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真谛
首先看“家”这个字。汉字是象形文字,表达一定的意思。“家”就是一个屋顶下面住着一只小猪。这和先民的畜牧习惯有一定联系,也可以对这个字做一番譬喻:它在告诉我们,一旦回到这个被称作“家”的地方,就要像小猪一样快乐地生活,抛却所有烦恼,撕下一切人格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
但是为什么有人不愿意回家呢?因为有的男人一想到回家,就知道家里住着一只母老虎凶巴巴的,一言不和,鸡飞狗跳,令人头疼。女人们也不想回家,一回家冷冷清清,要做饭,要收拾屋子,还要带孩子,哪里有单身时候的轻松快乐呢。这样,双方都觉得回家是个负担,都不愿意回家,慢慢地这个家也就散了。
《易经》中将男人比作天女人比作地,于是很多男人就自以为“天”就是高高在上,很多杂事都理所当然应该由女人来做,“天”怎么能够做家务呢?这当然是傲慢的偏见,是一种误解。既然男人是天就应该担负起天的责任:包容大地,照顾大地。所以男人对女人要“宠”,不要总是觉得女人做家务、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你工作,她也工作;你是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的,对方也一样。当你指使女人干活时,多想想结婚前自己所发的誓言,要体谅她,照顾她。女人将最好的青春给了你、陪伴你,所以不要苛责对方,要把对方当作另一个自己来爱。
作为女人呢,你是大地,就要永远仰望蓝天,认为你的那片天是最好的,正是最好的当初才选择他。选他就要敬重他,不能因为对方有某些缺点或陋习就不断地抱怨、指责他,不能总是说别人挣多少钱,你挣不到,无能。这些话很伤人。按照这种逻辑,是不是比尔盖茨的老婆还要去指责比尔盖茨不如奥巴马拥有实权呢?人与人天然地从事着不同工作,无论你丈夫是清道夫还是总统,他都是你选择的那一片天。
这样,男人宠着自己的女人,女人敬着自己的男人,家庭才能够和睦安详。反之,如果天地颠倒,阴阳失衡,不能各归其位,便会产生种种不幸。
家庭如果想达到和谐,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对方的个性。如果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重塑对方,必将导致破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长,自己的特性,切不可揠苗助长。对另一半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
第二,要理解与包容对方的缺点。若是以自己为衡量万物的尺度,问一千遍,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你对他错,撞到桌子是桌子放的位置不好,撞到车是对方不懂开车,撞到别人是对方没长眼睛。谁都不是神,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包容对方,理解对方。怎样才能包容和理解呢?那就要求打开心量,有更宽广的格局。如果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生活,就不会再为眼前营营苟苟的柴米油盐、泛泛的是非成败所左右了。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觉得人家做什么都能轻易成功,而自己却走那么多弯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成功方式,也有自己所理解的那种幸福理念,仅此而已。
佛教所说的“佛”是什么?不是专指一个人或一尊塑像,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佛是心目中所渴望达到的那种圆满状态。因此,佛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差异的,并没有固定标准。
如果想让家庭和睦,那么达到和睦的状态,你便是佛。一个家庭何以能够和谐呢?很重要一点就是相互谦让,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否则,仅是因为社会的压力、舆论的影响、财产的牵连、孩子的束缚而走在一起,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的家庭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美满的人际关系,第一步都应该从家庭做起。家庭如何做?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念和思想。不要觉得对方为你所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为你所做的每件事你都应该感恩,珍惜,不要等到家庭瓦解时才追悔莫及。
汪曾祺写过一则故事,《螺蛳姑娘》。一个单身汉从水里打捞起一个晶莹剔透的螺蛳,他觉得非常喜欢,将螺蛳养在自己缸里。从那以后,他每天回到家时就会发现饭菜已经做好,而且非常美味可口。他本以为是邻居做的,但是邻居否认了。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有一天提前回家在门口偷看。看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从螺蛳里款款走出,帮他准备饭菜。他冲进门去抱住了那个姑娘。为了防止姑娘回到螺蛳中,他就把螺蛳的壳藏了起来。后来,他们结了婚,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是,生活滋长了他傲慢的情绪,越来越觉得螺蛳姑娘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对她颐指气使,然而螺蛳姑娘很大度,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天,男人在逗他们的孩子时居然敲起了那个螺蛳壳,一边敲一边说:“笃笃笃,你妈是个螺蛳精。”螺蛳姑娘非常生气,于是就回到了螺蛳壳里再也没有出来。那个男人因为自己造下的孽,很快潦倒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家庭里相互尊重是多么重要。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包容。”深深的理解不是流于表面,不是说当他成功的时候你理解他,失败时就不理解他了。深深的理解是要去理解对方的每一个习性,每一时的情绪。理解了,然后去包容。当对方的语言像长矛一样刺伤你时,为什么不能将自己化为一潭水呢?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憎恨。有人骂你是一头猪,你真的是一头猪,才会生气;如果你是一个人,为什么要生气?为了语言的荒诞而生气,多么不值得。
为什么在家里嗔火容易被点燃?比如,对方说你是懒虫,你说对方是泼妇,然后就大吵起来。这正是因为深知彼此的弱点,刚好说了对方的痛处。所以,了解对方不是指责对方的理由,而是包容和理解的基础。
同样一张嘴,既可以赞你风韵犹存,也可以说你年老色衰。为什么前面这句话感觉良好,后面那句深受伤害?同样一张嘴,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造成那么大影响?如果总是放不下这些话,就会一直被他牵着走,像木偶一样,没有自己的生命。倘若内心自足圆满,就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前段时间我看了由严歌苓的小说《继母》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叫《幸福来敲门》。里面的情节非常贴近生活,表现了一个继母如何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来寻回自己的幸福,赢得别人的尊敬。家庭应该怎么经营?这是一个启示。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无法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我每天都要接受很多在家朋友关于家庭问题的咨询。甚至有一次我还去幼儿园,对幼儿园老师讲授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非常难教育。其实他们总是想要把自己未尽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头上,自己钢琴没学成就让孩子学,自己的字写得烂就让孩子学书法。没有考虑过孩子是不是喜欢,到最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爱自己,总是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这样不但孩子学不好东西,家庭的和谐也被破坏了。只有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才能教育好孩子。不要总想着把他培养成一个样样都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长。
过河的方式不止一种,为什么偏要弄得全身湿透而不肯绕一个弯呢?这就是所谓生活中的智慧。
发正念,依正道,行正事,得正果
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拥有成功的事业也非常重要。
事业怎样才能成功,我觉得,首先要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事业。
做企业也一样,要问自己,我真的喜欢自己所开的店,所做的企业吗?它真的能使我废寝忘食为之拼搏吗?没有这种喜欢就很难专注,不专注就很难成功。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个工作,才会连做梦也想着如何做好它,那又怎么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总是做不成,开店总是亏本,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怪自己的心念还没有改变。当心念改变了,原来阴云密布的荆棘小路,也会变成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
过河的方式不止一种,为什么偏要弄得全身湿透而不肯绕一个弯呢?这就是所谓生活中的智慧。思维一直僵化时,到处都是铜墙铁壁。若能圆润婉转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达成理想就非常容易。
智慧是什么?转一个观念,换一种活法,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寸步难行。能包容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理解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接纳。
成功很简单,不是别人给的,而取决于自己的作为。听一堂课,不要期望老师开示什么灵丹妙药,一瞬间立地成佛。只有当自己一直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心里想的是怎样能够达成那种状态时,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也就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要期望在没有渐悟的情况下突然灵犀一点,成为圣人,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按照佛教的说法,每个人成佛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反反复复的修证,决非一蹴而就。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将他一生的经验总结成书,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八个字:正念、利他、福德、坚持。
“正念”。一心为客户着想,而非抱着讹诈他人钱财的心态来从事自己事业。如果客户来到你店里,心里想的是如何把他口袋里的钱骗走,他会再来吗?客户之所以会再次光顾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以自己的真心带给了客户他所需要的东西,为他的需求考虑。至于你的利益,为他带去了需要的东西同时你也就自然地实现了。
“利他”。就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看上去似乎付出了吃了亏,实际上,莫大的福报就隐匿在利他之后。你所针对的群体有怎样的需求,他们的需求就是你努力的方向。
五年之前我来到香海禅寺的时候,大家无法想象,这里只有一间很破旧的房子,周围都是农田和荒草,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里原来有一座寺院。在短短的五年时间,我们投入了近六千万的资金来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我每做一件事情就不断问自己,我打造这个平台究竟是为什么?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利益别人?有人手上的小册子是我们三年前编印的,在这三年中,仅印刷结缘就有八十九万册之多。无论是谁要,只需一个电话,我们就无偿地寄给他。有的朋友说,在这三年中小册子没有离开过他的口袋,每当他心情颓废、犹豫不定时,就会打开小册子来翻看,每次都有启发。只要别人需要这个,我们就要帮助他做心灵的建设,这就是利他。
“福德”。一个企业要经营好需要依靠人才。人才靠什么来吸引呢?文化。企业文化的背后又是什么?是经营者的使命感和价值观。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有正面的使命感和积极的价值观呢?就是有福德的人。那些成功的人,他们身上好像有一种气,这种气会让你感到与他在一起,会有一种很阳光、很喜乐的感觉,会觉得自然而然地被他所感染。这种人身上兼有福报和德行。
“坚持”。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有时候,挫折可能使你很沮丧,甚至失去方向。这时候,你就应该时刻拿出原先的目标提醒自己。事业要有方向,人生要有计划,每一天都会充满了使命感。如果你真这样做,就不会今天去和朋友打麻将,明天和同事泡酒吧了。道理讲起来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非常难。我们时常容易向生活妥协,自己远大的愿景在生活中渐渐淡化,安于每天平静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在安逸中沉默或者死亡。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心躺进一张温床,要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前进,不要停息,等你止息时自然就会迎来死亡。
我的房间面积是二十平米,但是三面都放满了书。读书就像做事业一样,必须告诉自己我这个月要读完多少,今年要读完多少。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心是饱满而坚实的,不需要追求过多的外界刺激,就可以达到喜乐和丰盈的状态。我们知道有一些著名作家,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甚至十几年时间都是窝在自己的书房里足不出户,但是他的作品向人们呈现的世界却是巨大而完整的。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书籍。书籍与心灵实现了对接,他们的心灵在书籍里无限遨游,这个时候不再需要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声色娱乐之中了。
如果很忙,没有时间,就强迫自己放一本书在自己的口袋里,随时随地翻阅。不要认为哪些知识与自己无关,不去阅读。这个世间的知识都互相有联系,都可能用得上。那些作家本身是个学者,但是能够把一头牛、一匹马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学习。我自己虽然是一个佛教徒,但也读《圣经》、《古兰经》,因为闭门造车的求知方式会使人在盲目中相信,在盲目中妄自尊大,这是非常可怕的。
做事业就是这样,首先要确立一个愿景,然后按照这个愿景发正念,依正道,行正事,得正果。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家庭美满和谐,事业左右逢源,人际通达无碍。
时刻心怀感恩
《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聚集在周围的那些亲戚、朋友、家人,因为与你的人际圈非常近似,在你遇到涉及人际调动时往往很难帮助你。这时你就会发现,真正能够帮你的实际上是密切人际圈之外那些相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与你的人际圈差异性较大,反倒可以帮助你。因此,所有不经意中认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这个理论来讲,谁可能对你的帮助最大呢?或者正是你的敌人,——那些与你敌对、不和的人。因为差异性最大,所以,如果能够勇敢地超越自己,化敌为友,能够想尽办法靠近对方,向对方学习,人生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量与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交往,会使你受益匪浅,得到更快的进步。还要多看好书,它们都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做出的总结,看书就等于和他们间接交往。一个不看书的人,等于失去了一半人生,失掉了一半的成长机会。
所结的善缘越多,磁场就会越强大,人生也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获得幸福。
既然人活在世上与别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一个人孤立地生存,就要学会感恩。在企业中,员工要感恩老板,给自己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做老板的,要感恩自己的员工,还要感恩员工的家庭,以及你的客户,感恩你的竞争对手,感恩工商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德国有个犹太人,他的邻居是位纳粹党的年轻人。那个犹太人每天早上碰到年轻人,都会和他打招呼,但是年轻人从来没有理过他。后来二战爆发,犹太人被抓进了集中营。有一天,纳粹党人受到上级命令,要枪毙集中营里的十个犹太人。执行任务的就是那个年轻人,他逐个点数犹太人,当他点到那个犹太邻居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跳开了他的名字。于是,那个犹太人免于一死。这是什么?这就是因果。有时候你并不知道今天所做的哪件事会在哪一天以哪种形式回馈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和别人过不去,要广结善缘,这样才能结善果。
有一次,一个义乌的老板跟我抱怨:现在的员工真难管理,现在的客户真难维系!其实,他在跟我抱怨时身价已经有几个亿了。我跟他说,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你的钱来自哪里,就要想尽办法去回馈它。你回馈的越多,福报也就越大。施惠莫记,受恩莫忘,一定要记住每个给你帮助的人,不要认为这个人以前帮助过我,现在没用了就不再理他了。
一位律师的太太和我讲了自己的事。她说,她以前和先生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了他们。后来她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了那个人。但是回报之后她先生说:“我们现在已经回报了他,就不必再和他接触了吧。”这时她说:“当一个人帮助了你,他一生都是你的恩人。”这句话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为什么古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呢?如果你在人生中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不愁身边没有人来帮助你。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家庭美满和谐,事业左右逢源,人际通达无碍。
所以学会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回家以后,试着去干那些脏活、累活,不要把它全部留给自己的另一半。试一试,生活就会变得非常不同,原来那种挑剔的眼光就会消失了,你也马上就会认识到别人的付出。
因此,一个员工,不管他在你的企业是做一个月还是十年,他都是和你有缘之人,都要感恩。感恩他在这里继续工作,也要感谢他的离开。员工的离开可以带给你反思,经过反思,你将得到更快地成长。
我自己也在做管理,每个月我们都会分享。分享什么呢?分享自己感恩的心,和自己对于世界人生美好的感受。在这样的分享中,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非常融洽,整个集体的气氛也非常祥和。
感恩就是惜福,感恩就是培福,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是一种视野,感恩是个人生存和宇宙和谐的基柱、准则。
生命中每件事情都是一个过程,人生的组合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昨天一去无返,明天尚未到来,因此,今天就是最重要的。
以惜福之心面对人生
许多人都觉得幸福离自己很远,但我认为,幸福就在身边。因为幸福有一个基本要素,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也不是金玉满堂长命百岁,而是一个人的心量。
人心好比是水。如果心只有一杯水那么大,即使是一粒石子投进去也会掀起涟漪;如果心像大海一样广阔,就是万吨巨轮驶过,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在生活中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恐不安呢?一旦生意亏了钱,或者家庭中遇到什么麻烦,就会怨天尤人,觉得生活欺骗了自己?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副球拍,我非常珍惜和喜欢。后来一不小心弄丢了,我接连几天都睡不着觉,一直在自责,一直在纠结这件事情。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副球拍早已无关痛痒了。因此现在的事对于未来不也一样吗?一家店倒闭了,一个店长离开了,家庭有矛盾了,等等,这些事对于今天来说是一件大事,时间再推后二十年,这些事还是一样要消失在时间的暗流里,那么又何必难受呢?打开心量,就能放下。
以这样的思维来面对人生时,就会好好面对目前的事,不会懈怠,也不怨怼。记住,生命中每件事情都是一个过程,人生的组合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昨天一去无返,明天尚未到来,因此,今天就是最重要的。
我坐飞机时经常遇到误点,就安静下来自己看书,早到晚到有什么差异呢?安坐于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何必抱怨?与其抱怨不如选择接受,一旦接受,喜乐和幸福又回到身边。
有人曾经问我:“做和尚有什么好?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结婚……好玩的都没有了。”我说:“当你晚上想睡觉,你的伴侣想看电视;或者你想看体育,她要看娱乐的时候,就会知道像我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好!”我不是劝别人出家,而是让你明白,事物都有另一面。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因差异性而展现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你开十万的车,别人开一千万的车,不都是一个代步工具吗?去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成为别人的奴隶,别人也就成为你的主人。
可以去观想一下,当自己所有珍惜的东西失去时会怎么样?如果失去权位怎么办?失去金钱怎么办?失去亲人怎么办?失去自己的生命怎么办?把这些问题都思考过后就会知道人生的究竟意义。就不会再盲目去羡慕别人,追索那些根性虚无的东西了。这时候,幸福的指数便成倍增加。
由此可见,人生中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其他原因。
打开心量,珍惜生活。是通往幸福的必由路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