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宁高宁的期望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中粮的品牌重塑应该与中粮的商业逻辑是一体的。他对有关媒体表示:“中粮自身是源自于粮食和食品,现在逐步发展到食品的深加工和粮食的深加工,再发展到生物化工、生物能源,它是一家和自然联系越来越近的公司,这个标识传达一种和中粮自身的逻辑和商业逻辑、战略定位相联系的,来自于自然的这么一种业务的组合。”
不管怎样,宁高宁已经把中粮新标识的更换看做一个战略管理变革的过程,希望把这次换标作为建设新中粮的正式开始。
当然,至于中粮变脸能否按照宁高宁的意愿和期望走,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以印证的。试想一下,三年之后的中粮会怎样呢?
向星巴克学习
那么,从微观层面上看,宁高宁对中粮品牌建设的期许到底是怎样的呢?举例来说,中粮旗下的金帝巧克力品牌的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相应的团队也已经发展起来。但在宁高宁看来,金帝的品牌建设还不够。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粮集团“对金帝公司期望值比较高”,要把这项业务从低谷中扭转过来。
在2005年年底前后,宁高宁在针对各部门的战略点评中,重点提到了金帝。他明确表示,金帝公司要定位在大型休闲食品公司上,但和国际上的休闲食品公司对标,差距还很大。休闲食品行业整合程度不高,发展空间很大。“我们不必从基础开始做起,可以先模仿先进的产品,然后逐步借助研发做起来。如果金帝只停留在巧克力、糖果等业务上,就会低于集团的预期”。同时,金帝要主动配合集团做从品牌到渠道的营销整合。
怎么配合呢?中粮提供的消费品用什么来统领呢?宁高宁的答案是要把所有品牌、消费品的诉求归到“营养”这个概念上,给消费者一个统一的整体形象,即“每个品牌都要和中粮品牌的整体形象相吻合,形成协同和互动”。
换句话来讲,以金帝为例,给公众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巧克力”这个层面上,而是要通过内涵的体现来表达整个中粮集团的“营养”概念,并借此将金帝的品牌认知提升到“休闲食品的典型代表”这个层面上来。就如同星巴克(Starbucks)俨然是咖啡的代名词一样,能很优雅地告诉人们咖啡的另外一种喝法和咖啡店的另外一种做法。
关于星巴克的故事,宁高宁感触良多。早在五六年前,宁高宁就对星巴克的崛起特意留心过,并且有过深刻的思考。他说,尽管现在人们都知道星巴克了,可十几年前谁也不相信星巴克会有现在的成功。那时候星巴克是几间小的咖啡店,没有任何能制造神奇的理由。创业者为了筹集开业的几十万美元,费了很多周折,人们当时一点也不信他。因为咖啡大家喝了几百年,还没有谁能把咖啡做成全球业务,咖啡店在根儿上可能就是小生意的料子,何况是在美国边远的西雅图。咖啡也是大家都看惯了的老生意,世界上的咖啡店大同小异,谁也没想去改变它,因为大家觉得咖啡就是这样子,改也真难,好像也不能改。何况星巴克也没有本钱,没有大投资,想把几间小店做成世界级企业,可谓无米之炊。星巴克还想把自己做成世界名牌企业,可又不做(也没钱做)广告。没有大量广告投入,要成为名牌,真有些不可思议。而且星巴克生不逢时,它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正赶上波音飞机大裁员,大批的人离开西雅图,街上很冷清,去西雅图飞机场的公路上有人竖了块大牌子,是玩笑,也是无奈,上面写着“Will the last person leaving Seattleturn out the lights”(请最后一位离开西雅图的人关灯)。可这些都没有妨碍星巴克走到今天并成为咖啡的代名词……看起来很难成的事星巴克做成了。
很多年前,有位老外曾对宁高宁说他去上海工作不感到难过了,因为上海有了星巴克。他说他住的地方其实离星巴克很远,但他每早还是要去买一杯大大的咖啡,因为没有这杯咖啡,他一天都不好过。宁高宁当时听了这位老外的叙述感觉很吃惊,想咖啡这东西哪里都有,非要到这家去买,真有些怪。
后来,上海时代广场的一位经理人跟宁高宁说,他费了很大劲儿,才把星巴克请到时代广场楼下来开店,好不容易人家才来。租金要求不能太高,得给人家实惠,人家才来,人家来了,还挺高兴。宁高宁当时心里一震:这家咖啡店一定有些特别。
再后来,北京西单文化广场旁边也开了家星巴克。那时,宁高宁曾听到华润置地的同事们争论打赌,说输了就请去星巴克。于是,宁高宁想星巴克可以被看成表示自己严肃和面子的地方,可以想到它刚开业就在大家心中有了地位。
再再后来,香港华润大厦附近也开了家星巴克,宁高宁就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了一下。他说,这家星巴克地方不大,咖啡也很贵,但坐下来觉得很温暖,而且从那里懂得咖啡中的飘香(aroma)最重要,因为人们对咖啡的感受90%来自嗅觉,10%才来自于喝咖啡的味觉。宁高宁当时想,喝点咖啡还搞出这么多学问,星巴克看来有些意思。
有一次宁高宁出差到伦敦,他问一位股票经纪人,为什么伦敦有这么多星巴克?这位股票经纪人的回答是“Starbucks took London by storm”(星巴克像风暴一样攻占了伦敦)。这时候,宁高宁就越发觉得星巴克这些小小的咖啡店,后面要有大故事了。再到后来,宁高宁在飞机场看到一本书,是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写的,书名就令人震撼,让人一惊,叫《将心注入》(Pour Your Heart Into It)。宁高宁拿着这本书,还没有看,心里就想,看来去星巴克不能光是喝咖啡了,而是要接受一次洗礼了。
为何星巴克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宁高宁若有所思地说道:表面看来星巴克只是把咖啡店装修了一下,它并没有改变咖啡。其实星巴克把什么都变了,它把喝咖啡这种西方饮食中最古老的事,又用心重新设计了一遍。用心在这里很重要,用了心,咖啡的味道就不一样了。星巴克把咖啡重新挑选,又细心分类。它觉得咖啡是有灵性、很浪漫的东西,不能随便就喝速溶咖啡。星巴克把做咖啡的机器重新设计了,咖啡的磨制、蒸煮都不同了,有了新的标准,新的定义。过去大家讲IT产业的时候说谁制造标准谁就是赢家。今天,星巴克在咖啡行业里制造了标准,谁曾想到这样古老的行业,过去从来没有标准,现在不仅仅是咖啡的标准,还有水的标准,温度的标准,奶的标准,杯子的标准,星巴克都重新设计过了,标准化了。甚至是咖啡机发出的声音都成了制造气氛、产品服务的一部分。星巴克也改变了它的客人,过去大部分人去喝咖啡是生理性的,今天真的多了一些情感性的需要。生理性的需要是有限的,情感的需要则是无边的,星巴克击中了消费品定位的要害。今天在星巴克卖咖啡的人也不同了,过去咖啡店的服务生都是很低级的工作,很少被看成是正式职业,今天星巴克带给他们很多的尊严和体面。
“据说星巴克鼓励服务生与客人谈天,让客人有家里客厅的感觉,据说这时候咖啡的味道最好。这样做下来,星巴克成了咖啡崇拜的庙宇,也成了市值100亿美元的企业。”宁高宁接着非常有感触地说道,“我不想拿所有别人的企业与我们的企业来联系比较,可星巴克这件事与我们肯定是有关的,不信大家可以细琢磨一下。”
实际上,宁高宁特别期望中粮集团旗下各个品牌的发展都能或多或少地学习和借鉴“星巴克”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最终都能成为中粮的“星巴克”。宁高宁的这种心思再一次体现在他对“福临门”(中粮集团旗下的一个食用油品牌)的战略点评上。他说,“福临门”无论是品牌,还是网络渠道,都是中粮集团最具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因为它是可以扩展的业务和可以复制的模式,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印象深刻,所以一定要维护好、建设好这个品牌。
但做品牌有很多创新的方法,不能只是打广告,“星巴克到现在,也没怎么在广告上投钱。我们在导入一个新产品时,要多动脑子,而不能学‘秦池’。在打造品牌上,思维要尽量另类、出位”。宁高宁这样告诫他的经理人。
今天做的工作必须对企业形象有利
实际上,宁高宁一度被“资本大鳄”的标签所累。早在他做华润集团善舞资本长袖大举进军内地实业的时候,就被媒体狂轰乱炸褒贬不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所主推的华润啤酒业务从1993年年底起步,由当时仅有一家沈阳工厂慢慢发展成为1999年的小集团化规模。尽管当时的华润啤酒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已经坐上啤酒行业的第三把交椅,但还是没能取得媒体和业界的认可,纷纷被比做另一个香港中策,意指只有资本却无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充其量是“玩一把就走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