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解】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使敌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策略会奇妙莫测。
此计谋是在我方面临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风险的计策。一般都在迫不得已时使用,而且这种计谋多为心理战,也是攻心诈术中的一种,如果能把握敌人的心理,谨慎使用,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虽然计策凶险,但是历史上不乏成功使用的例子。最有名的当属诸葛亮的“空城计”,羽扇纶巾,坦然自若坐在城楼上弹琴。这故事已经街知巷闻,老少皆知了。而后来也有不少模仿者。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草庐经略·虚实》中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空城计的本质就是将事实和虚无结合起来,真真假假,让人摸不清头脑。它通过真假之间的变化,让敌人产生错觉,或是引起敌人捕风捉影,对事件进行误判或是错识,到达出奇制胜的效果。
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1)虚而虚之。本来就是虚假的,然后显示出更假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加重怀疑,以此对形势出现误判,或是作出对我方有利的判断。
(2)实而虚之。本来是有实力的,却假装很虚弱,然后趁敌人误判形势,落入圈套之后,将其歼灭。为了长远的目的,将自己的实力有所掩藏,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突然对敌方进行进攻,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一般运用空城计时都是在面临敌众我寡,我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利用敌方会多疑的心理,引起他们对我方形势的误判,以此来拖延时间,为我方的转移或是完成战略部署争取时间。最早应用空城计的是春秋郑国的上卿叔詹。
春秋时期,楚文王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公子元,初登王位的公子元为了获得显赫的战功,并想以此威震朝野,决定攻打郑国。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公子元带领着600乘兵车(约6万人),一路杀将过去,步步紧逼,最后大军直达郑国的国度新郑(今河南新郑市)。由于郑国国力不足,军事尚未能和楚国抗衡,面对已经攻占到城外的楚国大军,郑国上下一片惶恐。郑国国君见此状,毫无主意,大臣们也慌做一团,十分混乱。有的大臣提议议和,有的大臣提议血战到底,有的则是主张免战等救援。这时,郑国的上卿叔詹不慌不忙的向国君建议:“方不可议和,他楚国出动如此多人,想的就是灭亡我国,若是我国现行投降求和,定当受到奇耻大辱,且我国和齐国有盟约,一旦有敌人杀入,齐国定会派兵救援,所以我们应该坚守不出,以待援军。目前我国境内守军虚弱,不能与楚国的大军相比,实力差距过大,所以我们一定要相出办法,拖延时间。”
大家听到叔詹这么说,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缓兵之计又要怎么安排呢?大家想来想去都没有妥善的办法,然后便有大臣上奏说:“虽然上卿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正是危机甚是紧急,要是现在去派人请援军,怕是来不及啊,还是我们主动投降,便可保住黎民百姓不受战争之苦啊。”听到这里,叔詹便反驳说:“你们若是只为自己着想,置国君和百姓利益无不顾,那正是罪大恶极。我有办法守城,还请国君立马派人前去齐国等请求援军,等到援军一来,定能缓解我们现在的困境。”郑国国君听到叔詹有守城之法,就立即封他为三军统帅,掌管兵权,将国内为数不多的军队整合起来共同抗敌,还派人火速前往齐国、鲁国请求支援。
叔詹担当守城的重任后,并没有急着准备战争补给,而是派人到城里到处发布消息,让百姓继续一如既往的生活,不要惊慌,不要闭门不开,像平常一样。同时将城中的守军把旌旗都藏起来,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里潜伏起来,随后,他又将城门打开,显示出一副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大举压境,公子元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城门吊桥前。看见大门敞开,而城中的百姓都在有规律的生活,依旧打开店铺做生意,丝毫没有恐慌,也没有混乱。见此状况,公子元不仅心中大惊:难道他们都不知道楚军要攻进来了?不知道这样很危险?他的一位随从劝谏说:“难道他们是故意打开城门,让我们没有防备的进城,然后让我们落入他们的圈套,里面肯定有埋伏。”但是,满城望去全是百姓,没有一个士兵,这让公子元更加疑惑了。随后,他绕着城池走了一圈,发现有些城墙旁边隐隐约约地露出旌旗的旗角,看到这些,立马肯定城中有埋伏,幸亏刚才没有贸贸然的冲进去,要不然肯定损失惨重。
叔詹派人在城门口守着,发现楚军并没有进来,叔詹心理明白肯定是楚军察觉有异,不敢进来。但是目前形势下,援军未到,大军虽然中计但是没有撤退,还是危机重重。要是楚国打探清楚城内的形势时,那么郑国做什么都挽回不了了。然后趁着天黑的时候,叔詹伪造了一份书信,派人假装是从郑国国内送的,又令那个信差故意露出行踪被楚军发现。楚军逮住信差后,将信件交给公子元。公子元看到信件内容时,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凉气,齐国、鲁国已经派遣大军前来支援,明天早上就到。面对齐鲁联军,公子元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个郑国与这两个国家为敌,于是立马下令大军连夜撤退,为了不让城中伏兵得知退兵的消息,不仅让每个士兵嘴里都含着一块小石头,而马的蹄子上都包着一块布。一夜过后,郑国再次打开城门时发现,城外的大军已经撤退的无影无踪。叔詹看到此景笑道:“这正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从此,这个计谋广泛的用于心理战上,一方面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局面时,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可以从心理上战胜敌人。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一定不要退缩,就是被打败,也不能被吓倒。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这种以退为进的军事策略,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此计谋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本意是指,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只能出走。在军事领域是指,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损失,只能主动撤军,保存自己的实力。古人在对此计谋的运用中也有很多论述。《孙子兵法·计篇》:“强而避之”。而在《吴子·应变篇》则有这样的记录:“不胜速走,……退还务速。”在《淮南子·兵略训》的描述中为:“实则斗,虚则走。”《百战奇略·退战》:“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在毛泽东军事理论中,将此计谋运用到游击战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敌退我进”。
此计有如下含义:
(1)以退为进。如果在面对敌方时,我方毫无任何优势可言,既不能强攻,又不能坚守不出,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退,以便遭受更大的损失,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为了他日能够获得胜利,今日的退却只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2)知难而退。如果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人所难,一味固执己见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负担。
(3)急流勇退。是指在事情发展较为顺利时,为避免灾祸或是未来规划,及时调整或是隐退。物极必反,事情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向其反面发展,所以在事情处于春风得意时,也要注意老马失蹄。
简单的可以将此计谋看成“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要是能够有把握获得胜利,就暂时不要走。“走为上”虽然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个计谋,但不表示就是最厉害的计谋,而说,在自身处在弱势时,不要硬拼,白白浪费自己的力气,应该走为上计,主动撤离才是良策。但是要与一些概念分清楚,稍有困难就轻易放弃,闻风丧胆等这是一种人性的懦弱,并不是“走为上”。历史上最早使用“走为上”的计谋的是春秋时期的晋楚两国之间的城濮之战
在晋国公子重耳没有继承王位,还在外流亡时,曾经得到楚成王的关照。当时楚成王问重耳,今日楚国待他不薄,回国以后如何报答楚国。重耳便说:“如果两军相遇,一定退并三舍以报此恩。”随后,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成功回国继承王位,既是晋文公。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楚国国力大增,很多诸侯国纷纷依附于楚。而宋国宋成公摇摆不定,先是依附楚国,后又背楚即晋,令楚成王非常不爽,扬言要以此为由讨伐宋国。宋国得悉后,立刻向晋国求救。重耳在逃亡期间,受到宋国的恩惠,两国也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由于宋国在外交政治上的犹豫不定,让当时国力强盛的楚国大为不满。第二年冬,楚国将士子玉带领着陈、蔡、郑、许四国联合军队讨伐宋国,宋成公立刻派人向晋国支援。
晋国收到宋国的求救信号,便开始召集全臣商议如果营救。后来中军将领先轸所提出的建议被晋文公采纳,便准备出兵救宋。但是晋国并没有直接派兵营救宋国,而且派兵攻打附属于楚国的曹、卫两国,以此吸引楚国放弃攻打宋国而前来救援。随后,晋国便派军南下,先是攻下了、卫国的五鹿,之后有挥师东去,占领了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此地是卫、齐、曹、鲁四国的交汇的军事要地,不仅如此,还派人前去齐国,与齐国友好结盟。以至于后来卫国不仅将自己的国君赶走,还投降了晋国。
本来晋国进攻楚国的两个小的附属国是为了让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结果楚国不但识破晋国的意图,还继续猛攻宋国。宋国抵抗不及,又继续向晋国求救,晋文公见此举无法缓解宋国的困境,只能另寻他法,后又采纳先轸的建议,送重金给齐国、秦国两国,让这两国出面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然而,楚国并没有听取这两国的劝告,仍然一意孤行。晋国见劝说失败,就与齐国、秦国建立了军事联盟,以此来向楚国施压。楚国见形势有所改变,三国军事同盟实力不可小觑,便命令子玉退兵,然而子玉却不以为然,不仅不肯退兵,还劝谏楚王攻打晋国,晓以颜色。楚国先是觉得不妥,后又受到蛊惑,便同意了子玉的建议。
子玉领兵到了晋国城外,没有立即攻城,而且派人把自己的口信先带给了晋文公,要求晋国先从曹、卫两国撤军,楚军就会放弃攻打宋国。晋文公接到口信后,和群臣商议,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后来晋文公就综合了两个阵营的意见,先是从曹、卫撤军,劝说两国与楚决裂,后又扣留了楚国的使者,派人告诉子玉,只要楚国从宋国撤军,立马放掉使臣。
子玉见到晋文公既然如此出事,大为恼火,不仅没有撤军,还率领楚、陈、蔡三国联军进攻晋国。两国开战,晋文公遵守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命令晋国军队后退三舍,于是,晋军便驻军城濮。此地虽处边界,但是前有黄河,后有太行山,易守难攻。子玉率大军前来,将联盟军分成三股,左军由子西指挥,而将领子上则率领由陈、蔡两国组成的右军。自己则率领中军,一起对晋国军队发起进攻。
两国开战后,晋国先是利用“老虎阵”进攻实力较弱的陈、蔡两国联合军。他们将老虎皮蒙在马上,不断对右军发起进攻,两国盟军见到虎皮,还以为是真的猛虎,顿时军队乱成一团,直接被晋军打击的溃不成军,楚国的右翼先被消灭。而晋国的上将狐毛领军对阵楚国的左军,先是利用在马车后面绑上树枝,趁马跑动时扬起的灰尘,造成晋军不战而逃的假象,诱敌深入,使楚军左军孤军深入,其他军队无法顾及,然后用一支精锐军队趁其慌乱时正面进攻,很快就消灭了楚军的左翼。子玉看到两支军队都被晋军歼灭,自知难以打胜此仗,就立刻命人撤军,逃至连谷山上,因自己无颜回去面见楚王,自缢而亡。城濮一战,以晋军大胜为结局,从此,晋文公确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古为今用】
实战1:畅销红茶中的奥秘
这一年,特产茶叶的南方某省,在大面积的种植和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茶叶实现了大丰收。虽然,茶农们对此形势感到很欣慰,但是让收购茶叶的进出口公司有点为难:由于茶叶收成是好了,但是要是没有销路,那积压在仓库里的茶叶就不值钱了。公司高层特地对此进行了商议,如何妥善解决茶叶问题。
一个高管提议:“由于今年茶叶量大,我们应该采取降价销售的形势,进行促销,薄利多销,将货仓里面的茶叶尽量散出去,这样我们就能维持一定的利润而不至于亏本。”这个提议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但是又有人反问道:“今年茶叶产量增加,正是挣钱的好时机,现在降价促销,岂不是放弃了挣钱的机会?”经理也对此感到很为难,因为降价促销,微薄的利润实在有点亏本,但是要是不降价,这茶叶卖不出就会亏本。这时,有一位较为年轻的主管提议:“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涨价吧!”面对如今茶叶产量大的情况,不仅不促销,还涨价,这不是有点开玩笑吗?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看到大家都很吃惊,这个主管继续说道:“目前,就红茶的市场需求量还说,还是很需要的,我们这里的茶叶产量高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进行降价销售,那么别人就会分析到我们这边的情况,会认为我们是在跑量,有货积压,那时候,他们会以此在谈判的时候,将价钱压的更低;要是我们不仅涨价,还对外宣称茶叶脱销,他们就会以为货源紧张,就会进行抢购,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赚一笔。”
听完这个主管的分析,大家都点头称赞。于是,经理将这个事宜全权交给这个主管负责。随后,公司调高了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并且制定了新的价目表。然后,又给公司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为何涨价,如果说服购买等,还特别强调,不得说出实情,否则将会遭到惩罚。
在随后的茶叶的交易中,很多外商发现茶叶的价格高了不少,便对此感到很奇怪。销售人员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因为今年本地的茶叶收成少,没有足够的货源,所以供小于求,价格就高了。”看到外商对此依然很疑惑,销售人员继续说道:“现在我们的茶叶就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状态,少了价格就高,而且最近来采购红茶的人很多,库存量也在不断的减少,可能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面对这样的场景,外商没有立刻下决定购买,而且觉得再考虑一下。之后前来购买的外商,销售人员都是同一口径。由于该公司在南方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所以很多外商想从侧面了解茶叶的价格都无功而返。有些外商从其他国家了解茶叶的价格,但是那些地方由于真的茶叶产量比较低,所以价格很不低。有的外商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大家掌握的信息都差不多,所以觉得信息可信度较高。后来,那些外商都前来与该公司进行茶叶买卖合作,还怕来晚了买不到。结果很快,仓库里的茶叶就销售一空,利润也翻了好几翻。那名年轻的主管很快就得到了提拔,成为副总经理。
这家公司本来有很多的茶叶库存,但是对外却宣称货物不足,还因此提价,从这里看来,他是反用了空城计。空城计讲究的就是从表面上和心理上进行伪装,让事实变得不易捉摸,让形势也变得深不可测,一般来说都是将自身实力扩大的做法,而这家公司明明库存足,却说不足,明显就是将自身实力缩小的做法,空城计原来还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
其实,从市场的角度而言,物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简单的说这个价值规律就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如果仅有的货源被我发掌握了,那么就会在市场上形成一地的垄断。这时候,对于垄断市场,价格就不受任何影响。就算积压库存,我方依旧可以宣传缺货,以此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并且可以和很多商家建立良好的合作,既没有被人投诉坐地起价,也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反之亦然,如果我方只是拥有一个货源,同时又不处于垄断地位。这时,为了稳定客户,可以对外宣称货源充足,但不能擅自提价,会给对手造成可趁之机,这样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实战2:具有眼界的经商之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苏伊士运河在中东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但是在那个时期,苏伊士运河对整个贸易运输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东购买石油后,通过苏伊士运河能减少航运时间,很多西方国家短期之内就能把石油运回国内。可战争爆发后,他们只能借道好望角,不仅增加了航运时间,还增加了运输成本。可运输石油却因此成了一笔很好赚的买卖,很多国家纷纷看到了其中利益,随后成立了很多石油运输公司。但是随着石油公司逐渐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运输的费用就较以往有所下降。
挪威人阿特勒·耶伯生继承了父亲创办的海上运输公司,可这家公司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3艘运输石油的油轮和7艘运输其他大型货物的货轮。因为市场竞争压力大,阿特勒·耶伯的运输公司只能采取优惠的运费的方式维持生存,而三艘油轮也花费了公司巨大的精力,牵制了公司的发展。面对公司现在的糟糕的经营状况,阿特勒·耶伯生打算将油轮卖掉,用这个钱添置几艘货轮,让公司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发展做一个规划。以后公司不再承担石油运输,只运输其他的货物。
不仅公司内部不理解阿特勒·耶伯生的做法,外界对此也议论纷纷。因为对一个公司而言,有钱赚才是最重要的,而当时的石油运输是很赚钱的,结束这个生意,就意味着失去利润。为了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阿特勒·耶伯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解释:“公司目前规模尚小,石油运输的生意“绑架”了整个公司,使得公司运营在资金流动上出现了问题。虽然目前石油运输是很赚钱的,但是所要承担的风险依然很大。
目前,由于战争爆发,所以石油的需求才很大,要是战争结束,那么石油运输的生意就很快没落下去。同时我们现在的油轮趁着石油运输行业还很赚钱的时候,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样我们的流动资金可以充足点。”最后,他还强调说:“做生意不能只是唯利是图,一定要有预见性,长远的发展计划对公司的未来才有好处。”听完阿特勒·耶伯生的解释,公司内部对他的计划给予了支持。很快,抛弃石油运输的阿特勒·耶伯生公司与其他很多国家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运输原材料和钢铁产品的合作。随后,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规模也逐渐发展壮大。
时隔六年,中东又一次爆发了战事,为了反对美国等四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一些生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纷纷提高了石油价格。油价大涨之后,各石油输入国减少了石油的需求量,以替代性能源来减少石油带来的重负,所以,海上石油运输业开始萧条。加之,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成功开采出石油,各国纷纷改变运输航线,取代中东石油的需求,因此,海上运输业更加雪上加霜。看到石油运输业不景气,为了规避石油运输的风险,很多公司纷纷抛售油轮,来转换其他生意,可是依然遭受了巨大损失。有些公司资不抵债,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对于阿特勒·耶伯生的海上运输公司在这次的危机中,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仅生意红红火火,而且公司效益也逐渐提高。
在商场中,断尾求生,能进退是基本的从商守则。在商业领域中,面对复杂的商业形式和商业竞争,我们应用有勇有谋,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能随波逐流。在大家都认为石油运输赚钱的时候,阿特勒·耶伯生却毅然选择了退出,一是不让公司陷入更大的危机,二是他已经清楚的预见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面对别人的怀疑时,他坚持了自己争取的观点,并没有畏惧,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者的自信和眼光对一个公司而言是很重要的。
一个公司最大的目标是盈利。但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前面的危机。唯利是图也要分清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以长远利益为重,不能死抓局部利益。如果被局部利益蒙蔽了双眼,不仅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也会让自己陷入危机无法自拔。而阿特勒·耶伯生在面对激励竞争的环境中,客观的分析了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心,用走为上的计策,保存公司实力,在作出正确选择的同时,也给公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走为上”这个计谋,只能减少潜在的损失,而不能帮助我方实现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目的。所以在战斗中,我方不能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不能自暴自弃,觉得反正无可能赢,何不早点放弃的心理是不可有的,这是对“走为上”计谋的误读,“走为上”并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懦夫心态,在能够取胜的条件下也做自我放弃,在我方实力占优势的时候,还放弃战斗,这是一种滥用,结果也是惨不忍睹的。我方也不能认为在实力占优势的条件下,就一定不能撤退,只要能有力的打击敌人,撤退有时也是诱敌深入的一个计谋。
使用走为上计时,一定要注意策略的弹性,一定要“可进可退”。在战争中,如果形势利于我方,一定要主动前进,在预测可以获得利益的时候战斗;对于如何进行衡量形势的利弊,就一定要坚持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把保存军队的实力放在其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是牺牲军队的实力,而不能为了一味的保存军队的实力,放弃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所以说,要想运用此计谋,一定要考虑好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以及从战事的全局进行通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自己的利益,否则就会让整个战争局面受到影响,有可能会使我方存在胜率的战争中获得失败,同时还得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
在现实社会中,走为上计也被认为是一种规避风险,缓解压力的手段。在竞争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败,但不能破罐破摔,意志消沉。为了减少失败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利用走为上计,为以后的发展准备好充足的实力。在现实生活的各种竞争中,我们都有可能会遭遇各种失败和打击,甚至有时我们会在这个打击下放弃前进的机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时我们就会为了麻痹自己,失去生活的信心,就会自暴自弃,然后庸庸碌碌的过一生。所以,为了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和损害,我们更应该学会利用走而上计来保护自己的内在实力、保存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这样我们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未来的获胜铺开大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