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解】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曾经在唐贞观十七年时,亲率三十万大军征伐高句丽。大军行至大海之滨之时,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唐太宗站在海边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波澜壮阔,但是横无际涯白浪排空。实在是有震天动地的气势。顿时竟生出惧意,与手下众将商议退兵。但是大部分将士不肯无功而返,大军开拔一月有余,怎能食言于天下百姓。唐太宗认为众将士说的有道理,但是勉为其难的上船之后,感觉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大船事实上稳如泰山纹丝不动。这一点让众将士无可奈何,唐太宗更是下令立刻下船,并且下旨不再渡海。在唐太宗的命令下众将驻扎在海边准备回朝。众将无可奈何但是同样无计可施。同行将士中有一位是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此人对用兵之道深有研究。他认为唐太宗此举对战局很不利,因为兵贵神速,如此拖沓会耽误最佳战机。但是唐太宗的命令已经下达,他也不敢冒死进谏,怕触怒龙颜,惹上杀身之祸。
正在张士贵愁眉不展之时,有一人站出献祭,说他有办法说服唐太宗,下令渡海进攻。此人是军中新招募的一名壮士,名曰薛仁贵。薛仁贵对着张士贵耳语片刻,听得张士贵连连称道,连声赞妙。让薛仁贵依技行事。几日之后,一位老者觐见唐太宗。这位老者仙风道骨气度非凡。自称是居住海边的豪门大户。听闻天子征伐高句丽,备上三十万军粮送来军营,以尽微薄之力犒劳将士。并称在家中备好酒宴歌舞,请唐太宗移驾赏光。此言正中唐太宗下怀。连日以来清苦的军营生活早已让唐太宗感觉烦闷不堪,如今能有美酒佳肴相伴,岂能不欣然前往。当下就下令带领文武百官随这位老者出了军营。
到海边之后,并不如往常看到的府邸一般,只见彩幔绵延,一片流光溢色。老者带大家走入彩幔之后,才看到老者的府邸是隐没在万丈彩幔之中的。老者继续引领众将士进入房间,内里布置奢华精美。四壁所见和地面所铺盖皆是彩幔锦彩。待唐太宗等人落座之后,老者拍手示意,立刻有十几名美丽少女应声从彩幕之后飘然而出,手端丰盛的菜肴和美酒。又有乐工出现在四周,开始鼓瑟吹箫。一时间美酒飘香琴瑟交铭。众人无不身心舒畅开怀畅饮。
正值众人酒酣之际,房间却突然摇晃起来,风声四起。众人大惊,不明所以。唐太宗命人解开彩幕,窥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这哪里寻常人家的府邸,分明是到了海上,四周烟波浩渺浊浪排空。唐太宗大为惊愕,询问群臣,无人知晓。老者和张士贵慌忙下跪请罪。
原来这一切正是薛仁贵的计谋。他甚至唐太宗怕水,不能硬来。而是想办法用彩幔围住大船,而自己伪装成海边的豪客,让唐太宗误认为自己要去岸上做客。同时编排歌舞酒宴,让唐太宗放松心神,无暇顾及其他。其实等到船已经到海上的时候,唐太宗反而不会对海水有太大恐惧了。而且唐太宗是位明君,纵使后悔纵使醒悟,却不会为此给薛仁贵和张士贵定罪。相反,想到他们的良苦用心,更加的感动甚至重用了他们。薛仁贵后来受到重视得以重用,成为一代名将,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瞒天过海”这一计的来源就在于此。原本是指瞒着皇帝,让他渡过海。“天”,指的就是天子,皇帝。“过海”指的是平安渡海。后来经过演变,这条计策的实际意义变成了采用某些手段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围魏救赵”具有三种含义
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里认为,用兵的规律应当是避开敌人最坚实的地方而去攻击敌人最薄弱的部分。同样来说,正如流水这样的自然规律一样,也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避实击虚是战胜敌人的法宝。
以攻为守。在于敌人战斗时,如果敌军攻势太猛,我军一味防御的话,战况会变的越来越被动。这种情况下,进攻无异于最好的防御。正所谓化被动为主动。
(3)以迂为直。在战争中,最佳战略往往不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战争不同于生活,只寻找最近距离和最直接的路线就可以获得最好的结果。战争如果爬山,盘旋而上虽然多走路但是更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发生过的一段战争: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企图迫使卫国臣服。当时卫国依附于魏国。而在公元前356年的时候,赵国国君赵成侯不甘心被魏国霸占控制,与齐,宋,燕结盟,企图对抗魏国。于是魏王派遣庞涓率十万精兵以保卫卫国为借口,对赵国发动了战争。魏军本就精良,在庞涓的带领下更是锐不可挡横扫赵国。就这样魏国一举包围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因为之前的结盟,齐国与赵国已经是同盟关系,所有邯郸危机的时候赵成侯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率八万士兵去帮助赵国。同时任命孙膑为军师。孙膑是何许人也呢?其实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与庞涓一同拜鬼谷子为师,所以算是同门师兄弟。庞涓确有实才,学成之后去了魏国,受到魏惠王赏识并被拜为魏国大将军。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而实际上,庞涓的本领是比不上孙膑的。孙膑学成之后也来到魏国,魏惠王爱才,同样将孙膑奉为上宾加以重用。可是这引起了庞涓的嫉恨。庞涓深怕有朝一日孙膑远胜于自己然自己失宠。于是诬陷孙膑与齐国勾结对魏国不轨。魏惠王大怒,将孙膑处以极刑。(膑刑,削去膝盖骨的一种酷刑)又在孙膑脸上施以黥刑(即在脸上刻字)。使孙膑即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实在残酷至极。孙膑见此,知道自己命悬一线。只好装疯卖傻,才得以保命。直到遇到齐国使者救助,才得以活了下来。如今齐王命令孙膑为军师去与庞涓一站,正可以让孙膑一报昔日之仇。
田忌与孙膑一起领兵进入魏国和赵国的交界处,备战之时。田忌与孙膑商量计策。田忌计划直接进攻邯郸,正面迎敌。孙膑则认为不可,他这样解释:战斗中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动手斗殴,理清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也不会是靠拳头去解决。对付敌人最有用的办法是,避实就虚,攻其要害,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之后,我方自然会获得胜利。而且现在魏国大部分兵力都用在外面作战,留在大梁的肯定是一些老弱病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直接攻打大梁,逼魏军撤回邯郸,然后我们在途中设下埋伏,岂不是一劳永逸。庞涓必败。
田忌听后认为此计太妙,于是依计行事。于是齐国大军直接进攻大梁。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突然遭到攻击,魏惠王大惊,连夜派人送信给庞涓,要求他立刻回救大梁。此时邯郸已快被攻破,但是自己国都危急,容不得庞涓细想,急忙率兵回救大梁。由此,邯郸之围已解。庞涓率兵回大梁的途中,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遭赵军埋伏。前几日攻打邯郸的连日耗损,加上行军路途中的疲惫。面对一鼓作气精锐强悍的齐军,自然是落入下风,陷入被动局面。魏军大败,损失惨重。庞涓狼狈的逃回大梁,只剩下了一部分残兵败将。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古为今用】
实战1:妙计避开美国海关重税
在美国的某一时期,由于法国手套对本国市场冲击严重。美国海关规定,进口的法国手套需要交纳很高的税金。这样做的后果是,法国手套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高的令人吃惊。但是同样来说,如果有人能逃过美国海关的高额税金,来做法国手套的买卖,就能赚一大笔钱。
有一个商人叫泰勒。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凡事有两面性,赚钱有风险。泰勒想的这个方法是有缺陷的,如果被揭穿,会受到很重的惩罚。但是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泰勒最终决定冒险一试。
泰勒的方法是这样。他现在法国购买了一万只皮手套。将每一副手套中的左手部分装起来,发往美国。美国海关规定,如果有货物逾期无人认领,则海关有权拍卖。这一万只左手套发到美国之后,泰勒并没有去认领。于是海关进行拍卖,由于这一万只手套全部是左手的,这简直算是废品。所以想买的人并不多。最后这批手套被一个商人拍走,用很低的价格。而这个商人,正是泰勒。海关官员斯托尔察觉出来这件事情很奇怪,通知海关人员严格审查来自法国的手套,尤其是右手套。但是经过严密监视,泰勒从法国购买的手套都是成双的。前后共有五千副。斯托尔大惑不解。一年后,他到鞋店里买鞋,对一双棕色牛皮鞋产生了兴趣。
他试穿这双牛皮鞋的时候,突然发现两只鞋竟然都是右脚。顿时恍然大悟,明白泰勒是如何在海关的眼皮底下偷漏掉手套的税金了。
泰勒后来收到的五千副成套的手套,实际上都是右手的。只是当它们被摆放在人们眼前时,会被习惯性的认为成一双。如果海关人员亲自试戴的话,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可是,由于海关人员的麻痹大意,让泰勒透漏掉了税金。
实战2:百度瞒天过海抢市场
“瞒天过海”这一计主要可以应用在商场战里。具体表现是,切不可盲目的与对手发生直接冲突,应隐藏自身实力,探究对方意图。等时机成熟时,出其不备的一击即中。百度和谷歌抢占中国份额这件事情就是典型案例。
2003年以前,中国的网络搜索市场由四大家组成。龙头老大当然是谷歌。其他三家是雅虎,百度,3721。但是到了2003年末的时候,雅虎突然出手,收购了3721,抢占了谷歌和百度的市场份额,风云突变。这样的状况谁都没有想到。所以谷歌和百度都有些措手不及。对于两方来说,如果给出应对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百度在当时的形势下处境非常尴尬,面临两个最终结果,要么上市,要么被收购。百度在当时的搜索市场里,就像初出茅庐的小学生,干劲十足却实力有差。跟谷歌,雅虎在品牌,资金,技术方面有很大差距。例如2003年百度和谷歌的收入列表。谷歌的收入超过14亿美元。而百度仅有600万美元。200倍的差距,足以显示谷歌的强势。而且通过分析研究,百度上市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第一是中国概念股在国外不被看重。二是谷歌也在准备上市,如果谷歌和百度两者展开竞争,谁优谁劣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处境下,被收购似乎成为了百度更好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但是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心中宏愿远不止此,他的目标是独立发展。所以百度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薄弱问题以及提高百度品牌效应问题。这两个问题成为李彦宏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但是对于谷歌来说,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谷歌着重发展亚太地区,势必会影响在美国本土的竞争。从而缺乏运作经验,形成了某些方面的瓶颈。例如文化方面,就是谷歌需要克服的很大困难。例如在中国市场,谷歌的主要劣势就是缺乏本土团队。虽然在品牌,资金方面胜于百度,雅虎,但是想要发展的更快更好,却是力不从心。所以谷歌的最好选择是选择一个中国本土公司,借助对方本土资源团队,使自己更快更好的发展。放眼望去,百度则成了谷歌最合适的选择对象,例如3721,已经被雅虎收购。而其他各个公司实力又偏小,达不到谷歌的目标。
在种种考虑之下,谷歌的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没有像以往一样唯我独尊。而是采用很积极的态度跟李彦宏商议合作的事情,而对于李彦宏来说,也正需要借助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来摆脱目前的公司困难。于是两个公司一拍即合,各谋所需的走到了一起。
随后在百度新一轮的融资中,谷歌注入400万美元,占总融资1479万美元的约四分之一,同时成为百度的股东之一,拥有百度百分之二十六的股份。这个消息一出来,无异于在搜索界制造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谷歌第一步注资百度,下一步就应当是收购百度了。埃里克.施密特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他认为胜券在握,收购百度成为了一个时间问题。所以在接下来2004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把重心放到了与雅虎竞争上,同时还有分公司的上市。
但是与此同时李彦宏却没有顺着谷歌这盘算盘打下去。他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现出来对谷歌由衷的赞美和认同,实际上暗处却借助谷歌的财力加快发展。在业界议论纷纷的时候,李彦宏仍旧是一副低调的回应状态,称谷歌是“一个成熟的搜索引擎”。实际上谷歌对百度的影响力大到令人无法忽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了百度在海外的知名度。谷歌给百度注资的这部分资金可能不是数额大到足以影响到百度的海外知名度,但是谷歌本身可以做到。谷歌给百度注资,就等于向业界宣布,百度是中国的谷歌。这样纵使其他投资者多么不看好百度,但是无法忽视掉谷歌。
同时李彦宏也明白,紧靠着谷歌的资金支持,百度可以发展进步,但是绝不可能做到腾飞。于是在这一年里,他快马加鞭的发展革新,退出了百度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贴吧。后继还有MP3,图片,视频,地图等其他服务。这在中国的搜索历史上,是一场创新性的革命。这一改之前百度单一的搜索功能,丰富了百度内容。所以很受欢迎。百度终于从模仿者变成了创新者。与此同时,百度还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收购,当时最有权威最专业的上网导航网站ha0123网址之家”(www.ha0123.com)。这一举使百度翻了个身,成为了中文网站流量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甚至超过了新浪。
经过了这些发展和变化,百度彻底的脱胎换骨遥遥领先,在中国搜索引擎中成为了一匹黑马,把其他竞争对手远远落在后面。在跟谷歌比较方面,也是大翻盘,市场份额方面竟然超过了谷歌很多。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时候,谷歌占据市场份额下降到百分之三十,而百度占到百分之四十五。远远的落在了百度后面。百度这一季度的收入几乎跟2003年全年的收入持平,是520万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七。潜力无限,前途一片光明。
埃里克·施密特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原本胜券在握的一次收购机会竟然这样跟自己的预想偏差十万八千里。顿时候有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觉。2005年6月,埃里克·施密特秘密来到北京百度的总部。在李彦宏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番谈话。埃里克·施密特这时才明白,从一开始李彦宏就没有打算过要被谷歌收购,表面上作出的低调,顺从只不过是遮盖暗地里韬光养晦的幌子。是缓兵之计。埃里克·施密特才是真正的“一招不慎”,而致“满盘皆输”。
李彦宏这盘棋赢的精彩之极。接着谷歌这股东风,百度在同年8月份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上升。从发行价的27美元,当天收盘就升到122.54美元。这股强劲的势头甚至超过了谷歌当年的涨幅和强势表现。百度的上市,意味着李彦宏在这一场上也战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欣喜之余,李彦宏还是有所顾虑,担心埃里克·施密特恶意收购百度。为了彻底断绝埃里克·施密特的这个念想,李彦宏提出了一个“牛卡计划”。埃里克·施密特至此已经明白,收购百度毫无希望,就出手了持有的百度股份。结束了合作关系。如今谷歌在百度的冲击下,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份额日渐减少,举步维艰。百度却是越做越大。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在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彦宏很准确的估计了双方实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明白如果直接跟谷歌发生冲突,无异于用鸡蛋碰石头。以弱抗强。很有可能会被打击的一败涂地。于是他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就可以称作是“瞒天过海”。即隐藏住自己的发展速度和目标企图。表面上低调顺从,接受对方的注资,迷惑住对方竞争对手。使对方放松警惕和注意力。接着谷歌的实力和名声提高自己公司业绩,加快发展使自己快递壮大。最后趁其不备,一举翻盘。成功的超越了对方,自然就打消了对方收购自己的意图。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在我国历史历代里备受推崇,可见这个计谋的巧妙和作用良好。我国古代的计谋文献里,甚至称瞒天过海为成本低,收益高,容易获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其实究其根本,“瞒天过海”这一条计谋具有欺骗性,它属于欺骗之计。使用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的达到目的,要把自己的目的深深的隐藏起来。在公开,常见的社会活动中。例如在很多谍战电影中。很多的潜伏情报人员并不是很私密的选择一些保密方法见面传递信息,而是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贴出消息这样的公众媒介渠道,八十分重要的信息混在不为人注意的报纸里。其实这种传递情报的方式,就是很典型的瞒天过海。另一种方法更为巧妙。就是将假象变得习以为常,这样就让真相隐藏在假象里面了。假象出现的次数太多,人们就会认为这才是真相。这个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在拳击比赛中,有的拳击选手总是出假动作,对方在躲避成惯性之后,往往会躲避不开后面真正的重拳。这样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瞒天过海”里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瞒”。也就是刚才说到“欺骗”。但是这跟普通的诈骗哄骗还是不一样,这种欺骗可以一门学问,是门指挥。在生活中,运用社会现象制造出来以假乱真的假象,将欺骗变成智慧的艺术,让敌人输也输的佩服。
“瞒天过海”之所以成功率很高。实践性很强,且运用起来屡试不爽。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引用中国一位谋略家的话说,叫做“阴阳转化”。如果用西方的理论思想来看,这叫“思维定势”,属于心理学范畴。什么叫做思维定势呢,也可以说是定型化效应,这样说就比较通俗了。个人受社会或者某些事情某些人的影响,会形成对某事或者某人不变的看法。这是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它具有稳定的特性,是因为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很容易表现出一种习惯性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对先前经验的总结和认可,也影响人们之后的心理活动。
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反复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深信不疑见怪不怪。这就是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它在左右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但是这种心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心理定势会让我们对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变化形成熟视无睹的态度。这时候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瞒天过海”这个计谋,简直就是为别人创造了好机会。
此外,理论知识具备完全治好,也不意味着“瞒天过海”一定能成功。要想确保计谋成功并且效果良好,还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了解对手,分析事实情况。然后把真相有准备有条理的隐藏在精心制造的假象当中。如此一来,成功的几率才会增大。如果假象制造的不够完美,缺乏合理的掩护,安排的不够周密。这些都可能是会失败的原因。不仅欺骗不了对方,可能自己都会受到反击和报复。所以在用“瞒天过海”时,切忌要充分了解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运筹微博,确保万无一失。
相反来说,有些人可以把“瞒天过海”运用的很高明。在最显眼最不可能的地方隐藏,暗处用计表面相安无事。这样就做到了以假乱真,用微小的设计和欺骗就可以换回理想的效果。例如警方破案,可以混淆视听,使犯罪分子是去警觉,然后制造出突然制服对方的时机,从而制服对手获得胜利。
“瞒天过海”不仅被军事家反复使用,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政治经济等生活领域。历史上很多政治家外交家聪明的商人和生活的智者,都用着个计谋打败竞争对手,或是扩大销售,达到一定目的。他们留下了很多精彩案例。我们把这个起源于军事战争中所使用的计谋引入到其他领域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时候的限度问题。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不能违反法律,也不能随心所欲没有底线。
实战3:拿破仑智勇双全却防不住一计
1813年法军与反法联军的战斗中,鱿鱼法军在莱比锡失利,反法联军有机会一鼓作气攻入法国,从北面攻入,与布吕歇尔汇合。拿破仑当时任法军总指挥,他为了打乱反法联军的这一个计划。自己率领主力部队追击布吕歇尔,留下乌迪诺和热拉尔在奥布河阻挡施瓦岑贝格。布吕歇尔认清了轻视之后,假意上当,将计就计向北撤军,度过马恩河,印着拿破仑的主力军对向北移动。当时法国军队的情况不容乐观,也只有拿破仑的军队令人生畏,内伊·维克多缺乏将才,奥热罗生性优柔寡断,絮歇和达武被困在卡塔卢尼亚和汉堡,圣西尔和旺达姆当了俘虏,苏尔特在西班牙被击溃,马尔蒙被打得措手不及。
反法联军正是考虑到战胜拿破仑的主力军队十分的困难,才决定避开精锐,进攻弱势。尽量避免跟拿破仑的军队直接接触,而是带领优势兵力向巴黎挺近。这样做的结果是拿破仑看似击退了布吕歇尔,但是反法联军却没有撤退,反而挺近巴黎的道路更加顺利。
1814年3月30日,马尔蒙在反法联军强力的攻势下被迫投降,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普罗旺斯伯爵在反法联军的扶植下登上王位。拿破仑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刻停止与反法联军的战争当夜赶回巴黎,但是大势已去。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这场拿破仑与反法联军的战争至此落下帷幕。如果反法联军直接排除重兵去救援布吕歇尔,这无异于硬碰硬,岂不是正中拿破仑下怀。因为这样的话,拿破仑是不可战胜的。反法联军采取了“围魏救赵”的侧略,直接深入拿破仑的老巢,从而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拿破仑智勇双全,但是法国的将领大多有软弱有缺陷,拿破仑的失策之处无人可以指正。总是拿破仑有三头六臂,也挽救不了崩塌的河堤。
“围魏救赵”,它的高明之处在于避实击虚,不直接迎敌,而是转而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成功。这样是我国历史上运用的比较成功的军事策略之一。“围魏救赵”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解围。敌我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如果与对方发生正面碰撞,势必会碰的自己惨不忍睹。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够高明,甚至愚昧的。所以如果在我方情势不利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冲突,攻其不备攻其弱处。从而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围魏救赵”这条计策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在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应该想办法避开强势的攻击,转而围攻第三者从而达到化解自己危机的目的。比如在政治选举中,当我方处于劣势时,应当避开与竞争对手的在观点方面的冲突。转而攻击对手的家人,丑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化解自己危机,也会让对手手忙脚乱疲于应对。
另一种是避实就虚,攻其要害。就是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去攻击对方的弱点,是对方拼命补救,从而打乱对方的行事步骤,让自己掌握好战局形势。比如说我们竞选同一职位,就不应当过多的谈论对手优势的方面,应该转而谈论我们自己擅长的一面。这一方面往往是对手不太擅长或者很薄弱的方面。这样就会间接的打击到竞争对手,为自己胜利创造了有一个有利条件。
“围魏救赵”的精髓之处在于迂回思维。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避开了主要矛盾,实际上是透过表面看本质,是绕开了问题表面现象直接抓住根本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虚实问题。虚和实的概念所指非常广泛。无就是虚,有就是实。空就是虚,坚就是实。弱就是虚,强就是实。阴就是虚,阳盛就是实。无备就是虚,有备就是实等等。“围魏救赵”就是运用虚实这样的概念,避实击虚,避强击弱,避盛击衰,避有备击无备。我们使用这条计谋的主要目的是“救赵”而非“围魏”。“救赵”是目的,“围魏”是手段。不管“围魏”的手段和策略有多少,目的永远只有一个。要让“救赵”这个目的得以实现,“围魏”才有意义。所以在使用“围魏救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件事情。
第一点,“围魏”的时候要选择恰当方法去找突破口。孙膑之所以选择大梁而不是其他地方,是因为孙膑审时度势,认清了大梁是国都。魏军一定会严加防范,视其为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大梁被攻下,魏国会全盘皆输。所以孙膑认为,必须要攻其要害,大梁就是他选择的突破口。如果突破口对敌方不会造成特别大的损失,意义不是非常重大。那么进攻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突破口还应该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易于攻打成功。如果没有很快获得成功反而成了拉锯战,这堆战略攻势完全没有帮助。会让自己也陷入困境当中。所以选择突破口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攻必救,攻必胜。
第二点,要采用迂回战术。也就是避实击虚。对方力量多于强大,如果硬碰硬的与之对战,会使自己也遭受严重的损伤。如果能巧妙的攻击敌人薄弱的地方,保存自身实力。一击击毙敌人要害。才是真正实现“围魏”的真正价值。通过“围魏”而达到“救赵”,这才是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救赵”成功,“围魏”其实没有意义。
“围魏救赵”这条计谋不仅在历史上有很多成功应用的典范,其实放在当代,也会有很强的适应力。因为它不仅可以应用在军事领域,更可以广泛的运用在政治经济方面。
比如在经济领域中,有一些根基很大的大企业要跟中小企业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认清形势,硬碰硬的与大企业竞争,那中小企业比如会落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发挥决策权,想出合理的应对政策。如果决策者懂得运用“围魏救赵”这个计谋,就可以避开强劲的对手,从侧面发现敌人的弱点,乘虚而入。而自己利用对方补救的空隙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提高竞争力。最终可以击败竞争对手。在与人相处方面也有这个道理。在与对方发生争端,冲突的时候,不要直接爆发,恶语相向。冷静下来,迂回的表达观点,指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