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要结果-各尽所能经营结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目标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永远盯着结果看,你才会得到结果。

    一个完整的结果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时间、有价值、可考核。

    完成任何一项结果我们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而且对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有公开的承诺,才有动力。当上级下达一个指令,要你完成某一项工作时,一定会有一个限期,如果没有限期,任何结果都会变得没意义。评判结果的第二个要素就是结果要有价值,对目的和价值负责,没有价值就不是结果。如果用任务和结果的理论来解释:睡觉是任务,睡着了才是结果。结果的第三个要素是交换。员工跟企业进行交换,企业跟外部的组织和人进行交换,这是结果的用处。我们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个体跟企业能够完成有效的交换就是获得了结果。

    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不追求结果,带来的结果是个人得不到成长,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不能持续交换自己的薪酬,最终被公司淘汰。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结果的思维,用结果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机遇均等,结果因人而异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没抓住;有些人发现了,有些人却茫然不知;有些人在不断创造机遇,而有些人则在苦苦等待机遇。机遇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它如偶尔吹过你耳边的风,如偶尔划破天际的流星,是那么的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的充满神秘,但它又非常真实地存在。然而,机遇到来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把握的。

    同时进入公司的三个同学,薪水为什么如此不同?

    无巧不成书,小张、小李、小王不仅是中学同班同学,而且是大学同班同学,更是同一天进入了同一家公司。

    但是他们的薪水却大不相同:小张的月薪是5000元、小李月薪3500元、小王月薪1500元。

    有一天,他们的中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师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啊,为什么毕业一年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老师的话,笑着对老师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知识,但在公司里,却是要行动,要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师疑惑不解地皱着眉头,总经理对老师说:“这样吧,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们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总经理把这三个人同时找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停泊在港口边的船。船上铁矿石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们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一小时后,他们三人都回来了。

    小王先做了汇报:“那个港口有一个我的旧识,我给他打了电话,他愿意帮我们的忙,明天给我结果。我为了保证明天他给我结果,我准备今晚请他吃饭,请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结果。”

    接着,小李把船上的铁矿石数量、品质等详细情况给了总经理。

    轮到小张的时候,他首先重复报告了铁矿石数量、品质等情况,并且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表明,他已向总经理助理了解到总经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了货物的情况后与货主谈判。于是,他在回程中,又打电话向另个两家铁矿石公司询问了相关货的品质、价格等。

    此时,总经理会心一笑,老师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这种情况后,任何一个从都会像那位老师一样,一下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的薪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那就是结果,在几乎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因为我们做出的结果不同,所以得到的报酬也是不尽相同。试问我们自己,是愿意成为小张或小王,还是小李呢?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就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

    结果最重要

    联想集团有这样一个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企业里最重视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经济时代的新法则,做任何事情都要特别强调有一个结果。我们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在工作中,你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领导安排同样一件事情让两位员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早来晚走,周末也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不但工作效率低下,还会经常抱怨工作压力大。但是,由于他没有达到老板的预期结果,领导对他总是很不满意,但碍于情面,只是简单批评几句。另外一位员工,从不需加班加点,很轻松地就把事情做得很好,并随时把工作进度报告给领导,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他。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完全处于公有制阶段时表现的可能不明显,甚至第一种员工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表扬,但是在当代社会,领导重视能出结果的员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些光知道苦干、穷忙的人,越来越得不到认可,尤其对装忙的人更是嗤之以鼻。社会正越来越认可一个新的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效益,要用结果说话!这是新的职场游戏规则,你不遵循新的游戏规则,则注定要出局。

    领导让小王去买书,小王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小王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小王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王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王,欲言又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来剖析一下: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领导到底要的是什么?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王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公司提供结果。要知道公司是靠结果生存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满足于苦劳,满足于“我尽力了,结果做不到我也没办法”,那么公司靠什么生存?客户会因为公司员工很辛苦,但没有提供优质产品就付钱给你?

    如果我们要任务,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因为完不成的借口有成千上万,欲找借口,何患无辞?如果我们要结果,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方法,企业绝大多数的工作都不是攀登珠峰,怎么可能办不到?办不到是因为你不执著地办到。

    比如买书,去买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王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就意味着小王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小王执著地要结果,就有很多办法:打电话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跑书店的时间;向书店打听,或者上网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邮购;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花钱复印。

    但小王这么做了吗?没有!为什么他不这么做?是因为他脑子中有一个思想,你安排我做这件事(任务),我就做了这件事(任务),我只对事(任务)负责,我不对结果负责。但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做事(任务)吗?不是,公司要的是这件事的结果!

    聪明反被聪明误

    成功往并非由聪明人所享有,而脚踏实地最重要,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工作落到实处。你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自作聪明。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英国的一份著名报纸,曾经举办过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以拯救无数人,使人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上亿人脱离饥饿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个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见报后,很多热心的读者纷纷把自己的答案投给报社。回答大多集中在讨论哪一位科学家的重要程度上,有人说环保重要,有人说核重要,有人说粮食重要。为此,各方支持者争吵不休。

    结果出来了,众多的回答都与大奖无缘。最终,偏偏是一个小男孩答对了题,中了大奖。小男孩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丢下那个最胖的人!

    因为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热气球超重坠毁,而不是任何其他科学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热气球的重量。所以“减重活命”,在这个故事里就是底线答案。至于谁能对社会贡献最大,那是等到科学家能活命之后才能够讨论的问题。

    结果掌握在自己手里

    踏上工作岗位,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中,你每天都要用结果来交换自己的工资,也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怎样,与其他人无关,只在于你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或合格的管理者,在于你是不是真正地对企业,对自己有价值!任何伟大的人生,都是你每天结果的累加。没有每天的结果,就没有结果的伟大。这说明,你的人生价值,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村里人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有一天,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睛,心中暗想,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于是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这只小鸟的死活,由你掌握!”

    我们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迁也好,加薪也罢,只要努力,均会成功。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终会有成。”

    在一次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众多选手已经顺利完成了比赛以后,人们发现,坦桑尼亚选手艾克瓦里仍坚持着,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

    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而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已经领了奖杯。此时艾克瓦里的双腿已经是沾满血污,但他没有放弃,还是忍着伤痛,努力跑到了终点。

    于是,有人好奇道:“比赛不是早就结束了吗,你为什么还要跑到终点啊?”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只是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艾克瓦里心中装的不是成败,而是结果,结果就是必须完成比赛!

    这是他的祖国希望他做到的结果,所以对艾克瓦里来说,“跑完比赛”是他努力的方向。尽管他不是马拉松比赛里跑得最快的选手,但是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选手。只要如此执著地追求结果,只要不放弃,他就有希望完成目标。而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就此放弃,也许回国后他就再也不会从事这项运动了。如果这样,对他来说,永远都不会有任何结果了!

    成功来自对结果的执著追求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结果有很多,但是你一个也实现不了,这就相当于你没有结果,那么你做的所有的事都是毫无意义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通常都会不时改变自己的结果,一个人有几个结果是很平常的事,在这些结果里,总有一个是你最想实现的,那么这个结果对你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

    老汉在工厂下岗了。下岗工资就那么少,生活的压力使得老汉开始打算卖报挣钱。几经挑选,发现35路车总站人流量大、车次多,于是选定在35路车总站卖报。

    车站一共三个卖报人,卖的是同样的报纸。老汉冥思苦想,有了!另两个卖报的都是各有一个小摊点,在车站的左右两边。老汉决定,带报纸到等车的人群中和车厢里叫卖。

    一段时间下来,老汉还总结了一些门道:

    等车的人中一般中青年男的喜欢买报纸,上车的人中一般有座位的人喜欢买报纸并喜欢一边吃早点一边看,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得特别多。

    于是,老汉又有了新创意。每天叫卖报纸时,不再叫唤快报、晨报之类。而是换了种叫法,根据新闻来叫:什么伏明霞嫁给53岁的梁锦松啦、王菲为什么要嫁李亚鹏啦、一个副检察长的堕落啦、超级女声中国移动赚了多少钱,等等。

    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原先许多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买报纸。几天下来,老汉发现,每天卖的报纸居然比平时多了一半!但老汉发现,这样的做法对男士很管用,但对女士或有钱人不怎么管用,他细细观察,发现女士与有钱人有的会带自己的杂志或书来看。

    于是,他就有意识地给女士与有钱人推销杂志:给女士推荐服装美容杂志、给有钱人推销《中国企业家》、《销售与市场》之类的管理杂志。结果十分奏效,这一下利润就大多了,一本杂志的利润等于好几十份报纸呢!

    老汉的这一做法,被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注意到了。他也是老汉的顾客,和老汉熟悉之后,这位老总给了他一个生意:在一些高档杂志与经济类报纸中夹送他们的售房广告,那个老板每个月给他1000元(几乎相当于他卖报的全月收入)。

    有了这一经验,老汉还会根据什么杂志好卖做一些优惠,比如说买一本《读者》送一份《早报》,等等,因为杂志赚得比较多。另外,老汉还为一些慢慢熟悉起来的顾客提供订报服务,并买了一部手机,给经常买报的顾客送名片,承诺可以提供独特预留报纸或杂志服务。

    这样做了半年左右,车站的一家报摊由于生意不太好就不卖了,于是老汉就接下这个地方支起了自己的报摊。但老汉又有不同:买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报亭,气派又美观。

    老汉的女儿周末在肯德基打工,经常带回一些优惠券。于是,这又成了老汉促销的独特武器!买报纸杂志一份,赠送肯德基优惠券一份。慢慢地,很多人就只到他这儿买报纸杂志了。

    老汉这个报亭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销量,很快就被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他们安排业务人员,在老汉的报亭里张贴可口可乐的宣传画,安放了小冰箱。于是,老汉的报亭不仅变得更漂亮更醒目,还能收一些宣传费,而且增加了卖饮料的收入。

    就这样一直做了两年,老汉的卖报生意有声有色。每月的收入都不低于4000元。现在,老汉又有了新的目标,老汉打算收购边上的报亭,再开几个报亭,把女儿将来读研的钱也挣到手!

    老汉卖报卖出这样的成绩,还真是卖出了一套经营哲学。细细思考起来,老汉的做法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的技巧,最关键的就是老汉时时围绕“把报纸卖出去”这个结果,因为只有把报纸卖出去,才能实实在在地赚到钱。老汉的所有举措无不围绕这个结果进行。老汉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对结果的执著追求。

    爱是为了一个结果

    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布朗·菲尔普斯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位普通市民。有一阵儿,他常常接到一些陌生人的电话,把他错认为那位伟大的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

    有一天,菲尔普斯到酒店里买醉回来,进了家,打开自己的手机,发现上面有几条短信。其中一个自称“鱼迷”的市民写道:“菲尔普斯先生,您能回复我的信息吗?”

    如果记忆不错的话,这个叫“鱼迷”的人,几乎每天都要给他发一条短信,但是,他知道,对方要找的人肯定是迈克尔·菲尔普斯,也就是那位创造了奥运奇迹的伟大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本来懒得理这种事,不过,又觉得有些兴奋。

    他在床上躺了一会儿,菲尔普斯有些无聊,就拿出了手机翻看,上面有不少信息没有删除,当他浏览到“鱼迷”的信息时,忍不住心动了一下,回道:“你好,感谢你对我的关注。”

    信息发过去不久,对方又回来了:“天哪,您真的回复我了,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菲尔普斯回道:“是啊,不是做梦。”

    信息发过去后,菲尔普斯有些发呆,他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做梦是什么?人家崇拜的是迈克尔·菲尔普斯,又不是我自己。”

    对方又回复了短信说:“听说你除了游泳外,还喜欢篮球,我也喜欢篮球,咱们能上网聊聊篮球吗?”

    菲尔普斯回道:“好的,请稍等,我马上登录。”

    菲尔普斯打开电脑,很快就与“鱼迷”“相会”了,对方很健谈,频频地讲着自己对篮球的感受。不知不觉中,菲尔普斯眼前浮现出一个性感迷人的女郎,仿佛就是“鱼迷”的影子。

    从此,菲尔普斯几乎每天都和“鱼迷”,在聊天室里相聚。为了能和“鱼迷”交流,菲尔普斯开始恶补篮球知识,他从生活费中节省下一部分钱,买了大量的篮球类图书,了解NBA球队及那些伟大的球员。两个月后,他终于敢主动地侃侃而谈了。

    半年后的一天,菲尔普斯登上网,却发现“鱼迷”不在线。他望着电脑发呆,又等了一会儿,忍不住给“鱼迷”发了条短信,问她正在做什么。“鱼迷”回复,正在查找某电视台的竞聘通知。

    一连三天,再没有“鱼迷”的消息。第四天一早,菲尔普斯就打开了电脑,可惜,“鱼迷”仍不在线,他有些怅然若失。一直坐到中午,突然外面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投递员,送来了一封特快的信函。菲尔普斯打开一看,原来是电视台的面试通知。菲尔普斯觉得有些奇怪,自己并没有报名,怎么会送面试通知来呢?

    菲尔普斯原来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员工,但是,金融危机席卷美国不久,他就下岗了。下岗后,菲尔普斯萎靡不振,无心做事,依靠着父亲汇来的生活费度日。他看到面试通知后心中一动,没有工作,不如去试试。菲尔普斯担心自己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又恶补了几天。

    参加竞聘面试的一共有十二个人,菲尔普斯排在第六。他有些忐忑不安,紧张得手心里满是汗水。

    面试者一个个上前试着解说NBA比赛录像。一个多小时后,轮到了菲尔普斯。主持人问:“您叫布朗·菲尔普斯?”

    菲尔普斯说:“是的。”

    主持人笑道:“你的名字和迈克尔·菲尔普斯很接近啊。”

    菲尔普斯联想到这几个月的“艳遇”,有些脸红,说:“是的,可我不是他,否则也不会来竞聘解说员了。”

    主持人又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回答说:“只有一个父亲,在阿肯色州居住。”

    说到这儿,菲尔普斯叹息一声。主持人问道:“为什么一说起你的父亲就叹息起来呢?”

    菲尔普斯说:“我父亲,他原来是阿肯色州电视台的体育频道解说员,他一直希望我继承他的事业,只可惜,我辜负了他老人家。”

    接下来,是试解说的时间。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录像,是迈克尔·乔丹率领公牛队在1998年夺冠的一场比赛片段。这场比赛也正是布朗·菲尔普斯的父亲老布朗退休前解说的最后一场,最近,“鱼迷”和菲尔普斯讨论过多次,因此,他耳熟能详。只是,联想到父亲和“鱼迷”,解说一开始,菲尔普斯心情有些激动。不过,他的解说,还是获得了阵阵掌声。最终,他被电视台录取了。

    事后,菲尔普斯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家,刚打开电脑,便看到“鱼迷”祝贺他的信息。他愣愣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竞聘结果的?”

    “鱼迷”说:“是我给你报的名,你面试的一切我当然知道了。”

    菲尔普斯更加吃惊了,他赶紧回复信息:“这么说,你知道我不是菲尔普斯了?”

    “鱼迷”回复道:“当然了,我不但知道你是假的,还对你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菲尔普斯惊呆了,忙问:“你到底是谁?”

    “鱼迷”说:“等你明天正式去电视台上班时,就会看到我了。”

    第二天,菲尔普斯穿着一新,向新的工作岗位走去。当他走到电视台大门口时,看到了一个生命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老布朗。老布朗面带微笑地迎上来,拥抱着儿子说:“祝贺你,我的孩子。”

    菲尔普斯胸腔里一热,顿时明白了一切,原来,“鱼迷”就是他的父亲,是父亲唤醒了他那颗沉睡的心。

    其实我们中也有不少人,也会处于一种沉睡的心的阶段,这个阶段可长、也可短,关键在于你自己,还有你身边的人。他们是不是也会出来拉你一把呢?还会大声呼唤你呢?把你那颗沉睡的心叫醒。抬起头来,信心满满地走向灿烂的明天呢?

    明确目标,锁定结果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明确目标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我们的奋斗目标前进,才能走上成功!

    三个工人在太阳底下砌砖,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一个路人问砌砖工人甲:“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砌砖。”路人再问工人乙:“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赚钱。”路人再问工人丙:“您在做什么?”工人丙回答:“我在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宫殿。”

    同样一份工作,三种截然不同的回答,结果自然也不同。据说前两个人一直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生活状况也一直未曾有大的改变,他们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而第三个工人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师。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做每一件事,最终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目光短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象,不求结果的做法都会折断我们飞翔的翅膀,葬送我们的梦想。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做事之前都必须问问自己:为什么干这件事?怎么回事?在什么地方执行?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由谁执行?怎样执行?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这样会帮助自己理清自己做事的最终目的,你的思路和定位必然会清晰起来,准确起来,你的行动便有了方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