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无常与新生-安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身体在哪里,心就要在哪里,心在哪里,就安住在哪里。对于昨天,不要留恋,对于明天,不起贪念,不生妄想,这就是修行。

    一念清明

    金山昙颖禅师,在十八岁时游历京师,寄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无?”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师教太尉了心之法,即是“善恶都莫思量”。一颗心既然能够见到地狱,当然也能够见到天堂。如何见得?不生妄想,安住当下。如果这颗心连此时都收摄不住,思绪纷飞,身在万有之中,而想参破“无”的真谛,如何能够做到呢?

    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事业不成功,家庭不美满,这所有的问题不都是由自己的心这方寸之地产生的吗?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绝对的好坏,为什么今天赚了一百块会觉得不满足?因为总是和每天赚一万块的人比较。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何必把心放到别人身上呢?为什么情人节没有收到鲜花就会不高兴?因为要跟收到鲜花的同事比。本来就是芝麻大的一点事,但可能上升到老公是不是爱你的问题上,赌气和他吵架,天天吵,月月吵,家庭还能幸福吗?这是因为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别人身上,所以要去计较。

    碰到困扰,碰到自己不能面对的情况时,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别人只会把矛盾极端化,只有向内去观照自己、改变自己时,才会发现世界瞬间变得光风霁月、草长莺飞。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接人待物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思维来自于人生使命,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使命感就很难改变思维。比方说经营一个企业,如果所有制度都是面向员工而不制约自己,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糊弄人的,而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那这个使命会把企业带向何方呢?这个人能帮我赚到钱,就热情似火;那个人对我没利,就冷若冰霜,任何额外的付出都懒得去经营,帮人家一点点忙满心计算着他会给我多少回报。如果是这样,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即使盈利了,一夜暴富,生活还是会很辛苦、很劳累,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因为唯利是图,所以吸引的肯定也是同样一群人,和自己一样的唯利是图、锱铢必较。有利益我就跟你交换,没有利益就滚蛋——这样的生活可能快乐吗?可能安心吗?可能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吗?

    造成以上情况是因为做事缺乏基本的道德使命感,仅仅着眼于利益。而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对于人本有灵性的破坏实在太大了,它教你丧失清净的根性。而灵性一旦丧失,生活只能是充满了欺骗与诡诈的戏剧,实在是太辛苦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付出而不计回报,利他而不求自利,就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真的很快乐。不少人来到香海禅寺的时候,问我寺院这么大是如何建起来的,我们寺院又没有产品出售,那如何让大家把钱捐到这里?这件事做起来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断地付出,付出自己的服务,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慈悲,让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够满意而归,并将他们的受益传递给别人。

    我很喜欢送给别人一句话: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回头看看,身边的哪个朋友这么多年一直跟你在一起,哪个客户一直没有离开你?为什么,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不断地为对方付出,所付出的刚好又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一直在身边,成为终生的朋友。反之,如果两眼一睁开就想着索取,就会发现,所有的事都不会按照自己心中期待的那样发展,基本上让人失望的概率要比实现目标的概率大得多。

    人生就像拥有一个漫长的假期,开始时觉得时间好长啊,不过很快就到了尽头,那个时候,心里就会充满悲伤。

    人生就像拥有一个漫长的假期

    禅修中老师总是强调观照自己,观照什么呢?我坐在这里是不是心不在焉?是不是心思散乱?如果心没有和身体在一起,心神不能合一,便会心浮气躁、坐立不宁。一会儿觉得脚酸,一会儿又肚子饿,硬坐在这里,心里产生抵触情绪,看着讲课的法师心生憎恨,看着每一个人都不顺眼,跟谁讲话都会像炮筒一样,见一个轰一个。谁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呢?不懂得专注的人不但没有朋友,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很少,成为孤家寡人,他很难去带一个团队,或者承担一个项目,最终将会一事无成。所以一生都在抱怨,永远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抱怨本身是负面的,会影响人的情绪,让人避而远之。反之,如果能够一直展现出坦然、亲切的笑容,别人就乐于见到你,像冬天见到阳光一样。遇到这样的人,大家都愿意跟他交往,成为好朋友,自然而然人缘就越来越好了。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非常重要,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事的是否是服务业,都应该学会倾听。如果别人碰到什么事情向你倒苦水,热切地倾诉了半天,你却面无表情,甚至还想着自己的事情,怎么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达到和谐呢?就拿美容行业来说,一般来店消费的年龄基本都在30岁以上,这样的年龄段会遇到许多问题,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家庭不和,等等。他们来美容店消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找到心灵的放松,找到一个倾听者,所以面对这样的客户最好的方式就是聆听。

    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带着女孩去逛街,女孩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她又伤心又沮丧。那个男孩就不断抱怨她:怎么这么不小心?怎么这么大意?刚才叫你把包拉起来就是不听。那个女孩子越听越生气,最后扭头走了。另外一个男孩子也碰到这种情况,他就说丢了一个没关系,以后小心就是,然后抱着那个女孩子安慰她,女孩子就感觉到一种依靠。

    作为个体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很无助,当有一个人愿意来聆听你、安慰你,和你一起面对的时候,你便不会觉得太孤独,甚至在瞬间就强大了起来。别人碰到问题时,如果你总是不断指责,容易伤害对方;相反,聆听、鼓励与拥抱才是温暖而有力量的。婴儿很爱哭泣,肚子饿了会哭,情绪不稳定会哭,外界稍一刺激也会哭,聪明的妈妈懂得把他抱在怀里,轻轻地拍他给他温暖、关怀,很快就不哭了。

    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阳光,哪里就有收获。如果我们在哪里受到挫折,首先要觉察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在那里。因此要训练自己的心,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念头、细节。为什么伟大的诗人在自然面前能触目成诗?因为在那个瞬间他是绝对专注的。正是专注产生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一叹,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之心,产生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唯美体验……

    仅仅在寺院禅修还不够,还要把禅修的习惯带回家。每天用10分钟到20分钟使身体放松、思想专注、调节呼吸、静坐。把手机调成静音,任何东西不要去想,好好跟自己身体相处,跟心灵对话。以前认为唱歌、喝酒、聊天、旅游是快乐的事,现在,心完全静下来时,能感觉到此时此刻才是美好的。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寻找一份自在,这就是修行。好好念《心经》,体会那种境界是多么愉悦,多么自在。

    人活在世上短短几十年,如果不好好珍惜,一下子就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奔五,真的感到时间飞逝,寸阴是金。以前在班上读书时我是最小的,那时候领导一来检查,就躲到房间里,因为按规定不到18岁不能出家。当时好羡慕其他同修,身强力壮,可以轻松拎一桶水,而我又瘦又小,迟迟长不大。现在回首青春年少,只觉得流年易逝,应该倍加珍惜。

    时间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总是吃一颗少一颗。年轻时,健康时,精力充沛时,总觉得光阴有一大把,可以随意挥霍。但是它走了永远就不会回来。人生就像拥有一个漫长的假期,开始时觉得时间好长啊,不过很快就到了尽头,那个时候,心里就会充满悲伤。

    昨日已经过去,不能让时光倒流;明天尚未到来,不能提前进入。所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当下。人之所以变成今天这种状态,就是以前每一个当下造成的。知识、能力、长相、健康、心情等等,都是由于过去各种积累而成的。同理,如果想未来变成什么样,就应该把握住今天的每一个当下,这便是因果规律。

    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几年不学习就落伍了,曾经的优势会荡然无存。

    精进求是,守谦为常

    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无异于慢性自杀。所以要有一个可行的人生规划,并将之付诸行动。

    云居禅师曾经开示他的弟子说,人生有十种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怎么才能不后悔呢?禅师给他弟子指了一条明路: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之药,好好服用!

    把“不”字改为“要”字的药方,是教我们去实践值得行动的事。从事过美容行业的人,一定看过《美容盛典》这本书。这本书是谁写的?为什么人家能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我们就不行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规划不够,或者是对于规划的执行力不够。我们学一样东西,要把学到的不断应运于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在头脑中形成分析、思考、总结。做美容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心理学、人体结构学、营养学等等都要了解。只有足够的了解和储备后,才能做得更好。

    如果不学习,永远不会成为行业里的专家。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美好的前程,可是在努力精进的过程中总伴随着磨难与痛苦,不是那么轻松的。比如一个老师来讲课,老板让大家去听,有人就在那里打呼噜,觉得反正是被绑架去的,没有兴趣。以前我在学校里做学僧的时候,老院长用拐杖把我们赶去练太极拳,当时大家觉得练什么太极拳呢,那都是老头子搞的东西。我们被赶去后,就装模作样心不在焉地瞎捣鼓,结果当然没学到什么东西。如今回头想想真是很后悔,如果那时好好学的话,身体肯定比现在强壮多了。

    这些年我也经常到外面去学习,不管到了哪里,坐在底下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就像吃东西一样,大米、萝卜、青菜,什么我都先吃进去,使它在胃里消化,好的成为身上的营养,坏的就把它排掉。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几年不学习就落伍了,曾经的优势会荡然无存。也不要认为自己是行业老大就可以高枕无忧,往往越是行业的精英,就越不停止学习,因为这样才能保持住精英位置。所以要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把谦虚当做一种本能。

    这世间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规律相吻合的,但凡不成功的也都是跟正向规律不吻合的,要想达成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维。

    修身正意,明心为本

    修行是什么呢?就是修成自己内心中最圆满的东西,可以叫它心性。很多人认为佛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它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太远。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修成一尊佛,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成佛的因。

    通俗地讲,修成自己理想的那种状态,就是佛。想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通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就是自己的佛,这个佛当然是初级佛。求佛或者禅修,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心修圆满呢?要靠不断去观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原来的知识储备不够,就要观照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语言表达差,那就要观照如何去练习论辩、说辞。禅修不仅仅是行跏趺坐时进入禅定的那个状态,而更应该时时刻刻都存在在生活当中,融于生活,时时体证,处处修行,方是正道。

    为什么强调修正?就是向“正”修行。因为这世间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规律相吻合的,但凡不成功的也都是跟正向规律不吻合的,要想达成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维。不修正,就发现事情做起来非常困难;而发心修正,则会感到左右逢源,事事水到渠成。

    以前我在厦门读书的时候,厦门大学就在隔壁,里面有许多学生、老师成了我的好朋友。那些中文系的教师,讲到某些哲人时,我发现自己不怎么懂,于是回来就使劲去啃哲学书籍;讲到西方文学作品时我又不懂,回来又埋头去攻读,《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等都看过。当自己觉察到某个方面有所欠缺,就去补充,那么这方面的能力就能不断增强,这就是一种修行。

    生活当中随时随地修行最为紧要,比如人家骂你,能做到不生气,便是修行。有人经常干这样的傻事:走在马路上被狗咬一口,怒不可遏,非要把狗回咬一口才甘心,这时候别人已经分不清他和狗的区别了。为什么总是放不下那一刹那的面子,放不下那一刹那的嗔恨心呢?实际上就是因为心的格局太小了,所以才会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心量大的人,无论人家在他面前怎么折腾,从来只是一笑而过,根本不屑跟别人计较这些东西。

    别人骂我们,我们生气,正说明别人骂对了,他的言语触及到心中最脆弱的部分,所以才会大动肝火。对治嗔火最有效的方法就莫过于把心修得很强大,像水一样,任何大火都消解于无形,烟消火灭。相反,一个人总是很容易就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那么他只是这世界上泯然众人的傀儡之一,能有多大的成就呢?

    我们要修的就是自己思想境界、性格、能力,使自己全方位有个提高和升华。当然了,不可能用嘴巴一说,耳朵一听,修行几天,就能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这需要时时地觉察,长期地坚持,不断地践行,才能一步步做到。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次困难,每一个逆境,都是禅修的最佳机遇。

    有一个再婚人士对我说,他现在的太太非常漂亮,但是发现两个人性格不合,这时候他感到还是以前的太太好。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太太,是因为她面目姣好、身材窈窕,带出去别人都会羡慕。正是因为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从而忽视了内在的。他现在这个太太特别贪婪,心不安定,每月给她三万块生活费都不满足,她要求丈夫一次性拿30万给她开店,但自己又没有做生意的能力,什么都依附在丈夫身上。渐渐地,那个丈夫发现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就来对我诉苦。我安慰他说,当一个女孩子决定跟你结婚,并且为你生孩子时,就等于把一生都交付给你了,这时她已经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所以你一定要包容她,不能因为她的一点小脾气就跟她吵架,甚至想到离婚。现在她这种状态也是在修炼你。很多人看到别人的生活,总认为比自己好,在经过了多年风雨以后,才发现原来还是身边这个人最适合你,尽管他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所以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老是不满足。

    实际上世间没有一样东西经得起无数倍放大,在显微镜下那些看不到的细菌都面目狰狞。这世间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一劳永逸地新鲜出现在面前,即使是再好的东西重复出现,审美也会日趋疲劳。此时就需要提升内在的境界,可以去学音乐,学文学,学插花,学瑜珈,学美容……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两个人相处久了就是亲人,那种亲情是不离不弃的渗入骨肉。生活不是看电视剧,可以天天鲜花红酒、烛光晚宴那么浪漫新鲜,天天都像写诗一样,其实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生活。

    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时候,生活乐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自己的父母、亲人,珍惜你的工作、事业,安下心来去接受,去创造,人生梦想就能不断实现。

    所以生活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变,当转变成正能量时,阳光、喜乐、富足就会跟着来;转换成负面情绪时,抱怨、烦恼、障碍就来了。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选择。宁心修持,天堂在目;驰骋心狂,地狱洞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