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激发孩子好学向上-要学好,勤思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喜欢动脑筋思考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这些孩子更加热衷于学习与求解。所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成绩也更加优异。

    培养孩子勤动脑的学习习惯,无异于给孩子的能力安上了“驱动器”,在“未知”的驱动下,你的孩子必然能成为一个优秀而杰出的人才。

    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有道是“刀不磨要生锈,脑不用要迟钝”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促使孩子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勤于动脑,肯于思考的孩子,才能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形成更加优秀的学习能力。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收获到丰收的喜悦。

    勤于动脑有助于更深入、更牢固地学好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如此,那些善于动脑筋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好。而不爱动脑的孩子,他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所知道的也就比较肤浅了。

    勤于动脑的孩子,懂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他就能学到更多知识,不同学科的内容都能很好地掌握;而不爱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只会跟着别人的思路跑,这种人的所学一定有限。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时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时要多动脑筋,多提问题,注意采用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加强。

    小贴士:要学好 勤动脑

    多想多问最重要,勤学多思境界高。

    遇到问题不怕难,学习方法要巧妙。

    从“为了偷懒”谈起

    爱动脑筋的人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益处,而不爱动脑筋,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动脑思考,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动脑筋还能“偷懒”的道理,孩子一定会乐于接受的——

    美国有个叫杰福斯的牧童,他的工作是每天把羊群赶到牧场,并注意防止羊群不越过牧场的铁丝到相邻的菜园里吃菜就行了。

    有一天,小杰福斯在牧场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怒骂声惊醒。只见老板怒日圆睁,大声吼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菜园被羊群搅得一塌糊涂,你还在这里睡大觉!”

    小杰福斯吓得面如土色,不敢回话。

    这件事发生后,机灵的小杰福斯就想,怎么才能使羊群不再越过铁丝栅栏呢?

    有一天,他发现,那片有玫瑰花的地方,并没有更牢固的栅栏,但羊群从不过去,因为群羊怕攻瑰花的刺。“有了,”小杰福斯高兴地跳了起来,“如果在铁丝上加上一些刺,就可以挡住羊群了。”

    于是,他先将铁丝剪成了5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后把它结在铁丝上当刺。结好之后,他再放羊的时候,发现羊群起初也试图越过铁丝网去菜园,但每次都被刺疼后。惊恐地缩了回来。被多次刺疼之后,羊群再也不敢越过栅栏了。

    小杰福斯成功了。

    半年后,他申请了这项专利,并获批准。后来,这种带刺的铁丝网便风行全世界。

    也许小杰福斯的创意最初只是为了弥补过失或偷懒,这样他就不用老盯着羊群,也能看好羊群了。而实际上,如果他不爱动脑筋,他一定想不出这样的好办法来。所以,我们要经常开动脑筋,这样才能避免做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多绕了很多弯路。

    备选故事任你挑

    小小发明家

    爱动脑筋是一种好习惯,一个留心生活、勤于动脑的孩子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孙珊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

    孙珊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她有个小小的烦恼,因为每天闹钟催促她起床时,父母也常常被吵醒,孙珊想:爸爸妈妈工作太辛苦了,我如果能制造一种既能定时叫醒自己,又不干扰爸爸妈妈的枕头,那该多好呀!于是,好动脑子的孙珊开始寻找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有一次,她在玩电动玩具,发现只要按下玩具的开关,玩具就动起来,她动手拆开玩具时,发现里面有一个振动器,她想:如果用振动器来代替闹钟扬声器的声音,不就克服了闹钟吵醒别人的缺点了吗?在辅导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孙珊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验,“四能枕”终于被她制作了出来。

    这种枕头运用了电学原理,让振动器的振动代替闹钟扬声器的声音,能定时提醒人起床,而且振动器的声音很小,一般人听不到,对别人造不成干扰;此外,振动器振动时还可以按摩头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按摩头部。

    孙珊的这项发明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孙珊是个多么孝顺和爱动脑筋的孩子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动脑筋,只要勤于动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牛顿与苹果

    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

    1665年秋季的一天,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

    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思考是一条绳子,它会牵着那些勤奋思考的人走向成功。遇到问题多思考,你就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如果你爱思考,你一定可以成功的!

    瓦特与蒸汽机

    瓦特从小热爱学习,善于观察。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数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回家后还主动找书看,研究天文、化学、物理等学问,并逐渐掌握好几种语言。此外,他动手能力也很强,经常到他父亲的工场里去看大人们干活,或者当个小帮手,学点修理仪器、制作模型等技术。

    有一天中午,小瓦特守在炉子旁,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煮水的水壶。水快开了,强大的水汽直往上冒。尽管壶盖紧紧地盖着,可还是颤颤巍巍地动了起来。水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先是从盖的边缘往外冒,接着是集中力量把壶盖往上顶。一下,两下……

    终于,强大的蒸汽把壶盖顶起,直冲向炉子上方。

    “詹姆斯,我从来没看到过你这样的孩子。半个小时过去了,你一言不发,一会儿把水壶盖盖上,一会儿又取下,你就不能去看看书,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孩子的姑妈责备地说。

    姑妈当然不可能想到,这个叫詹姆斯·瓦特的孩子今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从看这水壶的蒸汽开始的。

    正是因为小瓦特从小爱思考,长大以后,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以后,他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科学的进程。

    生活中很多细节往往被我们“不小心”忽略了,正因为这样的“忽略”所以,很多真理依然没有被发现。做个爱思考,多动脑的孩子,真理的殿堂一定正对我们敞开着大门!

    不动手爬不上梯子

    有些孩子爱动脑,但动手能力差,而另一些孩子恰恰相反,只要别人叫他做什么,他就马上动手,缺乏思考,这俩种情况都是不好的,要引导孩子既要动手又要动脑,不妨给他讲讲《不动手爬不上梯子》的故事——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成为这么有名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这是苏格拉底的回答。

    这个人满怀“心得”,回去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开始了多思多想。

    一个月以后,那个请教的人的妹妹来找苏格拉底,她对苏格拉底说,求你去见我哥哥一面吧,他从你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苏格拉底到了那人的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变的骨瘦如柴,拼命挣扎着爬起来,他对苏格拉底说,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都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苏格拉底问,你整天想东西不做事,那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里都装不下了。

    苏格拉底笑了,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那人惊异的问,我想的这么辛苦,为什么全是垃圾呢?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产生思想垃圾。苏格拉底说道,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当然是爬不上去的。

    这个小故事就证明了行动比思想更具有力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想象的多么完美,而是在于是否愿意采取明确的行动。想和做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一个人只思考,不动手,他想破脑袋都做不可能成功。而一个人,光做事情不思考,也一定不能把事情做好!

    澡盆里的沉思者

    阿基米德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但他同样也会遇到难题。那么,他遇到什么难题,最后解决了没有呢?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又一次,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数量的黄金。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银子掺了进去。”

    国王听后,也怀疑起来,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测定金皇冠里是否掺有其他金属物质。

    这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办法,这件事情折磨的他每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也不洗澡,象着了魔一样。

    有一天,国王派人来催他进宫汇报。他妻子看他太脏了,就逼他去洗澡。

    阿基米德泡在浴盆里边洗边想着称量皇冠的难题。突然,他发现,因为他的身体下沉,水太满了,就从浴盆边溢出来。

    阿基米德恍然大悟,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大街上去了。一边跑,一边欢呼:“我想出来了,我想出了解决皇冠的办法找到啦!”街上的行人纷纷笑了起来,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

    阿基米德进皇宫后,对国王说:“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实验,才能把结果报告给你。”

    国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国王,你的皇冠里确实掺了银子!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而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的金子和银子,银子的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所以同样重的金块和银块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的水量少。刚才的实验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的密度小,这就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

    听完阿基米德的讲解,国王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高兴地赞美道:“你果然是个聪明的人!”事后,国王奖赏了阿基米德,还把那个贪污的工匠抓了起来!

    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很佩服阿基米德吧?认为他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呀。实际上,阿基米德的聪明正是建立在他爱动脑筋的基础上的。如果,他不爱动脑筋,不能将自己以往所掌握的知识与事物联系起来,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所以,动脑筋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呀!

    给家长的悄悄话

    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依赖性比较强的弱点,这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面,他们仅仅满足于别人怎么讲,给他什么答案,而不是我自己思考,然后得到答案。教育专家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跟孩子的生活作风有关系,懒惰是他们不爱动脑的诱因。

    有些孩子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上学以后,习惯于家长陪读,学习时懒得思考,遇到问题总希望父母给自己解出答案。如此懒散的态度,怎么可能激发动脑思考的欲望呢?

    ■知识缺乏。

    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孩子并不懂得该如何下手思考问题,于是脑中就有很多的“未知”但没有“求解”的习惯和愿望。久了,就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家长的“帮扶”过度,造成孩子不爱思考。

    孩子在学校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想求助于别人,这时候,很多家长往往怕让孩子思考太费事。就索性替代孩子思考了。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不会的时候,索性就帮孩子自己把答案写了。

    ■孩子自身贪玩,怕思考。

    思考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一些贪玩的孩子,心里老想着精彩的动画片、激动人心的游戏,他是没有心情花时间思考的。遇到问题,不是丢在那里不管,就是随便抄抄了事,又或者叫父母代劳。

    针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相关的办法,对待那些不爱动脑的孩子,家长需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

    “激将”法最管用

    培养孩子动脑思考的能力,有个“激”的过程。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激发孩子动脑的热情呢?这里有个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袁帅是四川成都人,2007年7月10日他被耶鲁大学以每年510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提前录取。袁帅能有如此突出的成绩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袁帅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爸爸曾带着他去和老同学吃饭。席间,爸爸有心锻炼儿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对儿子说:“今天爸爸请叔叔们吃饭,叔叔们喜欢喝啤酒,可爸爸把饭钱付完以后,只有10元钱了,啤酒1元钱一瓶,你觉得爸爸可以给叔叔们买几瓶?”袁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10瓶呗!”喝完10瓶啤酒,爸爸装出为难的样子:“唉,叔叔们还没喝够,还想要2瓶,怎么办?”袁帅摇摇头:“没钱就别喝了呗,没办法!”

    看到儿子懒于动脑的样子,袁光明来了个现场激将:“不动脑筋的人永远都没有办法,我就有办法。你看,柜台上写着,回收啤酒瓶,每个2毛。我把这10个酒瓶卖了,不就又可以买2瓶啤酒了。”一起吃饭的叔叔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一番话“激”得袁帅直摇头:“这种算术题,我也会算嘛。”爸爸便趁机教育儿子:“其实比这更难的你都会算,但你没用心去思考。”

    就这样,在爸爸的“激将教育”下,袁帅渐渐养成了凡事勤于动脑、敢于竞争的习惯。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的习惯呢?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低年级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有些家长为了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的确能马上“打发”他们,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该启发孩子,提醒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看过的书、查找到的资料等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也会更加愿意自己动脑。

    2、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之中。如果孩子不爱提问题时,家长应该主动“创造”一些问题去考他,或者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还可以在家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去和孩子商量。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

    3、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家里。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4、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这样既可以令家庭充满温馨,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勤于动脑的乐趣。

    总之,为了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的习惯,家长要经常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教子加油站:让孩子了解爱动脑筋的好处——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动脑筋的好处还不能从道理上完全搞懂,因此要通过故事,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让学生提高认识。

    要注意结合孩子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和正反事例的比较,让孩子认识勤于动脑的好处和学习时不动脑筋的害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