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
威尔逊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发明了能够观测带电粒子轨迹的“威尔逊云雾室”,为后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时候的威尔逊也玩这个游戏,不过,他“玩”的对象是父母,“玩”的目的是为了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当他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马上就跑了过去,而忘记了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惹得父母到处去找他。
父母一边喊着小威尔逊的名字,一边向左邻右舍打听:“看见我的小威尔逊了吗?”“请问,我儿子在你们那里吗?”时间久了,当人们看到威尔逊的父母走过来时,就会说:“看看,小威尔逊又和他的爸爸妈妈玩捉迷藏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一直在威尔逊的家乡传为佳话。
有一次,父亲带着小威尔逊去参加一个音乐会。父亲担心他在剧院里乱说乱动,提前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看到儿子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身边,眼睛盯着舞台,父亲放下心来,也非常专注地欣赏起那美妙的音乐来,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里。
一曲演毕,父亲从音乐声中回过神来,扭头一看,大吃了一惊:桌位空空,儿子不见了。父亲慌了神,赶紧起身去寻找,可哪里有儿子的影子?这时,他突然想起来,儿子曾紧紧地盯着舞台,是不是被舞台上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想去看个究竟?嗯,很有可能。儿子不是经常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马上就赶过去研究一番吗?于是,他匆匆绕到后台去。
在那里,父亲果然看见儿子正盯着舞台用的彩灯发起了呆呢。看见父亲走来,小威尔逊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乱跑乱动的结果会招致父亲的责骂,而是睁大眼睛问父亲道:“爸爸,快来看看,这些灯为什么会是彩色的呢?”
父亲又生气又好笑,不过,看到儿子好奇的眼神,父亲松了口气,什么也没有说。平时,自己不是经常鼓励孩子多用脑思考问题吗?不是经常教育孩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吗?孩子有了这种精神,是应该鼓励,而不是扼杀。于是,他拉着儿子的手,说:“你提的问题很好。等一会儿回家去,我再好好告诉你吧。”
长大后,威尔逊一直保持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多用脑多思考的习惯,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一次,他在天文台上看见了阳光照在云彩上产生的奇妙景象,十分好奇,心里产生了许多大问号。为了重现这种奇景,他回到实验室,不停地试验,不停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后终于发明了“威尔逊云雾室”,被著名科学家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精彩的仪器”。
故事启示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像小威尔逊一样喜欢动脑?是不是小脑瓜里总是装满了新奇的事物?面对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你的父母是不加理会呢,还是轻易否定?相信许多家长会支持我们提出问题,并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的,因为这对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使我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如果你的父母不喜欢你提出问题,那就把科学家们的家教故事讲给他们听吧。
【活该打光棍的牛顿】
英国科学家牛顿从小就迷上了科技读物,迷上了宇宙奇观,因而没有时间去讲究穿戴,甚至领带都不结,袜带都不系好,马裤也不扣钮扣。这种不修边幅的打打扮,在别人看来,就是邋遢不堪的懒汉。
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尽管如此,年轻的牛顿也没有忘记谈情说爱,当他遇到了喜欢的姑姑时,也会大胆去追求。他一生中甚至有过两次恋爱。23岁时,正在剑桥大学求学的牛顿,由于剑桥发生了瘟疫,学校放假。回到乡下,他住在舅父家里。在那里,他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卓见非凡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牛顿在心里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对于我所讲的觉得这样有味,我一定很不错。当然,她的脑筋一定也很好,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帮助,解决我的许多困难问题,与我共同工作,那该多好啊!”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择夫,令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耽误了一次爱情的大好时机。
第二次,已经做了数学教授的牛顿向一位相识的年轻姑娘求婚。那里,牛顿热情奔放,虽然形象不佳,却也有才有激情。他喜欢的姑娘也很钟情这位青年数学家,并为获得他的爱情而感到幸运。约会时,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望着这位漂亮的少女。少女羞涩地低下了头,两朵红云飞上了脸颊。
然而,正在他们热恋的时刻,牛顿的思想忽然开了小差,跑到一直钻研的另一个科学世界去了,满脑子全是些符号、公式,完全忘记了身边的这位情人。在思绪飞奔的时刻,他习惯性地一手抓住了恋人的一只手指,误以为是捅烟斗的捅条,直往他的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从数学王国里逃回来,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他意识到自已犯了一个大错误,赶紧向恋人道歉:“啊,不好意思,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是很难的,我的行为太让你伤心了。看来,我无法赢得姑娘的芳心,活该打一辈光棍的。”
故事启示
牛顿终身未婚,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结婚的条件,也是因为痴迷科学,而耽误了爱情。牛顿对于科学研究的专心和痴情,流传着许多故事。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准备好饭菜后,自己却钻进了研究室,朋友见状吃完后便不辞而别了……这就是生活中的牛顿,当我们对他所取得科技成就投以敬佩的眼光时,是否想到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呢?
【母亲的眼泪】
著名的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出身贫苦,家里没钱供他读书,很小就在一家装订作坊当了徒工。但他渴望学习,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和晚上学习和钻研科学书籍。
有一天下午,工友们早已下工回家了,法拉第独自一人靠窗坐下,翻开《化学漫谈》,专心致志地看下去。他完全被书中的高深莫测的东西迷住了,以至天黑了好久都不知道。
这时,忽然外面有人敲响了窗子,法拉第从书籍中抬起头来,看见的是他的母亲,就吃惊地问:“出了什么事,妈妈?你怎么到这儿来啦?”母亲隔着玻璃,默默地凝视着手里捧着书的儿子,心里一阵难过:要是有钱能供儿子念书该有多好啊!他爸爸在铁匠作坊里干活,挣不下几个钱,还得养活四口人。她心疼地说:“你这么晚还不回家,我不放心。天早黑了,别看书了吧,眼睛会坏的。”
“妈妈,我知道的,可我不利用这个时间读书,就没有时间了。”
母亲闻言,禁不住热泪盈眶:“上帝保佑你,孩子。你就钻研你喜欢的东西吧。不过,你可得记住,人总是需要休息的。”
法拉第点点头,表示记住了。
贫困的法拉第凭着这样一股忘我牺牲的精神,硬是自学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故事启示
也许你认为科学家们都上过很多学,接受过很多名家的教诲,但看了法拉第的故事,你不得不改变这个看法。从小贫困的法拉第,是在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刻苦自学,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科学家的。没有一份痴迷之心,就不会成就一番大业。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轻易获得的,只有付出足够努力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这个规律会适用每一个人。
【图书馆里的数学家】
数学家陈景润最喜欢泡图书馆,一进去就像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他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只有陈景润没听见。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下班去了。
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解决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于是,他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这才把图书馆管理员找了过来。
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故事启示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正像其他科学家一样,他所取得的成就,决不是轻易得到的。他长期沉迷于对数学的研究中,留给人们许多痴迷科学的故事。图书馆里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例。他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科学成就的取得,决不是在享乐场里完成的,没有一份痴迷之心,很难攀登科技高峰。
【最年轻的大学生】
欧拉是瑞士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学生时代,却并不讨老师的喜欢,而是一个被学校除过名的学生。
欧拉因为淘气被学校赶出校门之后,回家无事,只好帮助爸爸放羊。他一面当牧童,一面捧着书读。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10岁他就自学《代数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却发现准备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如果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对此,欧拉的父亲感到哭笑不得。如果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这时,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并没有重视欧拉的话,不相信这个淘气儿子会有什么好办法。而小欧拉却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还是摇了摇头,他说:“移动桩子就解决了,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
小欧拉却坚持说:“不信,我做给你看看就知道了。”
父亲只好同意让他试试看。
小欧拉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这样缩小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更不够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原来,小欧拉已经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利用面积相等边长可以不等等知识,从而帮爸爸解决了烦恼!
父亲照着儿子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觉得儿子聪明好学,让他放羊实在是可惜了。不久,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故事启示
欧拉能成为数学家,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这是因为他从小对于数学的热爱和痴迷,并把自己的天赋用之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改变了父亲对自己的认识,给自己赢得深造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份热爱和研究精神,上帝是不会眷顾他的。
【蚂蚁的生活规律】
奥古斯特是丹麦著名的动物生理学家,曾发现了肌肉血液循环原理,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小时候,奥古斯特就对各种各样的生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有一出门,他就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些有趣的生物。在他的房间里,不管是墙壁上,还是桌子、柜子上,到处都是他制作的生物标本;还有许多有关生物的书籍,时常是一边看书,一边抬头看标本,然后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随着生物知识的日积月累,小奥古斯特对生物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无论干什么事,只有发现了一种在他看来很有趣的生物,他就会放下手上的事,全心身地观察起来。
为了满足小奥古斯特对生物知识的渴求,父亲经常带他去爬山,去野外露宿,以便接触到更多的生物。小奥古斯特从中看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小动物、小昆虫,掌握了许多有趣的生物现象。
一天,父亲带他去爬山。走着走着,小奥古斯特突然站立不动了,他慢慢蹲一身子,眼睛紧盯着一个地方。原来,他发现了一群大蚂蚊,正在草丛下面搬家。这是一种大个蚂蚁,身子大,腿也长,浑身黑油油的,在平坦地方根本见不到。父亲一见,微微一笑,知道儿子又对蚂蚁着了迷,如果这时打搅儿子,儿子会生气的。于是,父亲就在旁边找到一块大石头,坐在上面休息,耐心等待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站了起来,发现小奥古斯特不见了。他大声喊了几遍,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他才意识到情况危机。要知道,这里多危险呀,要是走迷了路,要是遇上凶猛的动物……父亲的汗冒了出来,又大声喊了几遍,除了山谷的回音,仍然没有任何回应。
找了一阵后,父亲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思考。他想:小奥古斯特明明是在观察蚂蚁搬家,他断然不会去别的地方,是不是他跟着蚂蚊一起走了?这样一想他又回到最初发现蚂蚁的地方,顺着蚂蚊行走的方向,一直向前寻找。果然,他找到了儿子。原来,儿子跟着搬家的蚂蚁来到了蚂蚁的新窝旁,正仔细研究蚂蚊窝的内部构造呢。他是那样全神贯注,对父亲的喊叫声一点也没有听到。
看到儿子着迷的样子,父亲没有责怪他,也没有打搅他。而是蹲在一旁,陪儿子一起观看。这时,儿子突然发现了父亲,高兴极了,对父亲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观察到的蚂蚁窝的结构和其他有关蚂蚁生活规律的知识。父亲一边点头,一边赞扬儿子真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正是对生物的热爱和为之痴迷的精神,加上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才促成了一个杰出生物学家的诞生。
故事启示
一个人对追求知识处于痴迷状态,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一个人痴迷于某一件事物,必然全心投入精力,全神贯注地加以观察和思考,直至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探索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所以说,要探索,要了解世界真相,首先要有好奇心,并痴迷于此,并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一个取得成就的人,必然是一个对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痴迷的人。
【不给客人留座位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虽然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家里却很穷。他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谢绝一起应酬,常常是几十天关在屋内不出门。有时他们忘了做饭,就吃胡萝卜充饥。
有一天,他们收到爸爸的来信,问他们要添置什么家具。居里先生说:“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客人来了也没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却说:“他们一坐下来就不想走啦,这可怎么办呢?”
这句话是有原因的,因为经常有客人造访居里夫妻,有时一坐下来就没完没了地聊天,耽误了主人的不少时间,这让居里夫人很无奈。
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为了不留客人占用他们的科研时间,一把椅子也不添。如果客人来了,连座位都没有,他还会继续待下去吗?
故事启示
如果你家有客人来访,你去不请他坐下,让他干站着,那肯定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人家会说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其实,他们无非是害怕客人耽误自己的科研时间研究时间而已。他们对于科学的痴迷和对时间的珍视,是多少可贵的呀。
【找不到新郎的婚礼】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他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然而,巴斯德热衷于搞实验,在生活上却总是颠三倒四,起居失常,人们称它为疯子。巴斯德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新娘玛丽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举行婚礼的教堂。当牧师宣布仪式开始后,大家的眼光都闪出个问号,怎么不见新郎的影子呢?
人们四下寻找,都失望而归。玛丽小姐受到这样的冷遇,伤心地哭起来。最后还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他。原来巴斯的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朋友问他:“喂,难道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巴斯德回答道:“绝对没有忘,先生。可是我不能中断我的实验,你看,他就要成功了。”这样,一直到实验结束,他才跑者感到结婚大厅,甚至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玛丽小姐虽然感到伤心,但他不正是因为爱慕巴斯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才决心嫁给他的吗?所以他原谅了自己的丈夫。
故事启示
巴斯德在结婚那天,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驱使他这样痴迷呢?是科学的召唤,是实验室的召唤,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紧迫感,指使了他。在这些科学家的心中,科研是最大的,比生命、爱情和金钱要高贵得多。在任何什么,都不能放松科研。这是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态度,是哪样崇高与伟大。
【小鸡是怎样孵出来的】
爱迪生从小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爱问,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世界上的事物感到新鲜,又不明真相,就爱问为什么。对于孩子的这个天性,需要用耐心和善意来对待,一旦不耐烦,就会对孩子产生反感。爱迪生就经常遭到老师的反感。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
其实,在学校里,这不是爱迪生第一次提问。几乎每天,他都爱提出这种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如,“老师,太阳为什么在白天出来呢?”“老师,月亮怎么会发光呢?”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把老师搞烦了,老师便把他列为班里的差等生,甚至说他脑子有问题。爱迪生回去把委屈向母亲全倾诉出来了。他知道,只有母亲对他提的问题一点都不反感,还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
还在爱迪生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母亲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母亲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就能把小鸡孵出来吗?”“对啊,就是这么回事!”母亲微笑着点头。
儿子总算不再提问了。可等到饭做好了,母亲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母亲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母亲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母亲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看到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母亲乐了。
母亲得知儿子受到老师的误解后,决定找到学校去,向老师说明情况。谁知老师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母亲替儿子辩解说;“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的智力绝对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既然你认为我的孩子不可救药,那我就把他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从16岁时起就开始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事启示
好问是我们认识新事物的一种积极表现。由于年幼的我们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器官正在逐步发育,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来愈复杂,渴求认识新事物的欲望也随之增长。于是,我们通过“问”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来充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产生疑问,能促使我们去解决提出的问题,这也是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对什么问题产生疑问,不妨大胆地向老师和家长请教。
【玻璃上的冰花】
普朗克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这使他们家里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小普朗克不能淘气,不能打闹,更不能放肆和无理取闹。他必须听话、温顺、严肃、懂规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父母便以神的观念来训导他。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小普朗克自然少了几分其他孩子拥有的自由和活泼。但坏事有时也是好事,严格的家规使小普朗克从另一个方面去寻找童年的快乐。他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散步,喜欢一个人独自思考问题。于是,他从音乐、散步和思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那是7岁的时候。一天,小普朗克正按父亲的要求在家里读书,突然听到窗外有小朋友的说笑和喊叫声传来。他好奇地推开窗门朝外望去,看到几个孩子正在打雪仗。这时正是冬季,刚刚下了一场雪,大地呈现出美丽的景色,真是迷人极了。看到小朋友无拘无束地玩耍着,小普朗克羡慕极了,他多么想出去加入这个游戏行列啊,但一接触到父亲严肃的面孔,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知道父亲是不允许他去的。
小普朗克又回到自己的房间,但他这时的心已不在书本上了。他情不自禁地对来到窗前。突然,他发现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它们有的像小花小草,有的像小猫小狗,有的像小人……各种各样的图案都有。这么漂亮的图案,会是谁画上去的呢?小普朗克又高兴,又不得其解,琢磨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答案。
不久,父亲发现了儿子紧锁眉头,一副心思忡忡的样子,就问他怎么啦。小普朗克看了一眼一向严厉的父亲,鼓足勇气,终于把自己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爸爸,我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许多冰花,非常好看,就是不知道是谁画上去的。你能告诉我吗?”
听了儿子的问题,这个严肃的父亲禁不住笑起来。他不厌其烦地解答了冰花产生的原因,并依此类推讲解了许多自然现象。末了,父亲给小普朗克找到一本关于物理入门的科普读物,告诉他说:“孩子,你读读这本书,里面解答了许多自然现象。你看了以后,就会懂得许多。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尽管问我好了。”
父亲的开恩使小普朗克惊喜万分。他认真阅读这本物理入门书,从此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故事启示
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好奇是人的一种美德。好奇的孩子疑问多,有疑问的孩子爱提问。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需要。它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是知识的实际获得。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让我们探索自然,钻研科学的最初阶段。
【没有被发现的秘密】
克里克是英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小时候,他就很善于动脑子,常常为一件事想了半天,寻求答案。一天,小克里克又想起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挠着他,使他非常沮丧。于是,他皱着眉头找到母亲,问道:“妈妈,你告诉过我,许多人都在发现世界的秘密,是不是他们已经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秘密呢?”
“是啊,许多秘密都被人发现了。”母亲答道。
“那么,世界上还有没有需要人去发现的秘密呢?”
“还有啊。”母亲笑了。
“那么,等我长大后,世界上需要发现的东西会不会被人全部发现了呢?”
“不会的。”母亲亲切地摇了摇头。
小克里克这才舒了口气,展开眉头,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母亲来了兴致,便关切地问道:“怎么啦,宝贝?你为什么想到了这个问题?”
小克里克有点不好意思,小脸也红了起来。他犹豫了一下,才期期艾艾地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如果人们把需要发现的东西都发现了,那我长大后还发现什么呢?你知道,妈妈,我长大了也是要去发现世界秘密的。”
听了儿子的话,母亲和蔼地说:“你放心,宝贝。人们虽然发现了世界上的许多秘密,创造了许多东西;但需要人们去发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需要100年、1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完。何况,人们过去发现的东西,还需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好人类服务。等你长大后,要发现的东西多着呢。”
“噢,妈妈,我知道了。”
“可是,你知道吗,儿子?”母亲继续鼓励道,“要发现一件东西,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做很多很多的事。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小克里克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的疑虑被打消了,求知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当他稍大些的时候,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解答已经不能满足他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他又开始在家里做试验,用试验结果来证明他的疑问。一旦试验成功,他就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周围的人;一旦没有成功,又钻进书本里寻找答案。
故事启示
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金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可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奇迹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
【张衡数星星】
晴天的夜空,星星像明珠一样布满宇宙,熠熠闪亮。每一个留着黑发的小孩,坐在院子里中间,靠着奶奶的身体,仰起头来,对着夜空数起了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看到孙子数得认真的样子,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怎样能数得清呢?”小孙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了过来说:“孩子,你看得是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呢。”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他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东汉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故事启示
张衡之所以成为天文学家,是与他从小痴迷于天文知识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着迷于科研的情景,却不知道这种着迷来源于童年,来源于从小培养起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不是在科技方面,而是在其他领域,也都离不开这种痴迷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什么事都不可能取得成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