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战后欧美各国装饰艺术风格的转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西方社会的大众消费和产品设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争导致对于审美的节制,不主张采用过度的装饰,从而使简朴的设计风格广泛流行。在战后重建的年代里,西欧各国从巨大的战争破坏中复苏,美国的经济在战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由于西方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和稳定,装饰艺术也逐渐得到重视。这种变化在迅速增加的新的建筑装修、家具用品当中反映出来,在商店、餐厅和旅馆等公共场所,装饰设计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饱经战争苦难的民众渴望通过历史和传统的装饰使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情调回复到战前的年代,重新获得和平温馨感人的家庭气氛。战争期间出现的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许多新的材料和新的手段,也促使装饰艺术在战后西方社会流行。尤其是在美国,与火箭科学发展相关的许多装饰图形进入了生活领域,不论是汽车的散热器格栅、挡泥板和尾灯组的设计,还是激增的先进的厨房设备,或是成为50年代美国文化象征的自动电唱机设计,都体现出科学技术进步对于装饰艺术设计的影响。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美国的生活方式极力向全球扩张,使得这类装饰艺术设计也以各种方式出现在西欧国家的产品、尤其是涉及家用技术的产品当中。许多具有科技意味的装饰符号似乎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分子和原子的图像在装饰设计上被广泛应用,晶相图结构成为美国产品装饰设计的基础,那种金属丝般几何图案的组合,“实用蚁形”的图案,类似变形虫的装饰成为50年代初期西方装饰艺术的特色,形成了广阔的国际潮流。

    法国时装设计家克里斯蒂安·迪奥尔的服装设计反映出了战后西方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1947年他发表的以细腰大裙为特点、强调优美曲线的“新造型”服装设计,将战争期间那种军装式的呆板单调的女性着装方式,连同压抑、灰暗的审美情调一扫而光。迪奥尔的服装设计给予刚刚摆脱战争苦难的西方社会以极大的震撼,支持者欣喜若狂、极力赞美,反对者则以战后物资短缺为理由,认为“新造型”服装宽而又长的裙子是一种奢侈和浪费,英国政府甚至同意“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COID)采取行动抵制来自巴黎新的设计风格的要求。早在1925年年轻的克里斯蒂安·迪奥尔在巴黎求学时参观了“世界装饰艺术展览”,展览使他放弃学业转而从事艺术活动。他与马蒂斯、毕加索和“巴黎画派”的现代艺术家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代艺术家的活动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方向。50年代继“新造型”设计之后,迪奥尔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新的意味、表现优美曲线的女性服装。1954年他发表了“H”型时装,这是比“新造型”更加简洁、更加年轻的设计,妇女的腰部不再受到约束,服装也不再具有以往那样多无用的细节。1955年他发表了“A”型设计和“Y”型设计,这种几何线条的造型成为50年代西方最为流行的服装设计造型,彻底脱离了“新造型”强调外轮廓线的设计,不再追求曲线的表现,而是转向松弛、简洁和舒适的风格。从“新造型”到“A”型设计,迪奥尔的时装着力于体现典雅的女性美,这种典雅的女性美的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巴黎的时装设计。

    在战争的环境中,30年代英国质朴的设计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42年英国政府贸易部制定日用产品计划便采纳设计家的建议,日用品生产须根据战时的需要来进行,政府要求厂家在得到特别允许以后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设计和生产。在战争期间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推行强调实用的生产计划。开始只是对于家具设计进行限制,不久便扩大到服装和纺织品等设计领域。1943年戈登·罗素工厂创立了“设计论坛”,为政府的顾问委员会提供产品设计的咨询。许多设计家都参加了这场设计变革,最终使产品设计实现了协调、实用和经济的要求。战时英国的日用品设计结构简单、装饰很少。陶瓷工业品的生产虽然没有包括在日用品生产计划之内,但是设计家自觉地遵循当时禁止生产“装饰”和“可有可无”的器物的规定,产品大多保持不施釉和无装饰的棕色、米色和白色等陶瓷质地本色。织物设计也是简朴和有节制的,多采用细小的相同图案以避免过分装饰,直到1946年将黄色增加到设计当中以前,英国的纺织品设计仍限于使用赭色、蓝色、绿色和米色几种比较单纯的颜色。然而此时在英国设计界具有很大影响的、自20年代以来便宣传现代主义设计的刊物《建筑评论》却预计到了日用品设计的未来。刊物发表文章从对于家具设计的评论开始,批评了其他的日用品设计:“公众的审美趣味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也许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它。但是有一件事似乎是肯定的:单调乏味的工作与寻求生活快乐、希望在生活中寻找魅力的那些人将会发生冲突。电影、爵士音乐和住宅、现代风格的家具……设计家不得不满足人们的需要。简朴的设计不可能有优良的艺术设计质量,虽然拉斯金认为会是那样,公众却不会接受这种观点。只要家具看起来像贸易部规定的那样简陋,大多数被迫购买的消费者便不得不回到粗糙表面、手绘图案的胡桃木家具带木板条装饰的状况。”简朴设计的产品在战争结束以后的几年充斥市场,战争年代适用的、由政府强加的清教徒式的审美观念与消费者对于多种多样设计风格和装饰手法的向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40年代末期,英国政府对于日用品设计的规定逐渐放宽,制造厂家纷纷以降低产品质量来获得设计上的自由,这种变化引起了当局巨大的焦虑,建立了许多政府委员会来试图进行限制,这些战时的约束到战争结束以后很久才逐渐得到了放松。

    进入50年代,由于富裕社会的到来而引起消费观念和产品设计的变化,英国的装饰艺术设计有了新的发展的机会。从1945年《春夏帝国商店目录》的英国织物设计、50年代英国家庭中广泛流行的关于家庭装饰设计的书籍、英国设计家弗里德里克·戴为《PASSE-PARTOUT》所作的封面设计,从书中可以看到许多英国家庭的装饰倾向。戈登·罗素工厂制造的红木餐具柜这件带有内凹的红木前门的家具正面门上的细金属丝一样的图案在当时是很典型的装饰手法,反映出战后英国装饰艺术设计的微妙改变。战后英国家庭的室内设计展示,在家具、壁纸、灯具和纺织品等物品的陈设当中可以感觉到人们摆脱战争期间相对单调的设计风格的追求。1949年英国餐厅室内设计奇特的壁画装饰与强调实用而类似临时餐厅那样的桌椅陈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8年英国的酒吧间具有当时英国公共环境的室内设计的典型风格,尤其是吧台上方的条形装饰更具有代表的意义。60年代初期的英国酒吧间室内设计,反映出当时英国公众对于多样的、对比强烈的装饰样式的喜好,像餐桌上塑料板镶拼装饰更受到人们的欢迎。战后塑料制品的广泛运用影响了西方的装饰艺术设计。50年代后期流行耐热塑胶薄板材料,这种美国装饰风格的新型材料采用生动的曲线形式,在红色的底板上描绘出像动物肾脏那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纹样,这也是当时许多咖啡屋餐桌的桌面和餐具上常常可以见到的纹样,具有一种国际化的倾向。为50年代后期流行的以太平洋上的美国巴哈马群岛首府拿骚命名的天蓝色耐热塑胶装饰板,这种色块重叠的装饰纹样可以在当时许多装饰设计中看到。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装饰材料在5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塑胶薄板镶拼装饰应用十分广泛,在厨房用具的表面装饰和咖啡馆餐桌的桌面装饰上都可以见到类似的装饰纹样。

    5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富裕,消费者对于装饰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英国、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城市的郊区,私人住宅和民用建筑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美国城市郊区的建设的明显的发展与勒维特公司有关联,50年代初这个公司批量生产一种4室的房屋每套只需16分钟。这些房屋带有传统特色,与室内装饰和家用设备结合起来却正是消费者渴望得到的“梦之屋”。人们将这种工业化批量生产、既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住宅建筑聚集而成的郊区城镇叫作“勒维特镇”,成为5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发展的范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有了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人们对以家庭为中心的休闲活动的兴趣增加了:看电视、听音响、动手整理自己的住宅花园都是当时中产阶级普遍的休闲方式。消费者注重家庭环境的修饰,多采用具有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装饰风格。形形色色的装饰手法都被使用,并且与最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由于物质富裕而引起的大众渴求。塑料复合表面的家具、高技术创意的厨房操作台和具有科幻灵感的吊灯或飞碟形状的电热器……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性和时代特色,明显反映出大众对于装饰艺术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装饰艺术发生重大的变化,流线型造型设计大量在50年代的美国汽车设计中出现。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早已断言,战争结束以后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时将会把造型放在第一位、自动变速放在第二位、大功率发动机放在第三位。美国的3大汽车制造厂家——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将造型和装饰设计作为市场竞争取得优势的手段。1950年生产的美国“大众·商业”汽车,多彩涂饰仿佛向人们提供多年以来装饰艺术的引人感兴趣的历史:大篷汽车曾广泛地用于各种任务,从商业送货到家庭旅行。战后美国汽车最引人注目的是从洛克希德航空公司P-38战斗机垂直稳定器获得灵感的“尾翅”设计,1948年首先出现在哈勒·厄尔设计的最具现代造型风格的卡迪拉克汽车上,很快成为50年代美国汽车设计“尾翅之战”的象征。通用汽车公司也在这时设计出了一系列称为“梦幻车”的实验汽车,展示这些汽车是为了了解公众的反映,以便对设计作出进一步的改进。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展出早期“梦幻车”时,采用令人眼光缭乱的好莱坞表演,展示火箭形状、造型夸张、充满未来科学幻想的不同型号的“梦幻车”产品。1959年生产的“梦幻汽车”,这种高级轿车不是为了求得市场的份额,而是为了树立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受到当时宇宙飞行和高科技的影响,车体带有明显的宇宙飞船和科幻的意味。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电冰箱采用公开展示的方式来吸引公众。1953年公司在纽约首次举办了“明天的厨房”展览,第二年展览组织更加完美,到1956年举办“明天的厨房”展览时则展出了许许多多高科技的未来家庭器具。广告促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量科技名词和概念进入广告语言当中,“水力作用”、“喷雾”、“离心离合器传动”,“轻弹一下手指选择你的烹调加热”、“自动剪切”、“定时器”、“电流断开器”、“洗衣机与定时转动”等广告用语描绘出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洗衣机和新式厨房设备的高科技特色。汽车的造型与装饰影响了50年代的许多家庭产品设计:像汽车挡泥板那样的厨师工具台;看似汽车门把的采用镀铬板材的家用器具……产品设计不断变化,废弃不再时髦的积压产品,成为厂商保持市场高价位销售重要的手段。

    1948年由美国设计家布鲁克斯·史蒂文斯设计的自行车与1946年伦敦举办的“英国有能力制造”展览会上展出的英国设计家本·鲍顿设计的自行车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本·鲍顿设计的超级流线型自行车将高亮度的合金模压结构制造的产品与30年代的流线型设计结合起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设计家重要的设计方式。1954年哈罗德·凡·多利设计的美国“菲科”灶具设备,将汽车遮泥挡板的设计引入灶具设计,运用新技术显得非常协调,是一种流行的设计方式。这样的装饰设计在50年代欧美国家都很常见。像1954年由里特和阿斯尔特设计的冷藏器弹簧锁式拉手,便采用了铬板材料,手柄上用机械工艺制作的文字作为装饰。50年代生产的自动洗衣机,金属门使人联想起汽车的设计。流行音乐在战后年代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自动电唱机几乎成为40年代50年代西方社会的象征。到50年中期,自动电唱机的设计受到汽车造型的影响。1958年生产的161型“西伯格”自动点唱机,它以早年生产的K型“西伯格”自动点唱机为基础,体现出50年代后期高科技对于西方产品设计的影响。点唱机像火箭发射台,底部的两个红灯犹如燃烧的火焰,那是厂家经常采用的自动定向元件设计的形式。点唱机还采用铬板材料来制造厂商标志和包绕机器的观察窗,更增添了高科技设计的特色。

    在“汽车王国”美国,大量生产的汽车创造出一种美国式的消费文化。汽车不断翻新的造型和装饰,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美国民众。汽车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它自身所加的装饰,而且极大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汽车商店、购物中心、洗车店、汽车旅馆、餐厅、汽车电影院和路旁教堂,甚至还有赌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汽车无处不在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极大发展的号称“赌城”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城,汽车广告的影响尤为巨大。路边建筑物上高高耸立着带雕刻装饰或霓虹灯的广告招牌,以吸引汽车旅行者的注意。为了适应高节奏消费文化的需要,快餐得到了极大的流行,麦当劳兄弟开办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黄色双拱门标志在众多的广告牌中格外引人注目,装饰设计确立了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公司形象。麦当劳快餐店的黄色双拱门标志很快就从加利福尼亚州扩展到了全美国以至全世界,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形象标志。1958年在洛杉矶出现的“飞机的西屋”这个引人注目和易于识别的标志是为另一连锁餐馆所作的设计,它很快风靡美国各地反映出公众对与飞行有关装饰的兴趣。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了战后美国的装饰艺术,但是传统装饰仍然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象征先进科学技术的装饰在厨房设备中广泛出现的同时,传统手工艺的令人熟悉、感到放心的装饰设计则用于起居室和卧室,从卧室家具、餐具与窗帘材料的设计,到许多华美细致的木工艺电视柜制作,传统装饰依然占据一席之地。1958年雅克·塔蒂拍摄了影片《蒙·翁克尔》,这部幽默影片讽刺当时西方社会人们极力追求高科技的生活方式,建筑布景则具有类似后现代主义的“大杂烩”风格。“美国生活方式”通过汽车、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百老汇的大众歌舞、麦当劳快餐连锁店传播到了全世界,通过美国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烘箱、空调机和许许多多方便实用的厨房设备,通过舒适宜人的郊区住宅、星罗棋布的卫星城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系统、有线和无线的电话网络,通过可口可乐、口香糖、香烟、奶粉和麦片等到处可见的广告,通过著名的《生活》和《时代》杂志……影响到世界各地。经历了大战的西方各国,正在努力走出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高度物质化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于西欧各国民众所具有的强烈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感知到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西方各国的政府部门开始积极介入设计领域,以通过产品设计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还是在战争激烈的1944年,英国政府便设立了“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委员会下辖“工业部”、“资料部”和“设计中心”。工业部主要为设计家和企业家、制造商服务,资料部的任务是对公众进行设计教育,而设计中心则负责提供世界各国的设计情报。“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的许多成员便是优秀的设计家,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通过委员会的活动为战后激烈竞争的市场带来新的、经过改进了的产品设计,这些设计往往能够支配以后10年的设计潮流。战后“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出版了《设计》,杂志发行80多个国家,至今仍然是世界最具权威的设计刊物。设计中心于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每天接待数千人的访问。中心展出经过“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评选审定的世界各地和英国本土优秀的设计作品,经常举办专题展览、召开研讨会进行交流。设计中心向访问者提供厂商的地址,以便他们在看到合适的样品以后向厂商购买。设计中心还向厂商提供《设计索引》,详细地介绍产品的设计。通过这些活动,使设计家、制造商和企业家、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大规模“英国有能力制造”展览,重视产品设计、重视科学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的观点在展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威廉·沃恩与米尔纳·格雷设计的“自动炊具”、阿希福特设计的“气垫床”、本·鲍顿设计的“超级流线型自行车”和沃尔勒·克尼特设计的“宇宙飞船”都出现在展览会上。与这种未来主义设计类似的作品还出现在第二年伦敦举办的“理想家庭”展览会上,展览的标语口号是“科学进入家庭”,要把战时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家庭用品的设计当中去。西方国家不少媒体也采用各种手段大量描绘未来世界的图景。例如1950年创办的《老鹰》连环漫画杂志刊登了丹·德尔描绘的未来飞行员的形象,1950年乔治·帕尔拍摄了关于“月球探险”“星际旅行”的影片。与以往那种低级的幻想故事相比较,50年代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开始被人们视为严肃的文学流派,如艾萨克·阿希莫夫,便是这一流派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有像1949年出版的乔治·奥维尔《1984》,那样的著作,表现出对于未来忐忑不安的心情。

    50年代初期由于科学研究的进展,分子和原子的“晶相图”影响了西方的装饰艺术设计。40年代末英国的“晶相图”研究已在世界范围领先,为纺织品和玻璃、包装、陶器和家具等产品的装饰设计提供了基础。硼酸、胰岛素、氢氧化铝和血红蛋白都是具有晶相结构的物质,设计家将图形应用到产品设计当中去,得到了许多制造厂家的支持,其中有著名的威奇伍德公司、古德伊尔兄弟公司、琼斯兄弟公司、伦敦印刷设计公司、沃赖特公司和斯皮塞斯公司等。成立于1949年的英国“节日样式小组”设计家在50年代初“英国的节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得到一些大学研究人员和制造厂商的支持,剑桥大学戈尔学院的科学家海伦·迈格博士曾为一些设计家提供了晶体结构的蓝色印染图样,这些图样成为“节日样式小组”设计家从事抽象装饰设计的重要来源,不仅激发了织物设计和墙纸设计的灵感,还影响了英国的陶瓷设计和餐具装饰。通过这些活动,“节日样式小组”的设计家使自己的设计风格得以形成。1951年“英国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著名的威奇伍德公司生产的、采用“晶相图”装饰的、带有木制底座的骨灰瓷盘。上图1951年由马里恩·斯特劳伯设计的供轻便游览马车上使用的织物设计。这是“英国的节日”活动中出现的众多的晶体结构图形设计作品当中的一种。在英国伦敦“南方银行”俱乐部开设的餐馆中可以看到像马里恩·斯特劳伯设计的这种织物。在伦敦“南方银行”的展览活动中,1951年拉尔夫·图布斯设计的飞碟形状的有巨大铝盖的发明大厅受到了电热器、真空吸尘器等许多家用电器造型的影响、鲍威尔和莫雅设计的“摩天柱”则具有明显的未来主义风格……

    在当时英国举办的众多的展览会上人们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于装饰艺术的影响,许多设计表现出科学技术的特色。像布莱恩·皮克设计的科学博物馆入口处的大投影屏幕,采用碳原子结构的设计形式。1951年英国伦敦“南方银行”为庆祝“英国的节日”竖立的算盘形状的屏饰,由埃德温·米尔斯设计。设计家利用分子的结构原理,采用红、黄、蓝、白等颜色,并且运用当时的许多新的设计观念,设计出了这一表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屏饰。指导“节日庆祝活动”的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将展示科学成就作为装饰设计的主题。在展览会上观众看到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相图形。人们漫步在原子模型与“雪片”似的晶相图形之中,坐在欧内斯特·拉斯设计的有“羚羊腿”那样弯曲的座椅上。椅子腿的造型模仿分子的形状,弯曲的线形使设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设计在战后英国“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像马里安·韦斯特曼设计的陶瓷带盖煮锅和奶酪盘,器皿上生动的图形反映出时代的特色。马里恩·马勒的图案设计,运用了强烈的线形装饰,鸟脚和钵状图形可以看出分子结构的影响,这是50年代流行的装饰样式。

    “分子”、“原子”和“晶相图”成为50年代60年代西方流行的装饰图样,广泛地出现在众多的日用品、室内装修和公共建筑中。这种趋势并不仅在英国,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也遍及美国和西欧各国。设计家采用将原子结构放大数亿倍的设计方式,如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展览会巨大的原子模型建筑,由安德鲁·波纳克与安德鲁·沃特基设计,采用钢和抛光铝材料结构,它对4100万观众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许多观众在原子模型建筑顶部的餐厅吃过饭,在下部的酒吧中喝过饮料。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21世纪”展览则设一个高高的尖塔,上面带有“飞碟”形餐厅,观众通过传送带可以方便迅速地来到展览现场。50年代的德国衣架设计,弯曲的硬杆连接红、黄、蓝色的分子形状圆球,反映出科学技术对于当时设计的影响。从1946年起美国设计家乔治·尼尔森便为霍华德·米勒公司从事装饰设计,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公司和产品标志,采用不同的色彩作为视觉识别的标记。1949年乔治·尼尔森为米勒公司设计的时钟,采用分子结构形状的球体来显示时间,形成了有趣的墙面装饰效果。1960年美国设计家雷蒙德·罗维设计的壁纸,不同颜色的色带上帝有雪花形状的图案,风格与英国“节日样式小组”的设计有着类似之处。

    在美国,与流行的、曲线的、夸张的装饰设计同时的现代主义设计仍然具有强劲的势头。战争爆发以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便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会,如1932年举办的“现代建筑”展览、1934年举办的“机械艺术”展览和1938年1939年间的“‘包浩斯’1919-1928”展览,都促使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战争期间著名美国设计家埃利奥特·诺伊斯极力推动建筑与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趋势,艾利奥特·诺伊斯本人与现代主义设计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格罗比乌斯和其他德国“包浩斯”学院的重要成员在30年代末来到美国以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便逐渐在美国传播开来。格罗比乌斯来到美国主持哈佛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正是由于他的推荐,诺伊斯被任命为设计系的主任。1940年国际家具设计竞赛促使现代设计倾向进一步的发展,这次竞赛得到了当时美国许多上层人士的支持,并且得到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赞助,担任该馆工业设计部主任的埃利奥特·诺伊斯主持了这次竞赛。竞赛获胜者有查尔斯·伊麦斯与埃诺·萨利宁两位年轻的设计家,他们来自美国密执安州的克鲁布兰克学院。克鲁布兰克学院于1926年成立,在40年代和50年代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设计家,他们的作品强烈的现代设计风格和装饰风格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设计。查尔斯·伊麦斯和埃诺·萨利宁设计的椅子在竞赛中获得了两项大奖,这种采用模压胶合板制作的座椅与其他起居室家具,一次性成型处理,适合于批量生产,具有简洁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线条流畅、外形美观。查尔斯·伊麦斯和埃诺·萨利宁的家具设计表明美国的设计家在接受了“包浩斯”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以后利用美国发达的技术条件而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萨利宁设计了带支座的躺椅,以及同年查尔斯·伊麦斯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钢木椅子最为人所称道。这些设计适度地将造型予以变化,有机物图案作为装饰也不是滥用于器物的表面,其基本倾向还是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1960年美国广告《金斯勒之火》室内设计的图景反映当时美国人豪华起居的装饰观念,强调带图案的地毯和手工锻造的铁栅杆,与简朴的现代主义“优秀设计”既具有联系、又具有较大的差别。1950年,由埃德加·考夫曼·杰尔主持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继诺伊斯之后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系的主任。考夫曼·杰尔强烈地反对任何违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行一时的流线型设计便受到他强烈的谴责。考夫曼·杰尔曾在《建筑评论》杂志发表文章,提醒英国同行注意流行设计趋势的危险。他这种坚持现代主义设计的态度在战争刚刚结束的40年代末的美国和西欧各国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许多英国的设计家担心美国消费文化的价值观念对于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英国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许多成员纷纷抨击造型俗气装饰庸俗的美国商品。约翰·布莱克1954年在《设计》杂志撰文批评美国消费主义的造型设计:“太注重科幻、火箭和星际探险”。西欧国家的许多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支持称为“优秀设计”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德国有1949年成立的“斯图加特设计中心”,在法国则是1951年建立的“工业美学学会”,在意大利则有称为“文艺复兴”的销售中心……面对5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人们渴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消费的现实,这种强调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倾向在当时不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各种各样大量生产的用有机物图案作成装饰的消费商品依然迅速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变形虫状的斑点有机物图案的流行,反映出战后的装饰艺术设计的变化。这种采用变形虫状的斑点有机物图案的风格可以说来源战前的绘画与设计,不论是霍安·米罗的绘画创作、亚历山大·考尔法的汽车设计、还是阿尔瓦·阿尔托的玻璃器皿设计,在战争爆发以前便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米罗虽然被认为是与达利同样重要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但是他的作品却完全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0年代他积极参加西欧艺坛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作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自由流动的造型和形象化的隐喻而引人注目,又像儿童绘画一样充满天趣而使观众获得诗意和音乐的美感。1925年他曾和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一起在巴黎为佳吉列夫的俄国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设计了舞台布景和服装。1937年他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展馆所作的壁画《收割者》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从事装饰艺术创作的才华。1947年米罗为美国辛辛那提城的希尔顿饭店创作了一幅感人的壁画,1951年他为哈佛大学毕业生中心创作了装饰绘画。1953年至1956年间,米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外墙创作了陶瓷壁画,米罗的艺术活动,无疑影响了战后的欧美装饰艺术。阿尔瓦·阿尔托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人物,30年代便以他的建筑设计而成为与格罗比乌斯齐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家。1929年至1933年阿尔瓦·阿尔托为芬兰帕米欧肺结核病疗养院所作的设计,疗养院位于北欧茂密的树林之中,设计家自由地布置建筑物。主体的病房大楼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视野十分开阔。服务性设施则集中在大楼之后,使用便利又不会干扰病人的休养。建筑设计细致合理,造型清晰明快,反映出北欧现代设计的特色。1937年阿尔瓦·阿尔托为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展馆的设计更显露出设计家的才华,展馆内倾的波浪型敞开式立面,形成了强烈的动感,被人们称为“动态建筑”。1947年至1948年间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任教时,曾为该院设计了驰名的“面包房宿舍”。建筑改变了那种呆板僵化的外观设计,而以巨大的波浪形状给居住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开阔视野和流通的新鲜空气。1955年至1958年间他还采用类似的手法为芬兰赫尔辛基的“文化之家”进行了成功的设计。

    在战后的美国,变形虫状抽象图案一度成为装饰设计的主题,包括餐具、果盘和烟灰缸、菜单、标签上的图形,乃至霓虹灯、广告的装饰等等,这些有机物图案反映出新的时尚和现代精神,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像1949年由弗里特斯·威查特设计的窗帘布,尽管图案来自橡树叶的形状,但从中仍然可以感觉到强烈的有机物线形的特征。伯希·比·坎迪斯的包装设计,设计采用的线性装饰文字图案显示出典型的5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这种线形的、有机物形状的装饰设计同样在欧洲各国流行,但是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取得压倒一切的优势。美国的装饰艺术设计也接受了欧洲的影响。1956年纽约出版的《设计及运用》书中约翰·普里奥多设计的许多图形,便来自西欧的装饰艺术。而50年代美国的糖果包装设计,这种流行的装饰图案受到法国和意大利装饰艺术的影响。战后德国的设计具有与美国不同的趋势,设计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寻求良好的立足点以重建德国的产品设计。一种强调科学管理与理性主义的信念占据上风,这种趋势受到信奉美国工业实践与管理技术的著名的哈瓦法商业学校推行的设计教育的鼓励,也与50年代建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有关。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战后德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类似战前“包浩斯”学院那样重要的作用,首任院长马克斯·比尔是“包浩斯”学院的毕业生。乌尔姆设计学院与著名的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布劳恩公司的电器产品的朴素而简洁的造型可以看到德国力图恢复30年代曾起过重要作用的现代主义设计的趋势,然而在50年代美国和西欧其他国家的设计潮流当中,家具与织物设计注重有机物图案的装饰,曲线和流线型成为常见的家用器具的装饰与造型,反映出的都是设计家注重艺术创造与个性表达、注重与手工艺方式而不是与现代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观念。

    战后欧美各国的装饰艺术接受绘画、雕塑和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抽象绘画的流行对于设计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抽象绘画在20年代3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便显示出活力,尤其是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和荷兰的“风格派”艺术家,他们的抽象绘画创作和艺术理念直接影响了“包浩斯”的设计。战后抽象绘画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945年,巴黎一批抽象艺术家便组织“五月沙龙”,同年在巴黎举办了题为“具体艺术”的抽象绘画展览。1946年巴黎的“新现实沙龙”成为首次展出抽象艺术的沙龙,展出了大量的抽象艺术作品。1949年“新现实沙龙”与“五月沙龙”合并,抽象艺术有了更大的声势。在美国则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像战前从德国来到美国的“包浩斯”设计家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和同样来自德国的汉斯·霍夫曼,对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创作出了挥洒点滴的“行动绘画”,新一代艺术家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当时的装饰艺术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50年代英国的印花织物设计,线状的网形中嵌有抽象的色块,这是当时英国比较典型的装饰风格,在许多产品设计当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风格。从50年代雷纳托·比罗利的印花织物设计,可以看出现代美术对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的影响,现代美术为装饰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富有朝气的艺术语言,这也表现在50年代意大利设计家范托尼的装饰陶瓶设计作品上。

    战后美国艺术的影响波及到西欧各国,与德国一样,40年代末和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也具有多样性,许多相互矛盾的设计理念影响了意大利装饰艺术的发展。战后最初年代意大利处于反法西斯左翼政治的氛围当中,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意大利社会将会沿着真正民主的方向而得到重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设计中反映出来。强调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意大利设计家努力探索各种新的设计形式,然而这种对于3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的继承思想十分贫乏,手段也比较单调,像1946年由“里玛”(RIMA)组织举办的室内装饰展览会和1947年在米兰举行的“设计三年展”所看到的那样,简洁、朴实的功能王义和理性主义设计风格又重新获得复兴,但是节省空间的、经济实用的现代设计产品固然适合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却又使人们感到不满足。在后来的10年里,意大利的政治发生由左翼向中间派的转移,那种“左倾”的热情逐渐消失了,伴随着经济繁荣的是设计趋势的转移,装饰艺术离开强调民主的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走向更加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设计。美国的影响加速了这一变化,不仅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使意大利的工业生产接受了美国的模式,连市场促销手段都与美国的影响有关。意大利设计家卡拉丁诺·达斯里奥设计的“维斯帕”小型摩托车正是通过好莱坞电影《罗马假日》而蜚声世界,著名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的咖啡机设计也是通过美国的市场促销才取得了国际的声誉。

    尽管美国的影响巨大,战后意大利设计在立足本土深厚的艺术和设计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实用加美观”成为当时意大利设计家所信奉的原则。现代艺术影响了意大利的装饰艺术设计。像本·尼科尔森那种抽象的曲线构成的绘画和雕塑、安东·佩夫斯纳的构成主义雕塑、亚历山大·考尔德抽象的“活动雕塑”、汉斯·阿尔普的抽象雕塑和绘画、亨利·摩尔的抽象雕塑等都影响了战后的意大利设计。吉奥·庞蒂是意大利最具有影响的设计家,早年他曾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以后他的设计风格逐渐倾向现代主义,创造出一种优雅而有功效的设计。30年代他在家具设计、灯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领域便已经享有盛誉,尤其是他设计的灯具和简易座椅最为有名。1934年他为罗马大学城的数学院大楼设计了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1955年至1958年他设计的米兰皮列里大厦则是他的优雅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之作。高32层的皮列里大厦原为意大利著名企业皮列里公司的总部,后改作他用。细长的摩天大楼凸现出玻璃幕墙,趋向顶端则逐渐变细,里面则是围绕着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单纯的结构中心。建筑造型和结构布置紧密,精巧秀美,突破了当时美国盛行的板式和方块大楼的形式,表现出极大的独创性。这件作品奠定了吉奥·庞蒂具有世界影响设计家的崇高地位。早在1928年他便创办了影响很大的杂志《多姆斯》,1941年至1947年他编辑出版另外一份具有影响的设计杂志《风格》。1947年两份杂志合并,从而使《多姆斯》的影响极大增强。通过杂志吉奥·庞蒂做了大量工作来促使新的设计语言在意大利出现,极力强调将有机物图形和曲线造型应用到装饰设计当中去。卡拉丁诺·达斯里奥1946年为皮格洛公司设计的“维斯帕”50型摩托车,车尾的造型与30年代流线型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球头流线型的发动机箱体,车下的支架使人想起30年代被称为“高速疾行者”摩托车的设计。“维斯帕”50型摩托车的设计将功能与审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战后意大利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作品;意大利设计家马切洛·尼佐里1948年为奥里维蒂公司设计的列西可80型打字机,具有圆形箱体;吉奥·庞蒂1949年为“拉·帕沃尼”公司设计的餐馆用咖啡蒸馏器,具有与汽车相似的造型,借鉴美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并且可以看到当时抽象雕塑的影响;此外像40年代末50年代意大利设计家卡诺·莫尼诺设计的家具的豪华曲线造型,与汉斯·阿尔普、马克思·比尔、亚历山大·考尔德等人的作品一样,具有强调装饰的时代特征。卡诺·莫尼诺设计的意大利家具是这种强调装饰的设计风格极端的范例,以他为中心在意大利的都灵形成了一个设计群体,设计出一批被称为“流线型超现实主义”的家具,采用像动物的角那样的特殊的有机外形,充满了“巴罗克”的意味,反映出战后意大利设计独特的、前卫的、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特色。

    战后独特的意大利设计的风貌在1951年和1954年的米兰“设计三年展”上得到了反映。1951年的展览采用各种悬浮的雕塑来装饰展出场地,具有戏剧化的效果。1954年展览则更加明确表现出意大利的产品设计不是要走简单的实用化的功能主义的道路,而是要将设计与艺术、功能与装饰结合起来,这一届展览的名称便是“艺术的生产”。这种融传统意大利设计和现代主义风格于一体、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在1957年吉奥·庞蒂的椅子设计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椅子采用白桦木和藤编制成,可以说是“传统意大利设计的现代样式”。传统手工艺在战后的意大利展现出新的光彩,威尼斯的玻璃器皿经过来自米兰的设计家保罗·威尼尼的努力而呈现时代的特色。器皿具有明亮的色彩、抽象的图案装饰和极强的非对称造型,表达出与现代艺术的联系。这种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设计使5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战后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设计家,像建筑家、汽车设计家、家具设计家、时装设计家、首饰设计家等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并且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设计风格。意大利的设计家在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玻璃和金属器具等方面充分发展了自己的设计才能,优秀的设计产品成为促使战后意大利商品大量出口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又使意大利的装饰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5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为被称为“意大利文化”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欧的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芬兰、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等国的设计在20世纪初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瑞典、丹麦和芬兰,30年代开始工业生产便有了巨大的进步,产品设计也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匈牙利工艺美术家、专门从事蜡染印花设计的阿图尔·莱卡托斯约1914年间设计蜡染印花装饰丝绸。维尔赫姆·卡基在1917年设计出绘有蓝色百合花图案的餐具。试图通过满足民众的需要来提高设计的品味一直是东欧和北欧现代设计家的努力,直到40年代,这种餐具依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约1914年安娜·涅兹莱设计的刺绣女用手提包是具有匈牙利民间艺术特色的设计。索菲亚·斯特鲁斯卡娅设计的1925年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博览会”波兰展馆壁画,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结合得紧密而和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种有机物图形和几何造型的装饰也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作品的重要特色。像40年代末50年代的亨林·科培尔为丹麦乔治·詹森公司设计的金属器皿,塔皮奥·威卡拉为芬兰伊塔拉公司设计的玻璃器皿,以及奥瑞弗尔斯与柯斯塔—波达的瑞典玻璃公司设计的产品,都展现出了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成果。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重视民族艺术传统、重视传统的设计风格,在战争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家通过采用天然材料和传统设计风格表达出了现代设计的面貌,战后这种努力再次获得成功。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既立足于民族手工艺和传统设计风格的基础,又与3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功能主义和谐地结合起来。无论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工业化的进程如何迅速、城市人口如何膨胀,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民族协调一致的态势。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住宅建筑、室内装饰、家具和家用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装饰设计不断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对于欧洲与美国的家庭装饰与设备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在1939年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瑞典和芬兰的产品设计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到50年代中期由于举办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产品展览和阿尔特克、波尔特克斯等著名公司的成功运作,使影响更加扩大。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三年展”和195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海森堡展览会,为建立斯堪的纳维亚商品的国际性声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的展览展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许多家庭设备、室内装饰和工业设计产品,展览吸引了一百多万观众,赢得国际设计家的交口赞誉。

    采用天然材料、把工业生产与手工业制作结合在一起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影响了战后欧美各国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玻璃器皿设计、金属器皿与陶瓷器具设计造型简洁抽象、图案装饰颇有特色,具有新鲜感和时代精神,极受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喜爱。1958年荷兰设计家雷瑞·维布朗特的绳纹雄鸡图案壁纸设计,设计借鉴了当时现代绘画艺术风格。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根据奥尔加·奥索尔设计生产的印花图案瓷盘,采用典型的蓝色花朵芬兰装饰风格设计,是国际市场重现的斯堪的纳维亚产品。丹麦设计家维斯加德1957年设计的陶瓷茶具,强调实用性,具有北欧国家陶瓷设计简朴的特点,又表现出浓厚的东方设计风格。瑞典设计家约瑟夫·弗兰克的家具和纺织品设计既强调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原则,又注重传统和自然的艺术形态,注重装饰艺术设计。这种现代主义的功能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的完美统一极大地影响到当时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30年代前期约瑟夫·弗兰克的瑞典家具设计是“现代瑞典家具设计”的典范作品,体现出严谨、雅致的装饰风格,对于50年代欧美国家家具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4年约瑟夫·弗兰克树形图案织物设计在80年代投入生产。约瑟夫·弗兰克的设计经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奇特地组合,数十年中这种设计风格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当中一直保持极大的影响力。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制造厂商既聘请杰出的手工艺匠师,又聘请现代主义艺术家参与设计,如50年代中期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托波公司便聘请抽象派艺术家完成了大量的产品设计。

    拉丁美洲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古老而神秘的阿兹台克艺术和玛雅艺术为西方现代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经历了漫长的殖民主义统治以后,拉丁美洲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20世纪前期在拉丁美洲产生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美术,尤其是墨西哥的壁画艺术最富于代表性。20年代30年代墨西哥的壁画艺术不仅影响了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美术的发展,对于美国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墨西哥的壁画艺术继续发展,一直延续到70年代。墨西哥壁画艺术多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斗争,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和时代内容的特色。壁画有着强烈的表现性和装饰性,作品往往和公共建筑结合起来,因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众多的墨西哥壁画家当中,迪戈·里维拉、大卫·西盖罗斯和琼斯·奥罗斯科的创作活动令人瞩目。他们都有较长的创作生涯,作品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墨西哥壁画家的努力,形成了既具个性又具共性的拉丁美洲装饰艺术风格。1953年里维拉为墨西哥城绘制的壁画,表现“均贫富”的社会理想。西盖罗斯为图书馆公共建筑所作的大型装饰壁画,具有鲜明的拉丁美洲传统装饰艺术的特色。墨西哥壁画艺术家大都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像西盖罗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从事实际斗争的革命者。墨西哥内战时期他曾亲自参加战斗,成为人民起义军的指挥员。40年代西盖罗斯接受斯大林的命令,作为墨西哥共产党的领导人,曾组织行动小组刺杀托洛茨基,失败后被捕入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