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激发孩子好学向上-“热情”之火可以燎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习惯,可是,却忽略了激发孩子内在的热情。

    事实上,对于同一件事情,孩子的热情系数越高,他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就越多,收获也就也多。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一旦有了学习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凭着决心和毅力克服,最终收获到知识的累累硕果。

    学习有“热情”的种种表现

    每个人体内都有非凡的潜力,都有一座奔涌澎湃的火山,这座火山一旦喷发,人生将会因此更加绚烂多姿。这一非凡潜力的激发需要的正是热情。

    热情是成功的发动机,潜能的触发器,热情能促使孩子以更高的效率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更有成就感。

    拥有学习热情的孩子无论现在的成绩如何,都始终在不停地努力,他们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生活的挑战者,他们懂得把考试看成是一次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他们不再惧怕它,而是期待它。

    热情能支持一个孩子废寝忘食地学习,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也可以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拥有学习热情的孩子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想要实现的是什么目标,在有学习热情孩子的面前,永远有一个看得见的靶子。

    有学习热情的孩子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于自己的优点,他们能不断保持,并进一步发扬,对于自己的不足,则通过虚心学习,一点一点地赶上。

    拥有学习热情的孩子能预见在自己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与干扰,并已想出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方法。他们懂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合理地改进自己的学习计划。

    拥有学习热情的孩子对自己的前途满怀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人生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在热情的支配下,孩子会主动约束自己不利于目标实现的各种不良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以不屈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将奋斗坚持到底,直到目标实现为止。

    小贴士:了解你的孩子有多少学习热情?

    【在困难面前的表现】通过了解孩子在难题面前的表现就能看出孩子有多少的热情。如果孩子学习有热情,一定能够积极思考,努力求解,缺乏学习热情的孩子往往不求甚解,或者马虎应付。

    【通过语言交流观察】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孩子是喜欢喜欢还是讨厌学习,其情况一目了然,当孩子学习缺乏热情与动机时,家长要适当引导。

    【从孩子的作业情况了解】作业能够侧面地反应一个问题,字迹潦草是孩子缺乏学习热情的表现,学习有热情的孩子肯定得到表扬,所以字自然写的公整。

    讲个“抄书成才”的故事

    孩子学习热情不高,是因为缺乏动机的指引。如果心中有追求、有渴望、有榜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热情。如果你的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可以从《抄书成才》入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热爱学习——

    宋濂是明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学识渊博,被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任命为翰林学士,所以人们都叫他“宋学士”。他一生写过很多文章,都收集在《宋学士全集》这本书中。

    宋濂出生在书香之家,爷爷、父亲都读过许多书,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惜,有一年闹瘟疫,仅仅一个月,爷爷和父亲就相继病逝。为了躲过灾难,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宋濂回到了娘家。年轻守寡的母亲含辛茹苦,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此,母亲一边帮人家做针线活,一边教儿子认字块,还手把手教他练大字。七岁的宋濂不但认得了2000多字,而且还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

    一天,母亲坐在窗边做针线活,看儿子心不在焉地把字块移过来挪过去,撒了一地。

    “儿啊,不舒服吗?”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摸摸儿子的额头。“不,我没病,就是心里烦!”“烦什么?快告诉娘。”母亲心疼地搂着儿子瘦小的肩膀。“娘,我已经七岁了,光认字块、练字有什么用,我要念书、看书。”

    “念书?”母亲环视了简陋的屋子,看看破旧的桌椅,重重叹了口气。看着母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宋濂不再说什么,默默地捡起字块读了起来。

    母亲回到窗边,重新拿起针线,看着手中的衣物,她忽然眼睛一亮,忙安慰儿子说:“有了,妈想办法借书给你读。”她告诉儿子,手头这些活是县城李举人家的,听说李家有许多藏书,等活儿完工送去时,顺便求他借几本书。

    这个主意使宋濂顿时兴奋起来,他忙不迭地为母亲穿针引线,母亲理解他的心情,每天起早贪黑,衣物很快就做好了。

    几天后,宋濂跟随母亲来到李家。李举人得知七八岁的孩子如此想读书,破例让他进书房自己去挑一本,但必须在一个月后完好无损地归还。

    小宋濂站在书柜前,踮起脚左看看右瞧瞧,抽出了一本《左传》。抱着《左传》,小宋濂如获至宝,一回家就埋头读了起来,可过了一会儿,他却急急忙忙找来笔墨,铺开纸,母亲不解地问:“整天闹着要看书,如今书来了,又练什么字?”

    “娘,这借的书,很快得还给人家,从现在起,我借到一本书就抄一本,借一百本就抄一百本,这样我不就有了自己的书了?”

    抄书,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轻松。时值腊月,天寒地冻,家中只生了一个小小的火盆,连呵口气都能结成雾。写不了几个字,手指就像针扎般疼痛。母亲把儿子的小手焐在自己怀里,手暖和了点,可是砚台里的墨汁又冻住了。

    一个月后,宋濂恭恭敬敬地把书还给了李举人,还不无自豪地告诉他,自己也有了一本。

    “抄了一遍?”李举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借给他一本《国语》。

    几年下来,宋濂就有了几十部手抄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左传》《国语》外,还有《战国策》《诗经》之类的书;那套手抄《史记》有52万字呢。

    宋濂听说邹家庄有位有学问的先生,就背了干粮,走了两天多路寻到邹先生家。邹先生是当时一位大学者,前来求教的人很多,轮到宋濂已是午饭时候了。他毕恭毕敬地站在房檐下,直等到先生午睡醒来,才去请教。

    半个月后,邹先生推荐他到邻县义乌学堂去求学。他求学心切,第二天尽管满天风雪,他还是背着沉重的书箱上了路。到了学堂门口,他又冷又饿又累,竟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为了念书,宋濂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苦,如今坐在教室里,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学堂的学生大都是阔佬官家子弟,个个穿着绫罗绸缎,天天吃着山珍海味,宋濂虽是粗食布衣,但却非常满足,从此苦心攻读,后来果然成了大文学家。

    也许我们现在不需要像宋濂那样,为了学习而吃苦,但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情,付出同样的执着与热情是需要的。孩子,只要你拥有热情与执着,你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备选故事任你挑

    一心要读书的少年

    对孩子而言,学习为谁,目的并不明确,事实上,作为大人,我们也很难去给学习下定义,唯一能告诉孩子的就是,只要保持“一心要做”的热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俄国北方阿尔汉格斯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8岁的时候,妈妈把罗蒙诺索夫送到老师那里学习,老师对小罗蒙诺索夫说:“孩子,读书是为了走向知识的殿堂的,但走向知识殿堂的道路可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是你自己要学习,还是妈妈逼你的来的呢?”

    小罗蒙诺索夫忽闪着亮晶晶的眼睛,认真地回答道:“是我自己要求读书的。”

    从此,小罗蒙诺索夫每天总喜欢捧着书念呀,看呀,非常入神。对书本,他有一种狂热的情怀。

    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取了后妈,后妈是个凶恶的女人,她并不喜欢小罗蒙诺索夫念书。有一天还把小罗蒙诺索夫赶出了家门,让他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念书。可怜的小罗蒙诺索夫只好离开温暖的屋子,钻进寒冷的旧板房念书。在那个寒冷如冰的屋子里,小罗蒙诺索夫如饥似渴地读着书,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忘记了悲伤、忘记了痛苦。

    从此,他白天跟父亲打鱼,晚上,就躲在这个板房里看书。

    有一天,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打鱼,忽然,一阵狂风,大海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把吹落的帆篷扎结实了,渔船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后,父亲把他拉到身边,笑眯眯地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上衣,好吗?”

    罗蒙诺索夫摇摇头。“那你要什么呢?”

    “我要买一本书,爸爸,其他我什么都不要。”

    “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爸爸,我想要一本好书,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

    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惊奇得睁圆了眼睛。

    因他对学习充满了热爱,长大后,罗蒙诺索夫成了著名的科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

    孩子,罗蒙诺索夫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爱读书啊!因为心中有爱,有热情,他才能那样地忘我、投入,任何的困苦与磨难都没有磨灭他学习的热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首先有热情,有热情,才能更加努力、积极,也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他的人生才能充满情趣。

    一切都源于热爱

    斯蒂芬·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对黑洞和宇宙的研究奠定了人类近代宇宙观的基础,揭示了许多关于宇宙的奥妙,他所撰写的《时间简史》在全世界行销5000万册以上,是目前销量最大的科普读物。然而不幸的是,在他21岁时,身患卢伽雷病,他的全身失去知觉,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活动。他的许多惊世之作,就是凭这根手指扣动键盘写出来的。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里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面对苦难的坚定、乐观和勇气,是他那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恩的心。

    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才能为自己的事业倾注足够的热情,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杰出的成就,正是由于霍金先生的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热情,才使他虽然身体遭受到病魔无情地摧残,而内心世界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与多彩。

    我们的生命是高贵的,只有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我们就能够从中汲取营养,迸发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奋斗之中,并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是的,有热爱,生命才会有激情,人生也才有意义。

    阎立本千里学画

    唐代,是我国人才辈出的时代,不仅在文坛上,在画坛上也是如此。画家阎立本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人物肖像画和历史画,画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精神饱满,十分传神。经历了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传下来的《步辇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历代帝王国》和《萧翼赚兰亭图》等,是我国绘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不过,我们知道,阎立本之所以能练就高超的、出神入化的画技,跟他具有千里学画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阎立本很崇拜南北朝时代的画家张僧繇,一直想能亲眼目睹他的真迹。有一次,他听人说在荆州的一座古庙里,存有张僧繇的真迹。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只身踏上了去荆州的路。

    从长安到荆州,路途十分遥远,且道路崎岖。一路上,阎立本吃尽苦头,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为了能把张僧繇的绘画技法学到手,他不把这些困难当回事,只是不停地向前赶路。

    最后,他好不容易到了荆州,顾不上休息,又立即寻找那座古庙。可是,他看过画后,一下子没有看出这些画究竟好在哪里,不觉有点儿失望。心里想:“唉,人们都说张僧繇的画技高超,今天看来,恐怕也是徒有虚名吧!”

    第二天,他又跑去观摩,这一回他看得仔细多了。看着看着,他发现张僧繇的画确有其独到之处。原来,在中国画中,布局、笔墨、赋色、意境这些都是非常讲究的,凡是布局好,笔墨欠佳的,只能初看还好,却经不起细看。而意境深远、笔墨精妙的作品,往往因为不浮夸,乍看虽觉平常,看得久了,细细品味,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无穷妙趣。张僧繇的壁画,正是这样的画。阎立本佩服极了,自言自语地说:“张僧繇的画画得这样好,不愧是丹青圣手啊!”

    为了把张僧繇画画的技艺学到手,第三天,阎立本又跑去看画。这一次,他看得更仔细了,边看,边想,还和自己的画法相比较,他越看越入神,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

    为了不耽误看画,省去跑路的时间,后来阎立本干脆把行李搬来,睡在壁画下面。从此,他白天看,晚上也看,对画上的每一笔都不放过,都要细心地琢磨一番,体会其中的妙处。

    就这样,阎立本一直在壁画前住了十多天,直到把壁画的每一处都看懂了,把张僧繇的绘画技巧熟记在心里才离开。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心中怀有梦想,有热情,长时间朝着自己的梦想奋进、拼搏,一定能够终偿夙愿的。可见,热情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情感呀!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没有热情,麻木不仁,他又怎么可能做好这件事情呢?

    钟隐做仆求师

    我国南唐画家钟隐以画花鸟画出名。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是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总想继续深造。

    当时南唐有个花鸟画画技非常高超的画家,叫郭乾晖。他画的鹞子,看起来简直跟活的一模一样。钟隐对他很仰慕,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学到他的画技。因为郭乾晖很保守,从来不肯把笔墨技法传授给别人。

    钟隐是个坚忍不拔的人,为了学到郭乾晖的画技,他改名换姓,到郭家充当仆人。

    在郭家,钟隐恭恭敬敬地侍候主人,端水送饭,磨墨洗笔,样样都干。一有机会,就偷偷地观看郭乾晖作画,将技法默默地记在心里。

    郭乾晖不知底细,见这位“仆人”起早睡晚,人很厚道,心里慢慢喜欢上了他,作画时就不再回避他。画到兴奋时,还随口讲授作画的诀窍。钟隐在旁,一句一句牢记在心。

    郭乾晖擅长画鹞子,钟隐就特别留意他这方面的技艺。这样几个月后,钟隐就掌握了郭乾晖的一些画技。

    有一天,钟隐画兴大作,随手在自己住房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鹞子。不料,被别的仆人看见了,他们很惊讶,想不到他会画得这么好,就将这事告诉了郭乾晖。郭乾晖赶来一看,这样的画,绝非一般仆人能画得出来的,还有点像自己的风格。回想起钟隐平时的行动举止,他顿生疑窦,问道:“你莫不是善于画花鸟的钟隐?”

    钟隐知道无法再隐瞒下去,便跪下来,讲了事情原委,最后恳请郭乾晖收他为徒。

    郭乾晖听了钟隐的一番话,深受感动,一边扶他起来,一边深情地说:“你为了学画,竟然来给我当仆人,太使我过意不去了。能像你这样苦心学画的,实在不多见,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收下你呢?虽然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艺,但乐意把它传授给你。”

    钟隐听了,立即行礼拜师。从此以后,钟隐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揣摩,钟隐不但继承了郭乾晖的绘画技艺,还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终于成了南唐著名的花鸟画画家。

    钟隐即便自己的绘画技术很好的,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为了能够画得更好他甚至去给别人当仆人,这样的热情,非常人所能比,所以,他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一个人要想比别人成功,他所要做的就是投入别人更多的热情!只要做到热情执着不松懈,再多的困难都可以战胜,再险要的山峰都可以攀登。

    蜡烛少爷

    寇准是我国北宋时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当过宰相,被史学家称为颇有建树的名相和政治家。寇准小时候,常常站在擅长书法和绘画的父亲身旁,极有兴趣地看父亲写字作画。6岁那年,父亲说:“孩子,我送你一套笔砚,你也学着写字,好不好?”

    “好呀!”寇准高兴得跳起来。从此,寇准便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写毛笔字了。他自己磨好墨,把纸铺开,照着父亲写的字,一笔一划地临摹,从不潦草,天天这样。与此同时,寇准也读书了。父亲看他很用功,就当面对他母亲夸奖说:“准儿真是个乖孩子。是啊,从小有志气,长大才会有出息呀!”

    寇准受到夸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白天读书写字,到了夜里继续点着蜡烛读书。

    有一天夜里,母亲一觉醒来,发现寇准的屋里还有亮光,窗户纸上映出他坐着读书的身影。她心疼极了,就走进去说:

    “你看什么时候了,快睡觉吧。”

    寇准说:“我不困,让我再看一会儿。”

    母亲“呼”地把蜡烛吹灭,寇准这才不得不上床去睡。母亲怕儿子累坏了身体,第二天到寇准的房间,只留下一支蜡烛,把多余的全“没收”了。这天晚上,寇准在烛光下看书。当蜡烛快燃光时,想再燃一支,不想找不到蜡烛了。他去向母亲讨,母亲说:“你每天晚上只能用一支蜡烛,用完了就睡。”寇准急得直跺脚,哀求母亲,但母亲好说歹说就是不允:“孩子,我这是为你好,怕你累坏了小身子骨。”

    “真是多余,我身体壮实得很,怕什么呀!”寇准对母亲不服,急中生智,寇准想出办法来了,去向仆人讨。他跑进仆人的房间,客气地说:“给我几支蜡烛好吗?”

    仆人见他客客气气的样子,都愿意给他蜡烛。这样,寇准又可以夜读了。

    可是,寇准老是向仆人讨蜡烛,仆人们就有些奇怪了:小少爷不向父母要,怎么总向我们要蜡烛呢?有的人就问他。听他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更加愿意给他蜡烛了,并且此后都亲切地叫他“蜡烛少爷”。

    这事母亲一直被蒙在鼓里。她以为儿子反正只有一支蜡烛,夜里读书不会读得很晚的,所以,夜里也就不大注意寇准什么时间就寝了。这样,就使寇准当了多年的“蜡烛少爷”,多读了许多书。由于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坚持锻炼身体,平常生活极有规律,所以,头脑里有了丰富的知识,身体也很棒。

    这位“蜡烛少爷”,在他19岁那年,由于才识超群,被当时的皇上宋太宗看上了。

    你看,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天资再聪明,但如果不勤奋,缺乏做事情的热情,同样不可能得到成功的机会的!

    给家长的悄悄话

    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就必须投入极大的热情,反过来说也就是对什么事情投入极大的热情,什么事情就做的好。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孩子对学习的热情程度,孩子学习成绩再好,如果缺乏热情,终究也不是持久保持成绩。

    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对他们而言,学习就像吃药,苦不堪言,只要一提到学习,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皱起了眉头。在学习时,这些缺乏学习热情的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内容上,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那么导致孩子学习缺乏热情的原因有哪些呢?归纳起来,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愿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想要什么很轻易就能得到,因此很多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不在乎,成绩一般没关系,对班干部竞争没兴趣,比赛得不了名次也无所谓。

    ■缺乏学习的动力。动机缺乏的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定无精打采。

    ■孩子缺乏上进心其实主要还是跟家庭教育有关。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平时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另外有些孩子则因为年龄较小,生性好玩,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事实上,孩子缺乏学习热情,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做家长的,只要平常注意言传身教,方法得当,孩子的学习热情就能逐渐被激发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应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首先,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分享学习的快乐。

    当父母着迷于一场比赛、一门艺术、一项科技成果甚至是一盘拿手菜时,别忘记了让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喜悦。如果父母刚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到兴奋,也应该把自己的兴奋感受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人们如此高兴。虽然孩子还小,还不能充分感悟到其中的奥秘,但是这样做至少能让他感受到大人的学习热情,这样做还能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大人也喜欢学习,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其次,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

    有的家长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把所有的课外书束之高阁,只让孩子接触课本与学习资料。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会缩小孩子的知识面,还会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热情。实际上适当的情境诱惑对孩子而言更有吸引力!

    第三,创设成功体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学习兴趣,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成功体验。人智力的发展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一些在智力上发展缓慢的孩子,在学校很难出类拔萃,在同龄孩子当中难免显得“鸡立鹤群”,学习兴趣当然无法唤醒。因此,父母应该在家中给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他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优点。

    第四,尽量少用奖赏作诱饵。

    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以奖赏作为诱饵,许诺孩子取得什么成绩时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其实,通过物品或金钱作为刺激,只会减弱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活动。事实上,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他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第五,鼓励和表扬是很重要的一个武器。

    任何人都需要鼓励,需要表扬。对于孩子的成绩,家长一定要看到。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就能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

    父母不应该这样说——

    ■“你一定要,你必须”

    孩子的热情不是强逼出来的,“你一定要,你必须”这样专横的话语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的心理,让孩子更加不爱学习。孩子有其自身的需求与判断力,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许能换来孩子对你苦心的理解。

    ■大道理孩子不懂,更不想听。如果家长一味强调“好好读书吧,读书好了,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才会有好的未来。”只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判断,读书为了实现功利的价值,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可以做到,为什么要学习呢?如果孩子对“学习”的价值感产生了偏差认识,是很难去纠正的。

    教子加油站:

    1.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

    2.保护孩子的求知热情。因为内心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孩子能把这些求知的热望化解了前进的动力。他们会想方设法获取知识,从而倍感荣耀。

    3.不必逼迫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明白学习对孩子非常重要是需要孩子自身去体验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