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人才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凡是为人类贡献过创造之果的人,他们浑身上下的口袋装的都是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的问题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却总能从他们提问时的眼神中看到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不可嘲耍的。
儿童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幼儿期,我们称之为“提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什么都要问,而且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势头,经常使成人难以招架。他们的小脑袋里不停的冒出“怎么”、“什么”、“为什么”,听完故事他们总是问讲故事时用到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如:什么叫羡慕?什么叫打草惊蛇?
孩子的提问是一种借助成人的力量对周围环境进行认识上的探究行为,是孩子求知的萌芽。他们通过提问来理解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获得思维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孩子的提问过程通常隐含着极强烈的探索精神。作为家长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提问,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专门给幼儿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许多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家长们不能忽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心理学关于思维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话: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爱提问题的孩子,求知欲是旺盛的,是思维形成的表现,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
多问“为什么”,并不断地求解,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智慧。
多问“为什么”,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求索的过程中,孩子的热情被充分激发了起来,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多问“为什么”,还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孩子能从问的角度思考,得出他自己的结论。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多问“为什么”,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答案,既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孩子认知到了获取知识的手段。
小贴士:父母需知: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想了解周围的一切,渴望从大人那里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神秘好奇的。所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很重要,这将保护孩子天真的“好奇心”。
■缤纷新奇的世界给孩子以新鲜的刺激,正因为无知所以才求知。这是值得所有大人学习的地方。因为大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无知,所以不敢问为什么。
讲个“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虚荣心作祟,孩子开始隐藏起自己的“为什么”来,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无知”遭到别人的嘲笑。对于这种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家长不妨给他讲个《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故事——
晴朗的日子里,当你仰望天空时,就会发现天空是蓝色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展中最大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回到加尔各答后,他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它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与他的母亲在地中海上经历的故事。它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
孩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装作知道的人是可耻的。你看,连科学家都有不知道的时候,不是吗?所以,多问为什么,并且去解答自己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不理解就不会有知识,没有知识的人是愚蠢的,那才是最可耻的。
备选故事任你挑
苏格拉底收徒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想做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于是,他便风尘仆仆地赶往苏格拉底的住所,要求苏格施底收他为徒。
苏格拉底对这位年轻人说:“要想做我的学生,请先跟我跳到河水里去。”
年轻人心里纳闷但又不敢问,于是便顺从地跳进河水中。接着,苏格拉底也跳进河中,上去就抱住年轻人的头使劲往水里按,年轻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连灌了几口河水。这时苏格拉底又猛地骑在年轻人的脖子上,继续不停地往下按,年轻人喝了一肚子的水。但再喝下去怕就没命了。他顾不得许多,猛地把苏格拉底掀下水。爬上岸去,气呼呼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做,难道想淹死我吗?”
苏格拉底说:“好,好,终于敢问为什么了,我收的学生就是敢问为什么的人。一个不敢问为什么的人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呢?”
大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问“为什么”的重要性。因为敢问,敢对他人所做的事情不满,才能够去寻求答案。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什么”越多,那我们的收获将会越多。所以一个人对别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疑问,那他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
爱提问题的麦克斯韦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提问题,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问”的习惯,只有如此,孩子的积极性与学习的能动性才会更强。麦克斯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范——
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
父亲说:“它在休息。”
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
“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是肚子疼!”
还有一次,姨妈给麦克斯韦带来一篮苹果,他一个劲地问:“这苹果为什么是红的?”阿姨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叫他去玩吹肥皂泡。谁知他吹肥皂泡的时候,看到肥皂泡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上中学的时候,他还提过像“死甲虫为什么不导电”,“活猫和活狗摩擦会生电吗”等问题。父亲很早就教麦克斯韦学几何和代数。上中学以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麦克斯韦差不多都会了,因此父亲经常给他开“小灶”,让他带一些难题到学校里去做。
每当同学们欢蹦乱跳地玩的时候,麦克斯韦却进入了他的数学的乐园,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独自坐在树荫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着数学难题。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爱提问是所有科学家们共同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他们才不断地求解,直到把问题解决清楚为止。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乃至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不断提出“为什么”并且一个个去解决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更多乐趣。一个光读书,不提问的孩子,他是不会成功的。
爱提问的学生
袁隆平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思索,爱提问的孩子。
在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孩子,只要心中有疑惑,并有解答疑惑的兴趣,你就一定可以在不断地求解和思索中获得成功。一个懒得提问题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因为他“吃”的,不过是别人“咀嚼”过的没有味道的东西。
水涡为什么是逆时针旋转的呢?
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不要忽略生活中看似很微小的问题,只要心中有问题,有想法,就应该马上去寻求答案,这样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排放浴缸里的水时,水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涡流,从排放口流出去。这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一个如此微小的问题一般是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经过不断地研究证明,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他认为水漩涡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时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而美国又处于北半,所以洗澡水总时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由此推导出: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道理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会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以后,这一现象被命名为谢皮罗现象。
物体处于低纬度时,随地球转动具有的自西向东的线速度比较大。当物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时,仍然会保持低纬度的线速度。这个惯性就使物体向东偏。在北半球,浴缸里北边的水线速度比南边的大,就会形成旋涡,向东的惯性就会使水形成左螺旋,也就是逆时针。南半球恰好相反。飓风、龙卷风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同理,北半球由南向北流的河,总是东岸被水侵蚀的比较厉害。这些都是谢皮罗现象。
生活中一些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可能就孕育着很多的科学道理,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能启发你的思维,更能让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发给家长的悄悄话
幼小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自由言论,但他们却天生就有自由的嘴巴。他们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父母、成人脸红或不好意思回答的“为什么”。大人会说,“小孩子不会懂。”或者不耐烦回答孩子的问题,就说“去,去,什么问题这么多呢?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家长的这些语言,对孩子的自尊心、好奇心而言都是一种伤害。可能导致孩子自卑、不敢问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维护孩子的尊严感,给孩子“提问”的勇气,家长要做到——
1.鼓励孩子从小勇于观察和探索。而不过早给孩子定向,更不以自己的喜爱扭曲孩子的兴趣和愿望。
2.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的各种提问。并创造条件促使其更好地理解。
3.经常用适当的名人故事激励孩子。在小孩子的心里装进一些杰出人物的故事,也许会成为激励其一生奋斗的神奇力量。
鼓励孩子提问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们开始去向你问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了。这时,家长千万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应该耐心得去回答孩子的问题。以下是一位年轻母亲的教子案例,值得我们家长效仿——
我记得我家的小翼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总是耐心的告诉他。
他在不停的问,我在不停的回答。只要是我俩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小翼快2岁的时候。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小翼在问完“这是什么”后紧接着就问“为什么这样啊!”哦,原来孩子开始思考问题了,我为孩子的思维成长感到高兴。
每次小翼问“为什么这样?”的时候,我总是在自己的大脑里搜索着答案,如果实在是搜索不到,我就会说:“妈妈也不知道,让我们来查查书吧!”然后我们就会一起去查找有关书籍。
每次和小翼在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外出时,我都会抓住恰当的时间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刚开始总是答不上来,我就会帮他回答,然后问“是不是这样?”孩子通常并不急着说是,他会摆出一副沉思的样子,然后说“是吧,应该是这样”。如果孩子能回答出我的问题,我就马上表扬他,告诉他:“你真的太棒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更强了,他不断懂得了问问题,还能思考、分析问题。
以上的案例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让孩子多问为什么,经常问孩子为什么,可以扩大孩子视野、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如果,你能鼓励你的孩子学会提问,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日益聪明起来。
相信你的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小爱迪生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小爱迪生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
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爸爸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不知道”。
小爱迪生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小爱迪生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小爱迪生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
爱迪生心里不高兴,成绩总是没有提高。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人都习惯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对此非常好的佐证。
当你遇到“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为什么地球是球型而不是个正方体?”这样的问题时,不要头痛,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认真一些,甚至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说不定你也能培养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一个孩子爱问问题,说明他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不断探索思考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问,对于孩子的问题,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不要不耐烦,而应该积极配合解答。家长也应该多问孩子一些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去解决,让孩子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子加油站:家长不能做的——
1.不必有问必答,但在自己不会的时候,不要敷衍孩子,给孩子错误的答案。
2.不要轻易说“我不知道”。耐心回答孩子,会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如果真的不知道,就跟孩子一起去书上找答案,从生活中求解。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任何人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能否得到正确答案,关键是要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唯有好奇,才有兴趣,才有激情,也才能有突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