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妙语话人生-养生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生命如四事,春华秋实,应有不同的景致;生命如潮汐,潮涨潮落,应有涨退的经历;生命如月亮,盈亏从容。应有圆缺的变化。生命不仅要完成事业、体现价值。生命还应以自我圆满的方式享受自己存在的整个过程。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水用舟,陆用车,涂用,沙用鸠,山用,因其势也者令行。

    ——《吕氏春秋·慎势》

    【释义】水行用船,陆行用车,泥行用,沙行用鸠,山行用,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命令就能执行。

    人生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两种:活得累和活得潇洒。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就活得极其艰难,有的人相对就活得轻松自在?原因除了天赋差异外,还有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也就是懂得适时糊涂。天道有屈伸之理,人道有顺逆之境。只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端正好自己的行为,就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当遇到难解的人生方程式时,明智的人会选择“顺应自然”、“静观其变”、因势利导的做法。乐天知命,就是了解规律并尊重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正是尊重规律的经验之谈。顺应自然,就是要看淡、看开、看透、看远。什么功名利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终身为此,忙忙碌碌,实在活得累,不值得。

    在魏晋时期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除了“寓形于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感悟外,《杂诗》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挽歌》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山海经〉》中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从陶渊明的一生看,他读经书不入仕,归隐不求道,因而形成了他特有的自然人生哲学观。

    顺应自然就是要求人们遵循人的实践价值,按人的自然本心去生活。在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未尝不可化解当代人的精神苦闷。很多人都以名利为标准来衡量个体,这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像庄子一样,不要为名利所缠绕,而是要摆脱名利的负累,克服“人为物役”的异化。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确立了目标并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了,就应该心安理得,然后镇定自若地等着瞧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安之若命”。

    【感悟】

    我们通常在劝别人时振振有词,但到自己遇到事情时反而比别人还想不开。无论什么事都要“顺应自然”慢慢来,逐渐修炼,功到自然成。遇事不妨把劝别人的话拿来劝劝自己,就会多些快乐,少些烦恼。

    人之有所不得,皆是自然的状态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列子·天瑞》

    【释义】庄子生死观的理论依据是“齐物论”。庄子认为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本质并没有变化,只是形态上的转化,就像白天和黑夜的转化,又像冰和水的转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形成了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生死观直接导致庄子的生活态度。比如对待生命“常因自然”,既不伤身,也不益生;对待情感,则“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喜怒就像自然的变化,随事而宜;人和人的关系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总之就是顺时应势,不做人为的努力或退缩,一切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善夭善老,善始善终”。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公文轩一天看到右师吓了一跳:“这是谁啊?两脚残缺不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被伤害的?”右师答:“是天生的,不是被害的。天生我就是残废。人该长什么样就什么样,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这个故事是在讲一个心态,一个对养生有益的心态。虽然现代人流行的整形可以改变我们的外貌,还有许多医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不像此故事讲的一样要去忍受不好的外观,但保持一个乐天知命的心态对于养生是很有帮助的。

    老子逝世后,秦失来吊祭他,结果哭了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徒弟问他:“你不是老师的朋友吗?”他说:“是啊!”弟子问:“那你就哭了三声算什么吊祭?这样就可以了吗?”他说:“可以啊!原来我还当他是个人物,今天觉得不以为然了。因为刚刚吊祭时看到,有老人在那里哭得跟儿子死了似的,有年轻人哭得跟妈妈死了似的。不接受这天经地义的生死大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古人称这个心态叫作逃避天刑。安心享受机会而随顺命运,就没有什么好悲哀或者快乐的,这就是古人讲的形而上的最高智慧了。只要在世时能将智慧像火把点燃一样的传下去,那么这把火永远也不会烧尽的。这才是应该有的心态,不要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啊!”

    【感悟】

    如果想养生而不看破生死,反而在乎生死,那这样的养生是很难做到的。要知道病痛的来源没那么简单,该生病就会生病,该死亡就会死亡,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搞怪。你越是无所谓,它就越招惹不了你。所以还不如看开一点,享受生病,享受死亡,享受人生所有的一切。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了生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释义】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从中,人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运动的事物最具生命力。对个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既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珍惜生命自然离不开运动。经常运动可以保持体力不衰,适当用脑可以保持脑力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体力的和脑力的)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运动能够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但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身强力壮或鹤发童颜都是依靠骨骼肌运动的结果,因为一般人一想到运动,脑海中就浮现出穿着运动服、运动鞋,在大操场或健身的形象,其实这是不够科学的。

    查阅各国百岁老人长寿的记载,他们的确都是爱活动、经常运动和喜欢劳动的人。世界各国的长寿之乡或长寿村多出现在农村或山区。这不仅是由于那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更重要的是因为那里生活环境的艰辛促使居民出门爬山,以步代车,负重耕耘,耕、耩、锄、刨,全要花费体力。殊不知,这些活动不仅仅只作用于骨骼肌,更重要的是使身体的新陈代谢旺盛,使各器官、各系统活动机能得到协调。因此,运动不是单指人体部位可以看得见的骨骼肌,还包括看不到的心肌(心脏)和平滑肌(肠道、血液等)。遗憾的是,现代人很少有人愿意或很难抽出时间运动,即使每天做一些运动,也只是我们看得见的骨骼肌在运动,难怪十个就有八个人会回答:“我连睡觉都没时间,哪来的时间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了生命,缺少运动的生命是短暂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将20~30岁的健康男性志愿者分为a、b两组,a组的人连续二十个昼夜躺在床上,不准坐起,站立或在床上活动;b组也基本如此,但每天允许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四次。二十个昼夜后,a组不少人从床上一站起,就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到危险程度,还有的竟昏过去,而b组则仍保持着试验前的工作能力与机能水平。从实验中不难看出,缺乏锻炼对健康有极大的伤害。

    【感悟】

    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他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从一潭清澈的池水中道出了做学问的大道理:做学问也应该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也就成为“一潭死水”。生命在于运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美好的心情,生命才会变得丰盈而且完美。

    【道家百科】

    道家经典——《仙乐集》

    《仙乐集》共5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金刘处玄撰。《仙乐集》收有刘处玄所作诗、词、颂560余首,皆宣扬清静无为、见性修心之全真教义。谓百年短暂,世间火宅,儿女金枷,罪福必报,轮回难逃。劝大早悟玄理,修道求仙。谓唯有崇真奉道,依法修持,方可“全家拔宅,功成同去到瀛洲。出离生死,无来去,阆苑清游”。

    做人低调,也是一种养生方法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释义】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平常做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葆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只要稍有点处理不当,就会招致麻烦,轻则工作不愉快;重则影响职业生涯。因此,与人相处,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打败仗时大家奔走,他独自殿后,将进城门时才用鞭子打马说:‘不是我敢于押后,而实在是马跑不快。’”“孟之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当时鲁国的大夫。大家都知道打败仗时殿后是最危险的,能够保护军队全身而退,也是很大的功劳。无论古今中外,争功、贪功、好大喜功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像孟之反这样谦逊的人并不多见。孟之反这样做,是君子的行为,倍受孔子的夸奖。然而,现实社会不尽如此,大家都积极地去汇报自己的成绩,争先去抢功,以期得到好的回报。正所谓:有功而不居功,功转为德,德能化人,德增福慧。有功且自居者,功转为福,福只堪消,消尽即了。所以,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其实应该像孟之反一样,懂得低调做人的艺术。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他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就成功了。

    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感悟】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少一些是非之心,多一分清静安然

    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释义】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群人闲着没事时,就会在一起聊天。聊天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是非来,尤其是喜欢谈论不在场的第三者。有时也不是刻意要去毁谤哪个人,聊着聊着就会谈到他的一些事情。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减一些形容词,或者对不确定的事情妄加揣度,当作真实的事讲出去,不知不觉就把话传歪了,所有的纷争就这样引起了。

    不满是现在这个社会最大的通病。人们经常会因为外界事物的逆境、不顺或被人冒犯产生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对错”标准,看到不符合自己标准的“是非”,就想“他错了,要把他揪出来教训一顿”。自以为这是正义感,其实这是自己的心量太小了。如果真把对方教训一顿,相信被教训的人只会更生气,很难会因此而有所改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早已成了当今社会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如果能把谈论别人是非的时间用来“常思己过”,既可减少得罪人的机会,又可随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巢道卿在浙江当官,因为母亲年老了就辞职回家奉养她。有一次他的大儿子巢经从临江回来省亲,半路上住旅店中,就听到一群宾客聚集在一起聊天说:“巢道卿因为犯了罪,所以被免职丢官了。”巢经问他们说:“你们得到的消息确定吗?”他们说:“是听说的。”巢经说:“道卿就是我的父亲。因为祖母年纪大了,所以父亲就辞官回家奉养她,实际上并没有犯什么过错。”在场的宾客听了都感到非常的羞愧,无地自容。这就告诫我们,在人群很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是非。

    如果我们能对人抱有一个“恕”字,懂得去欣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以一颗平静、柔软、慈悲、温和的心帮助对方,对方才能接受。如果我们用对立的心看不起、讨厌对方,是很难改善对方的。只有当自己变得谦虚时,对方也才会变得谦虚。

    【感悟】

    说人是非,伤人伤己,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有修养的人凡事反省检讨自己,不会去冒犯别人,而且当别人来冒犯自己的时候,正是自己修养心性的最佳时刻。

    【道家百科】

    道家经典——《翠虚篇》

    《翠虚篇》,宋陈楠撰。一卷。陈楠为“南五祖”之一,人号陈泥丸,字南木,号翠虚,《翠虚篇》以其号为书名。内容有《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四篇,另附词三首。论内丹之法。《修真十书》所载《翠虚篇》收《九转金丹秘诀》,谓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三转养阳,四转养阴,五转换骨,六转换肉,七转换五脏六腑,八转育火,九转飞升,每转所载金丹秘诀之后有注解,为研究道教内丹学的文献材料,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翠虚篇》所述,皆为内丹功诀。作者认为金丹之书千篇万卷,无非只是一句,叫人寻出铅汞,采入鼎中烹炼。九转之功,无非是多次重复铅汞之返还化合,使其所炼丹药更为精纯。

    根据四季的不同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

    【释义】与自然背道而驰会生起各种病灶灾害,顺应自然则各种小疾病也不会引起,这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得道了。

    春是生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因而君子不杀刚苏醒的幼虫,不折刚长出来的嫩芽。春天的三个月,是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万物,早睡早起,让体内的阳气顺应春天的气息一起发出来,早上在庭院里宽缓地散步,以运动生阳之气;头发披下来,行动要和缓。头发披下来,是疏通肝木之气,肝属木,是春的脏象,肝木的性质就是要疏达,不能郁结。

    夏季万物生长至极,天地气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夏季雷雨闪电多),万物开花结果。因此人要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来,不要对烈日感到厌烦,不要因为天气炎热而生怒,意志放宽,气就能得到宣泄,皮肤腠理就宣通,以顺应夏天的阳气在外。这是顺应夏天,养“长”之道,让阳气得以长到极限。逆此道,则伤心,秋天发疟,无阳气可“收”,到冬至就重病了。

    秋天万物的果实已经成熟,精华蕴藏在种子里,这就是“收”。天气急,秋风迅猛,地气明,到处景色清朗。人要早睡早起,鸡啼就该起床了。早睡可以避晚上的寒露,早起可以让自己的意志安宁,让秋天的刑杀之气得以和缓。收敛自己的神气,这样肺气才得以清肃,以顺应秋天,阳气得以“收”,逆此道就会伤肺,冬天发生泄,无法闭藏阳气。

    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植物凋谢,动物冬眠,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了,这就是“藏”。人要早点睡觉,晚点起来,最好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了才起来。人的意志也要像冬眠那样,好像伏匿起来,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把阳气泻出去。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影响春天阳气的生长。

    【感悟】

    《内经》告诉我们,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圣人教导大家,春夏两季养自己的阳气,秋冬两季养自己的阴气,跟世间万物一样,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了根,就等于伤了本,损害了元真。所以四时阴阳,是万物的始终,死生的根本,逆道而行人体就害病,灾害就兴起,顺应天道,疾病就无处可生了。

    防病胜于治病,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释义】圣人不去治已经生病的,而在未病之前就着手治理;不治理已经祸乱的,而在祸乱之前就去治理。病起了,才用药石,祸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打井,打仗了才来铸造兵器,为时已晚。这里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

    疾病是人一生必经的河——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疾病带给个体的必定是难受和不悦。医生和药物都不是安全渡河的舟。身体不适了才去吃药看医生,这是人们本能的选择和自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和药物便成了人们的救命稻草。可是,这个称号,医生和药物都受之有愧,因为他们不过是给人体免疫力打工的小徒弟。《黄帝内经》里有个著名的“段子”: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而是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有这样一则故事:魏国魏文王得了顽疾,被名医扁鹊治好了。魏文王十分高兴地封扁鹊为“神医”,并问扁鹊当今天下是不是数他第一。扁鹊摇摇头说:“不,当今第一应属兄长扁鸦。”原来,扁鸦的天赋比扁鹊强,父亲扁公临终时把一本防病的秘笈《防道》传给了扁鸦,而另一本治病的秘笈《治道》则传给了扁鹊。由于世人多注重治病而轻于防病,扁鸦的才能也就被埋没了。所以正应了那句话:“求医不如求自己。”“求医”,即“治道”,说明身体已有了疾病,需要医生医治;“求自己”,即“防道”,则是通过自身的运动锻炼,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扁公之所以十分重视“防道”,道理也就在这里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认识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呢?人们对防病保健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健康的人很少珍惜健康,没有健康的人向往健康,失去了健康的人才会感到健康的宝贵。

    俗话说:“未病先防胜似求医讨药方。”未病先防,首要的一点是摆正求医治病与求自己防病的位置,只重视求医治病,不重视求己防病,等于给疾病开了一个入侵的方便门,等病已成疾,求医也为时已晚。所以,健康的人更要重视未病先防,要加强运动锻炼,强身健身。“篱笆扎得牢,野狗进不来。”身体免疫力增强了,自然就少得病、不得病了。

    【感悟】

    法国有位科学家说过:“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但运动能代替所有的药物。”这说明运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事实上到了求医治病的地步,那已是万般无奈了,再好的药物有时也无回天之力。“求医不如求自己,何愁架上药生尘。”让我们从防病做起吧。

    动静结合,养形调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

    ——《黄帝内经》

    【释义】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经系统紧;清静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如能动静结合,天人和谐,自然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分为“运动养生”和“清静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中医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一样,均为促进和恢复肌体气血流畅和各种平衡。

    运动养生,始于《庄子·刻意》,“吹吐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至西汉有《导引图》问世,华佗倡五禽戏。《吕氏春秋》则提出精辟箴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如唐代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宋代欧阳修曰:“劳其形者长年。”清代颜元则称:“养身莫善于习武,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以动而不疲,持之以恒为原则。不仅青年人要动,老年人更要动。俗言谓一身动,气血通,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主要能保持气血的流畅,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和肌体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道教的影响。先秦道家以“清静”学说立论,即不仅蕴含人生论,也包含其养生论。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提出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从而得出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的结论。

    清静养神就是要求人体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即《内经》所谓的“和喜怒,养心神”,只有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才能排除七情对肌体气血的干扰,使气血始终保持流畅和平衡。近代研究发现,当人的身心都入静之后,人的脏器、肌肤、心血管、神经等系统都处于松弛状态,这是肌体的气血调和,经脉流通,脏腑功能活动有序的基础,证实了清静养神目的也在于调畅气血。

    【感悟】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科学性。

    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贪馋偏食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黄帝内经》

    【释义】如果饮食过量,就会损伤肠胃。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重视饮食有节,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饮食有节,是指每日的饮食要有规律和有节制。《养亲奉老书》就曾指出:“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即如果不注意节制生冷食物,或过饥过饱,或五味调和无度,便会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诸多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都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所以被称为“食源性疾病”。

    饮食有节,就是要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消化系统的功能,适度地调节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饮食有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时定量,是指每日饮食的时间和数量要基本固定,避免有较大的变动。寒热适宜,包括食品温度的寒热要适宜和食物性质的寒热要适宜。合理搭配,是指要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搭配,避免偏食偏嗜。清淡为主,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所谓饮食清淡,是指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饮食。

    科学饮食养生,忌贪馋偏食。偏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例如只喜欢吃鱼、肉,而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反映在就餐时只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而排斥其他食物。例如有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或不喜欢吃肉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在他们的膳食中,尽管并不缺少铁,但是由于铁需要与维生素C和肉类中分解的胱氨酸结合成为可溶性物质后才易吸收,因此,不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摄入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铁的吸收。一日三餐要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宜少不易饱,宜温不易凉,宜杂不易单,注重营养搭配,不贪食、偏食、多食,强化补钙、补脑、补肾、补血、补气。

    【感悟】

    中国古话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饮食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饮食方面就应该相当注意。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偏食,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这样,才能“吃”出来一个健康的体魄!

    【道家百科】

    道家经典——《中华仙学》

    《中华仙学》分为四编:第一编《仙学实证》,第二编《仙学理论》,第三编《诗歌杂抄》,第四编《仙学专著》。第一编《仙学实证》,包括乾道(即男子)修炼和坤道(即女子)修炼两大部分,主要是陈撄宁答复全国各地读者之问道函,内述做功之各种情况,居于功法部分。其中女子丹法占有相当比重,体现了丹道男女平等的原则。第二编《仙学理论》,主要是陈撄宁和他的同道、学生等人所撰之修道论文。属于功理部分,陈撄宁的仙学思想多在其中体现出来。第三编《诗歌杂抄》,包括各种诗词,多有陈撄宁先生之批注。第四编《仙学专著》,包括陈撄宁所著之《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等,及其他人所做丹经注释。注本浅显易懂,较历代丹经注释颇为明晰。

    本书体现了陈撄宁所倡“仙学”的基本思想。他在继承传统丹道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构筑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仙学”理论,从而发展了道教的丹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