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心理伤害-好学生缘何杀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青少年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广角镜头

    母亲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母亲,最终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用榔头活活打死。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本来品学兼优的孩子失去了最后的理智?

    “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一个高中生在日记中的倾诉,在这之后,他在课堂上用尖刀捅死了与自己无冤无仇的班主任,而他这一切,只为了“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这些看似限制级电影中才会发生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的身上,这一切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校园暴力称:全美1200所公立学校中,10%的学校在一年之内发生过严重的暴力事件,包括强奸和持械袭击伤人事件。在我国校园暴力现象也时常发生,很多触目惊心的消息也不时见诸报端。是什么,让花季的孩子变成了魔鬼?相信下面两个案例会让我们有所思考。

    真实案例:好学生为何残忍杀死自己的母亲

    在浙江一个富裕的城市,曾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好学生杀母事件”。

    小刚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他性格文静,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苗子,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却做出了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呢?这要从他的家庭谈起。

    小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是个职工,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小刚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母亲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

    小刚很爱打球,可母亲不允许。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修。晚自修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小刚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小刚有时多玩了一会,晚了10分钟回家,母亲就会打骂他,有时候扫帚都打断了,小刚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有时候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

    小刚的父母都为生计而奔波操劳,夫妻之间沟通很少,母亲看不起父亲,她经常对小刚说:“不要像你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在学习方面,小刚的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的,他们对他的要求都非常高,让徐立要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但是根据小刚自己的能力,只能保证考上本科,父母期望的大学根本考不上。

    小刚平时打篮球不行,踢足球不行,接同学电话不行……这不行,那不行,而母亲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孩子日记,其他孩子到小刚家去玩时,母亲也坐在跟前。小刚和其他孩子都感到极其不自在。可她却说:“有什么话可以背着妈妈呢?”

    一天中午,小刚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仍像往常一样说:“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就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没关系……”像这样情感与理智不协调的事每每发生。小刚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言语上的冲突。绝望中,小刚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小刚从杀死母亲到被关在看守所没掉一滴泪,他的冷漠让人难以置信。小刚说,当母亲发过脾气之后,自己从侧面看母亲时,忽然感到母亲活得太累、太累。而帮助母亲解脱,是把母亲残忍杀死的原因之一。

    案例剖析

    对儿子“悉心照料”,除了工作之外甚至额外打工来供儿子读书的妈妈,为什么却惨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呢?小刚杀母案让千千万万的父母感到震惊,但是,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却发现很多青少年都说着同一句话:我家也有此母!

    不知道您的孩子如何评价您?您身上是否也存有案例中这位母亲的教育痕迹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案例中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哪些问题,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吧。

    1.将自己所受到的竞争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都身处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深感竞争压力的沉重,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起码要超越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徐母本身就身处于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对老公的能力也很不满意,因此更加寄希望于孩子身上,希望他在学业上处于竞争的领先位置,在未来能在社会上处于一定的优势状态。可以说,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但是,自己的压力应该想办法自己来解决,转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堪背负之重。小刚杀死母亲的原因之一是看自己的母亲活的“太累、太累”而帮助她来“解脱”。

    2.不切合实际地对孩子期望过高

    将自己沉重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产生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最终让孩子对自己绝望。小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有判断的,只能“保证考上本科”,但是父母要求的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对于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期待,只能让孩子感到困惑、愤怒、抗争。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摆在社会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上,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有可能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善发展。可是不少家庭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有远大理想。

    3.不尊重孩子的空间和人格

    小刚的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和空间:不许打篮球,不许踢足球不行,不许接同学电话,认为这些都“妨碍学习”,而自己却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刚的日记,其他孩子来找小刚玩时,她也要坐在跟前旁听,觉得孩子对母亲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小刚在这样一个没有一点儿自己空间的母爱里,内心的压抑和愤怒程度可想而知。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头脑里都存在这样一个误会,认为孩子既然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那理应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应该有避讳妈妈的想法。这种想法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孩子当然感受不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有的尊重。人权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格的独立权,父母虽然给予孩子生命,但是没有任何资格去剥夺孩子的独立权。试想,一个没有自由、没有自尊、没有个人追求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生命,没有意义的生命会认为别的生命有意义吗?

    4.父母不和,家庭缺少温情

    小刚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之间沟通也很少,母亲更是看不起父亲。小刚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虽然他做出违法的事情,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刚同样也是一个受害者,从小到大,他可曾真正体验到父母的亲情?父母不和的环境,又怎么能让孩子对未来生活产生美好的希望?夫妻彼此冷漠,对孩子又是动辄打骂,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沉闷、忧郁、甚至自暴自弃。因此,父母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谐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真实案例:高一学生举刀弑师只为“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在日记中,小明发泄着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他们。“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这是一个16岁男孩小明的日记,在写完这个日记后的半个月后,他就付诸了行动,将一个无冤无仇、年仅23岁的年轻教师捅死在班级的课堂上!

    事情发生在10月4日,这一天是小明开学的日期,按照学校规定,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小明的班主任郝旭东这位刚刚参加工作仅一个月的年轻教师早早就来到了教室里,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没顶之灾。

    郝旭东在晚自习上,发现小明在座位上悠闲地吸烟。对这名学生,郝旭东很是无奈。不好管也得管。他轻轻地走到小明面前,从他的手中拿走了烟蒂,把烟盒交给班长保管。然后继续走动着巡视,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逼近。

    当郝旭东再次走到了小明的座位旁,小明突然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把弹簧刀,猛地刺向郝旭东的腹部。郝旭东忍着剧痛,捂着流血的肚子向讲台方向退去,但小明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追上前去,一把搂住脖子正向前门挣扎的老师,再次向郝旭东老师刺去,直到郝旭东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

    原来,小明于10月1日就在朔州综合商场花65元买了3把刀,并于10月4日开学时带入了学校。据小明的同学事后回忆,从入学起,小明就说过用刀砍老师的话,而且在10月4日晚上上自习前和同班要好的同学说,不管当天晚上发生什么,他们都别动。还说,当天哪个老师来了他就捅哪个。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也没有向老师反映。

    这个自称是“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认为“我的人生毁在了老师手上”的小明,最终选择了“杀老师”这样的极端举动,亲手把自己的人生置于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案例剖析

    就在郝旭东被学生杀害的同年同月,教师被学生杀害案全国就发生了三起,另外两起为: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又被她的学生杀害;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程春明在课堂上被学生砍死……近年来学生杀师案已经见诸报端多起,相比之下,那些当堂侮辱老师,而老师本人或者学校都无动于衷的新闻以及给学生下跪求学生好好学习的新闻似乎都缺少了震撼力。

    中国的尊师重教是出名的,而现在的师生关系为什么到了如此地步?教育上出了什么问题呢?作为家长来说,你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孩子”与老师和学校的培育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应该负有重大的责任,殊不知,教师们也有一肚子的苦水,难道上课却还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心?!

    现在的教师双肩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巨大的,他既要承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要面对家长、社会、学校的各种要求与责难。郝旭东被杀一案,折射出很多社会教育现象,家长也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孩子所处的大环境,以便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老师和学校,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

    1.分数依然是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让很多人的教育意识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优”、“良”、“差”的重要标准。而“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的小明,显然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无法从分数上得到成就感,得不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尊重,压抑的时间长了,心灵已经扭曲,因此才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

    2.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重大

    郝老师的死期十月四日,这正是十一长假,本应放假的老师和学生却已经早早复课了。难道高中的学生和老师就不需要假期?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哪所高中敢懈怠?他们唯有在升学考试中,推出了更好的升学率和更高的分数,才能赢得社会和有关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孩子来说,“高考”如同一次“顶级大挑战”,他们也同时被“高考”推向了“风口浪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于是,学校领导压老师,老师家长压学生,而重压之下必有“莽夫”,郝老师最终成为了牺牲品。

    3.教师处于两难尴尬位置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各种评比,这种评比结果与教师的晋级、评优评先挂钩。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想尽法子来提升学生成绩,严格管理学生是必须的。但是90后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又是彰显个性的时候,对于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来说,想要严格管理又谈何容易!自古以来就有玉不凿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之说,而在教师凿与修的过程中能不对玉和树造成短期的“伤痛”吗?而这种伤痛,家长是否能理解?学生本人能否会理解?

    互动专区

    QUESTION: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可爱的,为什么长大了会变成一个残忍的施暴者呢?

    ANSWER:这些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共同的特征都是不快乐的。他无法跟自己和解,或难以符合成人的要求,难以适应身边的主流环境。

    经常选择暴力行为的孩子大多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他们承担着很大的同辈压力。自尊心很强,对于被尊重、被注意有较强烈的渴望;他们很少被鼓励,所以缺乏自信,常常怀疑自我的价值。童年中常有被忽视、甚至被暴力对待的经验;经常生活在把暴力视为理所当然的环境中;没机会学习尊重生命,难以将心比心,对遭受痛苦的人和动物缺乏同情心,甚至引以为乐。

    也可以这样来描述这些孩子,他们通常不太会控制情绪、处理负面感受,他们有受伤害的经验,那些愤怒和痛苦还在心里发酵。有时他们想用让别人害怕的方式,来赢得胜利感和尊敬,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别人反而更疏远他,让他变得更孤立,因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无休止地发展下去,最后的结局就是犯罪。

    QUESTION:我的孩子经常出去打架,我很担心他,却又管不了。该怎么办呢?

    ANSWER:使用暴力的人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或许和家长有直接的关系。首先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氛围。如果你的家庭总是争吵和使用拳头,孩子难免会学习。

    其次要坚持一点:不要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早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当孩子对他人使用暴力,家长不应该使用像打屁股这样的体罚方式。家长应首先对受伤害的孩子密切关注和亲切照顾,对攻击者淡漠处理。然后,应当使攻击者清楚地意识到受害者是怎样感受暴力的:“这样做真的伤害了别人。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你也不会高兴的。”这是开始努力教给孩子具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如果这些已经为时已晚,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建立好夫妻关系,注意自身的示范性作用,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港湾,即便是孩子受了外界的影响,在父母的及时觉察下,结合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也会慢慢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QUESTION:我如何能引导孩子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呢?

    ANSWER:青少年是容易冲动的,当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苗头时,你可以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所不满的是什么人,因为什么事情。可以演示一下一个人不用暴力可以怎样对付各种问题甚至是公然的挑衅。例如讨论攻击者的动机:“你认为他为什么挑衅?打架后感觉会好点了吗?你认为打架很酷吗?”可以启发孩子试着跟挑衅者说:“我知道你想打架,但这不值得打。如果你愿意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和不满,我们可以坐下来聊聊。但如果你想打架,恕不奉陪。你要是继续打扰我,我就让老师或者你的家长来解决问题。”对最轻微的挑衅不是去应战,而应自己先考虑:“这个人为什么这样?他很不安吗?我怎样能使他平静下来?”

    你和孩子完全可以公开平等地讨论出现暴力行为的前中后的解决方案。你也可以就身边已经发生的事例,和孩子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再适当的引导,扩展孩子的思路,启发他可以使用除了暴力之外的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在和孩子谈话之前,你应该充分做好准备。目标就是教孩子对于模棱两可的、易变的情况作出镇定的、合理的反应。

    QUESTION:孩子的学校已经出现一些暴力行为,如何不让我的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ANSWER:作为家长,平时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让孩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校的时候,要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尽量不要独处。经过楼梯间等僻静的地方要提高警惕。有人挑衅时,不要理睬,也不要表现出害怕。

    2.不要带太多现金。很多校园暴力产生都和勒索钱财有关系,最好让您的孩子不要带贵重物品,每天身上带的现金也不要超过10元钱,否则很容易成为‘坏孩子’欺负的对象。

    3.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如遭同学暴力威胁,最好不要发生正面冲突,逃开为妙,并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及早解决问题。

    4.放学不走偏僻小道。即便绕点远,也要和同学一起走大路。

    除了让孩子留意以上的行为外,家长在平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衣服、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被弄坏、撕裂或丢失了又说不清原因;孩子身上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孩子以种种借口表示不愿意去上学或选择不合逻辑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送他们上学;孩子向家长要过多的钱……以上表现都有可能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的征兆。当然,这些迹象需要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关注才能察觉,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孩子也能少一份被侵害的可能。

    QUESTION:我的孩子已经受到了校园暴力的伤害了,怎么办?

    ANSWER: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受欺负”的迹象,应积极与学校或警方联系,对他们予以制裁,免得他们伤害更多的同学,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要让孩子相信,学校和老师一定会保护他的,不能忍气吞声,如果告诉孩子“别惹他”“躲着他”则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因为逃避、退缩恰恰强化了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这样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对受害者进行侵害。教育孩子对待校园暴力应有的态度是: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要学会在校方和家人的帮助下,积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一定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平时还要教育孩子在遭受暴力侵害时一定要机智勇敢,如果力量悬殊,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要学会舍财不舍命,不要和他们硬来逞英雄,一定要注重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家长还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小时候曾受到家庭成员不良对待,如遭受虐待、忽视、冷落等,或者家庭环境差、成员关系不和,都会使儿童日后成为群体欺负、攻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家庭环境。

    一般来说,性格内向害羞,不善表达,不合群的孩子容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还有性格和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奇装异服追求时尚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施暴者的挑衅;缺乏与同学相处的社交技巧,乱说话逞能的孩子也容易得罪得罪行为不良的孩子,让他们有意找事。如果你的孩子有上面的特征,注意帮助孩子调适。

    沟通小故事

    发脾气与钉钉子

    一个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让他每发一次脾气都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开始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他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启发孩子

    易激怒是一种缺乏自控的行为,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有什么心烦的问题,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别人讲清楚,发怒、破口大骂甚至使用暴力是无济于事的,根本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性侵犯,难以承担的生命之重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周梅梅大声呼喊着救命,可是她的声音却淹没在流行歌曲之中。看着自己男朋友和他的好兄弟们邪恶的嘴脸,周梅梅霎时间觉得自己好像坠入了地狱。纵然在这场事件中,自己也有犯错的地方,可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今天的命运。周梅梅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走到了尽头。

    面对这个禽兽不如的老师,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令人发指。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每天都被老师留下来“单独照顾”,竟然是把孩子送到了恶魔的口中。堂堂一个为人师表的模范老师,竟然做出诱奸少女的行为。这让所有的人在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时,又全都对其恨之入骨,并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内疚。

    爱护下一代,是做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孩子自己当然也不希望受到伤害,整个社会都需要集中起所有的力量来保护下一代的安全。社会上普遍认为女孩比较容易受到性侵犯,其实,男孩也有可能会遭受到类似的尴尬命运。这样的问题大多发生在不良用心的成人和孩子之间,但也有可能在青少年之间发生。而不论受伤害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一旦遭受了性侵犯,受害者和整个家庭,都会蒙上一层阴霾。

    对北京海淀区的四所中学做的一次有关于性侵犯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性侵犯的总发生率为14%,其中男生占2.4%,女生占11.6%,主要表现被迫接受触摸、亲吻、拥抱及被迫性交等。而遭受过性侵犯孩子的抑郁倾向明显高于普通的孩子,并且,曾经遭受过性侵犯的孩子对性的看法和普通孩子有着显著的差别。

    因此,为了保证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杜绝性侵犯,已经成为了每一位家长必须要高度警惕的事情之一。

    真实案例:疯狂的报复

    杨洋到现在都不觉得后悔,他觉得,自己的女朋友周梅梅背叛了自己。既然和自己在谈恋爱,就不能同时也对别人好。杨洋说,这样脚踩两只船的女人,早就应该受到惩罚了。

    事情还要从两个孩子刚刚上高二的那一天开始说起。因为文理分科的原因,杨洋和周梅梅从不同的班级被分到了一起,都处于青春期的两个孩子一见倾心,很快两人就是班级里面众所周知的一对小情侣了。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洋发现女友周梅梅同时也在和其他班的另一个男生有着亲密的交往。杨洋非常气愤,他认为女友背叛了自己。如果她爱自己,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对自己好,怎么可以同时脚踏两只船呢?在调查清楚了那个男生的底细之后,放学回家的路上,杨洋纠结了自己的好兄弟李立和王海冰在男生回家的路上把他劫了下来。在三个人的威胁下,男生承认了和周梅梅交往已经两年多了。

    听到这里,杨洋突然明白,原来他和周梅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不及这个男生。也就是说,他自己竟然一直被蒙在鼓里。一气之下,杨洋对两个兄弟使了下眼色,三个人对该男生挥动起了拳脚。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杨洋还有一桩心愿没有了,他要报复女友周梅梅。

    周末的晚上,杨洋约周梅梅在KTV门口见面。等周梅梅赶到的时候,发现杨洋和李立以及王海冰都在等着自己。四个人进入包厢之后,周梅梅正要去点唱机前面选歌,杨洋却一把把她按在了沙发上。没有等周梅梅反应过来,杨洋劈头盖脸就开始问起她和那个男生的事情。周梅梅见事情再也掩饰不过,只好从实招来。

    杨洋故意把大屏幕的声音调到最大,他生气地朝周梅梅的脸上扇了两巴掌,恶狠狠地说:“老子今天也让你尝尝被玩的滋味。”说时迟那时快,杨洋动手就开始撕扯周梅梅身上的衣服。知道事情不妙的周梅梅连呼救命,可是她的声音却淹没在流行歌曲之中。李立更是把房间的门锁上了,而王海冰站在旁边淫笑着,等着轮到自己上场。

    案例剖析:

    在这起恶性犯罪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面对感情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份更多的清醒和理智,而不会像杨洋一样采用如此疯狂的举动来解决问题。家庭对这些孩子的管束过松,在他们过早地接触社会的时候,并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才使杨洋等人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青少年的典型性侵犯案件都有着明显的苗头,平时不经意间的一个露骨的性活动都会有明显的征兆。

    家长应该严密关切孩子的自身行为以及和孩子有接触的人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产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成为性侵犯的受害者。

    遭遇期这一阶段,侵犯者往往对被侵犯者表示出足够的好感,并且通常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诱惑被侵犯者上钩。两人的这种特殊接触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多在比较信任的人员之间发生。同时,也不排除使用暴力手段直接强迫受害者就范的案例。

    性互动期在侵犯者的诱惑或者威胁下,两人之间的有关性的活动开始在数量和深度上不断增加,而受侵害者往往会因为羞涩或者惊吓而不知所措,进而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强制保密期为了使这种性侵犯的活动能够长期进行下去,侵犯者往往会要求被侵犯者保密。威逼或者利诱,都是侵犯者最喜欢的手段。而大多数孩子因为不明白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而最终选择了沉默。

    暴露期因为偶然的事件,而使性侵犯者和被侵犯者之间的关系暴露出来,此时,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等孩子被解救出来之后,及时对孩子进行医疗救助。而打消受侵害者心理上的痛苦,是最困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些家长出于保密的考虑,有时并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干预,如果侵犯者本来就是家庭成员,情况就更加复杂。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应采取宽松、温和的方式,从而避免孩子产生抵抗情绪。在经历性伤害之后,家长需要为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为孩子缝合好心灵的伤口。

    压制期有些事情的伤害,不是在一两年之内就可以走出阴影的。所以,孩子很有可能长期处于压制期之中。而有些家庭中的父母认为性侵犯是可耻的事情,所以会极力掩盖事情的真相。其实,最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学会去面对这件事情。只有敢于正视心中的黑暗,才能战胜心中的恶魔。想要走出阴影,必须要敢于正视曾经的伤害。如果整个家庭和孩子一同去压制这个事件,只能让这个事件变成毒瘤,继续为这个家庭制造毒素,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2.在遭受了性侵犯之后,孩子会产生明显的身心变化。家长越是早一天抓住了这个苗头,就能够早一天帮助孩子脱离苦海。

    有时候,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向家长明说自己的遭遇,此时就更需要家长的细心和耐心,从而发现事情的蹊跷之处。

    在遭受了性侵犯之后,孩子在身体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唯一可以鉴别是不是发生性侵犯的部位,只有生殖器和肛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内衣裤上面有异样血迹,就要耐心询问孩子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医学上对生殖器和肛门的检查,往往可以发现擦伤、撕裂、红肿、疼痛、出血等现象,甚至还会留下精斑。如果发现较晚,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感染性疾病,女孩子甚至会有妊娠现象发生。比较容易发现的是孩子的衣着,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衣服撕破或者弄脏这件事情遮遮掩掩,家长就应该意识到有性侵害发生的可能性。

    一旦遭到了性侵害,孩子在行为上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如对性侵害的人突然出现充满敌意和自我保护意识、畏惧黑夜和黑暗的地方、有意回避其他人、乱写乱画奇怪的东西、孤僻自卑、不敢在公共浴池游泳、逃避见到性侵害者等情况。

    遭受性侵犯之后,孩子的心理和社交能力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关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及时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点点小变化。见微知著,是一个好家长的本职。

    如果孩子突然之间变得对性知识异常感兴趣,试图触摸他人或者儿童的性器官,对异性或者同性表现出莫名的好感等现象,家长需要警惕孩子会不会有实施性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真实案例:道德面具后面的邪恶

    张志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外人看来,张志是一个传统的书生,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他的生活看上去很幸福。然而,只有在张志教的班级里面上课的小女孩,才见过他伪善面目下的邪恶。

    张志教六年级,他所教班级里面有十多个女孩子。这些女孩全都十二三岁,虽然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已经可以看出谁究竟是个美人胚子了。于是,张志在每天放学之后,总是以补课和开发智力为名,拐骗不同的女生单独留下来。这么大的女孩子的心思还是那么单纯,她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厄运。

    起初,张志只是试探性地猥亵一下他看上眼的女孩子。大多数的女孩都摄于他的淫威而不敢反抗,偶然有几个性子比较刚烈的女孩刚想要叫,张志就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父母为名来唬住她。等到时机逐渐成熟之后,张志更加放肆大胆。他趁着妻子和女儿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为名,在把女孩诱拐到自己的家之后进行了强奸。这一次,张志威胁女孩的言语更加恐怕。他告诉女孩,要是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他就不准许她再上学了。

    女孩信以为真,在她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有着一手遮天的本事。因为害怕张老师真的不再让自己上学,所以长时间一来,张志做下的勾当从来没有被揭发。他还会适时地给孩子们一点奖赏,运用手上的私权肆意修改女孩的试卷以让其得高分。就这样,张志这种卑劣的行为骗过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张志最多的一次,一天之内曾经作案三、四起,竟然诱奸了三个女孩子。

    直到一个女孩因为意外怀孕,张志的禽兽行为才最终暴露出来。

    案例剖析:

    家长平时多忙于工作和家务,总是以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安全了,因此就会对子女在校的情况疏于过问。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总是过多地去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很少有时间能够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交流。因此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情况,如果不认真关注孩子,也就很难知晓了。

    1.“师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其实是在无意之中解除了孩子的防备。

    一个孩子,在遭受同伴的攻击时,会做出应有的反抗,可是在面对老师的诱奸时,为什么却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呢?长期以来,家长对于老师的过度信赖,让孩子误以为老师可以代替家长的位置。“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去学校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当这一理念被父母无数次地灌输到孩子脑海之中时,就在无形之中树立起了教师的权威性,使孩子认为老师是不可反抗的,是必须要无条件顺从的,孩子不敢对老师说“不”。

    2.青少年虽然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他们已经有了“性”的概念,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讲解关于性的知识,不要让孩子因为对性的无知,而成为他人性侵犯的对象。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孩子尚且年幼,没有任何必要了解性知识。而正是因为孩子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有些行为意味着伤害,才会让犯罪分子为所欲为。许多家长忽略了青少年性心理成长过程所需要的关怀,一些家长还会压制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当一旦孩子遇到性侵犯的时候,他们便会慌乱而不知所措,因为怕因此而得到家长的责备和打骂所以最终选择了三缄其口。这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孩子们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逐渐向孩子们强调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加强孩子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方面,才能尽可能地杜绝性侵害发生的可能性。家长恰当贴心的讲解一些性保护知识,可以提高孩子对不良性行为的辨别能力,可以更有效地防范不法侵害。教会孩子特别是少女面对性侵害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逃脱。但是有必要告诉孩子,生命大于一切,在必要的时候,保命是第一位的。

    互动专区

    QUESTION:我家女儿十五岁了,有时候出去找朋友玩的时间长了我都会担心她,就怕她受到性方面的伤害,怎样和孩子沟通,让她有这种意识呢?

    ANSWER:女孩的乳房、阴部、臀部,男孩子的阴茎,阴囊和臀部,都属于隐私部位,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这些部位不应该让他人随便触碰。一旦被他人侵犯的时候,就要赶紧跑开,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家长。不论性侵犯者是不是熟人,我们都要追究其责任。

    要告诉孩子,如果自己不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拒绝别人的拥抱和亲吻。不要说,别人做这种动作可能是出于对你的喜欢。必须要懂得拒绝,否则只会让孩子丧失掉自我保护意识;在头脑中要时刻具有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坏人和好人在外表上没有任何区别,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性侵犯的大多数为男性,也有少数女性,熟人、陌生人都有可能。因此,一定要时时提防,小心上当受骗;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告诫孩子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不轻信陌生人;让孩子尽量减少独自呆在偏僻提防的可能性,晚上最好不要一个人外出。外出时,一定要问清孩子去什么地方以及几点回来,随时和孩子保持电话联系。

    不接受陌生人的财物,不和陌生人随便搭讪。看到有车靠近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与车身保持适当的距离;一个人在街上行走的时候,如果遇到坏人,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晚上尽量向有光亮的地方逃跑,白天则向人多的地方逃跑。及时拨打父母的电话和110报警,并大声呼救。

    QUESTION:如果孩子受到了性侵犯,但是又不和我们家长讲怎么办?

    孩子有心事与不与我们沟通,这在于平时和孩子相处的亲密程度。如果我们平时尊重孩子,对孩子付出足够的关爱,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完全被接纳的,那么,孩子即便受到他人的威胁,也能在你面前大胆地揭发性侵害者;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当孩子有一些反常性的举动的时候,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不过,父母要学会耐心引导,而不是逼迫孩子硬说出来;身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所说的话。你的信任,正是他们敢于把真相说出来的力量之源。不要否定孩子,如“怎么可能呢?”“你是不是搞错了?”否则你永远听不到孩子的委屈。当孩子倾诉完之后,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论什么时候,家长都应该保持冷静,等孩子把事情说清楚之后,才做决定。此时你的激动,反而会吓坏孩子。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时候非常关键,孩子本身就处于恐慌和害怕状态,家长这时候提供的安全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孩子一旦和父母谈起自己的不幸遭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诉说。父母在听到孩子的倾诉之后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过度反应。如果大人一听就暴跳如雷,表现出特别震惊、鄙视或其他消极反应,那就如雪上加霜,这将不可避免地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进一步的创伤。

    QUESTION:我的女儿才刚刚上高一,可是,她在放学回到家之后却死活不愿意再去学校。仔细追问才得知,原来她的班主任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碰触她的身体。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ANSWER:不论对方是谁,只要侵犯到您女儿的人身权利,就应该受到严惩。但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该遵循的原则是,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

    给孩子积极的鼓励,并且要解释清楚孩子本身并没有犯错,因此不必自责和内疚。

    如果老师再有意无意对她进行性骚扰,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反感,对这个老师有一个态度上的震慑,如果老师对其他女同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联合其他女同学一起来抗争,必要时候可以向学校领导反映。

    我们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不安中,所以为孩子选择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十分有必要。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孩子依然在学校中缺少安全感,无妨给孩子换一所学校,远离这个环境。

    QUESTION:我的女儿对我说她受到了强暴……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件事张扬出去,对女儿和全家都不利,但是就这样忍下去,我们真的又不甘心……当孩子受到了如此的事件,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看看孩子的身体是否有所损伤,请专业的医师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孩子保持持续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要让孩子理解到不管他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继续爱他们,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以防有想不开的情况发生;正是很多家长这种“怕丢丑”的心理,使得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也使得我们的孩子一生都背负愤怒和耻辱感,这对孩子是利还是不利呢?有些家长担心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择偶情况,但是,孩子怀着这样一个沉重的秘密走向婚姻,难道不会影响到婚姻的幸福吗?现代社会,女性的自身价值有很多实现的渠道,并非像封建社会一样,女人的贞操要比生命还要重要,那个年代,女人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只能以客体身份存在,而如今,女人完全可以做主体。但是,如果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下一辈的女儿恐怕还是会以客体形式存在于男女关系里,继续男尊女卑的命运。

    无论这件事继续追究还是隐忍,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孩子意外遭受性侵犯之后,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阴影。这个事件,可能会让孩子改变对社会、未来以及性的看法,因此,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以寻求到更有力的外界援助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念。

    沟通小故事

    被链子锁住的大象

    在一个马戏表演团里面,有一只被一根细细的铁链子拴住的大象。大家都很纳闷,依大象的力量来说,想要挣脱这一根细细的链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为什么它那样顺从,整天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呢?

    后来,驯兽员讲出了这个秘密。原来,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人们就会用一根很粗的铁链子把它拴在水泥地上。因为当时小象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任凭它怎么用力,也挣脱不了铁链子的束缚。天长日久,小象慢慢长大,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挣断铁链”这个念头牢牢在大象头脑中形成后,它就会放弃努力,一辈子就任铁链锁着。即便驯兽员后来给它换上了很细的链子,大象也早已经失去了挣脱铁链的勇气。

    启发孩子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女孩子如果认为自己在男人面前永远是没有力量抗争的,那么,在遭遇性侵犯的时候,往往会和受惊的小象一样,不知道这个锁链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就会不懂得反抗顺从地做了牺牲品。而如果女孩子认为贞操是身为女人最大的价值,那么她们在受到伤害之后也不敢去冲破心灵的枷锁,从而把始作俑者缉拿归案。殊不知,这正是纵容犯罪者的机会,越是胆怯,就给了犯罪者越大的胆量。自己身上的锁链,也一生无法挣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