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孩子的优点-为培养和放大孩子的优点提供必要的条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点

    爱,可以帮孩子化解压力,轻松面对学习;爱有利于孩子优点的培养和发展。

    父母要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下,在充满爱的家庭之中成长。

    家庭气氛好坏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

    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

    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是变得胆小内向,就是自己也学到这些暴力的特质。

    戴尔博士曾说过:“如果孩子生长的环境里常常充满暴戾之气,那么你就会有愤怒的孩子;如果你不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的话,你就会看到毫无纪律的孩子。”胆小内向、容易愤怒、充满暴力、毫无纪律,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的孩子形象。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家教经验:

    当她的女儿莎莎一出生,她就对自己说,不管莎莎犯了什么错误,她都不能发脾气,在培养她、教育她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事实也是这样,在莎莎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确从未对她发过火;她的邻居、朋友也都认为她作为妈妈,是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的。但真正让她对发脾气有深刻认识,令她彻底改变的是下面这件事。

    那次,她与先生为一件事争了起来,吵得很厉害。她当时确实是气疯了,完全不顾一切地摔打东西,盆子、杯子、花瓶,地上一片狼藉,现在想起来,那场面真是吓死人。正在那时,她看到了莎莎,那时她才两岁多,她完全被吓坏了,坐在墙角里,泪流满面,一声不吭,一副孤独无助、可怜兮兮的样子。看到这些,她的心都碎了。

    自那件事后,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莎莎健康地成长,一定要让莎莎拥有一个宁静、安详、最适于生活的环境。

    所以事后,她与先生约法三章,他们不仅不能对莎莎乱发脾气,而且彼此之间也不能吵架。为了给莎莎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一定要改变自己。自那以后,这个小家庭再也没有爆发过家庭战争。她与先生的性格也有了很大改变,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谈解决。

    完全可以说,莎莎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与他们这个和谐的家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还可以与这位母亲的邻居做个对比。

    他们也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平常不仅脏话连篇,而且与其他孩子玩时,动辄就以武力威胁,非常蛮横无理。

    这是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家庭造成的。他的父亲不仅平常说话随便,而且对他稍有不满就拳脚相加;另外,他父母也经常吵架。

    所以,年轻的妈妈,为了你的孩子,不要乱发脾气,抛弃争吵吧!

    在狂暴的家庭战争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因此,请年轻的父母一定要记住:吵架不仅令双方难堪,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更为重要的是会在你们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疤痕,并且教会他将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他将遇到的问题。

    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让争吵、暴力远离家庭,让家庭和谐,给孩子一片宁静。

    2.理解是培养和放大孩子优点的先决条件

    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听父母的话,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父母只有更多地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光大孩子优点。

    许多家长们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子女的事,都是满肚子的苦衷。仔细一推敲,许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备加宠爱。但是,时间不长,就会发现孩子并没照爸爸妈妈的要求或愿望去做;于是恨铁不成钢,在失败的阴影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甚至打骂。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孩子不是那块料,无可救药,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

    与这种心情相适应,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起初是引诱,接着是惩罚,最后是放任。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没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才使家庭教育失败的。

    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句:孩子们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好意呢?

    寻根究底,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换句话说: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这是父母培养和放大孩子优点的先决条件,也是家庭教育能见效果的先决条件。

    教育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同孩子交流。

    比如,父母在同孩子谈话时,应该亲切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说话,而不是父母一人独白,说个不停;有时孩子一时没有接上话头,父母也要等一等,让孩子说了后再接上去讲;而孩子正在说话时,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

    父母在同孩子讲话时应该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口气。孩子回家就玩,你可以说:“孩子,你是不是先去做作业,做完作业再玩更好。”如果孩子说作业已经做完了,他就有理由去玩。

    当父母与孩子有了矛盾,父母不要大声斥责孩子,不妨暂时回避争论,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讲清楚。

    除了在谈话方式上注意尊重孩子之外,父母还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主性。他们不喜欢家长还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强烈要求自作主张,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这一点表现得格外强烈。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毫无道理的指责、不容分说的批评,不仅不会收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久而久之,家长与孩子之间会越来越对立,使家庭教育发挥不了作用。

    其实,要做到理解孩子并不难。只要我们不把孩子当成孩子来看就行了。或者换个角度,我们来个“返老还童”,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就好办了。在日常生活中,凡事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一下,想一想如果自己在孩童时遇到这件事会怎样对待,就可以和孩子说到一块儿去了。

    父母只有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标准,而孩子也能在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下,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孩子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乐感。孩子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也就越强,他的许多优点也会随之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父母理解了孩子,就不会经常斥责、否定孩子,而是会以积极言行鼓励孩子,那么,孩子也会乐于在父母指导下改正缺点。

    3.与孩子经常倾心交谈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经常倾心交谈有助于互相沟通,相互理解,使关系更加亲密、融洽,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好效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经常对话,亲密交谈,融洽情感,实在是一个必要而又很好的方法。当然,在交谈时,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谈话的技巧、方法。下面介绍一些谈话的方法。

    (1)明确对话的目的

    这里的对话不是指教育孩子时的交谈,而是指日常的生活谈话,其目的是通过交谈增进接触和了解,融洽感情。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尤其是刚上学的儿童,放学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来不及放下书包就要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一一说出来。家长乐意听,孩子倾诉后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久而久之,孩子愿意亲近父母,父母通过孩子的叙述也更多地了解了孩子,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有的家长不是这样,对孩子的“唠叨”不肯听,“好了好了,烦死人了,去玩吧,爸爸还有事。”孩子的满腔热情被浇上一瓢凉水,倾诉自己见闻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没精打采地走了。久而久之,孩子有话也不愿跟父母讲,离父母越来越远,这时就会产生一种隔膜感。有的家长说:“现在这些孩子,上学之后就像不是自己的了。”其实这就是隔膜感的表现。显然,这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会因不了解孩子而针对性不强,而且会由于父子之间感情隔膜而不见效果。

    (2)对话的内容可以很广泛

    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内容十分广泛,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孩子还小时,主要是孩子向父母倾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孩子交谈时,就不能只听孩子一个人讲了,家长也应当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闻,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讲讲家庭的过去,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讲讲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幻想,孩子大了还可以交换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谈谈家庭的过去,是对话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讲得恰当,不仅可以联络情感,而且有教育意义。父母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以及孩子祖父母的往事和经历详细地跟孩子说说,让孩子了解长辈,了解他所生活的家庭。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孩子特别愿意听,听了也会感到很亲切。

    父母在谈及往事时,会涉及到当年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成了终生遗憾。这些平日积存在父母心中的秘密,从不轻易向别人倾吐,如今孩子有机会听到,他自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亲密之情。这种细诉心声的交谈,会扣紧孩子的心弦,把孩子和父母用感情的纽带维系在一起,孩子会珍惜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地位,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

    (3)对话要耐心、倾心

    家长和孩子交谈,首先必须做到有耐心。刚上学的孩子,逻辑思维不发达,联想能力却挺强,他常常东拉西扯,说上好一会儿也没说清是什么事。这时家长不要性急,不要打断孩子的话,也不要提问,不要批评,耐心地把话听完。孩子大了之后,虽然说话条理性强了,但是他们想说的话也不见得句句有道理、有意思。这就要求家长还是要耐着性子听下去。家长表现出认真听孩子讲述的态度,孩子会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其次,和孩子交谈时,家长应当敞开思想倾心交谈,感情真挚,爱得热烈。尤其是要做一个民主的家长,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妄加批驳;即使是孩子的观点错了,也要以商讨、探索的口气引导孩子自己认识错误之处;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不要装腔作势,更不能反过来责备孩子不该发问。

    和孩子交谈,用不着固定什么时间。现在的家长多是双职工,一般家庭都是晚饭时全家方能聚在一起。

    这时,父母下班了,孩子放学了,是全家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也是和孩子交谈的最好时机。饭后休息,更是和孩子聊天的好时光。此外,看完电影在回家的路上,华灯初上之际,漫步街头院内,都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谈。

    4.与孩子平等相处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基石

    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尊与自信,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的感受。聪明的父母会耐心细致地倾听孩子述说的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的品格。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对话,使他们感受到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有的父母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某种困难和问题时,很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述说和倾诉,有的甚至斥责打骂,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

    尊重孩子,应该让他们有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什么,不学什么,都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包括整理自己的书包或房间,甚至削铅笔这些细小的事情。做父母的,不要在别人面前议论或羞辱自己孩子的缺点,讲话更要注意分寸,不要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所以家长必须从小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帮助他们辨别是非,使他们习惯独立思考,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

    现在,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把他们惯成“小皇帝”,成天围着他们转,对他们太尊重过分了。这也反映了家庭的不平等,这是对尊重的误解,对孩子极力宠爱,迁就孩子或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和设计去发展,不顾孩子个人的愿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

    鲁迅先生曾说过,对孩子要“尽力地养育,完全地解放”,“完全地解放”就是要求克服那种对孩子的高控制,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小,没有“辨别”能力。

    其实辨别能力只能让孩子在选择实践中来培养,所以最好的培养办法就是多为子女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例如孩子需要书包,式样、颜色最好让孩子自己选择。

    尊重孩子的决定与孩子尊重家长的决定并不矛盾。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是互相的。父母不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和要求,孩子也会对父母的主张和意见进行考虑,所以,尊重应该是双向的,单单要求一方是不可取的。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的,也代表着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观点。在家庭中,只要无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利益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平等是一剂通心的良药。家长与孩子关系失衡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把孩子当朋友看待,他们才会让你走进他的心扉。平等的对话能使孩子建立起自信与自尊,这种人格力量将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在智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

    民主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直率、乐观的品格。在家教中,理智地爱护子女,更显出父母胸怀的开通、博大。

    当然,一个家庭完全没有意见冲突是不可能的,但做父母的应作出最大的忍耐和宽容,听听孩子的解释和理由。如果是不对的和无法做到的,可以向孩子说出原因或困难所在;假若可以办到,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要求。如果采取强硬的反对方式,会令孩子表面服从,但他们极可能阳奉阴违,从此阻隔了相互沟通的通道。

    在家长处理问题时,不要私自替子女做决定,应考虑孩子的立场,顾及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保留他们的看法。

    例如在拜访亲友时,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就要加以注意:

    (1)当主人询问孩子想吃什么或玩什么时,应由孩子选择,不要代为拒绝或接受。

    (2)应该教孩子知道怎样称呼主人,不要将孩子丢在一旁,只顾自己聊天。

    (3)孩子任性时,应严肃地用好话相劝,不要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

    (4)别人赞扬孩子时,不要特意要孩子在人前表现,要顺其自然让他自己表现。

    (5)当别人问及孩子时,对于孩子的优点长处,不要过分谦虚,更不能过分吹嘘;对孩子的缺点更不可夸大埋怨。

    孩子将父母当作朋友,才会有无尽的话向父母倾诉,希望父母分享他们的喜悦和烦恼。父母就算再忙,也要注意倾听,甚至表现得很有兴趣,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在适当的时候,父母不妨坦诚地将自己过去的梦想、挫折、理想和成功毫无保留地向孩子倾诉,并借助这个机会,将上一代的阅历和经验,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去。

    用真挚的态度和孩子坦诚交心,比恶言责骂会取到更好的效果。

    5.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从肯定孩子的优点一点一滴做起。

    一位留美华人这样写道:“那天,我女儿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丽娜在我家画画,女儿要和她出去玩时,我顺手要把一堆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纸张扔掉,丽娜见状急步过来对我说:‘阿姨,别把这些画扔了,我还要带回家去呢。’见我没说什么,她又问:‘你不喜欢我的画吗?我妈妈一定会喜欢。她告诉我,不管我做什么她都喜欢,因为她爱我,我是天下第一。’看着丽娜的那认真劲儿,我知道,她的自信在妈妈的培养和鼓励下已经根深蒂固了。我自愧不如丽娜的妈妈,她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树立信心,而我险些将孩子的自信心毁掉。”

    还有一位留美多年的华人深有感触地说:“你可千万别随便批评美国孩子,哪句话说不好,人家就会告你一状。”原来,他曾临时帮美国人带孩子,那个小姑娘边看电视播出的冰上舞蹈节目,边在那里笨手笨脚地模仿。她边跳边对这位华人说:“阿姨,你看我跳得是不是最好?”这位华人好心而又认真地对她说:“你现在还不是,你要努力,才可以做世界第一。”这话在中国人听来没一点问题,既实事求是,又有鼓励鞭策。谁知那个美国女孩听后却哇哇大哭起来,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可能她一直都在妈妈的认可和鼓励下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而这位华人随便一句话,无形中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可见中国人的处事观念与美国人不一样。

    在美国,无论孩子长得多丑,别人都不会对她说真话,而是告诉她(他)长得有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话是:“你是最美丽的、最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当总统!”“失败怕什么,这次不成,下次不就成了嘛!”“啊,考了80分,不错啊!比老爸当初强多了。”

    更多的是从家长的嘴里吐出“孩子,我为你骄傲”之类的话。

    安西拉的女儿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在小学曾是令小朋友们羡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在女儿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她让女儿跳了两级上了中学。到了中学,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活跃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了。安西拉在和孩子聊天时,孩子流露出了中学的学习没有小学有意思的思想,安西拉为之一震。

    她没有急于给孩子讲中学学习知识的重要,也没有后悔当初让孩子跳级,而是像往常一样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女儿的难处。

    女儿从学习成绩冒尖到学习成绩落后,孩子没有了过去的优越和自豪,心里是难以平衡的。同时,孩子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摸着门,怎么会觉得有意思呢?安西拉认为,孩子的关键问题是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只要重新唤起女儿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的规律,孩子一定还能学得很好。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安西拉经常向孩子指出孩子想不到的自己正在取得的进步,具体地帮助孩子复习每天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孩子在课前做好预习。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好转后,安西拉开始教给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章节小结等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孩子在主动的学习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能学好中学的知识充满了自信心。安西拉从细微处帮助孩子恢复了在学习上的自信,帮助孩子跨过了中学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心理障碍,使孩子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这些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告诉每位家长,家长要像爱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加倍小心地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点点滴滴地帮助孩子不断地清理心理上的畏惧感,使孩子的学习处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就要通过大人的言行举止使孩子增强自信,让孩子相信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干,能够圆满地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6.做民主型的父母,造就创造型的孩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做一个民主型的父母,让孩子在快乐温暖的气氛下长大,孩子的智能发展会更快,创造才能更好地发挥。

    民主的家庭气氛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只有民主型的父母才能造就创造型的孩子。巴甫洛夫的成才经历会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被人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爸爸对他的培养与教育。

    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爸爸,是他教会我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

    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

    当巴甫洛夫打算放弃神学而学生理学时,爸爸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爸爸十分尊重他的兴趣与新的选择。

    “你在教会学校毕了业再转学吧!”爸爸建议说。

    “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声而肯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

    “我特别想知道,人是怎么构造的。”

    “你想当医生,是不是?”

    “不是。”巴甫洛夫摇摇头。

    “那你为什么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

    “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激动地回答。

    “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爸爸关切地问。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功夫的。”

    爸爸明白儿子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好吧,我祝你成功!”

    巴甫洛夫成功了。其主要原因是他有一个好爸爸,一个善于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走上正确道路的好爸爸。

    成功学研究也发现,创造型儿童的父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行为风格与作风。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乐于思考事物的内部规律。

    由这种特征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是融洽的,教育方式也是民主型的。

    另外两种教育方式——压制型与溺爱型,则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往往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创造力水平低。

    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因此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善、温暖与民主的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孩子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独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