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百科-儿童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奖励能代替教育吗

    一个人的成长与别人对他的期望和称赞是分不开的。能否获得称赞或获得多少称赞,常常被认作衡量一个人才华品德的尺度。孩子也想得到别人的夸奖,如果经常讲孩子不好、懒惰,孩子渐渐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一个经常受训斥的孩子学得会骂人,而常常得到赞扬和奖励的孩子会懂得自爱。

    称赞和奖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使用恰当可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然而奖励是不能代替教育的,如果滥用奖励就可能本末倒置。特别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无限的奖励:如考试90分以上奖20元,考85分以上奖10元;扫地给5元,洗碗给5元……奖励名目繁多,奖码很重,甚至于把奖励当作酬劳使用,这样反而刺激了孩子的物欲无限膨胀,贪得无厌,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父母们,应该明白,奖励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如果滥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将孩子引向歧途。要明白,孩子应该做的,是不能给奖励的。奖励的条件,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更不是平常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奖码不宜过重,仅仅是起鼓励作用,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而且应该以精神奖励、表扬称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使孩子满足荣誉感和自尊心,激励孩子上进比奖钱奖物更有意义。同时要奖惩分明,相辅相成,不能只奖不罚。不论奖或罚,都要坚持原则,掌握分寸,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相互配合。

    称赞表扬虽是一种激发个人活力的教育方法,如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就像阳光一样,给人以希望和光明,但直射人的眼睛,会使人眼花缭乱。对孩子故意说好话的赞扬及笼统表扬,因不着边际,反而使孩子不高兴,产生疑惑;事事赞扬,反而使孩子感觉不到表扬。只有做了经过较大努力后才能完成的事,家长方予以赞扬,这样会使孩子逐步体会到收获的愉快,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东西。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钱”途

    经济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必须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过于淡化财富或者过于看重钱财都是片面的。如何适当地运用财富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小杰失踪四天后终于上学了,老师和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小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前几天与“哥们儿”去北京玩了一趟。在老师的连哄带劝下小强说出一切: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常从家中“拿”钱,每次300、500元不等,四年中“拿”了不下2万元,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些钱都用来买零食、玩游戏机、朋友聚餐、请人办事了。

    孩子拿钱数目之大,次数之多,家长竟然一无所知。眼看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家长居然不闻不问,一方面说明家中理财不善,更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钱”途漠不关心。

    许多家长极少过问孩子零花钱的去处;也有家庭条件艰苦的孩子却“潇洒”地花钱,家长也没有关注这钱从何而来。直到许多学生在找钱和花钱过程中出了大问题,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但此时有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劣习,悔之晚矣。

    孩子“财源”面面观

    孩子手上的钱主要有以下几种来路:

    父母亲友给的零花钱,这是学生的主要“财源”。他们或者每天几块或者每月上千地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每到春节、中秋等节日,家长或亲友给孩子的钱,累积起来数目也不小;也有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好而得到家长的“奖金”。这些都可以归为“正当来源”一类。

    另外几种就是“不正当收入”了:

    其一是偷窃。除了像小强偷自家的钱以外,有些孩子还偷家中的东西变卖,或者几个孩子合伙偷东西变卖成钱。其二是勒索。当然还有一些“发财秘诀”:谎称学校收费,向家长要钱;虚报学校收费数目向家长要高价,多出部分据为己有;学校有退款不退回家长。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却不能忽视。

    有些家长津津乐道让孩子倒一次垃圾、洗一回碗筷、买一趟油盐,都要付给一定的金钱作为报酬,干得出色,外加奖金,甚至借用孩子存折上的钱,也要答应还本还要另付高息。

    钱到哪里去了

    孩子手中的钱的用途,可分为正当消费和不正当消费两种。

    正当的消费如买零食饮料、学习用具和礼品卡、支付学校平时的各种费用和捐款等。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为精明的孩子会理直气壮地向家长们要回这笔开支,而大部分钱则被不正当消费掉了,如三五结伙定期去德克士、麦当劳吃一顿;还有的沉醉于电子游戏机室,游戏机室的老板们就是靠着孩子们的钱赚得盆满钵满;每逢自己或朋友过生日,总免不了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约上十几“好友”,在酒楼包房庆祝;有的学生不做作业不扫地,而是花钱雇人,“按劳取酬”;个别学生每月抽烟费都在200元以上;有的还参与赌博或帮派以求得“人身保护”等等。

    孩子在乱花钱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为了满足开销,就免不了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钱”。金钱的“来路”和“去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说说惩罚型教育

    惩罚型教育为的是树立一种规范和界限,在这个界限中,人是安全的,符合社会规范,能得到别人接受的。

    种类

    惩罚型教育有很多种。

    一、听之任之,冷漠、不关心、不理会。

    二、体罚。包括打孩子。

    三、批评、责骂。

    四、环境反应。

    五、外界直接惩罚。

    罚孩子别罚出心理障碍来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但是它的度最难把握。这是因为同一件事情,对于成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惩罚孩子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这种惩罚是否合适。

    家长也应该是在平静(而不是急躁/焦虑)中惩罚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家长的出气筒。更不要让别的事情迁怒到孩子。

    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

    笔者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12岁的男孩,每当学习成绩不佳或者犯了什么错,回家后就是挨打,后来母亲下岗,父亲每天工作从早到晚,孩子挨打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出现因打孩子被警察干预。这个孩子后来出现反社会行为,撒谎、偷窃、打架斗殴。在诊所,父母亲非常后悔,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心罚”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大错特错!其实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下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扯起。“良言”是家教的清风和春光,会迎来家庭氛围的青山绿水。

    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榜样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颜色的染缸,出什么颜色的布”。家庭是孩子的一个温馨的港湾,是培养新一代的摇篮,也是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是孩子生长、活动的最小单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与父母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受父母言行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及种种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影响,对子女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的洁身自律、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感化、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孩子幼小,缺乏知识经验,理解能力弱,但是吸收和模仿力极强,父母是子女的最初榜样,幼小的心灵认为父母的一切都是好的正确的。因而,父母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儿女,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模式。

    首先,父母要净化语言。不少父母对自己的坏习惯却满不在乎,不加检点,在家里、在公共场所、在单位上,出口成“脏”互相骂娘习以为常。平日里责骂孩子也是满嘴脏话。还有不少家长,张口假话,闭嘴谎言,殃及子女健康成长。从调查中发现,说谎的孩子中,其家长也有相应的毛病。这些父母不知不觉中成了说谎话、说假话的教唆犯。少数家长,则是一口的江湖流腔或“长舌妇”相。夫妻聊天,也是“哥们”长“姐们”短。在串门闲谈时,信口雌黄,秽语诽谤。

    子女闻污无知,久闻成习,原物照搬。还有的父母,当着子女的面发牢骚,讲怪话,发泄在单位受的气。也有的家长,因精神空虚,常以夸大、吹牛为荣。因而子女耳闻目睹也学会了,或许孩子们还认为这就是常用的语言。这与培养儿童向善向上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对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为父母者,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净化家庭语言,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子孙后代的教养和成材,不但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要讲究文明,宣传道德风尚,尽力使儿童的灵魂勿“不洁语言”的污染。

    家庭情况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育

    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模式:母亲每天浓妆艳抹,女儿也学着胡乱涂鸦;家长搞“关系学”,孩子“走后门”;父母挥霍浪费,大手大脚,而子女不会勤俭节约;家长自私自利,倚势逞强,孩子也专横跋扈,毫不讲理;父母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子女也会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假如家长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孩子要么看不起父母,要么学父母的坏样。有些家长私心较重,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做事不能吃亏,甚至还传授经验给孩子占便宜,损公肥私,使子女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有赌博嗜好的家长,由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赌台上,不可能在生活上很好地关心和照料孩子,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父母在家中打牌赌博,既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也容易使孩子模仿赌博,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要为祖国哺育好下一代。因此,家长须洁身自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仅要把孩子养得身强力壮,还应让他们的心理行为得到健康发展。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财富,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所有的成人都有责任作好榜样。使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怎样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身为大人,怎样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有些父母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小朋友说话、还有一些父母要追究到底是谁先动的手……

    怎样做会更好:

    首先,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不插手。一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在这种无害的推搡中,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出现问题时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你可以示范给他们如何协商和谦让。比如,如果两个人争夺一辆小卡车,你可以再拿一辆来,让两个人都高兴。如果两个人争夺唯一的玩具,你可以建议“轮流玩”。要是孩子们拒绝退让,你可以施加规则:“要是你们不轮流玩,我就把这个玩具拿走。”然后再建议另外一种在成年人监视下的有趣活动。

    其次,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介入。如果矛盾升级到暴力(打、咬、掐等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父母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且安慰受伤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攻击者,先把被攻击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平静地、毫无怒气地、简单地解释他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你踢了丁丁,他疼了。”你可以警告他再次攻击他人的后果:“要是你再这样,我们就回家了。”发出这样的警告后,一定要说话算数。

    最后,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有些父母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小朋友说话、还有一些父母要追究到底是谁先动的手。虽然可能出于好心,这些举动却不恰当。袒护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要追究谁先动的手。介入孩子矛盾中时,父母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审团。谁先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这场冲突。

    当你的孩子在遭到大孩子欺负时该怎么办?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遭受大孩子欺负后,除了教育大孩子外(一般对人家的孩子不能多说什么,以免引起大人之间的误会),主要指导自己的孩子:

    (1)鼓励孩子要有自信心,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2)鼓励孩子不要胆怯,不要怕大孩子,他若欺负你,就来告诉妈妈;

    (3)教导孩子不要躲避大孩子,凡事让着他;

    (4)看守好你自己的东西,不把自己的东西随便给人;

    (5)要敢与大孩子据理力争,勇敢的姿态能震慑对方;

    (6)可以协商大家一起玩,彼此分享。这些措施会增强你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胆量勇气,培养他的拼搏精神,使他学会社交技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