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孩子的优点-成功家长都是善于放大孩子优点的高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高明的父母: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惯于寻找、放大孩子的缺点,惯于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这就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什么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点熟视无睹,对孩子的缺点却是不依不饶。比如,当遇到孩子回答问题,对孩子答对的部分不在意,而对答错的部分则非常敏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说话:“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听不到父母说孩子有什么优点。在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培养放大孩子的优点。

    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克服自卑。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一定的短处。作为家长,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

    家长也不要贬低孩子。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孩子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却对孩子吝啬于赞美与微笑。他们对孩子的许多优点视而不见,对孩子的错误或缺点却狠狠地予以批评,甚至进行讽刺、挖苦,这样的做法,就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真正高明的家长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应该赏识孩子的身上哪怕是一小点的优点。赏识孩子的本源是爱,家长如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纠正孩子的缺点,那他们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

    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反之,屡遭失败,就可能对该门课程产生厌恶。可见,成功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因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

    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学习很不好的少年,请求父亲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到他任教的班就读。

    父亲的朋友是那种贴心贴肝的热心人,他问:“你数学学得好吗?”少年羞涩地摇摇头。“物理学得怎么样?”少年还是摇头。“化学呢?”少年沉默了。

    父亲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发问,少年窘迫地垂下了头,他自己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好吧,你把名字留下来吧,我会尽快把结果告诉你。”少年羞愧地写了出来,急匆匆地就要离去,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孩子,你的字写得蛮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满足只换一个班。”

    把自己的名字写漂亮也算一个优点?少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哦,我能把自己名字写得叫人表扬,那我就能把所有的字写得好看,我就应该写出好文章来……受到鼓励的少年,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兴奋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后来,那个少年写出了名震天下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孩子都有一些诸如“能写好自己名字”等小小的优点,但是,家长却把它们忽略了,更不用说一点点放大了。家长似乎更关注孩子的缺点,这实在是他们的悲哀。须知每一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优点,家长们,请帮孩子寻找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吧,这样,你不但让孩子始终感觉到春天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母亲的欣赏帮孩子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于父母的欣赏,来自于父母有效的鼓励。

    孩子需要欣赏,孩子需要鼓励,父母的欣赏、鼓励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2000年,4000多名青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入选,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

    王海翔的妈妈张培祯是北京翠微小学的退休干部。说起海翔的成长,张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自信使王海翔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毕业后他受聘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出类拔萃。他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电视栏目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主持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张老师是怎样帮助儿子树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俩总结出三条经验:

    第一条经验:“今天比昨天强!”

    海翔小时候刚刚开始会用毛笔写字,妈妈就开始“收藏”

    儿子的作品,那些写在废包装纸、废信封上的歪歪扭扭的字,以至现在很像样的书法作品,妈妈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不管写得好不好,妈妈总要在儿子写的字上画圆圈,至今已有几千个。她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对妈妈的鼓励,海翔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小时候,妈妈给我买来字帖,但从来不强迫我练习,我高兴了就拿出来写两页。但只要我一写,妈妈就走过来非常欣赏地说:‘这字是怎么写的?很好啊!你什么时候学的呀?怎么比上次提高得这么快?’她老是表扬我,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书法这个门里来了。后来我真的爱上了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她已经无法从技巧上再给我帮助了。但我仍然觉得,母亲跟我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她作为一个欣赏者,对我很重要。”

    孩子的爱好变成特长,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妈妈的欣赏和鼓励。

    第二条经验:孩子需要张扬。

    王海翔多才多艺,唱歌、弹琴样样都不错。可他小时候并不喜欢音乐。

    海翔回忆说:“我小时候老爱瞎嚷嚷,嗓音比较哑,一唱歌,老师就不满意,我觉得我唱歌可能真不行。有一次,我们班举行合唱比赛,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最后一句音比较高,别人都唱不上去,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劲,一个高音就唱上去了,结果被同学‘揭发’,后来老师让我领唱。我紧张了,一回家就跟我妈说:‘坏了,老师让我领唱!’我妈说:‘你从来没唱过歌啊,你唱唱。’我书包都没顾得放下,就站在门厅开始汇报演出。我妈说:‘唱得很好啊!’后来这个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赞扬与肯定,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候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第三条经验:志不高者智不达。

    自信的人往往拥有远大的抱负,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达不到。

    王海翔进入北京四中第一天,老校长就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两句话:“以祖国为己任,同人民共呼吸。”这两句话,一直伴随着海翔的成长,“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他。妈妈把这12个字写下来,压在儿子书桌的玻璃板底下。刚开始儿子不太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懂了:“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培养你,你就必须成为最好的!你没有理由不优秀。”

    “培养孩子应该有方向,家长要不断为孩子导航。”张老师说。

    父母在乎孩子的分数,孩子就要去追求学分;父母在乎孩子的名次,孩子就会追逐名次;而父母在乎孩子品质的发展,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想而自信的人。

    自信的人能够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能够扬起理想的风帆。在培养自信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赞扬至关重要。

    3.在赏识和激励下成长的哈佛女孩

    禾苗只有经过雨露的滋润才会茁壮成长,一个孩子不经雕琢很难成才。成功教育专家告诫家长,赏识和激励如同春风,只有将其吹进孩子的心田,孩子才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积极向上,破“土”而出。

    2001年,一位名叫任莹莹的女孩,她从海河之滨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孩子的启蒙从赏识开始,孩子的未来在激励中成长。

    对于女儿任莹莹的成长,任红霞夫妇施以无限的爱。同时,在女儿刚懂事起,任红霞就以赏识和激励的方法来教育女儿。

    1986年9月1日,住过30次医院的任莹莹上小学了!

    刚上学的孩子,语文、数学拿双百是常见的;一般同学都考到95分以上,而莹莹的成绩才80多分,就是很差的了。

    莹莹把成绩单交给爸妈,哭了。

    “同学们骂我……”莹莹委屈地诉说。

    “骂你什么啦?”父母急了。

    “骂我是蠢猪,……大笨蛋……”

    任红霞把女儿搂在怀里,抹去女儿的眼泪说:“我们莹莹根本不笨!别哭!哭有什么用?我们莹莹有志气,使劲赶上就是了!”

    莹莹认真地听着,就不再哭了。

    在莹莹入学以后,任红霞不断向她讲述她幼年同疾病做斗争的往事,用她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她必胜的信心。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二年级下半学期,莹莹的成绩一直稳步上升;从三年级开始,莹莹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以说,莹莹学业的进步,完全是父母激励教育的结果。

    中学,是走向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

    莹莹在初二下学期即将升入初三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习刻苦,劳累过度,不幸大病一场。这一病,就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后来由于莹莹的坚持,仍参加了期中考试,但其中物理考得不怎么好,只考了60分。莹莹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妈妈过分为自己担心,她就把物理说成了75分。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备孩子,而且还激励孩子说:“莹莹,这次生病,耽误了那么多天课,影响了考试,但考得还算不错。我原来准备不要你参加考试了呢,为的是避免考得不好影响你的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想到你最薄弱的物理都考到了60分,真了不起,妈妈为你感到由衷的骄傲!”莹莹这时都感动得快要哭了,她说:“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迎头赶上,不辜负你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中学时光匆匆而过,任莹莹以市一中所取考生前十名的优异成绩,一举成功。一道人生最狭窄的风浪险隘,就这样在母亲的激励下闯过了。

    升入高中后,任莹莹学习成绩也很不错。高二下学期,莹莹由于化学成绩特别优异,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竞赛结果终于揭晓了,任莹莹当时由于身体欠佳,发挥不理想,以5分之差屈居第三,只拿了个三等奖。莹莹是个倔强的女孩,也是一个不愿把悲伤写在脸上的孩子;成绩没达到她的理想,但她仍然强颜欢笑。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任红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任红霞把女儿叫到房间说:“莹莹,在这次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你作为一个高二的女孩子,居然获得了三等奖。这不光是你的光荣,也为你们学校争得了荣誉。我相信,你会在一年后的七月获得更大成功,一定能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妈等着你的好消息。”

    任红霞几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年后,莹莹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旅程。

    任莹莹上了北大以后,学习比以前更用功了,此时她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北大不是她的最终目标。莹莹上大三时,获得了校级学习优秀奖并被保送从大四开始读硕士研究生。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任红霞激动得立刻拿起电话,告诉正在外地出差的丈夫,与他共享这份快乐。

    谁知事隔几天,任莹莹来电话说,她已放弃了这个保送权。

    为什么?当时任红霞夫妇非常地不理解:能在北大读研究生,这是莘莘学子奋力追求而难以达到的目标,为什么莹莹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呢?当然任红霞也知道女儿想出国,这才是她梦寐以求的,但那毕竟是一种愿望,而现在才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但是任红霞夫妇向来支持莹莹自己的选择,不管怎样,现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让她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迈进。

    然后,夫妇俩同女儿通了一次长途电话,向女儿明确表示:不管女儿走到哪儿,他们都永远支持她。

    出国留学是桩非常麻烦的事,手续复杂,程序一环套一环,光是各种表格、证明就令人眼花缭乱。任红霞觉得,如果让莹莹能够独自把事情办下来,倒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大学二年级一过,莹莹就开始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她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熟悉程序,听有关的专场报告,一桩一桩地做出国留学所必须做的事情。

    任莹莹在大二时过了北大的英语六级,然后报名参加了北京新东方语言学校专为出国留学开设的英语班。莹莹于1999年8月8日,即大三前的暑假中间按计划参加托福考试,成绩为640分;那次考试的最高分是645分。1999年12月29日参加GRE考试,莹莹又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成绩都很突出,为莹莹留学美国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2月10日,莹莹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4.父母的鼓励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想做某件事时,总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与支持。父母的一句鼓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日本心理学家宏泰智走访了很多出色的运动员,询问他们在运动生涯中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有95%的运动员认为,是父母给他的支持。宏泰智认为,孩子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就容易成功;自尊可以激励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取得突出的成绩。

    劳斯的教子方法虽然让人觉得简单,却能让他的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儿子,看你能不能同时拿起地上的玩具。好,拿起1个了,再拿下一个。又拿起了1个,好!太好了,哇,全都拿起来了,儿子,你太棒了!”

    他马上给儿子鼓掌表示庆贺,然后一下把他搂到了自己的怀里。

    有些人认为:“这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这样想法的家长错了,家长们应认识到,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素质,就要从孩子的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尊时,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当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和小伙们游泳比赛时,被小伙伴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此时,父母亲的确无法为孩子鼓掌表示庆贺,但父母如果说:“你反应比所有的小朋友都快,老师的哨子刚响,你就跃到了泳池。如果你以后再锻炼一下你的耐力,你就能超过所有的小朋友。”相信孩子一定会取得不小的进步。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表现不断地评头论足,说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不久以后父母就会痛心地发现,孩子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胆小。

    最糟糕的是,父母有时不但批评了孩子,还嘲弄了孩子。例如,“你脑袋里进水了,怎么这么笨!”“你脑子是木头做的,怎么就不会转个弯儿,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或者“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这样不断在孩子面前耳提面命他什么什么不行,那么久而久之以后,孩子自己在心里就会认为自己那方面真的不行。

    家长应该知道:你总说孩子“笨”,孩子也会认定自己笨而放弃努力;你总夸孩子“聪明”,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聪明,而更努力去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日本作家佐藤爱子小时候并不怎么爱好文学,几乎从来不读文学书籍,她之所以对文学发生兴趣,完全源于他父亲看了她的信后,随口说了一句“这孩子写东西很好。”

    佐藤爱子在书中这样回忆道:“这句话成了我的支柱。”

    父亲的话鼓励了身处逆境的佐藤,让她发挥了才能,并成为了知名的作家,父亲随口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5.母亲的鼓励使儿子获得了成功

    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即使同一个孩子也不会总有信心,当家长用一种欣赏的态度,适时来一句激励的话语:“你一定行的!”孩子就会真的行。

    “你一定行的!”这是威廉的母亲在儿子退缩时对儿子的肯定与鼓励,而正是由于母亲的肯定,使威廉不但勇于参加歌唱比赛,而且获了奖。

    威廉的母亲桃丝总是不断鼓励孩子,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面对,相信自己一定行。

    有一天,桃丝接到了儿子威廉就读的那所学校的通知。通知说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少儿歌唱比赛,并且希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因为那一段时间桃丝忙于一个研究课题,所以当时并没有重视这件事。所以,这件事被天天忙于工作的桃丝忘记了。

    歌唱比赛的前一天,父亲吉姆十分兴奋地跑回了家。

    “威廉,你准备好了吗?”吉姆一进门就问威廉。

    “什么?准备什么?”威廉问道。

    “歌唱比赛呀!”吉姆简直不相信威廉竟然把这么一件重要的事给忘了。

    “哦,你说的是这个呀!我不想参加了。”威廉回答道。

    “为什么?你唱得很好呀。况且,这是学校规定的,每个人都一定得参加。”吉姆不高兴地说。

    “我认为那种比赛没什么意思,学校那里嘛,我请个病假就可以了。”威廉满不在意地说。

    “你怎么说没意思,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呢。”吉姆说道,“大家都在为这个比赛做准备,为什么你却不想参加呢?”

    “因为我现在有一个难题。”威廉说:“我对生理学上的一个现象总是不太明白,书上也没有满意的讲解,我正在想办法弄明白它。”

    “噢,天哪!就是为了那个呀!”吉姆简直不能理解威廉的想法,“你的难题留到以后解决也可以呀,歌唱比赛可是机会难得呀。”

    听了两个人的对话,桃丝突然想起了那件事。

    虽然像歌唱比赛这种事只是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但桃丝认为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所以,桃丝走到了两个人的身边。

    “儿子,我认为你父亲的说法是十分正确的。生理学的问题虽然重要,但你完全可以以后再解决它。现在重要的是应该为参加歌唱比赛做准备呀。”桃丝对威廉说道。

    “是吗?我原以为你也觉得这种事无关紧要呢。”威廉对桃丝说。

    “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说?”桃丝奇怪地问。

    “你接到学校的通知,可是并没有重视它,这就表明你根本没把它放在心上。”儿子对桃丝说道。

    “哦,那是因为母亲这段时间特别忙,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可是这并不表明我不重视它呀。相反,我倒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桃丝说道。

    “可是,明天就要开始比赛了,我一点也没准备,可能不行了吧。”儿子说道。

    “是啊,这确实是让人头痛的事。”桃丝为自己的粗心而后悔,“不过这也没什么,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我认为还来得及。你一定行的。”

    说完,桃丝就帮着儿子找资料,选曲目,并且用钢琴给他伴奏。

    因为儿子在这以前一点也没有准备,因此这时候显得比较吃力。

    “母亲,我想是不行了。咱们干脆别练了,好不好?”这时候,威廉想退缩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练下去了?母亲都没有觉得失望,你怎么能失望呢?”桃丝劝儿子坚持下去。

    “可是万一明天唱不好,那多丢人呀!”儿子十分沮丧地说道。

    “怎么会呢?你的基础本来就很好,只不过现在有点生疏了,我觉得再练一会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了,你以前唱得不是非常棒吗?”桃丝耐心地开导儿子。

    “可是如果我拿不到名次,他们会笑话我的,他们会说我根本就不行。”儿子说道。

    “你唱歌唱得非常好,这是每一个了解你的人都知道的事,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你的一次失败而妄下结论的。”桃丝极力劝儿子不要陷入不健康的心态中。

    听桃丝这么说,儿子打消了放弃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了起来。

    第二天,学校洋溢着欢乐的节日的气氛,歌唱比赛开始了。

    当报幕员报出了威廉·吉姆名字的时候,他有点紧张了。

    他看着坐在旁边的桃丝,一言不发地盯着母亲,显得十分为难。他的目光仿佛是在请求母亲的帮助。

    这时候,桃丝悄悄地对儿子说:“别紧张,你是最棒的,尽情地去表现你自己吧!”

    结果,威廉在那次歌唱比赛中得了二等奖。

    正是由于桃丝的不断鼓励,使对唱歌感到自卑的儿子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