件方面,微软很外行,于是与Adobe系统公司展开了较量。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计算机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成功的软件公司都是由公司市场部门统领全局,如果是技术人员领导公司,那么公司肯定不会存活长久。然而凡事无绝对。在美国,有两家软件公司打破了这个传说,那就是微软和Adobe系统公司。

    Adobe系统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电脑软件公司。公司由乔恩·沃诺克和查理斯·格什克创建于1982年12月,他们先前都曾任职于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离开后组建了Adobe系统公司,使得PostScript描述语言得到商业化应用。乔恩·沃诺克最初也是一名程序员,后来晋升为程序设计师。在乔恩·沃诺克的领导下,Adobe系统公司成为图形软件的标准制定者。

    和乔恩·沃诺克一样,微软的比尔·盖茨最初也是一名程序员。这两个出身同为程序员的领导人,也颇具领导才能。或许是上天注定这二人有如此的机缘,在图形软件市场,二人还进行了一番争斗。

    乔恩·沃诺克以前所在的施乐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但是施乐公司在内部管理层存在不足,当程序员向管理层提出关于新产品的建议时,很难得到采纳,所以施乐错失了很多发展的好机会。于是,乔恩·沃诺克在1982年离开了施乐公司。他自立门户,创办了Adobe系统公司。

    在离开施乐之前,乔恩·沃诺克已经掌握了Post Script技术,而这一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苹果公司的计算机图形打印问题。此前,比尔·盖茨曾经向苹果公司“毛遂自荐”,结果还是败下阵来,微软的图形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苹果公司遇到的困境。这时,Post Script技术成为Adobe系统公司的制胜法宝。Post Script技术不但使Adobe系统公司声名远扬,最重要的是这一技术成为打印机的行业标准。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Post Script技术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1984年,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人员正在进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可是谁知道在图形界面这一问题上难住了微软的开发人员。微软的开发人员反复做了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微软的开发人员看到了Adobe系统公司的产品,发现微软想要的软件,Adobe系统公司已经早就做好了。当时微软开发部门的负责人联系到Adobe系统公司以后,看完他们的产品说明技术书后,很吃惊,没想到微软几十个开发人员每天日夜忙碌要开发的软件,早已被Adobe系统公司开发出来了。

    微软开发部门的负责人起初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比尔·盖茨,因为微软一向是不服输的,不到最后从不低头。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赶上Adobe系统公司,微软的开发人员也开始使用Adobe系统公司的源代码。这回微软开了先河,以前都是别的公司使用微软的源代码,这次是微软使用别的公司的源代码。即使是这样,微软在图形软件方面还是没有新的突破。微软开发部门的负责人有些沉不住气了,只好把目前的情况告诉了比尔·盖茨。希望比尔·盖茨出面向Adobe系统公司求教。比尔·盖茨对求教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只是问微软开发部门负责人最新的软件进展情况。因为比尔·盖茨相信微软最终会渡过难关的。

    然而,这次是比尔·盖茨高估了自己。当Post Script技术成为打印机领域的标准以后,Adobe系统公司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而微软还稍逊一筹。此外,比尔·盖茨对Adobe系统公司不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时的微软资金并不充裕。

    为了尽快解决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图形界面问题,也为了尽快让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市,比尔·盖茨放下以前的清高,来到Adobe系统公司协商图形软件问题。比尔·盖茨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把Adobe系统公司的图形软件捆绑在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这样双方都互惠互利。其实比尔·盖茨的初衷是不花钱就可以使用Adobe系统公司的产品。然而,乔恩·沃诺克果断的回绝了比尔·盖茨的提议。这也意味着两家公司以后要展开殊死搏斗。

    就在这个时候,苹果公司也对昔日的“救命恩人”Adobe系统公司感到不满。因为每年苹果公司都要向Adobe系统公司缴纳高昂的许可权使用费。于是,微软和苹果公司的高层开始频频来往,商议如何扳倒Adobe系统公司。

    后来,苹果公司停止使用Adobe系统公司的软件产品。而微软将为苹果公司开发Post Script技术的替代品,而苹果公司为微软的软件提供字体软件。而苹果公司也向外界宣布,放弃Post Script技术的相关产品。这样,Adobe系统公司就受到了孤立。然而,让苹果公司和微软意外的事情出现了,IBM公司站了出来,与Adobe系统公司合作。

    最终,微软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比尔·盖茨一心想要成为图形软件的标准制定者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事实也告诫比尔·盖茨,在图形软件领域,想要像系统软件那样称霸全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微软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完成与苹果公司的协议。苹果公司也不得不再一次向Adobe系统公司求救。而微软在图形软件方面也不得不向Adobe系统公司认输。

    但是,微软在图形软件方面也一直没有放弃。随着微软资金逐渐雄厚,微软收购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图形软件公司,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成功的灵感。但是行业标准牢牢掌握在Adobe系统公司的手中,微软很难在图形软件行业有话语权。

    在系统软件市场,微软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泰斗,而在图形软件领域,微软却暂时落后,但是微软没有认输,有一天,他会再一次站出来,向对手发起挑战。

    7.和盗版做长久斗争

    成功箴言:

    盗版不但会给软件企业造成财产损失,也会让企业身败名裂,所以盗版是软件企业的宿敌。在微软创立之初,比尔·盖茨以自己敏锐的商业头脑很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此,微软也就开始了和盗版做长久的斗争。

    软件也像文学作品一样,有版权,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就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当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第一次把自己开发的Basic语言程序卖给微型仪器公司的时候,美国软件行业的第一份关于软件版权的合同诞生了。美国软件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这份合同就是后来关于软件转让合同的雏形。比尔·盖茨的商业保护意识在那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当英特尔的8008芯片问世的时候,微型仪器公司将这种芯片植入阿尔塔计算机中,这样新一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美中不足的是这新一代的阿尔塔个人计算机内部太“空虚”了,如果能够开发出兼容英特尔8008的芯片的软件就好了。于是,微型仪器公司的老板找到了比尔·盖茨,商讨Basic语言程序方面的问题。比尔·盖茨认为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欣然接受了老板的要求。这样,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兴奋之余,便开始Basic语言程序的开发。由于先前对Basic语言比较熟悉,加上平时他们也经常拿Basic语言锻炼开发能力,所以,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开发起来还算顺利,在基本的程序开发完毕以后,他们要进行反复的调试。以前他们开发的Basic语言程序只是供自己消遣,因此很少调试,可是这次不一样,如果这次开发的语言程序出了问题,以后还有谁会相信你,将来也很难在计算机软件行业立足。

    经过他们二人的反复调试,觉得没问题了,于是决定准备交付微型仪器公司。当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拿着他们开发的语言程序来到微型仪器公司的时候,也精心准备了一份协议。微型仪器公司的老板见到这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以后,就向他们索要Basic语言程序,然而比尔·盖茨并没有急于把语言程序交给他,而是先把他们准备的那份协议拿给他看,微型仪器公司的老板一头雾水,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比尔·盖茨解释说:“我们对这个语言程序有绝对的版权,而贵公司拥有的是使用权,贵公司只有在这份协议上签了字,我们开发的语言程序才能给贵公司。”微型仪器公司的老板急于想得到这个语言程序,也就没有多想,签了这份协议。

    正是这一纸协议,比尔·盖茨不但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这份协议可以很好的保护这个语言程序的版权,如果他人恶意复制和传播,比尔·盖茨就有了起诉他的依据。而这一纸协议也恐怕是比尔·盖茨第一次和盗版做斗争。

    随着阿尔塔个人计算机的热销,也是凭着这一纸协议,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先后获得几万美元的收入,而这无疑是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看到胜利的喜悦以后,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开发Basic语言程序的更新版本。有了之前的开发经验,这次新版本的开发工作就顺利多了。然而在一次新版本的宣传会上,比尔·盖茨不小心遗失了程序源代码,这让比尔·盖茨十分着急,也十分担心,如果被一个懂计算机语言的人拾到了,那几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没过几天,比尔·盖茨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和伙伴开发的新版本在网络上传开了,那些计算机发烧友也都称赞新版本更好用。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十分恼火,可是又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比尔·盖茨也更加坚定了打击盗版的决心。

    微软成立以后,比尔·盖茨打击盗版的道路也更加艰难,仅在越南而言,严重的盗版问题就让微软十分头疼。微软高层表示,想要彻底解决越南以及亚洲的盗版问题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且需要微软投入更多的资金。尽管有的媒体称微软打击盗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据微软内部人士称目前形式仍然不容乐观。

    一份来自微软内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越南,微软的软件盗版率达到96%,在印度尼西亚软件市场,微软的软件盗版率也达到88%。根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仅在亚洲市场,微软公司因为盗版就损失了80亿美元,然而这还不是最高的,在欧盟,微软每年损失120亿美元。一份来自微软内部的报告显示,在2004年,微软在全球软件行业的实际产值为900多亿美元,而微软实际通过正常渠道收到大约600亿美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很多人抱怨软件价格太高了,而微软的有关人士回应:既然舍得花钱买硬件,为什么不舍得花钱买软件?

    除了亚洲国家,美国本土也面临严重的盗版问题,美国的微软软件盗版率是23%。在美国本土和墨西哥,有大约60%的微软用户非法复制微软的Office软件程序。

    比尔·盖茨说:“多数国家都有打击盗版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却很难得到真正的执行。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也开始整顿软件市场,盗版就是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微软来说是个好消息。”

    比尔·盖茨最初是靠一纸协议来维护自己的版权,微软成立以后,他组建的专门的律师团队,准备同盗版做长久的斗争。这同时也看出了比尔·盖茨精明的商业头脑。所以,比尔·盖茨知识产权意识一直走在他人的前面,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