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优育的7大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品

    母乳是大自然赐予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中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营养元素及活性物质,其复杂而合理的养分搭配完全适合人类婴儿的需求,任何配方奶粉不可能等同于母乳。

    营养多

    母乳中含有400多种营养元素是任何奶粉制造商都无法仿制的,即使某些奶粉添加了人工提炼合成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相比母乳还是望尘莫及。奶粉中的牛奶含有数倍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盐分和矿物质,这些多余的物质会增加宝宝的肾脏负荷以及消化道负担,甚至为宝宝将来的健康埋下高血压、少年糖尿病和青春期肥胖症的隐患。母乳含有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铁吸收的乳铁传递蛋白、预防疾病的溶菌酶、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增强视力的DHA等,这些宝贵的营养元素都是奶粉所无法仿造的。

    易消化

    母乳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奶粉则易致宝宝便秘。母乳含有生化酶,有助于宝宝消化,乳清是母乳的主要蛋白质,易消化,其养分大多被完全吸收,所以母乳宝宝的大便非常通畅。而奶粉的主要蛋白质是酪蛋白,会形成橡胶般的凝乳,非常不容易消化,很少能被完全吸收,大多成为废物。因此奶粉宝宝的大便又硬又臭,还经常有便秘的痛苦。

    免疫强

    母乳中有丰富的活性免疫因子,为宝宝提供“抗体”,而当宝宝的身体受到新的病菌或病毒侵袭时,会通过吸吮乳汁将这个“新敌人”传送到妈妈身体里。妈妈的身体会立刻根据“敌情”制造免疫白细胞和球蛋白,再通过乳汁传送给宝宝,保护宝宝不受感染。人工喂养增加了病菌入侵的机会。奶粉或其他代乳品的加工过程、使用各种奶具喂养宝宝的过程中,有很多感染机会,如消毒不严,就有可能使宝宝感染病菌、病毒而生病。

    不过敏

    婴儿永远不会对母乳过敏,却经常会对奶粉过敏。母乳中的蛋白质完全适合人类婴儿,牛奶中的蛋白质却往往给宝宝带来麻烦:腹痛、呕吐、腹泻、鼻塞、咳嗽、疹子、烦躁不安、无法入睡等。母乳保护宝宝不对其他食物过敏,减少罹患其他过敏引起的疾病的几率。母乳喂养可以长期预防湿疹、食物过敏以及呼吸道过敏症。

    母乳喂养让宝宝健康聪明

    母乳营养丰富,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生理食品。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和乳糖,钙磷比例适宜,适合宝宝的需要,不易引起变态反应。吃母乳的宝宝很少发生腹泻和便秘。母乳中富含利于婴儿脑细胞发育的牛磺酸,有利于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母乳不仅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而且其成分及比例还会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即与婴儿的成长同步变化,以适应婴儿不同时期的需要。母乳中所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又能保护宝宝免受各种病邪的侵袭,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母乳中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温度合适,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随宝宝的需要增减,可以随时喂哺,既方便又卫生。而且母乳有利于宝宝味觉的发育,长大较少挑食。

    哺乳时母婴间皮肤的频繁接触、感情的交流、母亲的爱抚与照顾都有益于孩子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全。

    牙医们鼓励长期母乳喂养,因为吸吮动作有助于面部肌肉和牙床的发育,有助于宝宝长一口健康牙齿和漂亮的脸蛋儿。

    母乳喂养对妈妈大有好处

    宝宝的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母体缩宫素的分泌,促进妈妈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从而减少产后并发症。

    有利于消耗掉孕期体内堆积的脂肪,促进妈妈体形的恢复。

    母乳喂养在某种程度上可抑制排卵和月经的到来,达到产后避孕的目的。

    母乳喂养过程中,妈妈和宝宝肌肤、目光、语言的接触与交流,可促进亲子感情的建立,也可使妈妈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降低乳腺癌与卵巢癌发生的可能。

    母乳中几乎无菌,可直接喂哺,不易受污染,温度适宜,吸吮食量可随宝宝需要增减,方便、卫生、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育儿的压力。

    不哺乳的几大风险

    从未生育或生育后未充分哺乳的女性极易患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和卵巢癌。

    从未生育或生育后未充分哺乳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婴儿未获纯母乳喂养者健康素质下降,容易生病,不但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更加重国家的医疗开支。

    婴儿未获纯母乳喂养者影响脸部肌肉发育和心肺功能,智商与情商也相对较低。

    牛奶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残留量。新生儿大量食用奶粉易导致抗生素耐药性。

    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母亲应处在放松舒适的体位(卧、立、站均可)抱孩子;孩子贴近母亲,脸朝乳房,婴儿鼻子对着母亲乳头,还要令头、颈、身体基本呈一直线,如果是刚出生的婴儿母亲还得用一只手托着其臀部;婴儿的下颌应触到母亲的乳房。

    为使婴儿的口与乳头取得正确的含接姿势,首先母亲要用乳头刺激孩子的口唇周围皮肤,趁孩子张大嘴巴之际,及时将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放在孩子的口中。如果含接姿势正确的话,则此时婴儿的嘴会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房。此时婴儿的面两颊鼓起呈球形。含接时可看到上方的乳晕要比下方的乳晕要多,并可出现深、慢而有节奏的吸吮动作,不时又暂停一会儿,还可以听到婴儿在吞咽时所发出的很特别的“咕!咕!”声音,令您有一种难以描写的满足感和欢乐享受感。

    母亲正确托乳房的姿势是:手掌微握,拇指张开,食指和其他的手指合拢并排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食指托乳房的根部,而拇指轻轻地放在乳房的上方,此时应注意的是母亲的手不应离乳头太近,避免妨碍婴儿的含接。

    关于挤奶的技巧

    首先要懂得挤奶的适应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需要挤奶。因为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挤奶,但挤奶对于母亲开始和坚持母乳喂养有好处,而且显得很重要。挤奶大概只用于以下一些情况如:

    ①解除乳腺管堵塞或乳汁淤积。

    ②在孩子开始练习吸吮凹陷的乳头时。

    ③孩子拒绝吸吮时。

    ④低体重儿不能吸吮时。

    ⑤对有病患儿吸吮力量不足时。

    ⑥婴儿母亲生病,需保持泌乳时。

    ⑦因母亲工作和外出时。

    ⑧母亲奶胀孩子不能很好地含接时。

    ⑨有需要直接将乳汁挤到孩子的口中时。

    ⑩婴儿有先天性口腔畸形(如“兔唇”、裂腭)时。

    正确的挤奶方法

    ①让母亲把手洗干净。

    ②采用自己认为舒适的体位,并将盛奶容器靠近乳房。

    ③将拇指放在乳头及乳晕的上方,食指放在乳头及乳晕的下方,与拇指相对,其他手指则托住乳房。

    ④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注意不可压得太深,否则反而会使乳腺导管因受压而引起阻塞。

    ⑤压力应作用在乳晕下方的乳房上,即拇指及食指所压部位需在乳晕深面的乳窦上。

    ⑥反复动作一压一放。除非操作不正确,一般不应引起疼痛。首次不一定有奶挤出,挤压数次后自然就会有奶滴下。

    ⑦手指围绕乳头顺次作圆周转移,从各个方向按照同样方法挤压乳房,务使乳房前方每一个乳窦的乳汁都被挤出。

    ⑧在每次压乳晕时,手指不应有滑动或摩擦式或其他类似滚动式的动作出现。

    ⑨不要挤压乳头,因为挤压或者牵拉乳头都不会出奶,同样道理,婴儿如果仅仅吸吮乳头亦同样不会有奶被吸出。

    ⑩通常一侧乳房经挤压3~5分钟后,乳汁就会明显减少,这时可挤另一侧乳房,如此反复多次。挤奶是个累活,双手可以交替使用,以减少疲劳;但需要指出每次挤奶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特别在开始几天,泌乳量还不多,不必再延长每次挤奶所需的时间。

    母乳喂养的技巧

    (1)产前准备

    ①孕妇要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喂养方法,明确人工喂养的缺点,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对母乳喂养产生兴趣和信心。

    ②加强营养。合理膳食、不偏食,平衡营养以保证孕妇的需要,维持母体正常代谢,促进胎儿和乳房的发育,为分娩和哺乳做好准备。

    ③怀孕后及早进行乳房检查,发现乳头内陷或平坦时及早纠正,可经常按摩、向外牵拉乳头。

    (2)产褥早期

    ①早接触、早吸吮。新生儿断脐后,于30分钟内裸体放在产妇胸前,并帮助新生儿吸吮乳头。吸吮反射是人的本能,此反射于出生后10~30分钟最强,早接触、早吸吮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吸吮还可以使产妇垂体释放缩宫素和缩宫素。前者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后者可刺激乳腺泡,提早乳房充盈,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②哺乳期乳房的处理。哺乳前柔和的按摩乳房,以刺激排乳反射。用含有清洁水的揩奶布清洁乳头和乳晕,忌用肥皂和酒精之类物品,以免引起皮肤干燥、皲裂。每次哺乳应两侧乳房交替进行,并挤出剩余乳汁,这样可促进乳汁分泌增加,预防乳管阻塞及两侧乳房大小不等。哺乳期间母亲应戴上合适的棉制胸罩,以支托乳房和改善乳房血液循环。

    母乳喂养的秘诀

    母乳喂养对于宝宝和母亲来说都是一次美妙的体验。遇到问题时不要灰心丧气,这一点很重要。对一位母亲和宝宝适用的做法对另一位母亲可能不适用。只管用心找到适合于您和自己宝宝的程序和位子就可以了。以下是一些在此过程中的秘诀:

    ①早些开奶。在生产后(如果可能的话在1~2个小时之内)宝宝睡醒且吸食本能强烈时,要尽早开始喂奶。即使您会有数天没有乳汁分泌,但您的乳房中含有一种黄色浓液体,称为“初乳”,这种液体有助于防止宝宝生病,不但不要丢弃它,而且应提早或尽快进行畅通乳腺管保健,以达到乳汁向外喷射200毫米以上的效果,使早开奶取得成功。

    ②宝宝第1次吮吸妈妈乳头的小嘴巴位置要正确,如果第1次错误吮吸,往后要纠正就困难较大。宝宝嘴的位置要正确,宝宝的嘴应尽量张开。您可以用乳头碰宝宝的嘴唇,让宝宝把嘴张开。让乳头尽可能深的放入宝宝口内,使宝宝身体紧靠自己,并且使其腹部面向并接触您的腹部。宝宝的嘴唇和牙龈要包住乳晕(乳头周围的深色区域)。一定不要让宝宝只用嘴唇抓住或吮乳头。这样可以让您的宝宝不只吮乳头而避免您的不舒适。如果宝宝吃奶位置正确,嘴唇应该在外面,而不是内收到牙龈上,可以看到宝宝的下颚在来回动,并听到轻微的吞咽声。宝宝的鼻子会接触乳房,但是可以呼吸到足够的空气。切记:如果觉得疼痛,姿势就一定错了。将宝宝从乳头上移开,再试1次。将手指轻轻放在宝宝的嘴角让宝宝停止吮吸乳房即可。

    ③新生儿1周内按需喂奶。以后在白天至少每1.5小时喂1次奶,晚上适当延长时间,并在宝宝有饥饿的迹象时喂奶,例如变得更警觉或活跃,做吃的动作(手或拳头,放在嘴里和嘴有吸吮动作)或者寻乳(转脑袋找乳头)。等到哭时早已经饿了。每个乳房喂10~15分钟。母乳喂养的宝宝比用奶粉喂养的宝宝吃奶次数更多。这是因为母乳比奶粉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④仅喂宝宝母乳即可。您无需喂宝宝水、糖水或奶粉。最初约6个月仅用纯母乳喂养。喂食其他液体会减少宝宝对母乳中所含营养的吸收。

    ⑤延迟使用人工乳头(奶瓶和奶嘴)。新生儿需要时间学习吃母乳。最好等到新生儿已有很好的吸吮方式,再给宝宝奶嘴。人工乳头与真乳头吸吮方式不同。在第1次开始学习吃母乳时,吸吮奶瓶还会使某些宝宝感到困惑。如果在出生后您的宝宝需要离开您一段时间且必须喂奶粉,应使用生理型硅胶短乳头,严禁宝宝吮吸大孔型硅胶长乳头。

    ⑥在生病时或病后用母乳喂养生病的宝宝(患急性肠炎需要专科医生鉴别选择)。很多时候,生病的宝宝会拒绝吃东西,但是会吃母乳。母乳可以给宝宝提供必需的营养并防止脱水。

    ⑦让乳头自然风干。直至产后数日乳头变硬前,每次喂奶后要让乳头自然晾干,以防破裂。破裂会导致感染。如果奶头破裂,原来涂一些母乳或其他自然润湿品(例如维他命E油和羊毛脂)的常规方法不理想,宜涂儿童鱼肝油帮助恢复。一定不要用肥皂清洗乳头。肥皂会引起干燥破裂,使乳头更容易疼痛。

    ⑧注意感染。乳房感染的迹象包括:发烧、刺痛感和肿块疼痛以及乳房皮肤发红。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您需要立即求诊于医护人员,或直接咨询母乳喂养中心。

    ⑨生育一个婴儿的母亲乳汁过多时,会使乳房变大、变硬和持续疼痛。这种情况称为“乳房肿胀”。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乳腺管闭塞和受阻,此时切不可掉以轻心,费时费力地使用一些常规的保健法。如使用热的湿毛巾在乳房上敷,或者洗个热水澡,这些都只能暂时舒缓疼痛,挤捏、按摩,吸奶器用力抽吸乳头等,并不能彻底解除症状。为了避免贻误病情,增加母亲痛苦,继发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应立即与医院联系。

    ⑩吃的好并充分休息。哺乳的母亲需要健康的饮食,每天额外摄取2100焦耳(总共大约11340焦耳)和6~8杯液体,每杯约200毫升,这有助于母亲为宝宝产生足够的母乳。母亲需要尽可能多休息,这有助于防止乳房感染。疲劳会加重感染。完全吃素的女性可能需要增加维生素B12的摄入,应与医生讨论。由素食母亲喂养的宝宝会出现缺乏维生素B12的迹象。

    产后奶少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能为自己的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真正乳汁少,不能满足宝宝需要的并不多见。

    母乳究竟够不够,应从婴儿的体重增长和排尿情况来判断。倘若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每月体重增加小于500克,或每周小于125克,或出生2周后,体重低于出生时体重,则表示婴儿体重增长不够。只要体重增长正常,就表示不存在奶量不足。纯母乳喂养的婴儿,24小时内排尿不少于6~8次,尿色较清,提示奶量足够;若每天排尿少于6次,尿色深黄或呈橙色、尿味重,则提示奶量不够。所以,奶量足不足,应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和(或)排尿情况来作出客观的判断。

    奶量不够的原因

    乳母乳汁分泌不足可由诸多因素引起,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喂养不当

    产后开奶迟,不是在产后6小时内开始吸吮;喂奶次数少;夜间停止哺乳;每次喂奶时间短;含接不良,婴儿吸吮时,没有将大部分乳晕也含入口中;用奶瓶或奶嘴;添加了辅食。

    (2)乳母对哺乳的心理因素

    对哺乳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奶水;对哺育婴儿有忧虑,担心自己喂养不好;乳母不愿喂养;乳母过于疲惫等。

    (3)乳母身体状况

    乳母在哺乳期间又怀孕了;乳母严重营养不良;哺乳期间错误地选用了避孕药避孕;乳母的乳房发育不良,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4)婴儿因素

    婴儿患病;婴儿畸形,如唇、腭裂等。

    在以上因素中,以喂养不当和乳母的心理因素最为常见,因此,对于真正奶少者应首先从前两种因素中寻找原因。

    奶量过少的处理

    ①详细向产妇介绍有关乳汁分泌的知识,使之懂得早开奶、频哺乳对乳汁分泌的重要性。帮助乳母建立哺乳的信心,对指导哺乳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应适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精神上给予支持。

    ②在哺乳方法上提供实际帮助,如使乳母做到频繁哺乳及延长每次哺乳的时间,纠正含接姿势及废除奶瓶和奶嘴。

    ③保证乳母足够的休息、睡眠,使其精力充沛;消除不利于哺乳的因素,如家庭不和睦等,使乳母保持心情愉快。

    ④增加营养,多进食营养丰富的煲汤,如黄豆猪蹄汤、猪肝汤及鲫鱼汤等。

    ⑤即使乳汁少也应哺乳,通过婴儿的频繁吸吮,可以促进泌乳素的分泌,从而增加奶量。

    ⑥中药催奶。炙黄芪12克,当归9克,王不留行9克,穿山甲9克,路路通9克,通草6克,川芎3克,煎服。

    ⑦对乳房发育不良,经采用上述措施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加喂代乳品,但须放在哺乳后补充,切不可用它来替代一次哺乳。

    产妇奶胀的处理

    产后,产妇发生乳房胀痛是常见的现象。表现为产妇乳房肿胀、变硬、疼痛,严重者上肢不敢活动,因上肢活动会增加乳房疼痛,有时还可能有短暂的发热。奶胀的乳房挤不出乳汁,或只能勉强挤出少许乳汁。奶胀大多发生于产后2~3天内,这是由于产后乳腺刚开始分泌乳汁时,乳房内静脉充盈、间质水肿、淋巴淤滞所致。大多数产妇的奶胀不严重,可以忍受,一般持续2~3天,待乳汁排通畅后可自然消退,而部分产妇的奶胀可以十分严重,常使产妇倍加痛苦。

    治疗乳房肿胀,关键在于排出乳汁。乳汁若能顺利排出,则乳房肿胀也就消除了。乳房肿胀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①乳房湿热敷。用湿热的毛巾包裹乳房,进行湿热敷,局部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乳房。

    ②乳房按摩。用两手相对贴于乳房上,轻轻按摩,每次10分钟左右。

    ③乳房热敷和按摩后,就让新生儿吸吮。若新生儿不能吸吮,可帮助产妇将奶挤去。助手以食指和大拇指相对压在乳晕部,一边挤,一边压向胸部,促使乳汁排出,也可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若夫妇双方认可,还可由丈夫将奶吸出,尽量达到乳房柔软为止。

    ④常用发酵的生面粉100克,分别敷于两侧乳房,有一定效果。

    ⑤中药鹿角粉,每次5克,每天2次,用黄酒冲服,有消肿催乳的作用。

    ⑥哺乳结束后,可采取乳房冷敷,有助于减轻乳房水肿,减轻症状。

    疾病与哺乳

    母乳喂养的好处人所共知。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宜哺乳,否则,会给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乳母因素

    (1)急性传染病

    乳母患病后,致病微生物有可能进入乳汁。其次,哺乳过程中,母婴间的密切接触,都可能使乳儿受到传染。

    (2)慢性病

    乳母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迁延型和慢性肝炎时,哺乳可加重病情,而且在哺乳过程中的密切接触,有可能使乳儿受传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脏病及重度贫血等,哺乳可增加乳母的体力消耗,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乳母的健康。

    (3)感冒

    乳母伤风感冒后,倘若只有头痛、鼻塞等症状,没有发热,可以哺乳,但应注意防止传染给乳儿。哺乳时,乳母须戴口罩。倘若有发热,体温达38℃以上时,应暂停哺乳。在停止哺乳期间,应定时把奶挤掉,以免引起乳房结块,影响奶量。待治愈后,再恢复哺乳。

    婴儿因素

    婴儿患有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时就不能哺乳。

    (1)苯丙酮尿症

    患有苯丙酮尿症的患儿,体内缺乏消化苯丙氨酸的酶,就会产生大量酮酸,酮酸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脑发育障碍,造成智力低下。人乳、牛乳等乳类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又由包括苯丙氨酸在内的众多氨基酸组成,患儿吸乳后,体内发生大量酮酸蓄积,可导致患儿弱智。倘若患儿出生后不予哺乳,改用低苯丙氨酸食品喂养,可使患儿正常发育,避免弱智。

    (2)半乳糖血症

    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婴儿,缺乏将母乳中的乳糖分解产物——半乳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酶,导致半乳糖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患儿智力障碍。倘若出生后停止喂乳类食品,改用米粉、豆浆等替代,即可避免发病。

    二、适时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的意义及其原则

    为了生长发育的需要所添加的食物,叫做辅助食品,简称辅食。年龄愈小,生长发育愈快,所需营养的全面性也愈迫切。若有不足,即可造成严重影响。当婴儿长到3个月以后,胃肠道消化酶的分泌日趋完善。5个月婴儿渐出新牙,胃容量变大,这时在乳类之外,渐渐添加半流质以及部分固体食物,无论从营养需要还是对消化器官适应性的锻炼,都是必要的。5~6个月的婴儿,即使乳类充足,不加辅食也会导致某些营养缺乏,从而导致抵抗力低下。辅食还是乳类过渡到饭食的“桥梁”,这座桥搭得好,婴儿就能很好地断奶,而后步入正规饮食。这是整个婴幼儿时期营养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很重要。

    婴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新添食品适应力弱,易发生消化吸收紊乱,故增加辅助食品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怎样为宝宝添加辅食

    宝宝4个月以后,消化酶分泌日益完善,为补充乳类营养成分的不足,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锻炼咀嚼功能,为断奶做好准备,从本月起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逐步添加辅助食品。

    辅助食品的添加原则如下:

    小量试喂,逐样尝试。即先加一种,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淡到浓,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

    1~3个月婴儿的喂养

    鲜鱼肉可代替乳类喂哺

    鱼是人类的重要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单位重量计算,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超过牛奶与鸡蛋、瘦猪肉、牛肉相当。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面,鱼肉蛋白比猪肉、牛肉等更接近于儿童的营养需要。鱼类肝脏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和一定量的维生素B12,鱼肉中含钙量一般也较畜类高。对小儿生长发育来说,鱼肉完全能满足所需的多种营养素。

    此外,鱼肉是动物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一种,肌纤维较细,组织结构显得特别柔软,进食之后,容易受到消化液的作用,故消化吸收率较高。

    根据鲜鱼肉所具备的这些条件,上海市儿童医院曾经做了以鱼肉代乳类食品喂养婴儿试验,结果证明,婴儿从1个半月起即可用鱼肉喂哺。鱼肉对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奶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食用的方法是:将鱼洗净去其内脏,整条蒸熟,去皮、去骨后研碎,混入乳儿糕中加糖或盐,调成稀糊状用奶瓶喂食。初食时量宜少些,随着婴儿的成长逐渐增加食量,制成厚糊状,用匙喂哺。这对无法用母乳喂哺,而又不能保证牛乳、奶粉或其他代乳食品供应的地区,可以用鲜鱼肉来代替或补充。

    腹泻时的喂养

    婴儿腹泻以夏、秋季多见,其发病原因除肠胃道受细菌感染外,主要是由喂养不当、天气太热或突然受惊引起。如果未按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定时,一旦食物变化较多,小儿肠道不能适应,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对婴儿腹泻,除要注意衣着、用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患腹泻时,要根据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来确定饮食治疗方案。如病情较重,每天腹泻超过10次,并伴有呕吐现象,应暂时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禁食时可用胡萝卜汤或焦米汤代替,间隔时间和每次用量均与喂牛奶时相同。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道的负担。腹泻情况如有好转,逐渐改用米汤、冲淡的脱脂牛奶、稀释的牛奶,最后恢复原来的饮食。如婴儿腹泻情况并不严重,每天腹泻五六次或七八次,比正常多2~3次,无呕吐。此时可暂喂1~2天米汤,以后用冲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掺半的浓度,或制成2份牛奶1份水的浓度喂养,使肠道逐步适应。当大便恢复正常后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浓度。如婴儿偶然出现腹泻,而且病情也轻,则只需用冲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后恢复正常牛奶饮食。冲淡牛奶时最好用米汤,因为米汤没有发酵作用,减少酸对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腹泻的治愈。

    腹泻时期,无论病情轻重,辅助食品应全部停止添加,至痊愈后再逐步恢复。

    为婴儿加喂辅食

    (1)婴儿加喂辅食的时间

    婴儿在满3个月之后,就不能单纯只是母乳喂养了,为了保证婴儿的营养,就应适当增加一些辅助食品,以促进婴儿消化系统的不断完善。

    另外,孩子在第1年身体长得最快,光靠吃奶达不到逐步增加营养的需要。到6个月时已出牙,为了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要逐步给孩子吃菜末儿、肉末儿、米粥、饼干、馒头片等,这些食物中水分含得少,营养素浓缩,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食物从液体逐渐过渡到半固体及固体,也为孩子将来断奶打下了基础。

    (2)婴儿辅食主要制作方法

    苹果泥:将苹果洗净后切成两半,用小勺轻轻刮取果肉,搅烂即可得到苹果泥。

    香蕉泥:取熟透的香蕉去皮后放入碗中,用不锈钢小勺背用力挤压、搅烂即为香蕉泥。

    鱼泥:将鲜鱼去内脏洗净,放入锅内蒸熟或加水煮熟,去净骨刺,放入调味品,挤压成泥,可调入米糊(奶糕)中食用。

    豆腐:将煮熟的嫩豆腐稍加些盐搅碎,加入粥或蛋黄中喂食。

    蛋羹:将整蛋搅匀,加入温水半小杯、酱油1茶匙、盐少许,待锅内水开后再上锅蒸8~10分钟即成,应在正餐中喂,不要在两餐之间喂食。

    肝泥与肉末儿:将煮熟的瘦肉或肝用干净的刀在砧板上剁成泥,加调料和水少许蒸成肉饼或肝糕直接喂食,或放在粥或烂面里喂食。

    红枣小米粥或玉米面粥:将红枣洗净,煮烂去皮去核,压成枣泥,放在煮好的小米粥或玉米面粥中再煮沸即成。

    肉末儿菜粥:瘦猪肉50克,青菜2小棵,植物油10毫升,酱油、精盐、葱末、姜末各少许。将猪肉洗净去筋、剁成细末儿,青菜洗净切碎。锅内加入植物油,油热后下入肉末不断煸炒,放入葱末、姜末,再加入少许酱油炒至全熟即成肉末。将炒好的肉末及碎菜加入熬好的米粥内煮沸。待温后即可喂食。

    婴儿大脑发育的营养保证

    婴儿从第3个月起脑细胞发育逐渐趋向高峰。为促进脑发育,除了保证足量的母乳外,还需要给母亲添加健脑食品,以保证母乳能为宝宝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

    常用的益智健脑食品有:动物脑、肝、血、鱼肉、鸡蛋、牛奶;大豆及豆制品;核桃、芝麻、花生、松子及各种瓜子;金针菇、黄花菜、菠菜、胡萝卜;橘子、香蕉、苹果;红糖、小米、玉米。

    微量元素的补充方法

    (1)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婴儿出生3~4个月后,体内贮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尽了,特别是铁已基本耗尽,仅喂母乳或牛奶已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鸡蛋黄是比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含铁多,还含有小儿需要的其他各种营养素,比较容易消化,添加起来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给孩子添加蛋黄:

    取熟鸡蛋黄1/4~1/2个,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复搅拌,牛奶稍凉后喂哺婴儿。

    取1/4~1/2个生鸡蛋黄,加入牛奶和肉汤各一大勺,混合均匀后,用小火蒸至凝固,稍凉后用小勺喂给婴儿。

    给婴儿添加鸡蛋黄要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婴儿食用后的表现,可先试喂1/4个蛋黄。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无过敏现象,可加喂到1/2个,再观察一段时间无不适情况,即可增加到1个。

    (2)补充需要量一半的钙

    婴儿在6个月以内,每天需要钙600毫克,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天需钙800毫克。一般来说,婴儿从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摄取到钙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养的小婴儿,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钙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进700毫升母乳,钙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为了满足婴儿骨骼、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全身正常代谢的需要,还要另外补充宝宝需要量一半的钙。

    给婴儿补钙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婴儿食物中添加钙,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婴儿营养奶米粉、奶麦粉等都含有钙;二是用钙剂补充。后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那么选择哪种钙剂好呢?选择钙剂时,一要看钙剂的含钙量;二要看钙剂的溶解度,只有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才会好;三要看是否纯天然,是否安全无毒副作用;四是价格适宜。

    补充钙剂的同时应该补充维生素D,这样钙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否则大部分喂进的钙都由肠道排泄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维生素E的补充方法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它对氧自由基发生作用,起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稳定了细胞,因而有治疗生长痛的作用。维生素C也是一种抗氧化剂,适当应用也有裨益。维生素E剂量为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一般1~2个月后孩子不会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一段时间予以巩固。

    (4)锌的作用及补充方法

    锌虽为微量元素,但参与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动,与蛋白质、核酸及70多种酶的合成有关。婴儿期每天需锌3~5毫克,人乳中锌的含量高于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鱼、肉、虾等动物性食物也含锌丰富,故一般不易发生锌缺乏。哺母营养不足和未给婴儿按时增加辅助食品等均可造成锌缺乏。缺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挑食的婴儿常可因锌缺乏而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缺锌的婴幼儿一般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还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和脂肪泻。在味觉敏感度的测定中发现锌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觉都很不敏感。缺锌还会给免疫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缺锌的孩子容易发生咳嗽、发烧、腹泻、头疖等疾病。

    预防缺锌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膳食。乳品一般锌含量不足,孕妇、哺乳母亲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摄入以及按时为婴儿添加辅食,这是预防婴儿缺锌的主要措施。要保证肉、鱼、蛋类动物性食物与粗粮及蔬菜的供给。发酵食品,如馒头、面包等能促进锌吸收,要鼓励孩子食用。婴儿在4个月后可添加番茄、鱼、虾、肉泥、黄鱼小馅饼等,这些食物均含丰富的锌。

    (5)钙与磷的比例及补充方法

    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婴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达到1.5%,婴儿每天约需钙600毫克、磷400毫克。婴儿缺乏钙、磷,可患维生素D缺乏病及牙齿发育不良、心律不齐和手足抽搐、血细胞凝集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症。

    钙与磷摄入的比例是1∶1.5较为相宜。钙与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吸收。母乳这个比例较为适当,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维生素D缺乏病者明显少于人工喂养。一般婴儿配方奶粉,钙与磷为1.2∶1。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对生长期的婴幼儿极为重要。所以说,维生素D摄入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婴儿体内钙、磷比例。

    我国婴幼儿的膳食容易缺钙,而磷不缺乏。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助食物时应多选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类、虾皮、绿叶蔬菜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鸡蛋面条、豆豉牛肉末儿、豆腐糕、鸡蛋羹、苋菜水等均含有丰富的钙、磷。

    (6)碘、铜、硒等微量元素补充方法

    碘缺乏时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引起“大脖子病”。孕妇缺碘会使胎儿生长迟缓,造成智力低下或痴呆,甚至发生克汀病(呆小病)。一般来说,碘来自海产品,海带和紫菜中含碘丰富。现在用碘强化食盐,发病率大大降低,成人每天需碘100~200微克,孕妇、乳母、婴幼儿应适当增加碘的摄入量。

    铜与造血、婴幼儿发育有关。婴儿大约每天每千克体重需0.05~0.1毫克铜。一般来说,铜来自肝、牡蛎、肉、鱼、豆类、有壳果等中,大多数动物和自主食品中都含有铜。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进食采用肠道外供给营养时可发生铜缺乏症。缺铜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面色苍白、厌食、腹泻、肝脾肿大及生长发育停滞。可口服1%的硫酸铜溶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动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参与代谢,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儿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儿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报告说硒对致癌物起抑制作用。

    另外,钠、钾、氯、镁等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它们在体内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等一起维持生命的代谢过程。

    有利于保护婴儿眼睛的食物

    (1)多吃些养肝明目的食物

    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每100克猪肝含维生素A8700国际单位。可用猪肝100克,枸杞子50克,共煮熟,食肝喝汤。

    羊肝:味甘苦,性凉,能益血、补肝、明目,尤以青色山羊肝最佳。可用羊肝做羹,肝熟放入菠菜,打入鸡蛋,食之。

    山药:常食之,既可粥食,又可做菜,还能蒸吃。

    青鱼:鱼中佳品,滋肾益肝,对视物模糊效果较佳,可常做菜食之。

    蚌肉:味甘咸,性寒,滋阴、养血、明目,可炒食或煮汤。

    鲍鱼:虽称作鱼,其实乃是一种单壳贝类,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都非同一般,其壳称“石决明”,有平肝明目之效。用时研末,同猪肝共煎,有益于眼。

    (2)常食富含胡萝卜素的食品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身,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有维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干燥、退化以及增强在无光中视物能力等作用,此类食品主要有青豆、南瓜、西红柿、胡萝卜、绿叶蔬菜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维生素B2能保证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谢,若缺乏则易出现流泪和眼发红、发痒等症状。一般来说,瘦肉、扁豆、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2较多,应多吃一点。

    (4)更要常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

    因为维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干燥、怕光、流泪,重者眼睛结膜变厚,甚至夜盲或失明。鸡蛋黄、羊奶、牛奶、黄油、猪油、各种油类肝脏、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含维生素A较多,可多食之。

    (5)其他

    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对眼睛非常有益,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等含量较高。

    钙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猪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酥鱼、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

    上述一些食品对保护小儿眼睛非常有效,要多吃一些,尤其是眼功能差时更要注意。而辛辣、太热、肥腻之食不利于眼睛,最好少食。

    4~6个月婴儿的喂养

    辅食的制作方法

    (1)西瓜糊

    将西瓜去子,用小勺在容器中研碎。在夏天对孩子有消暑利尿作用。

    (2)香蕉粥

    取香蕉、牛奶各适量,放入锅内煮,边煮边搅,成为香蕉粥,关火后加入少许蜂蜜。这对小儿便秘尤为适宜。

    (3)梨酱

    将梨洗净去皮核,切成薄片,与适量冰糖、水共煮,煮成糊状,研成泥。对咳嗽的小儿有一定功效。

    (4)橘子糊

    将橘子瓣去内皮及核,放入容器中,加入少许蜂蜜进行搅拌。此糊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5)鱼泥

    婴儿可开始吃鱼泥。将从市场买来的鱼,去鳞、鳃,剖开取出内脏、洗净。将鱼肉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加少许盐、葱、姜、料酒,用微火煨30分钟后取出,去骨、刺,剩下的鱼肉捣碎、烂,即成鱼泥。也可以把洗净的鱼装入盘中,加上述的调料,上锅以火蒸20~30分钟后取出,去骨去刺,留鱼肉,用勺背碾成鱼肉泥。因婴儿从未吃过鱼肉,初次吃4~6克,可以单以鱼泥加开水调成糊状喂食,也可以把鱼泥加入米糊中调匀服用,或调入稀粥中食用。3~4天后无反应,可增加量,逐渐加至10~15克。间隔3~4天适应后,慢慢再加量。增加量的多少主要根据婴儿食欲及粪便症状。只要无不良反应,就可适当增加。

    牛奶忌与钙粉同哺

    人工喂养的小儿到了3个月后便开始加喂一些钙片或钙粉,以防止小儿缺钙。应当注意的是钙粉不能和牛奶一起喂。因为钙粉可以使牛奶结块,影响两者的吸收。有些父母为了喂孩子方便、省事,常喜欢把钙粉混合到牛奶中一起给孩子吃,这样的补钙方法是不科学的。

    婴儿夜啼的乳母饮食

    小儿夜啼是指非因身体不舒服而引起每夜啼哭,甚至通宵达旦,有的每夜定时啼哭,哭后仍然安静入睡者,称为“夜啼症”。

    小儿夜啼与乳母的饮食忌口有很大的关系,如乳母经常进食油炸辛辣油腻之品,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湿热,内热经乳汁进入小儿体内,可使邪热乘心。中医认为心热为阳,阳为人身的正气,因小儿正气未充,至阳则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气不能战胜邪热,则邪热乘心而致小儿夜间烦躁啼哭,睡喜仰卧,见火或光亮夜啼更严重,同时还可见到小儿烦躁闷热、口中气热、手腹发热、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响小儿阳气,导致寒邪内侵。中医认为诸脏属阴,夜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衰则阴寒凝滞,或阳为阴寒所郁,不得伸展,白天表现为睡喜伏卧,四肢欠温,面色青白,口中气冷等。夜间则表现为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时后停息。

    菜汤、菜泥、水果泥的喂养

    5个月以后的婴儿除了喂菜汤外还应喂食菜泥、水果泥。

    (1)菜汤的喂法

    取新鲜绿叶蔬菜或胡萝卜50~100克洗净,切碎。锅内加少许水煮沸后将绿叶蔬菜或胡萝卜加入,继续煮7~8分钟,煮熟烂。倒入清洁的漏瓢中,去汤后用匙背压榨成细末过瓢孔,去除粗纤维。剩下的倒入碗中即可食用。

    4~6个月的婴儿初次吃菜汤可从少量开始,第1次吃20~30毫升菜汤,适应了再增加至40~50毫升。

    (2)菜泥的喂法

    先将新鲜的蔬菜如菠菜、小青菜、胡萝卜、空心菜等,选任何一种取50~100克,洗净,切碎。往锅内放碗水煮沸后将切碎的菜放入锅内。继以大火煮沸6~7分钟停止,开锅将菜及汤倒入消毒的漏瓢内,漏下的菜汤盛入碗中,加少许盐即成菜汤,供食用。

    初次吃菜泥的婴儿可从少量开始,第1次可喂1/2汤匙(10~15克),第2天如无反应增加到1汤匙(20克),3~4天后无反应可增至2汤匙(30~40克)。

    (3)水果泥的喂法

    新鲜苹果50克,糖10克,将苹果去皮,切碎,以大火煮软后,加入糖,放入清洁的铁筛内,用匙压迫过小孔,即成苹果泥。简单的苹果泥的做法:将苹果洗净,削去皮,以小匙慢慢地刮,刮下的即成苹果泥,开始每次喂1/2汤匙,以后渐增,小儿腹泻时吃点苹果泥有止泻作用。

    开始断奶及过渡方法

    婴儿在将近半岁时,就可以逐渐走向断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断奶,改喂其他食品的,而是给婴儿吃些半流体糊状辅助食物,以逐渐过渡到能吃较硬的各种食物的过程。

    让婴儿从吃母乳或牛奶转成吃饭,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逐渐让婴儿从吃母乳或牛奶转成习惯于吃饭,这个过程应有一个喂易消化的软食的时期,即半断奶期。

    半断奶期吃的食物就是代乳食,但它绝不是非要特别制作婴儿专用食物不可,大人平常吃的食物中,适合这时期婴儿吃的也有很多,稍经加工即可,如熟的鸡蛋、豆腐、薯类、土豆泥、鱼肉及肉丝等。实际上,最好的代乳食就是尽量利用大人所做的部分饮食。

    在喂代乳食时,应让婴儿上身直立,用东西撑住他(她),让婴儿坐着吃饭。

    小食品制作方法

    (1)蛋黄粥

    大米2小匙,洗净加水约120毫升,泡1~2小时,然后用微火煮40~50分钟,再把蛋黄研碎后加入粥锅内,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

    (2)面包粥

    把1/3个面包切成均匀的小碎块和肉汤2大匙一起放入锅内煮,面包变软后即停火。

    (3)水果麦片粥

    把麦片3大匙放入锅内,加入牛奶1大匙后用微火煮21~30分钟,煮至黏稠状,停火后加切碎的水果1大匙(可用切碎的香蕉加蜂蜜,也可以用水果罐头做)即可。

    (4)奶油蛋

    蛋黄1/2个、淀粉1/2大匙,加水放入锅内均匀混合后上火熬,边熬边搅拌,熬至黏稠状时加入牛奶3匙,停火后放凉时再加蜂蜜少许。

    (5)牛奶藕粉

    藕粉或淀粉1/2大匙、水1/2杯、牛奶1大匙一起放入锅内,均匀混合后用微火熬,边熬边搅拌,直到出现透明糊状为止。

    一日饮食安排

    要安排好婴儿一天的饮食,关键一点是要合理搭配好准备喂的食物,最好父母能看些营养学方面的科普书,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的常识,这样安排起来就比较合理,不然就显得有些盲目了。

    这个月龄的孩子,饮食上仍以奶为主,同时适当喂些谷类食物,每天保证有水果、蔬菜、动物性食物。每天的食物尽量不要重复,让婴儿吃得不枯燥,保持旺盛的食欲。每个婴儿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有天生的喜厌,父母没有必要严格按食谱上所说的那样去做,应该根据孩子的爱好去安排饮食,如果把婴儿不爱吃的食物硬塞到他的嘴里,这样喂养是不会成功的。给婴儿喜欢吃的食物,这是顺利地添加辅食的一个诀窍。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参考:

    早晨6时:母乳。

    上午9时:奶糕1/2~1块,加1/4~1/2蛋黄。

    中午12时:母乳,少量鱼肉,菜汤。

    下午3时:半个香蕉。

    下午5时:烂粥半碗加少许菜泥。

    晚上8时:母乳。

    晚上11时:母乳。

    嘴对嘴喂食不卫生

    成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通过嘴对嘴喂食,就会把细菌带给孩子。尤其是患肺结核、肝炎、伤寒、痢疾、口疮、龋齿、咽喉炎的人,更容易把病菌带给孩子造成传染。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因此而患病。嚼过的食物势必妨碍孩子的唾液和胃液的分泌,降低孩子食欲和消化能力,自幼就造成了胃肠道消化能力不强,阻碍了生长和发育。另外,经常嘴对嘴喂小儿,使小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并习惯成自然,不利于锻炼其咀嚼能力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半岁以内不宜多饮果汁

    果汁的特点是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较多,口感好。因此乐于为宝宝接受,但最大的缺陷在于不含有对宝宝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和脂肪。如果喝了很多果汁,果汁抢占了胃的空间,正餐摄入就会减少,而正餐(如母乳或牛奶)才有宝宝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宝宝多饮果汁可破坏体内营养平衡,导致发育落后的恶果。年龄越小,此种恶果越易发生。6个月以上者也要限制饮用量,以每天不超过100毫升为妥。

    婴儿不宜喝豆奶

    婴儿不宜喝豆奶。豆奶是健康饮品,对此人们已达成了共识。然而美国专门从事转基因农产品与人体健康研究的人士近期指出:喝豆奶长大的宝宝,成年后引发甲状腺或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系数较大。对于成年人,经常食用大豆是极为有益的。大豆能使体内的胆固醇降低,保证体内激素的平衡等。然而,婴儿食用大豆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婴儿对大豆中高含量抗病植物雌激素的反应与成人相比完全不同。成年人所摄入的一般植物雌激素可在血液中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有助于防止乳腺癌的发生。而婴儿摄入体内的植物雌激素只有5%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使其他未能吸收的植物雌激素在体内积聚,这样就有可能对每天大量饮用豆奶的婴儿将来的性发育造成危害。营养素齐全、促进健康发育的牛奶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7~9个月婴儿的喂养

    婴儿的主要消化特点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娇嫩,与成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从消化器官上看,婴儿口腔黏膜柔软,面颊部脂肪发育较好,舌短而宽,有助于吸吮乳头。

    婴儿的胃贲门(胃的进口)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作用不强;幽门(胃的出口)肌肉发育良好,但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紧闭,在吸饱奶后略受震动或吞咽过多空气,都容易吐奶。新生儿及婴儿阶段,胃容量甚小,婴儿每次哺乳量容易超过胃的平均容积,哺乳量过多,容易引起呕吐。婴儿胃的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为1~1.5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婴儿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从消化的另一个系统——消化液上看,新生儿的涎腺发育不全,唾液分泌量较少,3~4个月时,涎腺逐渐发育完全,唾液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增多,消化淀粉的能力增强。

    婴儿的胃液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有胃酸、胃蛋白酶、胃凝乳酶和脂肪酶。婴儿的胃液分泌机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但完全能消化人乳。婴儿的胃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可使乳汁凝固,有利消化。

    肠消化液内有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肠液从婴幼儿时起,已含肽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等,加上胆汁的乳化作用,可使食物消化完全。食物经过小肠,除了不能消化的部分外,都已分解成为最简单的物质(氨基酸、单糖、甘油等)而被吸收。

    1~3岁的幼儿消化系统也比较娇气,需要在饮食上作出必要的照顾。3岁之后的儿童的消化系统已渐渐接近成人,但是在营养上也有特殊之处,应予以注意并加以调解,使儿童得到合理、完善的饮食。

    不宜给婴儿断奶的情况

    婴儿如有以下情况不宜断奶:

    该婴儿从未添加过辅食,消化道对断奶后食品没有适应的能力,如果采用突然断奶会给婴儿带来不利,易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婴儿患病期间不应该断奶。断奶时母婴的身体都发生变化。小儿患病时,再加断奶,将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营养不良。

    炎热的夏天不宜断奶。夏天天气炎热,小儿消化能力差,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故不应断奶。

    乳母月经来潮时的哺乳

    产妇在产后月经的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小儿1岁后才恢复。不论月经在什么时候恢复,都不是断奶的理由。

    一般来说,产后月经的恢复与母亲是否坚持母乳喂养有一定关系。哺乳时期越长,吸吮乳头的次数越多,或婴儿越大刺激乳头的吸吮力越强,都有利于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增高,这对抑制月经恢复最能起作用。如果较早停止哺母乳,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降低,抑制月经的作用减退,月经也就很快恢复。

    月经来潮时,一般乳量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可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都不要停止喂哺,还应坚持一定阶段的母乳喂养。

    预防婴儿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孩子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母亲与孩子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孩子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孩子需要的蛋白质没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婴幼儿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小孩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种孩子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孩子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裂纹鳞状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其实,有些妇女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孩子如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他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更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孩子暂时分开,则孩子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孩子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每天每千克体重1~1.5克蛋白质,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足维生素,这样孩子就会很快获得好转和痊愈。

    婴儿断奶后的饮食

    小儿的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刚刚断奶以后还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进食固体食品。小儿已习惯用的各种辅食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新品种,使小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把流质、半流质改为固体食品。这一时期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密切关系着以后的营养状况,家长必须重视这件事,妥善安排。

    断奶后必须注意为孩子选择质地软、易消化并富于营养的食品,最好为他们单独制作。在烹调方法上要以切碎烧烂为原则。通常采用煮、煨、炖、烧、蒸的方法,不宜用油炸。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只给孩子吃菜汤泡饭,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汤只能增加些滋味,里面所含的营养素极少,经常食用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有的家长以为鸡蛋营养好,烹调方法又简便,每天用蒸鸡蛋作下饭菜,这也不太妥当。鸡蛋固然营养价值较高,孩子也很需要吃,然而每天都用同样方法制作,时间久了,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影响食欲而产生拒食的现象。

    进餐次数以每天4~5餐最好,即早、中、晚三餐,午睡后加一次点心。如小儿较弱,食量小,也可在上午9时加一次点心。至于每餐的量,应特别强调早餐“吃得饱”。因为小儿早晨醒来食欲最好,应给予质量较好的早饭,以保证小儿上半天的活动需要。午饭量应是全天最多的一餐,晚餐宜清淡些,以利睡眠。那么,每天各种食品应吃多少呢?下面的量可作参考:

    蔬菜:应以绿叶菜为主,每天至少占50%,每天总量为50~75克。以后日渐长大,量应逐步增到100克。

    豆制品:每天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腐干为主。

    鸡蛋:每天1个,煮、蒸、炖、炒蛋均可。

    肉、鱼、脏腑类:每天50~75克,不同品种,轮换食用。

    豆浆或牛奶:每天500毫升,1岁半以后可减到250毫升。

    粮食:每天的主食为大米、面粉,共需100克,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增。

    水果:此项食品可根据家庭情况灵活掌握,如条件许可,作补充部分的蔬菜量。但并非吃了水果就不必吃蔬菜,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是不同的。

    油、糖:一般每种每天10~20克即足。

    婴儿贪食的原因

    婴儿头12个月发育比较迅速。开始学步时,发育速度放慢。此时,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但难于意识环境对他们的限制,因而易于发生事故或中毒。

    孩子总是往嘴里放东西,很多父母误认为孩子饿了,他们赶忙主动给孩子食物,而这些食物多半被孩子拒绝。这是因为学步婴儿在不断长牙,他们的牙床间歇地发痒和疼痛,孩子往嘴里塞好多东西可能就是试图减轻牙痒和牙疼带来的不舒服。婴儿的这种吃法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会自己选择食物吃,学哥、姐的样子吃等等。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一个特定阶段。在这阶段,孩子多吃点也不会超重,更不会饿着他自己。

    婴儿不宜多吃蜂蜜

    蜂蜜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但蜂蜜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肉毒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甚强,既耐严寒,又耐高温,能够在连续煮沸的开水中存活6~10小时。因此,即使经过一般加工处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数量的肉毒杆菌胞芽存活。这些胞芽无法生长和释放毒素。然而,这些胞芽一旦进入婴幼儿体内,尤其是进入1岁以下的婴儿体内,因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它们便迅速发育成肉毒杆菌,并释放出大量的肉毒素。这些毒素毒性甚强,据说1毫克即可致万名婴儿于死命。另据调查,目前婴幼儿急死症中,有5%的婴儿是因肉毒素中毒而引起死亡的。所以,婴幼儿最好不要多吃蜂蜜,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

    断奶后婴儿的喂养

    宝宝在9~10个月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宝宝一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但一日三餐都只吃一样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①婴儿一天的饮食量标准。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两匙半。

    食油:1天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为好。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②可喂的食品。

    淀粉质: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吞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米、面食品搭配喂养

    面食的做法花样比较多,可以经常变换。用米、面搭配使膳食多样化可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从营养角度分析,面粉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的含量都比米要高,而且不同粮食的营养成分也不全相同,如用几种粮食混合食用,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所以,每天的主食最好用米、面搭配,或不同的品种搭配。

    食用山楂的好处

    由于小儿脾胃不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因此,小儿宜多食能消食化积、散淤行滞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疗方如下:

    ①山楂汤。即山楂一味煎汤饮,尤宜于食肉不消的儿童。

    ②山楂饼。用山楂、白术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儿,做成梧桐子大的蒸饼丸,每服70丸。可治儿童食积。

    ③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儿,用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于小儿痢疾赤白相兼者。

    ④山楂丸。茴香、山楂各等份,研细末,盐、酒调和,空腹热服,可治小儿小腹痛。

    米粥的制作

    粥类的共同制法是取稻米、小米或麦片等约30克,加水3~4碗,浸1小时,置锅内煮1~1.5小时,煮至烂如糊即可。为婴儿煮制的补充营养的粥是指在粥内加入一定数量的鱼、肉、蛋、猪肝、蔬菜、豆制品等。原料为:大米500克,荤菜250~350克,蔬菜250~350克,豆制品50~150克,另加植物油50~75毫升。常用的婴儿粥类的做法如下:

    ①肉泥粥。取猪里脊洗净,剁成细末儿,加入粥中煮熟,可适当加葱、姜、盐,滴几滴香油。

    ②鱼粥。洗净去内脏的鱼(如青鱼、带鱼、鳗鱼等)整条蒸熟去骨刺压碎,将鱼肉研碎,拌入粥中煮熟,加适量食盐、葱,少许酒,即成鱼粥。最好每周吃1~2次。

    ③肝泥粥。洗净的猪肝用刀横刮,再刮取切面处泥状物,加酒、盐放入粥中煮透。也可适当加些调料。最好每周吃1~2次。

    ④蛋花粥。将1只鸡蛋打碎放入已煮好的粥中,边搅边烧,煮沸后放盐和熟油。

    ⑤芝麻、花生或核桃仁粥。芝麻、花生或核桃仁炒熟,研成面,加入粥中即可。

    ⑥菜粥。将嫩菜叶如菠菜叶、油菜叶等洗净切碎,放在粥里煮熟。

    ⑦糖麸水。取麸皮1碗、水5碗,加入10%的盐酸(食用)数滴,浸1~2小时后煮沸,滤去渣,加糖水少许即成。每月饮用2~3次,对婴儿补充维生素B2、促进乳母乳汁分泌均十分有益。

    ⑧藕粉。取藕粉约5克,糖约5克,先用少许冷开水调和,再用沸水调成1小碗。

    上述各种粥内最后都可以加入菜泥和豆制品煮熟再吃。

    芋薯类食品的制作

    ①牛奶土豆。将土豆泥与牛奶一起搅拌,再加上胡萝卜泥与少许酱油即可。

    ②肉土豆。将土豆泥与肉末儿放在锅里煮,加少许酱油、白糖,边煮边搅拌。

    ③芝麻土豆。将土豆泥与熟芝麻、少许蜂蜜一同搅拌即可。

    ④土豆丸子。将土豆泥与胡萝卜泥、鸡蛋调匀,加少许盐,做成丸子,在植物油锅中过一下,时间不宜长。

    ⑤地瓜泥。将地瓜洗净去皮蒸熟,研成泥,加少许蜂蜜即可。

    ⑥蒸地瓜。将地瓜与苹果洗净削皮去核,切成薄片,相间码放在小碗中上笼蒸熟,加少许蜂蜜即可。

    含铁较高食品的制作方法

    ①肝末儿蛋羹。将猪肝切成片,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剁成肝末儿,放入碗内。再将鸡蛋磕入此碗中,加入葱末儿、细盐,放少量水调匀,在碗内蒸熟,加点香油即成。

    ②炒三丁。将鸡蛋黄放入碗内调匀,倒入抹油的方盘内,上笼蒸熟,取出切成小丁。将豆腐、黄瓜切成丁。将热锅放点油,用葱姜末儿先炒,再放入蛋黄丁、豆腐丁、黄瓜丁,加适量水及细盐,烧透入味,勾淀粉汁即成。

    ③麻酱拌茄泥。将茄子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上笼蒸熟。加入麻酱、细盐及适量水搅成糊状,将蒸好的茄块捣成泥,浇入调好的麻酱即成。

    ④四彩珍珠汤。先将面粉放入盆内,用干净软帚蘸水拌入面粉中,边抖水边拌匀面粉,使之拌成小疙瘩。将猪肉剁成肉末儿;菠菜用开水焯一下,控去水,切成小段;紫菜用温水泡软后撕碎,并准备好鸡蛋液。热锅放油,下肉末儿煸炒,放点葱、姜末儿及酱油,添入适量水烧开。再把小面疙瘩投入,用勺搅拌均匀,煮片刻。放入鸡蛋液、菠菜、紫菜及适量细盐,稍煮即成。

    含钙较高食品的制作

    (1)肉末儿豆腐干油菜丝

    将瘦猪肉剁成肉末儿,豆腐干(或豆腐片)切成小丝,油菜洗净切丝。热锅放点油,下肉末儿煸炒,随后放入葱花、豆腐干丝,添适量水,烧片刻,再投入油菜丝,翻炒片刻,加入细盐即成。

    (2)虾皮肉末儿青菜粥

    将虾皮、瘦肉、青菜(大白菜、小白菜均可)分别洗净、切碎。锅内放适量油,下肉末儿煸炒,再放虾皮、葱花、酱油炒匀,添入适量水烧开。然后放入大米或小米,煮至熟烂,再放菜丝煮片刻即成。

    (3)虾皮菠菜骨头挂面汤

    将虾皮洗净切碎,菠菜开水焯一下后,切成小段,紫菜泡后撕碎。热锅放点油,下虾皮、葱末儿、酱油,添入骨头汤,下挂面煮熟,放入紫菜、菠菜及适量细盐即成。

    (4)奶味软饼

    取标准粉、黄豆粉、奶粉,其比例为10∶1∶2。将黄豆粉用凉水化开后,充分加热煮沸,略放凉,再将沏好的奶粉倒入,并磕入鸡蛋,调匀备用。将晾凉的豆奶蛋汁倒入面粉中,加入适量细盐和水,充分调匀使成稀糊状。平锅加热后放点油,将面糊摊成软饼即成。

    婴儿膳食的制作方法

    (1)混合菜糊

    将土豆、胡萝卜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压烂成泥。番茄用开水烫,去皮,切成碎块,放入锅中煸炒,再加上少许食盐、土豆、胡萝卜泥、肝泥和熟肉末儿一起炒熟后食用。

    (2)三鲜蛋羹

    把1~2个鸡蛋打入碗中,加少许食盐和凉开水调匀,放入锅中蒸热,然后再切几个新鲜虾仁与炒好的肉菜末儿放进碗中搅匀,再继续蒸5~8分钟,停火后即可食用。

    (3)果羹

    将苹果、百合、山药、梨、莲子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片加上琼脂一同放在火上加水煮熟,离火加白糖凉后食用。没有琼脂可用藕粉代替。

    合理的营养配备

    虽然此时的宝宝不再如以往一样生长得那么快,但从一个人生长的总过程中看来,宝宝的生长仍是很迅速的。合理营养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绝不可忽视。合理的营养包含两方面:其一是提供足够生长需要的营养;其二是各营养成分之间比例要恰当,不要某种营养过剩,而某种营养又不足。

    前一种情况做不到便会出现营养不良,可使宝宝的骨骼肌肉发育受阻,比如身体矮小、瘦弱等,这样宝宝的身体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易得一些传染病,以及消化不良、腹泻等。此外宝宝脑重此时已达到了成人的75%,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智力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应十分注意。宝宝这时营养不良,蛋白质和热量以及某些微量元素供应不足,脑细胞的数量就会减少,脑的重量降低,引起脑发育不良,宝宝的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会导致智力衰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前一种情况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但后一种情况却往往被忽视,比如现在的宝宝中尤其城市里的小胖墩非常多,究其原因是营养过剩所致。这其实并非好事,也不意味着一定健康。饮食中含糖高的食品如巧克力、甜点心,以及高脂肪的食品吃多就容易引起肥胖症,肥胖症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营养中如果蛋白质过多,会加重宝宝肝、肾的负担,造成肝肾功能不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若过多则会引起维生素中毒。可见,尽管各种营养是宝宝生长中所必需的,但过犹不及。宝宝一天可参考以下的饮食标准:

    米或面150克,肉类40~50克,牛奶(或豆浆)250~500毫升,豆制品25~50克,鸡蛋1个,蔬菜150~250克,糖10克,油10毫升,水果150克。

    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饮食中既要含有人体需要的一切营养及热量,同时各营养素之间应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蛋白质与糖类(糖)为1∶0.64。应提醒的是营养充分和合理是阶段性的,比如从1~2周内的饮食来看应达到上述要求,而并非每顿饭都应达到标准,大可不必因此而搞上七八个菜。

    保持婴儿食品营养的方法

    (1)主食的烹调

    精米、精面的营养价值不如糙米及标准面粉,因此主食要粗细搭配,以提高其营养价值。淘大米尽量用冷水淘,最多3遍,且不要过分用手搓,以避免大米外层的维生素损失过多。煮米饭时尽量用热水,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吃面条或饺子时,也应连汤吃,以保证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

    (2)肉食的烹调

    各种肉最好切成丝、丁、末、薄片,容易煮烂,并利于消化吸收。烧骨头汤时稍加醋,以促进钙的释出,利于小儿补钙。

    (3)肉菜共烹调

    先将肉基本煮熟,再放蔬菜,以保证蔬菜内的营养素不至于因烧煮过久而破坏太多。

    (4)蔬菜的烹调

    要买新鲜蔬菜,并趁新鲜洗好、切碎,立即炒,不要放置过久,以防水溶性维生素丧失。

    注意:要先洗后切,旺火快炒,不可放碱,少放盐,尽量避免维生素被破坏。

    开始训练婴儿吃“硬”食

    吃惯了流质食物的婴儿,虽长了几颗牙齿,也像是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固体食物),还应有个实习的过程。

    让初为人母忐忑不安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让宝宝去学吃“硬”东西。因为人们担心,早了,怕不消化,或堵住嗓子眼儿发生意外;迟了,又担心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影响发育。就此,儿科专家向妈妈们建议:孩子在12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吃固体食物,因为在这个阶段,宝宝们通常已能掌握拿东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当然,在开始时可将固体食物弄成细片,好让孩子便于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过的蔬菜(如胡萝卜)等。

    当婴儿已习惯吃这些“硬”东西后,便可以使食物的硬度“升级”,让他们尝试吃煮过的蔬菜,但不宜太甜、太咸或含太多的脂肪,以免“倒”了胃口,产生厌食、拒食行为。

    在让宝宝逐渐适应不同硬度的食物时要有耐心,不可过高估计他们牙齿的切磨、舌头的搅拌和咽喉的吞咽能力。固体食物应切1厘米大小,太大时很容易阻塞咽喉。

    硬壳食物,至少要到4~5岁时才适宜吃。试吃时先破成4份,以防“囫囵吞枣”,酿成意外。

    三、注意补钙

    囟门晚闭与缺钙

    婴儿出生时由于骨化未完全,前额部有一个菱形未闭的凹陷,称之为前囟。沿颅缝向后还有一个后囟。正常发育的小儿出生时,后囟基本闭合,即使未闭,生后不久也会自动闭合。前囟一般在1岁半左右闭合,延期闭合则称之为囟门晚闭。囟门晚闭除了一些先天性疾病、颅脑感染所致的脑水肿外,绝大多数是由于缺钙引起。缺钙导致的骨骼发育不良,是囟门晚闭的罪魁祸首。婴幼儿缺钙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母亲摄入的钙不足,母乳中含钙不高等众多原因引起的。因此,适当增加母亲钙的摄入,给母亲补钙,是防治这一系列疾病的根本。

    出牙晚与缺钙

    严格地讲,人有两套牙齿,第一套为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间向外依次为门牙、犬齿、臼齿2颗,上下腭。乳牙从婴儿6个月时开始萌出(也有5个月即萌出者),到2岁半全部长齐。第二套牙齿称做恒牙,共32颗,上下各16颗,从中间向外依次为门牙、犬齿、前臼齿2颗、臼齿2颗,上下腭。一般从6岁开始萌出至13岁长齐,仅第二颗臼齿即最后一颗牙可以延续到25岁才萌出,有的甚至终身空缺,故又称迟牙(第三磨牙)或智齿。乳牙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但4~10个月萌出都算正常。一般1岁出6~8个牙,2岁出18~20个牙。我们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出婴儿应该萌出的牙数,即月龄减6~4即为应萌出的牙数。例如9个月婴儿应萌出的牙数为9-6=3或9-4=5,也就是说,应萌出3~5颗牙。恒牙一般在6岁左右萌出。如果到了3岁乳牙还没有长齐,那就不正常,叫萌出迟延,就应该寻找出迟萌的原因。

    机体缺钙可以导致乳牙或恒牙迟萌。小儿患维生素D缺乏病、呆小病、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机体严重缺钙,同时伴有乳牙或恒牙萌出迟延。临床观察证明,周岁左右还未出牙的婴儿,每天补充4~6粒活性钙,每餐1~2粒,1个月后则乳牙陆续长齐,效果十分明显。可见,小儿出牙晚与钙营养不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目前营养调查表明,孕妇、儿童严重缺钙,日摄入量仅达规定营养标准的30%~40%,每天差500毫克以上。注意给孕产妇和儿童加强补充钙营养,对母亲、婴儿的牙健康会有极大好处。

    在乳牙和恒牙交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脱落的乳牙稳如泰山,丝毫不见动静;另一种是乳牙早已脱落却迟迟不见恒牙长出。这并不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氟可促进牙齿的生长,防止牙釉质的破坏,即止龋齿的发生。如市面上所售加氟牙膏就是这个机制。但大量的氟进入人体,会产生氟中毒导致全身各系统的损害,其中损害最大的是牙齿和骨组织,产生氟斑牙、氟骨症。

    氟斑牙的产生与缺钙有何关联呢?实验证明,在低钙饮食的情况下投与过量的氟,很容易导致氟斑牙的发生;而与此相反,在高钙饮食的情况下给予过量的氟,则很不容易引起氟斑牙。这个实验提示,钙离子可以损坏抗氟离子与牙釉质的结合,而起到保护牙釉质作用。

    预防氟斑牙别忘了给孩子补钙,补钙可不光光是治疗氟斑牙,而且能治疗全身的氟中毒,减轻氟骨症的症状,起到整体的效果。

    孩子夜啼与缺钙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老在夜间啼哭,可是孩子又没有其他疾病。有的家长很着急,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孩子白白胖胖的,有的医生认为这根本不是一种疾病。其实是因为你的孩子缺钙,补充一定的钙剂,夜啼症马上就会控制。夜啼往往是婴幼儿早期缺钙的表现,通常多见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孩子。所以我们说白白胖胖的孩子同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都会发生夜啼。孩子长得快,营养物质消耗的多,供给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故缺钙症状更明显。而钙又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有镇静和解除失眠的作用。缺钙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白天小孩易出现烦躁、好动、易激惹、精力不集中;夜间小孩不易入睡、睡后易醒,而且易突然惊醒而啼哭不止。治疗可给予钙剂,鼓励孩子多到室外活动,多抱宝宝晒太阳。一般来说,经过2个月的治疗,夜啼的症状基本会消失。

    枕秃与缺钙

    有的孩子长得很好,但细细一看,孩子的后脑勺头发稀疏,枕骨的一圈头发很少,或者根本就不长头发,这种现象称之为枕秃。这种宝宝的头往往凹凸不平,头大,从前面看很可能是一个方头,即前额两个角,后枕部又有两个角,这些都是缺钙的体征。枕秃的发生与出汗也有关系,因为睡觉时头部枕在枕头上,汗液不容易吸收、蒸发,影响局部头发毛囊的生长,头发失去养分就容易枯黄,失去水分容易脱落。孩子睡觉出汗也是缺钙的早期表现,缺钙导致神经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异常,神经兴奋度增加,交感神经亢进,孩子出汗增多。不过孩子若平时有轻度的出汗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孩子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温高于成年人,少量出汗是正常现象。若出汗量大,适当补充钙剂,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缺钙

    由于儿童生理与病理的特点,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儿童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低下,且呼吸道缺乏一种称之为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的物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特点是经常感冒,发热、鼻塞、咳嗽,并迁延不愈。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带来生活上巨大的不便,影响孩子的休息与学习。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经常吃药、看病,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生活上的不便,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也知道这种孩子体质差,经常给孩子服用增强体质的药物,可效果不尽如人意。

    补钙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经常服用钙剂的孩子,体质明显增强,极少患上呼吸道感染。钙剂增强免疫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钙剂还能促进很多酶的释放,增加体内溶菌酶的功能,进一步对致病微生物进行杀伤。

    小孩腹痛与缺钙

    小儿腹痛有很多原因,如寄生虫、胃肠炎、先天性的畸形、肠梗阻、肠粘连、消化不良、腹型癫痫、坏死性小肠炎等等。但在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功能性腹痛,也就是原因不明的腹痛,其特点是腹痛往往非常剧烈,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的改变,各种各样的检查均不见异常,而且腹痛可自行缓解,又自行出现,缓解期一切活动如常。家长忙着给孩子吃打虫药、吃胃疼药、吃止痛片,可是腹痛还是经常发生,周而复始。

    是否说孩子功能性腹痛就不能治疗呢?当然不是。最近发现,功能性腹痛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钙。那么缺钙是如何引起腹痛呢?钙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血液凝固、肌肉收缩、神经递质的传递、调控多种酶与激素的激活。钙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而人体的肠道是由大量的平滑肌组成,其收缩与舒张需要钙的参与,缺钙导致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发生肠痉挛而导致腹痛的发生。因此,我们说补钙可以治疗功能性腹痛。要是你的孩子经常腹痛而又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各项检查又无异常,发现不了病因,不妨补补钙,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与缺钙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科疾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儿科的常见病除了感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外,儿童心理疾病、性格发育不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儿童多动症就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精神疾病。多动症是由于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传递一些不自主的冲动而引起的,常表现为精神不集中,经常无意识的乱动,上课老走神,夜间难于入睡,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多动症的产生是由于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之间还未很好的绝缘,冲动容易泛化。而且神经细胞的阈值很低,大脑过度敏感。而钙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联络,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作用。实验与临床均证明,补钙能有效缓解小儿多动症的症状,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多动症随着年龄增加,会逐渐减轻和消失的,因此,家长及小孩不必心理负担过重,补充钙剂能有效的消除症状,促进疾病痊愈。千万记住小儿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家长应给予理解,不能盲目地责怪孩子,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如何确诊孩子缺钙

    孩子是否缺钙主要可从临床症状上来判断,如夜啼、多汗、方颅、肋骨外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发钙的测量和血钙的测定。发钙的测量十分简单,只要取孩子的一点头发,做生化分析即可。这种方法无痛苦,不给孩子带来任何影响,在临床上也得到推广。但发钙测量有一定的缺陷,即与体内钙的真实水平相关性较差,也就是说不大准确。血钙测定是通过抽血来分析血液中钙的含量,较为准确,但操作较复杂,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痛苦。当然,血钙含量正常也不能完全说明体内不缺钙,尤其在缺钙的早期阶段,更不能精确反映。其原因是血钙存在一个自稳系统,在钙平衡的代偿期,骨骼中的钙能起到一个钙库的作用,维持血钙的平衡。因此,临床上判断是否缺钙还需要根据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临床症状、体征全面进行分析。

    为什么母乳喂养仍会缺钙

    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甘泉,最佳的天然食品,可常发现母乳喂养的孩子患有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可见,母乳喂养仍会缺钙。近年研究发现,母乳钙与母亲血清钙含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母乳汁中尚有20%~23%的低钙乳,伴有妊娠合并症、贫血、妊高征、胎膜早破的产妇,低钙乳率达50%。低钙母乳喂养的婴儿钙摄入不足,也会患维生素D缺乏病。

    母乳喂养是婴幼儿最佳的营养方式,对母婴健康均有益处,但必须保证母乳乳汁中各种营养素比例正常。由于孕期和产后产妇特别是晚期孕妇的钙营养严重缺乏,一般日缺失量在700~1000毫克左右,由此也影响到母乳中的钙含量。及时给母亲补充钙,如活性吸收型钙片,每天达1000毫克钙量,几天后即可收到明显效果,婴儿哭闹不安、多汗、夜惊等症状会显著减轻、消失。因此,发现并及时纠正低钙乳,补充钙质,是对母亲产后体质、体形的恢复和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

    小儿补钙4大理由

    由于我国膳食结构不合理,我国居民缺钙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婴儿缺钙现象更为普遍。原因大体可分以下几类:

    (1)饮食单一

    主要为乳类,包括人乳、牛乳、羊乳。人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合婴儿吸收,但钙质少。如果单纯用人乳喂养,不注意添加辅食,钙质便会摄入不足,易出现缺钙症状。婴儿每天约需钙600毫克,主要来自于食物。因此在母乳喂养的同时,要注意给婴儿提供虾皮、蛋黄、排骨汤等含钙量较多的食物,以满足生理需要。牛奶、羊奶含钙量多,但钙磷比例不适合,婴儿不易吸收。人工喂养的婴儿更易出现缺钙症状,在人工喂养的早期,应添加含钙食品。必要时添加维生素D(浓缩鱼肝油5滴/天)和钙剂(600毫克/天)。

    (2)对钙的需要量大

    婴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骨骼系统的发育需大量的钙质,如果每天钙的摄入量低于600毫克,会使钙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而出现串珠肋、“X”或“O”形腿等缺钙表现。轻者可多接触阳光,改善饮食喂养。重者应肌注维生素D33万单位/月,同时加服钙片或钙粉每天1.5~2克,连服1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400单位/天、钙500毫克/天。

    (3)钙吸收减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儿童接受日光照射的机会减少,自身产生的维生素D3不足。维生素D3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维生素D3减少,必然引起钙吸收减少。因此,家长应让婴儿多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使婴儿自身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3促进钙质吸收。一般情况下每天直接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

    (4)钙储备不足

    如果母亲孕期缺钙,可致婴儿在出生后储备的钙量少,尤其是早产和多胎妊娠的婴儿,易出现夜惊、出汗等缺钙症状。这种情况下,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即应给予浓缩鱼肝油2~4滴/天和钙剂400~500毫克/天。

    婴幼儿需要补钙

    婴幼儿期尤其是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约3千克,生长到4~5个月时体重可达到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4岁时体重就可达到出生时的5倍以上。身高到1岁时可以达到初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出生时的2倍。因此,婴幼儿时期钙需要量非常大,但是婴幼儿消化道功能尚不完善,可吃的食品受限,因而限制了婴幼儿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如果在出生后光照不足,在6个月后不能及时增加辅食,钙供给不足或者食物营养成分结构不合理,如食物中植酸、草酸含量过多而影响钙吸收,就可能造成婴幼儿缺钙,严重的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病。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婴幼儿接受日照少,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病率就较高。据统计,0~3岁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病率在黑龙江省可高达60%~70%,内蒙古可高达80%。

    有调查资料显示,婴幼儿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仅有160~300毫克,缺钙问题十分严重。况且孕妇和乳母缺钙又导致和加剧了婴幼儿的缺钙,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对婴幼儿的补钙问题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科学补钙来积极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

    早产儿更需要补钙

    过去认为,早产儿易缺钙、易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原因在于先天不足,是因其在母体内未发育成熟,出生后相对生长发育快,而自身生活能力低下,各器官的功能都不如足月儿健全,胃肠功能也相对低下,吸收的营养素未能满足生长发育相对快的需要。对早产儿特别需要加强喂养,才能弥补在母体发育未成熟的缺欠。近年来,医疗保健工作者对产妇乳汁中含钙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的结果证明,胎儿足月产者母乳中钙的含量最高,低钙乳汁率为11.8%,而孕周小于37周的产妇,低钙乳汁的人数占30.8%。这说明早产儿即使母乳喂养也易缺钙。易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早产引起的母亲乳汁低钙。其他试验还证明乳汁中的钙与血钙浓度呈正相关。母亲补足钙即可提高乳汁钙含量,使母乳达到含钙300毫克/升以上的正常水平。因此,不仅早产的新生儿需及时补充钙剂,早产儿的母亲更应当及时补钙。乳母进食含钙丰富的饮食,同时补充适量钙剂,既有利于产妇自身体质恢复,预防乳母分泌低钙乳汁,还可以减少早产儿因钙摄入不足而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钙、铁、锌同补

    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取量不足,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不同人群的分类情况看,我国儿童缺钙、铁、锌现象最为突出。钙、铁、锌作为人体必需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极为重要。从我国第3次营养调查来看,儿童缺钙或钙营养不足占50%,儿重缺铁或铁营养不足占45%,儿童缺锌或锌营养不足占60%。

    儿童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钙、铁、锌会引起多种疾病。

    缺钙会发生软骨病及出牙迟、牙齿稀松、鸡胸、身体矮小、“O”或“X”形腿等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症状。

    缺铁使细胞色素和含铁酶活性减弱,致使供氧不足,使氧还原及能量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贫血症。

    缺锌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精神委靡、厌食等,严重时会造成缺锌性侏儒。

    按照科学剂量同时补钙、铁、锌会使3种元素都能得到很好的吸收,在治疗效果方面还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医学专家在摄取不同钙量的锌平衡实验中,证明钙对锌的吸收并没有影响。儿童服用钙剂后,并没有影响对铁、锌的吸收。同服钙、铁、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3种元素都得到了有效的吸收。实验还证明,补锌后能促进钙的吸收。3种元素的科学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中钙、铁、锌的缺乏,满足身体对钙、铁、锌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儿童单纯补钙、补铁或补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在钙、铁、锌都缺乏的情况下,单纯地补哪一种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在补钙防止维生素D缺乏病的同时给予补铁补锌可以改善小儿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改善机能代谢,促进小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痊愈,儿童在单纯补铁纠正贫血后,行为落后的状态仍不能完全恢复,补充钙、锌有助于贫血儿童改善智力、稳定情绪,促进贫血儿童智力和体力的恢复;补锌改善食欲的同时,常需补充钙、铁以促进机体的恢复,补充钙、铁有助于增进食欲,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同时服钙、铁、锌复合制剂,临床表明,儿童食欲增加,维生素D缺乏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红蛋白值显著增加,能促进儿童智力及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

    钙与维生素D不需同时补充

    维生素D与钙的关系密切,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钙离子在骨骼中的沉积、减少肾脏钙离子的排出。可以说没有维生素D,钙就无法吸收、无法沉积、无法在体内保存,维生素D与钙息息相关。

    是否因为这样就可得到一个必然的结论,钙必须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钙剂中必须含有维生素D才能吸收、选择钙剂的时候最好能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钙剂?其实这是误区。长期服用维生素D与钙的合剂,必然导致维生素D的蓄积,发生维生素D中毒。

    其实,只要能接受正常的太阳光照射,肠胃道肝肾功能没有损害的正常人群,维生素D的合成与含量是不会缺乏的。维生素D的合成有外源性与内源性之分。内源性的维生素D是由自身产生的,其产生的途径是皮肤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的照射而生成内源性的维生素D;外源性的维生素D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摄入。通常说来只有特殊的人群才补充维生素D,如在北极地带冬令出生的婴儿、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儿童、自身肝肾功能不全而不能合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的患者、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大量消耗者等。因此,我们说维生素D与钙同补,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弊大于利,对健康有害,一定要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补。

    钙剂的种类与给药途径

    钙剂的种类、来源很多,但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6种:一是以石头中的苯酚钙作为主要成分;二是以动物骨骼为原料,如鳗鱼骨、牦牛骨、其他鱼骨等;三是以用贝壳、牡蛎等煅烧后的成分为原料加工而成;四是从粮食中提取出来的;五是以无机盐如磷酸钙、葡萄糖酸钙为原料加工而成;六是从奶制品中提炼出来的。

    钙剂的给药途径主要有3类:一为静脉给药;一为口服;一为肌肉注射。静脉药的品种单一,主要是葡萄糖酸钙。

    肌肉注射的情况也类似,主要是维丁胶性钙。口服补钙的药品十分繁多,有冲剂、糖浆剂、片剂等。

    各种补钙剂的优缺点

    钙剂主要用于钙的需求量大,而单由饮食很难满足者。市场上钙剂的种类繁多,口服的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活性钙、骨粉等,注射剂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丁胶性钙等等。如此千差万别的钙剂是否效果都一样呢?其实各种钙剂因为其在化学性质及制剂的不同,生物利用度及疗效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1)苯酚钙

    苯酚钙最大的优点是钙的含量高,钙提取简单。根据这个优点,很多国家用苯酚钙作为主要的补钙来源。但遗憾的是苯酚钙的溶解性很差,生物利用度很低,且在胃中难于消化,耗费大量的胃酸,并且进一步促进胃酸的分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苯酚钙最大的副作用是消化道症状,如腹胀、恶心、嗳气等,严重影响孩子的食欲。

    (2)活性钙

    活性钙是以天然牡蛎科动物的贝壳等煅烧,并添加辅料而成。活性钙实际上就是氧化钙、苯酚钙、磷酸氢钙的混合物。活性钙吸收不佳,极易引起消化道的反应。

    (3)维丁胶性钙

    维丁胶性钙含有苯酚氢钙、维生素D2等,其优点在于钙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钙的吸收较好。常用于治疗维生素D缺乏病,妊娠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钙的补充。其缺点在于钙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日积月累易发生维生素D中毒。

    (4)乳酸钙

    乳酸钙来源为奶制品,钙的来源相对较好,副作用少。乳酸钙的溶解度高,吸收也相对较好。牛乳中含钙高,特别是其酪蛋白的水解物——酪蛋白磷酸肽,可以和钙结合成可溶性的复合物,提高钙的溶解度,促进钙的吸收,是理想的补钙制品。

    (5)醋酸钙

    醋酸钙的钙含量高,易溶解于水,也是较好的补钙产品。

    (6)枸橼酸钙

    枸橼酸钙的特点是可溶性强,遇胃酸不会形成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腹胀,还能运用于结石患者的治疗,能预防结石的形成。

    (7)葡萄糖酸钙

    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很好,口服吸收优良,口味较好,适宜婴儿使用。其缺点是钙的含量不高。

    (8)L-苏糖酸钙

    来源于粮食,是分子形式的钙,吸收好,副作用小。

    (9)钙尔奇D

    钙尔奇D是一种高浓度的补钙剂,其主要成分是苯酚钙、维生素D。片剂中含苯酚钙300毫克,维生素D60国际单位。钙尔奇D补钙的特点是钙含量高,钙盐吸收率高,胃肠道反应小,且适当加入了维生素D,更有利于钙的吸收。钙尔奇D的钙含量较纯,除维生素D、钙元素外,不含有其他的杂质。钙尔奇D钙含量高,其效价比十分优越,因此,使用起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

    (10)龙牡壮骨冲剂

    龙牡壮骨冲剂是国家认可的中药产品,该药物是以龙骨、牡蛎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配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调节阴阳平衡,在补充钙剂的同时,采取治本之法,脾肾双补,调节人体的功能,促进人体钙、磷的吸收,尤其适用于体质娇弱的小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营养不良是由于先天与后天的不足,而脾主运化,若脾的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就能够保证人体营养物质的均衡。龙牡壮骨冲剂在补钙的同时加入健脾益肾的中药,对钙、磷的吸收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与临床均证明能很好地纠正缺钙的症状,增加骨骼中钙的沉积。

    婴幼儿服钙剂的方法

    一般来说,妊娠期间营养素摄取均衡的母亲娩出的胎儿,在出生后正常喂养的情况下,3~6个月内不应当缺钙,但是对于那些先天性维生素D缺乏病、早产儿、低体重儿或营养素摄取不均衡的婴幼儿,合理、适当地补充钙剂及各种营养素,对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应首选牛奶和豆浆。随着婴儿的月龄增加,逐渐减少稀释水的数量,3个月开始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如麦粉、蛋黄等婴儿营养粉,补充钙、铁等元素。注意以牛奶喂养的孩子两餐之间要饮水,每天至少饮1~2次果汁或白开水,防止便秘。3个月后要加蔬菜汁、蔬菜泥或水果,钙剂可以混在饮水或菜泥中喂服。如果用珍珠钙口服液,可以加一倍温水后装入奶瓶喂服。如果用珍珠钙胶囊,可以打开胶囊倒出钙粉,拌在蛋黄、麦粉或菜泥中喂入。中、重度缺钙婴儿每天喂珍珠钙口服液1~2瓶(15毫升)或珍珠钙胶囊2~3粒,轻度缺钙喂口服液1瓶或胶囊1粒即可。精心喂养,细心呵护,宝宝才能健康地成长。

    钙剂不宜与牛奶同服

    牛奶和钙强化剂都是很好的钙源,但钙强化剂与牛奶同服会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率,造成钙质的浪费,所以钙强化剂最好不与牛奶同服。

    众所周知,牛奶是富含钙质的食品。而一般来说,钙的吸收率与孩子的摄入量呈负相关,即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钙的摄入量越大,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就相对越低,在同样条件下,低钙膳食中钙吸收率高,而高钙膳食则吸收率低。钙质加入牛奶后,无形之中造成一种钙质浪费。另外,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较高,钙已接近饱和状态,牛奶中大分子胶质遇到大量的钙质易形成紧张状况,容易被误认为牛奶腐败。食品中的钙强化剂或钙剂最好与米或面同时服用因钙与可分解的糖类食品同时服用有利于吸收,且含糖类的食品中一般含钙量较低,如每100克大米中含钙8~11毫克,面粉20~38毫克。钙强化剂与米、面等粮谷类食品混合食用时,既可弥补钙的不足,又不降低钙的吸收率,确实是经济、方便、实用。

    正确掌握补钙的剂量

    补钙应该了解钙制剂中钙元素的实际含量,并了解各年龄段补钙的合理剂量,明白各种钙产品的吸收率。一般来说,含糖的钙剂含的钙成分较低,不应该作为补钙的主要途径。人体吸收1.0克钙元素所需要的钙剂剂量为:苯酚钙2.5克,磷酸钙2.6克,葡萄糖酸钙11.1克,乳酸钙7.7克,海洋生物钙2.05克。各种钙剂的吸收率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如苯酚钙的吸收率为39%左右,葡萄糖酸钙为27%左右,乳酸钙为23%左右,枸橼酸钙为30%左右。举例说明,若一儿童缺钙量为400毫克,因只需要补充钙缺乏量的一半,即需要补充钙元素200毫克即可。若以苯酚钙补充,则需要苯酚钙的量为0.2×2.5÷0.39=1.26(克)。所计算的值为苯酚钙含量,若要换算成化合物的含量还需再乘以苯酚钙的比例。

    儿科补钙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科补钙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钙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儿科补钙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尽管目前补钙呼声不断,儿童补钙得到了大多数家庭的认可,儿童缺钙的现状仍十分严重,主要与儿科补钙存在的问题有关。

    ①儿科的钙制剂合钙量太少,补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尽管我国儿童目前已经大量地服用高钙的食品,但钙的摄入量离预期值还有一段距离。市场上的钙产品所标明的往往是化合物钙的含量,其金属钙的含量往往只在25~50毫克,若要达到每天补钙500毫克,则需要钙剂10~20包,十分不现实。

    ②钙的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国内的钙制剂主要为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不容易吸收的钙产品,而国外多采用吸收较好的苯酚钙制剂。

    ③钙产品中标明的是钙盐的含量,容易使人误解。钙盐中含钙元素的量往往只有其1/4,这就导致父母给孩子补钙时剂量严重不足,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如何合理服用补钙剂

    钙制剂也是一种药品,也有其合理的搭配,那么如何服用钙制剂才能得到最佳利用呢?科学的方法是口服钙剂可以在饭前饭后服用,但最好在饭后1小时左右服用,这样既不伤肠胃,又有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服用钙剂的同时应该食用一些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因为蛋白质能帮助钙的吸收,使钙大部分都成为可溶性钙盐。服用钙剂的同时应该少食用植物性食物,因为植物性食物中的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的钙盐。宜多服用酸性的食物,如醋等,可使胃中保持酸性环境,有利于钙的吸收。

    最好的方法是饮食补钙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体摄取能量、补充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体内大部分钙均来源于饮食,经常食用含钙高的饮食,不仅能防止缺钙的发生,还能保证丰富的饮食营养,使人远离疾病的苦恼。我们建议各年龄段的人都使用高钙饮食,以纠正全国普遍低钙的现象。

    饮食补钙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含钙丰富的食品,如食用豆制品、奶制品、海带、紫菜、虾米、带鱼等海产品;食用一些白菜、芥菜、香菜、木耳、芝麻等素菜。二是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如在熬骨头汤时加一些醋,使钙质更容易溶解、释放。奶制品和豆制品是极好的钙源,两者可以同时食用,既经济又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牛奶是人体最好的钙源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理想食品,科学检测表明,每100克牛奶含热能294.9千焦、蛋白质3.4克、脂肪3.7克以及维生素B2、维生素A等。牛奶中的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吸收率在98%以上。100克牛奶中钙含量有125毫克,且容易吸收,是人体钙质最好的来源。

    专家们认为,喝牛奶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他们呼吁,消费者、政府、企业都要行动起来,培养喝牛奶的好习惯。

    婴儿补钙食谱

    蛋黄羹

    原料:煮鸡蛋黄1个,肉汤20毫升,精盐0.5克。

    制作:将熟蛋黄放入盆内研碎,并加入肉汤研磨至均匀光滑为止;将研磨好的蛋黄放入锅内,加入精盐,边煮边搅拌混合。

    特点:软嫩,鲜香。

    注意事项:蛋黄要研碎、均匀,不能有小疙瘩。此菜适宜3岁以下的婴儿食用。

    鱼松

    原料:鲜鱼750克,花生油40毫升,酱油15毫升,精盐3克,白糖4克,料酒3毫升。

    制作:将鱼去鳞、去内脏,洗净,放在锅内蒸熟,去骨、去皮待用;将锅放在小火上,加入花生油,把鱼肉放入锅内边烘边炒,至肉香酥时,加入精盐、料酒、酱油、白糖,再翻数下,即成鱼松。

    特点:味咸甜,松香,入口即化。

    注意事项:炒鱼松时火不宜太旺,要边烘边炒。此菜适宜10个月以上的婴儿食用。

    肝末

    原料:生猪肝50克,酱油5毫升,精盐0.5克,葱、姜、大料、花椒各少许。

    制作:将猪肝洗净,放入锅内,加入开水(以浸过猪肝为度)、大料、花椒、葱段、姜片、酱油、精盐,开锅煮熟后捞出;将熟猪肝剁成极细的颗粒,即为肝末。

    特点:咸香,营养丰富。

    注意事项:猪肝上火后,火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将皮煮坏。另外,将猪肝煮熟即可,煮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煮老,一般煮30分钟较为适宜。此菜适宜8个月以上的婴儿食用。

    鲜带鱼泥

    原料:鲜带鱼100克,香油1克,酱油及精盐各少量。

    制作:将鱼肉去刺,冲洗后放在墩上剁成烂泥,加调料蒸熟即可。

    特点:补精强肾,益气养血。

    麦片粥泥

    原料:麦片50克,白糖适量。

    制作:麦片加适量清水,用微火煮成烂粥。再加入白糖搅匀即可。

    特点:消食化滞。

    玉米粥泥

    原料:新玉米细面50克,白糖适量。

    制作:玉米面中加适量清水,用微火煮成烂粥。然后滤去粗渣,再加入白糖搅匀即可。

    特点:补血健脾。

    幼儿补钙食谱

    素炒油菜

    原料:油菜250克,虾皮10克,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选嫩油菜切成小块或粗丝;油7成热后放虾皮,翻炒两下放入油菜,然后放盐盖好锅盖,略焖一下,出锅前放味精,这样既能保持油菜的脆嫩,又不太硬,有一定软度。

    特点:翠绿清香。

    香干芹菜

    原料:芹菜末100克,香干末25克,花生油5毫升,酱油5毫升。

    制作:将油锅烧热,然后将芹菜末、香干末、酱油用旺火炒熟即可。

    特点:富含钙质。

    虾米煮干丝

    原料:豆腐干4块,虾米30克,香油50毫升,鲜汤250毫升,嫩豆苗少许,精盐、味精、料酒各适量。

    制作:将豆腐干片成薄片,切成如火梗粗细的丝,用开水泡3次(每次间隔半小时,以去掉豆腥味);虾米洗净后,加料酒上笼蒸透;勺内放香油和鲜汤后,先将豆腐干放入,再将虾米放到勺的一边,用旺火煮2分钟,放入精盐、味精和嫩豆苗;待烧沸后,将豆腐干丝捞出,沥尽水分装盘,再将豆苗和虾盖在上面即成。

    特点:营养丰富。

    油菜海米豆腐

    原料:豆腐100克,油菜50克,海米10克,植物油15毫升,香油1.5克,精盐1.5克,味精1克,水淀粉4克,葱花2克。

    制作:将豆腐切成1.5厘米见方的丁;海米用开水泡发后切成碎末,油菜择洗干净切碎;将油放入锅内,热后下入葱花炝锅,投入豆腐、海米末,翻炒几下再放油菜,炒透后加入精盐,勾芡,最后放入味精和香油即成。

    特点:色泽鲜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注意事项:炒菜时要防止把葱花炸煳,做到葱花香而不煳。葱花下锅后,要迅速投入豆腐和海米翻炒。味精和香油待豆腐出锅前再加入。

    海带丝炒肉丝

    原料:肥瘦猪肉50克,水发海带100克,炒菜油6毫升,酱油5毫升,精盐0.8克,白糖0.5克,葱末、姜末各3克,水淀粉7.5克。

    制作:将海带洗净,切成细丝,放入锅中蒸15分钟,视海带软烂后,取出待用;将肥瘦适度的猪肉用清水洗净,切成肉丝;将油放入锅内,热后下入肉丝,用猛火煸炒1~2分钟,加入葱、姜末、酱油搅拌均匀,投入海带丝、清水(以漫过海带为度)、精盐、白糖,熟后即可。

    特点:富含钙质。

    虾皮紫菜蛋汤

    原料:鸡蛋1个,虾皮20克,紫菜2克,香菜(菠菜、白菜、油菜均可)25克,花生油2.5毫升,精盐1克,味精0.4克,葱末2.5克,水200毫升。

    制作:虾皮用温水洗净,紫菜撕碎放入小盆内,鸡蛋磕入碗内打散,香菜择洗干净切成小段;将油放入锅内,热后下入葱末略煸后,加入水,放入虾皮,用微火煮片刻后,加入精盐、味精、香菜、鸡蛋液。待鸡蛋液起花浮于汤面,将锅内的汤全部倒入装有紫菜的小盆内即可。

    特点:汤鲜味美。

    豆腐蛋汤

    原料:豆腐25克,西红柿25克,鸡蛋1个,汤100毫升,精盐15克,味精1克,香油1毫升。

    制作:将豆腐切成菱形小片,用开水烫一下,捞出沥干水;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去皮、去子,也切成小片;鸡蛋磕入碗内,打散待用;锅内放入汤、豆腐、西红柿、精盐、味精,开后,将鸡蛋淋入汤内,加入香油,盛入盆内即成。

    特点:色泽鲜艳,脆嫩鲜香。

    注意事项:不要把豆腐弄碎,保持豆腐的完整性。鸡蛋要等汤开后再淋,最好哪里开往哪里淋,这样鸡蛋甩出后成片。

    四、日常照料

    婴儿的抱法

    婴儿在走路之前,很多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的,父母也常乐意搂抱孩子。那么怎样抱婴儿才合适呢?抱婴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种:

    (1)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2)腕抱法

    轻轻地将婴儿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住婴儿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婴儿的背和腰部,右手护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儿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使头不至于前倾后仰。

    新生儿头上包块的处理方法

    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接回家后,有时父母会发现其头上有包块,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头部包块一般由2种情况引起,即产瘤和头颅血肿。产瘤又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孩子在娩出过程中,头部受阴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36小时内可完全消失。而头颅血肿则为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时颅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所致。孩子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显,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地缩小。一般在生后2周至3个月自然吸收。大多数孩子在上述2种情况下均无明显的不适之感,亦不会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

    孩子出现头部包块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不必特殊处理。产瘤最迟在5天内自行消退。头部血肿自然吸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皮肤,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手使劲地搓揉,还应避免碰撞。更应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头颅血肿内的血液处于半凝固状态,既不易抽出,又极易引起细菌在其内繁殖而造成感染,而头部细菌感染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在此期间孩子伴有只睡觉不吃奶、少哭、反应差、面色苍白、尖叫等情况,则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如确实存在颅内出血,则医生将酌情给予手术等治疗。此外,如头颅血肿较大,孩子可有贫血、黄疸加深等继发现象,亦应去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新生儿皮肤发育特点及保健措施

    新生儿的皮肤表皮层薄,皮下毛细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较红。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自动免疫能力较弱。

    孩子出生后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全身洗澡,只要用消毒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头皮、耳后、面部、颈部及其他皮肤皱褶的部位即可。生后3~5天可以开始用温水洗澡,逐渐可以使用无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残留皂液刺激皮肤。每次洗澡后只要用柔软的毛巾蘸干皮肤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儿的皮肤表面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润、保护皮肤的作用。

    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洗澡后应该在皮肤皱褶处扑粉,预防潮湿、糜烂。新生儿用的衣物、尿布等,应该使用旧的、柔软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损伤孩子的皮肤。

    新生儿皮肤的护理

    新生儿一般出生8~12小时即可沐浴。夏天应天天洗澡,冬天每周洗1~2次。沐浴时室温要在28℃左右,水温要在37℃左右,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压住双耳,以免水流入耳内发生感染。右手将干净的毛巾湿透,轻轻捺脸,然后用香皂洗头、颈部及上肢,用水冲洗后擦干,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清洗时要注意腹股沟及皱褶处,适当多用些香皂,冲洗后擦干,之后可给新生儿撒痱子粉并盖好被子。撒痱子粉时,应用左手盖住新生儿脸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儿眼、鼻、口内,右手将粉撒于颈下、颈后、腋下、腹股沟、背、臀部,皱褶处应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肤糜烂,然后包好。眼睛发红可涂红霉素眼膏,臀部发红可涂茉草油。尿布要选用松软、吸水性好的旧棉布。要勤洗勤换,洗后最好在太阳下暴晒或定期用开水烫,防止红臀发生。包新生儿时不可将四脚拉直,紧紧裹住。这种“受刑”的包裹方法既不利于新生儿发育,也不利于运动。上衣宜穿“和尚”服式,不可穿套衫。

    如何给宝宝洗澡

    洗澡既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侵入,又可通过水对皮肤的刺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还可通过水浴过程,使宝宝全身皮肤触觉、温度觉、压觉等感知觉能力得以训练,使宝宝得到满足,建立起快乐情绪,有利于宝宝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家长给宝宝洗澡时,要亲切地注视着宝宝的眼睛,告诉他:“要舒舒服服地洗个痛快了!”先给宝宝脱去衣服,裹上浴巾,家长用左臂和身体轻轻夹住宝宝,左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并用左拇指、中指从耳后向前压住耳廓,以盖住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先擦洗面部,用一专用小毛巾蘸湿,从眼角内侧向外轻拭双眼、嘴、鼻、脸及耳后,以少许洗发水洗头部,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擦干头部。洗完头和面部后,如宝宝的脐带已脱落,可去掉浴巾,将宝宝放入浴盆内,用左手扶住宝宝头部,右手按顺序洗宝宝的颈部、上肢、前胸、腹,再洗后背、下肢、外阴、臀部等处,尤其注意皮肤皱褶处要洗净。

    清洗后将宝宝用大毛巾包好,轻轻擦干,注意保暖。在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等皮肤皱褶处涂上润肤液,夏天扑上婴儿爽身粉。注意使用的必须是对宝宝皮肤无刺激的有品质保障的护肤品。成人使用的护肤品不宜给宝宝使用,以免被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

    宝宝脐部的护理要点

    宝宝出生后,脐带被切断,几小时后脐带的残端变成棕色,逐渐干枯、发黑,3~7天从脐根部自然脱落。脐带脱落后,根部往往湿乎乎的,这是正常现象,可以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将脐根擦净,很快就会干。

    在宝宝的脐带未脱落以前,家长每天要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每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并轻轻擦去分泌物。每天1~2次即可,不必包裹纱布,更不要用厚塑料布盖上,再用胶布粘上,这样很容易滋生细菌,酿成脐炎乃至脐茸。

    婴儿脐带与脐疝的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联结胎儿和母亲的生命线,曾经输送着母亲与胎儿血液,在胎儿生命形成过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胎儿在出生后2分钟内就结扎,剪断了脐带,与母亲完全脱离,开始自己独立生活。脐带结扎剪断后,会留有一小段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要很好保护,否则细菌在此繁殖,引起脐部发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脐部护理,避免感染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

    结扎剪断脐带时必须要消毒。居住边远地区的产妇如果来不及到医院分娩或发生急产,宝宝脐带结扎未来得及消毒的,应该在24小时内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脐带,并给宝宝注射抗生素与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和脐炎。脐带结扎后一般3~7天就会干燥脱落。在脐带尚未脱落之前,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湿;随时注意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潮湿,如果包扎带的纱布弄湿了,要及时用消毒纱布更换。脐带脱落后,局部仍为创面,尚未结疤,仍需保护脐带的清洁和干净,可用75%的酒精擦干,再覆盖消毒纱布,一般需持续半个月左右,直到结疤形成肚脐眼。

    脐带布要经常换洗,脐带布可用1块长形的布条,两端缝上2根带子。这样的脐带布使用方便,应准备数根,便于经常换洗。如果脐带护理不好,可使脐带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黏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带有臭味,这就是脐炎或脐带感染。脐炎可伴随发热、不吃奶,严重时可致黄疸加深,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发现脐部有问题要及早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6厘米×9厘米左右的2块胶布,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2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2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2块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小婴儿要注意保暖

    常言道,要让婴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相对大孩子而言的。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不成熟,必须借助室温和衣服来保暖。

    婴儿室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好,孩子渐渐长大,新陈代谢功能增加,体温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

    新生儿在室内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2~3个月大时,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4~5个月的孩子,在寒冷及酷暑时最好不要到室外去,他还没有那么强的调节能力。

    妈妈每天与孩子做游戏时,可以将室温调节好。孩子少穿一点衣服,室温稍高一点。如果在地毯上玩,要注意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不要给宝宝去“胎毒”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践小宝宝。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的缘故,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皮肤上会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培养母子感情的方法

    激素促进自然的感情

    年轻的母亲们在分娩后尽管非常疲倦,但她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她对婴儿产生伟大的母爱。但有些母亲并未意识到她们对婴儿有这种强烈感情。其实母爱是激素的一种反应。母亲在产后脑部几乎立刻就产生某种“缩宫素”或“催产激素”,这种激素引起乳汁分泌,也能引起母性感情。对这种激素,不同的妇女感情上的反应也有不同,所以有的母亲对婴儿的爱也可能会表现得迟钝些。

    母亲对自己婴儿的感情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实际的分娩情况、她本人对生育和婴儿的期望等。因婴儿的降生而出现感情巨大起伏的情况是常见的。即使产程很短暂,完全正常,但分娩毕竟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痛苦大事,也是一件要尽职尽责的艰苦工作。如果分娩不顺利而产程很长,并且用了药物,产妇可能太疲倦和麻木,以致无法对婴儿产生母爱感情。她也可能对她的新生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她认定婴儿既是自己的亲骨肉,应当一出生就长得同她和她的丈夫相似。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如愿以偿,这种认为虽然有科学的道理,但很难达到。许多母亲发现她们在婴儿出生48~72小时内对婴儿的爱逐渐增长。直至第3天随着“母爱”激素的出现,她们对新生儿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爱。“母爱”激素要过2周才起作用,那也是比较正常的。

    母子感情还需后天培养

    母爱除了生理激素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一般采取如下措施培养与增进母子感情。母亲和婴儿的身体接触,母亲的声音和身体的气味,在婴儿生活的头几天里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婴儿和母亲形成一种结合,并且能加以鼓励的话,那么这种结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会形成一种感情的纽带。

    (1)看宝宝的眼睛

    婴儿出生后,母亲应尽快开始和婴儿的身体接触。还有眼睛接触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婴儿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东西的,但他却能判断形状和轮廓。婴儿在36小时之内就可以认识母亲脸部的形状和外貌了。一旦婴儿发现母亲的眼睛,他就会搜寻并注视着母亲的双眼。婴儿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可以做出上述这些动作。和婴儿早期进行眼睛接触的母亲,并且坚持继续做下去,特别是在哺乳时,面对着婴儿和深情地注视着婴儿眼睛的母亲,极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聪明的,她们大多能冷静地通过逻辑讨论来解决各种问题,而极少对她们的婴儿采取体罚手段,这样的母亲都善良,都属贤妻良母型。

    (2)多进行早期身体接触

    新生儿从头几天开始,母亲就应该尽可能和婴儿多接触。所谓接触,是指身体的接触。譬如说用背带背着婴儿。新生儿觉得与他母亲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十分安全的,她的身体柔软而温暖,气味熟悉。当婴儿把头靠在妈妈的身体上时,他会听到他过去9个月在母腹里曾经听到的熟悉的心跳声(心搏)。在这种环境里,婴儿觉得安全又舒服。对婴儿来说,他在妈妈的身体上轻轻摇动比完全静止地躺在床垫上要自然得多,特别是它好像能唤起婴儿在母腹内柔软而舒服的环境的回忆,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

    (3)母亲气味的重要影响

    母亲身体的气味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一种联系。婴儿对母亲身体发出的气味十分敏感,并会做出天然的生物反应。每当母亲走入婴儿的睡房时他就会醒来,而当其他人甚至是父亲进入他的睡房时他可以照睡不醒。这是因为婴儿十分敏锐的嗅觉可闻到母亲身上独特的化学物质“外激素”,他醒过来是因为他立刻认为母亲是他舒适、喜悦和食物的源泉,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4)必须注意声音的传导

    新生儿非常喜欢柔和、轻松的声音,不喜欢噪声。尽管婴儿习惯母亲的声音,仍应以轻柔、温和的声音讲话和唱歌。婴儿对高音调的女声反应比低声调的男声反应好些。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就是一种治疗。每当母亲和婴儿相处在一起时,应该跟他小声谈话、唱歌或低声哼唱。幼小的婴儿都十分喜爱童谣和简单的歌,特别是有声音的旋律和有节奏的歌。较早会唱歌的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会使用单词。他们趋向于比其他儿童较早地会讲话和阅读,他们对声音和语言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在这方面也有天赋,是儿童成才的基础。因此,母亲必须注意婴儿的声音传导。

    婴儿笑与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

    婴儿有2种情绪反应,即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愉快情绪——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不愉快情绪——哭。

    小儿的笑是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他身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直接表现。

    笑有2种:一是自发性的笑,多是微笑。当婴儿生理需要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有着柔和的阳光和轻声悦耳的音乐,他可出现自发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当小儿长到2~3个月时,他看到人(尤其是母亲)及周围环境中的彩色玩具时就会发笑,这是对周围环境反应而产生的满足,这种笑叫反应性微笑。3~4个月时,如果我们大人逗逗他,他则会“咯咯”地笑出声来。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多种刺激的丰富环境,同时要满足他的生理需要,让他保持身心的轻松与愉快。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婴儿最常见的现象,哭声是他们用来表达情感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只要他的身体或情绪有什么不舒服,就会立即通过哭声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对婴儿的生存十分重要。对一个哭叫的婴儿绝不能置之不理,随他去哭。婴儿啼哭的原因很多,必须进行分析,有心的父母应仔细观察分辨,迅速熟悉婴儿哭声发出的种种信号。

    (1)饥饿啼哭

    饥饿是普遍的原因。宝宝一哭,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他是否饿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2)寻求保护

    婴儿啼哭只是想要人把他抱起来,这种寻求保护的需要对婴儿来说几乎跟吃奶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应尽量满足宝宝的这种需要,给他一种安全感。

    (3)不舒服

    太热、太冷或太湿都会使宝宝啼哭。妈妈可用手摸摸宝宝的腹部,如果发凉,说明宝宝觉得冷,应给他加盖一条温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气温很高,宝宝看上去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则可能是太热了,可以给宝宝轻扇扇子,或用温水洗个澡。尿布湿了,宝宝会觉得不舒服而啼哭,因此不要忘了勤给宝宝换尿布。

    (4)消化不良和腹绞痛

    婴儿因腹痛而啼哭,多与饮食有关。例如,奶粉调配不当引起胃肠不适等。发生腹部绞痛时,婴儿通常会提起腿,腹部绷紧、发硬。婴儿因消化不良而哭闹时,可试着喂些热水,或轻轻按摩婴儿的腹部。人工喂养要注意调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5)感情发泄

    跟成人一样,婴儿也需要发泄他们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进行。有的婴儿哭的次数比较频繁,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息下来。这种婴儿大都比较活泼好动,很可能是用哭叫来释放多余的能量。宝宝通常在晚上烦躁易哭,在他烦躁之时,可试着给宝宝洗个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6)生病

    婴儿生病时,会用哭声来表达他的痛苦。如宝宝哭声尖厉,异乎寻常,应带他上医院检查。

    此外,蚊虫叮咬,婴儿睡床上的异物,甚至母亲紧张、烦躁的情绪,都会引起婴儿啼哭。

    怎样辨别宝宝的哭声

    在新生儿期,可以说宝宝除了吃、睡、尿、排泄,最多的就是哭了。我们描述宝宝的出生,就是用“呱呱坠地”这个很形象的词,可以说宝宝是伴着哭声长大的。这时的宝宝还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无论是饿了、冷了、热了、尿湿了、不舒服了、生病了,他都可能用哭来表示。如何辨别这些哭声呢?

    当宝宝饥饿时,他的哭声往往很洪亮,哭时头来回活动,嘴不停地寻找,并做着吸吮的动作。只要一喂奶,哭声马上就停止。而且吃饱后会安静入睡,或满足地四处张望。

    宝宝冷时,哭声会减弱,并且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身体紧缩。这时把宝宝抱在怀中温暖或加盖衣被,宝宝觉得暖和了,就不再哭了。

    如果宝宝哭得满脸通红、满头是汗,一摸身上也是湿湿的,被窝很热,或宝宝的衣物太厚,那么减少铺盖或减衣服,宝宝就会慢慢停止啼哭。

    有时宝宝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好像很委屈似的,赶快打开包裹,原来尿布湿了,换块干的,宝宝就安静了。

    如果尿布没湿,那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宝宝做梦了,或者是宝宝对一种睡姿感到厌烦了,想换换姿势可又无能为力,只好哭了。那就拍拍宝宝,告诉他“妈妈在这儿,别怕”,或者给宝宝换个体位,他就会又接着睡着了。

    还有的时候,宝宝不停地哭闹,用什么办法也没有用。有时哭声很尖直,伴发热、面色发青、呕吐,或是哭声微弱,精神委靡,不吃奶,这就表明宝宝生病了,要尽快请医生诊治。

    怎样对付哭闹的宝宝

    宝宝实在太小了,他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饿了哭,要马上喂奶;睡得不舒服或大小便弄湿了尿布也哭,要给他换换姿势或换块干爽的尿布;没人理也哭,要人抱着哄哄他。如果宝宝哭闹不止,且烦躁不安,吃奶不香,哭声也不是很响亮,怎么哄都不行,可能是生病了,应好好查查原因,看看有无发热、咳嗽,肚子疼、胀,大小便是否正常,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这里所说的对付哭闹的宝宝,通常指的是宝宝精神、饮食、大小便都正常,白天睡眠也很好,可一到晚上睡觉就开始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搞得全家人疲惫不堪,左邻右舍也不得安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夜哭郎”。这种宝宝多半是由于家长没有注意给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所致,宝宝白天睡得太多,晚上就哭闹不睡;或睡前逗宝宝格格大笑、兴奋不已;或是睡前家里人多、吵闹、电视声音太大等,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应该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除其他病理情况外),睡前给宝宝服小剂量的镇静剂——苯巴比妥(苯巴比妥),一般两三天就能见效。但是家长不可随意自作主张给宝宝服药,如剂量掌握不好,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护理宝宝的眼、耳、口、鼻

    (1)眼睛护理

    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有些新生儿眼部分泌物很多,所以出生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性的可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2~3次。如有分泌物,可用干净小毛巾或棉签蘸温开水,从眼内角向外轻轻擦拭。

    对出生即有脓性分泌物的宝宝,应将分泌物涂片找淋球菌,同时培养,如为阳性,应按淋病性结膜炎治疗。

    (2)耳部护理

    给宝宝洗澡时,注意不要将污水灌入宝宝耳内,洗澡后用棉签拭干外耳道及外耳。要注意耳背后的清洁,宝宝的耳后有时会发生湿疹及皲裂,可涂些食用植物油或紫药水。一旦发生耳后湿疹,可涂婴儿湿疹膏。

    (3)口腔护理

    宝宝的口腔黏膜薄嫩,不宜擦拭。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口腔黏膜有白色豆腐渣样物附着,用棉签轻轻擦拭不易脱落,而且黏膜充血,则宝宝可能患了鹅口疮。可以用棉签往口腔黏膜涂甲紫药液或制霉菌素液,每天涂3~4次,看不到白色豆腐渣样后,再继续涂4~5天才能根治。有的家长动辄给宝宝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致使消化道菌群紊乱,反复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治疗又不正规,想起来涂一次,见好就停止涂药,易造成鹅口疮久治不愈。

    另外,不少家长用粗布给宝宝擦拭牙龈,以致出血,其理由是:“牙龈颜色呈现黄白色,宝宝会感到痒。”其实,宝宝的牙龈本来就是浅黄色的,是正常现象,家长如此处理,往往导致浅表溃疡,以致细菌感染。也有少部分家长把正常牙龈当作鹅口疮跑到医院求治。

    (4)鼻腔护理

    宝宝的鼻腔经常会有分泌物堵塞鼻孔,影响呼吸,家长可用棉签或小毛巾角蘸水后,湿润宝宝鼻腔内的干痂,再轻轻按压鼻根部,然后把分泌物用棉签取出。

    加强婴幼儿眼睛的保健

    初生婴儿视力很差。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光线的刺激作用下,到2岁时孩子的视力发育到0.5左右,3~5岁时发育到1.0左右。这个阶段的视力发育如何,对孩子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①防止光线过强。初生婴儿的环境光线不能过强,而目前一般医院婴儿室的灯光都越来越强,其实只有在暗光下才有利于孩子视网膜发育。

    ②出生后接生人员应该给婴儿滴1次眼药水,以预防眼部感染。同时要对婴儿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如发现孩子眼部异常,应尽量早做矫正和治疗。

    ③经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视力情况,如发现孩子眼斜、发红、单眼或双眼运动障碍、不对称、流泪或分泌物过多、眼角膜发霉、瞳孔变黄、发红、发白等,或视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其他孩子时,都应及时检查,以便确诊,及早采取措施。买玩具要买色彩鲜艳的,但不能有尖角。这样,玩具不容易刺伤眼睛。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引起急性高烧、惊厥的传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视皮质盲、视神经萎缩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④注意营养。不要养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些瘦肉、鱼、蛋、青菜和水果。

    保护男婴生殖器的措施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予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予雄性激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残留尿液,应擦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洗澡时的注意事项

    ①准备好洗澡用品和温暖居室。澡盆、毛巾、婴儿香皂、婴儿洗发水、润肤露等洗澡用品与宝宝换洗的衣物、尿布、浴巾等,放在顺手可取的固定地方。洗澡时室内温度在24℃左右即可,早产儿或出生7天内的婴儿要求室温为24~28℃。水温在38~40℃,可以用肘部试一下水温,只要稍高于体温即可。

    ②家长的手法一定要轻柔、敏捷,初生宝宝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分钟,时间过长易使宝宝疲倦,同时也易着凉。

    ③不必每次洗澡都用香皂或浴液,如需要用一定要冲净,以免刺激宝宝皮肤。另外,注意婴儿浴液的选择。春、冬季节的气候干燥,洗后可在宝宝面部及手足等处涂以润肤露,以防皲裂。可在宝宝臀部涂鞣酸软膏或植物油,以防红臀发生。

    ④如果宝宝的脐带未脱落,洗澡时不宜将宝宝直接放入浴盆中浸泡,而是用温毛巾擦洗腋部及腹股沟处,注意不要将脐部弄湿,以免被脏水污染,发生脐炎。不过弄湿了也不必担心,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即可。

    ⑤清洗女婴会阴时,应从前向后洗。因为女婴尿道较短,外口暴露着,易被肛门周围的细菌所感染。男婴阴茎包皮易藏污垢,也应定时翻洗。新生儿大部分是包茎,洗时用手轻柔地把包皮向上推一推即可,随着年龄增长,包皮逐渐可以上翻清洗。有时男婴阴茎头上充血发红,令家长不安,其实翻推开包茎,用0.9%的生理盐水或1‰的苯扎溴铵液清洗就可以,不必大惊小怪。

    保证婴儿睡眠充足

    布置单独的小床

    宝宝是幼小的生命个体,他的体温与大人还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一个适应性的过程。宝宝进行睡眠,最好给一张单独睡的小床,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良好睡眠卫生习惯都有促进作用。宝宝单独睡小床,小床就是宝宝第一活动小天地。可以在小床的床头上方挂上一些红、蓝、黄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宝宝醒来时用来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和头、眼的协调活动,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很有帮助;宝宝单独睡小床,有单独被褥,可以避免与母亲同一被窝睡的弊端:如果宝宝与母亲同一被窝睡,往往把宝宝的头部蒙在被窝里,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造成宝宝睡不安宁,睡不深沉,对呼吸系统也不卫生。而且由于母亲在哺乳期中比较疲劳,晚上睡眠很深,翻身时容易把宝宝压在身体下面而造成意外窒息。所以,让宝宝单独睡一床,从小锻炼宝宝不依恋母亲睡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强自立的性格有好处。宝宝单独睡,母亲也可安心地入睡。

    宝宝的小床一般安放在母亲床边,便于睡眠时随时抱出来喂奶和换尿片、盖被褥等生活照料。从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单独睡眠,可以养成孩子单独睡眠的好习惯。

    宝宝的小床四周要有栏杆,床铺最好是木板或硬性棕棚或弹簧床,婴儿不宜睡软床。床上可以不放枕头,因为宝宝的脊柱是直的,没有生理弯曲,不安放枕头一样睡得舒适。被褥应用质地柔软、保暖性好、颜色浅淡的棉布做。不要用合成纤维或尼龙织品,因为这些化纤织物不吸水、透气性差,还容易产生皮肤变态反应。褥子上可垫一块防水布,预防大小便污染床褥。宝宝床上用品要经常洗晒,保持清洁卫生,柔和舒适。

    保证良好的睡眠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哺乳时间,全天几乎处于睡眠状态,睡眠时间达到20~22小时。婴儿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特别有利于骨骼的生长。有正常睡眠规律的孩子精神饱满,生长发育良好。而睡眠常受干扰的孩子常常爱哭闹,烦躁不安,打噤惊悸,饮食不振,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降低,反应迟钝。要促使婴儿良好睡眠,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就要从新生儿做起,具体做法是:

    ①不要过饥过饱。母乳不足婴儿常饿醒啼哭;喂得过饱,由于腹部不适,也难入睡。

    ②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室内要力求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空气要新鲜,室温不宜过高。

    ③被褥要柔软干燥,经常暴晒、拆洗,不要盖得太重,应随季节、室温的变化而增减,睡前要换好干软的尿布,衣服要轻柔舒适,使肢体舒展,气血畅通。

    ④睡前不要逗弄孩子,以免兴奋。

    ⑤睡前不要抱着摇晃、拍哄等,要建立自然睡眠的习惯。

    ⑥新生儿时期,新生儿饿了就哭,尿了也哭,不分昼夜。为了逐渐延长夜间的睡眠,保证父母休息,在临睡前要尽量喂饱,换好尿布,使夜间喂奶减少1次,一般间隔6小时。

    训练婴儿安睡

    刚出生的宝宝有的晚上不睡觉,不是哭就是闹,称为“小儿夜哭”,这既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大人休息。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长此以往还会阴阳失调,人体生物钟就会出现混乱。

    如果宝宝不是因为有病哭闹,就得想办法解决宝宝夜哭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5个晚上训练法”:

    ①第1个晚上。即在原来固定的喂奶时间喂过宝宝后,在他(她)还醒着的时候就放在床上,让其自行安睡。在半夜,必须听到他(她)的哭声后才走到他(她)的床边,先检查尿布,但不要把他(她)抱起来,只轻轻拍拍他(她)或和他(她)小声说话。如此过10~20分钟后,宝宝若仍不入睡,再把他(她)抱起来。此时尽量拖延至20分钟后才喂他(她)开水。记住,不要先喂奶。喂完水后让他(她)安睡。如果他(她)还是不睡,这时再让他(她)吃奶。

    ②第2个晚上。固定喂奶时间,应比第1个晚上晚30多分钟,宝宝如果半夜醒来,处理方法同前一天晚上采用拖延战术,但要比头天晚上多拖延5~10分钟才把他(她)抱起来,如果哭得很凶,也比头天晚上多拖15分钟再喂水。

    ③第3个晚上。继续这么做,但在每一个环节上应试着再多拖延10~20分钟。

    ④第4个晚上。宝宝经过3天的训练,大致已能睡到早上五六点钟。这天晚上的步骤仍同前天晚上,惟一不同的是,宝宝醒来时,等10~20分钟再去理会他(她)。

    ⑤第5个晚上。按前4天推,固定喂奶时间应接近半夜了,此时可视情况,开始将喂奶时间提早30分钟,调整到大人正常休息之前,并继续将宝宝第2天早上醒来后的喂奶时间延迟1~20分钟,直到宝宝被训练成在大人起床后才醒为止。

    培训睡眠习惯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睡眠时间也逐渐减少,就会建立自己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按时睡,按时醒,自动入睡,睡得踏实。这样,宝宝醒后就会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显得活泼可爱,十分好玩好动。要培养宝宝的良好睡眠习惯,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光线要暗些,电视、收录机的声音要低些,说话的声音也要放轻些,这样就会使宝宝入睡得快、睡得熟。

    ②每天睡觉前给宝宝洗个澡,换穿干净衣服;冬季若不便每天洗澡,也必须洗脸、洗手、洗净臀部和脚,换干净衣服和尿布再睡。

    ③被褥要清洁、舒适、适合季节特点,被褥、被罩、床单、睡衣要勤洗、勤晒、勤换。睡衣要柔软宽松,冷暖要适度,以宝宝睡下片刻后手脚温暖无汗为宜。

    ④白天喂奶后要有一定活动量,晚上才睡得沉;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宝宝,使他不易入睡。

    ⑤活泼型宝宝睡前常常爱“闹觉”——啼哭一阵后就会入睡,这是他睡前疲乏不堪的最终表现,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采用一些小办法,可让他习惯平时的睡眠姿势,用固定的摇篮曲或低声安慰、或轻轻拍拍他,让他在床上自己入睡;不要抱着他连拍带摇、又走又唱地哄他入睡,这样入睡后常容易惊醒,睡得不踏实。

    ⑥要尊重宝宝的入睡姿势,侧卧、仰卧、俯卧均可,入睡一段时间后,可以帮助他变换一下姿势,使他睡得更舒服。

    ⑦刚入睡时出汗较多,是宝宝的自主神经功能还不够稳定的生理现象,不一定是维生素D缺乏病的症状,可轻轻地给他揩干。

    ⑧宝宝熟睡时,可轻轻剪除长的指甲,以防他抓伤自己或吃手指时把细菌带入体内。可以每周剪1次,不宜剪得太深,不要损伤皮肤。

    尿布皮炎的预防方法

    用尿布的婴儿经常会出现臀部和会阴部的皮肤发红、糜烂,这是人们所说的尿布皮炎。新生儿更为多见。

    尿布皮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尿布洗换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婴儿臀部的皮肤经常受湿热的刺激而发生皮肤炎症。另外,由于尿素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氨对皮肤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现只是在接触尿布的部位出现大片的皮肤发红、粗糙,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则继续发展下去,可以出现斑丘疹、疮疹,严重的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糜烂,甚至可以出现皮肤溃疡。

    对于尿布皮炎应着重于预防。应该勤换尿布,避免潮湿的尿布长时间的接触皮肤,尿布应该用旧的细棉布制作,要有足够数量的尿布并保持清洁、干燥、柔软。换尿布时可以用无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肤保持干燥。此外,婴儿穿衣、盖被均不宜过多,衣服也不宜裹得过紧,室内的温度应该合适,这样可以降低湿、热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孩子的皮肤已经发生皮炎,切忌用热水和肥皂擦洗,因为热水和肥皂可以加重皮肤炎症。轻的尿布皮炎只需勤洗皮肤,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一般2~3天就能治好。如果发生皮肤糜烂等现象,则应到医院治疗。

    衣物和尿布

    由于宝宝皮肤娇嫩,易被擦伤,易发生过敏,因此为宝宝选择衣物、尿布时需要特别注意。衣物以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性好、浅色的棉织品为宜,也可用旧的棉布衫改做。不要用毛、化纤织物等对皮肤有刺激的布料做内衣。宝宝的衣服要宽松,既易于穿脱,也有利于孩子活动。衣服上可用带子系,不要使用扣子或拉链式,以防宝宝擦伤,或脱落时误入宝宝口中发生意外。

    抱宝宝外出活动时,不要捂得太厚,也不要穿得太少。宝宝脚的保温很重要,可穿连脚裤,也可穿袜子及软底布鞋。宝宝的衣物应勤换洗,不要用去污力强的洗涤剂,用普通肥皂洗涤即可,注意一定要用清水漂洗干净,以免残余的洗涤剂刺激宝宝皮肤。存放宝宝衣物时也不要用樟脑球,以免某些宝宝出现溶血性黄疸。

    尿布也应选用柔软、吸水性强、耐洗的棉织品,旧布更好。尿布不要过厚或过长,以免长时间夹在腿间造成下肢变形。如果尿布太长,尿湿时易污染脐部。尿布必须及时清洗,用开水烫,阳光下暴晒备用。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一次性尿布、尿垫等。扎尿布时不宜过紧或过松,过紧不仅有碍宝宝活动,也影响宝宝的呼吸;尿布扎得过松,粪便会外溢污染周围。不宜将塑料包裹在尿布外面,这样易发生红臀和尿布疹。

    要经常更换尿布。

    五、按时注射疫苗

    麻疹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光、流涕、眼结膜充血,随即出现口腔颊黏膜斑(柯氏斑),皮疹为首起于耳后、颈、面部,后波及躯干、四肢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及皮屑脱落。该病是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中重点控制和消除的疾病之一。

    麻疹疫苗是把活的麻疹病毒经藏毒处理后制成的,特别怕热,必须在4~8℃的条件下保存。它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麻疹疫苗的适用范围

    由于儿童是麻疹的多发年龄段,因此,接种为8月龄以上,以未患过麻疹的小儿为主。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种麻疹疫苗。因为有一部分青年人在儿童期接种麻疹疫苗所获的抗体已逐渐消失,不能防御麻疹病毒的侵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儿重时期漏种或初免未获成功,他们对麻疹仍然是易感者。近些年来,已有在学生中暴发麻疹的报道。因此可以对青年人群接种麻疹疫苗。

    何时接种麻疹疫苗最好?

    根据我国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种时间为出生后8个月最佳,复种为7岁左右最佳。这是分别对不同接种时间所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调查后确定的。

    调查中发现:4~5个月婴儿接种后抗体的阳性率为43.7%,6个月后87.5%,8个月后为85%,12个月后为98%,说明6个月以前婴儿注射麻疹疫苗后抗体的阳性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胎儿从母体中已获得了对抗麻疹的抗体,出生后尚未消失,干扰了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的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小儿麻疹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初种年龄定为6个月。以后由于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77年起,改为出生后8个月初种,但比起美国的初种年龄(出生后15个月)还算是较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逐年降低。初种后4年,抗体阴转率为17%,初种后12年达43.6%,所以7岁时应再复种一次最佳。复种后,95%以上小儿抗体转为阳性,又产生了较强的抗病能力。

    麻疹疫苗能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麻疹疫苗联合免疫的问题,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据观察显示,麻疹疫苗可以和大多数疫苗同时接种,而不会影响每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TOPV、DTP、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都可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但不能和乙肝疫苗同时接种,因抗原之间有干扰。

    为什么规定出生后8个月以上才接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规定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是出生后8个月龄以上才能接种麻疹苗,这是因为8个月龄以下婴儿的血液中含有从母体中带过来的抗麻疹病毒抗体,婴儿有保护自己不患麻疹的能力。如果过早接种麻疹疫苗,这种抗体就会把疫苗中的病毒中和。已感染麻疹的患儿必须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果合并肺炎,应隔离至出疹后10天;隔离的同时,千万不要给麻疹患儿随便退烧,因出麻疹的孩子发烧是正常现象,如果不是过高(超过39℃),还有利于麻疹的透发,只有疹子出得顺利,病情恢复才会顺利。还要注意口腔、耳、眼的卫生,不要让强光刺激眼睛。屋子要暖和一些,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避免让冷风直接吹着孩子。室内过冷,不利于疹子的透发。但也不可过于保暖,否则不利于退热。出疹后期,体质虚弱,更应防止受凉合并肺炎。至于照顾麻疹患儿,必须让其多喝水,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稀软食物如牛奶、蛋汤、挂面等。不要吃生冷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果患儿体温过高,出现抽搐、气憋、声音嘶哑、面色苍白等情况,要想到合并肺炎、喉炎、心力衰竭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能耽搁。最后,对于还未患麻疹的孩子,家长也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平时应该按计划免疫程序定时给孩子注射麻疹疫苗,并按规定加强注射。接触麻疹患儿的孩子,应在家里观察21天,不发病者,方可入托或入学,以免扩大感染。已接触或发病初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预防或减轻麻疹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疫苗

    小儿麻痹症可谓人尽皆知,它简称“儿麻”,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85%在6个月至3岁之间发病,成年人比较少见。病毒经过口腔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而影响全身,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所以又叫脊髓灰质炎,表现为肌肉瘫痪,运动功能障碍,而感觉正常。病毒也可以影响脑干、脑膜等神经组织,但智力不会受到影响。

    脊髓灰质炎即俗称的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在我国,呈散在发病,有时有暴发或小流行。20世纪60年代我国制定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宿主,但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目前只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脊髓灰质炎患者通常在感染病毒7~21天(范围4~30天)后,开始出现早期症状。在病毒开始复制并通过口腔分泌物或大便排出时,患者便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一直持续到感染病毒后4~6周左右,病毒停止复制和排出时才结束。当家里有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野毒株后,90%以上的易感者会发病。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可对致病的血清型病毒产生终生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适用范围及其禁忌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I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糖丸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2个月后即可服用。

    但要注意,以下的情况属于禁忌范围: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但可服液体疫苗。凡发热、腹泻(每天大便超过4次)及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忌服。

    脊髓灰质炎是如何传播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患者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利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好发于6个月龄至5岁的小儿,多发生于夏秋季。脊髓灰质炎病毒由口腔进入人体,并在感染者的咽部和胃肠道中复制,然后经血流播散到全身各处,包括侵袭淋巴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通常为1周左右,其病程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来分类。大多数脊髓灰质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1~2天发热、头痛、咽痛、呕吐和腹泻等,这些症状可在数天内消退,而不会发生瘫痪。大约有2%的患者在缓解期过后,会发生病毒进入脑部和脊髓的情况,并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异常,这类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伴有头痛和发热(38~39℃)。其中约有1/3的患者会在7天内症状缓解,而其余患者的病情将进一步发展至瘫痪。下肢软瘫较多见,可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麻痹通常在发热期间出现,一旦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后,瘫痪就不再继续进展了。瘫痪肢体大多经1~5个月后恢复活动,1~2年内还可不断恢复。瘫痪严重又未及时治疗,常可引起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严重时,上肢和肋间肌、膈肌也可出现瘫痪,引起呼吸困难。也可侵犯脑神经,发生嘴歪、呛咳、吞咽困难、食物从鼻孔呛出、声音低哑等严重病情,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脊髓灰质炎疫苗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服用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I、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3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I、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疫苗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什么糖丸疫苗严禁用热开水送服?

    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是活病毒制品,怕热,如用热开水送服会把疫苗中病毒烫死,使疫苗失效。服用时,可以像吃普通糖果一样,放入口中咬碎,溶化后咽下,也可在服用时以冷开水送服。婴儿服用时,可将糖丸放在汤匙中,用少量冷开水化开后服用。

    服用糖丸疫苗后,一般要隔2~3小时才可以喝热开水或吃热的食物,以免疫苗失效。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3剂后,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肠道局部产生分泌型抗体,可阻止病毒在肠道生存。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有效期

    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服疫苗后,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性。第1年抗体稍有下降,大约下降1/3,3年内抗体水平趋于稳定。一项5年的随访观察,显示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为1∶10,5年后滴度>1∶2者,I型、Ⅱ型为98%,Ⅲ型为84%。还有一次随访4年研究,94%以上的儿童,I、Ⅱ型中和抗体滴度在1∶4以上,Ⅲ型为75%。在服疫苗后8年,仍有中和抗体可以检测到。一般认为有效保护期为3年。

    白百破制剂

    该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其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渐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鸡啼声,病程延续2~3个月。婴儿及重症患者常并发肺炎及百日咳脑病。

    关子百日咳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目前确定患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末,卡他期和痉咳早期传染性最强,其传染期约1个半月,患者咳嗽及喷嚏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是主要途径。

    百日咳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21天,咳嗽为突出表现,分为3个时期,全病程约6~8周。

    卡他期:为1~2周,起病初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如低热、流涕等。

    痉咳期:持续时间为2~6周或更长,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连续数十声,一连串的咳嗽,集中在呼气期。

    恢复期:约2~3周,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强度减轻,每天发作次数减少,鸡啼样,吸气声消失。

    百日咳并发症有三种: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为婴幼儿常见并发症,常在痉挛期发生);百日咳脑病(反复痉咳使胸腔内压增高、颈静脉回流障碍,使胸淤血甚至出血);结核病恶化(百日咳可使原有肺结核恶化,甚至引起血行播散,而发生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或结核性脑膜炎)。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黏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较多。

    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受染。

    白喉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4天。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下列类型:

    ①咽白喉。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

    ②喉白喉。喉白喉约占20%左右。少数为原发性,约3/4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咽白喉由于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但少数由于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程度不等的梗阻现象,表现为粗糙的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发绀,还可因窒息而死亡。继发性咽白喉常发生在咽白喉基础上,伴有咽白喉的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③鼻白喉。此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轻微或无,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见表皮剥脱或浅溃疡,鼻前庭可见白色假膜。

    ④其他部位的白喉。白喉杆菌可从侵入眼结膜、耳、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损伤处,产生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隔离至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鼻咽或其他病灶的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解除隔离不宜早于治疗后7天。患者的分泌物和用具须严格消毒,呼吸道的分泌物用双倍量的5%煤酚皂(来苏)或石炭酸处理1小时,污染的衣服和用具煮沸15分钟,不能煮沸者用5%煤酚皂或石炭酸浸泡1小时,患者离开后室内应以上述消毒液喷雾消毒,然后打扫。

    破伤风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感染。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泥土和人畜大便中均有存在,它可通过伤口、开放性骨折、烧伤、木刺或锈钉刺伤而侵入人体。新生儿接生时消毒不严也可发生本病。

    一般在患者受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患者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患者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喉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患者窒息死亡。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开展广泛的预防宣传工作,使群众对该病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普及新法接生,正确及时地处理伤口,伤后尽早去医院进行清创,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国际单位,进行预防。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平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人体产生抗体,预防注射3次,有效期可达10年。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抢救,并隔离患者,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白百破制剂

    白百破疫苗是白(白喉)、百(百日咳)、破(破伤风)三联混合制剂的简称,白百破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配置成的,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疾病。儿童注射后能同时起到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种传染病的作用。这3种疾病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

    白百破制剂主要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一般有以下3种:

    ①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白百破)。由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含百日咳菌8个效力单位(8EU,约折合45亿、90亿菌),精制白喉类毒素20絮状单位(U),精制破伤风类毒素5Lf。

    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无细胞白百破)。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含无细胞百日咳抗原15-18gPN,精制白喉类毒素25-30Lf,精制破伤风类毒素7-14Lf。

    ③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百白):由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疫苗含百日咳菌8EU,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

    吸附白百破和吸附无细胞白百破均为3个月至6周岁儿童作全程免疫用,吸附百白为6周岁以下儿童已经全程免疫后作为加强免疫用。

    以下的3种情况属于禁忌情况,应当慎用白百破制剂: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以下反应属于正常反应:

    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

    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

    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吸附无细胞白百破无论全身反应或局部反应均极低。

    卡介苗

    卡介苗是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措施。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这一疫苗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发明的,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经过70余年在世界各地的应用证明,它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有效预防制剂之一,特别对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要进行卡介苗的接种,因复种效果不理想,已于1999年取消卡介苗对有关年龄对象进行复种。

    卡介苗的适用范围

    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治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接种卡介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所以在产院、产科新生婴儿一出生就应该接种。如果出生时没能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门诊或者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门诊去补种。

    新生儿出生6~24小时,体重在2.5千克以上,胎龄大于37周,无发热、腹泻等症状者,一般情况良好,均可行卡介苗接种。如果出生超过3个月接种,则需做结核菌素试验,试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接种卡介苗的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小孩会有什么反应呢?家长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卡介苗接种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反应,仅在个别情况下引起局部溃疡和淋巴结肿大、化脓,罕见卡介苗骨髓炎、卡介苗全身播散症等严重异常反应。一般来说,有轻微反应和强烈反应两种。

    卡介苗接种实际上是一种轻度的人工感染,因此可出现由卡介菌毒力生物学活性所引起的相应反应。皮内卡介苗接种后2~3日内,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可隆起一凸痕,约30分钟后可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要在接种后2~3周才出现,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逐渐软化成白色脓包可自行破溃直径3~5毫米,8~12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形成一凹陷的瘢痕。整个过程持续2~3个月。卡介苗接种一般无全身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1~3个月内,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少数在锁骨上或对侧腋下淋巴结)可出现轻微肿大,但不超过10毫米,有时出现溃破化脓。

    有时候会出现强烈反应。当卡介苗接种后,脓包和溃疡直径超过10毫米,愈合时间超过12周,称为加重反应或强烈反应。近年来,由于卡介苗质量和接种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接种引起的加重反应,特别是淋巴结化脓者显著减少。强烈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活力、注射剂量、注射技术、接种部位、继发感染及个体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淋巴结强反应。这是因为卡介苗必须通过淋巴管到达全身,所以接种处附近的淋巴结(常为腋下)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反应。表现为轻微肿胀,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厘米,1~2个月后消退。如果出现淋巴结单纯肿大超过10厘米,不与周围皮肤粘连,早期可移动,稍有硬感(干酪型);或肿大淋巴结内含有脓液,轻压有波动感,淋巴结与周围皮肤粘连,皮肤可以成紫红色(脓肿型);淋巴结破溃成瘘管,长时间才能愈合,有结缔组织增生(窦道型)等现象,称为淋巴结强反应。

    此外,卡介苗的接种中还偶尔会存在异常反应。极少数人接种后,会出现与一般反应性质不同的异常反应,如过敏反应、狼疮、瘢痕疙瘩、骨髓炎和致死性的全身卡介菌播散症等。但是,反应与许多国家的结核病流行严重程度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影响卡介苗接种方针的执行。这些反应分别是:

    ①过敏性皮疹。发生过敏性皮疹者多数有过敏史,在初种或复种时均可发生。

    ②过敏性休克。卡介苗接种引起的全身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属于第1型变态反应,多发生于有过敏史、营养不良和病初愈后婴幼儿。

    ③卡介苗的皮肤移行感染。卡介苗接种后,通过皮肤破损引起BCG皮肤感染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可能造成诊断上的困难,特别是原发性BCG损害已愈合时。这种并发症有自限性,一般无须用特效抗结核治疗,但严重时需作抗结核治疗。

    ④复种卡介苗引起的瘢痕疙瘩。有些儿童或少年在复种时,在接种部位发生瘢痕疙瘩(也称瘢痕瘤),这是一种皮肤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我国近年来已停止复种,可以大大防止这一反应的发生。

    ⑤骨髓炎。卡介苗骨髓炎是极为罕见的接种并发症。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儿童健康、疫苗活力及接种技术和部位等有关。

    ⑥寻常狼疮。卡介苗接种后引起的寻常狼疮,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皮肤“结核样”并发症。它不同于自然的寻常狼疮。预后良好,具有自愈倾向,经化学治疗2~6个月后皮损即可消失。

    ⑦全身播散症。极少数人接种卡介苗后可发生全身广泛性的播散,常可致死,称为卡个苗组织细胞病或BCG的全身性感染。这是一种罕见的异常反应。一般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全有关。

    ⑧诱发银屑病。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非传染性良性慢性炎症皮肤病,卡介苗接种时有发生,接种并非直接原因,可能为诱发而引起,以寻常型多见。

    ⑨接种后的晚期淋巴结炎。卡介苗接种后的淋巴结反应多数在接种后1~6个月,10%病例发生在接种后1年以上,大多数是由于接种后的淋巴结炎当时已痊愈,以后因为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而复发。

    接种卡介苗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只要了解了卡介苗接种的正常反应,不会有其他的大问题,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下面介绍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及治疗。

    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是卡介苗常见的非特异性反应之一,患者通常为瘢痕体质的儿童及有倾向于生长瘢痕的体质。对许多人不起作用的外来刺激(如卡介苗接种),对瘢痕体质者则可因皮肤结缔组织受刺激而发生增生性炎性反应、纤维化,形成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早期病变呈蜘蛛痔样的毛细血管增生,逐渐扩张增多,局部红肿显著,纤维性瘢痕高出皮面,逐渐增大,呈蘑菇状突起,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较大的瘢痕疙瘩呈蟹爪状或哑铃状突向外扩展,边缘或两端瘢痕隆起,毛细血管也向外扩张,中央部位逐渐消退,毛细血管收缩,红色变淡或变暗红,瘢痕可以变软变平,形成萎缩性疤痕。

    本病的自觉症状为痛、痒,瘢痕疙瘩在发作期刺痛、奇痒更为显著,常因搔抓刺激激发瘢痕发展。

    目前对瘢痕疙瘩的病因还不甚明了,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避免对具有癜痕体质儿童接种卡介苗,则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我国已停止了对儿童卡介苗的复种,可大大降低瘢痕疙瘩反应的发生。但对少量特殊人群接种卡介苗时仍应注意:仔细询问接种对象,凡有瘢痕体质的儿童应避免接种卡介苗;避免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接种对象接种卡介苗,避免局部反应强烈产生瘢痕疙瘩;严格掌握接种部位——三角肌下缘,而三角肌上部、胸骨部、背上部等敏感区域更易趋于形成瘢痕疙瘩。

    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大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常侵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乙脑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在6月份开始流行,北方地区要晚1个月。其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猪是乙脑的主要扩散宿主,感染有乙脑病毒的猪可提供大量病毒给三带喙库蚊,再经蚊子叮咬传染给人。与其他传染病相比,乙脑的发病数虽然不高,但患病后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病愈后留有后遗症。

    乙脑虽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但它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我国往年也有病例发生。与不期而至的“非典”相比,人类和乙脑早已“相熟”,对它的“脾性”及其传染途径、方式了如指掌,乙脑防治疫苗早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效果明显,保护率高。

    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因此纱窗、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极其重要。10岁以下儿童都要注射“乙脑灭活疫苗”。有条件的成人能作预防注射则更好。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此时如有突然起病、高热、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的都应立即送医院就医。医生建议作腰椎穿刺检查时应积极配合。

    简单地说,乙脑疫苗是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的预防与接种

    为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对于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人群的乙脑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乙型脑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加热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失去活性,且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3%、5%来苏水溶液,1~2分钟即可使其灭活。

    增强体质,改善营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流行期间,可用鲜荷叶、冬瓜皮各30克,菊花4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连服3~5日。

    在乙脑发病的早期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治高热、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感染等,这样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约占50%,乙脑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及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以来,乙脑发病率明显降低,基本上控制了全国范围的大流行。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乙脑疫苗不属于计划免疫疫苗(计划免疫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其免疫接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地疫情发展动态组织实施。

    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流行区儿童l岁时首次免疫2针,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疫苗免疫后1个月免疫力达高峰,故应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1个月完成接种。

    流脑菌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脑膜。小儿患流脑以发烧、头痛、呕吐、皮肤淤点及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引起流脑的病原体为脑膜炎双球菌。小儿患流脑的症状为感染起自鼻咽,侵入血液循环,最终达到脑膜或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炎性损害,因此小儿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小儿无明显症状,一部分患者有咽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这可以表现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他病原引起者,临床上难以鉴别。随之患者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呕吐呈喷射状,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起病之后有时唇周出现疱疹,亦可见于口腔内、额、耳、胸、四肢、生殖器及臀部等处。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严重时出现脑膜刺激征,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这时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地呕吐,患儿烦躁不安,睡中尖声喊叫或嗜睡,神志恍惚,往往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暴发流脑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分为休克型、脑膜炎型以及混合型,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

    流脑菌苗系用A群脑膜炎双球菌,以化学方法提取多糖抗原冻干制成,专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流脑疫苗应用于6个月至15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个月龄开始,6~12月龄婴儿用30毫升剂量,初免2针,间隔3个月,在2、4、7、10岁龄时用此剂量各复注射1针,初免及复种均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在遇有流行时,可扩大年龄组做应急接种。

    流脑的预防和接种

    此病要早诊断、早报告,患者要早隔离治疗。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病原学、血清学监测。

    按时给小儿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通过多年观察流脑菌苗保护率为80%以上。自大面积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后,小儿流脑发病已大大减少,因此接种菌苗是预防流脑非常有效的方法。

    提倡流行季节要少带或不带小儿去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晒衣服,增加户外活动等等。

    冻干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是预防A群脑脊髓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脑病的有效制品。它是一种提纯的菌苗,反应轻微,免疫效果好,经流行病学效果考察,证实可以控制暴发流行,效果指数1∶5以上,保护率达80%。接种对象为满6个月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1岁儿童进行加强免疫。

    注射流脑疫苗要注意其禁忌证。凡属下列情况不予注射:凡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者,如癫痫、脑病、癔症、抽搐、脑炎后遗症等疾病患者;过敏体质或有严重的药物过敏者;患有免疫缺陷病、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恶性肿瘤,或使用皮质固醇、烷基化合物、抗代谢药物,或放射治疗而降低免疫反应者。

    一般禁忌证为:凡发烧、急性传染病发病期、急性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可暂缓注射,待疾病好转和稳定后再酌情给予注射。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具有潜在致死性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是乙肝大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是病毒携带者,其中约有1/4的携带者将最终发展成为晚期肝硬化和肝癌。有近7亿中国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然而,据葛兰素史克公司今年初的一次全国抽样调查,仅有1%的大众了解乙型肝炎。这表明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正不知不觉地把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群。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且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又不能完全清除,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目前使用的有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两种,均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这种新一代乙肝疫苗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科学证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目前使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经上亿人次接种,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凡HBV标记物阴性者均应接种。免疫途径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多种。但不主张臀部注射。免疫方法为按0,1,6个月顺序注射3钉低剂量疫苗5微克。第3针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对以往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既无治疗作用也无不良反应。在接种3次疫苗后,5年内不需要再接种。使用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围生期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注射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极低。目前国内已把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

    乙肝疫苗的接种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自1979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由于乙肝疫苗属血源性的,在制备过程中纯化与灭活程序十分严密,故不会产生像破伤风等动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也不会感染乙肝、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亦未出现相互干扰作用,可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预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试。至于注射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新生儿第1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1个月仍未注射者,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3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需加强注射1次。此外,疫苗接种要注意剂量。

    对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10微克;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第1次为3微克,第2、3次各为10微克。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30微克,或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注射1次30微克疫苗,在不做孕妇HBsAg筛选化验的地区,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他易感人群(乙肝病毒标志全部阴性的人)均可采用10微克3次进行预防。5年后的加强接种,10微克剂量就够了。对于乙肝病毒标志中有一项以上为阳性的人,因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就没有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目前生产的基因重组疫苗,每支5微克,相当于血液疫苗1~20微克。

    甲肝疫苗

    甲肝病毒的传染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感染,通常是急性的病童直接传染于易被感染的孩童。病毒由口进入肠道,跨越肠壁进入肝细胞,再由胆道进入肠道,可由粪便排出,再度引发粪便、口腔感染。甲肝的症状在孩童期多不明显,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则症状较明显,尤其是黄疸症状特别显著。发病之初多为突然发作,例如全身倦怠、发烧、厌食、恶心、呕吐及全身酸痛,甚至流鼻水、喉咙痛、咳嗽等感冒症状,一旦尿液呈茶褐色,即产生了黄疸,接着肝功能检查不正常,特别SGPT高达500~5000U/L。如果神志不清,血液凝固不正常,脑水肿等肝衰竭产生,死亡率高达70%~95%,此即为暴肝。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消化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粪—口传播。即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蔬菜、水果、食物及食具等经口而传播给健康人的。对甲型肝炎的预防除采取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需洗净消毒、不吃污染的水产品、不与患者密切接触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甲肝疫苗系对人无害,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株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后经抽提和纯化溶于含氨基酸的盐平衡溶液,用于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是近来研制出来的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甲肝疫苗有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国产疫苗是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病毒经严格的减毒、提纯等方法处理后制成的活疫苗。在-20℃可保存1年,2~8℃的阴暗处可保存3个月。凡1岁以上未患过甲型肝炎者可以接种甲肝疫苗。但肝炎患者以及发热、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缺陷的人、孕妇、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甲肝疫苗。此疫苗为注射剂,任何年龄每次只需注射1毫升,即可达到免疫效果。人体产生对甲肝的免疫抗体后可产生抗体。国产疫苗维持的时间较短,但价格便宜。因此,可推广使用。

    进口甲肝疫苗为灭活的甲型肝炎疫苗,16岁以上成人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15岁以下儿童每次注射0.5毫升。自首次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再接种1次,全程为半年时间共接种3次。进口甲肝疫苗在机体产生免疫力以后,可以维持20年左右的免疫效果。

    甲型肝炎的预防免疫及其禁忌

    甲型肝炎免疫预防方法有二:一为被动免疫,即怀疑或害怕甲型肝炎感染,可在接触甲型肝炎传染源后10天内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0.06毫升/千克,若只是纯粹预防而未接触的,例如到疫区旅行的游客,可注射0.02毫升/千克,其有效保证期限约3个月。

    二为主动免疫。甲型肝炎疫苗中的非活化疫苗安全而有效,故为现今甲型肝炎防治的疫苗主流。16岁以上成人建议剂量为每一剂量1.0毫升,而1~15岁儿童剂量为每一剂量0.5毫升,肌肉注射于三角肌部分。标准注射程为0、1、6个月,共3剂,其产生抗体保护性抗体为100%。但有临床实验报告,此种疫苗的免疫性很强,产生抗体在第1剂及第2剂后比率分别是95.7%及99.8%。若有紧急需要时,例如到流行地区旅行,也可间隔2周接种2剂疫苗,但对于可能已经感染但是尚未发病者,或即将暴露于高感染危险区者,必须在不同部分接种免疫球蛋白。这些产生出来的抗体效果极高,而且持续性很久,预计此保护抗体可持续20年以上。

    至于疫苗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接种部分轻微疼痛,其次为局部红肿硬块,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发烧、恶心、食欲缺乏、疲倦等,孩童的发生率略低于成人。

    接种甲肝疫苗的禁忌为:对疫苗有过敏、发烧、有感染、血小板低下或出血倾向者须特别注意,以免因肌肉注射而引起出血。目前认为应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之对象,包括去流行地区的旅客、甲型肝炎病患者的家中成员及伴侣、同性恋、血友病者、注射药物依赖者或平时接触的环境容易得到感染者及已有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至于是否成为常规预防接种的项目之一,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集体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本病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外,大多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该病的主要症状如下:

    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

    腮腺肿痛(双侧腮腺肿大约占75%)。边缘不清,压痛明显。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受累肿痛。

    颧骨弓后(腮腺所在部位)酸痛或胀痛,进食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但无脓性分泌物。

    除腮腺炎外,病者可出现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为腮腺炎病毒侵犯不同器官所引致。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

    腮腺炎疫苗是用经过减毒的腮腺炎病毒接种于鸡胚细胞以后经培养加工而制成的,是用来预防腮腺炎的。腮腺炎俗称“痄腮”,任何年龄都能得。腮腺炎主要是通过人群相互传播,如商场、医院、剧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部队等公共场所都是容易造成腮腺炎传播与流行的地方。因此,没有患过腮腺炎的人都可以接种腮腺炎疫苗。

    由于成年人广泛接触于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已在青少年时期或轻或重地感染过腮腺炎,身体中已有了对腮腺炎的免疫力,因此,成年人中患腮腺炎的人数要相对少些。有时只有在新兵入伍时才发生腮腺炎流行。所以部队新兵也需要接种腮腺炎疫苗。而目前,腮腺炎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仍然是儿童。由于婴幼儿在出生1年内身体中往往存在从母亲中带来的免疫力,也很少患腮腺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逐渐消失,所以凡出生8个月以上未患过腮腺炎的儿童均应接种腮腺炎疫苗。特别是托儿所、幼儿园中集体生活的儿童,由于这些儿童受感染的机会多,一旦有腮腺炎病毒传入,很容易造成集体流行,要及时接种腮腺炎疫苗。

    腮腺炎活疫苗的接种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关键是对易感者实施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应是8个月龄以上的流行性腮腺炎易感者,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毫升。注射1针腮腺炎疫苗后,细胞中和抗体的免疫成功率80%~90%,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免疫缺陷者和孕妇应避免使用腮腺炎疫苗。

    目前,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另一种是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混合疫苗(MMR疫苗),后者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6.1%左右。给宝宝接种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应先去社区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咨询,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接种。凡是患严重感染、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及过敏体质的儿童,均不得进行接种。另外,如果已经注射了丙种球蛋白,不可马上接种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需间隔1个月以上再进行接种。有些家长怕孩子接种后有反应,而不愿接种。其实,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接种后,一般来讲反应很轻,通常注射局部没有什么反应,仅有少数小儿在接种后6~10天出现发热,但一般不超过2天便可自愈,不需做特殊处理。

    腮腺炎疫苗正常的接种量为0.5毫升,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儿童,需间隔1个月后才能接种腮腺炎疫苗,而且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烧及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可接种腮腺炎疫苗。

    风疹疫苗

    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但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本病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

    风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温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春季为发病高峰,每隔6~10年出现一次流行。风疹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时期:

    ①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②前驱期。约1~2天,急性起病,发热、头痛、乏力、喷嚏、流涕、咽痛、咳嗽、眼结膜充血,还可有鼻觑、呕吐、腹泻。部分患者的咽部和软腭可有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③出疹期。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开始于面部,1天内即播散于躯干和四肢,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初起为淡红色斑疹,继之为斑丘疹或丘疹,躯干背部疹较密,融合成片。出疹时仍有低热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浅淋巴结肿大,以耳后、枕后与颈部更为明显,伴轻度压痛。皮疹出现3天后即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发热随之消退,肿大的淋巴结和脾脏亦缩小。

    风疹是一种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的病毒性传染病,容易被人们甚至临床医生所忽视。

    我国冻干风疹活疫苗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始研制的。国内现用风疹疫苗系用风疹病毒减毒株(BRDⅡ)感染人二倍体细胞,经过适当时间的培养后,收获病毒加工制成冻干制剂,用于预防风疹。

    风疹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风疹疫苗接种分为普遍免疫和选择性免疫两种。普遍免疫以控制风疹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为目的,可对12月龄至4岁人群实施免疫接种。选择性免疫以控制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为目的,可对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妇女实施免疫。

    以下的几种情况属于禁忌,应当谨慎处理:孕妇禁用,育龄期妇女在接种疫苗后3个月内应避孕;免疫缺陷症及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放射治疗及抗代谢药物治疗期间慎用;患有严重疾病和发热、过敏体质者慎用;神经系统疾患和精神疾患,如患有癫痫、瘾症、脑炎后遗症、抽搐等疾患或有既往病史者慎用。在接种反应方面,冻干风疹活疫苗是反应最少的疫苗之一。

    小儿接种后6~11天少数人有低热、皮疹、淋巴结炎。皮疹多为不明显的斑疹,可迅速消退。淋巴结炎症状轻,很少察觉。

    接种反应主要见于成人。疫苗免疫后2周,少数人可发生暂时性关节炎症状,尤其是接种前即患有此类疾病者。青春期后女性关节反应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持续1~7天,可对症处理,无后遗症。尚有极少数的人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此为一过性的,能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注射风疹疫苗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活疫苗溶解后要1小时内用完,并且避免日光直射。

    我国规定幼儿必打的防疫针

    (1)卡介苗

    可以预防结核病。幼儿出生后2个月内可以直接接种。小儿满2个月以后或家中有结核病患者,就应先打结合菌素试验针,阴性反应者才能接种卡介苗。

    (2)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也叫小儿麻痹症。幼儿出生后2个月口服1粒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3~4个月时再各口服1粒,4岁时再口服1粒加强免疫。

    (3)白百破三联混合制剂

    可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传染病。幼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4、5个月时再各接种1次,共接种3次,叫初次免疫,可以预防麻疹。18个月时再接种1次,叫加强免疫。

    (4)麻疹减毒活疫苗

    凡是没有出过麻疹的8个月及以上的幼儿都应接种。

    (5)乙型肝炎疫苗

    可以预防乙型肝炎,幼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注射第1针,满月时注射第2针,6个月时注射第3针。如果出生时没有接种,推迟了接种时间,其接种次数和针次间隔同上。

    六、防止意外发生

    新生儿意外

    烫伤

    烫伤是这个年龄小儿最容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常常发生在给婴儿洗澡、喂牛奶、喂水、用热水袋取暖时,如把新生儿放在大盆里洗澡时,把热水放在一边由于不注意碰翻,烫伤孩子;有的烫伤是因为热水袋塞子不紧,热水流出来把婴儿的脚至臀部烫伤,或热水袋不知不觉地触到婴儿脚跟而烫出水疱;喂奶喂水时,如果牛奶和水太热,会将口腔黏膜烫破。

    上述的这些情况大多是宝宝身边大人的过错,只要注意以下几点,是完全可以防止烫伤的:

    ①用盆洗澡时,应把盆放在适当的位置,先放入冷水,再加热水,边加水边用手试水温,待水温适合后,再给新生儿洗澡。

    ②喂奶或喂水时先把奶瓶倒置,把奶滴到手背上,或把奶瓶挨着脸试一试,感觉不烫后再喂。

    ③使用热水袋保温时,不要注入开水,热水就可以,要把塞子塞严,并用毛巾或防护袋包好,放置的位置也不能紧紧贴近婴儿身体,而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安全。

    ④电热毯因使用方便已经普及,但对婴儿不安全,调节错了或恒温器发生故障就会过热而引起脱水症。如使用电热毯,一定要慎重。

    咬伤

    婴儿因自己缺乏防卫能力,手脚活动不灵活,婴儿吃奶或喂奶后如不将脸擦洗干净,晚上会招引老鼠,发生老鼠咬伤婴儿,甚至咬死婴儿的意外事件。

    预防的最好办法当然是灭鼠,但保持婴儿脸面清洁,随时观察婴儿室,也可以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家长还应该注意,不要让猫、狗等动物接近婴儿,这也是很危险的。

    窒息

    新生儿时期,因没有自卫能力,最易发生窒息。窒息的后果是严重的,轻则会影响小儿的智力,重则可导致死亡。用奶瓶喂奶时,奶瓶要慢慢倾斜,不能太快;奶嘴的孔不要太大,否则奶会呛到气管引起窒息。

    喂奶时,切忌让婴儿仰卧喂食,也不要用毛巾垫着奶瓶喂奶而自己走开去做其他事,这样易发生呛奶、窒息等意外。

    对经常吐奶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婴儿吃完奶在10分钟或20分钟后睡着时,大人一定要守护在旁边,可及时发现婴儿吐奶,防止奶块吸入气管里而引起窒息。睡着的婴儿侧睡比较安全。常吐奶的婴儿,不能使用塑料围嘴,因塑料围嘴卷起来时会堵住鼻子和嘴。也不要因婴儿吐奶弄脏床单,就在枕头旁铺块塑料布,当风把塑料布吹到婴儿脸上时,会因婴儿本身没有能力取下来而使其窒息。在婴儿的枕边放塑料袋也同样是危险的。

    婴儿伏卧睡眠时,应睡在硬板床上,要注意把床单拉平,把毛巾被盖在婴儿颈部以下,枕头应低而不平,不宜过高和松软,以免让折皱的布角、大而松软的枕头堵住婴儿的口和鼻孔,造成窒息。

    闷死

    冬天,年轻的妈妈喜欢搂着婴儿睡觉,而且把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经过几个小时后,婴儿会发生窒息或“蒙被缺氧综合征”。

    母亲躺着喂奶时,很容易睡着,这样乳房压住婴儿鼻腔和嘴,易引起窒息,如果是稍大点儿的婴儿,由于呼吸困难就会反抗,但是一两个月的婴儿是没有这种能力的。所以,母乳喂养尽量坐着喂奶,并提倡与孩子分床、分被而睡,经常照料孩子。

    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家里都很注意防风保暖,一般门窗是紧闭的。如使用煤气或炭盆取暖,需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进入人体血液后可引起缺氧,严重者窒息死亡。因此,新生儿室内使用煤炉取暖一定要安装通风烟筒,绝对不能用没有烟筒的蜂窝煤炉,在关闭的房间取暖或洗澡。炭火盆也不能放在新生儿房里。房间每天要定时开窗透气,开窗时不使冷风对新生儿和产妇直吹。在用以煤气为燃料的快速热水器时,千万不能安装在门窗关闭的卫生间里使用。

    婴儿意外

    摔落

    婴儿从床上掉到地上,这是在任何一个家庭都难免的,因2~3个月的婴儿动作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腿脚喜欢乱蹬,反复用脚蹬被子身体就会逐渐移到床边,碰巧就掉到地上。所以,当婴儿能用脚蹬开被子时,就必须注意预防婴儿的跌落。婴儿睡的小床一定要有栏杆,如让婴儿睡在大人床上,成人要不断地给予照顾,离开时,一定要用东西挡上。

    随着婴儿动作的发展,5~6个月的婴儿已经会翻身、移动身体、甚至滚动,从床上坠落的事也越来越多。故不能将婴儿单独留在床上、椅子上、桌上或沙发上去做其他的事,即使时间很短,也是不安全的。如果不慎坠地,轻则伤筋折骨,重则颅脑损伤,还会危及生命。婴儿睡觉时,一定要将床上的栏杆安好再离开房间。孩子玩耍时,可放在地板上或地毯上,让孩子坐着玩耍,或学滚动、踢脚而不至于跌伤。如在成人睡的大床上玩耍,成人要守在床的边沿,床的另三边沿不管是否靠墙,最好都用被子挡住,以免婴儿碰伤。另外,不能把熨斗、暖水瓶、铁锅等金属器具放在婴儿床边,以免孩子从床上掉下来让金属器具刮伤脸而留下终身疤痕。

    烫伤

    在北方农村,让孩子睡在火炕上是危险的,掉下去就会烫伤,在有地炉的地方,不能让婴儿睡在地炉附近。以前发生过由于不小心碰翻了坐在煤炉上的水壶严重烫伤婴儿的事。

    夏天,把点着的蚊香放在躺在席子上的婴儿身旁,婴儿一翻身,手就触到蚊香而被烫伤。

    当婴儿7~8个月会爬以后,活动范围增大,发生烫伤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多。如婴儿拉下饭桌上的台布、弄倒汤碗、碰倒房间里的热水瓶、挨上电熨斗、热饭锅、碰翻成人手中的热水杯等,都是造成婴儿烫伤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烫伤的办法如下:

    ①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抓碰不到热源,以免烫伤。

    ②成人不宜抱着婴儿抽烟、倒开水或拿热水瓶等,也不要从孩子头上递盛满的热饮料、热水的杯子等,以免碰翻了烫伤孩子。

    ③抱婴儿同桌吃饭时,不能把装有沸汤的火锅和肉汤的容器放在孩子面前,不要抱着孩子去厨房做饭、烧菜。

    ④冬天给婴儿热被窝时应特别注意,热水袋上的塞子掉下来或裹热水袋的防护套掉下来会烫伤婴儿。

    ⑤在婴儿房间里,应把取暖用的火炉和暖气片周围安上栏杆。没有围栏的火炉上放水壶,烫伤会随时发生。农村使用火灶的家庭,周围应设围栏。

    指甲挠破脸

    这期间,婴儿用自己的指甲挠破脸的现象较多,特别是婴儿面部和头部常因湿疹而发痒时,会自己用手挠。为了防止挠破,应该常用指甲剪给婴儿剪指甲,要把指甲尖修圆。有的母亲喜欢用纱布做的袋子套在婴儿手上,但这不安全,因为袋子里毛边的线会缠在婴儿手指上,时间长了会影响手指上的血液循环,甚至坏死溃烂,如用袋子,可把光滑面朝里,并经常脱下来检查,看看有无线头缠指。

    碰伤

    7~9个月的婴儿,已经学会坐、爬或扶着床边站起来了,但动作不稳,很容易摔倒碰伤,如想站但没站好而摔倒,手没有抓住东西而滑倒,坐时向后仰倒等等。特别是能爬的婴儿,他可移动到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一定要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有棱有角的和硬的东西收拾起来,即使摔倒也不至于碰伤。

    孩子站在学步车里活动时,应放在宽敞的房间,因这时婴儿的腿部已经有劲儿,速度一快很容易撞到物体上,戳伤手指或碰伤头部。

    跌落

    10个月以后的婴儿跌落事故最多,这时期的婴儿爬行自如,扶物行走、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他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爬上楼梯而跌下来或独自爬上高处摔下来,坐在童车里的婴儿也常常在大人转身的瞬间从车上摔下来。婴儿睡觉时,母亲也很容易疏忽,以为婴儿睡得很熟,离开一会儿没有关系,哪知婴儿很快醒了,而出事故。因此,成人一定不要把孩子随便地放在床上或童车里,抽空去做事;孩子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时,大人要看护好;通向楼梯口和阳台的门要关好,以免小孩独自上阳台或楼梯发生意外;婴儿睡觉时,最好用高栅栏的婴儿床,如果不是在有栅栏的床,就不能让婴儿独自睡在上面。同睡醒后的婴儿待在同一屋子时,若大门外有人叩门,要抱着孩子一同出去迎接才安全。

    吞食异物

    由于婴儿能够在室内自由移动,所以会捡食各种东西,甚至打开抽屉拿里面的药片、香烟、别针、纽扣吃,或用刀片割破手指,应当把婴儿能够用手够到的抽屉里的东西整理一下,拿走一切能被婴儿吞食或弄伤手指的物件,还要注意不让他弄开容易打开的衣服柜门,拿里面的樟脑丸吃,一切药物、清洁剂、杀虫剂、化妆品、汽油等都应远离婴儿,最好用柜子锁好。

    发现婴儿误服了洗涤剂、黏合剂或药水后应立即找医生,同时带上装过这些溶液的容器,便于医生及时处理治疗。随着小儿活动范围的增加,收拾东西不仅要注意到床上、地上、抽屉里,更高处的东西也要收拾干净,把碗柜门关好,汤匙、叉、筷要放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

    溺水

    在给婴儿洗澡时,听到敲门声或电话铃声时,不能将孩子放在澡盆里就急急忙忙去应答,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要两分钟便可能在50厘米深的水中淹死,所以,如要应急,应把孩子用毛巾包好,放在摇篮或有栏杆的小床上,然后去开门或接电话。

    其他盛水的容器,如金鱼缸、水桶、痰盂、水缸、盆等都可以成为溺水的祸根,因此要尽可能放妥。把通向浴室、厕所、厨房的房门关紧,使婴儿不能打开。

    匙、筷戳伤

    严禁婴儿把小匙子放在嘴里玩,要是养成习惯了,一旦戳进嘴里,会使口腔受伤。同样,筷子也不能让婴儿抓在手上玩。

    触电

    10个月的孩子,手的动作有一定的发展,虽然行动还不自由,但凡是能够到的地方就想摸一下,所以家用电器的摆放应尽量远离婴儿经常活动的地方,活动插座应放在较高、隐蔽、安全的地方。插座最好选用加安全保险挡板的,并要经常检查,防止漏电。如果房间本身带的封闭式插座位置较低的,也应用适当的家具如桌子、书柜等加以遮盖,露在外表的电线要经常检查,如有破损,要及时更换。

    幼儿意外

    孩子发生意外时,父母适当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喜欢冒险,在尝试各种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稍微碰伤、擦伤是家常便饭。如果父母认为每件事都太危险,担心孩子受伤,这样会使孩子很难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此外,如果孩子稍微受一点伤,父母就大惊小怪,常会使孩子利用这种方式吸引到父母的关心。受到严重伤害时,父母应当采取严谨的态度。

    出血

    孩子害怕看到血,但是适度的出血并没有危险,反而有洗净伤口的功能。

    (1)出血过多时

    出血过多是很危险的,压住伤口,流出的血液凝固了便会堵塞破裂的血管,使血流停止。护理方法:

    ①把伤口弄干净,然后用手帕或纱布按压,按压2分钟,出血多半会停止。

    ②轻轻把手放开,缠上绷带。

    ③如果还流血不停止,看看血液是否会渗过绷带,一般经过这种方式处理后流血多半会停止。

    ④按压之后血还不停止的话,应继续按压2分钟,如果依然不停止,应前往外科医院。出血的本身没有危险,但是伤口太深就必须缝合。

    (2)危险性出血的情况

    如果伤口有血液喷出,多半是割到动脉。这种情形由于血压很强,伤口血液就是凝固也无法阻塞血管。护理方法:

    ①因为情况紧急,洁净卫生以及孩子的疼痛都是次要的问题。

    ②用手帕盖在喷出血液的伤口上,用力按压,如果没有手帕就用手指。为了使血流减少,患部应比头部高。

    ③如果按压之后周围有血喷出,应用力按压伤口下方靠近骨头的血管。如果因此出血减少的话,该处即为止血点,不要放开手指,继续按压。

    ④如果伤口在腋下等不容易按压之处,可让孩子躺下,用拳头顶在骨头上。

    ⑤如果能够不松开手而移动孩子的话,应赶快打电话求救。

    注意:除了已经没有其他方法,应尽量避免自己开车送孩子到医院。因为中途停止按压,若有血液喷出就无法开车了。

    划伤、擦伤

    ①小伤没有特别治疗的必要,血液流出能够清洗污染的伤口,血液凝固可将伤口阻塞。

    ②如果需要处置,可用净水一点一点地清洗伤口,没有使用消毒剂的必要。药性越强,伤口部分的组织也就越疼痛,也不要使用软膏,因为软膏会延迟疮痂的形成。

    ③为了保护伤口而使用绷带,包缠的时间不可太长。让伤口接触空气,可以较早封口。

    蜇伤

    孩子被虫子蜇伤,因害怕和惊慌孩子会陷入混乱状态。

    ①让孩子情绪稳定。告诉孩子现在最痛,慢慢疼痛会减轻。

    ②蜇的刺还残留的话,应当清除。

    ③如果有治疗蜇伤的药物,应立刻喷在被蜇的部位。如果没有药物,应尽量将患部冷却。患部会稍微发胀,如果严重发胀,应请医生检查。

    注意:嘴巴被蜇伤,严重发胀,会变得呼吸困难。这时应让患者口含冰块,并立刻请医生检查。

    刺伤

    ①如果刺的一端突出在皮肤外面,应用镊子取下。

    ②如果刺深入皮肤,看得见是在皮肤下面的话,应仔细观察是从哪一个方向刺进去的。朝刺进去的方向轻轻按压皮肤,刺会从皮肤中钻出来。如果无效,可燃火柴把针消毒,然后用针挑出。

    ③刺入皮下组织,垂直进入,只看见一端时,用针去挑只会使伤口扩大。应请医生处理。被玻璃或金属物所刺到,应当请医生清除。因为每一个面都很锐利,一般人处理会使伤口扩大。

    手脚指头的受伤

    手脚的指头有许多神经,因此受伤时非常疼痛。

    孩子手指被门夹住时,应赶紧告诉孩子不要动。硬拉扯手指,会使患部扩大。护理方法:

    ①打开门,小心地把指头抽出。如果皮肤没有破裂,冷却可减少内出血,并减轻疼痛。

    ②如果皮肤破裂,指甲剥落,手指弯曲的话,应立刻到附近的外科医院。有可能要作麻醉,因此暂时不可进食。孩子被重物砸到脚指时,趾甲下面会出血,应立刻送往医院。医生会在趾甲上开个小孔,将聚集的血液取出。趾甲没有异状,仅脚指疼痛时,应观察30分钟。如果疼痛不消失,应到医院检查,也许已经骨折。

    眼睛受伤

    眼睛受伤不论是何种程度,都应当立刻请眼科医生检查。眼白即使受到很轻微的伤害,也应当作防止细菌侵入的处置。瞳孔受伤时更应立即治疗。如果孩子愿意,可将受伤的眼睛覆盖起来,其他不必作任何处置,及时请医生医治。眉毛、鼻子、脸颊受到强烈打击后立刻发胀,眼眶形成黑圈。但因有骨头保护,眼睛本身很少会受到伤害。如果眼睛有受伤的可能,应立刻请医生检查。

    异物进入眼睛

    灰尘、沙子等进入眼睛会流泪,异物排出后即可痊愈。如果无法自动排出,母亲可用双手扶住孩儿头部,同时用两只手的拇指翻开眼皮,然后用嘴向眼球上轻轻地吹。这样就可以把异物吹掉。

    刺激物进入眼睛

    肥皂、洗发精虽然不会损伤眼睛,但是却会把眼睛刺激得非常疼痛,甚至发红。洗洁剂、防臭剂、杀虫剂等进入眼睛则非常危险,应立刻处理,把刺激物完全清除。要不断地用水清洗,不论孩子怎么哭叫反抗,都应当予以清洗。强酸或强碱性的东西进入眼睛,对视力有不良影响。立刻到水龙头处,把水龙头开到中等程度,用杯子装上清洁的水,慢慢清洗眼睛。要注意避免将清洗水冲入另一只眼睛。一只手抱住孩子,另一只手撑开眼皮。经常变换头部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将眼球清洗完全。至少应清洗10分钟左右。如果家里没有别人在,应立刻与医生或医院联络。联络的时候依然应继续清洗。并且把进入眼睛的东西告诉医生。如果医生判断没有大害,会要求充分清洗之后再到医院去复诊。

    耳朵进入异物

    孩子把小珠子或其他圆的东西放进耳朵时,不要自行贸然取出。因为这样反而会使东西深入耳中,有时甚至会伤到耳膜。应立刻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检查。异物如果是凹凸不平或柔软的东西,可以用镊子取出。但是只可轻轻地试一次,如果拿不出来就应当由医院处理。

    耳朵进水

    耳朵进了水很不舒服,有时会暂时失听。如果从前没有患过中耳炎就不会有其他的危害。但若孩子很不舒服,可让孩子躺下来,让进水的耳朵朝下,以使水流出。

    耳朵嗡嗡作响

    乘飞机或在高山上开车郊游,由于气压的变化,耳朵会嗡嗡作响。用力咽口水使压力相等就可恢复,含一颗糖在口中,一直咽口水情况就可改善。若是婴儿,只要吸吮牛奶即可。

    流鼻血

    挖鼻子或是自然状态下鼻中的血管破裂都会流出鼻血。但是若头部或鼻子受到打击而流鼻血时便必须请医生诊察。护理方法:

    ①先让孩子感到安心。大多数孩子都怕看到血,流鼻血时,应到洗脸池前弯下身体,不停地用水把流出的血冲掉。把血液咽下会觉得不舒服,应加注意。

    ②严重流鼻血时,2分钟以上还不停止的话,应以棉花塞在鼻孔观察2分钟。

    ③血液凝固之后,至少1个小时之内不可擤鼻涕。

    ④如果没有其他的理由而经常流鼻血的话,可能是鼻中的血管部分比较脆弱,医生会采用烧灼剂予以烧灼。

    头部受伤

    婴儿或幼儿就身体的比例而言,头部显得特别大,摔倒之后头部最容易受伤。通常轻微碰到则不必担心。由于头皮上充满血管,稍微受伤后看起来往往比实际上更严重。稍微擦伤也会大量出血,稍微割伤,血液也会流个不停。

    头部受伤之后,幼儿除了大哭之外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的话,多半就不必担心。脱脂棉蘸冷水拧干,敷在发肿的部位就会感到轻松。如果昏迷、发抖的话,让幼儿躺下,盖上毛毯,跟幼儿聊天、安慰他,并且观察,多半幼儿很快就会睡着。脸色不好,呼吸急促时,应当把幼儿摇醒。如果立刻醒来就不必担心,如果不容易摇醒,应送往医院。头部碰撞1个小时之内,应注意是否有如下征兆:

    ①是否呕吐(躺着的时候注意避免将吐出的东西吸入)。

    ②瞳孔大小是否异常,两眼是否能够转动,眼睛是否有异样。

    ③手脚是否能够活动,活动是否灵活。

    ④说话是否清楚,是否会胡言乱语,还不会说话的幼儿是否会发出奇怪的声音。

    ⑤是否认得母亲,对周围的东西是否有与平常不同的反应。

    ⑥除了头部受到碰撞之外,是否一直表示头痛。

    ⑦耳、鼻、口中是否出血(咬到舌头或嘴唇的情况除外)。

    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状,都应到医院去,必要时可叫救护车。

    脱臼

    理论上只要是会动的关节都会脱臼。例如股关节是大腿骨上部的球状骨头,嵌在骨盆下部凹槽状的骨头中,能够转动。如果该一球状的骨头从凹槽状的骨头中脱开,关节就会脱臼。

    事实上,没有骨折而仅只发生脱臼的情形非常少见。因为支持关节的肌肉或韧带比骨头更有弹性。不过有两个例外:一个是肩部的关节,这一关节非常容易活动。上臂的上部球状骨头往头部后方用力拉扯时,就会从肩膀的凹槽状骨头中脱开来;孩儿从高处落下时,本能地会伸出两臂保护头部,这时肩部的关节就容易脱开。另一种情形是用力打呵欠时,下颚经常脱开。但是下颚几乎不会因受伤而脱臼,导致伤害的多半是骨折。

    是脱臼还是骨折,往往很难判断。能够诊断的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或X线照片。关节脱臼要想恢复原状,在脱臼后的两三个小时内还不太困难,时间太久,周围的组织就会肿胀,复原就困难。护理方法:

    ①脱臼之后非常疼痛,应安慰孩子并立刻处理。关节脱臼的部位会压迫神经,这时拉长的韧带以及肌肉稍微一动就非常痛。单纯的脱臼往往比骨折要更疼痛。下颚脱臼时孩子会大哭,有时随着嘴巴的一张一合,自然就会恢复原状。如果开口和闭口都不痛的话,就表示已经康复。

    ②肩关节脱臼时,手会垂在胸前。可用大围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应尽早就医。

    ③也许需要麻醉,不可进食。活动脱臼的部位,会使周围的组织受到伤害,应加以注意。即使关节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受伤的韧带或周围的组织也都需要治疗。几个星期都不可活动关节,这期间比骨折的情况更为疼痛。

    扭伤

    孩儿很少发生扭伤。突然摔倒时关节剧烈震动,使支撑关节的韧带受伤,这时就会发生扭伤。脚踝、膝盖、手腕、肩关节等处特别容易发生。

    扭伤是肌肉的纤维组织伸张过度而发生的疼痛,因突然剧烈使用手脚而发生。护理方法:

    扭伤的护理方法与不完全骨折相同。不可覆盖冷湿布或包绷带,因为万一是骨折,会使情况恶化。扭伤时非常疼痛,会发肿,不可活动患部,治疗也需相当的时间。

    休克

    休克有各种程度的症状。最轻微的情形是孩儿因不愉快的事情而发抖,引起暂时性面色苍白。严重受伤时会引起循环系统障碍而导致呼吸障碍。

    (1)轻微休克

    轻微休克时,就像脑贫血时一样,流到孩儿脑部的血液量暂时缺乏,因此脑部无法有效地发挥功能,孩儿会发抖,并且觉得不舒服。为了将血液送到体内重要内脏器官,因而封闭皮肤的血管,结果患者变得苍白而发冷。休克的原因之一是单纯感情性的,如听到不好的消息,目击事故的现场;另一种是感情与身体两方面同时感受到的,如受伤之后引起可怕的回忆。这种休克会因为恐惧或疼痛而变得更为严重。孩子会哭泣、脸色苍白、身体发冷、脸部会出冷汗、昏迷、目眩、精神不振、呕吐。护理方法:

    ①躺下,头要比脚低,让血液流到头部。

    ②侧头,万一呕吐才不会窒息。

    ③松开衣服,使呼吸顺畅。

    ④为了保温,盖上毛毯或外衣。

    ⑤设法安慰,以消除恐惧。

    注意:在恢复正常状态之前,不可给予任何温热、甜的食物以及其他饮料。因为在休克状态时,是无法消化任何食物的,也不可用暖水袋来暖和身体。因为身体暖和之后,虽然皮肤的血管会畅通,肤色会变好,但是就无法将足够的血液送向内脏器官。静躺5分钟,这种休克就会停止,脸色转好,紧张会消除。

    (2)严重事故或急性疾病所引起的医学性休克

    有时仅靠静卧是无法恢复的,严重脱水状态、严重烧伤、无法停止的呕吐或腹泻等,使得体内循环的血液或体液不足造成身体障碍,胸部或神经系统发生障碍之后,心脏、循环系统无法将充足的血液运向脑部,因而引起医学性的休克。通常循环的血液量不足时,心脏会自动地积极运行,但是在这种休克状态下血液量虽然不足,但心脏并不会加紧运行。由于没有足够的血液回到脑部,脑部无法充分发挥功能。如果不予治疗,严重的会转变成循环障碍、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医学性休克,其征兆与轻微休克相似,但较明显。幼儿有虚脱现象,此外还会目眩、昏迷、意识不清,甚至会呓语。护理方法:

    ①休克也许会变严重,应立刻送医院。

    ②如果知道明确的原因,应及早予以护理(例如,制止严重出血),尽量减少引起更严重的休克。

    (3)昏迷

    护理方法:

    ①即使非常短暂的昏迷,只要是昏迷,就应当立刻找医生或叫救护车。

    ②在孩儿意识恢复之前,应注意避免窒息,为了帮助血液循环应采取容易恢复的位置——腹部朝下,头部朝向一边,腿弯曲向上与头部同侧,手肘弯曲,放在横躺的脸前。采取这种姿势不会妨碍呼吸,吐血或呕吐都容易从口中流出。

    注意:有可能窒息,因此不可进食任何东西。幼儿如果醒过来,可采取比较舒适的姿势,但是在医生诊察之前应当静静地躺着。

    鼻孔闭塞而造成的窒息

    (1)塑料布造成的窒息

    塑料布完全无法透气,而且非常柔软,紧贴脸部会造成窒息。婴幼儿有时容易出现这样情况。护理方法:

    ①尽早处置最为重要,应立刻将塑料布拿掉,如果婴儿立刻呼吸就可安心。

    ②如果没有呼吸,一秒钟也不能耽误,应立刻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然后送往医院。

    (2)泥、沙、水泥所造成的窒息

    细微粒状的东西从幼儿上方崩落时,会盖住头部、胸部,使得口或鼻孔闭塞。为了使他能够呼吸,应立刻予以清除。绝对不可允许他在沙堆或土堆上玩挖隧道、钻隧道的游戏。在海边玩挖沙的游戏也很危险。沙丘对幼儿来说是很好的游戏场所,但应随时注意沙崩的危险。游戏时必须有父母在旁陪伴。护理方法:

    ①立刻处置最为重要。将幼儿挖出来,清理脸部与胸部。

    ②口、喉头、鼻子的沙都应当清除,能够从口里吐出口水多半就没有问题。不过沙也可能进入肺部,应立刻送往医院。

    ③如果看起来脸色苍白,像是停止呼吸,懂得人工呼吸的话就应立刻施行。用力吹气,可能会把沙子吹进肺里,但是先送进氧气更为重要。如果不懂得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应立刻送往医院。

    (3)误饮所造成的窒息

    食物、饮料或其他异物没有进入食道,而进入气管所造成的窒息。本能地会咳嗽,使进入气管的东西重新回到喉头。护理方法:

    ①如果咳嗽不断,而脸色没有变苍白就没有关系。因为气管即使稍微被阻塞,但是空气充分流通,自己能够用咳嗽使异物离开气管。用力拍打背后肩胛骨之间,可以较快咳出。吃下像扣子或弹珠之类圆的东西是很危险的,这些东西会嵌在喉头深处,使呼吸无法畅通。

    ②如果幼儿能够咳嗽就不必太担心。能咳嗽也能够呼吸,如果不能呼吸也就不能够咳嗽。可以把他放在你的手腕或膝盖上,让头、胸比腿、腰更低,然后用力拍打肩胛骨之间,随着咳嗽就可以把异物咳出。

    ③如幼儿无法咳嗽,脸色发红,变得苍白,饮料有时也会因为太强的咳嗽而推进了鼻孔。鼻孔会感到疼痛(尤其酸的东西较多时),但是却不必担心,赶快将口打开,把手指伸到喉头深处,将异物取出或者使幼儿呕吐出来。

    ④如果无法立刻取出,应叫救护车,并且告诉救护人员,幼儿无法呼吸,母亲也应当一起到医院去。运送的途中,头部应当放低,并且不停地拍打背部。

    烧伤

    烧伤并不只是在皮肤的外侧造成伤害,热力会到达皮肤下面的血管,使血管扩张,使血液中的血浆流出。小面积的烧伤,流出的血浆会形成水疱。皮肤剥落时,发红的患部会一直沁出血浆,会使体内循环的血液量减少。严重烧伤时,患者会陷入休克状态,需要在医院治疗。烧伤是否严重,依面积的大小与程度而定。

    ①烧伤的部分应快速予以冷却,使热量尽量不要到达下面的组织深处。患部可用自来水冷却1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使受伤的血管封闭,以防止血继续流出,冷却也可暂时减轻疼痛。如果衣服被热水、油、酸或碱的东西泼到时,用水冷却的时候,应当将衣服撕开。

    ②为了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从烧伤的部位侵入,应当用清洁的床单把幼儿包起来,然后送往医院。轻微烧伤时不可将水疱弄破,这样可以防止细菌侵入,也可防止血流出。不要涂软膏或油,只要用清洁的绷带包起来即可。

    晕车

    晕车船是因为摇晃使得中耳的平衡感紊乱所造成。激烈的摇晃之下,大多数的人都会晕车晕船。但是许多幼儿即使是轻微的摇晃,也会觉得不舒服而头晕。晕车船从出生后六个月左右开始,幼儿园到上小学的阶段最为严重,以后程度逐渐减轻。

    (1)预防

    ①旅行的方法非常重要。大多数的幼儿都不会晕火车,相对坐垫柔软的交通工具容易晕,坐垫坚硬的交通工具不容易晕。

    ②汽车前面的座位比较不容易造成晕车,但是需要考虑安全的问题。如果幼儿非常容易晕车的话,可以坐在前面的座位上,但是要绑上安全带,或者让幼儿躺在后座,也可减轻晕车之苦。

    ③出发之前应吃些简单的食物,然后在旅途中吃些饼干、马铃薯片之类的点心。应避免喝苯酚饮料,用保温瓶装冷开水饮用是很适当的。

    (2)症状

    说话或唱歌的中途突然沉默,脸色苍白,或者不停地打呵欠,是大多数幼儿晕车的最初征兆。流眼泪、流汗、口角流出口水、呕吐,都是严重晕车的现象。

    (3)护理方法

    要完全康复除了停止乘车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不过旅行之前可以请医生开药方。有时避晕的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应注意服用量。

    呕吐

    有的幼儿不论得什么病,在患病初期,紧张的时候,乘车的时候,甚至毫无理由地都会发生呕吐。呕吐本身并不严重,不过有如下的情况时需要注意:

    ①一天之内呕吐2次以上时。

    ②幼儿表示不舒服,吐了之后依然精神不振时。

    ③同时患有腹泻时。

    ④头部受伤后发生呕吐时。

    ⑤胃部疼痛时(幼儿很难明确地表示出哪边疼痛)。

    如果没有以上的情形应稍作观察,是否真的有疾病较容易分辨出来。

    七、进行早期培育

    早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零岁起步的原则

    在母亲怀孕期施以胎教,从出生时起即进行教育和训练。日本学者井深大在《幼儿园太晚了》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力潜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的一生中学习潜力最大的时期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学,而是在婴幼儿时期。

    (2)按照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的原则

    有的学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项目可以比他的年龄水平略为超前1~2个年龄组开始进行,不要超越得太多,否则孩子的能力达不到,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3)适时挖潜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不失时机地给儿童以充分发展智力潜能的机会,使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年龄期不要虚度过去,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4~6岁儿童智力发展的着眼点。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最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教育越晚,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潜在能力就越难以发挥。

    (4)激发儿童兴趣的原则

    兴趣不论对家长、孩子都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在大脑皮质层产生优势激发儿童兴趣的兴奋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大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超常儿童的最大特点是从小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爱追根究底,有旺盛的求知欲。婴幼儿处于无选择探求期,几乎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发生兴趣,产生好奇心,父母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支持和提高他们的兴趣,要把儿童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5)为最大限度开发儿童潜能创造条件的原则

    首先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就是促进儿童的躯体、生理和心理最健康的生长发育;同时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父母老师一方面要了解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要尽早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表现并加以诱导和培育。

    (6)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①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不能单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品德开始,重视树人的教育,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②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也就是心理素质好,社会生活能力较强,善于与人交往。

    ③发挥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功能。大多数人(右侧手者)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功能(即听、说、读、写的功能)高度发展,能进行逻辑思维(包括数学运算),形成心理和意识。右半球的非语言优势功能,即各种感知尤其是空间知觉高度发展,能进行形象思维(包括想像),富有创造力,亦能形成心理和意识。父母和老师要善于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孩子的智慧全面发展。

    (7)家长对孩子要求要一致的原则

    良好的习惯要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对待孩子的要求,父母要取得一致并坚持始终,对无理要求要耐心说服,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或说谎等不良习惯。在处理具体事情上,家长要言行一致。比如母亲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在分梨时,仍把大的梨给孩子吃,这就是言行不一致。

    (8)善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原则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学会动脑动手。鼓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性,从而使孩子将来成为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早期教育的手段

    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

    (1)早期刺激

    婴儿一出生就具有最初的运动能力,如手足乱动、手的抓握反射、哭喊等。他们的味觉、听觉、视觉各种感官开始活动,各种感觉能力开始发展,新生儿也正是从感知觉开始来认识周围的环境,并和外界取得联系的。因此,从襁褓和摇篮时期开始,就要给婴儿提供及时和适当地早期刺激,这种刺激是锻炼各种感官和促进大脑动力形成和发育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早期刺激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像丰富恰当的环境刺激,如明亮和适度的光线;摇篮上悬吊的彩球和摇篮边的响铃;睡眠时母亲哼唱的催眠曲和轻柔、舒适的音乐;让婴儿的眼睛跟踪发亮和移动的物体等。还有运动刺激,如不断移动婴儿的卧向;让婴儿抓住父母的手指;父母握住婴儿的双手或双脚,定时和适量地给他们做上肢或下肢的被动运动等。再有言语刺激,如同婴儿作自言自语式的讲话,锻炼他们的言语听觉;让婴儿模仿成人的口形和声音,发出各种声响等。

    (2)游戏

    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剥夺了游戏,就剥夺了童年的欢乐。幼儿是在游戏中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发展体魄的。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像得以实现。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地把各方面早期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贯穿到游戏中进行,要关怀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要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游戏,有时候应当和他们一同游戏。儿童的游戏是需要家长适当指导和引导的。完全放任自流地让孩子自己去玩,游戏就很难连续进行下去,也很难充分发挥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此外,家长还要了解,儿童游戏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参加的成员是随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应当根据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来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各种游戏。

    (3)玩具

    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玩具是由各种游戏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是幼小的儿童常常是看到玩具才想起游戏。日本学者把游戏和玩具的关系概括得很好,他们认为:0~14个月的孩子被玩具引导着游戏;14~30个月的孩子是被玩具启发着游戏;30~54个月的孩子和玩具一起游戏;54~72个月的儿童能有效地利用玩具来游戏。玩具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颜色、声音,制作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在使用玩具游戏时,促使婴幼儿看、听、触摸、抓握、摆弄,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发展他们的各种感官知觉,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玩具是教育婴幼儿认识现实世界的极好工具,也是人生的第1部“教科书”。

    (4)图书阅读

    婴幼儿的图形和颜色知觉发展得很早,他们从小就喜爱看色彩艳丽、图形鲜明、情节生动的图书,更喜欢家长按图书的内容给他们边看边讲。阅读图书可以丰富婴幼儿的知识,陶冶道德情操,促进语言、思维和想像能力的发展。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可以彼此沟通感情,加强双方的心理联系。所以,阅读图书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书的种类很多,有认识自然现象的读物;有认识事物名称的书;还有讲述传统故事、儿童生活、童话故事的少儿读物等等。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身心发展水平,精心挑选孩子们所喜爱的,可以接受的优秀读物,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5)早期学习

    幼儿特别是幼儿晚期,已经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初步能力。抓好幼儿的早期学习,可以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正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点燃求知欲的火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家长要鼓励他们多想、多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②要发展幼儿语言,提高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掌握语言的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发展。

    ③要发展幼儿数的概念,这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④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形象化和多样化。

    学习始于出生

    学习的开始

    婴儿刚出生时,面对着陌生的外界环境,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这时的婴儿会通过自己的眼、耳、鼻、口和皮肤等感觉器官随时捕捉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进入大脑,经过上千亿个大脑细胞的接收和处理,这就是婴儿学习的开始。一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尤其是母亲分娩后体力还没有恢复,又要忙着哺育和护理,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安排,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婴儿学习。其实宝宝生下来就有学习的能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辅导,只要在平时经常抚摸宝宝,亲吻宝宝,多和宝宝讲话,这就是头几天宝宝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些信息如同阳光雨露般促使宝宝的大脑神经细胞茁壮成长,使宝宝变得更加聪明,爸爸妈妈在和宝宝的交流中也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乐趣。

    现代脑科学、心理学和早期教育研究证明,从新生儿期开始的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婴儿的潜能,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父母要为婴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儿环境,帮助婴儿认识周围的世界,让宝宝最初的学习历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把卧室布置一下,在婴儿床的上方悬挂一些颜色纯正、鲜艳、大小适宜的玩具,如能发出柔和音响的玩具更好,每次2~3种,3~6天换换花样,以吸引宝宝视觉和听觉的注意。还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的塑料环、拨浪鼓、小红球等,放在宝宝眼前约20厘米处引起宝宝注视,然后移动玩具,宝宝的眼睛和头会跟着转动。如果将发出声音的玩具放在宝宝耳边摇动,他会把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有时还会用眼睛找声源。总之要充分发挥婴儿学习的能力,让其通过视、听、触等感觉来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

    虽然宝宝生下来就有学习的能力,但是这个时候的宝宝主要任务是睡眠,平均每天要睡14~20小时。在宝宝觉醒时,父母可以播放一些节奏优美轻松明快的音乐给他听。

    与婴儿谈话

    有些父母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既不会说话,又听不懂大人说话,除了睡觉和吃奶以外,什么都不懂。其实,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的第1个对象就是妈妈,妈妈和婴儿眼对眼的注视就是相互交往的开始。婴儿与人交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哭,引起婴儿哭的原因很多,如饥饿、口渴、尿湿、冷热等,还有些婴儿睡前或睡醒时会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同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需求,妈妈要细心分辨,并给予满足。

    父母应该把婴儿当成一个懂事的孩子,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要给他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只要宝宝醒着,就要经常和他说话、唱歌、逗乐,培养良好的母子感情。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要经常对他微笑,并不断和他说话,如“宝宝,我是你的妈妈,现在给你喂奶,很香吧!”、“宝宝,你尿湿了,妈妈给你换换尿布,你会很舒服的!”、“宝宝,妈妈多么喜欢你,你的小手多嫩、多可爱!”……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到妈妈的谈话,就会停止吸吮或改变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除了和宝宝谈话外,还可以和宝宝逗乐,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他微笑时,要给予夸奖,如“宝宝真能干!”同时妈妈还可以亲吻宝宝。即使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他聊天,可以经常叫宝宝的名字,使他熟悉自己的名字,当呼叫他的名字时,他会转过头来或抬头,说明他知道是在叫他。平时看到什么人或物时,要对着宝宝说出人或物的名称,如“看,爸爸回来了!爸爸!”开灯时说“灯!灯!”父母要准确地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而不要把灯说成“亮亮”,把汽车说成“嘀嘀”。要给婴儿准确名称的发音刺激,使他逐渐理解这些名词,为今后建立某一种物体的正确概念打下基础。

    另外,在和宝宝说话时,要让他看着你的口形发音,即使暂时不会发音也不用着急,反复练习,可促进宝宝的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总之,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使宝宝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的人声、语意,辨认不同人的脸、不同的表情,保持愉快的情绪。

    从零岁开始读书

    研究发现,婴儿的听觉、视觉、知觉和部分运动功能在出生时就已经基本发育完善了,出生后则迅速发育成熟。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以前发育形成的,在此期间形成的主要是语言、音感和记忆等代表主要智力功能的细胞。因此,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早期阶段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育开始得越早,智力开发得越好,尤其是音乐、绘画、某些运动表演技能等特殊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要想把自己的宝宝培养成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必须选择好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0~1岁的婴儿自己还看不懂书,此时需要在父母的启发和诱导下看书。父母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让宝宝自己拿着书并诱导他翻页。可以用他已经熟悉的东西做线索来引导他,如可以对他说:“看看小猫在这儿干什么呢?”宝宝喜欢看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果自己喜欢的小猫在下一页书上,他就会很自然地翻到下一页去看。此时的宝宝可能比较笨拙,总是一下翻几页,父母要帮助宝宝更正,经过多次练习后,才能学会一次只翻一页。

    孩子喜欢重复,当孩子发现某一页书上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某一个形状或某一种动物时,他们会反复地看这一页,直到他们厌烦为止。而且孩子在反复看同一页书的时候,也许每次都会发现一些他原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这样的重复有助于加强孩子学习记忆的能力,加深印象。选择一本大的一图一物的婴儿图书,可将书拆开,每页用透明塑料袋套上再用针线钉好,给宝宝自己看,以免损坏。

    开发婴儿的七种智能

    (1)语言智能

    宝宝从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哭,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以后逐渐学会咿呀发音,喃喃地发出单词音节;半岁以后,就会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并能重复大人所发出的简单的音节;1岁以后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2岁时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句子;3岁以后就可以说复杂的句子,并能讲故事,说歌谣,具备了完整的语言能力。

    父母应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以开发婴儿的语言智能。婴儿最先是通过听来了解语言的,生下来第1天他就会小心倾听;第3天会对说话有反应;第9天他的眼睛会朝声音的方向转动;以后逐渐会懂得妈妈说话时,她的嘴巴在动,时间久了,婴儿就知道了谈话的方法,他的嘴巴就会一张一合,模仿说话的动作,或摇晃头部和身体向妈妈打招呼。

    所以父母在照料宝宝时,要经常同宝宝说话,口形可以夸张的变化着,有时可以悄悄地说话;或者发一个长音;或者吹口哨、鼓腮、伸舌、咋舌作响;或者做不同的表情;或者用唱歌式的语调说话,增强他的节奏感;或者唱摇篮曲给他听,抱他的时候多走动,边走边轻摇。你会发现小宝宝不是被动地听着,他会根据你的嗓音调整他的行为:当你用抚慰的口气说话时,他会显得很安静;当你的语调粗暴或是过于大声,他就会变得不安;他的小嘴也在模仿着张合,有的还会伸舌、鼓腮;如果大人在咳嗽,你会发现宝宝也在模仿着咳嗽。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时,宝宝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沟通欲望,促使他自己发出声音,这些都有利于婴儿的语言智能发育。

    (2)逻辑智能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两种。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产生思维,但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思维形式,即直觉活动思维,思维与客观物体或行动联系在一起,如拿玩具汽车边推边说“汽车来了”;3岁以后儿童生活范围扩大,开始有了初步抽象概括性思维;6~11岁以后的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逻辑抽象思维在这一阶段开始起步,父母应特别注意孩子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

    在传统智力观中,智力的核心就是数学逻辑智能。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统一于数;罗素认为逻辑是必然的;而过去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数理逻辑是思维的核心,他们都认为数学逻辑智能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数学逻辑智能的启蒙教育会关系到婴儿日后对数学的兴趣。一般父母在教孩子数学时,容易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指导方法,而指导方法不当,则会抹杀掉孩子原本浓厚的兴趣,甚至会造成孩子拒绝学习。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所以,父母学习如何去引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教导孩子所必需的。当然,强调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是否认其他智能的重要性,应该把七种智能等同看待,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3)空间智能

    美术活动与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可以提高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所以父母应该以这种美术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种训练来提高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水平。

    由于新生儿就具有学习的能力,所以这种训练可以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可以给宝宝看红色绒线球,一般距离宝宝的眼睛15~20厘米,慢慢抖动红球,引起他的注意后再慢慢移动红球,让宝宝追视,这种方法可以训练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及注意力。父母还可以自制一些图片,在宝宝觉醒状态下同宝宝做游戏,如让宝宝看图片,每次看新图片的时间为8~10秒,每天温习,3~4天后,时间可缩短为3~4秒,开始几天只能看1~3幅,以后可增加数量,这种游戏可促进新生儿的视觉分辨能力。一般来说新生儿喜欢看人的脸谱,可以和宝宝面对面地谈话,让他注视你的脸,然后慢慢移动头的位置,设法吸引宝宝的视线追随你移动,如果宝宝每一次看得都比上一次多,就要将他抱起来亲吻,同他笑,或者举起来以示鼓励,有了父母的鼓励和培养,孩子从小就会有较好的注意力,为以后各种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宝宝大一些时,可以进行绘画、手工等训练,这时的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画自己感到重要的东西,所以要让宝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随意地画。不要为他提供简笔画本或着色画本,因为,一旦孩子把简笔画的样式深深刻印在脑子里,那么千篇一律的模式画就会代替孩子天真烂漫的想像,从而阻碍孩子独创性思维的发展,降低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4)音乐智能

    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开始的。五官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和视觉,听觉又早于视觉的发展,而训练听觉的最佳方法就是音乐。音乐智能是对于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听觉、发音、触觉等感知器官的综合协调能力,也就是说您的孩子是否有会听音乐的耳朵、会唱歌的喉咙、会演奏乐器的手。

    音乐智能发展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在唱歌跳舞方面总比男孩更有才能和兴趣。由于身体发育上的差异,女孩在语言和动作的协调上要比男孩发展的快,这就增强了她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和信心。再加上人们的偏见,总认为女孩应该练习唱歌跳舞,而男孩则没有必要。这就使男孩的音乐旋律智能不但受到来自身体而且还会受到来自心理的阻碍,因此造成了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音乐智能培养时,要一视同仁,对男孩也不能轻视。

    孩子在音乐中感官受到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不但促进了大脑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引起情绪共鸣,发展审美情感,陶冶品格与灵魂,培养儿童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唱歌时,不仅要强调歌词内容、音高和节奏,还应关注旋律的艺术表现力和歌曲的感染力。

    首先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可以采用立体声耳机收听,或者用录音机在室内或环境幽雅的地方播放,孩子喜动厌静,不要强迫他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听,可以在孩子做游戏或吃饭时,甚至在做功课时播放。其次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如演奏乐器、演唱歌曲、载歌载舞等,这种方式更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提高孩子的艺术兴趣,促进视、听和肢体运动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经常操作乐器的儿童,其语言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均高于同龄儿童的水平。

    (5)运动智能

    有意义的体能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包括两种主要的能力:一是善于以技巧控制自身的动作,如运动员、舞蹈家所表现出的智慧;二是善于以技巧控制自身以外的物体,如画家、雕塑家所拥有的智慧。采用体育教育手段,不仅有助于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公德和法律法规等,对孩子整体的身心健康方面有极大的收益。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运动训练项目的儿童在自知性、自觉性、和群性、交往能力竞争性以及克服困难等几方面明显优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儿童。

    具有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孩子举止优美而恰当,具有协调肌肉动作以及合理精确地使用他们的身体和其他物品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孩子具有操作事物的技巧。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就是满足幼儿对运动的欲望与兴趣,在自己感觉有趣的活动中,尽兴的玩,从活动中提高能力,促进健康。因此在父母与孩子平时的相处嬉闹中蕴藏着许多运动能力训练的契机。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身体运动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母亲当裁判,父子俩比赛看谁能坚持做一只独立金鸡,由此培养幼儿的平衡和协调的能力。或母子一起捡豆豆、折纸船、钉纽扣,在这一过程中既增进了母子间的感情,又发展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了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其次父母在训练孩子锻炼时要保证运动的质量,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形式,保证适当的活动量和运动强度,真正调动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参与其中,使孩子得到真正地锻炼。此外,在运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现身教法,感染带动幼儿去喜欢体育运动,并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6)交际智能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而较高的人际关系智能是交往顺利开展的保证。人际关系智能发展较好的人可以识别他人隐藏的需要和意图。每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而赢得外界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人际关系智能的高低。孩子从一生下来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随着孩子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其社会经验会日益增多,社会性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智能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中心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他们很难走出自我中心而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体验,如面对刚买回来的大蛋糕,幼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吃,这种现象并不是幼儿自私或道德品质不高,而主要是认知思维水平较低所造成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交际智能。

    对于儿童精神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社会生活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据调查了解,独生子女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往往是教育不当的结果。比如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怕他出去玩受欺侮,而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让他长期围绕着父母长辈过日子,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陷入孤单忧郁的气氛中呢。所以要让孩子自由交往,让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做游戏,这对培养孩子的交际智能是很有帮助的。

    (7)自我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就是对自己内部心理的理解和调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生活并能区分这些情感,且能根据这些情感指导自己的行为,自我认知智能使人们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具有较好自我认知智能的人,头脑中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积极可行的有效行为模式。自我认知智能是个性中最有影响的成分,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一整套认识,它一方面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对自己的社会能力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智能影响很大,有的心理学家把家庭气氛分为温暖的或敌意的,另一方面分为限制的或宽容的。研究表明,既温暖又有适当限制的家庭,父母本身自信心就很强,他们对孩子要求较高,而且提倡民主,给予孩子关怀、信任和鼓励,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一般自信心都很强。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以培养孩子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