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通关密码-学点心理学,万事有算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心深似海,要完全了解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懂得心理操纵呢?如果你知道怎样透过他的表象看穿他的思想呢?你可以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是你完全可以成为探究别人心思的高手。

    1、“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就是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个类型的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双方可以很快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彼此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巧妙地利用“自己人效应”,不管是求人办事还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交际效果。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比较喜欢那些和自己在各方面都比较相近的人,尤其是在职场中,能够最先获取你好感的人,定然是与你有着很多共同点的人。比如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穿衣风格,相似的生活经历等等。我们总是无意识的就把这些人当成了我们的“自己人”,从而对其产生信赖感。

    对于“自己人”,人们往往会比较容易接受他们说的话。通常我们遇到想要说服我们的人时,就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厌烦。你会觉得对方根本不了解,不体谅你的感受,更没有站在你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对于这些人的建议或要求,你通常是无法接受的。同样的道理,当你企图说服别人,想对方替你做一些事情时,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对方对你的言词一点兴趣都没有呢?其实这就是因为你没能让对方把你当做他的“自己人”,你没有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别人对你的话会非常抵触。如果换一种方式,先让对方信任你,把你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方就不会那么排斥你了。

    小希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经常被人拒之门外,为此他经常唉声叹气。后来他的朋友给他提了建议,让他在面试之前好好地准备一番,不要再盲目地去面试了。在去一家公司面试之前,他事先调查了公司以及老板的资料。他发现这位公司的老板以前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于是在与老板面谈的时候,他巧妙的先把话题引到了那段相似的经历上面,这让老板感慨颇深,并顿时对他产生了亲切感。之后小希再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擅长的领域,老板听得也十分认真,后来小希如愿以偿的上班了。

    由此可见,巧妙地利用“自己人效应”能够更快地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有时候为了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就必须先把对方和自己视为一个群体。先向其传播一些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东西,等到对方对自己产生信赖感时,再悄悄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向对方渗透进去。你要想办法让对方觉得你们的观点实际上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对方才愿意接受你,从而和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要想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情感,让他把你当成“自己人”是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拉近心理距离的情况下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要把自己变成他人的自己人,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一、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是拉近心理距离的第一步。别人喜欢你,往往是因为他觉得你和他是一样的。人们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点“自恋情结”,尽量找出你们的共同点,让他看到你们一致的地方,那么之后你说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你的要求也比较容易被满足。寻找共同点其实也并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认真仔细,从言谈举止上都可以发掘出相似点。

    二、和对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无论你因为自信而高傲,还是因为自卑而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都要达成和对方一样的高度。只有平等的双方才能进行平等的谈话。处于平等地位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人际影响力。当别人询问你的衣服价格时,你最好先了解对方的服饰价位,然后再告诉他你的和他的差不多。当对方批评一家餐厅的饭菜难吃时,你最好不要对那家餐厅大肆嘉奖。你要学会围绕对方的话题而找到相似点,让对方觉得你们是“一样的”。

    三、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只有让别人觉得你是可信的,那么对方才会愿意让你把话说下去,才会相信你的话是真实的。与人交谈,你的言辞一定要让人觉得有道理、很专业,不能让人家觉得你是为了迎合对方而故意编造出来的。

    四、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一个具有内秀的人,魅力是挡不住的。人的内在品质是产生持久吸引力的关键。人们往往会选择和待人真诚、热情、友好的人交往,自私自利、狡猾奸诈的人往往使人们避之不及。

    五、注意说话的方式。在用词方面一定要斟酌好,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都有可能坏了你辛苦计划好的事。通常多用“我们”这个词比单单用“我”、“你”等词语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让对方觉得你们是一个阵营的人。

    求人办事,劝说别人,都需要拉近与对方之间的关系,你必须先得让人解除心理戒备,然后才能比较顺利的进行进一步交往。想要说服别人帮助你,你必须先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处处为他着想。你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对方,不能面对一个陌生人便想办法成为他的“自己人”,那样不但不会拉近双方距离,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

    想要处理好职场中的各种关系,或者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你就要想办法成为他人的“自己人”。人们总是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对“自己人”所说的话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我们都知道熟人之间好办事,这里的“自己人”就是要拉近双方距离最后和对方成为熟人。一旦两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熟悉了,那么双方之间的心理冲突就会大大减少,有什么事情也就比较容易办成了。

    2、不可忽视的首因效应

    当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双方都会给彼此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而往往这第一眼的感觉就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人们总是坚信第一印象,而宁肯忽视后来的印象,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第一眼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他人,在形成对别人的初次印象后,往往会跟着这种感觉走。譬如开始对对方有好感,那么以后便喜欢和他交往。如果开始就讨厌一个人,那么以后即便那个人表现好了,也很难改变自己心中对他的评价。

    在处世中,就要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令其对你形成良好的态度。有时候人们见到别人的第一眼,就会在心中产生好恶的感觉,从而决定是否与其进一步交往。很多人觉得来日方长,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不注重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觉得自己的优点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可是人们慢慢地就会发现,以后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表现你的优点,因为人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否决你了。

    小茹和晶晶聊天的时候,无意间聊到了他们的老板。晶晶是刚入职的新员工,对同事们都不是很熟悉。可是尽管如此,提到老板的时候,晶晶却是一副十分厌恶的神情。她把小茹当成好朋友,于是也就毫不避讳地说起了老板的坏话来:那个人太自以为是了,仗着自己有点权力就很霸道,对员工一点都不好。公司就这么大点,一共才几个人呀。他却总是摆出老板的架子,到处训斥别人。”

    听她这么说,小茹觉得很诧异。因为据她对老板的了解,她觉得老板并不像晶晶说的那样蛮横霸道,反而是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魅力男人。小茹不明白老板怎么在晶晶的眼里是这样一个形象。

    原来那天晶晶刚入职的时候,一进门便看到老板气势汹汹的批评一个员工。那样子让晶晶觉得他就是那么一个坏脾气的老板。其实谁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老板平时并不怎么爱发脾气,可是就在那么一会被晶晶赶上了,从而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坏印象。晶晶就断定那位老板不好相处,而且这个糟糕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了。

    或许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不可信,可是他们的头脑中早就形成了一个判断,这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抹掉的。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第一份感觉,初次见面的基调决定了印象,以后要想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恐怕就很难了。虽然人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可是真到自己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还是禁不住根据自己第一眼的感觉来对其进行评价。我们总是会本能地以貌取人,通过第一眼搜集到的信息来判断这个人的个性、品质、习惯,以及决定自己是否与之相处。

    薇薇毕业于名牌大学,学校里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可是这位高材生毕业后一年的时候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不知参加了多少场面试,可是每次都是“回去等消息”,而后就再也没有消息。她通常连面试的第一关都过不去,为此感到非常苦恼。

    最后她求助了职业规划师,在规划师的仔细分析后,终于找出了她面试失败的原因。规划师还记得这位女大学生初次见面的样子。她穿着粉色的蕾丝花边短裙,长长的头发顺肩而下,显得十分乖巧、可爱。可是从职场人的角度看,她显得太过幼稚了。

    在规划师的建议下,她改变了自己的发型。把长长的头发盘了起来,显得高雅又利落。她换下了可爱的粉色小裙,穿上了黑色的职业套裙,再搭配上一双简单的高跟鞋,她整个人看起来干练多了。

    经过这样的外形改变,女孩去参加了面试。出乎她的意料,几乎是每次面试都会成功。于是她选择了一家条件比较优越的公司,非常顺利的开始了职业生涯。而突然发生了这个大的转变,竟然是由于自己的外形引起的,连她自己也不敢相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喜欢那些穿着得体,行为举止都比较优雅大方的人。对于那些穿着邋遢、表现缺乏修养的人,人们往往会避之不及的。别怪人们这样“势利眼”,谁也不能否认,一个给人看起来就舒服的人更容易博得人们的欢心。了解到这一点,在你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了。你想给别人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就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的人。人们对于自己的眼睛,会比你的话更令他信服。

    当你看到一个政府人员穿着一条休闲牛仔裤去参加重要会议,想必你不会对他有多少好印象吧。如果和你在晚宴上举杯高谈阔论的人,穿着一身开了线的西装时,你会不会觉得他很别扭呢?别说你从来不注意别人的外表,有时候我们都是“外表控”。如果你不在意你的装着打扮,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人归为“不讨人喜欢”的人群里。

    《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才华超群,与诸葛亮齐名。有一天他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便将其拒之门外。我们可以说孙权以貌取人,让自己错失了一个人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那些自己连看着都会不舒服的人,又怎会想着与其接近呢?如果对方让自己第一次见就十分顺眼,那么自然会对其产生好感。在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的事,有的人吃了形象的亏,有的人却占了形象的便宜。

    3、满足他人的需求

    交往的互惠理论,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要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是值得的。有的人只顾眼前利益,与人交往的时候只顾着索取而不愿意付出,眼里只看到能够获得的利益,而忽视了自己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殊不知,如果双方关系长期处于一方付出一方收获的状态,这段关系必然不会长久。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保持双方的“收支平衡”,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才是最稳定可靠的。

    有的人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会考虑这个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利用价值。不管和谁在一块,最先想到的便是自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他们只会和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而且习惯于向对方索取,很少会对别人付出。这种人具有典型的占便宜的心理,只想着获取而不想付出。久而久之,没有人会再接近这样的人,最终只能落得被孤立的下场。

    在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最好先满足别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别人真正的需要。通常人们最在乎的东西,往往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当我们与陌生人或者不是很熟的人交往时,最好多谈论一些对方在乎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对方的兴趣。当然,光靠嘴上功夫是不行的,你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通过你有获得的可能。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可是与人交往就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先要满足别人的需求,不要总想着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互酬性,这就决定了在获取之前必须要做好付出的准备。

    我们都知道,取悦一个人就要投其所好。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他才会对你产生好感,才会对你的话你的事情有兴趣。人们的需要是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些实质的东西,更需要别人的赞美、关怀等等。聪明的人会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获悉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从而再去判断自己能否给予,怎么给予的问题。

    首先,尊重和认可几乎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吝啬赞美的辞藻,逢人多说几句好话。谁都有虚荣心,受到别人的赞美没有谁会不高兴的。而且赞美意味着对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会让对方感受到成就感,自然就很容易答应你提出的要求。

    其次,给予别人必要的精神支持。真诚的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他们有不好的情绪出现时,给予对方必要的安慰。当人们面对一些选择和困境时,很容易陷入悲观的情绪当中,这时便需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帮助自己做出选择。谁都有宣泄自身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你善于倾听,善于安慰,那么你肯定会拥有很多朋友。

    再次,能够帮助别人他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你将会获得他人加倍的感激。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其他的条件都相当时,你越有本事,越有才华,人们往往越欣赏你。但凡能力突出的人对于别人是具有一种人际吸引力的,使他人对你产生钦佩感并欣赏你的才能,而愿意与你交往。

    最后,满足他人的物质需求,是满足他人的基本途径。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追逐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而满足他人的物质需求是建立双方联系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最好是在对方十分急需的时候送上你的帮助,要知道,雪中送炭总是比平时的给予来得更加珍贵。

    另外,要让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得到别人的信赖,其实可以从别人无意中透漏出来的信息中获悉他的需求。之后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帮其实现,那么就会收到非常不错的功效。假如你和一位很重要的客户聊天。刚开始你们并不是很熟,彼此都了解不深,所以就需要在对方的言谈中获悉他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投其所好。如果你从他的言谈中得知他喜欢的明星,你就可以围绕着这位明星展开话题,如此对方便会对你们的交谈更感兴趣。如果事后你能把那位明星的演唱会票送给对方,那么对方必定对你的好感大增。这并不是对方势利,而只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对自己在乎的东西感兴趣。

    假如你得知对你很重要的一个人非常喜欢某位名家的书画作品,却苦于找不到真迹。这时你若是能在此时送上那位大师的真迹书法一张,那么对方不仅会感激你,更会对你刮目相看,因为你做到了他做不到的事情。而且从这件事上也能体现出你的细心,对方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注,从而也满足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一来,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手。

    或许你曾经经历过,当你试图与他人交流,跟他人说事情的时候,对方总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或者只是无精打采的敷衍。从对方的表情你可以得知,他并没有在认真的听你说话,而是在做或在想别的事情。此时的你一味的生气是不行的,如果你想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想办法激起对方的兴趣。人们之所以会对一些事情不关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事情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见什么人就要讲什么话题,不要一上来就直说自己的目的,否则很难达到你的预期目标。比如和一位球迷谈话,就要从谈及他喜欢的球队入手,和一位集邮迷谈话,就要从几枚十分精美的邮票谈起等等。当对方对你产生认同甚至好感时,你摆脱了窘境,再言归正传也不迟。

    4、不妨谈谈缺点

    人人都好面子,更喜欢由自身的优点带来的自豪感。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在人前展现自己缺点的。我们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劣势,只让他人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对于他人的缺点,我们也不会轻易当面说出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比较容易得罪人。有损自己或得罪他人的事,谁也不会轻易去做。可是你可能不知道,有时候适当的暴露缺点,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自信,做起事情来也会容易得多。

    爱听称赞的话是人们的天性,可是谁都不是傻子,一般人都能鉴别出别人话里的真假。有些人不停地说着不切实际的奉承话,不但不能博得别人的欢心,反而会曝露出虚伪的嘴脸。有的人在和人交谈时,不管与对方的交情如何,只是一味的讲好听的话、奉承的话。这样时间一长,听的人都会觉得倒胃口。

    当你想夸奖一个人时,不妨在溢美之辞中掺杂一些小批评,讲一下对方的不足之处,然后再集中谈论下对方的优点,这样一来就会让人感受到你的诚恳。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缺点,真诚的赞美恰恰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缺点掺杂在里面,这样对方才会对你的赞美更加信任。如果你总是一再强调他们的优点,否认他们明显的缺点,甚至歪曲事实,自然就会被人看出你只是在拍马屁了。

    在讲别人缺点时要注意,这个能被拿到话面上的缺点一定是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要在对方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深谙此道的人,甚至能在批判一个人的缺点时起到称赞的作用。譬如,你责怪一个人太善良,总是上当受骗,对着他不断地感叹“像你这样善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批评对方,可是实质上也是在夸对方,毕竟“善良”可不是个贬义词。其实这就需要在词语上斟酌考虑,把话讲到位,即便暴露别人的缺点,也一样能够得到对方的好感。

    当然,除了适时说出别人的小缺点外,还可以适当的在人前暴露下自己的小缺点,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比较真诚。譬如你向领导推荐一个人,可以先讲一下他的缺点,然后再着重说他的优势能力,那样听起来会更加可信。如果你是在面试中推销自己,那么便可以说一些与自己应聘的职位无关的小缺点,之后把自己与之相关的优点再列出来,这样不仅会让老板觉得你很真诚,而且也会对你产生信任。

    有的人在求职的时候喜欢自吹自擂,向面试官罗列一堆的优点,把自己都快说成十全十美的人了。对于这样的面试者,面试官通常早就给其下了虚伪、狡猾的定论。聪明的求职者会主动把自己身上和工作不相关的缺点暴露出来。例如他去应聘助理,那么就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一个邋遢、没有条理的人,只会说一些和工作无关的缺点,这样既能博得对方的信任,也不会损害自己具有的业务优势。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上,一旦出现状况,解决起来往往很麻烦。如能事先告知对方自己的缺点或可能遭遇的状况,便能将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着近似打预防针一样的正面效果。比如你和别人约好了时间谈事情,可是你说不准会晚一些到。你就可以提前告知对方,自己开会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可能会迟到。这样即便你真的迟到了,对方也不会很生气。当然,如果你能准时按照原定计划时间到达,还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守时的好印象。所以说,事先坦露不好的一面,事后将可能避免更大的麻烦。这样的过程就如同预防注射一样,让对方先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即使出现不好的状况,也不会给对方留下太差的印象。

    在展示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不忘带出自己的一点缺点,也可以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便是美玉也会有一些瑕疵。其实人们身上的一些小缺点并不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或许你字写得不好,或许你长得不算漂亮,或许你说话有些结巴等等,这些小缺点都不是大的缺陷,即便让人知道又有何妨。通过暴露自身的一些小缺点还可以为自己增加诚信度呢!但是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在别人面前肆无忌惮的暴露自身的缺点。因为有时候,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便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这样对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十分不利。

    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能尽可能地掩饰自己的缺点,并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形象。殊不知,人们对于形象过于完美的人是没有多少好感的,而且你做事的天衣无缝、十全十美说不定还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非议,使得你无法在团体中和其他人好好相处。过于完美的人往往看起来不好亲近,而且容易散发出一种莫名的疏离感。或许这就是那些过于优秀的人所感受的“高处不胜寒”吧!

    当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时,也就意味着你快要脱离团体了。因为人们都喜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交往,从而达到心理的一种平衡。如果你太过招摇,光芒逼人,那么恐怕就没人愿意亲近你了。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高调的宣扬自己,即便自己有着多大的本事,为了能融入人群,也会适当的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样一来才会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5、会说话的肢体语言

    谈到交流,人们往往会想到语言。而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沟通顺畅与否,不单单取决于语言,更多是通过姿势、仪态、位置以及同他人距离的远近等肢体语言来实现的。人际交流中65%的信息是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可能你没有发觉,但是你的身体确实在不断地泄露你的“秘密”。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身体和表情,就可以获得很多用语言交流得不到的信息。要想进一步地了解交往对象,你就要学会观察对方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人可以口是心非,可是他的身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就能洞察到他的真实心理活动。

    一个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人,更善于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判断他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对方说什么就想当然的认为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被告知的东西并不可靠。比如,当一个熟识的朋友走过来,轻敲你的头部,笑着对你说:“笨蛋,你怎么样了?”对于这样的招呼,你通常不会生气,即便对方喊你“笨蛋”,但他的动作和语言都透露着友好的讯息,你知道对方并没有恶意。但如果换一个陌生人这样对你,你自然会非常别扭,很可能会生气。即便是熟人,如果他的笑容只是微微上扬下嘴角,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么你对于他的招呼也不会感觉有多好。同样的打招呼的方式,通过表情和动作的不同便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假如你在求一位同事帮忙,对于你的请求对方只是不耐烦的答应着,连是什么事情都没有问,你觉得他会帮助去做吗?如果你的对手强颜欢笑着祝福你的高升,对于这样的祝福,你还会觉得高兴吗?面对不同的表情,就会反映出不同的意思。就拿“笑”来说,有的笑是开心,有的笑只是礼貌,有的笑看起来很尴尬,有的笑让人觉得很阴险。只是微微上扬嘴角,或是皮笑肉不笑,都会令人怀疑。值得信任的笑容不仅仅是动嘴,你的眼睛里也会洋溢着快乐。

    谈话时,如果对方一直在注视着你,与你不停地有着目光接触,那么就表示对方愿意和你进行沟通。如果对方不注视你的眼睛,则表现出他自高自大、傲慢无礼,或是企图掩饰什么。如果对方的眼光开始游离、躲闪,那么很可能你的注视让对方不自在了;当一个人走路十分轻慢,坐下来十分小心,则表示这个人有些紧张和焦虑;紧靠坐椅、双臂交叉则表示希望终止谈话;站在人群中脚尖朝向谁,就表示对谁感兴趣……人的肢体总是会不经意的透露出一个人的心理和态度。或许连你自己都没有发觉,但是对方却已经获取了他想要知道的信息。

    我们总是感叹人太复杂,很难理解。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懂得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掘信息,就不难了解一个人。喜欢用摇头或点头来表示自己对某事某物看法的人通常非常自信,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甚至有点唯我独尊;说话时腿脚喜欢抖动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很少考虑别人;喜欢摆弄事物的人,大多都比较内向,情感不易外露,做事情有条有理;说话喜欢耸肩的人,对人比较热情诚恳,对待感情十分专一,是十分看重感情的人;喜欢边说边笑的人,大多性格比较开朗,人情味十足……

    要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替我们说话,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一个人的语言可能会欺骗你,可是他的肢体语言则很难。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利用语言来伪装自己,可是却常常被自己的一些小动作“出卖”。学习怎样从别人的肢体动作中认识别人,是准确了解他人的第一步。

    我们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你都难以看透对方心理的真实意图。幸好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掌握对方的心理,了解他人对你的态度、对事物的看法。有时候一个人心里的事都会写在脸上,面部的变化,如笑、皱眉、发怒,能迅速地提供更多的信息,由此我们能很明确地了解人们当时的心情和意图。

    我们与人交往必须懂得一些“读心术”,既不能仅仅看表面,更不能轻易判定对方的为人。就如与人下棋,要想赢棋,除了看清楚棋盘上的棋子之外,还要看透对方所走的每一步棋的用意。判断出棋后的布局,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有时候人的心思是不能从表面就能看透的,我们必须学习根据他人的举动,来判断他的用意。一个人的语言可能会欺骗你,但是他的身体语言不会。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时,既要注意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心你的身体“出卖”了你。

    6、成为他的“熟人”

    有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与邻居的相熟度有时候比亲戚还要高,这都是因为我们平时与邻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一些。不可否认,熟悉能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条件大致相当,人们通常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交往。对于相距比较近的人,能够有较多的见面机会,彼此了解也就多一些,更容易产生吸引力。对于接触比较频繁的人,我们往往会有一种亲密感。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邻里效应”。交往的机会越多,彼此就会越发亲密。这个理论不管是对于情侣还是朋友都适用,长时间不联系往往会造成一段关系的终断。有个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对一个男孩说,如果你想追求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写信,那样只会给那位送信的邮差机会。可见,频繁的接触能够促成亲密关系的建立,我们要想广泛扩展自己的人脉,平时就要多多和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加深你在别人头脑中的印象。

    一旦成为他人的熟人,办起事情来就方便多了。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却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如何主动保持联系。或许是由于内向,或许是天生不善于交际,总之有很多原因,导致一些人不能主动地与人交往,从而也无法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小茹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父母都是机关里的干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到大,围绕在她身边的常常是称赞和掌声,人们由于她父母的关系,对她都是客客气气的。这种生活环境导致了小茹比较内向的性格。因为从来都是别人找话题跟她说,而她也只会答话而已。

    上班后,她依然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一毕业,她便拿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成为了总裁助理。虽然官职不大,可是却是离老板最近的位置。很多人都想接近高层却苦于没有出路,而小茹一上班便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会让很多人眼红。

    可一个月后,人们对她的羡慕渐渐地消失了。因为她并没有如别人预想的那样,成为总裁的红人。相反,身为助理,她却不知道怎样和总裁交流。尽管心里有很多话,可是到了嘴边却不知怎样开口。开始的时候总裁以为她只是内向,不好意思说话。可是时间长了,她依然如故。只是在总裁问问题的时候回答几句,别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发。渐渐地,总裁也不愿意和她聊天了,除了工作需要,总裁也不会和她说话。就这样,她和老板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曾经有一家保险公司对20岁至49岁的人进行了一次“人生课题的意识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结交朋友的需求,并且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可是他们的行动却和自己的想法相反。很多人因为自身的“惰性、怯性”,很少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也很少主动与熟识的人联系。就这样,想要熟悉的人认识不了,已经熟悉的人却渐渐疏远。

    要知道,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在不断的见面、接触中发生联系和变化的。密切的人际关系必须以频繁的交往为前提,不管是新建立的关系还是已经有了的,都需要经常去维护。一旦疏于联系,就算是再亲密的关系,都有可能会淡下来。其实主动和别人交往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善于利用“邻里效应”,便可以不断增加你与他人的亲密度,让你的人际网络越来越宽广。

    人们总是抱怨熟人少,遇到事情没有人帮,可是你平时都不善于经营你的人脉,到了紧急关头,又会有谁出来帮助你呢?没事的时候不妨多出来转转,多参加一些重要的场合。不管是公司组织的旅行、聚餐,还是同事们自发的野外活动,或者是朋友因有喜事而举办的宴会,这些都可以参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场合你不能只是干坐着或者听别人发表意见,你要懂得怎样与人寒暄和交流,必要的时候让对方看到你的才能和闪光点,让别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些场合里能够聚集很多对你有用的人,趁机和他们建立联系,日后再保持频繁的交往,那么你的人脉又怎么会不广呢?

    不要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其实你也可以给自己创造与人见面的机会。当你熟悉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时间规律后,你便可以在他经常出现的时间点里出现,见面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微笑,一来二去也就认识了。现在的通讯设备那么先进,你也可以不用出门,利用手机、网络就能和别人交流。譬如在过节的时候发送几条祝福短信,利用网络传输一些对对方有用的信息,看见对方在线,及时的发过去一个“笑脸”等等。我们有的是途径去接近别人。

    通常我们说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有着好人缘,其实好人缘也都是靠自己挣来的。他们能够主动地接近他人,并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想要交往的欲望。有的人觉得主动和人搭讪会不好意思,其实向他人表示好感,主动接近他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例如在某个商务宴会上,两个陌生人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随着话题的展开,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双方就熟悉起来了。如果你与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你也可以热情的邀请对方去某个地方喝喝茶,聊聊天,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感情。如果你刚到一个新环境,四周都是陌生人。你不要总是等着别人来跟你交谈,你可以主动走上前向每一个人问候。不要不好意思,谁也不会拒绝一个笑脸相向的人。

    不要以为融入到别人中间很困难,即便你之前各方面和大家格格不入,那样你也有机会改正。我们常说的是“先讲共性,再求个性,而不能反其之”。你可以先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然后自己再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等到自己和大家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后,再去融入团体中就很容易了。

    在现代的社会,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拥有较多的“熟人”是提高办事效率非常有力的条件。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人脉并不是件多么难的事。只要你懂得主动出击,与他人保持频繁的联系,那么你的人脉网络就不会断线,你的人气也会越来越高。

    7、巧送一顶高帽

    人人都爱听好话,人人都喜欢被人称赞。求人办事少不了恭维,在恰当的时机给人一顶高帽,会让你的话语更有说服力。给他人戴高帽,实际上也就是鼓励他人,让他们觉得自己确实具有某种能力。在别人的抬高下,他会主动地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达到别人期望的那个目标。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只有当自己的行为获得了肯定之后,他才会精神饱满的去付诸行动。假如一个人经常受到别人的打击,被告知自己什么也做不了,那么在这种言论的影响下,他也会自暴自弃。即便有能力完成一件事,也会消极应对。给人一顶高帽,让他认为这件事只有他能够办成,那么即使他的能力有所欠缺,可是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克服一切困难达成那个目标。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能力被否定,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的支撑。“这件事除了你就没有人有能力办到。”不管多难的事情,就凭这句话,对方就会拼尽全力去做,绝不会让你失望。这就好比是教师教育孩子,适当的时候给予他鼓励,他便会努力达成你的期望。因为鼓励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在能力的,有时候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大,可是经过别人的鼓励,自己首先被架到了那个高度,那么接下来自然会努力去达到那个高度了。

    小俊是公司里的业务员,公司定期会给他们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有一次训练给小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培训师把所有队员分成了三组,给他们分配了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去市中心最繁华的道路上拦截路人,不管用什么方式,向路人“要钱”。培训师给他们三天的时间,三天后看哪组要来的钱最多,以此来评出最优秀的团队和最优秀的业务员。这项任务一发下来,同事们个个都面露难色。有的人一直抱怨培训师的题目有点离谱,不过说归说,大家还是马上行动了起来。

    这项任务对于小俊来说特别困难,他很爱面子,让他去大街上管别人“要钱”,那简直难为死他了。第一天,他站在马路上特别不好意思,于是就假装是在等人,愣是在路上晃悠半天,一分钱都没有拿到。第二天,他终于硬着头皮去跟人要钱了,他一个劲地向路人说明,自己是为了完成任务,希望大家能够帮帮忙。可是别人总是拿着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有的说他是骗子,有的干脆不搭理。第二天下来,他就拿到了几块钱。他们一个组一共才一百块,而别的组已经积累到好几百了。

    为此同组的同事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收货多的抱怨收获少的拖后腿,收获少的嫌培训师的任务太不好做。大家就这样不欢而散,小俊十分沮丧。晚上的时候,培训师与组员们闲聊,当问及小俊时,小俊抱怨道:“这个任务也太难了,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跟路人要钱,可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就给队员拖后腿了。”听了他的话,培训师笑着说,“真不相信这话是你说的,我觉得这个任务对你来说是小菜一碟呢!”小俊一愣,接着笑了。

    第三天,小俊觉得自己的状态比前两天好多了。他想自己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不能辜负了培训师的期望。于是他改变策略,不再拦截路人“行乞”,他改成了“卖艺”。他在路边竖起了一个牌子,写着“讲笑话,送开心,每个故事3元钱起”。他的口才本来就不差,为了不冷场,他还准备了很多幽默的小故事。他的牌子一竖起来,不一会就围了很多人。他的创新吸引了很多人,一天下来,他竟然收获了三百多。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事情你自己本来没有把握,但是你期望它能办成,结果它居然真的办成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还能影响人的生理机能。给人消极的暗示便会打击其积极性,而给人积极的鼓励便可以促成一件事情的成功。有时候我们惧怕一件事,觉得他很困难,可是一旦受到鼓励,当别人说你能行的时候,你便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人人都要面子,当自己已经被戴上了一顶高帽,自然就不想被拿下来,因为那样是伤面子的事,为了保全脸面,人们往往会全力以赴。

    艾伦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三年,可是三年来她的工作业绩却一直上不去,有时候还不如新来的员工做得好。其实她这样子也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她曾经的那位强势的女上司吴珍。吴珍是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对待下属十分严厉。艾伦以前做什么几乎都会受到她的批评,长此以往,艾伦的工作积极性非常受打击。

    有一次,艾伦主动搜集了一些潜在客户的信息。这本是工作积极的表现,可是吴珍知道了却批评她不专心做本职工作。从那以后,艾伦再也不关注自己业务范围以外的工作了。她知道吴珍不喜欢她,因为她不会奉承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吴珍的欢心。吴珍处处针对她,这让艾伦十分沮丧,一度有辞职的打算。后来幸好吴珍调到了别的部门,她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留学归来的奥克是艾伦的新上司,他的工作风格和吴珍很不一样,经常和下属一起聊天,鼓励员工们有新奇的想法,不要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艾伦觉得自己又变得开朗起来了。由于经常受到奥克的鼓励,艾伦也在私下里努力学习新东西,渐渐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在公司的业绩也直线上升。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从一个学校里拿到了一张学生名单,几天后,他们反馈给了校方一些写有部门学生名字的名单,并且告诉校方,这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是学习的天才。结果,在学年期末考试的时候,那些被列在名单上的学生竟然真的比别的学生高出很多分。其实这些学生只是他们随即抽取出来的,但是就是由于这样一种积极的暗示,这些学生就真的成为了优秀的优等生。

    通过鼓励可以教导孩子学习,同样,利用鼓励和恭维也可以让成年人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只是自己尚未发觉而已。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并认为对方有这个能力,你告诉他,那么他定然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你。即便你们关系不是很熟,但是为了你之前给他戴上的高帽,他也会努力帮你达成愿望。

    8、冷热兼施,让他人喜欢你

    同样的一杯温水,给人的感觉可以截然相反。当你的手刚从冷水里出来,你会觉得温水热;当你的手刚从热水里出来,你就会觉得温水凉。这就是因为之前所处的环境不同,对比物也不同而造成的,即“冷热水效应”。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比物,不同的人心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当心理发生了变化,那么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利用这种心理学理论,便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博得他人的好感。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发生冲突和争端的时候。你的某句话,你做的某件事,都可能伤害到别人。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就会损害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时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冷热水效应,就能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状况,而且还能扭转对方对你不好的印象。当你将要遭遇比较糟糕的状况时,你可以事先委婉的告知相关的人。这样的话,如果以后真的发生了不好的状况,处理起事情来也不至于太棘手;当你不小心伤害了别人,试着先向对方诚恳的道歉,这样不仅能够显示出你的诚意,而且还能化干戈为玉帛;当你想要批评他人或者有不好的话出口时,你不妨提前声明,这样便会减轻别人的抵触情绪,不容易让人对你记恨。“冷热水效应”的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适用,只要你善于运用,便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小林是汽车销售公司的“明星销售员”,他每个月的业绩都会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同事,老板经常对他赞赏有加。由于种种原因,小林预计那个月只能卖出十辆车,可是按照他以往的表现,他可以卖出三十多辆。为了不被老板误会责罚,他脑筋一转,便对老板说:“由于市场萧条,经济不振,这个月我觉得顶多卖出五辆车。”老板听他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结果那个月小林一口气卖出了十五辆,远远超出了他当初向老板报出的预期,为此公司对他大大夸奖了一番。其实小林早就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卖到十辆车左右。可是平时的他都是几十辆的销售业绩,突然只卖了十几辆,如果不解释的话,老板自然不会谅解,还可能受到批评。于是聪明的小林先给老板打了“预防针”,把老板的心理预期降低,这样即便自己业绩不佳,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的形象。如果超出了当初预计的数量,就很自然会得到老板的嘉奖。

    上例中的小林就是巧妙运用了“冷热水效应”,先给领导泼一下冷水,等到实际销售业绩出来之后,就给领导端来了一盆热水,那么领导自然会喜出望外。有的时候,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别人或许对你有很高的期望。这个时候,如果你本身能力有所欠缺,为了避免出现让人失望的情况,你可以运用一下冷热水效应。在最开始的时候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这样一来,当你有了比较不错的表现时,别人就会对你非常满意了。

    当你不能以卓越的能力让大家刮目相看,那么不妨先给对方一盆“冷水”,之后再给他“温水”。这样一来,你的这份“温水”便也能得到比较好的评价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与人交往过程中,在商业谈判中也有比较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接受范围,为了能够实现在谈判中使得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便可以采用冷热水效应影响对方的心理,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小飞和老李是公司里一对战无不胜的谈判高手。公司里不管遇上多么棘手的客户,只要他们一出手,几乎没有搞不定的状况。其实他们在谈判的时候有一个绝招,那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小飞总会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让对方灰心失望,一筹莫展。等到对方的心理期望被压低之后,这时老李再出马提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也就是公司里的预定方案。这样一来,对方总是很痛快的签下合约,并对老李一肚子的感激。他们在谈判中经常运用这个方法,为公司创下了不小的业绩,因此深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和赏识。

    先给对方泼一盆冷水,让对方的心理标准降低,就在对方心理有了比较低的预期之后,再给对方一个比较折中的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很容易和对方达成共识。这的确是一种奇妙的谈判技巧,预设的苛刻条件大大缩小了对方心中的标准,使得对方毫不犹豫地同意那个折衷的方案。但是在商业谈判中,我们不能机械的运用这个方法,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之前给对方的不是“冷水”而是“冰块”,那么对方就会觉得你没有诚意,直接就打消和你继续合作的念头了。巧妙地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将会令你在职场中所向披靡。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总会在无意中进行互相比较。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不妨多用一下冷热水效应,先给对方一个比较低的对照物,之后你便可以斟酌着引导对方向你的目的靠近了。这就好比推销员买东西,当他总是不停地吹嘘自己的商品多好的时候,顾客很容易感到厌烦。可是如果商家转个思路推销自己的产品,譬如在原来高标价的基础上贴上打折的标志,那么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为了让人接受一件事,我们可以尝试着拿出一件更困难的事作为反衬。人往往会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本能。先给人一点甜,再让他去品尝苦,那么对方不一定会接受,可是如果先让他尝到苦头,之后再给他一点甜,那么对方不仅会欣然接受,而且还会感激你。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找到一定的心理落差,便可以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9、示弱也是一种策略

    有一句谚语叫“不打落水狗”。你只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弱势,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同情,从而避免别人继续对你进行打击。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能力越强,自尊心越强的人,都不会打击不如他们的人,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弱者效应”。

    人们总是会同情弱者,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则没有那么多同情心,职场中能力相当的人大多都在明争暗斗。倘若你在工作中经常表现自己,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你就不会有太好的人缘。太过强势的人会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从而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当这样的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出手相助,因为人们觉得他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可是职场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可以凭借一人之力就能够达成的。在职场中,一味的逞强,处处表现得锋芒毕露并不是好事。枪打出头鸟,不懂得示弱的人总有一天会因此而吃大亏。懂得示弱是一种策略,也是在职场斗争中以退为进、能够帮助自己占取优势的手段。那么,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应该如何示弱呢?

    一、虚心向别人请教。

    不管是从业多年的职场老手,还是刚刚工作的菜鸟,进入到一个新环境后,总会有一些地方是你不熟悉、不了解的。不管你在以前的公司多么出色,多么有威望,既然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就要懂得拉下架子,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当工作有不懂的地方时,不要碍于面子自己苦苦摸索,你只需开口,放下自己的高姿态向别人请教,就会给别人留下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的良好印象。你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别人也更乐于接纳你。

    二、适时装糊涂。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同样的,工作中也需要偶尔的装装糊涂。或许你已经发现了,在办公室总是少不了一些喜欢指手画脚、吹毛求疵的同事。碰到这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他们装糊涂。对于他要批评你的问题,你可以假装自己不明白,虚心向他请教,看看他能说出个什么道理来。面对办公室里的流言蜚语,听听也就罢了,千万不要参与其中。如果你很不幸的成为那些绯闻的主角,你最好先闭嘴,不要解释太多。有时候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而且还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更多的口实。此时,不如学习某些名星对待绯闻的方式——冷处理,其实也就是一种装糊涂的方式。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都不要放在心上。适时装糊涂包含着大智若愚的智慧光芒,可以使得职场人的道路走得更加顺畅。

    三、低调行事。

    很多人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仗着自己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就处处表现自己,遇到什么事都冲在前头,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这样急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初来乍到便锋芒毕露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很容易给人留下“自恃过高、目中无人”的印象,从而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如果单单为了彰显自己能力就不顾维护人际关系,那么以后的职场道路也会越来越难走。

    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在职场上行走,有时候“硬碰硬”的方式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示弱”的办法,会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羞于向他人示弱,因为强者谦虚的态度只会让别人更加敬重。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在职场中走的更加顺畅,他们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懂得适时的保持低调,所以在职场中也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10、一次只寻求一个人的帮助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首歌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歌里面的故事似乎很奇怪,为什么人多了反而却没水吃了呢?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办事时人多会比人少成功的几率高,可是真的是如此吗?一加一并不总是等于二,有时候还会小于二呢。因为人们身上都有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一旦人多了,大家共同完成一件工作,那么人群中就可能出现互相推脱工作任务的现象。同样的一件事,人多了,能做的人也就多了,当一件工作摆在自己面前时就免不得犯嘀咕,为什么一定要我做,别人不是也能做吗?就这样,你推我,我推他,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解决问题。

    我们在找他人办事的时候,就可能会遭遇被多个人“踢皮球”的情况。虽然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种情况下,都愿意帮助别人,尤其是在对方觉得那件事情什么人都可以做的情况下。因为他觉得你还可以找别人帮忙,那件事不一定非他不可。人们总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行事,所以当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时,就不会主动的帮助别人。因而,当可以帮你的人很多的时候,先不要忙着欣喜,那么多人未必有谁愿意站出来帮忙。你要做的就是锁定一个人,只向他一个人求助,强化他的责任,让他觉得那件事他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推来推去,最后落得无人帮忙的结果。

    小孙刚刚接到客户的电话,对方的语气十分焦急。因为离客户之前要求的项目建议书提交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天,虽说是老主顾,可是对方也生气了,并给小孙的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明天再交不上去,那么合作就终止。小孙放下电话便急忙找相关部门,希望能尽快的把方案写出来。

    小孙按照相关流程首先找到了方案准备部,希望他们能够把方案尽快赶出来。小孙刚把意图说完,对方主管就把脸沉下来了。“我们有很多事要做,你看看,刚接了一个大项目,下周就要投标了。老板千叮万嘱不能出差错。我们还哪有时间写这个呀。不如你去技术部看看吧,他们可能有时间写。”

    听完主管的牢骚,小孙很无奈的去了技术部。项目的最终实施是由技术部负责的,而且他知道技术部目前正好在做一个同类的项目。可是技术部经理推脱说客户的合同还没有签,现在这件事应该归方案准备部管,技术部没有时间管别的部门的事。小孙又碰了一鼻子灰,幸好经理给他指出了一个人,让他去找项目组的小张。他说现在小张应该不忙,会有时间帮忙写的。

    小孙听完满怀希望的去找小张,小张却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做。可是听完他的来意后,小张十分不悦地说:“我也不是闲得没事做,况且这份建议书涉及客户的很多资料,我光看那些资料就得花好几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按你说的那么快就完成。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就这样,小孙找遍了整个公司都没有人愿意帮忙,最后自己只得硬着头皮写,可是一天的时间根本写不完,最后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为此,老总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小孙真是有苦没处诉啊!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责任分散效应”。比如一件任务要求一个团体共同完成,那么这个团体中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减弱。当面对困难、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退缩。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件事并不一定要自己去做,谁都有能力完成。既然大家都可以做,为什么单单要我去做呢?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秉着“少管闲事”的处事原则。

    一位女子在自己的公寓前遇害,而之前,她的邻居们都听到了她的求救声,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忙。当这位女子第一次大声叫喊救命时,附近住户的灯都亮了,人们打开了窗户向外看,这时凶手吓得逃走了。过了一会,人们以为没什么事了,谁想到凶手又回来了,当女子再次叫喊时,人们又打开了窗户,可是依然没有人出来。这次凶手再一次逃走、等到女子走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凶手又出现了,并且把她杀死了。整个过程虽然女子都在呼喊,附近的人们也都听见了,可是却没有人来救她,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警。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责任分散效应”在人群中的反映。人们都以为别人会出手相助,所以大家都没有出门,最后可怜的女子丧命了。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周围若只有一个人有能力帮忙,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肩负起他的“责任”。可是如果有很多可以给予帮助的人在现场的话,那么想要找人帮忙就有些困难了。由于责任分散,人们的心里就会觉得“一定会有人帮他的,我还是少管闲事吧。”大家都这么想,自然就不会有人站出来了。因此,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人是否有责任分散的心理。如果真的存在,你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心理,让对方觉得只有他才有能力给予帮助。

    例如有人在河边落水,旁边有很多人在围观。可是眼看着河里的人在挣扎,却没有一个人跳下去救人。这时第一个看见事故发生的人,在人群中发现了他的朋友,而那个朋友是游泳的好手。这个人便冲着朋友大声地说道:“小A你怎么还不赶快救人呀!”这时大家的目光自然就会集中到这个叫小A的人身上。此时的小A如果再不救人,就会受到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只能赶紧跳下水,向求助者游去。

    不管是生活中还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十万紧急的情况下,要懂得锁定一个目标对方,并且只向他一个人求助,让他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这样就会避免很多人互相推脱的局面,也能快速得到你想要的帮助。切忌盲目地向众人求助,把一件事的责任分散掉,那样只会给人们推脱的借口,而你就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了。

    11、破解他人的谎言

    现实生活中,谎言满天飞,我们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说谎其实是人类本能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大多数人每天至少说一到两个谎言。所有的谎言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的谎言,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能以最平和、理性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识别何为真话,何为谎言。人与人交往之中处处存在着这种说谎与破谎的较量,真正的职场高手必定是处理谎言的高手,虽然我们没有精确的标准去判断谎言,但是通过一些细节可以帮你学会识破谎言。

    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为了圆一个谎,他们会说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谎言,但是,不管他们有多会演戏,多会伪装,多会掩饰,你一定要相信,假的永远都真不了,只要你足够细心和理性,总能够从他们的谎言之中发现漏洞,从而揭穿其谎言。

    一、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

    说谎者在说谎时会担心对方识破自己的谎言,于是他会拿出“面具”来进行自我掩饰,比如有人明明心里恨上司恨得要死,脸上还要面带微笑,一味地讨好。又比如,当别人挑剔你工作中某件事做得不好的时候,你会笑着接受,实际上可能根本不屑于听他的批评,在心里反抗说真是“鸡蛋里面挑骨头”。虽然说谎者会极力遮掩,自以为表现得天衣无缝,但只要细心观察就可窥见真实的他,因为他的面部表情会因说谎而显出种种不自然,那就会泄露他心中的秘密。

    通过表情在面部持续的时间长短可以判断对方说谎与否。人类真实表情在脸上显现时间不会超过5秒,抓住那几秒就能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心理状态。一般说谎者的表情往往会稍有夸张,且停顿时间稍长,可以通过表情持续的时间来判断他所说的话的真实性。

    二、研究说话者的眼睛。

    作为一个听众,除了关注说话者的面部表情,还应该仔细观察说话人的眼神。除了绝顶的说谎高手,一般人在说谎话的时候,其眼神必定会有问题。

    (1)视线方向。说谎者通常不敢直视你的眼睛,这是日常生活中测谎最简单最常用的准则。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方说:“看着我的眼睛,然后回答我”,以此来判断你是否撒谎。当一个人不敢直视而是望向别处的时候,往往被判定是怕被识破谎言而左顾右盼、心神不定及心虚的表现。然而,高明的说谎者已熟知这个原则,所以他们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而不是眼神闪烁,他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不过不用担心,当说谎者看你的时候,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这让他们更多地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千万不可错过这个辨别其撒谎的好时机。

    (2)眨眼次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眨眼的频率与内心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当人感到重压,内心难以承受时,眨眼的次数往往就会增多。撒谎者正是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他的大脑比平时更努力的运转,得编造出合理的谎言且努力不被识破,这样他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频繁的眨眼。尽管他可能会极力掩饰,以让对方看不出自己有不自然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与正常人不一样。

    (3)瞳孔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般光线过强时瞳孔缩小,光线较弱时瞳孔放大,从而随时调节进入人眼的光量。有趣的是,瞳孔大小的变化会反映某些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口是心非、编造谎言时,瞳孔常由于心慌、情绪激动而扩大;表里如一、说老实话时,瞳孔则处于正常的状态。这不是他们自身能够刻意调节的,而是生理的正常反应。因此,我们可以从其瞳孔的大小变化辨别对方是否在撒谎。

    由以上关于眼睛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撒谎时不可能表现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毕竟真实与谎言总会有不同的细节反映。只要观察得足够细心,就能够从眼睛中发现破绽,辨别出哪些是真话,哪些是谎言,从而窥探到他的真实想法。

    三、注意说话者的语言异常

    人在说谎时除了会在表情和眼神上发生变化,语言方面也会有一些非正常变化。撒谎者要绞尽脑汁想办法说假话,又怕被对方识破,内心自然紧张不安,这时语言上最易出现异常。比如平时最爱说话的人撒谎时可能缄口无言,或者平时沉默寡言的人此时却变得滔滔不绝,一个人说话速度变得比平时更快或更慢等等,从这种异常的表现大致可以推测出对方一定是在撒谎。

    需要注意的是,说谎者讲话时为掩饰谎言,会提高分贝,情绪激动,呼吸的节奏也有变化。他们这样做是用来虚张声势,以使对方相信自己理直气壮,没有说谎,而这异常的表现以及大声说话中的那种恐惧的音调,正是由于心虚所致,有些时候他们甚至会大声质问来打消你的怀疑。

    另外,声线变形也是说谎的证据,人的喉头更像一个自动化操作的机器,当声线变化加剧或变形的时候,比如说声音突然发哑或变粗,而他平常并非如此。这时你就要多加注意了,说不好这时候就是谎言悄悄诞生的时候。

    尽管我们从小时候起就被告知不能撒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承认,谎言是无处不在的。虽然有时候一些谎言并没有恶意,可是我们还是不愿意被别人欺骗。那么,适当的学习一些识别谎言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把握住主动权,而不至于被别人的谎言骗得团团转。

    12、别让他人看穿你的说服意图

    当你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对方一下子就看穿你的意图。对于不想要被说服的人来说,多少会有一些防备心理。人们会疑惑,会猜测,为什么他要说服我?他到底有什么目的?我会不会上当受骗?对方一旦知道你是来做“说客”的,就会在心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在这种状况下,你就很难取得说服效果了。在想要说服他人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他知道你的企图,如果对方发现你心怀私念,你的劝说就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当你在企图说服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在揣摩你的心理。如果你的说服意图表露得越明显,那么对方就会越觉得你图谋不轨。你越刻意的影响他,他就会越想抵制你的影响。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意图隐藏好,以闲聊的方法渐渐地引入你的思想,那么对方很可能就在无意间被你影响了。通常人们对于无意中说的事情没有太多的防备,他没有时间慢慢琢磨你说的话,对你会比较放心,也更容易接纳你的观点。

    想要说服别人,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很关键。在说服他人的时候,不要让他发觉你的说服对象是他,也不要让他觉得你是在试图改变他的想法,那样只会让他对你产生怀疑,从而给说服带来障碍。你应该让对方觉得你只是个传话筒,你在传达某种信息,而并不是在说服。如果对方觉得你“传达”的信息有用,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了。

    在你们刚开始谈话时,最好先说些轻松有趣的话题,谈谈别的事情,令对方对你产生信任感。等到大家没有隔阂之后再慢慢把话题引向自己的建议或看法,让他不知不觉地改变想法,最后顺利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推销员上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接受他们的东西,甚至连门都不会给他们开。不管他们把产品说得有多好,价钱有多便宜,你都可能不买他们的账。可是如果那件产品是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或者对方不是跟你介绍,而是再商量着自己要去买,那么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反感,自然也会对物美价廉的产品产生兴趣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事先在一个屏风上安装隐形摄像机,然后在屏风上钻一个小孔,旁边贴上“请勿偷窥”的字条。结果,通过摄像机拍摄下的场景是,几乎每个路过的人都会向里面看一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就是那张字条起的作用,人们都有好奇心,而且往往越隐秘的事情越想去探究。正如每天播放的电视剧,它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结束,吊着观众的胃口,引导着人们观看明天的剧情。这同样也是运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人们的好奇心是无法估量的。有时候你越想瞒住一件事情,越容易引来一堆人的关注。人们天生就喜欢猎奇,总是想把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你不想告诉他,他就会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别的渠道获得这些信息。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而言有更大的诱惑力。我们常说的“吊胃口”或“卖关子”,实际上就是利用别人的好奇心理,引导别人向着自己安排的方向走。

    想让别人对你的话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制造悬念。通过一定的方法挑起别人的好奇心,让他主动地想去探究你的真实想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说服别人,会比你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向外倒更有效。我们总是觉得劝说别人改变想法很难,殊不知只要稍微运用一下小技巧,便可以转变整个局面,轻松地让对方转变立场。比如,你直接跟某人说,“有件事情,我想请你帮个忙。”面对如此问题,对方很可能漫不经心的回应你。可如果你换个说法,故作神秘地跟他说:“有件事情想跟你说,就是不知道该不该说。”对方听你这么说,自然就对你要说的话提起了兴趣,便会催促你说了。

    这项工程的负责人老严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他几乎反对一切改进的提议,作为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张伟有时候十分为难。这一次,张伟决定不再直接向老严提意见了。他做了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便若无其事地去工地上找老严。

    那会大家正在讨论一个计划,张伟站在大家旁边,好像在听着他们讲话,但不时的左右手来回换着拿那份指数表。最后老严终于看不下去了,问道,“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张伟若无其事地说道,“没什么,你们部门用不着。”老严一把拿过那份表格,“还是让我看看吧,什么东西这么神秘。”

    老严就是这样的人,你越不让他看,他越想看。这会他拿着新的指数表看了看,问是什么东西?于是张伟就假装轻描淡写却又把重点内容跟他说了一下。老严听完喊起来,“我们部门怎么用不着,我正找这个东西呢。”听他这么说,张伟笑了,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结果就这么轻松地实现了。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妙。你越想让他知道,他越有抵触情绪。而你稍微表示一些事情不想告诉他,他却偏偏兴趣大增。人人都有这么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心理,越是这种隐秘的东西越能激发人们去探求结果。想要让别人认真地听我们说话,接纳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妨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卖个关子。你的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一定会得到肯定的答复,而你的意见或想法也会较为容易被他接受。别让他一开始便知道你要干什么,先激起他的兴趣再开始你的话题,这样取得的效果一定会让你非常满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