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人们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积累,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知道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孩子只有意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他们获取的是知识储备的乐趣。
没有积累就不会收获
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古今中外但凡有学问、有成就的人,都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因为积累,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就会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扩大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平日的积累、耕耘,哪来最后的收获呢?
积累使孩子更加博学。孩子以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所以说,一个人积累的越多,那他们潜在的能力就越强,知识就越渊博,智慧就越高深。
知识的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因为人类能够进行知识积累,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才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
知识积累既是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他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的成果最终都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
对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积累知识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分类整理的能力。孩子在积累整理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分门别类的整理在一起,这样,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其他方面,学会积累的孩子,在生活中不会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
积累,可以帮助孩子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阶段复习时,积累课就帮了大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于积累,对写作有好处。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篇。孩子的写作素材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此外,从心理角度上来说,积累能让孩子获取自尊与自信心。因为拥有别的孩子所没有的知识,能让孩子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他也更能体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当然,孩子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对人生的积累。因为生活点滴即成人生。有丰富积累的孩子,必定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
小贴士:孩子知识积累的途径——
【从生活实践中】家长要重视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能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有机会积累到生活中的知识。
【从书本上积累】书本上的知识不言而喻,启发孩子可以从书上去寻求先人们的智慧与经验,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
【从电视中积累】看电视并非都是无益的,电视中有一些益智类节目、科普类节目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够让孩子积累到知识。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节目。
讲个“凿壁偷光”的故事
任何人的知识都是积累出来的。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博学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并没有勤奋积累知识的动力,也许《凿壁偷光》能给他一点关于积累的启发,勤奋积累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匡衡出身在农家,他们家世代都是农民。但匡衡喜欢读书,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匡衡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白天给别人做雇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匡衡可是家里穷得连煤油都买不起了。怎么办呢?因为邻居家条件好,有灯,所以匡衡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读书。他每天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读得眼睛都花了,却依然坚持不懈。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他对富翁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他精力充沛,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他借着每个晚上“偷来的光”读,居然都被他读完了。
因为匡衡的勤奋努力,他终于积累下了丰富的知识,成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
正因为匡衡勤于积累知识,后来他当上了一个大官。
匡衡“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是多么感人呀。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与积极积累知识的决心,都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备选故事任你挑
博览群书,善于积累的鲁迅
“厚积薄发”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地多学科阅读,才能够在使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学习不能只学一科,这样所得到的一定比较有限——
有人曾经做出一个统计:《鲁迅全集》中引证过的中外古今的书约有555种之多,书中涉及的中外古今的人物有一千多个。可见,鲁迅知识之广博。他的杂文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在讲道理的同时,也能使人得到丰富的知识。
鲁迅从小学习就很认真。少年时代,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它,然后用卖奖章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天天气寒冷,夜读难耐时,他就摘下一颗红辣椒放进嘴里咀嚼,直到辣得额头直冒汗,浑身发热,以此来抵御寒冷,让自己学习更有精神。
年轻时候的鲁迅先生不断勤学、苦学,而且非常博学。他除了读学校规定的功课以外,所有天文地理、花鸟虫鱼的书他都读。在他看来,读书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采集很多花儿,才能酿出蜜来,如果只是盯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
不管什么书,只要鲁迅先生看到的,他都会拿起来翻一翻,看一看,如果觉得需要深入读的,他就会认真读,如果觉得可以粗略地看看的,就必然不会花很多时间。
鲁迅先生告诫别人:
1.不要只看一种书,而应该博众家之长;
2.不但要看专业书,也要看看非专业的书;
3.不要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也要看自己不感兴趣的书;
4.不要只看本国的书,还应该看看外国的书,以便受到更多的启发。
正因为鲁迅先生勤于涉猎,不断积累。才能写下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后人景仰。在学习中,我们总觉得写作文缺乏素材,那是因为我们不注意积累知识造成的。只要注意博览群书,就一定不会缺乏写作素材。
孔子拜师
一些孩子比较注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以为只有书本上有的,才算是知识。殊不知,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从生活中获得常识也是重要的。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常识的重要性,家长不妨给孩子说说《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孔子来到了燕国。刚进城门,就被燕国的一位少年拦住了。这位少年走上前来,非常诚恳地说:“我叫项橐,是燕国人,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听了非常震惊。因为没有积累这一方面的知识,今天还是被问倒了。哎,真是知识无止境那!任何知识都应该积累。
想到这里,孔子长叹一声,拱手作揖:“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孩子,像孔子这么有学问的人都知道自己不足,更何况是我们呢?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只注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而不知道积累生活中的知识,也同样会被社会淘汰的。要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积累知识。
隐世苦读的郑樵
郑樵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博大浩瀚,达200卷,500多万字。《通志》一书包罗万象,不仅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还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文字学、音韵学等超越史学范畴的内容,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郑樵是福建莆田人,父亲郑国器是当朝颇负名望的大学士。郑樵从小耳儒目染,学习勤奋,对诸子百家尤感兴趣。
郑樵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生活每况愈下。为了替父守孝,更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走进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内隐居起来,一边守孝,一边用功读书。
单调枯燥的读书生活十分清苦,但郑樵却乐在其中。遇上严寒天气,狂风肆虐,破旧的草堂四面来风,瑟瑟发抖的郑樵一边用单薄的身躯抵御门口吹来的寒风,一边燃灯苦学。相邻的村民深深地为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打动,纷纷主动关心他、帮助他。有时送来一碗米饭给他充饥,有时拿来一把茅草帮他修补破漏的茅屋。
郑樵在深山老林里整整隐居苦读了30年。无论炎夏寒冬,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困苦,都未曾动摇他穷尽学问的雄心。他博览群书,认真地研究了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和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学问。由于他长期不辍地学习,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知识,为晚年“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撰写《通志》这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郑樵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系统性,他常常花费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新的作品。他说:“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懂得整理知识,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郑樵力戒死读书,读死书。他总是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平时他重视实际观察,亲身体验。比如他在学习天文学的时候,除了记熟书上所说的各种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还按照书上所说的方位,去寻找这些星座,把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记录下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又如他在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常常跑到田篮里和池塘边,观察各种鸟兽虫鱼、花草树本,熟悉它们的形状、特性,留心它们的生活和生长过程。他还常常向农民、渔翁、樵夫、猎人请教有关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郑樵自学成才,他钻研了一门又一门的学问,弄通了一个又一个学科。他一生著作竟达84种,1000余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挚爱、坚定的信念及顽强的毅力啊。
博学多才是每个人的心愿,只有孜孜不倦地求学,不畏艰难困苦,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多学科都精通的人才。郑樵的事例就是这样的证明。
南阳通人
东汉年间,南阳县有个叫石桥镇的地方,张衡就出生在这里。张衡的祖父虽然做过官,但是为官清正,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等到张衡的父亲去世后,他家的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为了读书,张衡吃了许多苦头。因为当时纸还没推广使用,字大都写在竹片或木板上,特别有钱的人家就写在绢绸上面。像张衡这样的贫家孩子,只能抱着一捆捆的竹简,一片一片地读。
那时候,用竹简写成的一部长书,能挑好几担,装上大半车。张衡把竹简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他还要小心翼翼,生怕弄断穿竹简的牛皮带子。
就这样,张衡读完了家里的所有竹简,又到镇上的亲朋好友家去借。他学习特别刻苦,达到“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程度。没过几年,张衡就读遍了镇上所有人家的书。
除了读书以外,张衡还经常观察工匠们干活。他在水力鼓风炉旁边,一站就是半天,把工匠们烧旺炉火,冶炼铁水,制作铁器的过程,看了个仔细,在石桥镇,张衡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但是,他一点也不满足,他要到书多、有学问人多的地方去学习,要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眼界,这在古时候叫做“游学”。
张衡在长安停留了一年,他四处拜访有学问的人,听老人讲历史故事,看商人们做生意,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张衡把听到和看到的事,都记了下来。沿着黄河,张衡来到了洛阳,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参观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并且在这里读了许多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三年后,张衡回到南阳,他把自己游历长安、洛阳的见闻写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二京赋》。为了写好《二京赋》,张衡写了改,改了又写,前后共用了十年的时间。《二京赋》写好以后,轰动了地方和京城,读书人都争着阅读。可惜,因为《二京赋》太长了,没能流传下来。
之后,张衡潜心研究了西汉大辞赋家扬雄的《太玄经》及墨翟的《墨经》,书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天文、历算、几何学、力学和光学方面的知识。三年苦读的结果,使张衡从中获得了别人不可企及的丰富的知识,为研究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
张衡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不但是文学上的歌赋大家,而且对天文、地理、历算、绘画等也很精通,被众人誉为“南阳通人”。
公元115年,汉安帝听说张衙在天文上有高深的造诣,就任命张衡为掌管天时、垦历的太史令。
接受任命以后,张衡高兴极了。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更多地研究天文学,尽情施展他的聪明与才智了。不论严冬还是酷暑,每逢晴朗的夜晚,张衡都独立高台,记下星星在天空上的位置。为了掌握月亮圆缺的变化,有一个月,从初一到十五,张衡晚上没有睡过一次觉,记下了月亮盈亏的全部变化。
张衡把自己对月亮和星星的观察、解释都写在了一部叫《灵宪》的著作里。张衡在距今1800多年前对星月的观察,十分接近近代科学家的观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随后,张衡又研制出新的天球仪——浑天仪。为了使浑天仪能自行运转,张衡采用齿轮系统把浑天仪和计时用的漏壶联系起来,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运转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了出来,也被称为水运浑象。水运浑象是世界上第一架有明确记载的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为了说明这个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张衡还写了《浑天仪图注》一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根据这本书,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汉代的浑天仪是什么样子,汉代的人怎样理解天象的变化。这本古书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的人,无不是博闻强记,多思多问的人,正因为他们勤于积累,善于总结,才学有所长。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认真学习,积累下扎实的基础,以后才能做成大事。知识的殿宇,需要一砖一石,慢慢垒成的。
每天挖一点点
说的是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去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孩子,这个和尚知道积累就能成功的原理,他所做的也不过是每天挖一点点土,日积月累,居然就挖成了一口井,从此就不用下山挑水了。而一个和尚因为没有注意积累,5年过去了,他依然还是过着需要“挑水”的日子,这是多么大的不同呀?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过做到每天学习一点点,天长日久,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能力的人!
给家长的悄悄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来源于点滴的积累。没有积累,哪来收获呢?
因为生活阅历有限,孩子的经验有限,他们积累的更有限,这就可能导致孩子“言之无物”的毛病,更有甚者,我们还发现他们也可能思想空洞。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大人倘若不积累,同样也浅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呢?专家以后,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告诉孩子要多读书,积累课内、课外的知识,不要专读课堂内的书,不读课外书。
2.支持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从课堂外去积累知识。孩子只要有广阔的视野,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激情,他们积累的动机才会更加明确。
3.引导孩子事事留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是一所大学,如果能把生活大学的知识积累下来,那孩子的一生而言无疑会大有裨益。
4.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存档,这是个很重要的积累方法。倘若孩子每天都无计划地赶着学习,既不回顾,也不总结,又不思考,那必然失去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5.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告诉孩子积累是轻松而愉快的,关键是坚持。平常家长自己多看书,做些读书笔记,剪报等,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慢慢学会了积累了!
培养孩子积累知识的习惯要注意的原则——
1.忌浮躁: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贵在坚持,如果孩子出现了浮躁的情绪,应该多鼓励他,让孩子找到动力。做家长的人,不要一时看不到成效,就呵斥孩子,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信心。
2.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任务,让孩子一天积累一点点,哪怕只背诵一首古诗,只要是孩子愿意做的,都是有效的。家长忌急于求成。
3.积累不要限于书本,事实上生活中、大自然中、电视中都可以积累到知识,让孩子做个有心人比孩子枯燥地记忆某些知识生动有趣的多,也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
4.多给孩子私人的空间,不要过多干涉他自己的活动。有时候,孩子自愿做一件事情比家长强迫他去做的效果更好。因为主动性在于他自己!
教子加油站:家长必须知道的——
1.只给孩子讲道理,说知识的积累有多重要是没有效的,说多了,只会让孩子反感。所以,找个机会给孩子讲讲故事,也许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2.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一句赞美的话语胜过无数生硬的事实。
3.如果有条件,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这比孩子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有意义的多。
4.学以致用是原则,比如孩子知道了一个电路的问题,家长可以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趁机请教他,这样,你的孩子怎么会不成功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