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以逸待劳,牢抓时机——在敌疲我逸的情况下出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不知道事情该如何解决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行动,而是冷静下来,以逸待劳,寻找时机。万事万物的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对方的劣势展现出来时,立刻行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今解】

    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

    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在两军对垒时,逸者胜,劳者败。所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这是掌握作战主动权、伺机歼敌的法宝。

    以逸待劳之计包含三种含义:

    (1)养精蓄锐。要想歼灭敌人,足够的兵力是首要条件。兵力不足既想去与敌方开战,这属于准备不充足。要慢慢积累力量,尽量不与对方发生正面交战,等等机会成熟的时候,再一举歼敌。

    (2)疲敌劳敌。不要在敌人攻势最强大的时候硬碰硬去迎战。要懂得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诱敌深入,瓦解地方气势,待到敌人疲惫士气低落的时候一鼓作气一举破敌。

    (3)等待时机。实际不成熟的时候不可开战。应当与敌方拖延周旋,等待时机到来。化守为攻。这所谓时机不到如山岳,时机一到如脱兔。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在战斗开始前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人,可以提前有所准备,精力充沛的迎接战争。而后到达战场的人,疲惫不堪,不能休息就要直接迎战。往往会很被动。所以有谋略懂得指挥战斗的人,往往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横扫之处,势如破竹。秦王嬴政才能非凡,任用王翦、李信人领军进行统一战争。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国就灭掉了韩、赵、魏三国。公元前224年,秦王要灭楚,问王翦和李信需要多少军马。立信认为二十万就可以。而王翦则表示,非六十万不可。当时王翦年纪已经很大了,秦王考虑到王翦年迈,就决定派李信带二十万兵马去攻打楚国。在刚开始的时候,秦军士气勇猛锐不可当,接连攻下数座城池。但是李信骄傲自满之际,就放松了警惕。在与楚国将军项燕的交战中,中了项燕的伏兵之计,遭遇惨败。二十万大军狼狈退败。秦军损失惨重。秦军回想王翦的话,悔恨当初,不得已前往王翦府中谢罪,想让王翦重上战场。王翦称病拒绝出战。经过秦王的再三恳请才应允下来。条件是仍要用六十万军马攻打楚国。于是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来到楚国边境,修筑城池,并不急于进攻。

    因为王翦想到楚国刚获得胜利,士气太旺,不宜在此时迎战。楚国一看秦国派出六十万大军,也调动全国大部分军马准备迎战。王翦每日鼓励将士养兵蓄锐休养生息,不间断的加以操练磨练技艺。楚军倍感奇怪,屡次出战秦军,秦军却只是防守不出来迎战。此次僵持一年有余,秦军将士个个技艺突飞猛进斗志昂扬,楚军却松懈精神毫无斗志。认为秦军只是自保不会进攻。觉得向东撤退。此时王翦看时机已到,果断下令追击东撤的楚军。秦军一鼓作气如猛虎下山般,杀的楚军节节败退,最后战败。项燕自杀负罪,楚王被俘。楚国被灭。

    这条计谋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想要把敌人困住,不一定要用进攻的方法。而关键在于调动敌人,制造机会,使自己掌握战争主动权。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更不可以把以逸待劳的“待”理解成消极被动的意思。

    【古为今用】

    实战1:让对手骄傲就能取胜

    早在20世纪的时候,博客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这并未形成一股潮流。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流行起来,其实是在2002年。而推动博客在中国发展,流行起来的人,正是方兴东。他也被成为“中国博客教父”。在当时博客并未开始流行的时候,方兴东就对博客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博客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影响力都会是巨大的。在2002年的是很,方兴东创立了一个博客新闻网: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这是中国最早的博客新闻网。刚开始的时候,博客中国被认为是方兴东的个人网站,并以此存在。从刚开始报道一些独家新闻,对IT的独到见解,到后来加入了转载新闻,吸收了一大批IT写手加盟。慢慢的博客中国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上升越来越快,因为其原创性,对时事的敏锐度,深刻的观察力。

    国内一些知名门户网站开始在头版位置转载推荐博客中国的精彩文章,例如新浪,搜狐等等。博客中国开始显示出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展现出了无限宽广的前景。几乎每个月都保持着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速度,一直到2005年。这一年,博客中国拿到了软银亚洲投资的1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金。方兴东的努力迎来了回报。同年7月,方兴东向人们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他宣布:博客网计划于2006年以10亿美元市值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博客中国正式更名为博客网(www.bokee.com)。方兴东给博客网定下的新目标是:超越新浪。当时方兴东的这个表态让很多人觉得过于自信,因为新浪当时是中国最著名的门户网站之一。后来事实证明,方兴东的自信确实有资本。因为在这一年里,博客网的注册用户超过了740万,成为国内网站注册用户最多的网站。博客网也在Alexa上的排名由上一年的500名上升到90名。方兴东敢于大胆提出“超越新浪”口号的原因,正是因为博客网种种的优异表现吧。博客网的这些表现颇有些咄咄逼人的意思,面对这样的局面。新浪总编辑陈彤并没有直接拟定对策迎击博客网。

    新浪的表现一直很低调。在博客网成立之初,到大出江湖之时,新浪并没有特殊的动作。反而会提供给博客网一些便利,譬如转载,发表在博客网上一些文章等。其实陈彤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博客网带来的威胁。只是他更明白,在博客市场不完成成熟,商业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的时候。很需要有人去探索,去推广。而推广,需要花钱。陈彤不愿意做这样的探索和推广。他的目的是踩在前人肩膀上去开拓。所以陈彤的做法是施以小恩小惠,帮博客网提供小便利。以便让博客网更快更好的走下去,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新浪的无动于衷给方兴东造成了一定的错觉,方兴东认为这是一个赶超新浪的机会。他招聘IT员工,引进高管团队,改版博客,将一个单纯的新闻网拓展开来。增加新业务,推出更多服务。包括播客服务(视频),电子邮箱服务(Email),博客搜索服务(Booso)。业务量的增加导致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博客网的员工由一二十名增加到了四五百名。

    2005年这一年,全球博客数量超过一亿。博客在中国有了井喷式的发展。在中国,博客数量达到1600多万。占据世界网民总数量的百分之十四点二。到了05年年底,中国博客服务商已经达到了600多家。博客网站达到了3600多万个。博客的商业价值已经完全被显现出来,在中国,博客完成了从“小众”走向了“大众”的过渡。在这个时候,陈彤忽然有所动作了。在2005年11月,新浪门户网站的头班上多出了博客这一栏目。陈彤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去推广新浪博客。为了让新浪网友可以在每一次登陆都能看到“博客”字样,新浪几乎每一个频道都设立了博客栏目。

    于是包括新浪网友在内的越来越多网友选择了新浪博客。陈彤还没有忽略名人效应。他运用强大的人脉关系,劝说一大批国内知名作家艺人导演等来新浪开博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浪的名人博客竟然几乎包括了国内所有名人的博客。他们的每一篇文章点击率都高到令人咋舌。明星的带动作用不容小看,新浪博客注册人数呈直线状飙升。新浪博客自启动开始,也就开始了爆炸式的增长。博客启动之初,每天有博文15000篇左右。这个数字到了2006年增长了20倍,成为了30万。这还不包括30万条左右的评论。

    在这个时候,博客网出现了问题。由于博客网发展太快,战线拉的过长,急于招聘来大量员工,使这些员工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所以博客网的各个阶层的管理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博客网的高中层团队看多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感到灰心意冷,纷纷离职。博客网因此自身实力受损,加上新浪,搜狐,腾讯等博客站点的行业竞争和冲击,使博客网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容乐观。方兴东收到这些挫折后,立刻采取了积极的各项措施去挽救,并没有心灰意冷。但是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使博客网再也不可能回复到以前的风光。新浪,博客等门户网站逐渐代替博客网,成为了博客市场里的主流网站。

    2006年下半年,新浪网成为了博客界的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无论是从用户数目,每日流量,还是从文章发布,评论留言方面来看。从博客网到新浪博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博客的天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兴东最终为自己曾经的过于自信付出了代价。2006年末,风险投资商在董事会上委婉的表达出了对方兴东的不满意和不信任,任命职业经理人接受业务。但是,博客网已经大伤元气,一时间无力回天。职业经理人也表示素手无策。最后只能以辞职告终。方兴东后来几次复出,想东山再起重新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可惜力不从心回天无力了。

    这场没有硝烟的商场战斗中,新浪的应对方法正是“以逸待劳”。新浪总编陈彤面对气势凶猛来势汹汹的博客网,没有针锋相对硬碰硬的进攻。而是提供某些小便利,顺其自然的看着对手去拓展新兴国内博客市场。方兴东砸重金花大心思付出很多精力,去做的努力其实是拓展了国内的博客市场和用户,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求发展。实际上是陷入了高投资,高消耗,高风险的险境。因为这些投资和付出,相对于的是资金管理方面的巨大投入。这并不是一个放入行的新兴网站可以承受得起的。而主要矛盾会慢慢暴露。所以在博客网逐渐进入轨道的时候,这些矛盾所造成的弊端才会慢慢显露出来。内部管理混乱,资金投入不够,难以更快发展,想反,新浪一直在养精蓄锐,各项资源储备充足。所以在加入博客市场争夺战后,新浪简直是横扫博客市场所向无敌。迅速达到了预计目标。

    三十六计中还有一计,叫“以逸待劳”。这条计谋正好与“先发制人”是完全相反的战略传统。提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战术,并且用途良好屡次获得成功。备受推崇。这条计谋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寻找有利战机,避开敌人的强势之处,最后一举挫败敌人。它要求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最好是以静制动,按兵不动积蓄力量。并且消耗对方实力,对方由强变弱,自己由弱变强。等待时机一举歼灭。

    “以逸待劳”的表现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静制动。表面上不动声色,背地里积蓄力量。在遇到过于强大的敌人时候,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之抗衡击败敌人。就应当以拖延为主,不主动出击,不轻易迎战。以守为攻,以不变应万变。在拖延的这段时间里,抓紧扩充力量寻找帮助,是自己实力快速提升。等到我方实力可以与敌人相抗衡的时候,应立刻寻找战机,果断出击。第二是后发制人。就是在与敌人周旋战斗的过程中化守为攻。敌人力量强大气势很足的时候不应与敌人硬拼。因为即使能给敌人造成一定打击,也会是杀敌一万损兵八千。对自身损害极大。要想办法削弱敌人的力量和气势,避开敌人最强势的进攻,诱敌深入控制敌人,使其疲于奔命士气大减,从而优势被削弱,我方优势大于地方的时候,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守为攻。

    这条计谋在运用的时候关键在于一个“待”字。这个“待”字讲究的是一种策略,是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而绝不是消极等待。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墙是敌人的时候虚假退避,给自己制造有利的机会。从而就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从哲学上来讲,有一种说法叫做此消彼长,刚柔互换。事实上“以逸待劳”之所以可以发挥出很有效的效果,是因为它包含了这样一个哲学原理。我们所指的,力量不会一成不变,“刚”和“柔”就是两种对立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所以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刚”的力量减弱的时候,“柔”的力量就会增强。“以逸待劳”这个计策虽然看起来比较低调,讲究后发制人。但是真正运用起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在运用的时候要非常准备的把握住各方面形势。调节一切可调节资源,为最终胜利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等待,有所作为。“以逸待劳”绝对不是消极等待,守株待兔,无所作为。最应该强调的就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待”的过程中,或者扩大自己力量,或者消弱对方力量。要排除对自己的不利因素,也排除对对方有利的因素。

    第二,把握时机,果断出击。前面说到“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瞬息万变的。正如敌人和我方之间的形势。弱者完全有机会变强,只是需要恰当的时机。“以逸待劳”讲究疲敌之法。时机就是在地人疲惫,松懈的时候。这个时候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敌人以疲惫之态来进攻,这是对自己有利的战局。所以决策者如果把握好双方形势,不过早暴露自身意图,不延误战机,不给对方休养生息的机会。获胜几率会大大提升。

    “以逸待劳”在当代社会运用也十分广泛。在当今社会里的商场战争里,它被应用成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谋略。遇到复杂的形势时,不要急于下结论,盲目指定策略。总览全局认真研究对策才是最应该做的。这样才能制定出最有说服力的计划,是自己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为人处世方面。“以逸待劳”同样可以给我们启发。“待”字同样交给我们要能急功近利。等待机会,万事俱备的时候再一击而中。

    实战2:土耳其舰队兵败塞浦路斯

    公元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在向欧洲扩张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强硬的对手,分别是威尼斯和西班牙。在土耳其谋求霸权的路上,这两个国家一直不甘落后。土耳其苏丹里曼二世任认为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土耳其扩张路途上的绊脚石。一直在想找机会除掉他们。

    1569年9月13日。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位于威尼斯的欧洲最大的兵工厂——威尼斯火药制造厂突然爆炸起火。停泊在威尼斯港的威尼斯舰队也受到波及,被烧毁4艘战舰。消息传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苏里曼二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因为在他眼里,这无疑是一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他立刻与舰队司队阿里巴沙商议进攻方案。阿里巴沙提出建议,他认为应该先拔掉土耳其的心头之患:塞浦路斯岛。这个岛的形状像是一把利剑一样,戳在帝国新版图的心腹中间。于是,苏里曼二世立即采纳建议,派使臣到威尼斯,要求威尼斯割让塞浦路斯岛,威尼斯当然拒绝。但是威尼斯人明白,拒绝意味着战争。

    刚刚发生的爆炸使威尼斯的舰队刚遭受重创,所以威尼斯不可能靠着残缺的舰队抵御土耳其。威尼斯想要寻找外援,企图呼吁所有的基督教国家前来支援。但是,威尼斯长期以来自封为海上强国,作威作福,对沿海邻国的态度也不好。与其他各国也有摩擦,因此,威尼斯的呼吁和求助并没有得到响应。苏里曼一看威尼斯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更加坚定决心进攻威尼斯。

    在1570年7月的时候,阿里巴沙率土耳其舰队进攻塞浦路斯岛,围攻要塞尼科西亚。2个月之后,攻打尼科西亚成功。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土耳其人竟然大开杀戒,将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杀掉了。这成为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尼科西亚大屠杀。这场大屠杀震惊了世界。所有人这才意识到,土耳其的最终目标远不在赢得一场战争,而是占领欧洲。由教皇庇护五世站出来,将威尼斯,西班牙等国家联合起来,组织成为一支有200多艘战舰的“海上十字军”。由西班牙同母异父兄弟约翰指挥,正式向土耳其发起进攻。1571年10月7日。在勒潘多湾,联合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土耳其战败,阿里巴沙战死。土耳其舰队全军覆没。苏里曼二世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但无可奈。就这场战争来说,土耳其人牢抓时机其实不能说不好,但是由于后面种种原因,土耳其舰队并没有继续战胜下去,反而全军覆没。

    牢抓时机,就一定要趁着敌人危险,自顾不暇的时刻果断出击。要强调的是,在敌人团结一致,士气很足的时候不要贸然进攻。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等到敌人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时候,立刻出击,一击必胜。获得最大利益。这条计策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要寻找时机,趁着对方由于内部矛盾而引发的各种困难,危急时刻,抓住时机,占领对方市场。我方和对方产生的矛盾叫做敌我双方矛盾。这只是矛盾的其中一种。还有另一种,是敌人内部因为分配利益不均而引发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被激化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就会使敌人陷入内战,比如引起整体实力的削弱。这就是我们应该等待的时机,此刻趁机出手,必定会收获不少。

    其二,当对手处于危难时刻,而造成这样的原因来自于外部的时候,我们更便于趁势取利。对手即使没有内部矛盾,也不一定没有敌我双方矛盾。这种双方矛盾不仅是敌我,也可能是敌人对第三方,第四方。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隔岸观火。看其他几方火拼,等到两败俱伤之际再出手,渔翁得利。

    其三,当对手内部矛盾敌我双方矛盾同时出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最佳战机。敌人处理内部矛盾时候已经是焦头烂额颇为头疼,同时如果再有外部危机出现,简直就是火上浇油。敌人的实力会被削弱到最低战斗值,趁这个机会进攻,成功几率大大提高。

    在《周易》中有“刚决柔也”的说法,指的是刚和柔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没有纯粹的刚和纯粹的柔。刚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其中一方更加柔弱,才会显出另一方更加刚强。刚柔相济而不是强行硬碰硬,趁人之危乘敌之危,这就是这条策略容易获胜的原因,凡事有风险。用计谋也是如此,这条计谋在运用的时候也是有风险的,要避免风险,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辨清真伪。看到时机的时候,不要一门心思什么都不考虑只知道抓住时机,要弄明白,这个时机是真的还是假的?能给你自己带来好处还是损伤?上天赐我们一双慧眼,是用来分别真伪的。你争我斗获取时机,归根结底为的就是获胜。这个过程要步步小心不能出错,是个困难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如果时机只不过是一个诱饵,你一定要避免中圈套。

    第二,预估风险。在牢抓时机之前,我们应当把行动的风险都预知到。如果这个时机会给我方也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那么再去“牢抓”就是得不偿失了。完全没有必要。需要预知的不仅是过程,如果我方牢抓时机成功,却又错过一个更大更好的时机,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些都要从长计议,千万不可只看眼前,鼠目寸光盯着一点利益不放。

    在现代的商战中,这条计谋的使用意义和政治、军事领域相同,就是要趁着对手处于危急状态时,把握机会抓住时机,为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实战3:夫差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春秋时期,吴国和战国的战事很频繁,因为两国互相争霸,所以战事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他在临死前的时候对儿子夫差说:“一定要灭掉越国,为我报仇!”所以夫差继任王位之后,牢记父亲遗愿,誓在报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得来消息,听说夫差准备要起兵伐越,已经在整顿水师,决意为阖闾报仇。便决定要先发制人,于是立即带兵攻向吴国。

    吴王夫差得知消息立刻率兵迎战。两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展开了激烈战斗。最后的结果是吴国大胜,毁越军数万。越王勾践只好带领残兵败将后退到会稽山(今绍兴东南),结果还是被吴军团团包围住。无奈之下,勾践认为忍为上策,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极力劝说下决定委曲求全,以退为进。向吴国求和,为的是保住越国的江山社稷。勾践派文种作为使臣到吴国求和,夫差听从吴国相国伍子胥的进谏,不能允许。文种又去贿赂夫差的另一个宠臣伯嚭,进献了各种珍馐宝贝。伯嚭收人钱财替人说话,在夫差面前多次替越国求情。伯嚭建议多次以后夫差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同意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来服役一段时间。

    勾践忍辱负重,为了越国。将国内大事全部托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来到吴国。勾践在吴国受到了众多羞辱。夫差不仅让他做喂马的奴役,甚至在出行之前为了羞辱勾践,都特意让他牵马从众人面前走过。勾践为了越国的复兴,忍辱负重,不惜自称“贱臣”,做着被奴役人该做的事。哪怕睡马房,吃粗粮,勾践都一忍再忍毫无怨言。过了三年,勾践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异心表现,伯嚭也一直在说好话。夫差认为勾践真的没有异心了。就把他们放回越国去了。

    勾践回到越国之后,并没有立刻回到从前奢华的王族生活。反而下定决心,要一雪前耻。他命人把舒服的软床换成草席,每餐备上一块苦胆去品尝一下。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忘记过去三年在吴国受到的屈辱。他还采纳文种、范蠡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建议,鼓励生育增加人口。为了富国强兵。充实国库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这一切都在紧张隐秘的进行着。但是表面上勾践仍然对吴国表现出绝对的臣服,进献财报美女,用来迷惑夫差。这样经过很多呢的发展,越国大大的增强了国力,物资丰盈,人口旺盛。而吴国夫差却沉浸在胜利中叫横跋扈,不思进取,听信谗言,谬杀宗臣伍子胥。反而重用奸臣嚭等人,修建王宫糜烂奢侈,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对外还妄图霸业,不知天高地厚。先后讨伐齐国和晋国,极大的损耗了本国的国力。

    公元前475年,吴国夫差率军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勾践趁着这个机会大举进攻吴国。吴国因为夫差的不理政务和近年来的不断征战,早已国内空虚。根本无力还击越国。结果越军将吴国国都会稽包围,杀掉吴国太子。夫差得到消息后大惊,立即派兵回国救援。同时派使臣向勾践求和。勾践考虑到吴国虽已呈摇摇欲坠之势,但也不是一时间就可以攻灭的。遂同意求和。撤兵回越国。吴国丧失太子,人心不稳,连年的征伐让士兵已经倍感疲惫。

    公元前473年,吴国大灾,颗粒无收。人民怨声载道。勾践趁机再次讨伐吴国,这次,夫差彻底兵败,退兵到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夫差又派使者求和,勾践拒绝。夫差悔恨当初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反而听信逆臣杀害宗臣。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吴国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