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百科-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与对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危机

    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以“爱的名义”的家庭教育尤为典型。

    唐山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总爱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一同来到某医院心理科。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

    父亲:“医生,你看看这个孩子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我和他妈妈没办法了!”

    医生:“你和孩子关系处得怎么样?”

    父亲:“咳!甭提了!我从这个孩子出生就和他斗!这个孩子很倔,倔的时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现在我斗不过他了!”

    医生:“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知不知道爸爸很担心?”

    孩子:“他才不担心我,我有记忆时他就在打我!我恨我爸爸!”

    医生:“为什么打孩子?”

    父亲:“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才!”

    孩子:“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

    爸爸:“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

    医生:“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

    这位心理医生告诉说,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有很多家长脑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都爱孩子,但棍棒式的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凡事都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

    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冠军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儿童心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美好的未来,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儿童心理问题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控制,而儿童心理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我们在湖南省近万人的流行学调查,4-16岁城乡儿童的心理障碍患病率高达14.89%。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感过强(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麻烦或严重的危害.儿童心理保健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特别在我国,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儿童心理保健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心理问题,重在预防,早期发现智力发育迟滞,给予早期的干预,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对儿童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可使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成长。因为儿童特别是幼儿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受到不良影响,易于出现偏差,给予及时指导,又较容易矫正。

    预防儿童心理障碍,是全社会的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父母之间和睦相处,并注意自己对儿童的楷模作用,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也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提倡“挫折教育”,对儿童的要求不应百依百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要“延迟满足”,并可以有意安排一些艰苦、困难的活动,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有意识地磨炼意志。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超过儿童负荷,会使儿童常常处于失败感中,久之,则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

    这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儿童心理科医生姜欣指出,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儿童智力落后能不能上学

    儿童智力落后能不能上学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并已引起了医学界、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关注。根据弱智儿童的智力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生活上能自理,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语言连贯,但学习吃力,特别是在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方面有困难。

    中度: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符合规范或部分有障碍,只会说简单的话或极少的生活用语,缺乏数的概念。

    重度:生活不能自理,动作有困难,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或只会发音而不识数。

    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专家将弱智儿童能否上学受教育大致区别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可教育者,这些弱智儿童虽然发育速度缓慢,但有可能掌握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可训练者,他们没有能力在学校的教育中掌握科学技术,将来也不能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对这部分孩子,如果及早进行治疗和训练,是可以使他们加入到可教育者的行列中,通过训练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第三种情况是智力严重障碍、需要终身在家或特设机构里受到保护者,对于有病理表现者或合并有瘫痪者则应将其送到专科医院去治疗。

    儿童期的手淫问题与处理

    儿童期的手淫,可能给儿童带来快感,却也是父母争论不休之处。

    当孩子觉得孤单时以此自爱,烦恼时以此自我利用,被弃时以此自慰。它使父母手足无措,因而明显地加以干涉。当见到五岁的儿子抓着自己的生殖器官在公共场所中走来走去时,即使最进步的父母也会觉得羞辱。当然,大多数父母曾亲自听闻、阅读,甚至亲身体验到手淫并无害处,它不会导致疯狂、阳痿、不能生育或其他的疾病。

    父母在常识上承认:手淫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但在感情上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些认为手淫不可行的父母亲的看法才是对的。

    自慰的行为,会使孩子减少与同伴和父母的亲近、联系。同样地,同伴及父母对他的感化力也相应降低。当他沉溺于这种短暂的慰藉时,不需依赖别人的帮助即可愉悦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他就能自己创造出一个听命于他和他的手的世界。

    手淫的习惯若持续下去,当挫折来临时,它便成为孩子最方便的避难所。有了这种简便的代用品,他就不必奋斗,争取成功了。

    专家告诉我们:手淫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儿童能否进入文明世界,关键在于他自己的意向:是持续下去还是马上放弃这种片刻的安慰,以换取父母和(以后)社会所给予他的永恒持久的满足。父母的爱和关怀不仅能满足儿童,而且能扩大他的需求——需要情爱和被人接纳。了解爱的孩子,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换取亲密的感情和眷爱。

    父母对于这种自慰行为可以给予温和的压力,因为它不仅是困扰,而且是阻碍进步的行为——它妨碍了人格发展,也削减了人与人交往的友谊。但是压力必须温和,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弄巧成拙。

    解决的方法是:一定要使婴儿或幼童感受到父母的情爱,引起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如此一来,手淫就不再是能满足他的唯一事物了,孩子会把重心从满足自己转移到对父母的感情和对其他事物的兴趣上。到了这个地步时,偶发的自慰行为就不再是大问题,只是等待解决的意外事件而已。

    儿童教育专家的忠告

    目前,全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投入了更大的关注。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儿童,他们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需要完善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因此,有儿童教育学家就如何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儿童向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提出了忠告:

    教育孩子不要急于求成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正如园丁种花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之后,几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某一年你却突然发现它一下子蹿高了将近1米。所以,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是不一样的。但家长一定要耐心,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逐渐向孩子灌输对学习的热爱

    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也许他慢慢就会产生热情。和学校学习所不同的是,父母在家里主要要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甚至可以通过图书角等,和孩子一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告诉孩子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让孩子明白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而少用惩罚

    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同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打骂是教孩子使用暴力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也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

    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

    平常在家里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们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压力……鼓励其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育学家特别提醒,与孩子成为朋友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总不能得到家长理解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对儿童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针对儿童的主要问题,由心理医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谈话、游戏、环境调整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对于有些问题,还需进行家庭治疗。有些问题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第一,要有理智的爱。

    这就是说,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关系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第二,热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格要求也是热爱孩子的一种体现。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主要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不清,而且对自己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家长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还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但是只有爱不见得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而应该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因此父母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身体健康。假设你的孩子确实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却体弱多病,试问“神童”可以维持多久。

    有句名言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惜的是真正领悟此话的真谛却不容易,许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因身体不好而才悟其深刻含义。“健康第一”的道理虽易懂,做起来却不容易。革命需要身体,赚钱需要身体,娱乐需要身体,过日子也需要身体。本钱是要投入的,不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把身体这个本钱投进去。若要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试想,若一味地只强调智力开发和阅读识字,就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没有强壮的体能,如何承担日后的学业和事业。

    从生理发育上看,孩子1~7岁时期是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活动量。因此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偶尔搞得“浑身是汗”、“一身乌黑”也无妨。冬天适当冻一冻,夏天适当晒一晒,也许对孩子的健康会积累一笔财富。

    早期教育要重视良好性格、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如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冒雨送孩子上幼儿园等。不要小看这些平凡的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分外绚丽的花朵。因此,早期教育首要的不仅仅是智力开发,同时应重视体质的锻炼,身体的健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第二章儿童智力开发教育

    注重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

    有人说:“孩子小,吃饱了睡足了就行了,不需要什么教育。”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要培养人才,必须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4~6岁期对小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年龄智能发育的关键期,有针对性进行各种教育,以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这对促进整个0~6岁儿童的智能发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好早期智能开发,家长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做好智能发育监测

    新生婴儿满月时,最好能安排一次智能测查,了解孩子的智能发育水平。婴儿期最好每3个月能进行一次智力测验;幼儿期每半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4~6岁期每一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每次测查后,均应做详细的记录,动态地监测孩子的智力发育过程。每次测查后都应根据测查结果,分析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每个能区,以及整个智能的实际发育情况,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训练措施。

    早期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过分溺爱和随心所欲的小儿,就很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勤奋的习惯和谦逊的态度。反之,对小孩子要求过严,责备多,启发诱导少,就很难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因此,教育要从早期开始,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既要用父母的感情,使小孩子在爱抚中成长,又要负起时代教育的责任,让教育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孩子二十种睿智表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能可分为八种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但是,开始时它们并不是时刻都能被孩子体现出来的。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全面、细心地观察孩子方方面面的表现,从而挖掘出他的优势智力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以下,我们为父母罗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千万忽视这些表现,因为,它们正是孩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趣不大。

    测试分析: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

    如果4、5条表现突出,说明有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

    如果6、7、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

    如果9、10、11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果12、1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力;

    如果14、15、16条表现突出,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较好;

    如果17、18条表现突出,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如果19、20条表现突出,孩子的自然观察者智力明显地具有优势。

    保姆潜移默化影响婴儿的身心发展

    如今,许多家庭为了减轻育儿负担,纷纷请进了保姆,而保姆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

    保姆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有时不是潜移默化,而是直接的教与学。幼儿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保姆的刺激强化。幼儿处于模仿期,保姆的胸怀、处世原则、行事方法,以及姿势、言谈和神态等都会是婴幼儿的模仿对象。好的保姆,是要让孩子在得到心理、生理满足的同时更好地发展个性、发展注意力、智力等能力。

    文化素质

    如果保姆初中或高中毕业,并掌握一些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就会情不自禁加以运用。例如,经常给幼儿介绍周围的事物、自然现象等,或是给幼儿声情并茂地讲故事,那么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就相对比沉默寡言的保姆带出来得快;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性格特点

    常有这种情况: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擅与别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幼儿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预期、表情都酷似保姆。由此看来,保姆性格的优缺点很有可能为幼儿性格的形成打上一定的烙印。

    特技特长

    如果保姆有歌舞、绘画、手工等特长,那么如果用以引导婴儿,会培养其相应的兴趣,得到相应的发展。

    由此可见,保姆的言行举止、情绪、情感对幼儿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真不少呢!

    多与宝宝“聊天”有助智力开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开始有迈步愿望的时候,也就是能逐渐听懂周围人说话的时候。

    心理学教授彼得·贾兹克认为,不到半岁的孩子能意识到不同的人在说话。他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个年龄的婴儿能听懂一段话中的几个词。如果一段话中有一个婴儿熟悉的词,那听懂的就会更多。实验同时表明,18个月的孩子虽然通常只能一次说出两个不相连贯的词,但已经能理解语法正确的句子。这些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婴幼儿早在能说出简单的句子之前,就能听懂周围人的话。

    了解这一点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在小宝宝出生以后,就经常和他说说话。这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一份责任。

    父母亲切温和辅以爱抚的话语,对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刺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亲切自然。若采取说教的方式,会适得其反。

    揭秘“天才儿童”

    在小学考个“双百”或是门门90多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困难。“大拨轰”式的教学内容让多数孩子将就“糊口”。

    钦钦:两岁就能背诵几十首诗词,可以独自一人看一天小人书,对有趣的事特别动心。四岁已完全掌握了正负数,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进入超常班,14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在北京8中和育民小学,像钦钦这样被人认为是“神童”、“早惠儿”、“天才”的绝顶聪明的孩子还有许多,但教育界的学者们更愿意称这些孩子叫“超常儿”。他们是一群10-14岁的充满神奇与个性的群体,以超常智力的名义接受“超常班”教育。超常教育提出自己的概念就是“让孩子的大脑吃饱”。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属于超常儿童?一位多年研究超常教育的专家告诉我们说:“超常儿童是存在的。现在寻找超常儿童的主要办法是做智力测试,通过测试,智商在125以上的孩子通常被叫做超智商儿童,爱因斯坦的智商高达160,北京发现过智商超过140的孩子。此外,有些超常儿童或许在智力测验中没有杰出的表现,而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如音乐、绘画等。还有人把创造性也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是超常儿童的突出表现。”

    “超常孩子进入超常班接受特殊教育。通过压缩学制,用4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再用4年的时间读完中学,14岁时就可以读大学,这种打破常规的学制让孩子可以提早成材,这些无疑是最吸引家长的地方。”

    问题一:超常班超常在哪里?

    “因材施教”恰恰是超常班教育的特色。在某市的8中、在育民中学等重点学府,这些在现行教育中“吃不饱”的孩子常被另行对待。在8中,据说孩子按照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情感意志被分为A、B两个组,A组学生以自学、讲座、练习为主,B组学生以老师讲授为主。两组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此外,超常班还有一门新鲜的课程:综合自然科学基础。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攀登学习自然科学的“脚手架”,让他们自己爬上去。

    问题二: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对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历来是学术界经常争论的话题。大约有90%的人认为:超常儿童是可以经过特殊教育进行培养的,但也有一些坚守自己理念的专家始终认为:超常儿童就是天生的。当然还有一些专家会说:超常儿童应该是这两种观点的结合。

    专家认为:天才意味着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不是知识、能力,但如果不具备与生俱来的聪明的神经元素,超常儿童也是培养不了的,遗传基因很重要。

    问题三:智力超常一定意味着成功吗?

    从超常班走出的孩子大部分考进了国内重点大学,不少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我国最早尝试超常教育的科大少年班就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智力超群让这些孩子更早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在现实中,曾经有个四岁的小女孩,这个孩子有着惊人的识字能力,“不论是笔画多复杂的字,这个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但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在别的方面又显出很多弱点,许多基本的问题答不上来。”

    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收集大量数据来研究影响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因素。后来他们发现,再多的数据也无法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考察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问题四:超常儿童遭遇的尴尬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测试,骄傲地被选入超常班。许多家长并不同意孩子上超常班,他们认为:聪明的孩子本来就因为他们的聪明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比别人多的困难,如果加速他们的成长,他们就更多地超出了常人,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另外这些聪明的家伙跑到一起,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心理压力一定很大,所以应该让聪明的孩子像普通人那样,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成长。

    超常儿童可能有不同的性格,但求知欲强,懂道理是共同的特点,但他们也表现出不合群的问题,其次是容易受欺负,第三是经常遭嫉妒。能不能最终成材,并一直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这些都是超常儿童面临的问题。赞成上超常班的家长说:“成长绝对需要一种土壤,也需要一种超常的见地和勇气。”

    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家庭训练

    美国麻州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亚曼比尔,提供这样四项儿童创造力的技巧:

    戏剧方式

    假装不能用语言沟通,必须通过哑剧,手势及脸部表情传递彼此信息,可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人的生活百态,而且给孩子一叠纸、铅笔和蜡笔,画出对方演出来的情节。

    小小私人画廊

    让孩子了解他画画只是自己乐在其中,而非取悦任何人。这样,孩子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自由地展开出来。在他的房门上挂黑板或画架,可以让他自由创作,捕捉灵感。

    自制不花钱的礼物

    鼓励孩子在送礼物给人家时,自己动手做,这种礼物是金钱也买不到的。孩子自己创作显得特别可贵,对孩子很有鼓励意义。例如,可鼓励孩子写下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及自制各式儿童玩具等。

    玩小大人“过家家”

    让孩子扮演大人角色,在家设宴请客,演习款待客人的礼节。随处都有材料,随时都有方法,只要母亲动起脑筋来,就能够将创造力的训练在家庭中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第三章儿童教育禁忌与误区

    父母与孩子用语十忌

    ①忌恶言:不要说“傻瓜、说谎、没用的家伙”等。

    ②忌污蔑:不要说“你简直是废物”等。

    ③忌过分责备:不要说“你又做错事,真是坏透了”等。

    ④忌压抑:不要说“闭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呢”等。

    ⑤忌强迫:不要说“我说不行就不行”等。

    ⑥忌威胁:不要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等。

    ⑦忌哀求:不要说“求求你别这么做好吗”等。

    ⑧忌抱怨:不要说“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等。

    ⑨忌贿赂:不要说“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手表”等。

    ⑩忌讽刺: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等。

    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好

    孩子是家庭的成员,应该尽一份义务。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活儿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应该从3岁起就开始给孩子分配“任务”,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鼓动,渴望参与父母从事的一切活动,可以安排他们搬小板凳、递用具等;4~5岁的孩子可以教会洗小手绢、铺床;6岁时则教给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以后,应安排他们每天做一个钟头左右杂活儿;13岁时,就应胜任全部主要的家务活儿,如洗、熨衣服,做家常饭菜,拖地板、擦玻璃等等。所有这些,不仅帮助孩子向成年人过渡,而且教给他们尊重父母亲为持家所进行的一切辛苦劳动。

    不宜让孩子参加过多的培训班

    针对家长争先恐后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现象,专家指出,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

    而且,对专长的培养一定要区别对待。0~6岁确实是母语表达能力和琴类、书画的最佳启蒙时期,但英语和体操对3~4岁的幼儿显然并不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母语表达能力尚有限,再加上英语,就会产生混乱感,甚至语序颠倒,而体操的基本功要求高,运动强度大,孩子骨骼太软,软组织容易受伤。

    不宜让孩子过早认字

    许多家长认为尽早让孩子认字,可以减轻他们上学后的压力。所以家长往往一味地以识字量来衡量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识字的功能,造成许多孩子虽然看着卡片能单个地认许多字,却不会连贯地阅读一首简单的儿歌。实际上,孩子的认字还是按部就班的好。

    考学不宜只认学校排名

    学校排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综合水平,是许多人选校时的依据。但排名固然重要,却并不能作为选校的唯一标准,只能把它作为一个参考,关键是它是否是最适合您的。此外,需要及早研究各校招生的程序。招生程序包括各校招生的要求、申请时间、材料准备等,准备过程是相当费时的,申请者应及早花时间弄清招生程序,以免延误。

    选择学校不宜只看学校简介

    许多人在选择学校时,往往被制作精美的学校简介和其他宣传材料所吸引。其实。应该学会把各个学校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研究,深入了解每个学校的特点和长处,看看在漂亮的照片后面是否有其故意要掩盖的弱点。另外,很多人把自己和某个有过申请经历的朋友或熟人的条件相比,并以此为标准来选择学校。这种用个别例子做标准的做法很危险,只有学校提供的平均统计数字才有可比性。

    儿童的过度培养不利成长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各种少儿特长班便会火爆起来。琴、棋、书、画、外语……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中,特长培训成为许多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欣欣向荣”的特长培训背后,家长所需承受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可是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只要是与孩子前途有关的教育投资,即使经济再拮据也不会吝啬。

    “只要是为了孩子,花费再多也很正常。”某小学的张老师对自己代课的班级进行了统计,他班上的60余名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曾经或正在接受各种特长培训,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报名参加三四种特长班。

    随着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不断提升,从事少儿特长培训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培训方式各异,收费标准也大不相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取得合法办学资质的“黑”培训。

    儿教育专家认为,特长培训应该作为常规教育的补充。让孩子凭兴趣、天赋适当参加,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但过多地学这学那或家长投入过大过于迫切,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使他们过早地应对各种压力,很可能钱花得越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并没有助益。

    从“宝玉挨打”说两代人的家庭教育观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许记得“宝玉挨打”的精彩篇章。“宝玉挨打”本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然而,随着贾母的介入,矛盾却转化为贾母、贾政母子之间的矛盾。

    事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宝玉虽爱了一点皮肉之苦,但属胜利者。而贾政却败得很惨,跪在母亲面前,泪如泉涌,连声讨饶。不难看出,发生这起风波的根源在于两代人的教育目标不一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呢?

    两代人要努力克服各自的心理弱点

    一般来说,当第三代人的教育问题提到家庭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父辈已到中年时期,祖辈已到晚年时期,年龄的差异必然导致生理、心理的差异。父辈往往望子成龙心切,教育子女时难免出现操之过急现象,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定势驱使他们常常出现强制行为,或限制自由,或施以各种名目的处罚,严重者则拳打脚踢。祖辈已到了人生的终点驿站,将子孙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心理状态必然是,不求孙辈高人一等,但愿孙辈平安长大。因此,在生活方面对第三代的照顾周到入微。由此可见,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父辈要克服急躁情绪,祖辈则要改变溺爱、娇宠的方式。

    两代人要同舟共济,目标一致

    作为父辈和祖辈,谁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好学,成为有用之才。但由于两代人在生理、心理以及个性上的差异,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难于一致,这不仅影响家庭和睦,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应采取妥善的方式来处理,切忌把矛盾暴露在第三代面前。宝玉被打,贾母失去了理智,冲着一家人胡搅蛮缠。贾政自然得听从母命,嘴上讨饶,心理委屈。而宝玉一见有人袒护,躺在地上放刁。这样一来,贾政的教育被贾母的庇护摧毁了。因此,解决好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没有共同的教育语言和行为,也就不能达到教育好下一代的目的。

    两代人都要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如今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空前的使命,因此,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的锻炼,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超前的意识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合格人才。

    如何引导孩子用功学习

    大凡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因而十有八九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然而小孩子正值贪玩的“黄金时期”,当然不会可怜父母之良苦用心而俯首帖耳或专心致志。我们如能按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采取一些措施,还是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方法一:缩短时间。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1小时的功课,那么就把这1小时的时间稍微缩短,让孩子做55分钟或50分钟。事实上,这5分钟或10分钟虽不多,但在心理上却能减轻很大负担。也就是说,感觉上的负担,55分钟的功课比1小时的功课要轻松好几倍。这种方法,小孩子一般都能欣然接受。

    方法二:调整计划。

    小孩子在看电视或者连环画,而且正入迷,如果中途被家长打断,要他们“好了,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去做功课时,他们会相当地不情愿,即使到了书桌前,也是心不在焉,还一直想着刚才的电视或连环画。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做功课的效率自然不高。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调整原定的计划,抓住适当时机,让孩子紧张的情绪放松以后,再让他们去做功课。这样效果要好得多。

    方法三:轮换科目。

    小孩子如果一直做同类的作业,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饱和”。相反,对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需要一定的紧张度,但因为还未达到心理饱和的状态,可以产生新鲜感。因此,同样是做功课,如果数学做腻了,可以让孩子换一个科目,如语文或英语等,孩子就会愿意继续做下去。

    方法四:巧用个性。

    正如人人长相各有不同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因此有些学习方法对某些孩子非常有效,对另一些孩子却可能无效。如:对好动贪玩的孩子,最好能把书桌周围那些和做功课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这样就不会使其因贪玩而分心了。一般来说,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个性的,因此有责任、有条件让孩子养成适合他们个性的读书方法。

    方法五:意愿激励。

    如果能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前途,现在辛苦读书是绝对必要的,那么,对孩子来说,这就将成为一个比什么都强烈的用功动机。可以让孩子谈自己的理想,让他们的理想充分扩大发挥。这样一来,许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就非努力用功不可了。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现实中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也能够把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但由于做事和作业拖拉,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时交作业,因此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交往。连个好朋友都没有,他自然会感到很压抑,也很苦恼,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

    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由于从小养成了做事拖拉的习惯,上学后又把这种习惯延续到学习、作业和校园活动中,因为不能守时、按时地完成任务,不断地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们的白眼,自信心逐步弱化,感到自卑,逐渐将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形成了人际关系障碍。因此,做事、作业拖拉是原因,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自卑是心理过程,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是结果。专家建议:

    1.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在家庭中纠正。

    2.父母要以身作则,家庭活动要定时、守时、按时完成;对孩子要强调时间观念,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游戏,并规定时间完成。

    3.每天孩子做作业要求提前1~2分钟完成,注意巩固和持续。

    4.要求孩子做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比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举哑铃,以做10个为起点,每天增加1个,坚持1个月,然后保持或适时增加。

    5.告诉孩子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真诚地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一颗平常心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不要在乎别人。

    物质奖励不要太多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安心把作业写完,父母往往会想尽办法,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做完给你买玩具”“进了前3名带你去公园”等。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他们又可能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3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可见,对于孩子们来说,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重要得多。

    从人的感知来看,人最先容易感兴趣的东西,是他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以及吃到的事物。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对物质刺激的敏感,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奶就是娘”。而从四五岁开始,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步丰富。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对大人的模仿,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精神奖励是相对于物质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它能够促使孩子的精神需要不断地迸发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后天的刺激,特别是精神上的鼓励,能够促进人的大脑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激励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精神激励的部分逐步增加。

    但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孩子考得好,给他买个漂亮的书包作为奖励,或者是送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可以迅速、直接地在孩子和学习中建立一种联系,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过于简单。要么在物质上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么一味地只进行精神鼓励。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对孩子的刺激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日后可能吃大亏。

    年轻父母管教孩子6大注意

    喂奶时间不宜过长

    孩子喂奶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为,母乳中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是有一定时间界限的。初乳营养确实丰富,这就是提倡母乳喂养的意义所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会逐渐减少。

    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产后30天里的每100毫升乳汁中,含脂肪3.8克,蛋白质2.25克,还有大量的免疫抗体和微量元素。在250天时,其含量仅剩30天时的二分之一,而水分含量大增。

    小孩两岁以后,母亲的乳汁几乎全是水,仅含少许糖,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如果孩子长时间吸吮这种奶水,势必发生营养不良。

    由此可见:当孩子出生六个月后,就应逐步喂以菜汤、肉汤和麦乳精等辅食,逐步减少奶水和喂量,孩子出生后12个月左右断奶最为适宜。

    不可对孩子的后脑、后背、屁股等处乱打

    有些年轻父母在小孩淘气时,就往后脑、后背、耳部和屁股乱拧乱打。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柱骨中间,打小孩的后脑或后背时,会造成震动和压强过大,容易使其中的神经受到损害。

    还有的父母以为屁股上肉多打不坏,其实,这个部位有坐骨神经,用力打会造成坐骨神经损伤。

    还有,小孩的耳神经末梢反应非常敏锐,肌肉又很嫩,拧耳朵时会损坏“听会”和“听宫”等穴位,导致耳膜受损造成耳功能障碍,损害小孩的身体健康。

    不要迷信滋补品

    有些年轻的父母迷信滋补品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灵丹,而经常给孩子吃“补药”。滋补品虽然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既要对症又要适量,否则就会造成性早熟的不良后果。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性早熟的孩子,最终的身高普遍比正常的孩子矮小,智力发育低于正常的孩子,抵抗力也有明显差距。因此,即使身体虚弱的孩子需服用补品调理,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服用,以免得不偿失。

    不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

    年轻的父母常常一只手捏住小孩的鼻子,另一只手用汤匙喂药。

    如此做法容易使药液呛入气管,轻者引起呛咳、涕泪交流,发生吸入性肺炎;重则引起呕吐、发呆、眼直视和面部发红,甚至造成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

    不可摇抛逗小孩玩

    有些父母亲总喜欢将小孩抱起来用力摇动,甚至反复向上抛以逗小孩玩。

    其实,这种做法害处很大。因为,小孩的头部较大又较重,而颈部肌肉软组织收缩力较差,大脑正处于发育旺盛阶段。

    抛摇动作容易损伤小孩的脑组织和颈椎,非但会影响智力的发育,还可导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痴呆等疾病。

    不可让孩子睡在父母中间

    人体的脑组织耗氧量最大,而小孩大脑的耗氧量比成人更大。

    小孩睡在父母中间,受父母排出的气体两面夹攻,使小孩生活在供氧不足且二氧化碳饱和的环境里。

    久而久之,孩子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影响,容易使孩子睡不稳或半夜哭闹不停等情况,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大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