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闸-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约一九九零年的时候,经老同学张春祥介绍,结识了汾河水利管理局汾西分局张虎卿局长。这位个头不高、墩墩实实的晋南汉子除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汾河灌溉事业外,还特喜好文艺。他们分局组织的锣鼓队在全局有名,业余时间在职工中开展文艺活动、跳交谊舞也搞得不错。在春祥同学领他来我家坐客的闲聊中,张局长提出想用汾灌区的题材搞一部反映汾河水利发展变化的电视剧,并介绍了一些素材和人物,听起来很不错,有较大可开掘的潜力和张力。当下心血来潮,便应承了这件事。

    张虎卿局长绝对是个热心肠。之后在他的周旋通融下,我先后三次深入汾灌区体验生活数月。有一次还随同汾管局检查组进行秋季大检查,走遍了所属每个分局或站的每个管理所,令我大开眼界,受益非浅!学到了许多汾河灌溉的历史和知识。汾管局有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隶属的许多工作人员既不是干部,也不是工人,而叫做“亦工亦农”人员。大概有好几百。这些人不正式在编,却在局里领薪。绝大部分安排在布满灌区的各个闸口护渠守闸。他们的吃住极其简陋,活计十分辛苦;尤其在冬春灌溉时节,他们要冒着严寒,昼夜坚守岗位开闸关闸、计量放水;有时还须跟偷水的不法之徒生死搏斗。夏天来了,又要跟凶狂的洪水战斗。被冲毁的闸台要及时修补,淤积的渠道要及时清理……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干了几十年的中老年人。他们为汾河灌溉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得到的却很少很少。一般人每月只能拿到三四十元,多的也就是五六十元。我问他们,为啥不回去种地?他们说,惯了,就喜欢做这。他们唯一的希冀是变成一名正式工人,但局长说上面批不下那么多指标,局里也为这事头疼。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基层、付出极艰辛的劳动却又得不到一个正式名义的人们,引起我深深的同情;也使我感动不已!我决定为他们树碑立传;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昭于世人。没用多长时日,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本提纲构思完成。大凡看过提纲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遗憾的是寻求投资受阻,此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对张虎卿局长多少年的热切期待心里感到很是内疚。

    为了不至于把这块极具开发价值的“矿藏”浪费掉,我在进行长篇小说《汉子三部曲》的构思时,将未能在电视荧屏上面世的这一提纲经改造列为其中一部。起名就叫《老六闸》,后改为《父亲和爷爷的战争》。《汉子三部曲》企图从不同角度和方位描写生活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最底层的雄奇男子汉的传奇故事及人生风采,从而体现黄河儿女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父亲和爷爷的战争》即隐含了这一企图。“上帝”大约可以发现,从写法上看,这本书难免不露些电视剧的蹄蹄爪爪。一开始用电视剧的方法构思和用小说的方法构思写出的小说总是有些不太一样,水平有限,难逃巢臼。不过,她不应该影响作品的可读性。扯远了,打住。

    最后,对当初介绍素材并为我深入生活提供帮助的张虎卿朋友及当时接待我的汾管局领导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刘同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