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激发孩子好学向上-培养孩子大胆质疑的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只会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有大的作为。相反,一个懂得质疑问难,求索创新的孩子,他的智慧之树必然能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有质疑,孩子才能进步,敢质疑孩子才能获得真理,才能得到发展!

    质疑见真谛

    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读书如果不疑,就像刀不磨会生锈不锋利乃至氧化变质一样,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甚至还不可能有什么新鲜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质疑。

    疑是深思的结果。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孩子在学习中无疑可问,这与他们不深入思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疑问的产生是与深入思考相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就越深;相反,不思考,当然也就无所谓疑了。

    疑是追求新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孩子的思维并没有结束,相反,怀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新知识的获得,总是从疑开始,通过步步释疑,获得新知。这和人类文明进步一样,科学家们若没有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理,没有“疑”,是不可能诞生新科学的,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疑而不问,思维的链条就会断裂,获得新知的途径也会被切断。因此,疑能促进问,问能获得知,疑是获得新知的起点。

    疑是创新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能使学生摆脱书本的束缚,发现前人认识上的不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尤其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永远无法超越前人的,不敢质疑是难以创新的。

    所以我们说疑是学习的钥匙,是读书求知的起点,是增长智慧的阶梯,是创新思维的启萌。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新人。

    小贴士:你的孩子会质疑吗?

    【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孩子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那么你放心好了,你的孩子一定也富有质疑精神。

    【是否能主动求解?】主动去怀疑问题,解决问题是有质疑精神的人的共性,如果孩子敢怀疑,但是缺乏主动性,家长要多鼓励他。

    【会反驳你的意见吗?】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反驳自己表示他不听话,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其实不然,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家长不能虚心接受呢?如果你不能接受孩子的观点,又怎么能让孩子敢于向权威质疑呢?

    从“蜜蜂靠什么发声呢?”谈起

    很多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做个乖乖孩子,只要老师说的,就认为是正确的,只要是书本说的,就认为是找到了问题的依据。大胆质疑,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事实上,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为了让孩子学会大胆质疑,让他们听听《蜜蜂靠什么发声》的故事——

    这一天,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来到养蜂场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扇动,却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想起教科书上和《十万个为什么》上关于蜜蜂等昆虫发声的原理,她不由得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书上说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震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可现在蜜蜂的翅膀已经停止振动却仍然嗡嗡叫个不停,这声音到底是哪里来的呢?她问老师,老师说书上说的怎么会错呢?

    于是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干脆用剪刀剪去它的双翅,蜜蜂仍然嗡嗡直叫。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结果和教科书的结论大相径庭。为了探求蜜蜂发声的秘密,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小黑点,蜜蜂鸣叫时,小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结果蜜蜂飞来飞去,居然没有一点声音……

    一年以后,这个12岁的小女孩撰写了一篇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并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奇科普专项奖。她,就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6年级的学生聂利。

    如果小聂利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坚持自己的怀疑,坚持从实践中寻求答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发现的。一个善于怀疑,而且能坚持自己的信念的人,他一定能获得成功。

    备选故事任你挑

    养在瓶子里的鹅

    有一个老师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只鹅,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这位老师拿这个问题去问学校里刚刚升入高一年级的新生。

    这些学生有的说:“这个瓶子没有底儿,把鹅从‘后门’里抽出来就行了。”

    老师说:“这个瓶子有底儿。”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充气的塑料鹅,放了气,鹅就能拽出来了。”

    老师说:“这不是一只塑料鹅,而是一只‘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真鹅。”

    还有的孩子说:“瓶口有机关吧?鹅的身子通过时瓶口就能被撑大。”

    老师回答说:“瓶口绝对小于鹅的身子,并且,瓶口没有安装松紧带。”

    这时,学生们都缄口了。

    这时,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谁家用这样的方式养过鹅?或者说,你们谁见过、听说过用这样的方式养鹅的呢?”

    有人摇头。

    有人小声嘀咕道:“是啊,好好的一只鹅,干吗把它塞进瓶子里去养呀?”

    老师笑了起来:“问得好!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它根本就是不能成立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虚假,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它就不值得我们为之苦苦寻求答案。同学们,我很为你们遗憾,因为面对着这样一个虚假问题,你们却不会质疑,只管闷着头去寻找那所谓的‘正确答案’。长这么大,你们一直在和问题周旋,你们跟各学科抛给你们的问题较劲,仿佛战士和敌人较劲。你们喜欢被肯定,害怕自己苦心寻到的那个答案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现在,你们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一定要提防类似“瓶子养鹅”这样毫无意义的问题,要大胆地质疑,清醒地反思,别让不是问题的问题羁绊住你们的手脚;另外,我还要告诫你们,不要对所谓‘脑筋急转弯’类的问题上瘾,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可以靠着你一个讨巧的伶俐转弯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记着,跟浅薄决裂,这是你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孩子,这位老师说的,也正是我想告诉你的,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个“错误”不要对着本来就“错误”的问题寻求不存在的答案,这样是学不到真知识的。多发现生活中的“谬误”我们才能最终找到真理!

    中学生击败大教授

    1980年秋,美国佛罗里达州17岁的优秀中学生丹尼尔·洛文在有83万考生参加的全国考试中,数学成绩优异:50道题答对了48道。但听到考分后,他并不像别的孩子在取得好成绩时那样兴高采烈,相反,他很不满意。因为他所做的第44题被判为错题,而他确信,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为此,他甚至还做了一个模型,向他的父亲、航天飞机环境系统工程师道格拉斯·洛文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丹尼尔后来回忆说:“我爸爸想证明出是我错了,可他证明不出来。”不仅是丹尼尔的父亲,就连在专业数学家协助下准备这次考试的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教育考试部门,也无法证明出丹尼尔的答案是错误的。

    听从了道格拉斯·洛文的告诫,考试出题人研究了丹尼尔的论证,不得不承认,丹尼尔的答案至少和他们自己的答案一样正确,并且可能还要好些。结果,考试部门不仅给丹尼尔、还给选择了相同答案的其他25万考生增加了考分,虽然有的学生在选择这一答案时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

    这位年轻人是怎样以其才智胜过考试界大人物的呢?这道引起争论的题是这样的:两个棱锥的图形。一个棱锥由4个三角形构成,另一个由4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底面构成。所有的三角形都是大小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提问:如将两个棱锥的两个三角形重合,以此来连结这两个棱锥,那么,新的立体将有几个面?测试者期望的是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答案:两个棱锥共有9个面,由于在连结这两个棱锥时消去了两个三角形面,所以新的立体的面共有7个。

    对吗?对了。复审这道题的大学数学教授小组这样认为。但丹尼尔却说,不对。他认识到,如果将两个棱锥的两个三角形面重合在一起,实际出现的情况是:一个棱锥的另外两个面将同另一个棱锥的两个面分别重合,因而还要多减掉两个面,所以新的立体总共只有5个面。数学专家们在亲自动手做了模型之后,认输了。佐治亚大学的杰洛米·吉尔帕特里克承认:“我们脸红了。”考试部门的副主任亚瑟·科若附言道:“我们原来想这是个逻辑和推理的测试,可结果弄清楚了却是个立体几何方面的问题。”由于这太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他说:“这道题根本就不该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标准答案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在答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确认无误,那么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相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敢于对标准答案质疑,才能在材质上得到真正的发展。

    “0分”是怎么来的?

    惠待森先生是六年级的科学常识老师。

    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迁,所以在冰河时期便灭绝了。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地作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我满腹狐疑。恐怕是老师弄错了吧?惠特森先生在课堂上说的话,我一字不漏地记在我的笔记本上。不过我很快地了解到,这次测验,全班同学得的都是零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惠特森先生解释道:“事情很简单。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信口胡编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不用说,我们全班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惠特森先生又算哪门子老师?

    很简单,惠特森先生说,所谓的“长翼飞猫”完全是他杜撰出来的,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因为那节课上他向我们展示“长翼飞猫”的头盖骨(实际上是普通猫的头盖骨)时,反复强调,这种动物早已灭绝,而且遗迹全无。但是他却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这种“长翼飞猫”是如何如何目光如炬,飞姿似鹰,皮毛若裘。然而,既然遗迹全无,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又怎么会有一副头盖骨的呢?我们没有一个人质疑。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次经验中吸取教训,并告诫我们牢记,任何老师和课本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实际上,每个人都难免要犯错误。他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有什么错就立刻指出来。

    因此,惠特森先生说,盲目相信是我们得“大鸭蛋”的原因。他希望这次经历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老师和课本也有可能犯错。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

    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用事实告诉孩子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这个道理。所谓专家,所谓权威,他说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善于怀疑,并用这个怀疑促进自己的思考,才能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大胆质疑的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发明了枷利略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伽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非常喜欢数学,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但是,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亲,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长大以后,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为什么要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司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间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弧度摆动着,弧度变小时,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有规律的,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没有钟表,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

    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他想到:“亚里士多德说过,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做了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长摆挂在大树上,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不管摆的重量如何,与振幅也无关。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摆不也是从高处落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而跟重量没有关系呢?

    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只要一碰按钮,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他发出了信号,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把一个1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验,每一次试验下来,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的历史见证者。

    权威说的、老师说的、课本上说的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如果有怀疑,那么我们就应该付诸于实践,用实践、用事实说话才是最有力的。没有比证据更好的语言了!

    孩子,只要敢于怀疑,且有实践精神,你就一定能过成功!

    标准答案一定对吗?

    一天,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麻雀》。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讲完了课文,女教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

    “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似乎在嘲笑他思维的怪异。那个男生并不为之所动,坚持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一位父亲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姓孙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一片热烈的掌声。

    孩子,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敬佩呀。他非凡的勇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标准答案并不标准。

    在课堂上,如果你发现老师出现了错误时,你是否有胆量像这位同学一样向老师提出来?如果敢,说明你已经向自信和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了!

    给家长的悄悄话

    这是一件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小事。

    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上海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跟孩子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认为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只有回答了问题,老师才会给分,老师怎么会问错误的问题呢?所以,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耻笑。

    ■在于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依赖心理,依赖老师,依赖同学;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生疑;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质疑,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总结这两次实验的时候,引用了下面的几句话:

    第一句话是笛卡尔说的:怀疑就是方法。

    第二句话是法拉第说的: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

    第三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然后,他颇有感触地讲道:“应当教育孩子敬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的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1.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应尽量给孩子以较圆满、正确的答案,并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孩子爱动脑筋。

    答案和表扬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较深奥,家长自己也弄不明白,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而不能打击孩子质疑的积极性。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

    2.我们除了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提问外,还应主动地、经常地向孩子提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激发孩子的质疑兴趣和欲望。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问题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3.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应注意区别对待,不一定一一做答。有的问题只要孩子自己动脑或者查阅书籍就可以得到解答的,家长应鼓励自己解决,并教给他(她)解疑的方法。养成了习惯,既教给了孩子解疑的方法,又提高了孩子质疑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家长不能说的话。

    1.好好学习吧,别胡思乱想了,书上说的怎么会是错的呢?

    2.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吧,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呢?

    3.老师说的你都不相信,那你不是比老师更厉害了,还学习干什么呢?

    毋庸置疑,家长都这么说了,孩子又怎么敢质疑呢?得过且过便是,这样的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呢?又怎么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法杖呢?

    教子加油站:家长一定要知道的——

    1.孩子的能力比成绩更加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创新,那只是学习的工具,他一定不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2.有怀疑才能有进步。如果你的孩子在怀疑了,说明他在很积极地思考问题了,别打扰他,即便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如果他能求证出自己的错误,为什么不支持他呢?

    3.别盲目相信权威,有时候应该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相信孩子是信任他的能力,能给孩子以自信与支持,如果连你都不信任孩子了,谁还能信任他呢?这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是不利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