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兴趣的科技故事-鼓起孩子勇气的科技挑战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就像你能够站在泰山顶上,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从台阶上一级一级爬上来的;你每走一个台阶,都是对前一个台阶的超越。在追求科学的事业中,许多科学家都有着大胆否定前人和权威的勇气,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科技成果不断向前推动。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勇气和精神,只有这样,不管将来在何种领域从事工作,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夜之间解开的难题】

    1796年,在德国一所大学,有一天,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作业。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觉得这道题太难了。

    他想:这肯定是导师特意给我增加的难度吧。看来,我一定要解开它。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决心不解开难题,就不睡觉!

    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导师激动地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要知道,阿基米德、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原来,导师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学生的题目里。导师没有想到,这道难题居然让学生在一夜之间解开了。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感慨地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著名数学家高斯。

    故事启示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你想到一个词:无知者无畏。为什么无知者无畏呢?是因为“无知”会让人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都想试一试。相反,如果什么事都明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做事瞻前顾后。有时,正因为“无知”,不受外界的影响,没有心理压力,往往才可能鼓起勇气,向不可能的事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前人也是人,大人物也是人,他们有伟大的一面,也有自己薄弱的一面,并非无所不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后人向前人发起挑战,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事。

    【挑战鬼神的创造】

    张衡是东汉南阳人。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喜欢钻研学问。他不仅擅长文学,还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1000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61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故事启示

    如今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发达的科学技术离不开前人的辛勤开拓,我们现在的科技成就,大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那些可敬的前人,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不懈的努力,从一片空白的科学图纸上描绘了最初的科学雏形,虽然不是尽善尽美,却具有开拓意义,是他们超越历史的杰作;而我们今天享受到的科学成果,大都也是在他们的成果的基础上,超越他们创造出来的。

    【骗人的老道士】

    王充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从小喜欢自然科学。他少年时曾用自己的智慧,戳穿了一场骗人的把戏。

    一天,王充到集市上去玩,看见一个老道士正在骗钱。道士在面前的小旧上摆了一尊雕像,对围观的人说:“我这尊雕像是一位天师,无论你问他什么问题,都能立刻回答:天师如果点点头,说明这件事一定是好事;如果摇头,那你可就要倒霉了。”

    王充从来不相信这些骗人的事情,他走近雕像,仔细观察,发现塑像的头是铁做的,而脖子是活动的。他又拿起刚才道士拿来的那把尺子,发现尺子的一头是磁铁的,而另一头却是像铁一般的别的金属。他立刻明白了老道士的骗人把戏:把尺子磁铁的一头对着塑像挥动,塑像的铁头被磁铁吸引,当然会摇动,而用另一头靠近塑像,铁头便只会点动。

    于是,他对问卜的人说:“老道是个骗子,大家不要上当受骗!”说着,他把事实真相给大家演示了一遍。

    老道士见自己的鬼把戏被王充戳穿,只好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灰溜溜地逃走了。

    故事启示

    别说在在古代,就是现在,依然存在着许多街头骗术,像那些打着“科学推测”、“电脑算命”、看相卜卦等幌子的人,依然在变着法子骗钱。只是,像王充这样当众戳穿鬼把戏的人太少了。所以,面对如此种种的骗术,最重要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用科学的头脑武装自己,勇于揭穿那些江湖骗术,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揭开吊灯摆动的秘密】

    17岁那年,伽利略进考入著名的比萨大学。有一次,他信步来到他熟悉的比萨大教堂,他坐在一张长凳上,目光凝视着那雕刻精美的祭坛和拱形的廊柱,蓦地,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晃动起来,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装吊灯。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灯像钟摆一样晃动,在空中划出看不见的圆弧。可是,伽利略却像触了电一样,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他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计算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此计算吊灯摆动的时间。

    这样计算的结果,伽利略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吊灯摆一次的时间,不管圆弧大小,总是一样的。一开始,吊灯摆得很厉害,渐渐地,它慢了下来,可是,每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伽利略的脑子里翻腾开了,他想,书本上明明写着这样的结论,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谁也没有怀疑过。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怎么回事。

    他像发了狂似的跑回大学宿舍,关起门来重复做这个试验。他找了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铁球、木球。在房顶上,在窗外的树枝上,着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最后,伽利略不得不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而且,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摆的运动规律。

    伽利略不用说多么高兴了。可是在当时,没有谁会相信一个学生的科学发现,何况他的结论是否定了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说法。

    故事启示

    伽利略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相信科学实验,而不受所谓权威的束缚。不迷信权威,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相信科学、相信事实、相信真理,才能打破常规,才能标新立异,才能有新发现、新发明。如果我们立志将来要创造自己的东西,就要树立这样的科学态度。

    【决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起来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要大家别信那一套。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范缜在那篇文章里,还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一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非把范缜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萧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是范缜讲的是真理,那些高僧到底还是辩不过范缜。

    有个佛教信徒王琰讽刺他说:“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灵,那您就连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针锋相对地嘲笑王琰说:“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早点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难,何在乎您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故事启示

    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挑战传统的结果。在两千年前,如果没有范缜坚持真理,敢于挑战盛行一时的迷信活动,迷信行为一定会更加盛行;反过来讲,充斥着迷信活动的封建社会之所以延至几千年,也是因为挑战迷信活动的人太少太弱的缘故。

    【在圣圈面前】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一起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原来,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理论。为了不侵犯权威,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

    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普朗克教授自己也许没有想到,他这一犹豫,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与普朗克教授不同,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那一年,他才25岁。随后,爱因斯坦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故事启示

    两种人,两类性格,两种表现,造成两种结果。如果普朗克能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迷信权威,而是勇敢地向传统挑战,那么,爱因斯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或许应该记得普朗克名下了。

    【巴甫洛夫童年的大问号】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神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在小巴甫洛夫的心目中,父亲很了不起,能解除人们心灵的痛苦。于是,他曾经一度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父亲那样的人——用神赋予的力量去解除别人的痛苦。这也是家里人对他的期望。因此,他进入一所神学院学习。

    但是,有一件事使他对上帝和神学产生了怀疑。一次,父亲被人请去做祈祷,巴甫洛夫缠着要去。这次,父亲是给一个快要死去的孕妇做临终祈祷。孕妇因为消化不良而快要死去了。她的肚子很大,痛苦得在床上大声呻吟。看到这种情景,巴甫洛夫静静地站在一个角落里,听着父亲祈祷,希望父亲的祈祷能解除病人的痛苦,甚至能让这个孕妇和她的孩子活下来。但是,父亲的祈祷并没有起到作用,孕妇和那个未出世的孩子一起死了。

    从病人家里出来后,他问父亲:“爸爸,您能让她的病好吗?”

    “不能。”爸爸回答。

    “那有人救得了她吗?”

    “那是医生的责任。我只拯救她的灵魂,她和自己的孩子去见上帝了,从此以后不会再有痛苦了。”

    对于父亲的话,巴甫洛夫似懂非懂。他想:上帝为什么不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多呆几天呢?她死前为什么这样痛苦呢?“那是医生的责任”,父亲的话一直在脑子里盘桓。

    15岁时,巴甫洛夫在旧书架上翻到了英国生理学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从此,巴甫洛夫便和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那本小册子像藏宝贝一样珍藏了一生。

    巴甫洛夫决定放弃神学,改学生理学。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时,开明的父亲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父亲十分尊重他的选择。

    “这样也好,那你等在神学院毕业后再转学吧!”父亲建议说。

    “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坚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父亲问。

    “我特别想知道,人体的构造是怎样的。”

    “你为什么想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

    “为了帮助人,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热烈地回答。

    “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这个理想你能实现得了吗?”父亲关切地问。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功夫的。”

    父亲明白儿子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高声说:“好吧,爸爸祝你成功!”

    一个穷教士家庭,就这样培养出一个科学巨人!

    故事启示

    巴甫洛夫之所以成为科学家,是因为他背弃了“神学”,相信了科学。他的转变和重新选择,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一种挑战神明的勇气力量,也就会获得以后的成功。所以,学会挑战,就要学会动脑,学会自己去理解和认识事物,得出自己的判断。只有自主和自信的人,才会挑战前人,挑战科学,推进科学进步。

    【哥白尼挑战地心说】

    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托勒密的“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在大学读书的哥白尼深入研究了托勒密的一篇阐述天体运动知识的论文,不过他发现论文中关于地球中心说论述存在很多矛盾,漏洞百出。哥白尼质疑托勒密等人的“地心说”的理论,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挑战权威,大胆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论断。

    不久,哥白尼因故离开了大学课堂。临行前,他向沃伊切赫教授道别。沃伊切赫提出了一个建议:让哥白尼来场特殊的“临时答辩”,这样可以详尽得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辩时,沃伊切赫问哥白尼:“当前的天文学中很多理论和观测事实不符合,其根本问题究竟在哪儿?”哥白尼听了一愣,这个问题很犀利也很直接,但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有条不紊回答说:“以前,老师们在授课时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我认为是都站不住脚的。比如有一个理由,说阿拉伯王穆汗默德的灵柩在拱形的墓室里是悬空的,没有任何支撑,如果地球是转动的,灵柩就无法保持原位不动了,所以证明地球是静止的。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其实穆汗默德的灵柩是有托支的,它用一个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固定,无论球静与运转它都不会动一动。还有一个证据是天体运行的轨迹。”哥白尼边说便从口袋掏出一张星象图,是一千年前托勒密绘制的,这个星象图一直被天文学家推崇。哥白尼继续说:“我认为托勒密这个星象图不是很正确。”

    说到这里,哥白尼向沃伊切赫发出询问的目光,发现老师正向自己投来鼓励和肯定的眼光,便继续发表看法:“我觉得托勒密的学说是一种偏见。照平常的眼光,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也是如此,好像他们都是在围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在静止不动。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假像。正如海上航行的船只,好像看着岸上东西在动,其实是船在移动。我认为,既然托勒密可以看成地球是静止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运转,我也可以认为太阳是静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那么,日月东升西落的现象就能有更合理的解释了。”

    沃伊切赫听了,非常佩服哥白尼的思想和胆量,哥白尼对统治人类思想一千多年的学说发出了挑战,他激动地对哥白尼说:“小伙子,有胆识!你抓住了天文学的根本问题,你要把它抓得牢牢的,去开辟新天地。”

    这次临时的毕业答辩坚定了哥白尼挑战权威的信心,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1513年,哥白尼在40岁时最终提出了日心说,并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故事启示

    在“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正是哥白尼的大胆推断和研究,使这个问题的科学性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虽然“日心说”经过后来的证明,也是不正确的,但它推翻了陈腐的观点,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如果没有像哥白尼这样的天文学家的大胆挑战,“地心说”恐怕永远也难以改变,就算人们明知这是错误的,也会继续错误下去。你说是吗?

    【伽利略的异议】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不,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故事启示

    俗话说:学问学问,一半学一半问。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们的学识多是从“问”开始,然后才进一步挖掘知识宝藏的。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这个“幼芽”往往是脆弱的,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家长的爱护,就可能会夭折。所幸的是,伽利略的这棵“幼芽”,终于成长为“参天大树”。

    【爱因斯坦的回答】

    一天,斯德尔教授问他的学生:“你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吗?”

    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是的,教授,上帝创造了一切!”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是吗?”斯德尔教授又问。

    “没错,先生。”学生点点头。

    斯德尔教授笑了笑,又问说:“也就是说,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根据人类的主要行为来判断,上帝也是邪恶的了?”

    这个学生被问住了。

    斯德尔教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证明宗教信仰只是一些虚幻不实的神话。他为这段对话感到很满意。

    然而,他发现学生中间有人伸出一只手来。“你有什么问题吗?”斯德尔教授问。

    学生说:“教授,我可以问您—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斯德尔教授爽快地答道。

    这个学生站起来问:“请问教授,寒冷存在吗?”

    “寒冷当然存在,难道你感觉不到吗?”斯德尔教授笑道,同学们也一起哄笑起来。

    没想到,这个学生却反驳说:“请原谅,事实上寒冷并不存在!根据物理学原理,我们感觉到的寒冷实质上只是缺少热度,当热度存在时或者传递能量时,我们的身体是可以感觉到的。热度是可以测量的,寒冷却不能,寒冷这个词只是为了我们描述缺少热度时的感觉。绝对零度(-273℃)是热度的完全消失,所有的物质停止一切运动,包括分子原子等所有的范畴,不过这是绝对现象,事实并不存在绝对零度。”

    “很好,你接着说下去。”斯德尔很感兴趣。

    于是,这个学生又问:“教授,黑暗存在吗?”

    斯德尔教授回答:“当然存在。”

    这个学生说道:“请原谅,教授,您又错了,黑暗同样不存在。事实上黑暗是因为缺少光亮。光是可以测量的,黑暗却不能。我们可以用牛顿的三棱镜将日光折射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可以研究它们各自的波长,但是黑暗是无法去测量的。仅仅是一道光线就可以划破—个黑暗的世界,并将它照亮,但是你无法知道一个空间的黑暗是多少。所以黑暗一词只是为了人类描述当光亮不存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次,斯德尔教授沉默了。

    这个学生接着问道:“那么,教授,邪恶存在吗?”

    斯德尔教授有些犹豫地说道:“当然,我已经说过了,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邪恶,每天都有人类的残忍行为施于生命,世界上到处都有邪恶和暴力。这些事实除了邪恶还能是什么呢?”

    这时这个学生说:“教授,恕我直言,您这次还是错了,邪恶并不存在!邪恶只是心中缺少爱的状态,这就像寒冷和黑暗一样,邪恶是人类用于来描述缺少爱的词语。上帝并没有创造邪恶,上帝只创造了爱,只是当人类偷吃了禁果以后,心中的爱越来越少,邪恶是人们的心中缺少了上帝之爱的结果,这正如寒冷的到来是因为缺少热度,黑暗的到来是因为没有光亮一样。”

    斯德尔教授完全被这个学生的话折服了,他说:“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艾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学生回答道。

    故事启示

    我们不仅要钦佩爱因斯坦大胆挑战老师的勇气,更要为他的缜密思维和有理有据的批驳而感动。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使用的是“相对”论,说明丑恶的事物是相对于美好事物而派生,并由人感知出来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大师,他的这一空前绝的理论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形成的。

    【大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德国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是怎样发现这一理论的呢?

    魏格纳从小喜欢探险,幻想着能在高中毕业后去世界各地环游。但是,父亲不同意,让他进入了大学。头脑聪明的他,在2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以高空气象学为自己的研究学科。第二年,他到底如愿以偿,顺利成为著名的丹麦探险队一员。后来,他先后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和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教。几年后他亲率一支探险队,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遗憾的时,在这里他不幸献出了宝贵生命。

    虽然魏格纳曾经提出了气象学中“冰晶成雨”的理论,但这个理论没有让他一夜成名,真正让他名声鹊起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这个学说的提出,是源于一次病中的联想。

    原来,有一天,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竟无意中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于是,他就假想: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不是连结在一起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利用一切机会,多方面搜集有关证据,进行深入研究。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完美对应现象,的确不假。事实上,早在1620年,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注意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岸在轮廓上有一种大致的相似性,只是由于当时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而未能进一步研究。1801年,德国的洪堡及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又一次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有某些相似性。

    然而,直到1912年在魏格纳的努力之下,大陆漂移的假说才真正被提了出来。这一年,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并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魏格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两度负伤,1915年养病期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对自己提出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完善。

    不过,“大陆漂移”这个词第一次出现还是在别人的文章里,1923年埃文斯在评论魏格纳学说的文章时使用了这个术语,从而使“魏格纳假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直影响到现在。

    魏格纳的这一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反对之声犹如潮水。长期以来,关于地壳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组合规律,人们坚持的是一种固定论,即大陆自形成以来,它的基底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又被称为大陆固定论或大洋永恒论。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则主张大陆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发生比较显著的水平移动,是一种活动论。

    尽管魏格纳多次外出探险并找到了支持其理论的很多证据,如南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分布着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和动植物种等,但因为找不到大陆漂移的动力原因,所以这个假说只能在大家的嘲笑、歧视和攻击之中逐渐退却。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固定论与活动论相互对立,在地质学发展史上长期处于争论之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等多种学说的出现,才逐渐让人们承认的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而这时,魏格纳已去世多年了。

    故事启示

    历史上每一次变革总会面临极大的阻碍和风险,科学理论的突破也一样。魏格纳的理论是伟大的,是超越时代的。当陈旧的思想已经束缚了人们的大脑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才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魏格纳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打破常规的科学思维和大胆怀疑、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生命求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求知态度是科学史上的一笔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努力学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