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识宁高宁-后记 以学习的态度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中粮命运》一书2006年1月出版后,我就有了续写中粮命运与故事的打算,但由于正处自身创业的艰难时期而作罢。后来,由于有多位读过《中粮命运》一书的读者给我来电或邮件询问我有无继续关注宁高宁“空降”到中粮集团之后的事情。这无疑让我有了继续写下去的想法。

    同时,由于我原本出身于华润,华润是我大学毕业之后所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尽管在华润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正如“初恋”般的美好和眷恋一样,因此我多少有一种“华润情结”,而宁高宁又是我一向钦佩的商界思想家。正是如此,多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华润的发展,以及中粮的发展。尤其是当我首次提出“现代新国企论”、“未来国企的分化与再分化论”之后,我对“新国企”的研究兴趣大大增强。本着这样的研究兴趣和爱好,我又将目光紧紧锁在了宁高宁空降到中粮之后的这三年:从2005年到2007年宁高宁转型和再造中粮的所有努力和所有商业智慧。在这种持续的关注中,我发现宁高宁这位中国国有企业群落中最具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商界领袖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及哲学家的头脑和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粮,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商界的管理”(《经理人》杂志语)。

    实际上,宁高宁的商业思想同样也在影响着我和我的公司。2006年我创办的一家传媒公司正式开始运营。创办之初真的是一穷二白,无任何资源可言,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在设计生意模型和业务发展的时候,我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宁高宁的影响,并没有“小富即安”,将所有的投资都压在一项业务上,而是以“相关有限多元化”的思想设计了业务发展模型。真的没有想到,这样的设计最终使我这家公司在运营半年之后某项业务开始突飞猛进并成为我的一项主业,尽管另一项当初原本确定为主业的业务的发展并未像预期中的一样顺利,但我却以“协同”的理念认为,这项业务有助于已经成为公司主业的业务的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由于其他原因,这种“协同效应”还未体现得特别明显,但一年之后这种迹象却开始凸显出来。2007年,我以从宁高宁那里学来的“价值链”商业思想来进一步构筑我自己公司的“价值链”。同时,我开展了业务单元专业化的“落实”工作,并开始强调“职业经理人”的理念、建立经理人宪章、设立公司的职业道德“底线”、实行利润中心单元化……这样做,的确给我的这家小公司带来了不错的结果:我的搭档们开始注重公司价值的实现,开始注重股东价值的实现,开始注重成本投入和收益,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物质利益,我也拥有了一批与我并肩战斗的“金牌搭档”。我借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正是他们的存在和价值的体现才得以让我创办的这家小公司有了可以预期的未来,尽管它目前的确真的还很小,甚至有时候还面临着种种困境。但谁又能说我们没有未来呢?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方向走下去,我想就一定有未来。就像新中粮一样,谁又说未来不可预期呢?关键是走一条怎样的路?是怎样的一群人能够一起走这条路?!

    所以,我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我写这本书,或许与其他的作者唯一的不同就是我没把自己当成一名“财经作家”,而首先是一名本着学习精神和态度来用文字留下历史的记录者:记录一位商界领袖的商业智慧,并期望他的商业智慧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记录一家大型企业的转型历程,并期望她的转型历程能给商界以更多的借鉴。如此而已。真的是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我在这里还要感谢宁高宁本人——他或者他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都成为我得以记录下去的宝贵素材——当然,还要郑重地感谢《企业忠良》杂志,一本非常棒的企业读本,它留住了比MBA课堂上更加生动的商业语言和商业案例。这也使我有了能够记录下去的充足素材。

    我不由得想起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创业箴言:“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先驱者,另一类是追随者。后者常常攻击前者。有人认为,先驱者把所有机会都抢走了。然而,事实却是,如果没有那些先驱者首先铺平道路,追随者就会失去他们的方向……如果再去问问那些带动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们,他们也会告诉你同样的道理。他们精力充沛,而不是精力衰竭。他们沿着前进的道路大踏步前进。他们会说:拉历史的车轮后退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行动更费力气。”

    是的。宁高宁相继操刀华润转型和中粮转型,这的确是凭借一定的智慧和勇气而进行的,难能可贵,为人所钦佩。

    或许正是上述原因,让我在坚持中写就了这本书。当人们都在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我一过除夕之夜,就独自一人来到公司又开始伏案而作,窗外的爆竹虽声声悦耳,我却在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爬着格子”……

    这本书是在很多亲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就的。其中,我的爱人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无形的支持,她尽可能多地操持家务而不让我“分神”。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定地支持我的事业,无论是我的哀愁还是我的喜悦,她都能与我一起分享。而我的家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兄姐,都能以各种形式给予默默的支持。与我亦师亦友关系的《第一财经日报》的编委王长春先生,以及《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先生也一直给予我很多各种各样的帮助,并教给我很多做媒体、做文章的学问。

    本书引用了一小部分媒体的报道,有的做了特别标注,有的则没有,我都在此一一表示由衷的谢意。本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着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吴晓波老师,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岳文龙老师以及编辑王留全先生、陆斌先生等人的青睐和不吝指教。

    还要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以及北京大学商业案例研究中心,他们和蓝狮子所做的“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工程”的确是一项有助于中国商界的“公益行动”。我为我的作品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荣幸。

    当然,我所创办的那家小公司的所有亲爱的搭档们,永远是我最最感谢的人——正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一群人的力量和伟大、一群人的智慧和职业精神。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同时要献给我和我爱人的爱情结晶——宝贝女儿“逗逗”,希望她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之所以起名为“逗逗”的最真实的想法。

    是的。我希望我们都快乐;我也希望我们也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只是本书的忠实“记录者”和“整理者”,真正的作者有两个:一个是宁高宁本人,一个则是中粮集团。因为,是他们正在给中国的商界带来更多鲜活的思想和故事。

    是为后记。

    韦三水

    2008年2月13日于北京国典华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