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美国的装饰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不仅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反而通过售卖军火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时的美国经济繁荣,财力充足,到处建造高楼大厦,普遍采用豪华、精致、富丽的室内装饰——像在车站、图书馆、大饭店、戏剧院,住宅区、办公楼等处所见到的装饰那样。尤其是纽约这样的都市,伴随着大企业、百货公司的出现,夜总会、音乐厅、歌舞剧院和电影院也造成了繁华的景象。但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设计革新,同许多欧洲国家的情况一样,当时的美国设计广泛采用各种装饰手法,占王导地位的依然是改头换面的传统风格。像1902年美国纽约布法罗·伯格公司生产、由查尔斯·达拉·辛普森设计的“吉普赛女郎”壁纸。采用小说插图的形式,女郎面部采用黑色勾线,头发采用蓝色勾线,使整体出现明朗的色调,壁纸设计借助美国杂志的宣传而得到流行。《美国香水杂志》1910年1月号封面设计,用凸起的图案展示出香水包装盒展开的平面,体现出阿拉伯的装饰艺术风格与“新艺术运动”结合的特色。20世纪初年著名的“萨万·迪·拉姆什”牌肥皂包装设计,反映设计家对于异域装饰艺术的兴趣,这种具有埃及风格图案的包装设计促进了商品的销售。“新艺术”运动则有像路易斯·康福特·蒂法尼这样优秀的艺术家的玻璃装饰制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在美国流行,而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更促使传统风格泛滥。当时两位美国富有变革精神的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他们指责这种设计赞颂的往往是欧洲过去时代的文化,并没有表达美国的民主精神。路易斯·沙利文作为20世纪初年最负盛名的建筑家,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并且在设计实践当中努力体现这一原则。他和其他“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家建造了许多摩天大楼,勾画出了20世纪美国商业建筑设计的图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则是继路易斯·沙利文之后另外一位杰出的美国建筑家。自20年代他离开沙利文的建筑事务所自己开业以后,他的工作一直持续到50年代。数十年时间当中,赖特作为天才的设计家在20世纪初修建了大量“草原式住宅”,因而形成了“草原学派”。1923年他设计的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其结构“像船浮在海面上”,经受住了1926年日本的大地震。东京帝国饭店使日本建筑由传统的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转变,吸收西方建筑的经验,但又没有丧失日本的文化特色。日本东京帝国饭店设计是日本建筑史、甚至是世界建筑史的重大事件。1967年11月该建筑开始拆除,1968年初解体工程最后完成。赖特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建筑设计作品。1935年至1937年赖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流水别墅”的设计,这是20世纪世界建筑设计的经典之作。流水别墅建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建筑物伸出在溪流和瀑布的上方,人工与自然,建筑与环境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20世纪的起初几年,大量采用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成为美国许多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共同特点,设计家努力学习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装饰手法,借用不同的装饰形式。从1913年纽约渥尔沃斯大厦哥特式的外观细节处理,到许多富有家庭住宅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乔治统治时期和伊丽莎白时代、18世纪的法国风格、学院派巴罗克风格以及其他种种装饰风格的模仿和借用。各种装饰和家庭用品杂志的大量出版也推动了传统装饰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流行,以满足社会中上层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的豪华饭店在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纽约那样的城市更修建了大量的饭店。这些饭店展示出不同的装饰风格。1904年至1909年间设计建造的纽约百老汇阿斯特饭店便体现出了当时流行的“折衷综合”手法。饭店的室内装饰各呈特色:意大利庞贝风格的台球室、北欧弗拉芒风格的吸烟室、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猎屋、美国印第安式的烤肉餐厅,客房则具有东方风格,还有几间“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房间。1910年设计建造的位于纽约麦迪逊大街的里兹-卡尔顿饭店则可以看到一种较为简洁的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都市里的富人是各种消费场所进进出出的常客,他们希望在设计中反映出像英国爱德华时代那样富足豪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他们在棕榈庭园中饮茶的时候。棕榈庭园几乎成了当时豪华饭店必有的场所,最富丽堂皇的要数1907年设计的纽约布雷兹饭店的茶室,由亨利·杰尼文·哈登波兹设计。它模仿伦敦卡尔顿饭店的茶室,建有玻璃屋顶、大理石圆柱子、镜子陈设,采用了各种古典风格的室内装饰。地毯上的繁复的植物花纹,与通过彩色玻璃明亮斑驳的光线相映成趣。

    剧院设计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美国装饰风格的多种发展方向,这个领域里最成功的建筑师是赫茨和塔伦特。两人都是美术学院的毕业生,1903年他们为纽约新阿姆斯特丹剧院所进行的设计和1908年为纽约日尔曼剧院所作的设计展现出强烈的“新艺术运动”风貌。日耳曼剧院的室内设计是与著名的“新艺术运动”设计师阿方斯·穆哈合作完成的。1911年,赫茨和塔伦特受到北非摩尔人艺术的启发,采用象牙、绿松石和金色赤陶材料为纽约女神乐厅进行设计。当时流行的“主题餐厅”设计,更使设计家得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装饰手法。著名的“罗马花园”餐厅1907年由亨利·埃尔金设计。在主餐室设计家试图营造古罗马庞贝城的气氛,采用了许多罗马雕塑和建筑装饰,人工照明制造出想象中的夜空,夜空下各种各样的植物在生长。对于单一主题不满足的顾客还可以到埃及餐厅里去享用饭菜,在那里,设计家创造出一种更加古老文明的环境。这种“追求效果的装饰”被认为过于直接而略显粗糙,像1903年建成的“月神园”和1904年建成的“梦之地”,各种风格的亭阁杂乱地混合在一起,意大利威尼斯的装饰风格、英国都铎王朝时代的装饰风格、还有东方日本、印度古代的装饰风格争奇斗艳,设计家的目的便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让公众更多地领略这种“追求效果的装饰”。

    美国拥有为数众多精通装饰工艺的技师,他们能熟练地将设计家的意图变成生动的现实。作为大规模移民的一部分,这些技师中的许多人从欧洲,特别是从意大利来到美国,移民过程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各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装饰部件都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和制作出来,用户还可以通过成品目录选择购买现成装饰用品,技师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由纤维石膏、赤陶和压花木料制成的精巧的装饰品以及各式各样装饰性砖瓦材料。尽管壁纸受到赖特这样一些富于变革精神建筑师和设计师的藐视,却表现出了当时美国装饰艺术众多的风格。室内装饰则流行在房间墙壁上部贴起绒粗呢的作法,同样流行的还有用壁纸镶边,镶贴在门窗、壁炉等处的周围,也可以做成墙面安装照片、镜子或装饰的板块。壁纸图案和室内的窗帘、床罩和其他装饰品上的图案相互辉映,以获得统一的装饰效果。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尽管有一些富于变革精神的的理论家和设计家力图改变自19世纪以来的装饰艺术、尤其是传统的装饰艺术泛滥的状况,当时流行的依然是与欧洲大陆同样的各式各样的装饰。洛斯、穆特休斯和其他设计家改变过多的装饰设计、强调设计必须符合工业化批量要求的努力在美国并没有获得成功。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当中表现出来的杂乱的装饰风格表明了当时的美国没有哪一种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曾经出现过几次某种风格流行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欧洲,同样在宾馆、餐厅、剧院和电影院以及私人住宅的装饰中采用杂乱的装饰风格。设计师广泛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文化的各种装饰艺术,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异国的情调、表现新奇的观念,显示享受者的社会地位、教养、高雅、富足和稳定。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装饰艺术正走向批量生产,而不再是手工艺人的单独劳动。在流通量很大的杂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各种产品目录里也可以感受到这一事实。

    1925年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为一种现代的,完全非历史的装饰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灵感的来源,“装饰艺术运动”取代了流行的“新艺术运动”,开始在欧洲大陆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美国没有产品参加这次展览,政府的贸易部委派了一个由百余名代表组成的调查团,由美国博物馆联合会主席查尔斯·理查德率领前往欧洲考察,调查团成员来自艺术学院和工厂企业,希望通过考察了解欧洲设计的最新状况。“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给美国调查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把法国装饰艺术设计介绍给更多的美国公众,1926年理查德将从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购买的织物、瓷器、玻璃器皿、家具等样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其他几个博物馆展出,同时还组织了一系列关于现代装饰艺术的研讨会。在展览的推动下,来自欧洲的装饰审美趣味很快风靡美国,美国的大商店里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商品十分走俏。在这样的氛围当中,1928年美国两家重要的百货公司举办了装饰艺术设计的展览。一个是马西公司主办的展览,不少美国设计家和欧洲设计家在展览中展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另一个是罗德和特雷列斯公司在纽约主办的“法国现代艺术展”,展出了美国和法国的设计家设计的室内装饰作品,这两次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虽然展品相当出色,但是大多数价格昂贵并且不适于大批量生产。

    在“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美国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家具设计、装饰绘画等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尤其是建筑设计,引导了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和日用品设计和壁画、雕塑的发展,这一点与法国的装饰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豪华的日用消费品有所不同。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设计既接受了法国和欧洲大陆的影响,又混杂了美国大众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面貌。纽约是20世纪初建筑设计发展最快的地区,像1929年设计建造的斯图华特公司大楼这座售卖妇女用品的商店建筑,便采用了许多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以获得巴黎的百货公司那样豪华绚丽的效果。1929年斯罗格和罗克德斯设计的查宁大楼内外部修建都采用了复杂装饰工艺,大厅以大理石和青铜为材料的装饰设计尤其使人印象深刻。上图纽约查宁大厦,用铁与青铜制格栅栏设计。“摩天楼”建筑为装饰艺术设计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设计作品的欧洲趣味浓厚,种种几何图形如锯齿形、闪电形和爆炸状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充满了活力、速度和运动的力量。20年代30年代各种鹿的纹样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设计作品中广泛出现。1931年格里高里·布朗设计的带有跃鹿、山丘和树林图案的亚麻织物。此外像1936年哈罗德·霍尔德温设计的带有缰绳与奔鹿图案的餐具,1925年由威尔海姆·汉特·迪特里兹设计鹿形铁吊灯,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由威廉·凡·埃伦在1928年开始设计、1931年建成的“摩天楼”克莱斯勒大厦则可以说是是美国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设计的纪念碑。建筑物闪闪发光的金属尖顶高耸入云,屋顶不锈钢包层的几何造型,螺旋形的浅浮雕装饰,以及象征汽车车轮的建筑中部装饰都在赞颂了他的主人、汽车制造业巨头瓦尔特·克莱斯勒。大厦一楼则有更多的装饰,如进门的几何金属图案,大厅有以交通为主题的装饰壁画,浅黄色和红色的大理石墙壁护面、用非洲木材作成的花形图案装饰的电梯门和电梯内壁等等,营造出富丽堂皇的气氛。以纽约州的别名“帝国州”命名的“帝国州大厦”由兰博和哈默建筑事务所在1929年设计、1931年建成,号称102层、高380米。直到1974年110层、高441米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建成前,“帝国州大厦”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建筑,从外观到内部的装修都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特色。1930年至1939年建成的另一座摩天大楼“洛克菲勒中心”则是30年代美国装饰艺术设计的代表作。中心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区第五大道上,是占地约九万余平方米的商业建筑群。主要建筑有19座大楼,其中包括写字楼、剧院、音乐厅、餐馆、商店、小型花园、下沉式广场等。最高的大楼是被称为“无线电城”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大厦(RCA),70层,高260米。中心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壁画、雕塑、家具陈设、墙面装饰,以及电梯的内外部装饰……乃至建筑物外部的广场设计,都具有既统一又丰富的特点。在洛克菲勒中心工作的有7、8万人,每天来到这里的人数超过20万。作为一座集办公、商业和娱乐于一处的“城中之城”,洛克菲勒中心迄今仍然是纽约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无线电城”内的音乐厅,更充分显示出装饰艺术的独特面貌。作为30年代纽约城市发展的标志,洛克菲勒中心采用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装饰设计,建筑外部雕塑则以里罗·拉维尔川设计的古希腊、罗马传说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为代表。他还设计了大厦主进口的立面装饰,里罗·拉维尔设计的建筑立面装饰,装饰带表现贸易的帆船、古代的建筑、贸易之神墨丘利和世界各地的人群……以此象征世界商业、工业、技术和艺术的交流。装饰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古代埃及和亚述的风格。里罗·拉维尔为无线电城大楼东面主入口世界的玻璃浮雕,表现出光和声律动的主题。此外西尔德斯·梅尔设计的以音乐、戏剧和舞蹈为主题的大门装饰,保罗·迈西普在下沉广场设计的雕塑等都各具特色。洛克菲勒中心的装饰艺术设计集中了当时美国最优秀设计家的智慧,而以“无线电城音乐厅”最令人炫目。主持音乐厅设计的唐纳德·戴斯基曾参观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回国以后在纽约进行了一系列的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尝试。唐纳德·戴斯基1930年设计的桌椅和台灯,反映出与欧洲装饰艺术的联系。台灯上的装饰则具有未来主义的设计风格,表现出科学幻想的色彩,这种设计倾向到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表现更加充分。为了完成无线电城音乐厅的设计,唐纳德·戴斯基组织了众多的设计家共同参与,唐纳德·戴斯基设计的有烟草图案的壁纸,罗特·瑞弗设计的具有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的“爵士音乐”图案地毯。雅奥·库尼阿什设计了音乐厅的女用化妆室。斯达特·戴维斯设计的是底层大厅吸烟室的壁画和女人化妆室里的花型墙壁装饰,赫瑞·瓦伦·波尔则从事瓷器设计,雕刻家威廉·佐拉西则创作了雕塑《舞之魂》。

    装饰艺术风格对于美国的其他城市包括首都华盛顿特区也产生了影响。罗斯福总统“新政”时期,随着华盛顿城市迅速发展,装饰设计日渐流行起来。装饰设计除了被大楼、公寓等建筑采用外,政府的办公楼也显示了这种面貌。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纽约、华盛顿,到洛杉矶、旧金山,“装饰艺术风格”在不断地传播和发生变化,当地的一些装饰风格像印地安装饰艺术也融入其中。诺曼·贝尔·吉迪斯1927年曾为纽约的商店作橱窗设计。洛杉矶的建筑装饰设计则采用明亮的上釉玻璃砖,表面装饰的图案显示出速度、运动和交通的现代社会的图景。在布拉克百货公司由赫尔蒙·沙奇设计的壁画描绘飞机、远洋轮轮、汽车、火车机头和飞船,表现出对于现代社会的赞颂。装饰艺术设计关于速度和交通的主题直到下一个10年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流线型”设计开始兴起,在洛杉矶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1936年由罗伯特·德瑞设计的可口可乐工厂。整个工厂被设计成为光滑圆润的、远洋轮船般的形状,有旗杆和标志,豪华的、具有流线形外观的跨洋货轮是那个时代的形象,是30年代美国文化的体现。30年代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掀起了建筑和装修的热潮。海滩成为人们度假地点的理想选择,为适应度假和旅游的需要,海滩边修造了大量的商业性建筑和公寓住宅建筑,建筑的装饰图形多来自自然界的生物,最常见的有火烈鸟、鹈鹕、苍鹭,还有不少赤裸的人体形象。

    30年代美国的建筑装饰设计多以几何造型和各种图案装饰为主题,跳跃的羚羊、扁平的花环、以植物形状和喷泉形状抽象变化而成的装饰遍布全国的建筑物。纽约摩天大楼的室内外设计、电梯钢架的金属结构、大理石地面的几何图案,以及钟表,灯具和其他配件等等都逐渐脱离了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设计风格,有了美国本土的特色。当时美国的纺织品设计总的来说风格比较保守,尽管其技艺很高,正如他们在家具设计的同行一样。他们大量销售传统风格设计的产品以满足购买者的需求,留一小部分给设计家尝试进行现代风格的设计。到30年代初期,美国纺织品设计也出现了浓重的欧洲风格,地毯设计受到了德国设计和法国设计的启发,而像罗特·瑞弗这样更加激进的设计家则大胆地探索现代风格的设计,这位20年代在巴黎进行艺术活动的设计家以墙纸和地毯设计而闻名。罗特·瑞弗曾长期在纽约著名的装饰公司斯鲁尔公司担任设计顾问,作品明显表现出立体派风格的影响。真正使美国的装饰艺术设计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好莱坞风格”的流行。1929年至1933年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社会的大恐慌,能够使人忘却现实、减轻压力的只有“好莱坞”这个“梦幻工厂”生产出来的电影。30年代美国电影业大发展,电影院的装饰设计也具有美国的特色。欧洲“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美国本土的印地安人艺术风格、美洲阿兹台克文化和玛雅文化的风格,以及古埃及和遥远的东方中国的艺术风格,都被夸张地运用到电影院的装饰艺术设计当中来。这种制造梦幻气氛、混杂的、夸张的电影院设计与“好莱坞”电影的风格是一致的。像洛杉矶好莱坞大街上著名的“埃及剧院”,同一条街上的“中国剧院”,都是将异域风格、欧洲装饰艺术风格和美国本土风格结合在一起的“好莱坞风格”的典范。“好莱坞风格”在30年代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电影院设计。如英国著名的奥迪安连锁电影公司属下的众多影院便采用了“好莱坞风格”的装饰设计,从而吸引了无数的欧洲观众。这种接受欧洲装饰艺术设计风格的影响、加以改造又回过头影响欧洲设计的作法,以后在50年代的美国设计当中还可以得到更加明确的印象。正是这种民主化、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转变,使20世纪后半期西方的装饰艺术脱离了传统的精英主义的倾向而走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为社会最广大消费者服务的艺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