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巧借外力,为己所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在关键时刻,能够借助外界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1.以IBM为跳板,微软崭露苗头

    成功箴言:

    一个精明的商人一定知道怎样搭“顺风车”,也就是说,懂得借助外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与强者合作其实就是一次搭顺风车的绝好机会,因为一次成功的合作它所达到的效果是1+1>2的,而大于2的就是你多得的部分。

    每个公司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微软也不例外。最初,微软生产的软件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游戏程序。后来,微软又为一家计算机公司编写软件。然而,此时微软想要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整个美国市场,或者是全球市场,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这时的微软太弱小了,需要一个合作伙伴提携一下。就在这个时候,IBM出现了。

    1980年的一天,盖茨突然接到一个从IBM公司打来的电话,让他安排一个时间,与他见面谈一些事情。比尔·盖茨不以为然,因为他和IBM公司之前商量过购买软件的事情,以为这次也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业务洽谈。刚好他还有约会,就告诉来电话的人改天商谈,IBM公司打来电话的人接着说来人是IBM公司的特使,2个小时后就会抵达比尔·盖茨公司所在的城市西雅图。

    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会派特使主动来找我,来找微软商谈,这是比尔·盖茨怎么也想不到的,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毫不犹豫的取消了之前的约会,开始抖擞精神准备迎接来自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就是全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被人们称做“蓝色巨人”,它创建于1911年。为什么叫它“蓝色巨人”呢?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IBM公司是最大的时钟制造商,后又成功研制出电动打字机,并且在美国市场上处于领先的位置。从20世纪60年代起IBM公司开始经营电脑,发展的速度惊人,到了70年代已经控制了美国60%的电脑市场和大部分欧洲市场。毫无争议的居于同行业的霸主地位,IBM公司不折不扣是电脑业的巨人。由于这家公司的经营人员身穿蓝色制服往来与世界各地,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蓝色巨人”。这样的公司遣使而来怎能不让当时的比尔·盖茨觉得奇怪和受宠若惊呢。

    为什么IBM公司会派特使专门拜访微软这家小公司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当时的IBM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大型电脑,对微型个人电脑不屑一顾。而后来看到微型电脑市场发展如此迅速,才知道市场是巨大的,知道了自己以前的错误。为了短时期追赶上来,IBM公司专门组成一个只负责个人电脑业务的委员会,委员会经过调研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鼓励和支持那些独立的软件开发公司,让它们大量开发软件;二是建立起一个公开的机构,带动一大批软件公司发展。IBM公司准备按这个思路发展,这就等于改变了IBM公司过去一切“自力更生”的传统。而为了公司产品将来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决定和其他公司秘密合作。在IBM公司的市场调研中发现微软公司很出众,产品好且其产品的销售量也是逐年递增,对微软有了兴趣,遂派特使和微软接触。

    比尔·盖茨捉摸不透IBM公司派特使来访的意图,但知道会是一件对微软的发展很重要的事情,为了慎重起见,用最认真的态度来迎接IBM公司的特使。会晤的时候比尔·盖茨及其公司员工穿戴整齐,平时在公司他们习惯的穿着是休闲服和运动鞋。而这次却是西装,可能是没穿惯西装的原因,比尔·盖茨穿在身上觉得很别扭,而且也没有派头。一见面的时候,IBM的特使误以为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办事员,但是,交谈5分钟后,IBM的代表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微软公司的技术虽然不是IBM所需要的,但是也已经列入IBM考虑范围之内,与他们竞争的还有另一家公司,但是那家公司的态度极其冷淡生硬,而盖茨比起他们来要热情的多。于是IBM将微软列入了重点考虑对IBM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也害怕这场堪称二十世纪最大的交易失之交臂,而这次交易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盖茨用敏捷的反应、幽默的口才化解了IBM的种种刁难。特使对比尔·盖茨的学识、观点、思维方式深为叹服,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微软在和IBM公司举行正式会谈前,比尔·盖茨要先在IBM公司的协议上签字。协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泄露专利信息和与IBM合作的秘密。IBM公司特使对安全问题最为重视。在他们看来,以微软一伙人的本事,要是想偷窃一两个IBM技术的话,那是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他们因此要求比尔·盖茨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杜绝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IBM特使返回公司时,对微软公司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他们来的时候手里掌握了一些微软的情况,但是来后发现微软已经有了40名员工还有很不错的办公环境,这和他们手里掌握的情况不一样,几个月里微软就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觉得比尔·盖茨这群小伙子们不简单,将来能干出一番事业。

    比尔·盖茨对IBM公司的主动伸橄榄枝既感到惊讶又感到惊喜,因为IBM公司是美国电脑市场上的巨人,而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软件公司,IBM公司能主动找自己寻求合作真是让人想不到,他们要和微软合作什么呢?这让比尔·盖茨想不明白。

    之后,IBM公司确定合作项目是开发一种电脑芯片,比尔·盖茨脑中的疑问解开了。当时和IBM公司签过一份秘密协议,不过却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处处利于IBM公司,不过比尔·盖茨很爽快地就签约了。因为,比尔·盖茨知道只有和强者合作才是微软走向成功的捷径,也是创造财富最快的道路。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宣布新型个人计算机问世,这是在微软和IBM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个很轰动的事件,全美整个新闻界都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华尔街日报》说:“IBM公司以崭新姿态进入个人计算机这门新兴产业。”专家们也一致认为“IBM的产品比它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能更好地处理较大的课题,并能以清楚明晰的形象来表达信息,在未来10年里将主导这个产业”。

    在销售中IBM的计算机的销量非常好,以其开放标准赢得了市场,它的硬件在无形中成了这个领域的实际标准。其他公司的计算机在性能上根本无法与IBM相比,IBM公司获得掌声一片。IBM公司的一举成功,更是比尔·盖茨的成功。

    由于IBM公司的影响力,它生产的个人计算机硬件很快成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在软件方面,随着IBM个人计算机的热销,微软的Dos也成为操作系统软件的标准。不久,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也开始纷纷效仿IBM公司,像康柏计算机公司、苹果公司等。

    微软在这次合作中是最大的赢家,微软的年销售额一下子从200多万美元陡升到5000多万美元。在系统软件方面,微软牢牢占据了霸主的位置。

    从此,美国计算机市场的竞争格局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比尔·盖茨对自己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在IBM公司这棵大树下,一个新的巨人开始成长,这就是后来成为电脑操作系统的霸主——微软。与强者的合作其实就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手段,早日接近成功的捷径,微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成功的借用IBM公司来发展自己,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2.与中国联手,共谋大业

    成功箴言:

    微软和中国政府的紧密合作,不但拉近了与中国的关系,还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一举两得。微软与中国的合作是微软进军海外市场道路的成功范例。

    据权威部门统计,微软中国分公司2001年实现收入14.6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软件业内排名第七。微软高层表示对这一成绩并不满意,同时还表示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市场。

    说到做到,在2003年,微软高层频频来到中国。就在这一年的2月27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比尔·盖茨。能够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与众多跨国巨头总裁来华相比,可以说是十分难得。通过这次接见,也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比尔·盖茨来访的重视,同时也看出了中国对微软的支持和信任,而这也是微软最想要得到的。而微软给中国带来的是Windows的源代码,随后在接受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会见中,比尔·盖茨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承诺,微软公开的不仅是现在的源代码,还有未来的源代码。这显然会受到中国的欢迎。

    接着,微软方面马上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当时任微软中国分公司总裁的正是现在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唐骏。在他的领导下,微软在中国的合作计划纷纷展开。在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的主导下,中国与微软的合作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地开展了起来。其中比较著名的“长城计划”就在这个时候得到实施。“长城计划”启动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国展开合作,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软件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等形式,并且先后与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探讨相关课题。这有效地弥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不足。

    后来,微软又与中国签署了《加强软件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被当时看做是“长城计划”的第二期合作。微软也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把计算机相关的外设配件生产计划转向中国,合作金额远远超过协议规定的数字。

    从以上微软采取的种种举措,不难看出微软的市场策略。那就是通过与中国合作的方式,展开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攻势。从全球来看,微软在中国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不到1%,可见中国的市场还很有潜力,有待开发。从比尔·盖茨几次访华,也可以看出微软高层对中国市场十分重视。

    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方面,微软改变了以往高傲的态度。在2004年6月30日,中国石化与微软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中国石化与微软公司的合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同海与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出席签字仪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曹湘洪、微软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在备忘录上签字。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有关人事表示,通过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和学习微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是中国石化改造传统产业的迫切需要。

    在多媒体技术方面,微软与长虹已经展开战略合作。2004年6月28日,微软与长虹签订战略协议,协定双方在信息家电方面进行合作。此次双方合作的主要产品为便携式多媒体产品,这是双方首次在产品上合作。2007年6月18日,微软(中国)公司宣布认购四川长虹非公开发行1500万股股份。同时,微软(美国)公司与四川长虹签署《四川长虹公司和微软公司有关Media Galaxy项目的谅解备忘录》。这也标志微软开始与长虹更进一步合作。微软通过与长虹的全面合作,履行了与中国产业共同发展的诺言。同时,微软希望通过与这些大型企业的合作逐渐向政府采购这样的“大单”靠拢。

    而在中国计算机行业,像联想这样的发展型企业,微软当然也不会错过。2005年3月31日下午联想与微软签署一项全面的合作备忘录。新联想在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后,又将联手微软,在产品研发、技术合作、服务、市场等全方位的展开全面合作,共同谋求中国市场。双方都共同表示,在目前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汇合的大背景下,微软和联想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给用户带来功能更强大的产品,让所有的用户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根据相关人士透漏,微软与联想这次合作主要涉及技术创新、产品预装、产品市场等3个领域。按照合作的协议规定,在技术创新方面,微软会给联想提供一定技术支持,包括把一些低端技术免费让联想集团使用。在PC软件方面,联想集团可以根据微软提供的技术支持,开发简单的应用软件,提升联想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微软的系统软件方面,微软可以通过联想集团的顾客对系统软件的意见调查,不断完善系统软件。在产品预装方面,联想集团会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为PC预装不同的系统软件,这样也迎合了众多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市场方面,微软和联想将会共同致力于正版软件的宣传,二者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用户购买正版。

    从比尔·盖茨的市场策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微软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而比尔·盖茨的接替者史蒂夫·鲍尔默的行动也可以看到这一点。2006年,史蒂夫·鲍尔默访华,与中国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投入的金额比以前也有较大的增长。

    很快,微软新一代CRM(关于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问世,这一软件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并且仅在中国市场上市。新一代CRM集Office、Outlook Express等功能于一身,不但功能强大,而且使用方便,是微软在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拳头产品。目前这一产品自上市以来,销量很好。微软高层决定在这方面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以开发出更好、更实用的产品。史蒂夫·鲍尔默说:“微软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中国用户的真实需求,帮助中国提升软件技术,最终实现共赢。”

    目前,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普遍被国际看好,因为中国有超过1亿的网民。所以,微软也对未来的互联网下了一次赌注。在微软2007年的预算中,微软在互联网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30亿美元。尽管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持续低迷,微软的股价也在下跌,但是微软的态度和决心依然很坚决。在系统软件方面,微软已经所向无敌,而在互联网方面,微软也要独霸全球。

    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微软在中国的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赢得了更多忠实的客户,这对微软实现在全亚洲的战略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

    3.巧用人脉演绎财富神话

    成功箴言:

    人脉就是由人际关系形成的人际脉络,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一定的人脉。比尔·盖茨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人脉演绎了传奇的财富神话,铸就了软件帝国。

    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在最初成立公司的时候,平时除了潜心钻研Basic语言程序以外,还经常设计一些实用软件,等到软件开发成功以后,然后寻找市场,设法把软件卖掉。在这个过程中,比尔·盖茨还曾经用人脉演绎了一段财富神话,而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也一直十分重视人脉关系。

    其实,这一次比尔·盖茨能够和他的伙伴成功开发出这个实用软件,与比尔·盖茨仔细发现生活有关。一天,比尔·盖茨路过西雅图市的一个十字路口,当他正要过马路的时候,正好是红灯,他只好停下来。细心观察生活的比尔·盖茨发现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计得很不合理,红灯和绿灯的时间间隔总是固定的时间,而不是根据车流量来变换时间间隔。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交通指示灯做点什么。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伙伴的时候,二人一拍即合。当他们开始着手研发的时候,他们遇到的是一连串的困难。他们首先需要一台微处理器,而价格却十分昂贵,他们东拼西凑,终于买了一台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在其他硬件方面,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并不在行,他们不得不另请高人。他们设计的原理是通过铺在马路上的感应塑料管子来监测马路上的车流量,从而更合理地调配交通灯的间隔。

    软件研发成功以后,和硬件组合在一起,经过几番调试,他们又做了几处微小的改进,终于大功告成。当他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叩开交管部门的大门的时候,他们才遇到了真正的困难。当西雅图的交管部门负责人看到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拿着所谓的“交通管理系统”时,当然信不过,只把他们当成是不懂事的孩子来看待了。而他们研发的成功也没有得到应用。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比尔·盖茨想到了人际关系,如果通过熟人介绍,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职业的关系,比尔·盖茨的父母都属于上流社会,人脉关系很广。于是,比尔·盖茨通过自己的父母,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卖了出去。在西雅图的成功,让这两个年轻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开始在美国其他的城市宣传和推销。

    在比尔·盖茨接下来的几笔生意里,他也是通过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了产品的销路。其中有一次是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新生学籍系统开发应用软件。这次是通过他的一个表哥的牵线搭桥,促成了这项业务。还有一次是为哈佛大学编写学生选课系统,这次哈佛大学向对外公开征集选课系统,开出的报酬十分诱人。比尔·盖茨决心要拿下这项业务,由于比尔·盖茨良好的计算机天赋,他和伙伴编写的选课系统当然十分完美,再加上比尔·盖茨以前就在哈佛读过书,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所以很容易的就完成了这项生意。

    随着这几项生意的成功,比尔·盖茨也结识了很多官场和商场的朋友,这对比尔·盖茨今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他也在软件行业也小有名气。不久,比尔·盖茨的公司更名为微软,继续开发软件。

    让比尔·盖茨没想到的是,微软在这个时候搭上了IBM的“顺风车”,微软很快就声名卓著。当时的IBM正处在发展的顶峰,无人能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凸显端倪,并且发展势头强劲,IBM公司不想放弃个人计算机市场,于是决定进军个人计算机市场。一心不能二用,IBM公司不可能同时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开发,需要寻找一家软件公司,联手开发个人计算机。于是,IBM公司想到了微软。而对于比尔·盖茨来说,这样的机会真是求之不得。后来,比尔·盖茨回忆说:“那次与IBM公司合作,我们攀了高枝。”

    随后,IBM公司让微软提供一份可行性报告。不久,比尔·盖茨和他的助手拿着可行性报告来到IBM公司,由于是第一次和这样的大客户合作,比尔·盖茨有一些紧张,不过,最后比尔·盖茨还是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IBM公司的信任。IBM公司最后决定正是与微软合作。

    其实,比尔·盖茨带领微软很顺利的搭上IBM公司这辆“顺风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比尔·盖茨的人脉又一次派上了用场。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公司的董事,这对比尔·盖茨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微软公司有技术上的优势,再加上比尔·盖茨的母亲从中周旋,还有比尔·盖茨本人的优异表现,这才促成了微软和IBM公司的第一次合作。

    也正是这一次合作,微软很快异军突起。随着IBM公司个人计算机市场的火爆,微软也越来越出名,他的操作系统成为行业标准。很快,比尔·盖茨也将自己的应用软件成功地推销给了IBM公司。这次合作,微软的产品不仅得到很好的宣传,也增加了微软的品牌价值,为微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微软的产品完全占据了美国市场以后,比尔·盖茨并没有满足,而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欧洲和亚洲是微软海外市场的重点,在欧洲市场,为了能够满足顾客的真实需求,微软在欧洲还成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而这个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是法国人亨利,他在美国读书,后来回国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亨利就是比尔·盖茨在大学认识的一个同学,也是一个计算机迷,由于他熟悉欧洲的计算机行业,后来比尔·盖茨邀请他加入了微软,负责欧洲市场。在亚洲的中国,微软与中国政府合作,也很快占领了中国的市场。微软的所到之处,都会巧妙和充分地利用人脉关系。

    在商界的社交圈内,比尔·盖茨更不会忘记广交好友。在目前世界财富排行榜上,和比尔·盖茨不相上下的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也是比尔·盖茨的至交。起初,他们是在一次非官方组织的活动中结识的,或许是二人在获取财富方面各有差别吧,总之,一见如故。那次活动结束以后,他们也经常保持联系。而且在关键时候,二人也能相互帮助。在2002年,微软被垄断案团团困住,这个时候,巴菲特站了出来,为微软说话。

    从微软最初组建到微软的成长壮大,比尔·盖茨始终没有忘记身边非常宝贵的人脉资源。他能够巧妙的利用身边的人脉资源,把握每一次机会。闪耀的人脉关系为微软的发展推波助澜。

    4.与苹果联合,共同对抗竞争对手

    成功箴言:

    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可以实现合并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微软的发展历程中,比尔·盖茨也多次与其他企业联合,谋求共同发展。

    在商场打拼多年的比尔·盖茨深知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比尔·盖茨也知道,在竞争对手林立的计算机软件行业里,适时的联合与对抗十分重要,有时候也会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互联网技术成为很多企业追捧的对象。在这个时候,很多企业都搭上了“网络快车”。有的企业依靠着网络技术,不断成长,很快成为知名的企业。在这个时候,新成长起来的网景通讯公司是微软强有力的对手。网景通讯公司开发的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问世不久以后,就向微软的浏览器发起冲击。这两个公司都想凭借互联网的发展,将对手置于死地。

    然而,昔日的计算机巨人苹果公司在这段时间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在这次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苹果公司没能抓住机会。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面临巨大的困难,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并且连续几年出现亏损,几乎就要破产。苹果公司高层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产品方面,苹果公司不断改进产品的功能和包装。在市场部门,苹果公司更换了市场部门负责人,试图让产品和市场再一次让苹果恢复生机。尽管苹果公司做了这些诸多努力,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

    可是,就在不久之后的一次产品展销会上,苹果公司过去的死对头,微软公司却要和苹果公司联合,共谋发展。本来,苹果公司是不打算参加这次产品展销会的,因为苹果公司内部繁杂的事务已经让领导层手忙脚乱,但是出于对舆论界的担心还是参加了这个展销会。让苹果是没想到的是,参加了展销会还意外地有了更大的收获。微软公司不但要帮助苹果公司渡过难关,还要和苹果公司联合发展。这也正好验证了先前的说法,在商场上,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个消息传开后,舆论界也掀起了轩然大波,有评论说比尔·盖茨在这个举动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也有人说比尔·盖茨救活苹果公司是另有所图,众说纷纭。

    在商场上,比尔·盖茨一向精打细算,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要帮助苹果公司收拾“残局”,他确实另有所图。

    一个企业想要在互联网上有所作为,就要牢牢占领浏览器的市场份额。比尔·盖茨也是在后来才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微软在浏览器方面的认识不足,让对手网景通讯公司抢得先机。没想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在浏览器市场上,网景通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一直压制着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微软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因此,微软一直在寻找机会,打败网景通讯公司,独占浏览器市场。而现在,微软可以救活苹果公司,通过苹果公司生产的计算机来扩充Internet Explorer的市场份额,微软可以在每一台苹果计算机里都捆绑上Internet Explorer,这样用户在购买苹果计算机时,Internet Explorer就成了用户的首要选择。

    另外,苹果公司虽然目前处于困境,但是苹果公司以前发展情况告诉比尔·盖茨,不能忽略苹果公司的存在。毕竟苹果公司曾经是红极一时的计算机巨人,它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在苹果公司发展旺盛的时候,微软的很多竞争对手纷纷与苹果公司合作,对抗微软。微软的死对头,网景通讯公司就曾经是这样做的。网景通讯公司通过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在苹果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内捆绑Netscape Navigator,排挤微软的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而现在苹果公司走向低谷,网景通讯公司弃苹果公司而去,选择了其他的合作伙伴。微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向苹果公司施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微软选择与苹果公司合作,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通过与苹果公司联合,保护微软的“老本行”,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美国的法律规定,当某个企业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比率,并且没有相同类型的产品与之竞争时,美国贸易委员会就要对这个企业以及企业的产品进行调查,以规避垄断。在20世纪70年代,IBM公司曾经受到过这样的调查。此时,如果苹果公司真的支撑不住,破产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有所上升,这对微软来说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说是好消息是因为微软的收入会进一步增加,说是坏消息是因为微软可能会面临美国贸易委员会的罚单。所以,微软通过挽救苹果公司,二者可以共同维护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稳定,这才是长久之策。

    此外,Windows操作系统面临的挑战还远不止这些。Java语言就是微软的一个很大的威胁。Java是Sun公司推出的一种编程语言,它也是一种跨平台的程序设计语言。通过Java语言编写程序,然后用编译器将它编译成类文件后,将它存在WWW页面中,并在HTML档上作好相应标记,用户端只要装上Java的客户软件就可以在网上直接运行这些程序了。Sun公司想把Java语言开发成继未来网络计算机的标准操作软件,这就将严重威胁到微软的Windows软件。这也是微软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微软如果与苹果公司合作,就可以化解这种危机。微软可以把苹果公司“打入敌人内部”,让苹果公司出面,让软件公司开发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的软件。在当时,这么好的主意恐怕只有比尔·盖茨能够想得出来。

    所以,不难看出微软挽救苹果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挽救自己,通过这次与苹果公司联手,不但保住了微软的市场份额,也为微软的进一步发展添足了了动力。

    5.借他人技术,为自己做“嫁衣”

    成功箴言:

    在微软的软件帝国大厦中,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是微软自己研发的,有一小部分技术是微软借来的。这些借来的技术不但节约了微软的研发时间,也体现出微软在技术方面的专注性。

    在微软的海外市场,微软面临着本地企业的排挤,微软不但应付自如,而且还能够巧妙利用那些本地企业的先进技术,为自己的发展铺路。

    微软进入中国市场不久以后,想要推出新产品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简称为UMPC,中文名称为超级移动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带有触摸操作功能,生产时需要安装一块触摸板。微软为了节省研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的时间,因此决定引进其他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而当时在中国,具备这种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但是汉王公司的技术力量不可小视,国内很多的PDA生产厂家都是应用汉王的技术。经过再三权衡,微软决定与汉王公司合作。

    1998年12月,汉王公司与微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宣布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根据此次授权,微软将在其UMPC中使用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微软方面称“与汉王的合作是我们与中国信息产业界合作的一个典型双赢案例”。

    而汉王公司的反映也很强烈,汉王和微软的合作奏出了中国软件业的强音。汉王公司总裁刘迎建十分感慨,中国的软件也开始走向世界,这也让刘迎建和他的员工们看到了中国软件业未来的希望。

    起初,外界并不知道微软和汉王公司合作的具体原因,都以为是微软看中汉王的手写技术。后来汉王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微软生产的UMPC体积很小,所以要求触摸屏的体积也要小,而且还要反应灵敏,而这些正是汉王公司所具备的。而微软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如果微软自己开发,不但增加研发成本,而且还延迟了UMPC上市的时间,总之,微软使用汉王公司的技术要比自己研发要划算得多。不久,微软又把汉王的技术应用到Windows Mobile系统中,这是一种便携式计算机,有人又称它为掌上计算机。从此,微软和汉王公司拉开了合作的序幕。

    后来,据汉王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汉王能够和微软合作,并且将自己的技术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微软使用,汉王也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那就是微软可以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中融入手写技术,而在Windows 2000中并没有提及。汉王公司就为以后的发展留了余地。

    而微软这样做也有自己的原因。以前微软的手写输入法技术稍差了一些,尤其是在中文输入方面,手写输入识别率比较低,如果输入者再有写连笔字的习惯就会更糟糕。或许是微软的手写输入在设计方面的缺陷,它要求输入者要严格按照文字的笔画先后顺序书写,稍有错乱就无法识别。如果微软全方位地使用汉王公司的技术,无疑会使自己的手写输入技术停滞不前,所以微软采取部分产品使用汉王公司的技术,同时自己在这方面还要不断改进。这样微软可以暂时保持这类产品的市场份额,然后微软通过市场优势来推销自己的技术。比如,微软依靠Office软件的市场份额,把微软自己的手写输入技术捆绑到软件包中,这样微软的手写技术就得到了应用和发展,随着Office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建议的积累,微软的手写输入技术最终会得到提高。

    微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依托他人的技术,为自己的发展打基础。在手写输入技术领域,除了汉王公司,微软还从蒙恬,紫光等软件公司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术,从而完善自己的技术。

    然而,从大的方面来说,除了手写输入技术,在其他方面,微软也和中国的很多知名企业展开合作,特别是近几年,微软和联想集团、长虹彩电、中国石化等大中型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多方合作,微软不但可以拓展产品市场,还可以弥补自己技术的不足,推动自己的发展。

    微软在海外市场的扩展,不止是产品的扩张,也是技术的扩展,通过合作或兼并,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凭借他人的技术,为自己做嫁衣。

    6.用法律保护自己

    成功箴言:

    在比尔·盖茨创业的过程中,他多次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版权,凭借自己敏锐的法律意识,他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纷中大获全胜,法律成了他的“护身符”。同时,比尔·盖茨也是凭着法律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从比尔·盖茨开始创业到微软成为计算机巨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比尔·盖茨和法律始终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节。虽然比尔·盖茨在大学期间只读了一年的法律课程,但是他的法律意识极强,而且还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为自己所用。这或许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吧。

    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后,对那些实用的法律知识倒是很感兴趣,像合同法、商法等,而对于那些法理学、法律史提不起精神来。然而这些法律知识让比尔·盖茨受益匪浅,而且很快就学会了用法律为自己辩论。就在这期间,由于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和几次沸沸扬扬的“计算机事件”,让比尔·盖茨出了名。不久,一家计算机公司的老板慕名前来,找到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这家计算机的老板想让这两个计算机天才帮助他开发一个软件,而且报酬也很丰厚。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爽快地答应下来。于是,二人就在哈佛大学的计算机房里埋头工作,凭着二人对计算机的执著,很快就完成了那家老板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俩在获得报酬的时候,也引起了一场麻烦。

    原来,他们二人在计算机房开发软件被管理员发现,管理员上报给学校了。学校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两个,指责二人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谋私利。比尔·盖茨心里觉得很委屈,那些教授和助教可以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做研究,获得收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于是,比尔·盖茨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封信,交到了学校领导的手中,很快,这件事就在学校传开了。有的同学认为比尔·盖茨胆子很大,也有的认为比尔·盖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了不起。

    从此以后,学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房的管理,列出了使用细则,如果学生使用学校的计算机开发软件,学校也要获得版权收入。也正是这个细则让比尔·盖茨在那时就坚定了信心,想要真正有所作为,就要自己开一家公司。

    1975年,对于比尔·盖茨是人生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他和自己的伙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他们二人租了一间陈旧的办公室,有几件简陋的办公设备。公司起初叫交通数据公司,因为以前他们二人曾经为西雅图市的交管部门开发交通灯控制系统。不久,二人想给公司改个名字,一直没有好的创意。后来,微型计算机初现端倪,发展势头越来越旺盛。比尔·盖茨对他的伙伴说:“我们今后就为微型计算机开发软件,那我们的公司就叫微软吧。”这样,计算机巨人从这一天开始成长。

    微软成立后,第一个生意伙伴是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的老板称赞比尔·盖茨年轻有为,不到20岁就自己当老板,一定前途无量。比尔·盖茨当时只是笑了笑。当比尔·盖茨把自己和伙伴开发的语言程序通过合同的形式交给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份关于软件转让协议诞生了。这也是比尔·盖茨第一次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自己的语言程序转让之前,比尔·盖茨曾经把自己拟好的合同拿给他父亲看,是否有疏漏之处。等到他父亲看完之后,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比尔·盖茨很有法律意识,经过父亲的几番指点,这份合同更加完善,也十分有利于微软。

    按照合同的规定,微软对这个Basic语言程序有绝对的版权,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可以根据微软的授权使用这个语言程序,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根据语言程序的使用数量向微软缴纳版权费,版权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固定的版权费,每年5000美元,另一部分是数量版权费,就是根据程序的使用数量收取版权费,每次为40美元。此外,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不能恶意复制程序供未经授权的公司使用。合同中还注明,微软可以把这个语言程序授权其他公司使用。在这个合同里,软件开发商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版权不受侵害,而且权责分明,很快成为计算机软件转让和授权的范本。

    而微软从这个合同中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版权,也给微软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微软先后从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收取了高达十几万美元的版权费,比尔·盖茨也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微软的不断成长,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也开始了漫长的维权道路。后来,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由于竞争对手的排挤和经营不善,面临破产。1978年,佩特克公司收购了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然而爱德华·罗伯茨为了能把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卖个好价钱,竟然对外宣称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已经拥有一个语言程序的版权。佩特克公司信以为真,因为他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语言程序,于是就花了大价钱收购了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

    当收购程序结束以后,佩特克公司立即向外界宣布,以后这个语言程序由佩特克公司来授权。

    比尔·盖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先是一头雾水,后来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比尔·盖茨马上和佩特克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交涉,以此保护自己的软件版权。比尔·盖茨向佩特克公司宣称,是微软最先开发出了这个Basic语言程序,版权属于微软的。而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只是得到了微软的授权使用,他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然而,佩特克公司的负责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已经花了大价钱买了版权,他并不在意买主是谁。比尔·盖茨看到协商无果,只好做好向法庭起诉的准备。

    比尔·盖茨与父亲商议后,分析了目前的情形,认为胜诉的概率比较大。于是,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用一纸起诉书把佩特克公司告上了法庭。当法庭表示接受审理的时候,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可是,谁知道困境又一次来临,法庭突然告知微软,在法院调查此案期间,微软先前的版权收入要冻结。这让微软寸步难行,公司本来刚刚成立,好不容易赚到了一笔钱又被冻结了。在这段时间,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微软几乎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硬是苦苦等了几个月,终于等到了法庭宣判的时候,这个判决也决定着微软的未来道路,说是生死判决也不为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微软胜诉。法庭要求佩特克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此时,佩特克公司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爱德华·罗伯茨骗了。

    而比尔·盖茨又一次通过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从此以后,比尔·盖茨更加珍惜自己的软件版权,因为这些软件版权正是微软生存的最好保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