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德高智远者往往装糊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聪明与智慧是有区别的。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而智慧是一种生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吃亏的可能是聪明人,而愿意“吃亏”的则可能是智者。聪明人与别人过事总想保全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智者看重的是长远利益。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所以拿得起来的是聪明人,放得下的是智者。聪明人喜欢处处胜强,超人一筹;而智者则喜欢示弱,含而不露,因为他知道示弱不仅是一种智慧,亦是一种力量。因而,聪明人会犯糊涂,只有大智慧者才会装糊涂。

    1.沉迷装昏型:装糊涂迷惑人

    《论语·公冶长》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现代人骂起人来很恶毒,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愚不可及”,说这个人笨得可以,简直无药可救。那么,出自《论语》的“愚不可及”,孔子的原意真的是骂人愚蠢吗?宁武子是一个卫国大夫。孔子在这里说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机智,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很愚蠢的样子。他的聪明智慧我们也许能达到,但是他的糊涂我们却是怎么也赶不上的。”这样的一段话等于在夸赞宁武子这个人很会做人做事,有点后世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味道。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假糊涂而已,其内在是一颗真聪明的心。为什么要装糊涂呢?大多是由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楚庄王即位之初就是如此。

    楚庄王是战国时楚国国君,在他即位的前三年里,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决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非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庄王好猜谜语,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此时庄王正在饮酒作乐。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附近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九重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令人吃惊。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继续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决心不用伍举的委婉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到过。我身为国家的重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大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位于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有五百多辆。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我们看楚庄王,在刚即位的三年里他看起来毫无作为,其实他不过是在装傻罢了。

    事实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庄王并没有因游乐而迷失本性。他只是假装沉迷逸乐,以便观察官吏们的真心,选用真正忠心而又有才德的人来辅佐国政。在此期间,楚国也得到休养生息。三年一过,条件成熟,静极而动,一飞冲天。庄王用意之深,他人难及。

    楚庄王于外洒脱果敢,形象英武;于内智谋深沉,心机缜密,是春秋五霸中最具霸王姿态的人物。他当初为什么装作昏君呢?这是因为条件不成熟,楚庄王刚即位的时候年龄不大,改革的阻力也较大,所以他表面上放纵自己,而且显得胸无大志。有的人装疯卖傻则是因为自己正处于别人的要挟之下,自己的命运与前途都在他人手中捏着,这样就不免要行事谨慎,偶尔装一下糊涂在所难免,正好也可分散对手的注意力。

    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仁”的话,而老子也说过真正的智者都是大智若愚的模样。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名人们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美国已故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如此表达他的为人哲学:“不懂得隐藏自己智巧的人是一个真傻瓜。”因此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此乃真聪明、真智慧,只不过用一张假糊涂的脸来遮掩自己的真聪明罢了。

    2.藏巧示拙型:装糊涂麻痹人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即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则是更高明的:“藏巧”,即隐藏自己的优点、能力、威望等优势,而将弱势呈现出来给人看,以麻痹别人,摆脱敌视和危险。而藏巧的最好手段就是装糊涂。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糊涂之道,藏巧之方。知道做人何时应该显,何时应该隐。社会复杂,人心多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假的一面。因此,想要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就要学会装糊涂,藏巧弄拙,这样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在明朝时,明英宗因为听从宦官王振的馊主意而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后来虽然被蒙古国王给放了回来,不过因为朝中已经有了新皇帝,他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既没权又没钱,过了好几年郁郁寡欢的日子。还好,后来在大将军石亨的协助下重新夺回政权,结束了那一段不开心的日子。

    帮助英宗重新登上帝位,当然是大功一件。石亨红得发紫又发烫不说,他从此恃宠而骄,目中无人,而且还大树党羽,欺压不顺从他的朝臣。这些看在有识之士的眼里,简直是太不像话,但是没有人制服得了他。

    有一天,明英宗在恭顺侯吴瑾的陪同下,登上宫廷内的最高建筑翔凤楼散心,走着走着,放眼一望,突然看见宫廷外有一座新建的宅楼,相当气派华丽。于是,英宗便顺口问起那是谁盖的。吴瑾当然知道这是当朝大红人石亨的新宅,不过,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吴瑾却故意装糊涂地回答说:“这一定是王府。”

    心中有数的英宗却笑着说道:“不对!”

    眼看英宗心中自有定见,吴瑾立刻补上一句:“这不是王府,难道有谁敢这么嚣张,修建这么一座气势逼人的豪宅?”

    功高不见得会震主,但是再怎么势焰熏天,恐怕也不能挑战主子的权威。英宗从此对石亨信心动摇,不久便将他罢官下狱处死。做人最忌讳的恐怕就是得意忘形,其中,最要紧的倒不是招惹旁人羡慕或嫉妒的眼光,而是来自上级的感受,因为这会让上级有种位子坐不稳的感觉。石亨的下场,便是最好的写照。

    至于吴瑾,显然要精明老练多了,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装糊涂,为的是不想去抢皇上的圣明,让皇上去体现洞察真相、明辨是非的睿智。这也是吴瑾的智慧所在。

    毕竟石亨是皇帝的红人,得由皇帝自己去收拾,如果强出头,恐怕就会陷入争风吃醋、踩皇帝辫子的危险。万一明英宗恼羞成怒,不但达不到趁机修理石亨的目的,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横祸。吴瑾巧装糊涂的言语,含着锐利的口蜜腹剑,称得上是既防守又攻击的杰作。

    装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装糊涂是心中明了而装出不懂的样子,这是极聪明者才能做到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3.气定神闲型:装糊涂避让人

    有一则寓言: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它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

    “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

    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的很多资源,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并无意中提升了对方的层面。同样的,一个人对琐事的兴趣越大,对大事的兴趣就会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的问题,人们就越关心琐事。

    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一定要注意不能被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搅,因为每个人都不能保证在所有接触的事物中永远都不出差错、不失手,而一旦出错失手,势必会影响个人名誉,如果为的是小事,那就更加得不偿失。假如你是头狮子,你就要懂得如何选择好你的对手,面对鼬鼠这种级别的对手的挑战,你要懂得放弃比赛。

    真英雄之所以是真英雄,不仅在于他的勇猛或胆识过人,更在于他的肚量和策略不凡,他不与小人一般见识,不逞一时之气。

    比如说有人骂某个人,被骂者一般都会血脉贲张,愤然回骂,其实这是一种下策,逞了一时之快而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而有英雄气概的人,则会以气度和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如,一次会议上,主办单位中的一个人和会中一位来宾有过过节。当这位来宾发言时,当着二三十位来宾的面儿,把那个人骂了一顿,扯了很多旧账,而且用词尖刻。人们都很担心场面会失控,但被骂的那个人却一点表情也没有,一句话都不回。结果骂人的慢慢骂不下去,匆匆收拾桌上的文件走了。姑且不论他们二人的是非恩怨,单就留给与会人员的人品印象,说那位骂人者既无城府又无风度,更无头脑,仅此而论就不是明理人所为。而理智之人绝不会有如此愚蠢之举。

    能够做到骂不还口,气定神闲,说成是英雄气概也不为过。这不仅反映出他内心所拥有的真正昂扬的志气,而且显示出他的镇定和大度,心中不存争强斗胜傲气逼人的狭隘思想。“老虎吃鸡,不是山中王”,这是一种大将风度。

    面对一些无所谓的事情气定神闲,装糊涂,不被这些无意义的小事、琐事所打扰,不被那些无关紧要的名声所累,是一个人富于心机的表现,也是心智健全的标志。只有气定神闲才能做出有效思考,只有有效的思考才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4.不计小过型:装糊涂宽容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犯了错误,如果不是故意为之,并且过而能改,那我们就应该以宽容之心装装糊涂,不纠缠他的错误,原谅他。特别是作为领导者,太计较小事,遇着小事不顺心,就把属下找来训话,发顿脾气,如此这般,永远是在小事里打转,非但没法赢得别人的尊敬,自己也活得很累很辛苦。这样的领导者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

    悉数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度量足够大的也没几个,唐朝的代宗皇帝,便是其中一位。唐代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句话,是来自一个小故事,学问很大,即使是今天,用在居家处世上,还能让人受益不尽。

    唐代宗有个女婿叫郭暧,郭暧的爸爸,大有来头,是朝廷大将郭子仪,当年唐朝若不是靠他,早就灭亡了。

    郭暧有一天与太太吵架,一气之下,说了句气话:你仗着你爸爸是皇帝啊?我爸爸还看不上这个位子呢!公主听了,马上跑回皇宫,向皇帝爸爸告状。没想到,唐代宗却告诉女儿,事实就是这样啊!

    后来,郭子仪知道儿子犯了滔天大罪,立刻就把郭暧绑起来,将其带至朝廷上,向皇帝请罪。唐代宗对这件事,却很宽宏大量,还安慰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意思是说,不装聋作哑,不装傻,就当不了别人的公公、婆婆。

    唐代宗在约1000多年前说的这番话,到今天看来,还是至理名言。

    小两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较真,就会愈加麻烦,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无为而治”,也许会有满意的结果。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所辖范围内,要人人满意似乎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可能因某一琐事而节外生枝,怨天尤人,甚至“骂大街”,讲领导的怪话。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领导者,会避其锋芒,不听信他人的闲言,在事后心平气和时做思想工作,效果会好得多。因此,装聋作哑是统御谋略修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已故先贤吴三连先生,其生平德行对我们很多人影响很大。三连先生曾说过,做人有时得假糊涂、装糊涂,不必太过计较。

    假糊涂,装糊涂,绝不是漫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以较常人更宽阔的胸襟与智慧去包容一般人难以容忍的事。

    有一位成功的管理者说: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于公于私我都接触不少人与事,其中有不少事,如果追根究底起来,结果可能令人相当不愉快。所以,我一贯的处理态度是:假糊涂,装糊涂。因为这些事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从大处来看不过是小节,不碍处理大事。比方说,我的同仁在做事时犯了小错,或是在开会时,顶撞了我,甚至在言词间对我不礼貌。对于这类的言行,我并不会放在心上,都是装不知道,过了就算。偶尔,有些人的行为会稍微过度,通常,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寻个机会教育他一下,聪明的人,自然一点就通。

    几乎每个团体中都会有些喜欢计较小事的人,甚至有些领导,也常把芝麻绿豆的小事放在心上。其实,一个居高位者,所作所为,都该是从大处着眼,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装傻即可,更何况,一个人位置坐得愈高,他就更该有这个胸怀,去体谅周围的人犯的小错误。

    5.知足常乐型:装糊涂安慰人

    智慧者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

    知足常乐的道理,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为什么智慧者能做到知足常乐?因为他们能在名利面前装糊涂,不热衷,不为其诱惑,不愿被其所奴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愿保持自己快乐的心境。

    追求快乐是人之本性,人要得到快乐,关键要有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能在名利面前无动于衷,装糊涂。知足常乐,不知足而常怨。决定快乐的因素中,物质条件算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心态。你有知足的心态,就能常乐;你不知足,一辈子都得辛劳,都得常怨了。

    诸葛亮《诫子书》有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饮酒》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有:“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他们都是智者,其言行蕴含着知足者的宽阔情怀,尽显常乐者的怡然自得,对我们很有启迪。

    常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指人的欲望就像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是永远追不上的,如不加控制,就难满足,总会怨天尤人。人只有控制了欲望,才会有一种知足感,才能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也才能体会到“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人性从本质上讲是“不知足”的,而客观现实和生活又需要人“知足”,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一种糊涂的心态对待欲望。

    人生在世,不管你拥有多少别墅、美味和香车,其实你的需求都很有限———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六尺,出入不过一车而已。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得很清楚,想得最透彻,说得特实在。他一生写了许多“知足”诗,其中有首《寄张十八》诗就是这样写的:“饥止一箪食,渴止一壶浆,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胡然知不足,名利心惶惶。”这首知足诗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道理浅显,但寓意深刻。世有“溺水三千”,而人能消受的也只有其中一瓢而已。多求何益?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胸怀宽阔,处世达观,随遇而安。当年被贬黄州时,收入微薄,亲自在东坡开垦种田,所以自号“东坡”。并把每月薪俸分出三十等分,悬于梁上,每日挑下一份家用,余下少许用于与朋友喝酒,畅游长江,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胸襟何等旷达:“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长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珍惜自己拥有的,便是快乐的源泉。而人有一个重要弱点,就是往往不珍惜自己已拥有的,而总想得到自己没有的。

    大智慧者对名利糊涂,不计较,但对恩义却从不含糊。他们告诉我们,一个人能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上,应感恩的东西很多,就连养育我们的自然界也应感恩,这样你才会感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有真心感恩曾经帮助你的人和物,你的生活才有快乐,才不会稀里糊涂。

    知足常乐正是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的根本需求,是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的根本。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能像智者那样,该糊涂时糊涂,该知足时知足,该感恩时感恩,那么,我们所过的生活就会富乐安稳,所住之处也便是最和睦吉祥的地方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