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急什么-耐住性子,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万物都以微小的步伐生长

    一棵粗壮的大树百年前就已经开始生长了,每一个路过的人都看不到它生长的痕迹,它一年甚至几十年才生长几厘米,它用微小的步伐长成参天大树。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其生长速度是很快,然而它的寿命只有一春一夏,而且永远也长不大。美国一森林公园里生长着一棵古树,这棵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埃及建造第一座金字塔时它就已经100岁了。在我们感叹生命的伟大之时,应该想一想这棵树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经历了多少艰难,才会用千年的时光只生长几十米,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迪。

    1938年,上海沦陷,被日寇围成了孤岛,而钱钟书跟杨绛正在上海。当时钱钟书连工作都没有,便生出了写小说的想法,杨绛鼓励他写,表示自己会做好一切“后勤工作”。杨绛每天亲自劈柴做饭洗衣,钱钟书看在眼里内心是满满的感动,便开始动笔努力写作。钱钟书写作的特点是“锱铢必较”,他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琢磨,以至于每天只能写五百多字。钱钟书也不着急,他不贪图速度快多写文字,而是写够了五百字就停,然后给杨绛看。后来杨绛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两年后,这本叫做《围城》的小说横空出世,钱钟书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围城》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成为了一座丰碑,里面精致的句子和嬉笑怒骂,让人拍案叫绝。

    钱钟书在写《围城》时每天只写五百字,这种沉得住气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在遥远的古罗马,奥古斯都大帝曾在钱币上铸刻“慢些匆忙”。人生有时候就像熬中药,该熬多久就要熬多久,不能偷工减料,不能缩短时间,才能熬出来一碗有效的药汤。再以铸剑为例,铸剑时需要两个铁匠各拿一个铁锤,交替捶打千万次,每一次捶打都火星四溅,烧红的铸铁看不出变化,但是千万次捶打之后剑就开始成型,让人很难想象之前那块烧红的铁条竟然能变成寒光四射的宝剑。

    年轻人对生活总是抱着很多期许,要有钱,要有爱情,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问题在于人们总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目标,且在此过程中焦虑不安,而一旦完不成就又对人生心灰意冷。然而,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一瞬间什么都给你了,你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了,那剩下的时光又有什么意义?

    时间永远都不着急,它永远都按自己的步伐慢慢走过这个世界,它让人青丝变白发,它让亿万光年如弹指一挥间。不过它很慷慨,时机到来时就会赐予人该拥有的东西,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过一本红极一时的书叫做《孩子你慢慢来》,在这本书的卷首语中,龙应台描写了自己看着小孩打蝴蝶结的情景,那个情景非常美好:“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龙应台用优美的文字继续表达了这种美好:“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哪怕我们只有蜗牛的速度,只要一点一点地向上爬,终究会爬到金字塔顶。唐代的玄奘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长安到印度的距离,在那个年代他足足走了十几年,但他也真的用惊人毅力走到了天竺,并成功带回佛经。这就是步伐的力量,不怕步子迈得小,只怕停下来,只要我们相信未来,不断地向前走去,一定可以到达远方的。

    循着兴趣,一步步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如何规划,不知道自己该朝着哪个方向奋斗,更是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奋斗错了方向。事实上,行行出状元,并不是说某些领域成功率高而某些则低,我们应当跟随自己的内心,循着自己的兴趣,在努力奋斗的时候也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我们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在一步一步成为自己梦想的样子。

    近些年,一个叫罗永浩的人逐渐被大众熟知,其实,早在2006年他的“老罗语录”的录音就已经掀起过一股热潮。

    罗永浩,高二退学,辍学后做过卖二手书、倒卖走私车之类的生意。此时的他跟广大青年是一样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他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跟英语沾边、会当老师,更别提会出名了。罗永浩换了很多工作,都不满意,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兴趣,他来到北京依然是四处讨生活。那时他萌发了想移民去加拿大的念头,于是便开始苦学英语,结果加拿大没去成,他倒是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写了一份著名的求职信,俞敏洪给了他三次试讲的机会,最终,罗永浩成功晋升为新东方教师。

    2001—2006年,罗永浩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并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大受欢迎。很多学生盗录其讲课内容并在大学的校内网站上传播分享,这些音质奇差的盗录内容在2003年左右流传到了互联网上,旋即以“老罗语录”的名义风靡大江南北。

    2006年6月,罗永浩从新东方辞职,随后开始创办牛博网,两年后又创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做英语培训。而到了2012年,罗永浩突然在微博上抱怨智能手机都“太丑”,随即宣布自己要开始做手机。这期间他还抽空拍了个电影。

    2014年,罗永浩的Smartisan T1手机发布,后成为中国大陆首款获得iF设计奖金奖的智能手机。

    罗永浩表示自己是在循着自己的兴趣做事,他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引路人。很多大学生为什么在大学里不学习?毕业了又对工作不满意?就是因为不感兴趣。为了毕业后找工作,在大学里挑一个如计算机、互联网这样的热门专业,结果发现自己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白白荒废了四年的大好时光。毕业后,又继续找该专业相关的工作,结果当然是依然不喜欢,但若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却又要从头学起。既然如此,大学四年早干吗去了!

    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人的兴趣也是会发生改变的。如果你做几年某专业的工作就兴趣全无,那么不妨去寻找新的兴趣,跟着自己兴趣的脚步走,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最后的样子。有时候,丰富的人生经历更能够让我们理解人生,对此我们不能太过心急,并不是说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一下子就做到,不妨来个迂回战术,先做一些相关的,逐步接近目标,最后拥抱目标。著名导演张艺谋最先是做摄影师的,冯小刚早期则是做了很长时间的编剧,他们都爱这一行,都有着莫大的兴趣,但他们韬光养晦,有目的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最终也拥抱了目标。

    先来看一份简历——

    1990年至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曾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如果不熟悉的人肯定会觉得这是某个商业精英,穿着西装,穿梭于香港的高楼大厦之间。事实上这个人也的确如此,不过他还有自己的另一面,他写小说、写诗,写过《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他生长于北京,曾经是个文艺青年,十七岁就写了小说《欢喜》,他就是冯唐。

    冯唐说:“大学读书,包括在麦肯锡、在央企,我觉得都是在打基础,现在用起来就特别方便。练幼功,就是为理解世界打基础,是没有尽头的。”冯唐是医学专业出身,又去美国学了工商管理,后来还当了麦肯锡的合伙人,同时还写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人生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他笑着说:“我想是因为我比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贪恋原地。”而这些经历和背景给他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他说:“医学是我针对人类写作的素描。其他各种工作经历让我码字有源头活水。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无论是到公司里去工作还是做自己的事业,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否则难以坚持下来,也难以取得成功;而当我们对所做的事充满兴趣时,无论再艰难、再麻烦,我们都能够坚持下来,获得成功。所以,不妨循着兴趣走,一步步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成功没有捷径,乔丹也是从菜鸟开始的

    每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菜鸟,但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成为了展翅飞翔的大鹏,而剩下的依然是菜鸟,关键就在于努力和勤奋而已。哪怕篮球之神乔丹也是如此。

    可能有的人会说乔丹天赋高,完美的身材简直就是为篮球而生的。没错,乔丹的天赋确实高,但是NBA这块宝地每年都有上百人参加选秀,每年都有几十人加入NBA,为什么NBA六七十年的历史里只有一个乔丹?参加选秀的天赋高的球员有的是,其中一些也都获得了很高的历史地位,但也只是接近乔丹而已,目前还无一人能超越他。

    很多人都知道乔丹自1990年开始登顶,连续两个三连冠让他获得了无上荣耀。可是乔丹1984年就进入NBA了,他的新秀赛季就打得非常棒,场均得到29.3分,5.8个篮板,8.5次助攻。但是他所在的公牛队却在季后赛被淘汰出局。

    第二个赛季乔丹受伤,季后赛首轮复出狂揽63分,然后又被淘汰出局。乔丹的第三个赛季仍是如此。

    1987-1988年赛季,乔丹拿下了常规赛得分王、最佳防守球员、全明星MVP和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等荣誉。季后赛首轮,乔丹带领公牛淘汰了骑士,无奈第二轮以1∶4负于底特率活塞。

    1989-1990赛季,公牛队愈发成熟,不幸的是乔丹在季后赛面对活塞队的“坏孩子军团”仍然束手无策,第三次仍被活塞淘汰。

    直到进入NBA六年后,乔丹才迎来了自己的荣耀之路,之前的艰辛也只有乔丹自己才能体会。

    乔丹苦熬六年,才戴上第一个总冠军戒指,这得益于乔丹近乎疯狂的训练。乔丹每天几百次至上千次投篮练习,而且乔丹有一颗执着的心,他喜欢找人单挑,就挑又高又壮的人一对一单打,输了也不走,一定要赢了对方。据说他在练习防守时,曾找来美国摔跤联盟的选手持球冲往篮下撞击自己的站位。

    从乔丹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篮球之神乔丹,他的成功之路也充满了坎坷,他也没有捷径可走。在其他行业、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拉断了多少根琴弦,才提高了自己大提琴的功力;当年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因为开米店时经常帮客户洗米缸,加上刻意记录客户食米的人口与数量,在客户尚未订货时,就于第一时间主动把米送到客户家中,结果创造了当地米店的最佳业绩。

    寓言家伊索曾说:“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有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奋而已,换句话说,勤奋才是成功的捷径,它能弥补天赋的缺失,更能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世界登山运动史上,被称为登山“皇帝”的梅斯纳尔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壮举。他攀登上了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唯一真正的单人且不携带氧气设备,在季风后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

    其他的攀登者全都带着重重的设备,登山索、氧气瓶,一步一步地建立高山营地,而梅斯纳尔却仅仅依靠自己征服珠峰,这样的能力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很多人都好奇梅斯纳尔是不是“天赋异禀”,生下来就有登山的决定性天赋,当大批记者不断地询问这个问题后,梅斯纳尔自己解开了谜底:很简单,从低处开始攀登。

    原来,很多登山者为了节省时间和体能,会选择乘坐直升飞机飞到山上的小镇,而梅斯纳尔却是自己一步一步地徒步走到大本营,这是一个身体与环境契合的过程,他逐渐地适应空气与海拔,正是这个智慧帮助他征服了那么多座山峰。

    成功无捷径,不要企图寻找捷径,也不要相信所谓的捷径,更不要企图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收获,急功近利只会让我们忘了勤奋的重要性,乘坐“电梯”固然很快,但是会让我们失去攀爬的能力。

    俗话说:“多一分耕耘才能多一分收获。”人生跟种田一样,你撒下种子之后,种子要发芽、成长,秋天的时候才能结果,你还要为它除草除虫,你不能期盼着会有什么捷径能够让种子几天之内就开花结果,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丰收。

    成功是一辈子的事,请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成功是一个相对的字眼,有的人觉得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就算是成功,其实成功是一辈子的事,某些阶段性的成功只是暂时的,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同时,那些迟迟不成功的人也不须着急,不要只看着别人二十几岁就如何如何成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成功是一个过程,二十岁成功与六十岁成功并无差别,而且基础越是打得牢,就站得越高。

    齐白石年幼时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随后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齐白石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儿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后来,齐白石曾几度前往北京,又数次折返,期间一直以卖画为生,但是北京的人根本不买他的画。后来,齐白石不断地拜师学艺,然后作画卖画,逐渐小有名气,而齐白石真正名动京城是在1923年后,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那时候齐白石已经六十多岁了。

    从1919年到1928年的十年,是齐白石痛苦求变的十年,他从临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到了68岁,齐白石摸索出用“破墨法”来画虾,就是趁着墨色未干之际,在虾头与虾胸的浅墨位置上加上一笔重墨。而齐白石在八十岁之后才真正到达自己画画的至臻境界,然而他仍然在琢磨画法的创新。齐白石一生非常勤奋,笔耕不辍,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在画画,也正是这种苦练才成就了齐白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对成功的注解。成功往往是一段需要经过打磨的艰苦历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早就已经声名远扬了,而有的人却要等到年龄很大了才会有所成就,这让很多人不平衡。面对别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需知人才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被称为人才的,只要你有着足够的毅力就一定会走上成功之路。

    成功仿佛是一壶酒,只有在地窖里长久地深藏,才能诞生温厚清洌的佳酿,开窖早了,只能收到一坛酸涩的醋。为什么说成功需要积累?王安石曾经写过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讲一个叫做仲永的小孩从小就能够背诵诗文,再大一点就能够吟诗作对写文章,乡邻们都说他是“神童”。可是,他却再也不积累知识了,他被父亲当作造钱的工具,整天随着父亲到邻里乡亲那里卖弄才艺。于是,多年之后当作者再看到仲永,他已经“泯然众人矣”。

    这充分说明了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人苦苦追求成功而不得,最终郁闷放弃;而有的人年纪轻轻就仿佛拥有成功,实际上根基不稳,很容易倒塌掉。成功需要时间,需要积累,这一过程非常漫长,像地壳运动用亿万年才挤压出一座山峰,像无数条溪水长时间奔流才汇聚成大海,倘若时间不够,怎么可能出现峰高、海阔?所以说,成功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必须得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厚积薄发。

    1941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1950年开始上学,1962年高中毕业后当上了村办小学语文教师。1968年末,陈忠实到西安灞桥区毛西公社写材料,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多年的“从政生涯”。然而,陈忠实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是因为电影《白鹿原》的上映,他正是原作者。

    1992年的春夏之交,《白鹿原》诞生。《白鹿原》的诞生,为中国文坛带来了福音,它使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为之一振,也使以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文坛成为中国文学的重镇。

    陈忠实说:“《白鹿原》一共写了4年。在这4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与书上的故事和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与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因此进入了这种沉静的写作心态。”在当代中国文坛,陈忠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作家,他在《白鹿原》之前发表了许多小说,但说实在的,影响力不是特别大,然而因为他的坚持才诞生了《白鹿原》这一惊世作品,实属十年磨一剑,大器晚成。

    无论是齐白石还是陈忠实,抑或是其他领域的人物,大都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状态,也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努力,才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我们应当记住:成功是一辈子的事情,别去想出名要趁早,也别强求一定要成功,我们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总归是能够得到回报的。

    神奇的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英国神经学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可能有人会问:“这一万小时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数字?”其实这是有根据的,格拉德威尔曾对音乐家、运动员等领域的人员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若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需要练习10年才会取得成功,也就是一万个小时。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就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2、3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时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有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他年事已高,在退休之际要做最后一次告别演讲,他把地点选在了一个特别大的场所。演讲当日,座无虚席,人们都是来看这位大师的谢幕演讲的。

    演讲开始后,大幕徐徐拉开,除了推销大师的身影,讲台中央还悬挂着一颗巨大的铁球,推销大师并没有急于演讲,而是邀请了两个年轻人到台上来,递给他们一个巨大的铁锤,告诉年轻人用铁锤去击打大铁球,使它激荡起来。

    第一个年轻人憋足一口气用力猛击,只听得“咣”的一声,可是,铁球纹丝未动。第二个年轻人接过铁锤,也使劲敲过去,声音依旧很大,铁球还是纹丝不动。

    年轻人下台后,推销大师掏出一个很小的锤子,开始在铁球上认真敲打,敲击的声音“咚咚咚”作响。现场的观众一头雾水,推销大师也不去管他们,只是自顾自地敲着,二十分钟后终于有人按耐不住就离席了。推销大师还在敲打着,在第四十分钟时铁球开始微微晃动,逐渐地晃动越来越大,晃动得越来越高,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推销大师开口说话了:“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即使你的力量不够,只要你一直做下去,不断地重复,就能够成功,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

    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属与石头坚硬,但是只要人们锲而不舍地雕琢,不断地打磨,金石一定可以被雕塑成想要的东西。生活中也一样,每个行业里的大师、专家都是从什么都不懂走过来的,但是他们经历了极长时间的锻炼,重复地做,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就像白居易曾写过的那个卖油翁,他能让油从钱孔通过并注入葫芦,而钱币却未被打湿。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这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世人都渴望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少之又少;世人都渴望做大事,而对小事不屑一顾。其实,小事情坚持做好,也就是做成了大事。成功就是将小事重复做,做到极致,不断地重复,哪怕每次的时间不长,坚持十年、二十年,终究会有所成就。尤其像弹琴、写作、绘画等事情,更加不能偷工减料,没有上万小时的反复磨炼,是不会达到极致的。

    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为了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于是,朝廷就号令天下所有的书法名家,来到山海关把那个“一”字补上,被选中的会给予黄金百两的赏赐。但是,全国从南到北来了近千位书法家,大家饱蘸浓墨,纷纷地写“一”,都写得不错,可是原来的几个大字实在是太好,他们的“一”放进去就立刻矮了一截。

    皇帝很气愤,说堂堂大国怎么连个会写“一”字的人都没有。最终,还真的有一个人写出来的“一”与牌匾上的其他字完美契合,他就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店小二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

    有人好奇问店小二:你都不识字,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店小二说自己确实不识字,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擦桌子端盘子,同时他还负责在酒水的牌子上画“一”,有一个人要酒他就画一横,两人就画两横,他当了三十年店小二,已经不知道画了多少个“一”。

    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能成就大事,只要我们对所做的事情保持极高的耐心和热情,不断重复,不断地做,不急躁也不偷工减料,保持这种心态就好。一万小时定律一点都不神奇,很简单,把一件事情重复做一万次乃至上万次,做到极致,一定会成功的。

    不断充实自己,终会在等待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充实自己并不是指只在学校中学习知识,毕业后也需时刻为自己充电。那些在走出学校后就不再学习的人,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要知道,不管是学习还是人生,它是个“不进则退”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能划动船桨,逆流而上。

    李伟的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这位同事学历不高,说话也不多,李伟对他的印象不是特别深刻,但是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该同事居然获得了公司外派英国的名额,在英国工作三年,换句话说将来差不多就可以留在英国了。

    李伟感觉很不可思议,他觉得这个同事大专毕业,专业也不好,李伟自己英文过了六级都没去成,怎么会轮到这个同事呢?李伟就去问同事。同事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谁说我不会英语啊?我毕业后就每天都自学,背词典,看视频,一年前我又开始上专业的英文培训班,我的英语水平在英国完全没问题,发音正宗,生僻的词汇我也懂。”

    李伟更加震惊,但心中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同事。李伟高校毕业,加上在公司工作多年,自以为是“元老”,他每天安排安排工作,觉得轻轻松松就可以了。李伟的确可以继续下去,但是谁不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啊!李伟开始向这个同事看齐,也开始学习英语,除此之外,还看专业书籍,包括经济学、哲学等书籍,他要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哲学家保罗·萨特有一句名言:“认识人的未来。”意思就是说没有命运安排,也没有“倒霉蛋”,一个人的未来什么样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在于他自己的态度,如果对于自己感到很满意,就停止充实的脚步,那么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未来,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写意,把人生姿态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栋极高的大厦,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楼层中,有很多人在中间部分,看到了很优美的风景,就此满足,殊不知在自己的头顶还有更美的风景。所以,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继续攀爬吧!想要看得更高更远,就去“更上一层楼”吧!

    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聪明人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这个充实自己并不仅仅是在学习上,还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充实自己很简单,可能每天非常忙,下班后特别累,但这都没关系,可以给自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打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就是在充实自己,而且非常有效果。只有气充满了,球才能弹得更高;只有油充足了,车才能行得更远;只有不间断地给自己充电,人生才能不虚度。

    跑龙套也不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跑龙套这个词不好听,但如今成名的大牌演员,当年绝大多数是从龙套跑过来的。这跟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每个人其实从一开始都是龙套演员,演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比如路人甲、乙、丙、丁,甚至连台词都没有,但是熬过了这一过程,就会逐渐地有崭露头角的机会,逐渐被大家认可。

    1983年,一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火遍全中国,当时很多村子都只有一台电视机,于是,每天晚上全村人都会挤过去看《射雕英雄传》。不过,当年看该剧的人应该想不到里面的一些龙套会在日后成为为人熟知的明星。

    重新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细心的观众会有以下发现:

    刘嘉玲饰演华筝的侍女,仅有一句台词:“公主,驸马醒了。”

    吴镇宇饰演一个村民。

    吴孟达饰演丐帮长老。

    欧阳震华既演了陆乘风的一个家丁,有几句台词;又演了一个小乞丐。

    刘德华出演一个大汗身边的小兵。

    郑少秋在黄蓉去找段皇爷碰到“渔樵耕读”那里,演一个渔民。

    “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演了一个小兵,还演了一个冻得发抖、一出场就被梅超风拍死的人。

    对于周星驰,相信没有人会不熟悉。周星驰从1983年参演《射雕英雄传》到1990年凭借《赌圣》一举成名,这期间他经历了七年的煎熬和磨炼。在这七年里,他跑了无数个龙套,扮演过无数个没有名字的角色。虽苦虽累,但他从未改变自己成为一名好演员的信念,也从未消减对演艺工作的激情。正是这坚定不移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努力,为周星驰由“星仔”蜕变成“星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面这些演员们,如果当初因为自己演的是龙套,而大发脾气罢演,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他们了。这些演员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

    在职场中,跑龙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少却理想颇高,一进单位就想着担当大任,结果却被安排了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便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被埋没了。殊不知,是金子总会放光的,但前提是我们要把自己打磨成金子。

    人生,你只有熬过了所有的龙套、配角,才能成为荧幕上的主角。

    杨青柠大学毕业后运气非常不错,在一家大型企业的综合管理部工作。

    刚开始她很兴奋,不过没多久她就发现这份工作太辛苦了。所谓综合管理部,就是什么都管,要管各种开会,还要管理人事调动、企业宣传,甚至连工资表的事都要去做,结果杨青柠就像是一个“丫鬟”一样,每天都得做非常多琐碎的简单工作。

    更重要的是,办公室里很多人都对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比如,办公室里复印、发传真、接电话,开会时端茶倒水、聚餐时订房间等杂活都是她包干。办公室里的一些老人一有事就喊她:“小杨啊,过来把这份文件送到11楼张总那儿。”杨青柠感觉自己被大材小用了,自己在大学里算不上顶尖,也好歹非常优秀,各种社团活动都负责过,而现在自己却在干着毫无意义的工作。

    杨青柠心里的气越来越大,没过多久,她就辞掉了这份工作,辞职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但是杨青柠坚持表示自己在这里干不下去,辞了职再次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很少有人一出道就是“星途坦荡”的,无一不是从跑龙套开始“磨炼演技”,为以后的目标准备着。

    人生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人脉,只有基础打得好,才有可能一鸣惊人,所以,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安心地跑自己的龙套,一定不要急。反之,没有耐心,眼高手低不愿意跑龙套,那么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连龙套都跑不上,那么就更不能演绎自己的精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