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有道-饮茶的演变历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祖先发现茶叶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中国人饮茶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的环境。“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驱散烦恼、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特别重视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来客喜欢的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通常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的效果。

    中国饮茶方法的变化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煎饮法

    在原始部落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后来,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之后,他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提神醒脑、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在煮茶时,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所以,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研碎冲饮法

    早在三国时代,研碎冲饮法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全叶冲泡法

    全叶冲泡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现代饮茶

    尽管饮茶风习经过了很多次演变,千姿百态,如果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现代茶之饮主要有讲求兼有佐料风味、讲求多种享受、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

    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等,都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其他的美景,如伴以书画、戏曲、歌舞、音乐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清饮的特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