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打草惊蛇,调虎离山——避开优势,寻找弱点突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语云: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离开自己地盘,连狗都可以欺负它。所谓调虎离山大抵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对手离开其处于优势的地方,或是将对手处于对他不利的形势下,就可以将其一举歼灭。而打草惊蛇,也是利用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这样方能取胜于战事。

    【经典今解】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此计出自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原文写的是王鲁为当涂县令,贪赃敛财,经常搜刮民财,而当地的百姓只递状控告了他的一名手下受贿。见到状纸,王鲁十分惊骇,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揭发出来,便不禁在状纸上批注了“汝虽打草,吾己惊蛇”八个字。后来,这八个字被简化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

    作为一条计谋,“打草惊蛇”是指在敌情尚未明确或者敌情略有可疑时,可先试探进攻敌方周围事物,引诱敌人自乱阵脚暴露自身真实情况。使用此计必先多方侦察、探听虚实,然后采用必要行动,以免落入敌方设置的圈套中。

    要想运用此计,必先了解“草”和“蛇”各是何物。虽然,“草”和“蛇”代表不同的事物,但是两者却联系紧密。“草”展示人前,而“蛇”藏匿于其中。即有任何风吹“草”动,蛇都能感应。由此可见,“草”是指敌人,“蛇”是指敌人本身。两者之间互有联系,所以打草必然惊蛇。“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一成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打草惊出蛇。即间接引诱法,也做投石问路、引蛇出洞。由于蛇藏匿于草中,较为隐秘,稍不注意就会咬人一口。要想避免被蛇咬,必先在进行中打草,使其失去隐蔽性,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轻而易举便能将其消灭。

    (2)打草惊走蛇。即间接驱敌法。若用棍子击打草中之蛇,蛇有可能随棍而上。然而间接击打草丛吓跑蛇,不直接与之对抗则是一种有效无害的方法。

    (3)打草惊醒蛇。即间接警告法。”草”与”蛇”是两个联系紧密的事物,如果草收到打击.蛇一定会感到恐惧,这样就会起到警告的作用.

    春秋时期,百里奚、蹇叔等贤臣为秦穆公所用,通过革新政事,发展农业,在秦国国势日渐强大之后,其便有了称雄天下的野心。若要东出中原,就要取道晋国。为了解决晋国之阻,秦穆公扶持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其在位期间一直与秦国交好。在城濮之战中,秦国也出兵帮助晋国打败楚国,从而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630年,由于郑国对晋不忠,晋文公决定和秦穆公一起发兵讨伐。秦晋两军分别驻扎于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和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对郑国形成两路夹攻之势,形势十分危急。紧要关头,上大夫佚之狐建议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国以退秦兵,郑文公应允。烛之武面见秦穆公之后,分析各国情势,认为此战利晋而不利秦。烛之武的一番雄辩让秦穆公幡然醒悟,立即决定撤回军队,并与郑国结盟,同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帮助郑国守城。晋国得知此事后,全臣不满,晋大夫狐偃等人甚至建议发兵秦国,但晋文公碍于两国邦交,只得退兵郑国。此事过后,秦晋两国关系大不如前。

    公元前628年,在晋郑两国国君去世后,秦穆公得到留守郑国的秦大夫杞子等人的密报,趁此机会偷袭郑国,且有他们作内应,定可灭郑。秦穆公早就野心,也认为此机难得,便召集众臣商议。可上大夫蹇叔却认为秦国离郑国甚远,大张旗鼓攻打,郑国得息后并会做好应战准备。岂料秦穆公决意已定,不听劝阻,更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人为将,率军出征。蹇叔在军队出征前悲痛万分,认为儿子远征郑国,晋军必埋伏崤山,在那里伏击,转告儿子他只有到崤山去收尸了。在滑国(今河南偃师县),孟明视等人率领秦军,遇到一个郑国名叫弦高的生意人。在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后,弦高就假扮成郑国使者,利用进献四张熟牛皮,十二头肥牛给秦军的机会,在孟明视等将士面前表露出郑国已得知秦军来战的消息。得知机密泄露的孟明视,大吃一惊,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此时,郑国国君也已经收到弦高派人送来的密报。郑国国君立即命人准备迎战,同时也赶走了秦国奸细。孟明视率军赶到郑国后,发现攻城无望,一是杞子、逢孙、扬孙已被驱逐,二是郑国境内守备森严,只得班师回朝。由于不想无功而返,秦军便在回途中灭掉了滑国。

    此时,秦国远袭郑国的消息传到了晋国,晋襄公震怒之下决定痛击秦兵。崤山是秦军回朝的必经之地,晋国派遣重兵在此设下埋伏,专等秦军前来。秦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崤山。经过来回千里奔袭,士气低落的秦国军队,不仅疲惫不堪,也毫无防范。这天中午,人疲马乏的秦军刚到达崤山谷口,突然就遭到了晋军小股部队的伏击。恼羞成怒的孟明视下令大军进行追击。这小股晋军在被秦军追到山间险要处,突然就消失不见了。由于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孟明视一见自知形势不妙,只得提醒将士提高警惕。

    而就在此时,雷鼓震天,精力充沛的晋军争先恐后的杀向秦军。秦军节节败退,很快溃不成军,同时晋国不费吹灰之力便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崤之战”。秦军不识敌情,冲动妄为,“打草惊蛇”,最终惨败。当然,作为谋略,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让敌军自乱阵脚,以此来获得战斗的胜利。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等待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善于占据有利地形,时常横行无忌,实难捕获。若能引诱老虎离开其盘踞之地,定能轻易将其捕捉,所谓“虎落平原遭犬欺”正是调虎离山的原意。

    就其引申意来看,调虎离山中的“虎”是指敌人,“山”是指有利于敌人的优势条件或者占据的优势地形。要让敌人丧失有利条件,或者离开优势地形,进而施行攻击和包围,都可作为调虎离山。

    在两军对峙时,占据有利地形,便能攻守兼备。所以,想要一举歼灭敌人,万不可硬碰盘踞在有利地形上的敌人,而是使其离开自己的优势地位。

    “调虎离山”意在调动敌人,以便消灭。而其中的“调”字则是重中之重。面对敌人一定要淡定处置,因地制宜,若要“调”得精妙,则以下几种方式:

    (1)以虚乱之。强调用虚实手法迷惑敌人,使敌人判断失误,有如迷途羔羊,不知真假,趁机引诱敌人离开自己的优势地形。

    (2)以智激之。强调以智谋激怒敌人,愤怒之下难保理智,定会轻举妄动,露出破绽。

    (3)以利诱之。则是可以投其所好,以敌人喜好作为恩惠诱骗敌人,使其不知不觉中放弃自己的优势条件。

    (4)以害驱之。在敌人内部或者外部制造祸害,使其产生恐惧,其为了自保定会选择逃离。

    (5)以理晓之。遇到较为明智的敌人,就可以晓之以利害,劝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实乃上上策。

    调虎离山作为一种军事谋略,核心在一“调”字。在敌人抢先占据了有利条件,且防范严密的情况下,我方应该设计相诱,将敌人引诱出坚固的据点,或者将其诱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方能取胜。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据一方。在当时,有两股势力控制着长江和淮河流域;一是会稽太守孙策,另一个则是庐江太守刘勋。长江以南诸郡由孙策占据,而刘勋则雄踞长江以北。其实,孙策与刘勋都曾是袁术的部下。由于当时袁术野心甚大,不仅权倾朝野还想称帝,结果引发各诸侯的不满。孙策觉得跟随袁术难有作为,便赴江东自创基业。凭借一批贤臣良将的辅助,孙策在江东的势力逐渐强大。袁术死后,朝野一片混乱,袁术旧有的文臣武将不是另寻门路,就是自立门户。

    其中长史杨弘和大将张勋察觉孙策在江东的势力渐大,打算率众前去投靠。可此事不巧被庐江太守刘勋得知,他立刻命人前去截击,俘虏了前去投靠孙策的一班大臣。至此以后,一些袁术的旧时大臣因惧怕刘勋势力,只得投奔于他。借此机会刘勋不仅使自身势力大增,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孙策的势力。孙策对刘勋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久而久之便有了除掉刘勋,吞并其属地的想法。但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势力还不足以和刘勋对抗,而且庐江郡所处之地易受难攻,南临长江,峡窄涧深,北有淮水,道路阻隔,所以,孙策只能选择暂时隐忍,静待时机,暗暗充实自身势力。

    不就之后,孙策联手周瑜,极大的发展了自身势力。慢慢的,孙策便开始筹谋如何消灭刘勋,吞并庐江郡。一次在召集群臣商讨灭刘之策时,周瑜提出刘勋久居江北,定熟悉周边地形,如果攻打刘勋,其势必具有优势条件。所以要消灭刘勋这只虎,必先将其调离江北,来一招调虎离山。随后他将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全盘托于孙策。

    孙策根据周瑜的计策,了解到刘勋此人不仅毫无见地,且极其狭隘,贪爱财宝不说,还很夜郎自大。不仅让人给他送去一份厚礼,并且还亲自修书一封。在信中大肆将刘勋吹捧了一番,不仅称刘勋威名远扬,声威四方,并表示自己要与刘勋交好。同时,孙策还在信中向刘勋示弱,谎称自己势单力薄无法应对上缭经常派兵到江南之地的侵扰,恳请刘勋发兵降服上缭,定当对他心悦诚服,感激不尽。孙策不遗余力的讨好,让刘勋十分得意。

    对于上缭一带,十刘勋早就觊觎已久,此地不仅十分富庶且资源丰富,而如今的孙策这般无能,也解除了自己出兵后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决定发兵上缭。对于发兵上缭一事,刘勋的部下个个都胸有成竹。却只有文官刘晔一人极力劝阻,他劝谏刘勋:“上缭虽小,但城坚池深,易守难攻,定会久攻不下。臣担心孙策使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好让他趁虚偷袭。”此时的刘勋已经极度自信,刚愎自用的他无法听进任何劝谏,又沉迷于孙策的美言和厚礼之中。遂不顾臣子的肝胆忠言,决意出兵攻城。

    几万兵马在刘勋的带领下不辞辛劳,日夜奔袭。一到上缭,刘勋立即命令军士进行攻城。在刘勋看来,上缭城小,旦夕可破,却没料到上缭的顽强抵抗,不仅让自己兵马损失惨重,而且上缭依旧固若金汤。与此同时,孙策却忙于攻打庐江郡的部署。趁着刘勋出兵,庐江守备空虚,与周瑜一起两路夹击,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地杀进了皖城(今安徽怀宁),顺利地攻下庐江。控制庐江后,孙策又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向刘勋大军后方杀去。

    然而刘勋正在指挥攻打上缭,而这座城池仍然久攻不下,正在焦急之时,却突然听说,孙策已取庐江,方知自己已经中计。而孙策又率大军杀到,这让刘勋措手不及,此时后悔,为时晚矣。刘勋手下的将士们在得知都城已被孙策攻占时,立刻军心大乱,毫无抵抗之力。两军刚一开打,刘勋的军队便被打得溃不成军。想起刘晔当时的劝谏,悔之莫及。在孙策大军的步步紧逼之下,万般无奈的刘勋只得选择渡江投奔了曹操。经此一战后,孙策实力大增,整个江东都基本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这为日后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古为今用】

    实战1:知县用计巧破案

    河南临漳县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知县姚柬之就利用“打草惊蛇”破了这起案件。当时,一名姚姓妇女在丈夫出远门时惨死家中。现场没有留下任何作案痕迹,而作案手段又积极残忍,衙差们经过几日苦查均无任何发现。

    正当公差对此事一筹莫展之时,案发当日姚氏邻居的情况引起了姚柬之的注意。案发当日正是县试前夜,而姚氏的邻居杨某刚好是县试第一名,可在复试那天,杨某却请了病假。姚柬之觉得事有蹊跷,就命人把杨某带来问话。对答之间,姚柬之发现杨某的神色较为慌张,但回答却毫无破绽。如此这般,越发让姚柬之觉得杨某甚是可疑。

    由于杨某回家途中定要经过一座城隍庙,姚柬之便与之谈到天黑,才将其放回。夜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而被风吹响的树叶让杨某胆战心惊。走到城隍庙时,突然一个人影飘了过来,长发飘飘,满身血污乍一看真是吓人。杨某以为这是被他杀死的姚氏来索命了,瞬间被吓的两腿一软,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言语中将整个杀人经过完完整整的说了出来。

    杨某话音刚落,突然大片火把就亮了起来,一群衙役一哄而上将杨某按在了地上,并大喊:“姚大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杨某这才明白,这个冤魂索命原来是县令玩的把戏,只得低头认罪。

    古语有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杨某这只“蛇”杀害了姚氏本就心虚,原以为装病躲避就可逃避惩罚,而姚柬之却要人假扮成“冤魂”姚氏,以此作为打草的棍子,以杨某最害怕的事情刺激他,惊起而打之,一招致命,可谓手段支高明。

    在本实例中,杨某一开始并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隐藏的很好,而姚柬之经过详细分析,发现了他是这条蛇,但是要明确蛇之所在就要打草,打草惊蛇是为打蛇作准备。但是如果打蛇的工具没有准备好,或者地形不利,这时候纵然已经发现了蛇也不能打草。所以,在没有证据证明杨某就是杀人凶手而他又具有嫌疑时,切莫不可轻举妄动。姚柬之故意使用拖延法,一边命人速速办妥“打蛇”准备,一边与杨某周旋,尽量拖延。正所谓,敌意不明或者敌情尚未完全暴露,万不可轻敌冒进,待查清敌情和敌意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隐蔽的杨某,姚柬之采取了“打草惊蛇”中两个诱敌方法。首先,发现其形迹可疑时,没有轻举妄动,以免杨某发现他的意图而采取主动,而是反复地侦察敌情,也就是在谈话中旁敲侧击,让其露出破绽。通过试探杨某内在虚实,探明杨某意图之所在,使其内心惊讶不已,直至完全掌握他的行动。

    其次,利用道具进行“打草”,引蛇出动,设下埋伏,在杨某受到惊慌暴露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有理有据将他拿下。

    在本计谋中,这个“草”代之与敌人联系紧密的人或事,“蛇”就是敌人本身。而“打草”为的是“惊蛇”,“惊蛇”则是为“驱蛇”或者“打蛇”,也就是将敌人消灭干净。

    实战2: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

    1805年11月,俄奥联军被法军击败后,撤退到奥洛穆茨地区,并且向普鲁士请求增援。经过休整和增援,俄奥联军底气十足。同时,拿破仑接到普鲁士国王发出最后通告:一个月内,法军不从奥地利撤兵,普鲁士就加入战斗对法宣战。拿破仑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一个月内不彻底击败俄奥联军,随着普鲁士的加入,法国失败的可能性将增强。但是只有俄奥联军进行主动攻击,法国才可取胜。

    实力大增的俄奥联军在是否主动进攻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反对派,以联军总司令、俄国老将库图佐夫为代表。认为目前没有必要与法军决战,普鲁士加入后,定会取得胜利;而主战派则是以沙皇和联军总参谋长魏洛尔为代表,他们认为联军实力大增,而法军势单力薄,定可击败拿破仑,

    经过一番分析,拿破仑认为要想进行决战,就必须使俄奥联军中的主战派占据上风,既然这样,利用引蛇出洞的策略,就可以提前结束战争。因此,拿破仑将军队中的一部分进行撤离,并故意放出法军兵力单薄、准备撤退的留言。与此同时,拿破仑还派遣自己的侍从去俄奥联军军营进行停战谈判。拿破仑一连串的动作让沙皇对留言信以为真,还特派侍卫回访,一睹虚实。

    为了让沙皇彻底相信,拿破仑为道戈路柯夫准备了一出好戏。在交谈中,拿破仑总是摆出一副力不从心的样子,表示自己最近心力不济,军队问题重重。随后又强打精神,摆出一副很要面子,不能丢弃国王风范的样子。有时还会显得自己信心不足,谈话窘态频出,以真假虚实,打消道戈路柯夫的各种疑虑。真如拿破仑所料,道戈路柯夫如实汇报了所见所闻。这也使得沙皇更加确信,没有普鲁士加入,一旦开战,拿破仑必败。于是,沙皇主战派说服了他人,这正合了拿破仑的意,引蛇出洞之计大功告成。

    在本实例中,拿破仑虽然使用的是引蛇出洞,但也属于“打草惊蛇”这条计谋的范畴。他巧妙得算计了敌人的心理,利用心理战术打赢了一场心理战。在大型战争中,战斗双方必然都很紧张,肯定时刻关注时局的变化。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影响战争最后的走向。为了赢得战争或是保险起见,双方都会紧盯彼此,并会根据对方策略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拿破仑正是利用了“打草惊蛇”中敌人小心谨慎的心理,打了沙皇侍卫这棵“草”,“惊”了俄奥联军这条蛇,让他们对此反应过度,从而为法军提供了机会,并最终创造了战胜对方的条件。

    拿破仑主动利用自身的变化试探着在引发对方关注的同时,作出相反的判断,敌人是否作出错误的判断完全取决于自己主动变化的是否真的能让他们相信,从而引诱敌人判断失误后,采取措施,一举歼灭。

    但需要注意的是,“蛇”藏匿于草中,我们“打草”的目的是“惊蛇”。在“打草”之前,我们就必须分析蛇所在的大致位置,并且把两者之间的联系考虑在内,如果“打草”不能“惊蛇”,那么所采取的一切都是没用的。

    同时,拿破仑在使用这条计谋时,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草”是沙皇,而“蛇”是俄奥联军,这就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顾此失彼,要明确最终目的是让俄奥联军出战,赢得战争。

    实战3:华尔克的计谋

    上个世纪40年代末,由于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消息一出,美国本土掀起了一阵黄金热。当时,不仅是美国本土,还包括许多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都选择到美洲淘金。由于当时美国的铁路并不发达,想去加利福尼亚淘金的人通常只能选择轮船,不仅时间太久,而必须从南美的最南端绕道。

    而商人范德比则看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为了此事,他到尼加拉瓜与尼加拉瓜总统进行商谈,并且签定一项航海协议。协议内容为范德比可在尼加拉瓜开辟一条贯穿全国的航线,而范德比有权征收过往船只的“过路费”。开通航线后,几年的时间,范德比就赚得盆满钵满。

    而另一个名叫华尔克的商人非常眼红范德比的生意。一直想找机会接受范德比的生意。华尔克经过分析,觉得对付范德比这个久经商场的老手,必须使出一招调虎离山:必须设法让范德比离开尼加拉瓜,这样自己才有机会。华尔克收买了范德比的私人医生,并且让医生告诉范德比他的心脏不好,需要到国外修养半年,否则很难医治。而事业有成的范德比平时就比较注重养生,立刻听取医生的劝说,去了巴黎休养。

    等范德比一离开,华尔克就立马采取了行动,几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他的带领下,登陆了尼加拉瓜,并强攻了尼加拉瓜总统府。总统忍受不了残酷的现实,突然猝死。华尔克控制了尼加拉瓜后,自任军队总司令,并且扶植了一个傀儡当了总统,。随后,范德比在航线上的特权被尼加拉爪新政府宣布取消。华尔克用来这样的手段夺取了范德比的“淘金捅”。

    华尔克使用的“调虎离山”主要是为了调走范德比,离开他自身所处的优势地位。“虎”是指范德比,“山”是指范德比所待了几年的尼加拉爪,而且他在此开辟了新的航海路线,和总统的关系又好,想要在此抢夺他的生意,势必难度很大,所以华尔克利用这样的策略,将范德比调离他所熟悉且具有优势的地方,从而达到霸占其生意的目的。

    而实施这个计谋关键是一个“调”字,如果使用得当,“调”的精妙,定能事半功倍。而传统来说,调虎离山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消灭虎,而是为了占领虎山,就华尔克来说,占领虎山既范德比的生意就是他的主要目的。他利用范德比的私人医生假传消息,然后,立刻带人趁虚而入,一旦拿下“虎山”,就算“老虎”意识到了自己上当受骗,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范德比离开了自己的老巢,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优势,力量转弱,也无力在抢夺利益了。

    对于范德比这样的商场老手,华尔克想调走他还必须策划一番。若是以利相诱,用范德比喜欢的东西来换,这肯定不可能,范德比不会放弃这么大一块“肥肉”,不仅换不到,说不定还会让范德比提高警惕,更加不会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地盘;若是攻击范德比在乎的东西,让其离开,似乎这样的代价实在太高,因为一旦开战,就不算私事,可能国家都要卷入,作为商人的华尔克来说,这样实在是不划算;若是利用假传消息,让他离开,这样既避免了正面冲突,也让范德比在神不知鬼不觉中离开自己的优势地位,代价小不说,同时也能保密,正是一个好计划。

    因为华尔克利用“假传消息”的主要目的是将敌人调动,给自己创造取得胜利的条件。所以当我们利用手段让敌人离开自己的优势地位时,保密就显得很重要,必须防止别人知道我们的真实企图。因为一旦机密败露,敌人坚守阵地,我们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若是敌人将错就错,便会给我们严重的打击。

    其次,在选择让虎离开的诱饵时,必须注意这个诱饵对“虎”的重要性,同时这个诱饵也是自己的利益,所以要使敌人离开,我方就必须舍弃一些利益,从战略上来说,为了获得利益付出必要的代价是可以的。但还是需要权衡得失。华尔克利用医生,只是付给医生一定的钱,就可以夺得价值上百万美元的生意,这样比较,华尔克是合算的。毕竟让范德比离开只是花了些小钱,而接收他的生意将会带来很多利益。

    虽然“调虎离山”之计看上去很是简单,但是如今在政治,经济,商业上都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如果在商场上遇到一个强劲敌人,就可使用这个计谋,可以利诱之,也可以抢占对手的其他市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让对手无法兼顾两全,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不过从本实例看出,华尔克使用此计抢夺了范德比的生意,有点阴险卑鄙,所以使用此计谋时很容易丢失自己的信誉,所以在警惕对手的时候,也要谨慎使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