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孩子的优点-透过孩子的缺点看优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正确地看待缺点才能发掘孩子的潜质

    要想让孩子真正地快乐成长,发展健全的人格,父母就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以保护孩子积极向上的发展潜质。

    赏识与激励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方法,越来越被家庭、学校所接受并运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仍有些家长对孩子求全责备有余,赏识激励不足。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只看见孩子外在的所谓缺点或毛病,而看不见所谓的缺点或毛病掩盖下的内在优点或长处。在家长的指责声中,孩子的发展潜质被埋没了。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

    (1)调皮的孩子可能具有创造能力

    调皮是孩子创造力的开端,是自我确立的证据。要善加培育创造的胚芽,尊重孩子的自我,使其发展成身心健全的青年。禁止调皮,无异于父母用双手亲自扼杀了这棵成长的幼苗。

    反之,一向受到赞同的“乖孩子”、“好孩子”,他们易于教养,顺从双亲,与大人的所教所授绝对保持想法相同,但却缺少大胆创新精神。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与其说需要一模一样的人,倒不如说更加需要具有强大创造能力的人。

    (2)遭遇失败的孩子前进的脚步可能迈得更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兹拉,曾经把孩子的学习形态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自始至终都非常顺利,以后遭遇失败就束手无策;第二种,一开始就遭遇失败,日后遭遇失败的几率很小。并将第一种命名为“缓慢学习者”,第二种命名为“骤然学习者”。

    因为“骤然学习者”借由失败的刺激,获得了“潜在学习”

    的机会。例如,走迷宫时,要找寻正确的路线,就必须到处碰壁,才能走到。同样,一个问题在错误之中,才能让人有机会全盘了解,从而能把失败的经验化为进步的动力。

    (3)“胡抹乱画”的孩子可能有美术潜质

    事实上,涂鸦确实能表现出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所以能借着画笔,挥洒出自己心中的意念,这本身就是件愉快的事。

    (4)脾气执拗的孩子有可能出类拔萃

    德国心理学家海瑟,曾追踪调查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及毫无反抗意识的孩童行为。追查至青年期,发现反抗力强的孩子,有85%长成意志坚强、深具判断力的年轻人;没有反抗意识的孩子发展成意志力强的只有24%,大多数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青年。

    执拗型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并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家长对这样的孩子,重要的是善于引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只要家长“爱之尽其才,策之尽其道”,那么,执拗型的孩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千里马”。

    倘若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硬性把孩子的“棱角”磨平,那么,一种后果是震慑于大人的“威势”,逐渐“俯首就范”,但“自我意识强”等优点也就从此消失了;另一种后果是,孩子根本不买你的账,我行我素。

    (5)特立独行的孩子可能有所成就

    许多家长对于自己那不合群的孩子,表现出十分的担心,想尽办法纠正这一“毛病”。其实,家长们未曾想过,与其用强硬的态度让孩子加入团体活动中,使他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倒不如适时培养他在团体中独立自主的能力。

    法国的幼儿园,是让孩子自由地做他们爱做的事,而不是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承认,在他们少年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怪癖,或也如爱迪生一样比较特立独行。正是他们在无意识中排斥与别人雷同,因此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确立起来。

    总之,不管孩子身上出现哪种缺点,家长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努力发挥孩子的优点。

    2.理智地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孩子有破坏行为,是许多家长非常烦恼的事,并为此经常打骂孩子。其实,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需要理智地对待。

    破坏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理智地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张凡已经30多岁了,却经常跪在家中地毯上同刚刚会爬的孩子头顶头,学老牛哞哞地叫,然后又哈哈地笑。

    张凡非常爱他儿子。不过他那个宝贝儿子却有个爱破坏的毛病。拿到什么东西总是要咬一咬,摔一摔,而被他蹂躏得最惨就是老爸的书了。

    这些年来,张凡自信他所积累的惟一财富就是书,他最珍视的也是书,或许正是对这种恋书癖的背叛,儿子也对书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但所不同的是,父亲保护书,儿子却破坏书。

    他早晨起来时,儿子就已经把床头的书一本一本地扯下来,忙得满头大汗。

    他爬起来后一本本重新摆好,儿子却再一次扯下来,而每一次,他的书都会遭受一次摧残。

    爱人不解地说:“不想你会这样容忍他,这样终有一天会把他宠坏的。”

    张先生却说:“他还没有到懂得好坏的年龄!”爱人说:“那你就让他一直扯下去吧!”他心里想笑,他知道儿子是不会永远地扯下去的。

    张凡的一个朋友吴杰有一个儿子,是以弄坏玩具而出名的。

    在孩子满5岁时,张先生被邀请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并当场送给他一个玩具小汽车。

    那整个晚上,孩子都把汽车捧在手上玩。结果,他的家长因此感到很惊奇,因为惟独那辆玩具小汽车居然能一直完好无缺。

    这可真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晚会结束时,张先生快要动身离开了。临走,他向孩子告别,只见那小家伙还在摆弄着他送的那辆小汽车,并且不知所措地问他:“叔叔,怎么才能把它拆开啊?”

    张凡和吴杰这才恍然大悟了,他们都笑了起来。

    吴杰很得意地对他的朋友说:“张凡,你告诉孩子,让他拆开那辆小汽车吧。”

    看到这里,我们大都会佩服吴杰先生的。他让自己的儿子在“破坏”中明白一些道理,也不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办法。

    3.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贪玩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许多家长却担心孩子会因贪玩而荒废学习;其实,会玩的孩子也会学习,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贪玩,注意因势利导。

    孩子贪玩并不是坏事。其实,玩耍也是一种学习,会玩的孩子肯定也会学习,而且会学得很好。作为父母,应当教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渐渐地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

    大多数父母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孩子贪玩不是件好事,玩耍是在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殊不知,玩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儿童入学前学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学得也快,且大部分是在玩耍中学到的。英国支持儿童玩耍全国委员会协调人安娜的观点更鲜明:“玩耍同正式教育一样重要,没有机会进行各种玩耍的儿童,在情感身体以及成年后的社交或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拥有这种机会的同龄者。”此观点已经得到美国专家的实验证实。

    根据一项调查,有的国家小学一年级儿童每星期用于运动和玩耍的时间是人均20小时,而我国儿童却不到10小时。中国绝大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国外刚好相反,几乎所有的儿童把课余时间用于看电视、运动和游戏玩耍。

    玩,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玩耍和游戏具有协调神经和运动的功能,并能促进其发展。孩子们在玩耍和游戏中需要彼此合作,语言交流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孩子们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思维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玩,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玩耍和游戏使孩子接触小朋友,学会交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关心别人以及尽职尽责;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以及遵守纪律、克服困难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机智的性格。

    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玩耍,除了可以丰富孩子的信息,提高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外,还可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自控能力,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英国诺威奇市的一名妇女建立了一所“快乐生活学校”,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和父母一起搭帐篷,做花园栅栏,用纸折小房子、小动物等,他们把这叫做“模拟游戏”。校长贝尔顿太太说:“我们希望这些能让父母认识到鼓励传统游戏的重要性。”四个孩子的母亲乔依斯说:“孩子在‘过家家’这样传统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校长说:“孩子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在那里想像,然后我们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收集起来,编辑成册,然后再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想法,孩子们在这里觉得无所不能。”

    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好玩是人的天性,在人生最初八年更是这样。

    玩耍时孩子大脑的敏锐度会显著增高,对渗透其间的知识特别容易接受,对智能的激发作用最强,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玩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动手精神,使孩子的头脑更灵活。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像。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在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

    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精神。玩的时候,要孩子思考。父母要尽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复杂的玩具,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用什么做的”,“它怎么会动”,在他好奇心正盛的时候,父母要从帮助他拆卸玩具,解答他所有的疑惑中,让他能更清楚地认识玩具的构造。因为孩子对拆玩具有兴趣,在无形中能有效地训练脑力。

    尼尔斯是个爱动手拆玩具的孩子,一次他的小自行车的车轮出了毛病。尼尔斯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拆开自己修理,不料拆开后却不知如何重新组装起来。

    母亲要去请一名修理工来,却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平静地说:

    “不要管孩子,他自己会知道怎样干的。”果然,经过对这些部件的反复琢磨之后,尼尔斯终于把车子重新组装了起来。

    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常把动手能力直接视为创造能力之一。

    4.珍惜异想天开的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常会有许多奇异的想法,在家长看来是孩子异想天开,有时孩子还会遭到斥责。可是这种斥责也许正扼杀着一个科学家、发明家,因为许多新发明、新创造的诞生都来自于异想天开。

    俗语说:“童言无忌。”这句话是对儿童的一种理解和安慰,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童言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个孩子要父母把天上的月亮摘给他的故事时有发生。人们一方面惊诧这惊人的“创举”,一方面对孩子的“异想天开”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正是这种异想天开成就了一个个“神人”。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史蒂芬·霍金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很慢才学会阅读,在校的学习成绩从未在中等以上。

    但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星星能让他痴迷。他一旦对某种东西有兴趣,就会百分之百地专注。一次他坐在他农村亲戚的拖拉机上研究零件构造时,其他孩子爬到他的头上,而他根本就毫无感觉。

    他喜欢玩游戏,对玩复杂的游戏非常在行,喜欢思考不可思议的东西。

    尽管他后来身体残疾,但残缺的肢体并没有阻挡他的思考。

    就是这位身有残疾终日坐在轮椅上,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的史蒂芬·霍金,却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因为,他惊天动地的学说彻底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宇宙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在浩瀚深远的宇宙面前,人类以及其居住的整个地球不过是沧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他在其印数超过1000万册、发行近40种语言文字的《时间简史》一书中告诉我们,宇宙不再是人类有直觉却永远不能完全分析和理解的东西,尽管我们对于宇宙还有大量无知或不解之处,但我们终将能够完全理解宇宙,成为宇宙的主宰。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是如此,其他科学家也是如此,在自然科学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具有非凡的想像力。

    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异想天开,悉心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不要打击孩子“异想天开”的想像

    孩子的说法、想法可能幼稚而荒谬,但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嘲笑和讽刺孩子,因为这样会摧毁孩子想像的萌芽,使他再也无法展开想像的翅膀。要知道,想像是建筑在感知、记忆、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孩子的想像也表明了他(她)在感知、记忆、判断等方面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保护孩子幼稚的想像,也为他以后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2)和孩子一起“异想天开”,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家长应该为孩子漫无边际的“异想天开”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些桥梁可以是“异想天开”。比如说孩子想用降落伞从6楼降到2楼,大人也可想像能否坐在橡皮管内像坐滑梯一样从6楼滑到1楼,或者想像其他下楼的方法,为孩子的想像再加上翅膀,拓宽孩子的视野,也可提出一些难题请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引导孩子主动去想像、去思考。

    (3)留心和引导孩子哪怕是微小的想像和独创

    有时候,孩子在将妈妈讲的故事进行复述时,常将某些情节进行改变,而且同样讲得绘声绘色,这是孩子用想像进行加工的结果。家长切不可因为孩子改变了故事情节而斥为胡编乱造,而应加以保护和鼓励,给予有益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

    5.将孩子的劣势变为他的人生优势

    天生劣势并不能注定人生的结局,只要认识劣势,找出出奇制胜的办法,劣势就能变优势。

    人生处处充满了辩证,结果往往出乎意料。如果一个有缺陷的孩子走到我们面前,大家通常的反应就是惋惜和同情。其实,有时候事情不是这样的,劣势变优势的奇迹也经常发生。

    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

    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

    决赛的时候到了。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男孩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能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可你没有左臂,他抓空了!”

    一个小男孩在常人看来最大劣势竟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这个故事是个人生的比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即使自己有不足之处,即使对手实力强大,但是只要悉心研究,找出出奇制胜的办法来,往往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因此,家长不要过于为孩子的缺点或缺陷而烦恼,让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缺陷给孩子的心理投下阴影。只要家长调整好心态,正确地引导孩子积极面对人生,增强孩子的自信,相信孩子的劣势也会变成最大的优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